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2-12 18:04:34| 人氣1,82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第9篇-《信心銘》之【欲知兩段,元是一空。】-21~22~23~24~25~26-六祖寺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信心銘》之【欲知兩段,元是一空。】-21-  六祖寺  

兩段是指能和所,主觀和客觀,生和死,染與淨,煩惱與菩提,能夠察知的心和所察知的境這些兩段都是空,當下是空,都是來源於同一體性,同一本性,元是一空。

也可以稱為如來藏性,也可以稱為真如,也可以稱為真空,也可以稱為佛性、法性等等。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見一法名為正法,不住一見名為正見,這樣無所住是修持的方法。

不為物礙,不被法縛,一切莫作,明寂自現,就能夠當下契入,元是一空。 

                                             《信心銘》之【一空同兩,齊含萬象。】-22- 六祖寺   

體性空就包含了一切萬法,能觀心所觀境的二元對立,當下都是同一空性,萬象森羅都是諸法空相,因此說“齊含萬象”,所以法融禪師在《心銘》上也說:“萬象真常,森羅一相。”    

萬象的本源都是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的本體,法性,所以說“萬象真常,森羅一相”,這一相就是法性。我們說空是空掉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執著,而不是空掉這個世界,空是無限的開放性,是心靈的自由。    

同樣的,解脫的觀念,這個觀念是虛妄的,認為自己解脫也是虛妄的,但是解脫本身並不虛妄,否則的話,修行就沒有意義了。是解脫的觀念,你認為自己解脫,這個都是虛妄的,解脫本身是不虛妄的,從法相上來說是有修有證的。 

  

                                      《信心銘》之【不見精粗,寧有偏黨。】-23-六祖寺    

開悟的心足以俯瞰大腦思維,開悟的心有根本智和後得智兩種智慧。根本智是不動的,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生不滅的;後得智是根據眾生的需求而生起的。

境生起的時候,後得智也生起來;境消失的時候,後得智也消失,妄心完全止歇,完全地止息下來,這個時候大腦思維就轉變為什麼?轉變為後得智,所以說,它不會去分辨外境是精細還是粗糙,當然就不會有偏執。 

                  

                                  《信心銘》之【大道體寬,無易無難。】-24- 六祖寺   

見性成佛的大道是無為法,當然就無易無難。譬如大自然,大自然並不會將自己的工作按優和劣去分等級,難和易都是一樣的。    

我們觀察大自然,你看,擦亮一根火柴,就像大腦運作一樣神奇;一個水分子會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結合,這也是像嬰兒成長一樣地神奇;所以大自然是沒有難和易的,它是用整個的法界性去讓萬物生長。你在一片樹葉里面也可以看到法性,在一朵花里面也可以看到法性,為什麼?大自然是沒有難和易的,我們用大腦思維才會去分別它難與易、優與劣。  

我們辦過一次禪宗祖庭參訪,在南嶽南台寺的時候有學過石頭希遷祖師的《參同契》,《參同契》上有兩句:“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就是說這個。當然我們後續還有機會繼續去參訪祖庭,不是走馬觀花的,而是到哪一位祖師的祖庭就修學這位祖師的禪法,這樣就是一種活的禪修的課堂。    

元朝時候,高麗國的國師,知訥禪師將參禪的方法歸納為十種修行法門,既然大道體寬,怎麼樣來證得這個體寬的大道,無難無易的大道呢?知訥禪師是現在韓國曹溪宗的祖師,他有說,宗門修心的方法是以無心來治妄心。無心不是無心體,而是心中無物名為無心,心中沒有掛礙名為無心。  

十類方法:一是覺察;二是休息;三是泯心存境;四是泯境存心;五是泯心泯境;六是存境存心;七是內外全體;八是內外全用;九是即體即用;十是透出體用。這十類修行法門就非常完整地幾乎把所有禪的修法都包含在其中了。    

一是覺察。就是一念才生即覺破,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前念覺破,後念不生,覺智也不需要用,妄、覺俱忘,妄念和覺照都不執著,名為無心。也就是三祖所開示的“不用求真,唯須息見”,這個就是覺察息妄的功夫。    

二是休息。做功夫的時候不思善、不思惡,心體便休,遇緣便歇,這個是休息,休息妄心的功夫。其實禪宗裡面休息妄心的功夫與大圓滿心性休息這個用功的方法是一致的,都是立足於了義的大中觀見產生的修法。    

三是泯心存境。不顧外境,但自息心,也就是臨濟禪師所說的“奪人不奪境”。    

四是泯境存心。“不與萬物為侶,不與諸塵作對。”就是把境界消泯掉,境界消泯了,怎麼樣?境和心是相對的,境是所,心是能,你把所抽掉了、撤離了,當然心體的本性就顯現出來了,妄心自消,也就是臨濟祖師的“奪境不奪人”。臨濟祖師曾經說過:“我有時奪境不奪人,有時奪人不奪境,有時人境俱奪,有時人境俱不奪。”    

五是泯心泯境。當然就是臨濟人境俱奪的法門,做功夫的時候先空寂外境,再滅內心妄念,心境俱寂,妄從何生?當然就當下心體顯露,也就是古德所說的“雲散水流去,人寂天地空”。這樣一種是人境俱空、人境俱寂的狀態。    

