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8-29 17:41:29| 人氣2,26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打七就是在打第七末那識!何以故?-*幻羽*靜書於養息香

推薦 13 收藏 2 轉貼0 訂閱站台

 

禪七好不好打?!

七者,第七意識也,打七就是在打第七意識。幹要打它啊?不乖?第七意識乃末那識即八識中之第七識,佛學上解釋:修行人放棄善惡的分別心。

漢傳佛中屬唯識學派的宗派對第七識的定義歷史主要有:

地論宗,依《十地經論》和《楞伽經》創立,第七識是作妄識的阿陀那識。

攝論宗,諦依《攝大乘論》據安慧學說創立,第七識是作執識的阿陀那識。

法相宗,玄奘依據護法學說創立,「於第七但立意名」,第七識是作第六意識俱有依的意根末那識。

舊譯派調阿陀那識的執著含義,一切種子識攝藏雜染法,故名阿賴耶識;眾生攝藏一切種子識自我,即是阿陀那識執取阿賴耶識而有我執,恆與我見等四煩惱相應,能取者與所取者分立,故而阿陀那識等同染意。新譯派有新解釋,一切種子識攝持雜染法種子,即此識與雜染法互相攝藏,一切種子識是能藏又是所藏,我見我愛執藏以內自我,故名阿賴耶識;依據護法論師的詮釋,阿陀那識有「執持諸法種子」的功能,因第七識無此功能,故而阿陀那識只是現行阿賴耶識的別名。

 

《大毘婆沙論》:『然意處有六種,謂:眼識,乃至意識。此中眼識與眼識,因、等無間、增上,非所緣;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等無間者,謂:眼識等無間,眼識現在前。……非所緣者,以眼識唯緣色,眼識非色故。如眼識與眼識,眼識與耳、鼻、舌、身識亦爾。

眼識與意識,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二因,謂:同類,異熟。等無間者,謂:眼識等無間,意識現在前。所緣者,謂:眼識與意識所緣。……如眼識對六識,耳、鼻、舌、身識,對六亦爾。

意識與意識,因、等無間、所緣、增上;因者三因,謂:同類,遍行,異熟。等無間者,謂:意識等無間,意識現在前。所緣者,謂:意識與意識所緣。……

意識與眼識,因、等無間、增上,非所緣;因者三因,即:同類,遍行,異熟。等無間者,謂:意識等無間,眼識現在前。……非所緣者,以眼識唯緣色,意識非色故。如意識對眼識,意識對餘識亦爾。

問:眼等五識,展轉無間,現在前不?答:諸瑜伽師說,眼等五識,展轉無間,不現在前,皆從意識無間生故。阿毘達磨諸論師言:眼等五識展轉,皆得無間而起,若不爾者,違根蘊說。』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慧!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識,及五識身。」「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相。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三?謂: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入楞伽經》:「復次、大慧!言善、不善法者,所謂:八識。何等八?一者、阿梨耶識,二者、意,三者、意識,四者、眼識,五者、耳識,六者、鼻識,七者、舌識。八者、身識。」「佛告聖者大慧菩薩言:大慧!諸識生、住、滅,非思量者之所能知。大慧!諸識各有二種生、住、滅。大慧!諸識二種滅者:一者、相滅,二者、相續滅。大慧!諸識又二種住:一者、相住,二者、相續住。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一者、相生,二者、相續生。大慧!識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轉相識,二者、業相識,三者、智相識。大慧!有八種識,略說有二種。何等二?一者、了別識,二者、分別事識。」

《大乘入楞伽經》:「復次、大慧!善、不善者,所謂:八識。何等
八?謂:如來藏名藏識,意,及意識,並五識身。」「佛言: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謂:相續生及相生,相續住及相住,相續滅及相滅。諸識有三相,謂:轉相,業相,相。大慧!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識。」

 

《十地論義疏》卷1:「三種同相智者:一緣起,二妄相,三如。緣起者,第七阿梨耶識,是生死本也。妄想者六識心,妄生分別,邪著六塵。如者,佛性諦。第一義空也。此三解,無別異名,同相。終日同處,染淨常別,名不雜。」

慧思《隨自意三昧》:「問曰。眾生六識是生死識,不是智慧。涅槃經雲,依智不依識。今此意識是何等識,而能如是種種巧用智慧無差?答曰:一切眾生用智有異,不得一等。愚癡凡夫用六情識。初心菩薩用二種識。一者轉識,名覺慧,覺了諸法慧解無方。二者名藏識,湛然不變。西國雲阿梨耶識。此土名佛性,亦名自性淨藏,亦名如來藏。若就隨事,名智慧性。覺了諸法時名自性淨心。」

