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7-26 08:38:17| 人氣16,017| 回應7 | 上一篇 | 下一篇

《穿著PRADA的惡魔》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本館前評《哈利波特》一貫的標準來論,《穿著PRADA的惡魔》的小說與電影,雖沒啥「語言影音魅力、文字影音藝術」,但仍有暢快的可看性(尤其原著女職員安德莉亞雖不徹底的反時尚及職場,而電影版則較偏向女老闆米蘭達)。
  是嗎?網上不但欠批判時尚之文,也多較認同電影版之時尚及職場觀點。
  當批評成爲一種時尚、文化批評又時尚化之時,誰還批判時尚啊!(另參本館: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 《語言力》《時《穿著PRADA的惡魔》《NO LOGO》《流行體系》《LV時尚王國》台灣時尚沙漠? 販賣古典 《霓裳神話‧媒體服飾話語研究》《中華傳統服飾》《中國古代服飾史》)

薇絲柏格著《穿著PRADA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高寶,2004)

   安德莉亞是個來自小鎮的社會新鮮人。因緣際會下,她得到一個所有女孩夢寐以求的工作,成為Runway時尚雜誌知名編輯米蘭達.普瑞斯特的私人助理。
  第一次見到新主管,安德莉亞著實大開眼界。她望見整間辦公室,充斥著滿坑滿谷的Prada, Armani, Versace 等知名品牌,這讓初出茅廬的她,深深地墜入時尚產業的炫麗世界。
  在這個流行天堂,瘦骨如柴的男女,每天來來往往;高貴嬌氣的女人,穿著狹小到無法呼吸的新款服飾,俊逸的男人則穿上可清楚看見肋骨的貼身高領毛衣,外加緊身皮褲。在單純的安德莉亞眼中,這些行頭,正默默的替主人宣示;他們的終身職志,將是全然無悔的奉獻給流行時尚與健身房。然而,更令人驚訝的還在後頭;不管這些時尚貴族有多麼的驕傲跋扈,多麼的不可一世,她的上司米蘭達,總有辦法讓這些王子公主,乖乖俯首稱臣。就像個小朋友一樣,安安靜靜地,連大氣都不敢喘一下!!
  《穿著Prada的惡魔》給眾多難搞的上司老闆,重新賦予一個幽默的新名詞『地獄來的老闆』安德莉亞用清新詼諧的幽默語調,言簡易駭的描述,充斥著八卦消息與鉤心鬥角的時尚圈,還有在華服美食的派對背後,不為人知的黑暗秘辛。
  書中對米蘭達,這個苛刻浪費的特權人士,有著一針見血的描述;她斥資讓孩子們,坐著豪華的私人噴射機,到巴黎購買尚未上市的《哈利波特》。還有她包下法國不知名小鎮的古老商店,周圍的氛圍都要合她胃口,米蘭達爽快的使喚下人為她服務,還買了一大堆高級服飾。但是米蘭達對待員工的方式,可就不如花錢這麼爽快了!
  安德莉亞與她工作,可真是個漫長而痛苦的實驗,她得時時刻刻忍受上司陰晴不定的古怪脾氣,不但對工作要戰戰兢兢,更得在三更半夜,接聽米蘭達一時興起,打來咆哮的電話。
  唯一支持她忍受這些痛苦的,只有一個終極目標,如果她還想在時尚圈工作,她就得獲得米蘭達的推薦信,只要有了這封信,就如同皇帝禦賜的聖物,她將可以選擇任何一家,她想去的知名雜誌社工作。為了美好的將來,也為了可以順利的往上爬。安德莉亞願意默默忍受一切的不公平與痛苦。然而到最後,安德莉亞意識到一個可怕的事;這個所有女孩夢寐以求的工作,不但讓她生不如死,失去自尊,還會一並出賣她的靈魂。
  蘿倫薇絲柏格LaurenWisberger於1999年畢業於康乃爾大學,目前居住在紐約。畢業後,她就像其他年輕新血一樣努力朝雜誌業發展,她投了履歷到Vogue,通過面試成為時尚界天後Anna Wintur的助理。
九個月後Wisberger離開Vogue到Departure雜誌,開始著手寫《穿著Prada的惡魔》。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50900
 
《穿著PRADA的惡魔》(2006)

導演:大衛法蘭科
編劇:愛蘭布羅許麥基納
演員:梅莉史翠普/安海瑟薇/愛蜜莉布朗/史丹利圖奇/艾德葛納
劇情簡介
本片改編自蘿倫薇絲柏格的暢銷書,該書曾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長達六個月,並翻譯成27種語言。熱門影集《慾望城市》服裝設計師為全片設計造型,「慾望城市」導演大衛法蘭科登上大銀幕的作品,「本片全美首週末票房突破2700萬美金。
<RUNWAY>雜誌是紐約時尚界聖經,總編米蘭達是難纏的大人物。只要稍有自尊的人,絕對無法在她手下工作,可是進入<RUNWAY>又是所有對時尚有熱情的年輕女孩最大的夢想。
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安德莉亞(安海瑟薇飾演),憑著西北大學的漂亮履歷,進入<RUNWAY>位於曼哈頓總部辦公室。不服輸的她準備擔任米蘭達的助理。這名從頭到腳全是Prada的女士,將為她的人生帶來最殘酷的考驗。
漸漸地,安德莉亞讓自己融入米蘭達要求的氣質和形象,很短時間裡,她學會了這一行說話的模樣身段及行事方法。只是,當她越嫻熟米蘭達所在世界的遊戲規則,她也發現這其實是一個表面上精彩華麗但其實很孤獨的世界,值得嗎?安德莉亞靠自己找到她的答案。
導演大衛法蘭柯在熱門電視影集《慾望城市》和《大明星與小跟班》中將時尚和名人世界奇妙而有趣的點點滴滴呈現在觀眾面前,導演說現在他以《穿著Prada的惡魔》不是要把米蘭達塑造成壞人,他比較希望的是去深入米蘭達在這樣絢爛的生涯追求中,經歷的是怎樣一般人無法想像的心路歷程,「我們將會看到她作了多少犧牲才能爬到今天的位置。」。
 「有很多知名的女強人都站在約是米蘭達普瑞斯特這樣的位置,人們很容易就可以對她們大肆批評,因為她們永遠都把工作放在第一優先。」法蘭柯繼續說道,「但如果是成功的男性卻相對少受到這樣的苛責。」
梅莉史翠普投入鑽研米蘭達整個生活不可或缺的各種最in的時尚配備,「我們一和梅莉碰面,立刻把為了《穿著Prada的惡魔》不可少的各式各樣時尚相關事物全部拿出來,要讓她更進入戲裡的情境。
以《麻雀變公主》走紅的安海瑟薇,她知名的演出還有前陣子的《斷背山》,《穿著Prada的惡魔》由她來飾演安德莉亞,一名新聞系學生,離開了名校西北大學,進入大城市與現實世界,帶著熱烈的理想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世界。關於安德莉亞和米蘭達的第一次照面,安德莉亞和米蘭達的第一次照面,根本是精神上的巨大煎熬,她當天穿著輕便的棉質上衣和沒有特殊款式的便裙,立刻就被米蘭達嫌棄了。可是初生之犢不怕虎的安德莉亞是不會為此而退縮的。她也許當不了整個辦公室穿得最體面的女孩,但她很聰明,而且會非常努力,一定很快就迎頭趕上。光這一點就令人刮目相看,不敢再多質疑,更別說還想挑釁或貶低她了。
 「安德莉亞一開始是個堅強、踏實的女孩,隨著故事進展,她也開始在意事業成功的光環,」海瑟薇說,「她全心放在工作上,一意要做到最好。也許妳曾想像過要解救這個世界,讓它變得更好,但妳會發現,或許這個世界並不希望被解救,妳得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
 當她剛在米蘭達的控制之下時,她看她的老闆覺得是一個「整個心思只有工作的男人婆」,海瑟薇說,「米蘭達很冷酷,沒什麼感情,唯一會引起她注意的事就是她的工作。」。但相處越久,以及漸漸安德莉亞也融入這個米蘭達所在的世界,熟悉她如何看待事情,她開始看到自己老闆的另外一面。「安德莉亞向米蘭達學到了在工作上的積極,每件事都要最到最精準完美。」海瑟薇說,「她教會她怎樣才能做到最好。」。安德莉亞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和米蘭達的資深助理愛蜜莉(英國演員愛蜜莉布朗飾演)交上朋友,「愛蜜莉也是那種極端的個性,她幾乎沒有任何朋友,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事就是替米蘭達服務。」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den70458352

