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5-07 18:15:03| 人氣90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自證分最有名的比喻出自:楞伽經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自證分最有名的比喻出自:楞伽經

薩迦的道果引用楞伽經來解釋自證分(自證識.自證現量...等):如刀不自割.火不自燒!
意思是:譬如刀子很利可以切割萬物.火很炎熱能燃燒一切.是的!
但是刀不自割.火不自燒
刀子很利可以切割萬物.刀子自己不會自己割自己--把刀自己本身也割傷了!
火很炎熱能燃燒一切.火自己不會自己燒自己--火把自己本身也燒滅了!
所以.人的心也是如此!
心(第六識)自己不會自己觀察自己.那個會自己觀察自己的部份(做自省.自我判斷檢查).特稱自證分!
“自”己來“證”明(了知)自己的存在,所以名“自證”;他是內識本身的東西,所以叫“自證分”。
唯識宗對於心境的關係,認為由主觀的識,用以了別客觀的現象,可以分作四分來解釋,即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由識所變現的外境;見分就是能緣境的見照作用,自緣其所變的相分;自證分就是證知見分者;證自證分就是自證分的內向作用,由返照的結果,證知其自證分者。
唯識學有所謂四分,四分是: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這裡所稱的「種種相轉」之「相」,與四分中「相分」之「相」,是同義的。
(一)  相分,又作所取分。相,即相狀;所緣之義。為認識之對象(客體);亦即被主體之心所認識之客體形相。可分為影像相分、本質相分二種。
(二)  見分,又作能取分。見,即見照;能緣之義。為認識之主體(諸識之能緣作用);亦即認識、照知相分之主體作用。
(三)   自證分,又作自體分。自,自體之義;證,證知之義。即自體上證知見分之作用;亦即自體能證知自己之認識活動(見分緣相分之作用)。
(四) 
證自證分,即證知自證分之認識作用;亦即自證分之再證知。於八識中皆各具有此四分,為人類行認識作用時所必備者,例如度量一事物,應有「能量」(見分)作為尺度,亦應有「所量」(相分)作為對象,更應該有「量果」(自證分)以得知大小、長短等,而將自證分之「量果」再加以證知,則為證自證分。
上述四分說為護法所提倡,稱為四分家,被視為法相宗之正義。此外,印度尚有安慧之一分說(僅立自證分),稱為一分家;難陀之二分說(立見、相二分),稱為二分家;陳那之三分說(立見、相、自證三分),稱為三分家,合以上四說,即所謂「安難陳護一二三四」。
見、相二分稱為外二分,自證、證自證二分則稱為內二分;實則內二分係根據外二分之推論,外二分係為四分說之基礎,其目的在證成「唯識無境」。

安慧一分義﹕──安師依華嚴十地等經「三界唯爾心」
        等文唯立依他自體一分,雖也附說相見,但屬遍計,情有理
        無、唯有自體分是依他、從種子生,理有情無,而相見二分
        ,是虛妄分別,沒有實在體性,都是遍計而有,辨中邊謂﹕
        「能取所取,是遍計執。」故諸相見安師認為遍計無體也。
        在這裏又撩起一個問題﹕即相見二分既是遍計,沒有實在體
        性,現在事實上不然,我們眼前明明擺著有山河人物等等,
        為相分收,又明明有我們的心識在對境相上變緣,為見分收
        ,雲何為假而無體耶﹖在安師一分理諭上答來非常簡單,山
        河大地者,識之自證分所變故,楞伽謂﹕「由自心執著,心
        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密嚴亦雲﹕「愚夫
        所分別,外境實皆無,習氣擾濁心,故似彼而轉。」相分見分,離自證分外,
        無實體故,變緣境相,自體是能,河山草木人物等等,亦自
        體所變,故安師雖副說相見之遍計,而標立則唯依他性從種
        生而有體之自體一分耳。