慧思《隨自意三昧》:「凡夫六識,名分張識,隨業受報天人諸趣;菩薩轉,名第七識,能轉一切生死。業即是涅槃,能覺凡夫六分張識令無變易,即是藏識。此第七識名金剛智,能破一切無明煩惱,生死結使即是佛法,譬如健將降伏四方,夷狄怨賊諸國弭伏皆作民子,第七識勇猛金剛決斷諸法亦復如是。藏識者,名第八識,從生死際乃至佛道,凡聖愚智未曾變易,湛若虛空,亦無垢淨,生死涅槃無一無二,假名亦不可得,五根不能見,無言能空,何以故?無空無無想,亦無有無作。」



無著《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何等意,謂一切時,緣阿賴耶識,思度性,與四煩惱恆相應,謂我見、我愛、我慢、無明。此意遍行,一切善、不善、無記位。唯除聖道現前,若處滅盡定,及在無學地。又六識以無間滅識意。」

安慧《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當知此中由所緣故、釋義故、相應故、生起時故,顯了於意。何故聖道現前,無染意耶,由勝義智與我見現行極相違故,出聖道後,從阿賴耶識復更現起,以有學位未永斷故。又滅盡定望無想定,極寂靜故,此染意不得現行。無間滅意者,由隨覺故,無間覺義是意義。當知此中隨顯相說。」

世親《大乘五蘊論》:「云何識蘊,謂於所緣境,了別
性。亦名心、意,由採集故,意所攝故。最勝心者,謂阿賴耶識。……最勝意者,謂緣阿賴耶識境,恆與我癡、我見、我慢、及我愛等相應之識。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果,及與聖道滅盡等至現在前位。」

安慧《大乘廣五蘊論》:「云何識蘊,謂於所緣,了別
性。亦名心,能採集故。亦名意,意所攝故。若最勝心,即阿賴耶識。……最勝意者,謂緣藏識境之識,恆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聖道、滅定現在前位。如是六轉識,及染意,阿賴耶識,此八名識蘊。」



深層溝通基礎學習中,許多行者對第七識--末那識停留在一個初步念「我執」上,把第七識理解「我愛執」識,頑固堅定執行第八意識的一切種子指令, 這是正確的,但這個理解卻是不全面的。

簡單的說,第六意識是顯意識的運作,而第七意識則是潛意識的運作。一個作用力更大,讀者可以自己體會,往往煩惱就是這末那識的執著而生起的,念念不忘第八阿賴耶識我, 有四個根本煩惱(我癡、我見、我愛、我慢)跟著,故我執的成見很深,種子越複雜,煩惱愈無明,於是第六意識便茫然而無辜中鬱悶。

前六個意識可以接觸外在環境而生覺知,第七意識則以內在的第八阿賴耶識作為它的『境』而運作。
兩者的特點都是有「我執」,因意識活動
生了觀察者與被觀察對象,形成一個自我中心,術語叫做『分別我執』。

第七識有一個特質是傳遞功能,是依六識淨而淨,六識染而染,只給第八識傳送消息而不加揀擇分別。第八識接受第七識傳來的消息,不分好壞,只管儲存起來,所以阿賴耶識非常白癡。但第七識是會隨著第六意識(此生所接收的學習與觀念傳遞)而改變的。

第七識還有另外一個特質則是---「恆審思量」。

--代表從不停息運作,

審思量--代表並不是個只會簡單執行的笨蛋,其實一直都在活躍地運作與「思考」。

的運作與思考,就是「因緣和合時」,觸發無始以來第八識田的種子,但同時第七識自己也是會「思量」的。之所以會像個白癡,是因和第八識太過於鐵哥們了,過分執著於第八識的種子,當第七識開始不執著第八意識,種子自然也就無從作用,這個階段有個稱謂,叫「轉識成智」。

(第七意識無法比對第八意識內的種子,自然不會起現形,除負面種子的同時,也要化正向的種子,這樣一來才能給予第七識足的元素達成轉識成智)

引用到溝通運用中我們可知,種子是不完的,第八阿賴耶識理是初階手段,到了中期,必須從第七意識入手。方法是讓第七意識瞭解:他的第八識鐵哥們,不折不扣是個白癡,因第七識過分癡情,害的自己也被稱白癡,繼而第七識與第八識憤而割席決裂.....