《穿著PRADA的惡魔》維基百科

《穿著Prada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是由蘿倫?薇絲柏格(Lauren Weisberger)纂寫的暢銷小說。本書講述一個剛從大學畢業的女孩,被一家頂尖時尚雜誌招聘為私人助理,卻在工作中要極力滿足上司的無理要求的種種無奈。本書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占居紐約泰晤士報暢銷書排行榜長達六個月之久,並且在2006年被改編為同名電影(請見《穿著Prada的惡魔》),並邀請到梅莉?史翠普、安?海瑟薇與愛蜜莉?布朗參與演出,此電影也深受好評,而電影情節和結局則與本書略有不同。
作為一部「少女勵志」題材的書,很多人認為《穿Parada的惡魔》是按作者個人經歷所編寫的,其上司原形是《Vogue》雜誌的主編安娜?文特爾,而作者蘿倫?薇絲柏格本人雖然否認故事中的編輯是按現實中的文特爾塑造的,但很多人卻不這麼想,這樣一來使得這本書一躍至暢銷書排場榜。
  情節梗概
  小說開篇就描述女主角安德魯?薩克斯,正堵在曼哈頓市中心的擁擠交通中,費力地去回憶如何使用車子的手動操縱桿。原來她正開著上司米蘭達?普瑞斯特,即《Runway》雜誌總編的保時捷,從一家商店急忙往回趕,希望按時到達米蘭達的住所。因為米蘭達一家人要去漢普頓斯度周末。此時手機鈴聲響起,電話那頭傳來米蘭達劈頭一頓亂罵,怪她沒把份內的事做好。並且讓安德魯把她的寵物:法國鬥牛狗(英國版本中是波斯貓)從獸醫那裡接出來。與狗狗試著「交流」時,安德魯把身上穿的名家設計的服裝給毀了,她巴不得米蘭達死掉算了。但,安德魯轉念一想,如果米蘭達真的死了,那她就沒有機會嘗到親手宰了米蘭達的快感了……
  下一章追溯到早些時候,她是如何會成為米蘭達的助理的。安德魯畢業於布朗大學英文專業,之後和男朋友埃裏克斯.懷曼一起遊覽了印度,卻不幸染了痢疾。複原後,她離開了自己的家鄉康乃狄格州到達紐約找工作。在紐約,安德魯和她的死黨朋友莉麗一起住,莉麗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俄語專業。
  作為《紐約客》的長期撰稿人,她在簡歷上特別標明這點,期待能因此獲得一份體面的工作。當時還沒從痢疾病痛中恢復過來的安德魯,卻意外受到來自伊利亞斯?克拉克組部的面試。面試過後,她被雇傭為米蘭達的助理。儘管安德魯對米蘭達這人所知甚少,但旁人都告訴她這個工作是「百萬女孩拼了命也想得到的工作」。
  這份工作主要差事就是充當米蘭達的私人助理。米蘭達總會有有意無意的叫她愛米麗,愛米麗則是她的前輩-現任米蘭達的高級助理。米蘭達這個老闆可是個典型的「虐待狂」——叫人辦事卻從來不給人足夠的信息或時間來消化,可是一旦犯錯就會被批得體無完膚。她經常讓人花大把的精力和時間去迎合她,可是做好之後又很快的改變主意,就像去買星巴克買咖啡或是去史密斯和沃倫斯基的店子買牛排作為午餐等。可是只要這些東西有一點點涼了就要重新買過。
  在同一個雜誌社工作的人都很怕在電梯裏和米蘭達單獨撞見,對她的劣跡就算在最親密的朋友間也不能嚼舌根。安德魯把《Runway》同事們的這種態度叫做「妄想迂迴症」,就是當某個同事對米蘭達做出輕微的負面評論,又會馬上採用「迂迴戰術」把其扭轉為正面評價,這樣做是因為怕他們老闆某天發現而炒了他們的魷魚。
  很多人告訴安德魯,只要她堅持在米蘭達旗下幹一年,到時候在雜誌社領域內的工作可以隨便挑,因為這個原因她咬牙堅持下去。儘管如此,在《Runway》工作也是有一定好處的,像是在「衣櫥」裏的服裝,表面上是為了攝影所需而租借的,卻往往有去無回。可能作為米蘭達的私人助理外加旁人的諂媚,使得安德魯總能免費拿到一些高級時裝來充充門面,這樣就不會在其他工作人員中顯得突兀了。
  最終,她在其中提升了些許品味,於是再也沒有遭到米蘭達的白眼,而她曾免費得到一支米蘭達不要的「Bang and Olufsen」的高級電話,她把這些戰利品送給了朋友。此外,她還參加了很多名人派對。在其中她結識了畢業於耶魯大學的柯裏斯廷?克林斯沃茨,此人在近兩代作家中可謂前途無量,從多方面來看都是炙手可熱的人物。他們兩個開始聯繫,這樣使得她和阿歷克斯的關係變得複雜了。
  她的工作開始影響到她的健康,由於沒胃口吃飯因此日漸消瘦。因為周遭的同事都是又高又瘦,所以即使她的身段已經是苗條高挑,但安德魯仍認定自己是個肥矮子。最終她為自己不吃飯找借口開脫:「一頓飯不吃又不會死,但是價值兩千美金的褲子穿在胖女孩身上可不打眼」。她意識到這種想法表明《Runway》的風格態度已經開始融入她的體內了。
  在為米蘭達工作時,安德魯收到了一位少女給米蘭達的一封信,在信中少女告訴米蘭達她有多愛她編輯的雜誌,並將所有的錢用來打造自己,希望能因此為模特兒,但少女仍恨自己的「屁股太肥」以及「太胖了」。這位少女乞求米蘭達送她一件禮服去參加舞會,但信中結尾寫道,就算米蘭達把她的信丟到垃圾堆,她仍然愛她。安德魯開始懷疑起自己工作的真正意義,她所做的主要在幫助米蘭達慫恿全美國的青少年,變的像這個女孩一樣,開始厭恨自己。但安德魯仍忍下來了,因為在這裡的經驗對以後在《紐約客》找工作也有極大幫助的。
  因沒日沒夜地工作,使得安德魯和男友以及好友莉麗的相聚時間少之又少。莉麗這時開始酗酒,並且和不三不四的男人胡搞,以減輕來自研究院的壓力。她和家庭關係也開始惡劣,父母抱怨她沒有抽空去看她已經懷孕的姐姐。但是安德魯對此種種無法理會,就連莉麗和她新男友約會時由於耍流氓而被捕,她仍然繼續工作。
  不久之後,高級助理從艾米莉得了單核血球增多症,而安德魯必須接替她的位置並陪米蘭達參加巴黎時裝秀,安德魯接受了這個安排,哪怕意味著要取消和埃裏克斯的周末歸家之旅,這樣一來直接導致他倆關係悲慘結局。
  在巴黎時,安德魯偶遇柯裏斯廷。那天深夜,米蘭達終於卸下心防,開始問安德魯學到了什麼,以及她以後想在哪工作等等。她向安德魯保證當當工作期滿,米蘭達就會以推薦人的角色幫她致電在《紐約客》的熟人,並且告訴安德魯,她其實可以為《Runway》寫點小文章之類。
  當回到酒店,安德魯收到兩通急電,分別來自埃裏克斯和她的父母。她回電後才知道好友莉麗因為酒後駕駛出了車禍,正在醫院呈現昏迷狀態,但儘管家人和男友埃裏克斯都要求她回家,在如此巨大的壓力下安德魯告訴米蘭達自己會盡責。米蘭達當然很開心,告訴安德魯她在雜誌行業的地位將平步青雲。然而在克裏斯汀?迪奧的巴黎服裝秀上,一通來自米蘭達大發雷霆的電話,要安德魯把她雙胞胎女兒的過期簽證在三個小時內換過來,確保她們能趕上飛機。掛掉電話後,安德魯盯著手機,絞盡腦汁想著該如何才能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這時,安德魯突然領悟到家庭和朋友更勝於工作,而她卻越來越像米蘭達了。
  因此,安德魯馬上致電家人告知馬上她要回家了,但米蘭達並不不同意,於是安德魯在大庭廣眾之下破口大罵:「米蘭達你這個混蛋,大混蛋。」這樣一來她馬上被開除了,但她回到了家並重拾昔日友誼,雖然他和埃裏克斯的戀情不能複合,但他們做回了朋友。莉麗復元後不必像法庭上交藥物利用指數的罰金,改為參加社區服務。
  在最後一章,安德魯和米蘭達發生正面衝突的事件意外的上了報紙頭條,使她獲得了小小的名氣。由於怕因此上了出版界的黑名單,安德魯在康乃狄格州待了一段時間,寫寫短篇小說。《17》雜誌買了她的一篇文章,並且她和其中的編輯羅勒塔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很巧和的是羅勒塔已也是因為曾在《Runway》工作過,才到現在的職位。
  她回到紐約後,把從巴黎帶回的所有高級時裝通過代銷店都給賣了。不過她為自己留下了一條Dolce&Gabbana的牛仔褲,給媽媽的是PRADA的鑲棉荷包,最後把Diane von Fürstenberg 的裹身裙送給了寫信給米蘭達的少女。
  小說最後,她回到伊利亞斯-克拉克大樓,就另外一個雜誌公司的寫手職位做商討事宜。
  人物角色
  安得魯?薩克斯:剛從布朗大學畢業的學生,在一個盛氣淩人的時尚雜誌總編手下做個低級小助理,家人和朋友都叫她安迪。
艾米利?查爾頓:安德魯的同事,以前是米蘭達的低級助手,現在晉陞為高級助理,主要負責與商業相關的事宜,如調整費用表。她和安吉拉有時可以算是好朋友,但是其中夾雜一些複雜的關係。由於同為暴虐的老闆工作,負責的任務卻不同,使得她們之間產生了嫉妒:安加拉可以經常離開辦公室,而艾米麗則可在辦公室穿得更舒適隨便一些。
米蘭達.普瑞斯:英國出生(與米瑞安?布林切克相同)是《Runway》的主編,《Runway》是伊利埃斯-克拉克公司出版的非常具有影響力的時尚雜誌。她每天圍著愛馬仕白色圍巾,以近乎精神和肉體折磨的方式摧殘其下屬出名。
埃裏克斯?懷曼:安德魯的男朋友,通過「教在美國」這個機構在南布朗士一所小學教書。
麗莉?古德溫:一個自哥倫比亞大學俄國文學系畢業,天性樂觀向上的女生。有著一頭曲卷的黑髮,和安吉拉同屋,是她高中和大學的同學兼死黨。
奈揪:高挑的英國同性戀。除了在《Runway》擔當創意指導,還經常以時尚顧問的身份出現在電視銀屏上。他也是安吉拉在工作前知道為數不多的雜誌明星之一。他說話很大聲,字正腔圓。對自己的造型無比挑剔,而且他是唯一能給米蘭達著裝意見下狠批的人。
詹姆士:《Runway》另外一個同志,在美容部工作,和安吉拉是好朋友。當自覺沒有人理會時,會開玩笑解悶。
傑斐,《Runway》衣櫥的看管人,在這個儲衣間裏有供拍片的各種服飾,其價格根據設計師的身價標記。但這裡的衣物常有去無回,經常被雜誌社的工作人員給「借」走。安德魯的衣櫥轉型全靠他「放水」。多虧了他,安德魯才可以融入《Runway》這個時尚的大平臺。
杭特?湯姆利什:紐約著名稅收律師,米蘭達現任丈夫。和米蘭達前夫生的兩個女兒住一起。前夫曾一度是英國搖滾明星。 因為他對安德魯和埃米莉很好,也因為他的妻子很刻薄,所以她們及一些可和米蘭達有私交的人都在他背後說他「「又聾又啞又瞎」。因為他只有又聾又啞又瞎,她們才能想象他和向米蘭達這種女人生活在一起。
厄瓜爾多:伊利亞特-克拉克大樓的保鏢。最搞笑的就是總讓安德魯和其他米蘭達的私人助理在進大廈前,得唱歌或做些滑稽動作,才能准許進入大樓。
克裏斯汀?克林斯華斯:俊帥的青年作家。安德魯在一個派對上結識,兩人互有好感。
凱若琳和卡辛迪:米蘭達十分寵愛的雙胞胎女兒。
卡拉:雙胞胎的保姆,經常幫安德魯開脫罪責。但是最終還是被米蘭達解僱,因為在雙胞胎犯錯之後給了她們睡前一課。
吉爾:安德魯的已婚姐姐,住在休士頓,從那裡學來一口南部口音,安德魯對此十分厭惡。
踢踏小姐:雜誌社的眾多女職員,主要包括愛林森(前高級助理,現美容編輯),盧西亞(時尚部門),喬瑟琳(編輯部),斯蒂夫(配飾部)。為什麼叫踢踏小姐,是因為安德魯覺得她們高跟鞋的鞋跟踩在大理石地面所發出的踢踏聲而來。
班傑明:大家都叫他本。是莉麗的前男友,但似乎兩人還藕斷絲連,保持聯繫。他在書中提到的地方很少,只是他和莉麗發生車禍有關。
  風格形式和文學技巧
小說以主角安德魯為第一人稱的身份敘述,在第一章後,主要以時間順序描述。整體上來說,整部書以寫實的手法鮮有文學表現手法。
  現實原型
安娜?文特爾,被認為是米蘭達?普瑞斯利的原型安娜?文特爾,被認為是米蘭達?普瑞斯利的原型。作者否認此說法。在一篇宣傳刊物中她說,米蘭達無理的要求有一半來自自己的想象,另一半則源於自己和朋友第一份工作的親身經歷。然而,那些熟悉文特爾的人(這些人在小說中描敘為米蘭達的競爭對手,末尾稍有提及)則說兩者在很多方面極其相似:
兩者都是大都會美術館的委託人。
兩者都記不住共事人的姓名。
都對時尚有著狂熱怪癖。米蘭達對圍巾情有獨鍾,而安娜則在室內常常戴太陽眼鏡。
都未進過學院就讀,且都是本土倫敦人。
都極力不想談及自己家庭背景的某一部分。
都是穿零號的衣服。
都和前夫生有兩個孩子。
兩者都有來自德克薩斯州的新舊男同事。
另外,梅裏斯圖譜的形象和小說中的形象大相徑庭。所以這個形象認為是全新的角色。而《Runway》的封面也用像《Vogue》等時尚雜誌相同的字體,以十分時尚的博多尼活字字體用作雜誌標題。
其他角色據說是以《Vogue》裏的真人為原型打造的—奈揪的原型是安德黒?裏昂?泰勒。在一個簡短戲份中米蘭達討厭的旅行作家居蒂思?梅森則是美食寫手傑弗裏?斯坦格登的縮影,但是也有嚴重口吃。
對那些熟悉發行《Vogue》雜誌桐德?那斯特公司的人,都說韋氏伯格小說裡面伊裏亞斯-克拉克大樓的很多設置都和這家公司很象。例如咖啡廳的布局和風格(巨型沙拉吧和微型的「碳水化合物角」以顯示工作人員有多厭惡各種能增肥的食物),還有工作人員進大樓時的身份識別卡,或文特爾的無菌辦公室設計。
以裏亞斯-克拉克的總裁艾伍?拉維傑,書中有幾處都有提及但是從來沒有正式出場過。他這個原型似乎源於桐德?那斯特公司的小薩穆爾?愛衛英?紐豪斯。
很多現實中的設計師如卡爾?拉格斐、奧斯卡?德拉蘭塔(Oscar de la Renta)、湯米?黑菲傑和董拉德拉?韋薩斯等都在書中提及。一些呱對裏的名人,例如格溫妮絲?帕特羅也出現在書中。
  商家評論和作品口碑
文特爾?安哥拉對推廣此書有很大幫助。銷售業績高達上百萬本,連續六個月在《紐約時報》最暢銷書排行榜上,此外還被翻譯成二十七種文字遍布全球。
評論家認為,他們的評審根本沒有針對此書一炮而紅和太過保守的創作題材。這些看法都沒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凱特貝特絲(Harper's Bazaar 的前任編輯),曾一度在文特爾手下工作。此人指責本書作者對在《Vogue》工作得來不易的機會忘恩負義:「如果安德魯不能認識到為何她應該關心米蘭達,那麼我們憑什麼應該反過來關注安德魯,憑什麼要對這不值一文的低俗的文章給予更高的獎項呢?」簡奈特?馬斯林在《每日報》中說到:「只能突出心胸狹窄的書,沒有任何有價值的思想,只能表現作者想以此過過嘴癮…」
但值得注意的是,馬斯林有意隱瞞了韋氏伯格工作的雜誌社的地點,並並未談及她書中的主角的真正原型是誰。當電影一上映,泰晤士報堅持其一貫作風。提及本特絲,貢德?那斯特的前任主編,不能說其是個公正的評審(在韋氏伯格的第二本小說《人人都有出頭日》中的兩個角色,被認為是以一個熱門的匿名網上八卦專欄寫手為原型。其中一個角色這樣描述「前任時尚雜誌」,最擅長對新書寫刻薄的評論)
而喜歡此書的評論家也說,本書有一個所有處女作的問題,但是仍然贊賞「閒來無事讀起來很有趣」。
貢德?那斯特的出版刊物沒有對此書進行評論或其他相關評價。
  主題
  世俗氣
《穿著Prada的惡魔》在敘述層面上描寫安德魯如何堅持自己,不「出賣」原則,其連接手法,文學修辭還是心理活動無疑全參插些許「世俗氣」。在安德魯周圍充斥著與《Runway》相關的時尚人物,她總以懷疑的眼光看待這個圈裡的人,並且討厭當中的黨派糾結(例如,雜誌社的廣告部從來不請編輯部的人,原因不是因為編輯部比他們低一個層級,而是他們知道編輯部的人不好對付,從來沒有編輯部的人在派對裏敗下陣來)。但安德魯對他們的這種厭惡,在旁人看來也是半斤八兩,因為此中很多角色包括米蘭達個人也經常向她指出這點。
除了她的同事,安德魯對南部居民也頗為友好。從她對她姐姐和米蘭達小叔子的態度可以看出。
一些讀者和評論家認為,安德魯本身的世俗氣使得她很難被人同情。也許是這個原因,在小說結尾安德魯表面的勝仗可能看來沒那麼有氣勢。這點特別象1988年的電影《打工女》, 頗具層級的戲劇諷刺。最後她也算安定下來,雖然只是暫時的。為一家出版社工作,比她原先想進入《紐約客》的遠大志向來看稍嫌遜色。
  猶太人身份
小說中另一個有意思的副線,是乾於21世紀初期文化大融合中美國猶太人的社會地位,這些都能在文中捕捉到相關影子。
安德魯除了英語之外,只會說希伯來語。在小說中她僅一次強調自己和家人猶太人的身份。此外,薩奇斯家族就是住在康乃狄格州阿旺小鎮的刻板的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會膜拜《紐約客》雜志,也會在閒暇之餘玩拼字遊戲的人。值得注意的是,在她家唯一體現猶太文化特色的地方,是在感恩節前一晚由安德魯的母親準備的晚餐,包括貝果、洛克斯以及土豆烤餅。而這個節假日的慶祝對象卻是當年乘五月花號到美國來的朝聖者(即英國清教徒),而正是他們的後代成為美國猶太人獲得社會地位的長期絆腳石,使得這個理想成為一個不能實現的夢。
在書中並無薩奇斯一家慶祝過任何有關傳統猶太人的節日。所以,吉爾在婚後搬至德克薩斯州變得有點本地人的味道也不足稱奇。在這方面米蘭達表現得更勝,甚至十分抵制自己的猶太人身份,安德魯通過Google搜索發現可以改自己的名字,使得自己能與倫敦東區猶太教正統派的背景撇清關係,而她父親曾由當地社區支持撥款在東區研讀過宗教課本。當安德魯考慮離開米蘭達辭職那一刻,她不自禁的向後退。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個行為喚起了她的身份背景,這場面如同眼光敏銳的猶太人覺得應該離開哭牆一樣。
所以,這可能就是米蘭達的姓是「Priestly」(Priest有教父,神父的意思)的原因,此外最能張顯安德魯追求和願望的角色叫Christian (有基督教徒的意思);或反過來說,她(作為一個猶太人)的最好的朋友的姓氏要不就是 fine man,不然就是good one(兩者都有好人的意思)。
  外文版
此書除了在美國發行,在阿爾巴尼亞、澳洲、比利時、巴西、保加利亞、加拿大、中國、克羅埃西亞、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印度尼西亞、以色列、義大利、日本、韓國、拉脫維亞、立陶宛、馬來西亞、墨西哥、荷蘭、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國、塞爾維亞、西班牙、瑞典、臺灣、泰國、土耳其、英國和越南發均有銷售。
電影版《穿著Prada的惡魔》的宣傳海報,成為小說修訂版的封面。本電影于2006年6月30日由「二十世紀福斯」推出上映。製片人為溫蒂?菲曼,劇本由愛琳?布洛許?麥肯納改編,而大衛?法蘭科擔任導演。梅莉?史翠普也因扮演米蘭達的角色角色大受好評,並贏得了金球獎獎項。
此片于2005年秋季開拍,在紐約及巴黎取景。在片中作者飾演雙胞胎的保姆,在劇中有個短暫且無聲的鏡頭。此電影取得巨大成功,賺進30億美元以上的票房,也讓主角們獲益頗豐。同年九月作者和導演雙雙獲得奎爾獎,以獎勵書籍和由此改編的電影對社會產生的巨大轟動和文學激發。
  電視劇
2006年10月12日,福斯廣播公司宣稱已經著手申請以此書為藍本的情景劇拍攝權利,預計在2007年開拍。但是這個項目根據2007年5月頒布的福克斯2007年到2008年季度檔期表中並沒有出現,也沒有進一步拍攝與否的相關消息。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9%BFPrada%E7%9A%84%E6%83%A1%E9%AD%94

