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0-27 11:50:12| 人氣5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參禪--靠誰?靠自己參!*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參禪--靠自己*

參禪是在參什麼呢?

無門關第一則:「參禪須透祖師關,妙悟要窮心路絕。」

正法眼藏三昧王三昧:「參禪者,身心脫落也,祇管打坐始得,不要燒香、禮拜、念佛、修懺、看經。」

又參禪宜在靜處,並節制飲食,放捨諸緣,休息萬事,不思善惡,莫管是非。

參禪為什麼開不了悟就是偷心不死。

其實話頭無所謂死不死,之所以說死話頭,是說一成不變一門心思就參這個念佛是誰,死心塌地地參這個念佛是誰。那麼到底該怎麼參這個念佛是誰呢?就是要在「念佛是誰」這句話上起疑情。

什麼叫做疑情?疑情就是不明白。有人問你,你會不會念佛啊?你當然回人家,哪個不會念佛?我當然會念佛。當你念一聲佛後,人家又問你,這個佛是誰念的?

這就有點意思了。你會想,誰念的?當然是我念的啦,還有別人替我念嗎?當然你不會這樣回答,佛是我念的。如果你說佛是我自己念的,那你大概是天下第一大聰明人了,人家都不曉得佛是哪個念的,惟獨你曉得佛是你自己念的。

那這個"念佛是誰"的話頭就該改一改了,改成念佛是我,功夫也就不用做了,天下也太平了。若說念佛是我,我又是什麼樣子?我在什麼地方啊?這個身體是我?還是這個腦子是我?我是什麼?

我們的心是散亂的,就要用念佛是誰這個死話頭,調理我們這個心,使這個心不再散亂,不再奔走,逐步逐步地趨向禪定。

這個定是有深有淺的,所以參"念佛是誰"一定要深參,參得越來越深,定也就越來越深,因定生慧,定到一定的深度就會開發智慧,打開本來。

這個道理,說起來很簡單,可是要用起功夫來就不那麼容易了,每每有人用不上去。參念佛是誰,貴在起疑情。

禪堂里講開示,每一位班首師父講的口徑也不是都一樣的,每個人好像都有每個人的說法。這不要緊,禪堂嘛是參禪的地方,要會參,你信不過,你可以疑,但不要起佛見法見,不要起妄想分別。

無論班首師父說的對不對,你都要往道上會,既要懂得不取不舍,又要懂得善取善舍。比如講有的班首師父說,你念佛是誰不會參,那就先念,先把這個念佛是誰念熟了再說。

這個話應該怎麼會呢?這個念佛是誰,究竟是要你念呢?還是要你參?什麼叫做參?什麼叫做念?參禪是參的,念佛是念的,這不是很清楚的嗎?可他既然這麼說了,你就要往道上會,不必去計較他說的對不對。

念的,是念佛;參的,是參禪,他念他參我不分別,我只管照顧好自己的功夫就是了。哪個在參?哪個在念?從這裡用心,就錯不了路。

再說,每個人的用功之道不見得一樣,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可以入道。這就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都可以,你願意走哪條路,就走哪條路,可你不能說今天走這條路,明天走那條路,這樣走來走去你不得回家呀。

你說這個念佛是誰我不會參,不會起疑情,那別人怎麼會參呢?別人他怎麼會起疑情呢?這樣講來話就多了。

疑情是什麼?疑情就是不明白。眾生之所以跟佛不一樣,就是他不明白,不明白就是迷,明白了就是悟,悟了就成佛。

眾生迷了,就要受生死苦,為了解脫這個生死苦,就要學佛,就要參禪,就要從這個不明白處入手。從這個不明白處疑進去,久而久之,疑團打破了,他就開悟了,明白了,這個明白就是從這個不明白的地方來的。

你看,這說了許多,明白不明白的,有些人還是聽不明白。學佛不容易,參禪不明白啊。你看六七個七打下來,許多人還不曉得什麼叫做念佛是誰,這個路頭還沒有摸到,可怕吧?也不要著急,只要你心在道上,精進不懈怠,總會慢慢做上功夫的。

萬緣放下,深參念佛是誰,都要得到一心。念佛講究念到一心不亂,參念佛是誰,要參到成片成團,那也是一心不亂的另一個說法,都要達到一心不亂。

一心,一心是什麼心呢?一心就是清凈心。參念佛是誰也要參到一心,參到一心不亂,時間長了,時節因緣到了,他就能開悟。


參禪又如何?參禪更加要照顧,禪堂內稱為照顧話頭,時時刻刻要照顧話頭,但照顧話頭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顧這個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參究,誰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罵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爭權奪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誰?不懂,在這地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兩年三年;虛雲老和尚參「拖死屍是誰」,行不知行——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視而不見——不懂,最後,不懂的疑情斷了,便悟過來,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不染紅塵即是上山,心懷慈悲即是下山。上山與下山,僅是一念而已。最高級的念佛,就是找到「念佛的是誰?」,找到這個「誰」,就是明心見性。這個「誰」就是「佛性」,就是「凈念」。保持住「凈念」不動,就是大勢至菩薩的「凈念相繼」!