決裂之後何所依?攝論宗認轉阿賴耶識之迷而回歸覺悟之淨階位,即第九意識阿摩羅識,也稱淨無垢識 本源心。

諸法無我,誰在輪迴?因阿賴耶識具有相對的恆常性,所以末那識將恆常不變的對象恆生我執,也許末那識的存在是有情眾生流轉生死的根源。

 

第七識名意不名意識者原因

若名意識

科學上指第七感時間覺,佛學解釋修行人放棄善惡的分別心。

順理正論卷十一曰:心、意、識體雖是一,而訓詞等義類有異,謂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第七末那集起的心義不及第八識,了別的識義不及第六識,唯思量的意義他識所不及,故名意。

此識是第六識的近所依,故第六從於所依之根而立名,那所依之根的意,當然是第七識,故此名意。

所依門——依彼轉

凡心識生起,必有所依。如前五識依於五根,第六識依於第七識,而第七末那識所依的,這是第八阿賴耶識。所以三十頌頌文曰:依彼轉。依是依止義,轉是流轉義,這是相續、轉起的意思。依彼轉中的,指的就是第八阿賴耶識。瑜伽師地論曰:由有阿賴耶故,得有末那。末那識依止于阿賴耶識,相續流轉,跟隨著第八轉現。何以第八識不立所依門,於此第七識才立所依呢?因第八識是諸識的根本,他識所依,依于他的意義不顯著,故不立所依門,而前七識依於根本識的意義顯著,始特別立所依一門。

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關係至密切,就依止來說,末那識依于阿賴耶識,末那能依,賴耶所依。而事實上,阿賴耶識亦依於末那識,兩者是互相依。八識心王及其心所,皆有所依。譬如草木,以地依,若離所依,則不能生長。

諸識之所依有三種,曰因緣依、增上緣依、等無間緣依。茲分述如下:

().因緣依:因緣依亦名種子依,一切色、心諸法各有其種子,儲藏于第八阿賴耶識中,待緣而起現行。成唯識論曰:諸有法,皆托此依。即是說一切有的色、心現行法,皆須仗托各自種子依,方能生起。此處說因緣依者,這是對果得名,因即是緣,而現行名果,故能生現行的種子稱因緣。

().增上緣依:此亦名俱有依。增上是增加其效果,促進其發展的意思,俱有是互因果,互助互依的意思。以前五識來說,如眼識依於眼根,而眼根亦依眼識,若缺其一,則兩者皆無作用,耳鼻舌身,亦複如是。

().等無間緣依:此亦名開導依。等無間者,前念後念相似曰等,相續不斷,名無間,等無間緣依,是前念後念之所依,凡是心法,皆是如此。所謂心法,括心王心所在內,相續不斷,始名無間,若不相續,便是有間了。故必須前念始滅,後念即生,永遠不斷,故名等無間緣。開導依者,即心法於一刹那間不得二體並起,故必俟前念心滅,讓出其現行之位置,後念方起,這也就是前念開導後念的意思。

此處有一點待說明,即諸識依於種子生起,是因緣依;諸識依於第八阿賴耶識——即根本識,這是增上緣中的一種。

所緣門——緣彼

頌文中緣彼二字,是指此第七末那識所緣之境,彼指的就是第八阿賴耶識。對法論卷二曰:意者,謂一切時,緣阿賴耶識。末那所緣之境,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可此亦有異說,十大論師所見不同,分述如下:

().難陀等師以,第七識雙緣第八識的心王心所,緣心王以執我,緣心所而執我所。

().火辨等師以,第七識雙緣第八識的見分相分,緣見分執我,緣相

 分執我所。

().安慧等師以,第七識雙緣第八識的現行、種子,緣現行執我,緣種子執我所。

().護法論師以,第七識恒緣第八識的見分而起我執,以第八識無始以來,一類相續,似乎是、是,又恒諸法之所依,好像有主宰的作用,故即執實我。何以說第七識唯緣第八識的見分?因受境等作用,這是見分所顯示,故第七識唯緣第八識的見分。

以上四說,一般以護法論師之說正義。

體性行相門——思量性相

思量性相一句,這是指此第七識的體性與行相。所謂體性,指第七識的識體,也就是四分中的自證分;所謂行相,就是能緣的作用,即四分中的見分然體性和行相不同,所以在十義中分二門,即體性門行相門