  昨晚弟弟幫我去百視達租了「穿著PRADA的惡魔」,為了賺回那三十元的差價,今早趕緊把它看完。看得有些匆促,卻被我們姊弟倆公認為可以再看第二次的好片。
  雖然因為時間倉促,在某些情節上我還抓不到頭緒,但是這樣一遍看下來,卻有兩個地方讓我有所震撼、有所收穫。談不上對這片有什麼影評分析,不過我是要感謝在我正面臨找工作的窘境時,這部片出現在我的生活中。
  一頭灰白頭髮,總是用有禮卻冷淡的笑容拒他人於千裏之外的時尚總編米蘭達,選擇了剛出社會、想作一名好記者、卻對時尚毫無概念的小安做她的助理秘書。
  工作內容真是可怕,不但要對時尚界有敏銳的觀察力,自身的服裝品味也要隨著流行走,以達到這家時尚雜誌社的任職標準的同時,更要為這位大牌總編的個人私事操勞,包括拿衣飾樣品、買早晨咖啡、帶狗散步、試煞車可能有問題的個人跑車,或是幫她家的雙胞胎女兒作科學作業、透過各種關係為她那一雙寶貝拿到《哈利波特》第七集的原稿,甚至要在暴風雨的夜晚替她調到噴射機,只因為她要從出差地趕回到紐約,親赴她那一雙寶貝女兒的音樂演奏會。
  總之這份好不容易得來的差事不合理到了極點,而當小安正努力自行吸收這種不合理的同時,這大牌總編竟然還在雞蛋裡挑骨頭。想當然,一般人都會很不服氣,小安便把這種大家都會有的脾氣、抱怨,在電影中表現了出來:做得那麼努力了,卻還是遭到嫌棄、挑剔,真是夠了!不然還要我怎樣……雲雲。
  不過在劇中,身為小安的同事兼朋友(在這部片中,我覺得只有他是小安的朋友兼人生導師)的奈吉,卻沒有順著她去抱怨,這個神奇的人倒是用了一個反面的、乍聽之下有點不舒服的方式,來勸導小安的不滿。這是電影的前面,之後的觀片我都被包在這種震撼中。
  我的解讀中,他不明白小安到底把這份差事看成什麼了?只是老師交派下去給學生的一份作業?然後在學生把一切做得非常完美的時候,給學生一份獎賞的禮物?或是像母親一樣在妳的額頭上留個親切的吻?如果工作者是用這種觀念去看待妳的上司,當然,有百分之九十九是要人大失所望的。對方是妳的上司,妳是對方的下屬,上司不是師長,他們是妳要去負責的對象。
  妳把一份工作做得非常好,不是為了做給上司看、證明自己的能力有多好雲雲,那些都是附帶的價值,卻絕對不是妳做這件工作的最基本價值。當妳步入職場,立志要將一份工作做得完美無缺,絕對是因為一個念頭:我今天的責任在這裡,我就要把工作做得好,不止是單純給上司驗收,也因為這是我在這家公司裡頭的最根本職責,更是我的理想所在。
  當然,連在學校裡當學生都很難找到自己的理想,出了社會、進了職場,理想更是何其難找。可是如果因為找不到理想,然後就每天怨天尤人,抱怨東抱怨西,不但對不起那些聽進這些抱怨的人,其實我覺得在這樣的行為中,最對不起的人只有一個──妳自己。因為妳讓妳自己活得一點都不快樂。
  妳不讓自己試著改變,試著去接受那既定的事實,做任何工作只是因為「上司要求我去做的」,好像妳是工廠裡被壓榨的勞工,妳不做就會被工頭鞭打致死,在這灰暗中找不到一絲做人、做自己的希望與自尊──想想,這樣的工作有哪個地方是迷人的、是令人快樂的?
  或許有些工作的本質真的是這樣令人倒胃口,可是劇中奈吉想告訴小安的,如果妳不改變自己的觀念想法,妳做任何一個工作都是這樣的,即使這份工作的本質並不是如此。如果人可以改變一下自己的觀念,讓觀念轉個彎,讓一份工作變成是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而必須去跨的一階階梯,自己會不會做得心甘情願一點?只要心甘情願,人就能快樂。
  當然這部片中的工作真的太可怕了,但是小安都能因為這番話而找到啟發,那我想一般常人應該可以做得更好。
  劇中前半部分談到的是這種改變,當然如果人能在這種轉彎式的改變中找到自己的既定理想,那是再完美不過的事情。然而,如果不能呢?不但無法找到自己當初的理想,還變得有些盲目,拼了命追求一些……當初妳並不需要、並不期待的東西,而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亂糟糟的,疏遠了朋友、疏遠了親人。
  小安改變了自己以後,只稍微嚐到一點甜頭而已,就發現事情沒有自己想像中的好。上班晚歸、錯過男友的生日,她很無奈地說:「我別無選擇。」當她逐漸取代她的同事、甚至是「吞噬」了她同事的理想目標時,她也只是很無奈地說:「我別無選擇。」當她為了這種職場競爭的無情冷酷感到良心不安的同時,我發現她也只是對自己說:「我別無選擇。」安慰自己。好像這句「別無選擇」是可以避開一切責難的護身符。
  不過在許多人看來,或許這句「我別無選擇」也是一種選擇。她選擇了忽視一切,這一切包括了朋友、同事、還有自己的感受。
  或許我這個還沒踏入職場半步的社會新鮮人,在還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情況下,講這些都顯得太冠冕堂皇了,可是我真的希望以後的自己知道,即使生活中充滿了許多無奈的、令人乏力的事情,自己仍有力量與權利去選擇一條路,一條對自己很好的路。只看妳有沒有勇氣捨棄一些既有的東西,敢於重新來過而已。
  而不是只給週身的大家以及自己,敷衍一句:「我別無選擇。」這種話聽起來真的是一種,因為我不想努力去做而找來的藉口。
  這個重新來過,我現在還沒有機會試在職場工作的決定上,可是我卻在自己最近的生活中做過這種「重新來過」的決定。在這些經驗中,我發現整件事最難的部分,只有妳鼓起勇氣下決定去做的那個過程而已。當妳平安順利度過了這個下決定的過程,會發現原來後頭的路還是有的,並不是自己當初畏懼的懸崖。
  我當然無法保證,未來的自己到底能不能擁有這樣的勇氣。所以,我覺得這份勇氣是要用白紙黑字記下的,要現在的自己、未來的自己記住這種勇氣,這種勇氣是一道門的鑰匙,一道通往理想世界的門。
  請未來將在職場奮鬥的自己,加油!
  二○○七年,四月七號,看了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對未來有感想的自己,謹記。
http://www.wretch.cc/blog/elian0812/6605533