六是存境存心。做功夫的時候,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處無境,境處無心,自然就妄念不生。也就是《法華經》上所說的“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也就是臨濟祖師對出格人來用的是“人境俱不奪”的法門。    

七是內外全體。內根身外器界,用一真心為體,當然就無妄心,這是從體上來修。    

八是內外全用。從用上來修,一切內外的身心器界都是真心的妙用,一念才生,任何一念都是妙用現前,當然妄心就沒有安立處。也就是永嘉玄覺禪師《證道歌》上所說的:“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這樣就是內外全用。    

九是即體即用。做功夫的時候,空寂而內隱靈明,這個就是體即用;靈明之中內隱空寂是用即體,也就是《永嘉禪宗集》上面所說的:“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這都是做功夫的時候你實際要用到的。    

惺惺寂寂是。就是你的心體起用的時候要如如不動,這個就對了,心體能起用而同時它又如如不動;如果你心體起用,而它又妄想紛飛,那已經是落入大腦思維了,所以說“惺惺妄想非”。    

而你會用歸體的時候,事實上就是“寂寂惺惺是”,就是你安住本體的時候,它應該還要靈明不昧,它並不是枯木死火,並不是死水不藏龍,所以說“寂寂無記非”。你在體上用功夫的時候,你陷入到無記狀態,那就錯掉了,寂寂無記非。    

十是透出體用。做功夫的時候不分內外,也不辨東西南北,通身打成一片,透出體用,妄心當然無處可起。    

這十類禪修的功夫,第一類、第二類是從對治妄心上來用功夫;三、四、五、六類是從心與境的關係上來用功夫,也與臨濟的四料簡是一樣的;第七、八、九、十是從真心的體用上面來修。這十類法門不用全做,你只要一門成就,當下就妄心自息,當下就真心現前。

                                    《信心銘》之【小見狐疑,轉急轉遲。】-25-六祖寺   

小見之人,見即不真,所以常懷疑惑。小見之人的見地不透脫,他還是在大腦思維里面,還是在用識神,所以他就總是不能夠從內心深處來深信,還是抱著很多狐疑的、很多疑惑的,見地不透脫。    

首先,有的是真偽難辨,錯認識神作真心,陷在意識心的觀念境裡面,陷在大腦思維製造出來的一種所謂的空境裡面,他還以為是真的見真心了,那個就不對了。    

第二,有的是驕躁難戒。學道之人在悟道以前,很多人急於求成,失之在躁,很急躁。悟道之後因為欣喜,而失之在驕,生起驕慢心來了。急躁就容易折斷;驕慢就容易變成狂禪。    

第三,小見狐疑的症狀,就是有的人是得少為足,以為一悟便是,不知道消除舊習難,甚至於有一些是墮入到“悟後迷”的危險,他是悟了,但是之後又再迷失了。    

所以說“轉急轉遲”,越是急於想成道就越遲緩,越慢,如果急,就是表示你執著於目標,就是二元對立,所以修行的重點要放在活在當下,而不是去不斷地追尋結果。    

修行就像旅行一樣,你和其他的旅客都到了同一個候機樓,每一個航班都有它自己的起飛時間、抵達時間、目的地。你買好自己的機票,坐上自己的位置,一旦上路以後,就沒必要一直去擔心路途、擔心抵達的時間,不需要。所以你只要契入真心本體以後就只管修就好了,不要猶猶豫豫、搖搖擺擺,這樣你就越急越遲。    

很多學佛的人都會有三急:第一急就是急於弘法,尤其是剛剛開始接觸佛法的人。他一聽,哎呀,這個好,拼命開始做推銷員,拼命送給這個送給那個,他不曉得人家接不接受,他從來不管的,搞得人家很反感。急於去弘法,急於去給人家灌輸,這個好,急於去做人家的救世主,認為我來拯救你了,你陷在輪迴裡面,不是這樣的。    

第二急就是急於想學遍所有的法門,急於把所有如來的法都學好,患得患失,這樣看看,那樣看看,但是沒有一門相應的。    

第三急就是急於成道。    

這三急就表示我們還是活在大腦思維里面,哪有什麼急和慢?急和慢都是大腦想出來的,成道當下就是,當下即成道。 

                        

《信心銘》之【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26-六祖寺 

只要你有所執著,就失去了中庸之道,一切放下,自自然然地合於本性。心體顯露時並沒有來和去,也沒有動和靜,沒有凡和聖,沒有染和淨,“放之自然,體無去住”就是平常心。平常心就是人人本具的一點靈明,遍一切處,假名為真心;沒有絲毫的分別,而遇事又能夠靈明不昧;沒有一念的取捨,而法法周圓;每一件事情都做得恰如其分,做得非常圓滿,法法周圓,這個就是平常心。    

執之失度,必入邪路。就是不平常心,他看境界還有差別:有凡聖的差別、有染淨的差別、有斷常的差別、有生滅、有動靜、有來去、有好醜、有美惡等等的千差萬別,所以他總在取捨,總在追逐聖境,總在追求好,這個就名為不平常境。心隨著這些不平常境而生滅,這個就是不平常妄心,平常心是真心,不平常心是妄心。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