此識恒常執持第八識見分,而思量計度的作用,只是第七識見分的行相。以第七識的體性微細難知,所以以用顯體以思量其體性。思量的意義,思者思慮,量者度量,識之緣境,凡有了別,即有思量,因此寬泛的說,八個識皆有思量的作用。但此處何以特別突顯第七識的思量作用?由於以八識作用的殊勝來說,則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末那義譯意,意的作用本來就是思量。並且此識的思量,是恒審思量

恒是恒常,審是審察,所以末那識是恒常的審察思量。以八個識分析,前五識沒有審察思量,故說是非恒非審的思量。第六識有思量,但此思量有時間斷(如在五位無心的情況下),所以是審而非恒的思量。第八識恒時相續,沒有間斷,但也沒有審察思量的作用,所以是恒而非審的思量。唯有第七識是恒常的審察思量。第七識思量些什呢?就是恒時執持第八分的見分自我,而審察思量。

心所相應門——四煩惱常俱,謂我癡我見,並我慢我愛,及餘觸等俱。

心所相應門,指與末那識相應的心所。八識規矩頌曰: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隨。指與此識相應的心所,有八大隨煩惱心所——昏沉、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五遍行心所——觸、作意、受、想、思。及別境中的慧心所,和四個根本煩惱心所——貪、癡、慢、見,一共十八個心所。而此十八個心所中,特別是與癡、見、慢、愛四煩惱任運相應,恒時常俱。

煩惱

().我癡:癡者無明義,于諸事理迷闇性。此無明迷於我理,與我見相應,故曰我癡。此無明有兩種,一者相應無明,二者不共無明。相應無明,是指第六識與六種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相應而起者。不共無明分兩種,一獨行不共,是與第六識相應、而不和根本煩惱相應者。一恒行不共,這唯與第七識相應。此處所稱的我癡,即是恒行不共無明,這無明是不明無我之理,與我見相應,故名我癡。我癡居四煩惱之首,一切煩惱,皆由此無明而生起。

().我見:見者以推度義,以慧體。我見的見,就是根本煩惱中的不正見。不正見以染慧,可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種,此處的我見,即五見中的身見,亦即是妄執五蘊和合之身,以是常、主宰的實我。此又稱我執,這是與生俱起,恒時相續,緣非我的第八識而妄計我的執著。我見有一者是分別我見,此是由邪師邪引導而起者;二者是俱生我見,這是與生俱有的,有我身即有我見,生生不離。俱生我見又有恆相續與有間斷之別,恒相續者與第七識相應,有間斷者與第六識相應。分別起的我見,則唯與第六識相應。

().我慢:慢者妄自尊大,輕蔑他人。慢是六根本煩惱之一,可開七種,即慢、過慢、過過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我慢即七慢中的第四種。我慢由我執而起。由我執故,進而貢高我慢。

().我愛:愛是貪的異名,大乘義章曰:貪染名愛,即亦是六種根本煩惱心所的貪心所。愛有四種,一曰,就是緣已得的自身而起貪愛。二曰後有愛,緣未得的自身而起貪愛。三曰貪喜俱行愛,緣已得的境界而起貪愛。四曰彼彼喜樂愛緣未得的境界而起貪愛。

以上四種愛,均與末那識相應,這是深愛於所執之我而生起的愛。在十根本煩惱(以惡見開
五種,故合十。)中,何以唯此四者與第七識相應,其餘不與相應?由於其餘心所,與第七識無共同活動的關係。以嗔來說,嗔是緣逆境而生起,而第七末那緣第八我,乃屬順境,故嗔心所無由生起,以疑來說,第七末那緣第八阿賴耶我,這是一類相續,決走無疑,故疑心所無由生起。

至於其他如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與我見同以慧心所
體,在同一性質的心所中,有某一心所生起,其他心所無由同時生起。並且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分別起的我見。而末那相應的的我見,乃俱生起而非分別起,故不與之相應。還有一個邊見,雖然也是分別起,在我見之後,方起或常或斷的邊見。而與末那相應的我見,是一類相續,故邊見就無由生起了。

().‘及餘觸等俱一句,明末那識相應的心所,除上面四煩惱外,有遍於一切心的五遍行心所,遍於染心的八大隨煩惱心所,及別境中的慧心所。

().三性分別門——有覆無記攝

頌文有覆無記攝句,是明此第二能變的末那識,在善、惡、無記三性中的屬性。在善、惡、無記三性中,第七末那是無記。而無記又分兩種,一曰有覆無記,二曰無覆無記。覆有二義,一是覆障,謂染法覆障聖進;二是覆蔽,謂染法能覆蔽心識令不淨故。合此二義,稱有覆。而此第七末那,在兩種無記中,以其與四煩惱相應,故有覆無記所攝。