            難陀二分義﹕──難師根據攝論「由二性有相有見」文
        建立相見二分,此相見義,亦如無性所謂「能取分名見,所
        取分名相」,但此二分,均依他屬,源於攝論「唯二依他性
        」而立,如此建立實無著世親思想之傳承。然相見雖共依他
        ,不共有體,見分依他而有體。相分依他而無體,厚嚴雲﹕
        「一切唯有覺,所覺義皆無,能覺所覺分,各自然而轉。」
        上二句明見分有,相分無,下二句明見相二分俱有,謂見相
        二分各從因緣和合而起,不必須待心外之境,或計大自在天
        之所作也。如緣龜毛兔角,心有影像起,此證有相見二分也
        。

            陳那三分義──陳師以三理推證諸心心所一一生時各有
        三分、即相見自體三分是也。三理者何﹖(一)相見必有其依
        體,相見二分是心心所之業用,凡用必有依體,故相見以自
        體分為依體,若無自體,相見亦無,若有二分、則必有自體
        ,如蝸牛二角然,相見喻二角,自證喻牛,二角從何生,從
        牛生,無牛則無二角,有二角則必有牛,牛與二角相存之關
        係有如是密切,而相見與自證相存的毗連,亦莫不盡如是。
        此喻雖不盡善,然譬喻少分相似,能配法而併論,是亦足矣
        。(二)能所二量,必有量果,陳那論師自造集量論雲﹕「似
        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證,即能量及果,此三體無別。」此中似境相為所量,即相分,能取相為
        能量,即見分,量果正指自證分也。見分緣相,既為能量所
        量,若能所量上無量果,則如基師所謂「能量無果,量境何
        益﹖」如尺丈量於物時,物為所量,尺為能量,解數之智,
        即為量果,有此量果,能所量功不致唐捐,故於能量之見分
        及所量之相分以外,別立一自證分以為量果也。其理如圖﹕

 

            ┌相  分………………所量………………物    ┐

          法┤見  分………………能量………………尺    ├喻

            └自證分………………量果………………解數智┘

 

            見上面圖式,若於相見外不立自證分,勢不可能了。(
        三)於曾習境必有其記憶﹕若無自證分,應不能自憶心心所
        法,我人過去經歷許多心境,現在何都以能記憶,從前心上
        有思考感情等,如無自證分緣自心法,今決不能追起,如述
        記量雲﹕

            今所思念過不曾緣之心除宿命他心智等,餘心一切皆應
        不能憶…………………………………………………………宗

            不曾自緣故………………………………………………因

            如不曾更色等……………………………………………喻

        色等境界,從前若未更歷,現在決不能得憶, [此世所共計
        ,故得為喻] 。反證必已曾緣,方能得憶, 成自證分定有。

            護法四分義﹕──護師認為前三家雖各有見地,然猶有
        不盡理處,且心分的作用上亦不健全,故綜三家之開建立相
        見自證三分以外,再加立一第四證自證分,共成相見自證證
        自證四分矣。今以二點判明護師的四分義﹕一為四分之所依
        ﹔二為四分之立理﹔今依次先來抒述四分之所依。密嚴經雲
        ﹕「眾生心二性,內外一切分,所取能取纏,見種種差別。
        」頌中意謂﹕眾生心分上有兩種性,一是內分性。即自證證
        自證是,二是外分性,即相見二分是,這內外一切心分上都
        有能取所取纏繞,故有四分,至這纏縛,有述記義演二釋不
        同﹕述記謂為相及粗重,唯通有漏,義演則謂四分互相能所
        纏縛,唯通無漏,比觀起來,述記一釋,較義演切當,以前
        解唯通有漏,正與「眾生心二性」義理合,第二解雖通無漏
        、不合「眾生心二性」義,然指出四分互相能所,互相纏縛
        ,正為今證成四分者所歡迎,今比研二釋如下表﹕

 

                ┌ 述記﹕相  及 粗 重 [有漏] ──眾生心二性合        纏之二釋┤

                └ 義演﹕四分互能所纏 [無漏] ──取四分者

 

        頌中又雲「見種種差別」者,以其遍通三量故,或現或比,
        或量非量,沒有定的。而自證證自證不說種種差別者,以其
        唯通現量故,至於相分,所緣為義,非能緣智,根本談不到
        所謂幾量通幾 量屬,故亦不說種種差別者,今總撮此頌要義,在明四分,
        內分二性即自證證自證,外分二性即相見二分也。義如表式
        ﹕