【感想心得】

《穿著PRADA的惡魔》的編劇有個高明之處,就是在於充分掌握了一個全球性的主題:關於新鮮人的迷失與成長。新鮮人的迷失與成長,聽起來很迂腐,但拍成電影可是既保險又討好。《穿著PRADA的惡魔》之所以好看的關鍵,仍該歸功於資深演員梅莉史翠普的表演。她詮釋起滿頭銀髮的時尚女王真是架勢十足,無論是慢條斯理的睥睨指責、或是刻意忽略身旁小人物的鄙夷神色、以及那滿面堆歡的場面寒暄、還是悲傷後強忍淚水的鎮定,甚至最後與安海瑟微眼神交流後的微笑,每個臉部表情的呈現,都精緻得有如典範,足供現代女星及想往演藝職場發展的人,奉為圭臬好好臨摩的好素材。
這部電影應該是今年暑假以來,最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好作品。在好萊塢這個以追求時尚、創造話題為圭臬的大染缸裡,繞著時尚主題的電影可說是多不勝數。但《穿著Prada的惡魔》卻以一種極為犀利的幽默感,去嘲諷這整個人工製造的浮華世界。
既然是以時尚為主題,女性演員自然在裡頭佔有很重的份量。梅莉史翠普我還是要再誇讚一下,她當真演活了惡魔上司的嘴臉:尖酸刻薄、冷酷無情、狂妄自大與公私不分,幾乎每個公司似乎都有以上全部或部份特質的豬頭上司;而梅莉史翠普則是集其大成,成為史上最機車的主管之一。梅莉史翠普的演技不容多說,她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戲感十足。冷酷且犀利的眼光好像可以殺死人,用優雅又高傲的手指輕抿嘴唇說「That's not a question.」,真是超級有說服力,把業界擺高架子的機車老闆形象詮釋的淋漓盡致。
然而,編導並沒有將米蘭達設定成刻板角色,這名嚴苛的上司並非半瓶水晃著響。她對於時尚品味的敏感與嗅覺,確是高人一等。我很喜歡有一場她在訓戒Andy的戲,指責她就像那些對時尚流行嗤之以鼻的高知識份子一般,認為生活的重心不在於時尚,而就輕忽了品味,卻不瞭解自己的生活(包括她身上穿著那件藍色毛衣)都是由流行款式延伸而成的次文化產物。米蘭達不但將流行工業從上而下的脈絡化所產生的影響,來瓦解了Andy原本所視為理所當然的美學觀,讓她瞭解到一件事,那就是:就算妳再瞧不起時尚,妳還是無從逃脫它的影響力。
有的人認為這種文藝劇情片不值得花錢到戲院觀賞,但是如果妳進到戲院來看這部電影,那種臨場真實的影像與電影配樂的氣氛營造,加上琳瑯滿目的時裝,就好像是在看一場精彩的時裝秀;說實在的,這部電影並沒有什麼故事性的張力,也沒什麼峰迴路轉的劇情,導演也將梅莉史翠普塑造成不像小說所描述的那麼討人厭,身材也不如小說中說得那麼纖細苗條,連小說中強調的Hermes白絲巾與時尚語言(法文)都未提及,且電影中的安德莉亞也較書中的人物來得聰明可愛,就連故事結局也將它編寫改成好萊塢式的完美Ending。
畢竟這是一部電影呀,它的目的是要給觀眾帶來歡樂的,而不是嚴肅地討論事情的對與錯。總的來說,電影劇情帶給大眾唯一的正面價值:就是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必需努力,小小助理要努力往上爬,位高權重的人也不例外的,要努力維持自我的不可替代性;重點只不過是將場景設在令人嚮往的時尚界,讓更多觀眾因為嚮往時尚,而願意花前買票一窺時尚的究竟。
女主角安海瑟薇是好萊塢最有前途的新星之一,以前就拍過兩部「麻雀變公主」的電影,她憑藉著這兩部電影已經確立了自己可愛女孩的地位,同時獲得了「茱麗亞羅伯滋與奧黛麗赫本混合體」的美譽。在本片中,將她擺進這個成千上萬的女孩都想要的工作時,不也是一種麻雀變公主的戲碼嗎?而電影就是擅長給大家這樣的憧憬,不是嗎?況且給她與梅莉史翠普演對手戲的機會,也將給她提供了更寬廣的發揮空間和學習機會,使她得以突破以往形象的局限。
身為現代人,可悲的是很難抵擋誘惑,因為不論打開電視,翻開雜誌報紙,隨時隨地,時尚精品的廣告都如影隨形充斥在各大媒體,想不看到都很難;就是因為捉住人們愛慕虛榮的弱點,時尚精品才能橫行無阻。想想看,你可能花了一個月的所得買了一個名牌包包,甚至刷爆了妳的信用卡,只為了追求一時的虛榮快感,而這個包包,很有可能會因為沒有機會使用而從此束之高閣。
前幾天看到一則電視新聞:一名模特兒在走秀之際,不慎在伸展臺上跌個狗吃屎。事後那名模特兒立刻站起身,在世界各地時尚記者的攝影鏡頭下,以略為尷尬卻又專業的微笑回應自己的窘樣。美與醜二個極端的對比,似乎在短短的摔跤秀裡瞧出了一絲端倪。看了《穿著Prada的惡魔》,發現美醜之間的拉鋸戰,不只存在於衣褲裙鞋的表面工夫上。時尚界裡的勾心鬥角,才是最引人入勝的殘酷叢林。
『時尚』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現在流行的東東。所以從事時尚工業者,都無不絞盡腦汁,要領先潮流走在時代尖端,製造話題,免得被淘汰,雖然工作充滿挑戰性,但若抗壓性不夠者,很現實的馬上就會走路拜拜;因此勾心鬥角,弱肉強食的殘酷鬥爭,也就時時上演著;而身陷其中者、隨波逐流者、無法把持者,比比皆是,很容易的就迷失了自我。
就像劇中安海瑟威飾演的助理安德莉亞,剛開始是滿懷理想的純樸年輕人,但卻也在不知不覺中背離了自己的靈魂,直到身邊的親朋好友一個個離她而去後,她才突破驚覺醒來而懸崖勒馬,再次定位出發,找回原本的自己。
這是一部非常具有勵志性的電影,藉著初出茅廬的社會新鮮人的經歷,由該如何面對上司、同儕等的工作壓力,一直到該如何真實面對自己的醒思,身在職場的人,都可以來(應該要)看一看!
這部電影跟【命運好好玩】的感覺很像。劇中的主角都是從事設計工作,因為30歲到40歲,是每個人工作與家庭間的轉捩點,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做抉擇,變成了這兩部片中主角必須做的選擇,喜歡看【命運好好玩】的朋友們,也可以來看看本片,尤其是女性朋友,我強烈的以為。
我想這部電影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它提供一個讓我們反觀自己的例子。藉著這個故事,我們得以從電影中的人物默默交流,然後看見自己曾經做過哪些蠢事,其中又有哪些是可以做得更好的。
更有趣的是,不管是在什麼地方,原來職場的生態似乎都是大同小異的。以下提供一帖「成功女性處世的十大秘訣」,這十大秘訣是當代聰明的時尚女性所必須掌握的,請絕對不要忽視它們:
01、培養自身的神秘感,不要隨便洩露你的隱私或者過去。
02、給對方一定的暗示,而不要毫無保留地和盤托出。
03、在適當的時候出現。
04、舉止要優雅,直率的語言和易怒的性格都會暴露出你女性魅力的不足。
05、保持新鮮感,讓自己每天都顯得清新,和昨天有所不同。
06、由你來決定你的人生價值,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你是自己命運的主人。
07、不想被別人當作是想甩都甩不掉的舊拖鞋吧!讓對方享有自己的私人空間。
08、任何時尚都沒有比自然的女性特質更能吸引男人。
09、擁有自己的金融資產,進行個人的資產管理是明智的選擇。
10、永遠不要絕望,也不要依賴別人。
http://blog.nownews.com/laney1227/textview.php?file=0000035449

其實這部影片在上映初並未吸引我的興趣,倒是同事A喵說這是他很有興趣的影片,後來才引發我的好奇心,在看過一些影片簡介後,前幾天忙裡偷閒去看了這部“穿著Prada的惡魔”!
由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這部影片,主要在描述一名誤打誤撞進入時尚雜誌“伸展臺”編輯部的社會新鮮人:安德利亞,但他面臨的是完全陌生的時尚業界,以及如同惡魔一般,高高在上的可怕上司。片中對於平常人不理解(甚至誤解)的時尚圈有很多深入的刻劃,也點出了這個行業光鮮亮麗之下的辛酸。在初入職場時,主角似乎並未搞清楚他所從事的行情到底是什麼,他只是覺得自己很認真處理上司的每一個難題。直到有一天他因為沒辦法在暴風雨夜及時找到一臺噴射機送上司回來紐約而受到她的嚴 辭打擊,在求助史丹利杜奇所飾演的同事之後,才認知到自己根本沒有融入這個圈子,因此他決定徹底改造自己。
漸漸的,披上時尚外表的安德利亞變了,整天忙於工作的結果,讓他與家人、朋友甚至是親密愛人的關係漸漸變質,但他卻沒有意會到他的改變讓他失去了原本的自我,甚至讓人感覺到,安德利亞走上了惡魔上司米蘭達的路,除了工作,對生活的一切都變得冷漠,甚至可以為了工作,犧牲掉與朋友的聚會、犧牲男友的生日宴會,甚至為了出國考察的機會違背自己的原則而犧牲掉了同事。
直到他與米蘭達在車上的對話,他才發現,自己似乎變成了米蘭達,安德利亞也終於明白,過去自己“被迫”所做的決定,其實就是“他自己的決定”,根本與其他人無關。最後,安德利亞決定重新審視自己,為自己的人生重新做了一次訣擇。
我想已經進入職場的朋友們看了這部電影應該都會心有戚戚焉吧?
在工作時因為現實狀況不得不下的決定真的是你所願意的嗎?還是因為“不得己”所作出的決定呢?我想,這是很令人省思的問題!
後記:這部電影最讓我有感覺的鏡頭莫過於重複每天米蘭達將大衣和皮包扔在安德利亞桌上的那一幕…她每天丟的大衣和皮包都沒有重複的款式XD…實在令人傻眼啊!
http://www.axiang.idv.tw/blog/archives/115

另參本館:《辦公室不道德講座》

不知道該不該算說教成功的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

(我沒看小說,所以完全是以電影為討論基礎。)我覺得要找到完全沒有道德教訓的故事是非常難的,畢竟故事是作者用來傳達其價值觀的工具,而閱讀的人多少都希望故事所表達的「教訓」,是自己能夠認同接受的。
  <穿著Prada的惡魔>也不例外。劇中大力張揚的除了老闆的不講理,同事虛偽奸詐,還有就是女主角迷途知返。
  然而我看完整部片之後,我真覺得如果這部片就是在宣揚「家庭、友情、愛情比工作更重要」,那簡直是失敗到極點。Andy的男友和朋友對她的生活,實在看不出來有什麼重要的。男友不曾體諒她想把工作做好的心情,只會批評她變虛榮(理由只是因為Andy學會打扮);朋友收到禮物的時候跟餓虎撲羊一樣,卻在看到Andy和別人親密交談時馬上變臉裝道學。這種朋友和男友,根本就該除之而後快,他們不但沒有提供支持與鼓勵,還想盡辦法當絆腳石。
  不過真要說教訓,我倒是覺得這部片給新出茅廬的社會人一個很好的示範。先撇開老闆公器私用的問題不談,Andy最後能夠得到老闆的信任,是因為她不但完成任務,而且做得更好。隨時都能夠應老闆召並不難,難是難在應召之後能不能提供滿意服務。很多人都會抱怨為老闆做牛做馬,卻得不到賞賜,卻沒有想過,自己做出來的成績,是否達到老闆的要求、甚至超過。
  第二,要把工作做好,就要投入;不要去做你看不起的工作。時尚雜誌總編輯助理的工作,雖然不是Andy理想中的工作,但是她大可拒絕,不必做了又在那邊狗眼看人低。既然要做,那就該去認真投入這份工作,既然是時尚雜誌,助理穿得邋遢怎麼說得過去,不了解服裝搭配、各大設計師怎麼可以?電腦產業可以容忍助理連電腦怎麼開都不知道嗎?所以Andy被教訓的那一段,看得真是大快我心。
  我個人認為,如果時尚產業能夠發展到今天這種規模,絕對有其意義存在。很多人都認為喜歡吃好穿好用好就叫做虛榮,而且鄙視所有穿得漂亮、吃得精緻、住得舒服的人。這種心態真的很要不得。的確,只會吹噓自己有Louis Vuitton皮包的人很沒水準,但是那種「我最瞧不起名牌,不知道在貴什麼」的人,也好不到哪裡去。如果自己實際用過、了解過,才覺得名牌不過爾爾,那我沒話說,但多得是根本連買名牌都沒錢的人愛說這種話,這不是風涼話是啥?這部戲我覺得最失敗的一點,就是把時尚產業和虛榮畫上等號。事實上,現在不管是什麼行業,要做得出色,除了天賦,基本上都要投入很大的心力與時間。不能只因為每天接觸華服名流,就說這是虛榮。臺積電、鴻海的員工,難道做的不是差不多?怎麼沒人指責他們虛榮?這一點真是讓我莫名奇妙。
  其實這部片最重要的一點,是「人有選擇」。可以選擇不做,可以選擇做,可以選擇做好,可以選擇不做好,但是沒有什麼是你真的不能轉頭走開的。重點是,要怎麼分配有限的資源。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就是有一好不能有兩好,一定要從工作上追求成就感的人,勢必得放棄很多私人生活;喜歡一家團聚,好友圍繞的人,恐怕不能投入太多在工作上;兩個都要的,最好期盼自己有超級強壯的身體應付這種雙倍消耗。選擇你愛的,愛你所選擇的,大概是唯一不變的真理。
http://majo.dominatus.net/?p=189