第七末那然與四煩惱相應,其性應屬惡,何以無記呢?原來此識雖與四煩惱相應,但不能感可愛非可愛果,沒有善不善的記別,故曰無記。

().界系分別門——隨所生所系

頌文隨所生所系句,是指此第七末那識、在三界九地中系屬於何界何地而言,故立此界系分別一門。

界地者,三界九地,即欲界的五趣雜居地,色界的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淨地,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這是有漏界的分類。系者系屬,指被那一界地煩惱系縛,即系屬於那一界地。頌文隨所生所系所生、指初能變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三界五趣總報的果體——這是輪回的主體,以業力的牽引,在三界九地、四生六道中流轉。此第七末那識以第八阿賴耶識所依,第八阿賴耶亦以第七末那所依,這二者互相依,恒時同俱。所以阿賴耶識生於何界何地,第七末那便系屬於何界何地,自己是作不得主的。

().起滅分位門——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此起滅分位,也就是此思量能變的伏斷位次。起滅就是生起和斷滅,雖說是起滅,實際的意義是斷滅;不過如但說斷滅位,生起位就不得而知了。因此這一門是說明伏斷的位次。

末那伏斷的位次有三,即阿羅漢位、滅定位、出世道位。無有是滅義,就是染汙末那伏斷之謂。現分述三位如下:

(1).出世道位:出世道的,是指無漏智而說的。世間的智是有漏智,出世間智是無漏智。所以出世道就是觀智——是指無漏的根本智和後得智現行的時候。原來第七識的煩惱,是任運生起,行相微細,有漏智不能使之伏滅,唯有無漏的觀智才能使之伏滅。囚生我執與生空智相違,法我執與法空智相違。故當生空的根本、後得二智現行時,生我執伏滅;法空的根本、後得二智現行時,法我執伏滅。換句話說,修唯識行,至見道位以上,末那識已轉識成智。二執種子伏減,不起現行。

(2).滅定位:滅定即是滅盡定,亦名滅受想定。此定是三乘聖者,厭勞慮粗動之識,入于無心定,此位前六識心心所不起現行,染位末那心心所亦滅。此滅盡定,是生空智或法空智的等流果,是最寂靜的無漏定,所以不是染汙的末那識。

以上二位,是染汙末那現行的暫伏滅,而非種子永滅。

(3).阿羅漢位:阿羅漢是三乘無學聖果,於不還果的最後一刹那無漏智現前時,末那識煩惱種子一時頓斷,從此永不再生,也就是永滅,而不是暫伏。

在此位煩惱種子雖然永滅,但所滅的只是生我執的煩惱種子,而非法我執的煩惱種子。所以於伏斷位中,只言羅漢,不言菩薩,因菩薩在八地以前,有俱生的法我執末除,故仍有染汙末那也。

以上三位,雖有暫伏和永滅的不同,但俱是指無染汙的末那,若以有染汙末那而言,由凡夫到證得究竟聖果,要經過染淨三種位次,曰生我見相應位,法我見相應位,平等性智相應位。

分述如下:

(1).生我見相應位:這是末那識緣阿賴見分生起的我執位,以此位有我執,一切凡夫、二乘有學、七地以前菩薩的有漏心位,都是此位所攝。

(2).法我見相應位:此位法執未空,一切凡夫,二乘證得聲聞果緣覺果,及法空智果未現前的菩薩,都是此位所攝。

(3).平等性智相應位:菩薩見道位、修道位、法空智果現前,及轉識成智,證得佛果,均此位所攝。

以上三位,前二位是有漏位,第三位是無漏位。在有漏二位中,第一位是染汙位,第二位是不染汙位。

 

諸行者從上一大串釋文中,這下應該多少暸解意會了!“打七”也是參禪悟道→明心見性→成佛做祖的一條途徑,有機緣就實地去禪宗道場嚐嚐“打七”的!網上禪堂的打七,得完全靠自心發起─克勤參修!大家都加油─!

                      *幻羽*靜書於養息香



            

台長: 幻羽
人氣(2,264) | 回應(0)| 推薦 (13)| 收藏 (2)|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秋禪 |
此分類下一篇:-誰,寂靜坐中?-*幻羽*題於早香
此分類上一篇:-知“誰”與共啊!-*幻羽*靜書於早板香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