                     ┌相  分                   現量  ┐

           內外一切分┤見  分                   比量  ├三量

                     │自證分                   非量  ┘

                     └證自證                   外分性┐性別

                                                內分性┘

 

        四分之所依、約略說明,現在就討論到四分之立理矣。

            護師立四分之道理有二﹕(1)援見相例自證不可無能證
        者,意謂見之緣相,自體為證,自體緣見,又誰證耶﹖見是
        心分,以自體為證,然自體亦心分,心分既同,亦應有證,
        識論所謂「此若無者,誰證第三﹖」故基師量雲﹕

            第三分心應有能證之心…………………………………宗

            心分攝故…………………………………………………因

            如見分……………………………………………………喻

        見分是心分,以自證為能證,第三自體亦心分,故應以證自
        證為能證也。(2)諸能量者,必有量果,見望相為能量,見
        以自體為量果﹔自體望見為能量,則自證亦應有量果,故基
        師量雲﹕
            第三為能量,應此量果…………………………………宗

            能量攝故…………………………………………………因

            猶如見分為能量…………………………………………喻

        若答第三量果是見分、則有二障﹕(A)見緣相為外緣作用,
        而自體緣見為內緣作用,內外相異,故自體不應以見分為量
        果也。(B)論雲﹕「證自體者,必現量故」,見緣相遍能三
        量,故見分有時非量所攝,見分不能充任第三自體之量果,
        又一有力之理由也。然具內緣作用及唯現量而能為第三之量
        果者,其唯第四證自證分也必矣。但此處有問難,即上文雲
        ﹕凡能量者,必有量果,準此類推,證自證望自體為能量,
        自證為所量,若凡能量必有量果,則第四能量之證自證亦應
        有其量果,如第四有量果,豈非於第四之外再立第五第六乃
        至無窮分而有無窮之過耶﹖此疑甚是,然儘管只立四分無須
        立五立六乃至無窮分也,以第三第四互為量果,不須增立,
        無無窮過,本此推理,四分輾轉為能所量果,共有四重﹕

 

                     第一重   第二重  第三重 第四重
           ┌所  量…相  分…見  分…自  證…證自證 ┐
    智  用 ┤能  量…見  分…自  證…證自證…自  證 ├智 體
           └量  果…自  證…證自證…自  證…證自證 ┘

            如是四重,諸識能緣行相上之作用,才能健全,四分缺
        一,作用不成,如杏子然,相如杏皮,見如杏肉,自證如杏
        核,證自證如杏仁,皮肉核仁四要素組合的一個整體,多個
        少個也都不行,今此四分於諸識能緣行相上之作用亦然,皮
        肉核仁在成全杏子的體業上是不即不離的,四分於心心所法
        之能緣行相上亦是不即不離,此四分之不即不離,基師說有
        二義﹕(一)四分功能各別故非即,體一故非離。(二)四分能
        所緣異非即,無別種生,一體用異非離。 [按常雲﹕後三同
        種生,相見或同種或別種,基師雲四分無別種生,乃約同種
        論耳。] 所以此四分於諸心心所法之能緣行相上不增不減,
        恒但四分,不即不離,唯識理成。

當眼根(視覺機制)與境(認識物件)相接觸後,眼識就從種子狀態被激發,開始現行活動。
眼識的主體(在“三分說”中是自證分,在“四分說”中還要再加上證自證分)變現出與物件相似的影像(即形成相分),同時對此影像進行識別(即形成見分),並在同時生起的想心所的協助下完成認識過程(即形成視覺)。
這些活動本是同一過程,但唯識學為了說明問題,所以將它們作了區分。
這裏說的變現出的相分相當於刺激物的物理能量最終在大腦皮層中樞形成的資訊;(但大腦皮質是色法,是色根的一部分,資訊是心法,即識雖是依託根而生起,但從根本意義上說,識是由自己的種子而生起。所以,按唯識學的觀點,並不是大腦產生了認識,大腦只是形成認識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條件。)見分相當於對此資訊分析辨識的作用;
自證分和證自證分作為識的主體,是與相分和見分同時生起,共同活動的。
實際的感覺過程似乎只要三分就可以了,而證自證分的提出,一方面體現了四分說的邏輯嚴密性,即自證分仍需要有能證者;
另一方面則似乎提出了這樣一種模式,即對大腦皮質中形成的資訊的識別,須經過一個回路的振盪(即自證分與證自證分的相互證知)才最終形成認識。