米蘭達訓斥小安,今天在辦公室所做的任何服飾上的決定,都將影響整個時尚界與服飾產業,上千萬人的工作便是依賴於此,小安沒有理由嗤之以鼻。正如這段臺詞所言,今日知識分子對於時尚業的批評往往只注重符號意義,卻忘了實際的經濟與生產層面,忽略了其產值與有多少人賴此生活。米蘭達的這段臺詞所代表的不僅是品味,而是一個完整的經濟生產結構,設計、生產、消費整個流程裡,米蘭達的位置舉足輕重。這段臺詞也意味著米蘭達完全瞭解自己位置的重要性,更充分理解這一行的遊戲規則,任何人想要對時尚的嗤之以鼻,先想清楚自己衣櫥裡的衣服怎麼來的。
在消費研究的領域裡,學者指出18世界工業革命後的「炫耀性」消費研究指出,資產階級開始模仿上流貴族社會的服裝品味,用以凸顯自己的經濟位階以及身份地位。這是歐洲高級訂製服飾的由來,也是今日時尚世界的起點之一。有趣的是,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採用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對於資本主義興起過程中基督新教倫理如何透過教會訓示讓信徒節制開銷,累積資本,積極賺錢,便會發現這當中有其過渡的階段。新教倫理提供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心理動機,卻在工業革命與中產階級興起後逐漸離開經濟世界的舞臺。但是,我們仍可以看到成功的中產階級如何繼承基督新教裡的禁慾主義精神(節制消費),全心投入工作,以求得到理想的社會位階。至此,經濟理性已經超越了對於基督的信仰熱情,物質的消費慾望及物質背後所附加的意義成為更大的宗教,也就是馬克斯所謂工業革命以後的「拜物教」(fetishism)。在當代,拜物教與資本主義更是互為因果,拜物教提供了資本主義支持者的遠景,資本主義中犧牲禁慾的精神也成為拜物教徒的法門。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afesea/3/1274928048/20061030115940/

在職場上,沒有人是天使─《時尚惡魔的聖經》 文:葉伶芳

安娜的惡魔作風,與喜歡標榜道德管理的台灣職場,是一個很有趣的對照。稍有職場經驗的觀眾,不管是看《穿著Prada的惡魔》或是《時尚惡魔的聖經》,心裡應該都會瞇瞇笑,同時不由自主浮現那些曾經共事過的可憎上司的嘴臉。
很難想像老牌國際流行雜誌 Vogue 美國版的編輯群是一伙老女人。有多老呢?姑舉總編輯安娜.溫圖為例,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她生於 1949 年十一月,意即,今年十一月她就滿六十歲,可以當雜誌裡面那些妙齡模特兒的媽。你更難想像,這個平均年齡很資深的編輯群對於主導國際風尚,有著舉足輕重的份量。
  《時尚惡魔的聖經》不是一部劇情片,裡面也沒有故事,它只是 Vogue 美國版 2007 年九月號編輯製作的幕後,藉著九月號的編輯過程,讓世人一窺安娜這個在美國時尚界及影視界吹縐一池春水的女人的職場面目。安娜不但坐鎮 Vogue 美國版總編輯一職長達二十年,好萊塢及主要電視台這幾年更是拿她大賺收視率。
    眾所皆知,2006年叱吒好萊塢的《穿著Prada的惡魔》那個女魔頭米蘭達,其原型就是安娜;皮克斯動畫片《超人特攻隊》和美國 ABC 電視頻道的人氣劇集《醜女貝蒂》據稱也雙雙影射她。透過電影和電視的免費宣傳,她的惡魔作風早已享譽全球。
  在我看來,《穿著Prada的惡魔》其實是一本職場書,敘述外表光鮮、人人豔羨的職業幕後,其實隱藏著上司和同事的霸凌,以及菜鳥新鮮人如何在這個弱肉強食的鳥獸森林裡調整自我,野地求生。
  《穿著Prada的惡魔》的作者蘿倫.溫斯柏格當然也不是天使,在飽受職場霸凌之後,也給了前上司安娜一記回馬槍,在這本書裡細數她的惡魔風格,安娜也因這本小說改編成電影而聲名大噪。
  既然惡魔之名已經傳遍四海,安娜似乎也沒想澄清什麼,毋寧是藉力使力,乾脆藉著拍攝 2007 年九月號的編輯幕後來行銷這本來自英國的時尚雜誌,順便讓觀眾透過鏡頭近距離窺探時尚產業和流行雜誌的互動關係,也讓 Vogue 雜誌的忠實讀者瞭解這本雜誌編輯的過程。
  根據這部紀錄片,那位負責執行安娜提案的紅髮葛蕾絲顯然也不是天使。那些有想法、有策劃及執行能力的人,個性上多半有稜有角,更難以忍受自己看好的作品遭到砍除。說實在話,對於葛蕾絲和安娜兩人意見相左的那幀二0年代風華照,我個人較支持葛蕾絲的見解,那張照片確實漂亮,造作又如何?模特兒本來就是一種造作的行業。很不幸的,在職場上,當兩派意見相持不下時,端看權力在誰的手上,這沒有誰是誰非的問題,端視成敗論英雄。
  這部紀綠片對於 Vogue 美國版內部的權力流動到底呈現了多少真相,沒人知道,不過可以看得出來,除了安娜之外,葛蕾絲是另一個主掌雜誌風格的要角,也是安娜的宿敵,在充滿權力的挫折感之餘,對安娜的批評更是不留情面。這兩位有見解、有能力的女強人是如何共事二十年,應是業內有趣的話題。
  儘管安娜面對鏡頭,作風已經柔化很多,仍然看得出她強悍又獨裁的特質,惡魔之名應該不是浪得虛名,最重要的是她讓這個團隊動起來,而且雜誌大賣,除此之外,我看不出她歷經內部和外部無數明箭與暗箭,還能存活至今的理由,除非她爸爸就是老闆或者大股東。
  安娜的惡魔作風,與喜歡標榜道德管理的台灣職場,是一個很有趣的對照。稍有職場經驗的觀眾,不管是看《穿著Prada的惡魔》或是《時尚惡魔的聖經》,心裡應該都會瞇瞇笑,同時不由自主浮現那些曾經共事過的可憎上司的嘴臉。
當然,這部紀錄片也是關於時裝與風尚,至於品味和成績如何,我也很想知道時尚界的人士的看法呢。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37&eid=v237110

《時尚惡魔的聖經》The September Issue  文∕小智

  還記得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在《穿著Prada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當中扮演的惡魔主管米蘭達嗎?現實生活當中,就真的存在這位惡魔主管,她就是《時尚惡魔的聖經》(The September Issue)裡的「VOGUE」雜誌主編安娜溫圖 (Anna Wintour),而影片也透過嶄新視角,重新讓觀眾審視這位女魔頭的真面目。
  直譯原文片名叫作「九月號」,忠實紀錄安娜跟她職員一同準備「VOGUE」2007年九月號的出版過程。原文片名有點無趣,但中文片名的確取得不錯,既切合題旨,更表現這本所謂的「時尚聖經」,確實是由安娜一人獨大,原因就如影片被記錄者們所說的「時尚,她說了算!」
  美國已經有一系列跟時尚產業相關的實境選秀節目,且看參賽者明爭暗鬥,盡耍心機,評審說話越毒辣,觀眾也就看得越滿意。有時候我也覺得本片應該更早推出才對,現在才上映或許珊姍來遲!不過在導演R.J.卡特勒(R.J. Cutler)的鏡頭裡面,安娜並不像《穿》片中的米蘭達那般不苟言笑,真實生活中的她,喜怒哀樂全都表現在臉上。即使尖酸刻薄的風格不輸米蘭達,但她所說出的任何言語,就是有辦法讓觀眾莞爾一笑,無法討厭她,反而覺得她是那樣有魅力,那樣有才氣。
  雖說安娜是「VOGUE」的靈魂人物,但本片也近身紀錄她與創意總監葛蕾絲柯丁頓(Grace Coddington)的互補關係。導演甚至採取多元視角去紀錄她與安娜的工作狀況,以及雙方互異的價值觀念。時尚產業求新求變,但你精心規劃的創意被無情否定,任誰都會難過傷心。影片裡頭,葛蕾絲的創意就不斷被安娜打槍否定,但觀眾也因此看到葛蕾絲的堅強,或許她就好似《穿》片裡頭的艾蜜莉也說不定!片中的兩位女強人互依互存,又或是說「VOGUE」並非安娜的專屬聖經,其實少了葛蕾絲,這本時尚聖經也就難復其實,而這也是導演透過本片,所呈現出的最佳結論!
  討喜的題材、知名的人物,揉合多場精采時裝秀,《時尚惡魔的聖經》不僅滿足各類觀眾的好奇心,更得以窺探時尚界的神秘面紗。許多時尚人士的現身說法,更是時尚業、出版業可供奉為圭臬的金科玉律,但最漁翁得利的,也莫過還是「VOGUE」這本歷史悠久,置入行銷做最大的「時尚聖經」了。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68552&sa=fsen41331025

 時尚惡魔的聖經 The September Issueby李怡志

想必大家都看過了《穿著Prada的惡魔》。一心想要從事媒體的小秘書,在戲中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並不是「光鮮亮麗」的生活,而時尚雜誌的總編輯則變成大魔頭。
  這下大魔頭要出來說話了?在《時尚惡魔的聖經》中,Vouge總編輯Anna Wintour把該雜誌製作每年最重要的「九月號」(也就是英文片名 The September Issue)的過程公開出來。
  很多影評硬要把《時尚惡魔的聖經》與《穿著Prada的惡魔》放在一起比,不過昨天看完之後,我覺得這是一部「媒體產業」的紀錄片,而非Anna Wintour本人的紀錄片。Anna Wintour,或者大魔頭,再度淪為配角。已經高齡快70的創意總監 Grace Coddington 戲份也不少。
  我原本粗人一個,對時尚、時尚產業、時尚媒體都絕緣。但因為曾經短暫管過某個時尚頻道,所以被迫讀了些書,才對這個產業與其龐大的產業鏈有一點點的認識。不過也就那麼一點點。
  從我的角度來看,《時尚惡魔的聖經》是一個了解媒體大型專案的大好機會,在片中可以看到Vogue雜誌如何設定議題,而且是全世界時尚圈的大議題,如何控制不同素材、題材之間的平衡,媒體主管如何選擇題材,如何控制品質,但同時,編輯主管還是要考慮銷售及業務。當我看到 Grace Coddington 抱怨她的20年代專題花5萬美金拍的照片被丟掉的時候,我很能體會那種心情,也對於Vogue這種媒體的大成本相當欽佩。更厲害的是,九月號不是八月開始編的,如果九月號是設定來年的時尚風格與議題,那等於是從議題開始的整整一年前就已經在準備了。
  我之前從來沒有注意過Vogue九月號這件事。但很巧的是,Vogue法國版最近在Zinio上架了(美國版尚未),所以我訂閱的第一期就是九月號。從封面裡開始,依序是 Louis Vuitton、Prada、Gucci、Kenzo、Chanel、Dolce & Gabbana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目錄頁的第一頁要從64頁開始。前面一百頁,除了目錄幾乎都是廣告。看來也是很嗆。
  雖說Vogue在這個產業有呼風喚雨的能力,但背後也是非常嚴謹地透過大量的工作才累積出來的能力,而不是只靠收視率或者訂閱數而已。我看Vogue編輯台幾乎就像服裝公司一樣。
  流量與影響力,在媒體這個產業,沒有什麼一定的關係。做了那麼久網路媒體,衝量對我而言並不困難,但在影響力這件事上面,每次要與沒有從事過其他媒體型態的人溝通,有時候這一點就是無法有共識。
  有心進入媒體產業的,已經在媒體產業的,對時尚產業有興趣的,都可以去看看。
  題外話:最近連看了兩部跟媒體有關的片子,翻譯只要遇到 Editor 這個字,都會翻錯,看了實在頭痛。此待日後再續。
http://www.richyli.com/blog/2009/09/

《G型教主》高檔的智慧型低級惡搞 (2009-09-21)