以這種種因緣所致,心整天處於散亂和迷亂中。這樣的迷亂和散亂,對禪修有非常大的危害。

參禪參到火候時,不但沒有妄想,而且脾氣小了,煩惱少了,人品高了,氣度也大了。這時候,智慧現前,明白是非,辨別善惡,把貪瞋痴清理得乾乾淨淨,只有戒定慧大放光明,照見五蘊皆空。 


開悟並沒有成佛,明心見性之後還需要學習。如果不識文字就從文字學起。例如六祖大師雖然做到了明心見性,但因為不識字所以讀經要由別人代讀。由此也可見理可頓悟,事須漸修。

另一方面,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只授記彌勒佛而並沒有授記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絕不等同於成佛。開悟只是明理,成佛還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的功德。 


參禪之時要明白自己與佛之心無二分別。這個「明白」不是修得的,而是證得的。但我們學習教義的人要登上十信滿心時要經過一萬大劫。

一萬大劫是好長的時間--人的壽歲從十歲每過一百年增一歲直到八萬四千歲,又從八萬四千歲每過一百年減一歲直到十歲,這樣的一增一減才是一小劫。一千小劫才構成一個中劫,一千個中劫構成了一個大劫。

成佛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而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成佛、(心)與佛無二無別」的說法在教義上講是「素法身」。

所以雖然我們的體、性與諸佛已成的體、性平等無二,但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成佛並不能與佛的功德相比。

佛有利益無量眾生的功德,明心見性成就的只是「心」而不是利益眾生的功德!所以,念經的時候莫要錯誤理解。

禪是極簡單的開示,開示的就是人人都具有與佛無二的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就像人人都有權利來大學讀書,但能否進入就要看個人的努力和奮鬥。

對於成佛這一目標來說,不僅僅是人,哪怕是一隻螞蟻都有佛性。在佛來看,人性、畜生性、眾生性都可以成就佛性。

佛教傳到中國後,中國人逐漸將佛陀省略為「佛」。佛陀的意義是覺者、覺悟、有智慧。而且這種覺悟不單局限於自己,還能夠使別人覺悟。一念惡念已滅,身口意三業存善達到究竟。

所以,佛法就是達到善、覺悟、智慧的方法。如果生活中念念不失覺悟,那麼即是成就佛道。而禪就是讓我們在生活中念念不失,因此禪所包含的範圍很廣。

例如,禪堂前面掛著「選佛場」三字,就是讓人們明心見性的禪通達佛道。

「明心見性」中的心可不是我們身體中的心臟。這個心範圍極廣,三千大千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等等凡用語言表達的事物都在心中。這個心,這個體性,或者經上常說的「覺性」與佛成就的心性平等。

凡夫與佛只有此心迷悟之間的差別。而我們現在所用的心並不是這「真心」,而是妄識。這妄識就是將第七識末那識執著為心,而第七識則執著於第八識阿賴耶識。

一分真心,一分妄心,妄心是真心所現的影子。

「明心見性」在教義中達到了「十信」,此時信心具足便不會再起惡念,再造惡業。成就十信之後就進入了「初住」,安住於心上。

參禪之人與單單學習教義之人的差別,就在於參禪者能夠達到明心見性,這正是禪堂所宣揚的。

而單單學習教義者則距此甚遠,連十信都沒有進入,更不要提《華嚴經》所說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位。

證據就是入「初住」的菩薩發菩提心具有大神通力,能夠到一百個世界示現為佛與大菩薩渡化眾生。有了這樣的神通才表明真正進入了「初住」位,發心住的菩薩初發心時成正覺。

而我們平時也經常說「發菩提心」,但我們所發的只是「欣樂心」——對佛法誠懇與信任而已,並不是真正的菩提心。 

我們平時所說的「開悟」只是不再造惡業,明白自己的心性與佛無二無別。但達到開悟之後只是真修行的起點,還需要繼續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開悟者連發心住菩薩的神通都沒有具備,別說一百個世界,就連在這個世界中都無法示現佛身為眾生說法。這就像從小學、中學、高中最後到大學的一步步教育,每一步都是為後一步做準備。

佛教中的修行也是如此,一位一位而不能跳躍,絕不是禪宗所說的「頓超直入,立證菩提」。這個「成佛」只能說是明心見性而已。與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的大悟不同,釋迦牟尼佛經過了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才獲得了大悟。而且,即使是「頓超直入,立證菩提」,也是宿世修行的智慧在此時得以顯現而已。

佛教中沒有便宜法門。龍女即身成佛,善財童子即身成佛,都是無量劫來修行的結果。所以,「頓超直入」是指由漸而頓。不僅佛教修行沒有便宜,生活中也沒有便宜可撿。

某些人突然地發財,某些人突然陷入困頓,都是前世與宿世的因緣。學習中也是這樣,有的人一學就會,有的人笨得很,怎麼學也不懂。一學就會的人因為宿世積累的智慧才能有今天的「頓」。

參禪靠自己,而念佛則是依靠他力。通過觀想與稱名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就會得到他們的加持。現在流行的念佛法門就是這種依靠他力的修行方式。

而參禪卻完全不同,參禪的道友會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完全是自力的。

念佛的人則完全不同,是要求見佛,仰仗佛菩薩的功德。念佛、觀想佛才能得到佛的加持力。兩者間的區別大家一定要弄清楚。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