在《成唯識論》裏,敘述安慧、難陀、陳那、護法四大論師的不同主張,因之稱他們為一分家、二分家、三分家和四分家。一分家的主張,就是簡單的說“一切法唯識”,總以識為體而說。二分家則是把識分為能取、所取二分,說明所取不離能取,主要是在成立唯識義。三分家則是在能取和所取,能量和所量的關係上要找一種能為證明的心體,那就是自證分。這三分又叫做所量、能量、量果。說所量是相分,能量是見分,量果即自證分;又說相見二分是識的用,自證分是識的體。到了四分家,並沒有別的道理,只是根據三分家的理論上引申推理的方法,主張說自證分後也還需要更另有個量果來證明它的存在,所以又安立了“證自證分”。
為什麼會說自證分的理由?---其實是為了要證明唯識的心外無境.也就是外境統統都沒有!(可以說就是能所二取的空)!
反對的如月稱論師說,你這種用憶念為能立因,推比你所立宗的自證分的量式;你是用什麼樣的“念”為因呢?是以“有自相”的念呢?還是以“無自相”的念呢?假使你以有自相的念為因,而我中觀宗不許念有自相,你的能立因犯不極成過,也就是失卻成立宗的作用的。假使你以無自相的念為因,這種念在我宗雖然許可,可是在你宗是不許可的,也是犯不極成因。再說用無自相的念來成立有自相的自證分,也是很不恰當的;問題在於無自相的念的因和有自相的自證分的宗並沒有因果關係,怎麼可以用與宗沒有關係的東西作能立因呢(這是因明中的規律,此處不能說)?你的立量的形式應是這樣:
    緣青之識,有能領受的自證分(宗)
    以有回憶緣青識之念故(因)
這個量式是找不到同喻的,也就沒有成立宗義的功用了。假如你的立量是這樣:
    緣青之識,有能領受者(宗)
    後有回憶緣青之念故(因)
    猶如青色(同喻)
這僅是一種暖昧的說法。實際上還是把自證分作為所立法的。這樣的量式,雖然勉強可以找到同法喻,但是那個因,還是犯不定過。因為“有能領受者”一語,若指的是自領受(即自證分),則因不決定,仍然沒有同喻。若僅指有能領受之心,則立敵共許,犯相符極成的過失,也不能作為立有自證分的宗。你說要先曾經領受過(見過)的才生後來的憶念,即說“念心所”是從前“領受”而生起來的。這種說法,如果僅僅說是在互相依仗關係方面的,本沒有什麼過失;但是你的主張是說:前頭的領受心是“有自相”的,後生的念也是“有自相”的;而我宗明確地指出:凡是前後各別有自相的兩個東西,就不應當有因果的關係,如張三所見過的事情,李四是不會憶念的。假如你認為前頭的領受和後來生起的憶念其關係不同於張三與李四,認為張三、李四是兩個相續(有情),是沒有因果關係的;認為領受與憶念是一個相續所攝,故可以是有因果關係的。這種因果關係的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前後各別有自相的兩個東西,其自相是各別獨立的,是不須依仗別的實體的,這種各別獨立的實體怎樣能成為一個相續呢?縱然是在一個人身中生起的,甚至是前後相鄰接的兩剎那,既然各有自相,其體各別,也就不能成為一個相續了。假如你認為前後兩剎那心雖各有自相而體是一;那麼,在同一個體上有前因後果之不同,這和數論派的“自生”,又有什麼區別呢?
   