看過《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美國文化》〔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認識沙夏拜隆柯恩〔Sacha Baron Cohen〕的人(最好也知道他本人是個斯文的英國才子),對《G型教主》的障礙就不會太大,如果前面那一串串長到不行的字讓你覺得頭昏不知道在說什麼,那火行者先給一個建議,《G型教主》絕對和《G型神探》〔Inspector Gadget〕全然不同。《G型教主》也可以說是在搞笑沒錯,也不正經沒錯,但它的搞笑和不正經,走的是一種諷刺、大膽、聰明、具有深入洞察力、百無禁忌的風格。
  身為觀眾,你要對情色的尺度夠開放,你要知道一些同志相關的文化、他們的形象、地位、特質、和社會的互動,你也要知道電視節目(國外的)的生態、人們追求所謂「名氣」的等等,有這樣的背景,來看一個滿口德文口音的同性蠻怪異主播在美式文化中產生的衝擊和反應,才會覺得有趣。
  聽起來很複雜是吧?老實說,在腦中資料庫不足的情況下,看《G型教主》,可能只會覺得有個莫名其妙的人一直在搔首弄姿,十分無聊,這樣子看《G型教主》就太可惜了。它是一部非常有才華的電影,應該說,沙夏就是個非常有才華的演員,他也是本片的編劇,他懂得很多(不是紙上談兵的那種懂,是真正的了解),他看過很多,他接觸過很多,他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你不一定都要認同),但他不會直接告訴你他覺得什麼事怎樣樣怎麼樣,他會用非常另類的方式,來嘲笑、嘰諷,讓看得出所以然的人會心一笑,不懂的人就不得其門而入。(他那德國口音也是讚,在《芭樂特》大家就見識過他的百變了)
對沙夏,火行者會如何形容?一個有見解的高級知識份子身兼一個大膽開放不按牌理出牌的怪ㄎㄚ。
  所以說,沙夏的東西,表面很低級(露點也露很大,不光很敢露點喔,還很敢「玩點」),意涵很高檔,表面很無厘頭,意涵很深入社會!
  《G型教主》走的是類似紀錄片的形式,但是是虛構的,比較不像一般的電影有一個很強的故事線在,《G型教主》就是跟著這個人物,跟拍他,完全人物導向。期待千萬不要錯誤,否則「做如針氈」絕對不足以形容會遇到的難熬。
  《芭樂特》在做文化差異的比較,雖然說不懂哈薩克文化但懂美國文化也可以看出許多有意思之處,但相形之下,《G型教主》選擇的同性種族敏感議題、以及時尚界的功名利碌,觀眾的感受會更強烈,或許是因為題材之故,《G型教主》的「力道」用得感覺比《芭樂特》強,極盡嘲諷之能事,這樣一來,喜歡的人會很喜歡,受不了的人會更受不了吧?
   《G 型教主》…或許該說是沙夏…真的很妙,但也絕對不可能討好廣大的一般電影族群,所以對這部電影,除了少數幾個人之外,火行者是一點也不敢推薦,一部讓人很難推薦的好片…這並不矛盾,因為《G型教主》拍出來的目的本來就不在於討好觀眾,如果你對沙夏這個人有一定的了解,就知道這是什麼意思。所以火行者的建議會是,還算喜歡《芭樂特》,且能接受更多性、更多同性、更多話題性…那可以看。至於不認識沙夏、沒看過沙夏風格的人,最好還是先去網路上做一下功課,了解一下這個人吧~
http://blog.chinayes.com/firewalker/detail-333980.htm

身體政治的先知:《G型教主》

三年前《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以下簡稱 《芭樂特》),《G型教主》(Bruno)所引起觀眾的兩極反應,應該早在導演賴瑞‧查爾(Larry Charles)和編劇兼男主角斯薩夏‧拜倫‧柯恩(Sacha Baron Cohen)掌握當中;要是大家稍為瀏覽一下持負面評價的評論文章,然後再對照《G型教主》,看看戲裡那些厭惡男主角布魯諾的人,聽聽他們所講的話,就不難發現:各種負面的評論(粗俗、淫穢、愚蠢、膚淺……)其實早在影片裡頭說完了,保守衛道人士似乎只是在鸚鵡學舌而已。
  《G型教主》的情節架構大致上和《芭樂特》一樣,故事中設定的男主角,其粗俗、淫穢、愚蠢、膚淺……總之,集合所有不見容於美國(以至西方)文明的性格於一身;他為了實現某種「理想」,前往全世界最「理想」的國家──美國;到了美國後,由於種種陰差陽錯而流落各處,旅途中與各種美國主流價值相遇,遂牽扯出種種滑稽的場景,叫人啼笑皆非之餘,同時提供一套重新看待主流社會意識型態的多元視角。
  柯恩早已算計好衛道人士的各種反應,尤其是對於他展露屁眼和陽具的反應;這套反諷策略並不止於故事的情節框架之內,甚至運用在影片以外的宣傳工作上:該片上映前數週,柯恩化身成布魯諾現身於MTV頒獎晚會,他身穿天使裝吊鋼索騰空而下,但由於「工程意外」導致他「錯誤地」卡在饒舌天王阿姆(Eminen)的座位上動彈不得,造成「柯恩用陽具和屁眼幫阿姆洗臉」的局面,阿姆當場「發飆」,並且憤而離席──當然,這一切都是經過事先精心安排的。
  這場「意外」之所以逼真,無非是因為阿姆「情緒失控」的表演,呼應了主流社會對公開展露陽具和男性屁眼的排斥,以及男男不相親的禁忌。同樣的反諷意識也出現在影片中;話說布魯諾一度要努力變成異性戀者,於是努力學習空手道,以圖學習如何擊退其他人的陽具。空手道教練和布魯諾針對各種陽具侵襲的場景見招拆招──異性戀恐同症所訴諸的,竟然是一整完整的肢體暴力教戰!
  暴力作為異性戀霸權的支撐力量,除了影片中的這段諷喻之外,在影片以外還有不少例證。由於片中有關恐怖組織al-Aqsa Martyrs' Brigades的片段惹毛了激進份子,導致有媒體報導指出柯恩已被列為攻擊對象了─不論是真有其事,還是又是某種宣傳伎倆,足以作為一項對於身體政治的註腳:暴力與恐同,兩者必然並置。故事主角的處境,更是呼應著這一先知式洞見。在影片中,布魯諾擺盪於兩條自我實現的可能路徑之間:一、以逞兇鬥狠的外表奠定直人的身份;二、堅持著希望會被主流社會接納的同志身分。
  加拿大藝評穆利‧偉特(Murray Whyte)在看過該片後提出了一個問題:柯恩是否是這個世代最偉大的藝術家?(詳見〈Is Sacha Baron Cohen the greatest artist of his generation?〉一文)偉特指出,一向反墮胎反同志的美國保守政客榮‧保羅(Ron Paul)被騙進影片中,本來以為是要談經濟問題,結果卻得面對布魯諾的性挑逗─偉特強調,保羅怎會料到布魯諾有此一招?筆者認為保羅萬萬料想不到,和他正面交鋒的那位布魯諾,竟然是一位身體政治的先知的虛構化身。
http://www.pots.tw/node/2981

《購物狂的異想世界》 文:震爾

打著「都會」「女性」「時尚」…等等元素,「購物狂的異想世界」這片注定會賣。雖然同行的女生朋友們很愛,大受感動,但老實說男性同胞們除了覺得爆笑跟女主角很瞎,大概就是劇情很扯,很扯很扯很扯…。如果想陪女朋友輕鬆一下,可以去看看。不然,就還是免了吧!
  麗貝卡,一個追求時尚的購物狂。她對穿著打扮很有一套,只可惜對信用卡的認識比較少…。對,她有12張信用卡都刷到爆,然後失業了!欠下大筆卡債的她, 新工作竟然是要幫財經雜誌寫個人理財專欄,教大家認識信用卡!她能瞞過上司保住飯碗,從堆積如山的催收帳單中全身而退嗎?
  打從看到電影海報跟預告片起,我就知道「購物狂的異想世界」會吸引眾多的女性同胞。顯然電影院的老闆大爺們也跟我有同樣想法,本週上映的八部新片中,放映廳數除了《馬利與我》跟《黑暗金控》外,就屬《購物狂的異想世界》最多了,全省有44個廳同時放映。所以本來昨天晚上要看《黑暗金控》,但幫忙先去買票的朋友說座位太差,所以就看了《購物狂的異想世界》。呃,我現在想想突然覺得,座位太差,會不會只是藉口 XD
   《購物狂的異想世界》用了非常多的搞笑橋段。比如說男女主角跳舞的趣事,比如說在電梯中巧遇討債人,比如說…,嗯,我最好還是打住,再說下去你們就沒得看了。這些橋段真的還蠻好笑的,不 過倘若完全抽掉也不影響劇情,可整部片就會像漏了風的氣球一樣,整個扁掉。因為劇情的基本發想實在很簡單:「假如一個教人理財的專家,其實是個刷爆卡的卡債族?」這夠爆笑,也有可供發揮的矛盾處,但然後呢?
   電影結束後,我很自然地就想到《金髮尤物》這部片。還記得嗎?那個也是從頭到腳全身散發夢幻光芒的粉紅色女生?不同的是,《購》片是時尚版本,花得錢更多,穿得更體面。但我不得不說,對我來講《金髮尤物》的可信度還高一點。雖然一樣是利用愛美女主角的時尚知識,在原本不熟悉的領域(法律、個人理財)逆轉獲勝,但「購」片只讓我覺得很扯。也許就是怕劇本太無聊,所以花時間去鋪搞笑梗,但因為角色塑造的不夠真實,結果反倒更凸顯了劇本的無聊。我看了原著小說中的試讀片段,從女主角的自述口吻裡可以感受到她還蠻精明的,除了她可能無法算出自己的刷卡總金額以外…,不知電影裡的女主角看起來怎麼會像個草包…,好慘。
   但如果你喜歡時尚,如果你喜歡名牌,如果你喜歡《穿著 PRADA的惡魔》,(雖然這片也比《購》片好看,不過電影製片瞄準的就是這些觀眾。)如果你喜歡言情小說式的夢幻愛情,那麼你會喜歡《購物狂的異想世界》。當然啦,就算你不喜歡以上那些,只是想輕鬆地笑一笑,也願意拋開一切理性思考,那你也可以看看這部片。畢竟我有被它逗笑,真的真的。
  觀影心得(有劇情洩漏) 老實說,這片除了爆笑的片段讓我得以在電影院中放肆地大笑以外,真正讓我有點感觸的,反倒是反璞歸真的價值觀。當女主角為了自己不惜編織一個又一個的謊言,最終被男主角憤怒地拆穿時,他問了一句:「那誠實呢?」雖然也許偶爾撒點小謊編編理由很無關緊要,甚至比較容易在都市叢林行走,但我真懷念那個人人都記得華盛頓櫻桃樹的日子。雖然後來也被踢爆,那只是美國版的腳尾飯…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08&eid=v208110

購物狂 >百度百科

定義
誘因
心理醫生分析
克服方法
會診五種類型購物狂A.躊躇不決型
B購物上癮型
C盲目拷貝型
D癡迷高跟鞋型
E深陷絕望型
購物狂一族中的名女人血拼狂人
墨鏡狂人
自毀形象
女人:天生的購物狂
喜劇電影《購物狂》簡介
  定義
購物狂指完全不假思索地購買各種過生活所需的物品,如衣物、小裝飾品等,該種現象較常出現于女性,但也有男性,他們尤其在各大商場掀起打折狂潮的時候瘋狂的購物。   
不少心理醫生認爲有必要提醒公衆警惕這種心理偏差,患有此症狀的女性所熱衷購買的物品,多數與自己的外型裝飾有關,如服裝、鞋襪、化妝品、金銀珠寶首飾等。她們重視購物過程遠遠超過購物結果,潛在的原因多是缺乏自尊自信、內心空虛,只得用購物的方式來填補。
http://baike.baidu.com/view/86616.html?tp=0_11

購物狂作品:

天生購物狂/最愛女人購物狂 (2006,香港)


導演 韋家輝 Ka-Fai Wai   
編劇 歐健兒
主演 張栢芝/劉青雲/陳小春/官恩娜/徐小鳳
劇情介紹
……………
http://baike.baidu.com/view/523352.html?tp=1_11