“中觀宗不許有自證分”的問題,對於“念”這個心所,也說是從曾習境生的,也可以用念為能立因,來比知有曾領受的宗。但問題是在於:不能用念為能立因,來比知前領受心有“自領受”(自證分)的宗法。例如憶念昨天見過青色,這裏面是有憶“青色”和“見青色”的兩種憶念,但這種憶念不是孤立的。是因為憶念了“青色”而引起憶念“曾見過青色”的。這就是說,能緣心是依著所緣境而生的,故憶念所緣境時也就能憶念能緣心;並不是由有“自證分”才能憶念的。又如憶念所見的青色時,也就成立了自己見過青色。應該是這樣來理解;這時憶念“我曾見過”青色,這時的“能憶念心”是用“能見者”為境界,也就憶念自身的假我,不必要有個當時領受的自證分,因為這種憶念自身會輾轉相引生,這樣說法是合理的。
    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中,說了個很有趣的比喻:印度有一種齒上有毒的田鼠
,冬天咬了人其毒不發,必待春季雷鳴,其毒乃發。例如有人冬天被鼠咬的時候毒已入內,但是當時只知道被鼠咬了,不覺得中了毒。後來到了春天雷聲震動,其毒暴發,這時才憶念到曾被毒鼠所咬過。而當時所中的鼠毒今天暴發了。這是說中毒時雖未覺有毒,後憶被咬即可憶念有毒;用來比喻先見青色時雖只見青色並未見到緣青色之識,但過後回憶時,由憶念所見青色之力也憶念當時有見青色之識。
    又在關於能量、所量、量果的問題方面, 計有“自證分”的人把這三者割開來而獨立化了,即認為各有各的體性。
把所量之所以為所量(相分),說成是有它的自相的;雖然也說它是由能量而安立,實際上已被固定起來,不過借能量的形式來成立罷了。能量、量果也認為都是有自相的。能量之所以為能量(見分),也是由自相本身固定的,借自證分來成立也不過是一種說明的手續而已。在月稱中觀師們,根本“不許諸法有自相”,指出能量所量僅是互相觀待而假立的。即觀待所量境而安立能量心,觀待能量心而安立所量境;雖沒有有自相的所量境,也沒有有自相的能量心,而能量所量都是一種相待假立,那還要什麼自證分來畫蛇添足呢。《中觀論》在這方面更有明確的說明:“若法因待成,是法還成待。”《迴諍論》也說,“若量能自成,不待所量成,是則量自成,非待他能成。不待所量物,若汝量自成,如是則無人,用量量諸法。”皆是說明能量所量觀待假立,非有自相。能量所量既無自相,也就不須更用“自證分”再來成立了。
   
我們知道,在龍樹、提婆弘法的時代,自證分的問題尚未提出;在更早的薩婆多部盛行的教義中,也是不許心能自緣的,它說緣“一切法無我”的智慧,在當前的緣境上也只能緣出自體及隨行法外的一切法;到第二念心時才能緣前念心及隨行法;要兩念合起來,才能總緣一切法。在龍樹
、提婆的論中都說:諸法的作用不於自體轉,如指不自觸,刀不自割,燈不自照,暗不自障等。這些說法原是破“自作”時的譬喻;但移到破自證分上來,也很是適用的。試看《十二門論》觀一異門第六中雲:
    凡物不能自知,如指不能自觸,如眼不能自見。
    是故汝說識,即是相可相,是事不然。
又在觀作者門第十中雲:
    若自作,即自作其體,不得以是事,即作是事。
    如識不能自識,指不能自觸。是故不得言自作。
都很明顯地否定了自證分。既以“識不能自識”為同喻以證明諸法皆不自作,從而也就可知當時的立敵諸家,都不許有“識能自識”的“自證分”。故知佛護、月稱不許自證分,實是深符龍樹、提婆的本旨!
不過.一般接受陳那"量"論的晚期應成派.有暗地承認自證分的趨勢.這是另一種考量也有其需要!自續派明的承認自證分者也不少!(原因很複雜.不在此多說)

台長: 期指贏家
人氣(90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佛法密宗 |
此分類下一篇:佛說摩訶迦羅大黑天神經
此分類上一篇:吉祥金剛瑜伽母全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