(英)霍爾著/徐露丹譯購《物狂日記》(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內容簡介
  曾經,她揮舞著信用卡,沖鋒陷陣,血拼商場,看到名牌時,失去理智,兩眼放光。然而終于有一天,面對著已經被她榨幹的信用卡老友們,她發現自己已經欠下了個“就算念得快點,聽起來也好不到哪裏去”的數字。當債務已成爲數字,當名牌已往事隨風,艾莉克西斯爲還清債務,幾近歇斯底裏地節衣縮食,過起了戲劇般誇張而爆笑的生活:倒下來足以悶死一家人的名牌服飾被甩賣,爲了節省路費而把自己打扮得像只開車的蘑菇,在商店中爲了購物而孩子般大聲哀號。在購物狂的眼裏,世界也變得瘋狂,令人噴飯的想象力和漫畫式的誇張,讓你笑得痛快淋漓,笑到淚流滿面之余,又冷不防地湧上一絲溫暖……
購物狂的十大特征:
……
http://baike.baidu.com/view/2005792.html?tp=2_11

(英)金塞拉,楊勇譯 《購物狂與寶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內容簡介

  麗貝卡的日子真是有滋有味!到倫敦新開張的The Look精品百貨上班了;和老公盧克去尋覓新居了(新居還要有一間專門放鞋的大屋子);更重要的是,她懷了小寶寶了!一切都讓她雀躍不已。設計考究的嬰兒房、新款酷炫嬰兒車、琳琅滿目的嬰兒服,全在麗貝卡的品牌狂掃之列;甚至爲自己接生的婦産科大夫,她也預定了心儀“品牌”:懷孕明星們都趨之若鶩的維妮莎!   不久,前方傳來了險情:那位知名的、美麗迷人的婦産科大夫,竟然是盧克的前女友!難道慕名而去的“品牌”醫師,轉眼間就成了定時炸彈,引信上還嗞嗞冒著煙?這下麗貝卡是坐以待斃,還是從容出擊?購物狂麗貝卡將如何打響自己的幸福保衛戰?   百變麗貝卡,搞笑購物狂,就在你身邊!
http://baike.baidu.com/view/2684941.html?tp=5_11

香奈兒的秘密Coco Chanel & Igor Stravinsky (2009)

http://www.fun.tv/vplay/m-90875

http://www.fun.tv/vplay/m-89840

導演: 尚庫南
編劇:Chris Greenhalgh
演員:麥斯密克生/安娜莫拉莉絲/Anatole Taubman/Yelena Morozova
  劇情簡介
揭開香奈兒「5號香水」創作秘辛,畢生最激情,也最刻骨銘心的祕密戀情。
2009年度影壇時尚話題,就是「香奈兒」。正宗香奈兒傳記電影,揭開香奈兒生平最禁忌深刻的戀史,香奈兒品牌代言人安娜莫拉莉擔綱主演,並由首席設計師卡爾拉格斐親手打造戲服,未演先轟動。
1913年,巴黎,香奈兒專心投入已成名的事業並與富裕的亞瑟卡柏熱戀中。同年,史特拉汶斯基的經典作品《春之祭》,在位於巴黎香榭麗舍大街的劇院中首演,香奈兒與史特拉汶斯基在這裡首次相遇,香奈兒也被這前衛的《春之祭》表演所深深著迷。但現場的觀眾卻憤怒到完全無法接受,由於《春之祭》太過於前衛新潮,現場幾乎釀成了一場大暴動。史特拉汶斯基為此傷心不已。
七年之後,1919年,贊助香奈兒開店的戀人亞瑟卡柏在巴黎車禍意外身亡,香奈兒為此痛不欲生。1920年,香奈兒與史特拉汶斯基兩人再度相遇,香奈兒因欣賞史特拉汶斯基的才華,大方出借私人別墅供他專心創作。
當革新當代時尚界的女王可可香奈兒,遇上俄國前衛音樂家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剎時電光石火。這段不倫卻轟烈的戀情,充分顯露了香奈兒敢愛敢恨、堅毅靈敏的女性特質;不為人知的是,那段激烈且難分難捨的戀情,不但間接催生香奈兒經典5號(N°5)香水,也造就了日後不朽的香奈兒時尚王國…
原文片名《Coco Chanel & Igor Stravinsky》,即指香奈兒女士及史特拉汶斯基,這兩位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一位革新女性時尚,一位催生現代音樂。這段鮮為人知又刻骨銘心的戀情,短暫卻轟烈,催生了他們傳世的不朽作品…
  幕後班底與花絮
導演尚庫南在90年代初拍攝了多支廣告,1996年首部長片《太保密碼》,就讓法國國際大導盧貝松極力推崇讚揚。
  導演Q&A
這是一段不斷企圖壓抑的戀情,滋生在他們倆之間的愛苗早已茁壯超越任何時間與空間,誰也無法抑制這段禁忌的愛。
  演員卡司
氣質神似香奈兒本人的安娜莫拉莉絲,是在學生時期的某日下課途中,經過香奈兒法國康朋街總店,被香奈兒總監卡爾拉格斐所發掘的。
可可香奈兒與史特拉汶斯基
香奈兒對高級訂製女裝的影響,使她被《時代雜誌》評為20世紀影響最大的100人之一。史特拉汶斯基代表作為芭蕾舞劇《火鳥》《春之祭》,激發現代音樂,作品前衛,被人們譽為是音樂界中的畢卡索。
  延伸閱讀
她的愛情與她的孤寂《時尚女王香奈兒》 小智
《香奈兒的秘密》邁茲米克森愛得不可自拔
時尚、香水、情人《香奈兒的秘密》
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ilm.asp?action=next&film_id=fcen91023441

巴黎拜金女 Priceless  (2006)

http://www.fun.tv/vplay/m-85210

導演: 皮耶沙爾瓦多利 
編劇: 皮耶沙爾瓦多利 
演員: 奧黛莉朵杜
劇情簡介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達文西密碼》法國女星奧黛莉朵杜主演。逐金而居的超級拜金女,總有一天碰上難纏對手,誰會敗在誰的手上呢?
專釣凱子的拜金女,識錯貨意外愛上窮小子?!
尚(蓋德艾麥漢飾)在一家富麗堂皇的高級飯店裡工作,嗜錢如命的拜金女艾琳(奧黛莉朵杜 飾)陰錯陽差的誤以為約翰是百萬富翁 而開始展現萬種風情媚惑約翰,可是當艾芮發現約翰其實只是個平凡窮小子時,便毫不考慮的離他而去,但是此時約翰早已身陷愛河無法自拔,失戀的痛苦讓他久久無法釋懷。而當他誤打誤撞成為貴氣寡婦的玩伴時,情場高手艾芮將自己的獵豔經驗毫不保留的傳授給約翰,這讓他們兩人再度恢復友誼,而且艾芮竟然發現自己似乎不知不覺的愛上了約翰……
  拜金女必備三大條件:
1.對於各大名牌如數家珍
2.當季哈燒貨一定想辦法到手
3.血拼時間+打扮時間+炫燿時間=24小時
  釣金龜婿的撇步大公開:
1.無時無刻都要打扮妖嬌美麗
2.要訓練自己勾魂的眼神
3.細腰、大胸、美臀
4.詳知上流社會出入場合,然後每每驚豔登場
5.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知道何時討金主歡心
6.了解男人的心,絕對只有自己佔便宜的份,沒有被別人占便宜的道理

《巴黎拜金女》踢到鐵板陷愛記  2007/04/25

這齣電影該叫「拜金女踢到鐵板記」,拜金女想釣凱子,卻倒楣的碰上個窮小子,想不料這個死小子死纏爛打?
  想釣她,行!依她的規格來,就教他開開眼界,五星級飯店裡用餐,住五星級飯店的高級套房,當然她全身上下、裡裡外外都得買新的行頭囉!付款時,可別怪咱心狠手辣……
  《巴黎拜金女》(Hors De Prix)故事從此才正式進入高潮,前面都只是排場,片頭的動畫最具看頭,接下來看法國度假勝地的紙醉金迷,看著一個美麗的拜金女艾琳(奧黛莉朵杜Audrey Tautou飾),穿著香奈兒、Gucci等等名牌貨如何釣凱子買名牌、如何騙到鑽戒和長期飯票。(電影癡在試片時聽到不少人驚呼,天吶那是什麼衣服啊?真是不好意思,那是愛瑪仕,唉時尚果真跟一般人有距離:(
  而尚(蓋德艾麥漢Gad Elmaleh飾)則是飯店的工作人員,平常沒事幫 富太太遛狗賺點小費,艾琳半夜睡不著跑到酒吧想喝杯酒,碰上被客人灌醉的尚,而尚看到她,驚為天人,呆楞楞的順著她的話,讓她誤以為他也是個富家子,第一次的ONS(one night stand)沒事!
  一年後,再度巧遇,他禁不住吸引,只好再度佯裝富家身分,不料,他們的韻事被艾琳的金主發現了,接著尚的身分又被拆穿,氣得艾琳大呼得不償失的走人,尚才一路追追追追到了尼斯。(喔~說到這裡,就覺得中文片名裡的「巴黎」非常的名不符實,因為故事背景多數發生在法國南部,而非巴黎。)
  電影一開始,你會為奧黛莉朵杜所吸引,畢竟她身上一件件名牌毫不吝惜露出她的女性曲線美的小禮服,教人目不轉睛的盯著銀幕看,何時會走光?男士們可能要失望了,電影癡可是仔仔細細的觀察到,她可是把那看似極有走光危險的深深V領的那兩片部,緊緊貼在胸前,連跑步都不離開那兩點;但還是可以飽足你想一探奧黛莉朵杜身材的欲望。
  然看了電影之後,覺得最厲害的反而是男主角蓋德艾麥漢。說實在從劇照、從預告片裡不太能感受到這個人的魅力,但當劇情走到尚被有錢的寡婦纏上時,從他加入釣金的行列開始,即使蓋德艾麥漢所詮釋的尚仍不改他的「服務生」本色(聽到指令會忍不住動手服務,到餐廳會忍不住當服務生),然經過衣裝,經過與艾琳的切磋後,他不僅青出於藍而藍於藍,連艾琳都頻頻另眼相看。
  而尚更利用各種機會捉住艾琳的目光,藉機觀察自己對艾琳的影響力,慢慢的把拜金女釣回來,而且懂得怎麼不著痕跡的破壞艾琳的釣凱子計畫(誰教艾琳長得如何可口咧!不搞破壞怎麼可以,那些凱子個個色瞇瞇的盯著他心愛的女人啊!)。
  電影癡看電影的時候,旁座的人都不禁驚歎,咦!他幾時變得這麼厲害了?好像不知不覺中,尚立刻從一個楞小子變成情場高手!而且看著看著,發現蓋德艾麥漢真的很有魅力,無怪乎他可以釣上艾琳這個拜金女。
  說實在,這個演變電影癡個人也覺得有點突兀。不過本片的幽默橋段,特別是「一塊歐元」買愛情的浪漫,增添本片的可看性。
  導演皮耶薩爾瓦多利(Pierre Salvadori)坦承這部電影一開始的構思就是爲奧黛莉朵杜所量身訂製的,首先也是看中了朵杜所擁有的獨特魅力和曼妙迷人的身材,另外他運用詼諧浪漫的方式,藉以諷刺部分現代人的價值觀和現實的生活態度。說它是一部法式純愛電影也不為過,不是日韓的那種賺人熱淚方式,取而代之是法式的輕鬆幽默,讓人可以笑開懷看的純愛喜劇片!
http://blog.udn.com/su41/919681#ixzz1SnqnwXID

《巴黎拜金女》重複突槌 作者:藍祖蔚

《麻雀變鳳凰》中是有妓女變名媛的德行差異,《麻雀變公主》同樣有大學生強迫去學宮庭禮儀的文化不適應趣味,《巴黎拜金女》套用了同樣的公式,卻換了性 別,讓略帶木訥憂鬱的蓋德.艾馬勒遊走在追尋與迷惘的雙重世界中,他的驚慌讓人心疼,他的神經逗人爆笑,確實是很高明的冷面笑匠表演。
  戲劇世界中,「重複」往往就會帶動運動旋律,遇上「重複」的動作或反應時,就因為出現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律動,因而營造出一種預期。可是一旦理當「重複」的動作卻沒有出現,伴隨著「突槌」的意外情境而生的錯愕、驚奇或不解,就產生了意料之外的戲劇效果。
皮耶.薩瓦多利(Pierre Salvadori)自編自導的電影《巴黎拜金女(Priceless/Hors de Prix )》就玩了多次從「重複」到「意外」的趣味遊戲。
  《巴黎拜金女》的故事背景其實不在法國巴黎,而是南部蔚藍海岸的渡假勝地尼斯,男主角蓋德.艾馬勒(Gad Elmaleh)一開場時就在人群中左閃右躲,明明是前進,卻又偶而回頭,瞻前又顧後行動不太正常,等到鏡頭拉遠之後,觀眾才明白,原來他是四星級大飯店 的服務生,正在替富豪人家愛犬溜狗。等到他把狗兒交還富太太時,這些老女人對愛犬噓寒問暖,卻對他不理不睬的態度,一種人不如狗的感受就會油然而生,法國 影壇前輩名家尚.維果(Jean Vigo)當年以紀錄片《尼斯風情畫》銳利批判富豪生活的往事,又再度躍然眼前了。
  不過,人不如狗只是前菜,主菜則是渡假勝地的男女情愛遊戲。
  入夜後就派到酒吧調酒的蓋德.艾馬勒意外遇見了專釣老男人的交際花奧黛莉.朵杜(Audrey Tautou),奧黛莉竟然一時眼花,誤以為風度翩翩的他一定是某位不知名富豪,七八杯調酒下肚後,腳步和理智早已踉蹌失控,順著對旅館大小房間都如識途 老馬的蓋德進入了總統套房,有了一夜情,雖然春夢了無痕,然而蓋德卻被愛神的箭射穿了心,巴望著奧黛莉能再現身。
  錯識身份是傳統喜劇的必備元素之一,有時是陰錯陽差,不小心搞混了;有時候則是故意設局,要去騙人,《巴黎拜金女》這兩招都玩了。
  第一招就是奧黛莉錯認蓋德為富豪,第二招則是一輩子沒有美女緣的蓋德決心進行動一場狩獵冒險,開始不扮酒保扮富豪,問題是從調酒到耍帥,他有太多一般小酒 保的習慣動作,一旦重覆,就不搭他的富豪身份,就容易出糗,觀眾一面擔心他穿幫了,再看他如何在鋼索上搖搖顫顫地避免失足,努力圓謊,掩蓋自己的凡夫俗子 身份,也是一種從「重複」到「意外」的趣味轉折了。
  後來,他們的私情敗露,蓋德被飯店開除,奧黛莉也得重起爐灶另結新歡,但是蓋德對她戀戀難捨,拚盡所有的積蓄只想博愛人歡心,就在他狠心刷卡訂房後,穿越 旅館櫃檯,剛巧有一位女富豪也住進旅館,領班高喊一聲:「拿行李!」打腫臉扮富豪的蓋德毫不猶豫地就「複習」起自己的習慣動作,雙手一伸,拿起行李就要進 電梯。
  習慣性的動作是他的職業本能,平常就是一再地「重複」,一旦身份變了,他再「重複」做同樣的動作,就很爆笑了。於是,蓋德陰錯陽差做了「牛郎」後,第一次進餐廳用餐,不論是點餐或埋單,他都會產生機械式的神經反應,而且越是神經,就越是離譜爆笑。
  《麻雀變鳳凰》中是有妓女變名媛的德行差異,《麻雀變公主》同樣有大學生強迫去學宮庭禮儀的文化不適應趣味,《巴黎拜金女》套用了同樣的公式,卻換了性 別,讓略帶木訥憂鬱的蓋德.艾馬勒遊走在追尋與迷惘的雙重世界中,他的驚慌讓人心疼,他的神經逗人爆笑,確實是很高明的冷面笑匠表演。
  《巴黎拜金女》中的「重複」與「變化」遊戲還出現在電梯之中。
  例如,男女主角在即將發生「一夜情」前,共搭電梯上樓,兩人雖然都已經喝得爛醉了,卻還故做鎮靜地搭了電梯上樓,等到電梯門再打開時,奧黛莉已經如狼似虎地撲吻了上去,他們在電梯間的感情爆炸,就不需再多言了,觀眾自然會從「重複」與「變化」中理解所有潰堤的感情。
  但是,後來蓋德再與半老女富豪搭乘電梯上樓房時,他急著想要解釋剛才自己何以會誤行李的動作,女富豪半信半疑,卻也沒有多做搭理,偏偏這場電梯戲卻是他日 後改做「牛郎」的伏筆,同樣的電梯,不同的女人,同樣的交易,不同的組合,觀眾從「重複」中看到了「變化」,也聞嗅出內含的趣味了。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114&eid=1114007

麻雀變鳳凰 维基百科

  劇情簡介
  灰姑娘版的現代版愛情喜劇。揮金如土的商業鉅子愛德華(李察吉爾飾),巧遇妓女薇薇安(茱莉亞羅伯茲飾),相處一個禮拜,妓女成功的打動了鉅子的心,並贏得他的愛情。
  他不但供給她金錢的花用,買高級的衣服讓她穿,教她餐桌禮儀。他讓她出了一口怨氣;她撫慰了他寂寥的心。兩人在各取所需的情況下,愛情慢慢滋長,不知不覺中,雙雙陷入愛戀……即便是想結束也結束不了……
  這部電影,為李察基爾重塑銀幕偶像的地位,也讓茱莉亞羅伯茲站上一線紅星,更將李察基爾和茱莉亞羅伯茲定位成最佳銀幕情侶。
  "麻雀變鳳凰"這部電影可是影響深遠,中文片名取的真好,後來就常見到"麻雀變XX","XX變鳳凰"這些片名
  下午電視偶然轉到這部電影,雖然"pretty woman"的旋律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但我真的沒看過,沒想到這部電影已經拍了16年了(1990年)李察基爾當年真的是很帥(現在也不差啦~)
  劇情當然是鬼扯,最好兩個人會有結果啦,但這也是電影迷人的地方,不過我覺得最值得玩味的一句話,是主角說"你和我(商業鉅子和妓女)一樣,不生產什麼也不製造什麼,只是玩弄愚昧的人的金錢"
  我想上流社會的人生活真的不太一樣,所有的休閒活動都是為了交際應酬,背後目的都是為了賺更多的錢,只是那種場合都是高來高去虛偽的很,很難交到真正的朋友,那種生活唯一能相信的,大概就是眼前賺到的金錢吧?
  最近日本成立一所貴族中學,目的是為了要培養國家的領袖精英,我在想這種溫室培養出來的花朵,不知民間疾苦,就算當了領導階層,真的能帶領國家走向對的方向嗎?
  想想也是挺恐怖的,不是偶而裝裝樣子下鄉視察,就說自己了解民情哩,金字塔中下階層的人往往是最多的,也是最不理性也最不要命的,我想差異遠大於本部電影內的描述,但電影是夢想的事業,大家就輕鬆看ㄅㄟ~
PS:看了這部之後,建議再去看兩人六年之後合作的落跑新娘(Runaway Bride,1996(另參本館:《新娘百分百》)
http://blog.xuite.net/dan420/ibian/6016076

灰姑娘 维基百科

《灰姑娘》(法文:Cendrillon;英文:Cinderella;德文:Aschenputtel),也音譯作《仙杜麗拉》或《仙杜瑞拉》,在迪士尼的經典動畫長片中稱為《仙履奇緣》,是一則著名的童話。灰姑娘也是這一故事的主人公。該故事在世界各地流傳廣泛,亦擁有許多不同版本,各版本之間有時差別很大,其中以1697年《鵝媽媽的故事》(Mother Goose)和1812年《格林童話》中的版本最爲人熟知。《灰姑娘》經久不衰,至今仍在世界範圍內影響著流行文化,不僅「灰姑娘」成爲新詞,被用來比喻「未得到應有注意的人或事」等,且故事本身還不時爲各類作品提供靈感與元素。
  內容簡介(參照夏爾·佩羅版本。)
從前,有一位長得很漂亮的女孩,她有一位惡毒的繼母與兩位心地不好的姐姐。父親去世後,她便經常受到繼母與兩位姐姐的欺負,被逼著去做粗重的工作,經常弄得全身滿是灰塵,因此被戲稱為「灰姑娘」。有一天,城裡的王子舉行舞會,邀請全城的女孩出席,但繼母與兩位姐姐卻不讓灰姑娘出席,還要她做很多工作,使她失望傷心。這時,有一位仙女出現了,幫助她搖身一變成為高貴的千金小姐,並將老鼠變成馬伕,南瓜變成馬車,又變了一套漂亮的衣服和一雙水晶(玻璃)鞋給灰姑娘穿上。灰姑娘很開心,趕快前往皇宮參加舞會。仙女在她出發前提醒她,不可逗留至午夜十二點,十二點以後魔法會自動解除。灰姑娘答應了,她出席了舞會,王子一看到她便被她迷住了,立即邀她共舞。歡樂的時光過得很快,眼看就要午夜十二時了,灰姑娘不得已要馬上離開,在倉皇間留下了一隻水晶鞋。王子很傷心,於是派大臣至全國探訪,找出能穿上這隻水晶鞋的女孩,儘管有後母及姐姐的阻礙,大臣仍成功的找到了灰姑娘。王子很開心,便向灰姑娘求婚,灰姑娘也答應了,兩人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起源
灰姑娘的形象可以上溯到很早的時期。希臘歷史學家斯特拉波(《Geographica》17,1.33)曾在公元前1世紀記敍了一位嫁到埃及的希臘少女洛多庇斯的故事,這被認爲是《灰姑娘》故事的最早版本。洛多庇斯當時正在溪水邊洗衣服,突然一隻鷹飛過將她的鞋子攫去並讓鞋子掉在了身在孟斐斯城的法老的腳下。法老隨後要求國內所有的女子試穿這只鞋子,看看是否合腳,最後找到了洛多庇斯。法老愛上了洛多庇斯並娶她為妻。這個故事後來也見於克勞狄俄斯·埃利安(Claudius Aelianus)的《史林雜俎》(Various Historia)中。
  《灰姑娘》的另一個版本是中國的葉限,見於公元860年左右段成式的小説《酉陽雜俎》。故事中勤勞可愛的葉限飼養有一條金魚,金魚和葉限關係親密,只在葉限每次走到池邊時才浮上水面伸出頭來。後來金魚被葉限後母所殺,葉限按天神的指引將魚骨堀起,並因此得以最後穿著體面的衣裳偷偷參加了某個節日盛會。當匆忙回家時,葉限落下了一隻鞋子。島國「陀汗」的國王拾獲了鞋子,並與葉限相愛娶她為妻。
  此外,中世紀的《一千零一夜》等許多作品中都有記敍類似的故事。
  在歐洲,《灰姑娘》的最早版本名為《La Gatta Cenerentola》,也稱《The Hearth Cat》,見於義大利童話採集者吉姆巴地斯達·巴西耳1635年的《五日談》(Pentamerone)一書中。這一版本為後來法國作家夏爾·佩羅和格林兄弟的版本奠定了基礎。
  現今流行的版本
夏爾·佩羅版本中的仙女(Oliver Herford繪)《灰姑娘》最爲流行的一個版本出自法國作家夏爾·佩羅。這個版本中新增了南瓜、仙女和水晶鞋。曾有人認爲,佩羅版本中的灰姑娘穿的原是松鼠毛皮做的鞋(「pantoufle en vair」),只是在故事被翻譯成英文之後,鞋子被誤當作是水晶做的,導致了水晶鞋的出現。
  另一個著名的版本出自格林兄弟。這個版本中,幫助灰姑娘參加舞會的不是仙女而是母親墳頭的許願樹。同時,兩個姐姐想要通過把腳削掉一小部分的方式讓腳穿上鞋子,以期騙過王子。兩只小鳥提醒了王子,在故事的最後還把兩個姐姐的眼珠啄掉。
   共性
雖然各個地區、各個作者的《灰姑娘》故事不完全相同,版本諸多,但這些故事歸納起來都有以下的幾個共同要素:
1.受不公正對待的女主角
2.超自然力量的幫助
3.與男主角相遇
4.女主角通過某物識別身分
5.男女主角結合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1%B0%E5%A7%91%E5%A8%98

時尚

相關文獻:
宋 俞文豹 《吹劍四錄》:“夫道學者,學士大夫所當講明,豈以時尚爲興廢。”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藝能?成衣》:“今之成衣者,輒以舊衣定尺寸,以新樣爲時尚,不知短長之理。”
  時尚是什麽?
  “時尚”這個詞現在已是很流行的了,英文爲fashion,幾乎是經常挂在某些人的嘴邊,頻繁出現在報刊媒體上。追求時尚似已蔚然成風。可時尚是什麽呢?
  時尚就是在特定時段內率先由少數人實驗、預認爲後來將爲社會大衆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樣式。簡單地說,顧名思義,時尚就是“時間”與“崇尚”的相加。在這個極簡化的意義上,時尚就是短時間裏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這種時尚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衣著打扮、飲食、行爲、居住、甚至情感表達與思考方式等。
  很多人會把時尚與流行相提並論,其實並不如此。簡單地說,時尚可以流行,但範圍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廣爲流行,那還有時尚的感覺嗎?追求時尚是一門“藝術”。模仿、從衆只是“初級階段”,而它的至臻境界應該是從一撥一撥的時尚潮流中抽絲剝繭,萃取出它的本質和真義,來豐富自己的審美與品位,來打造專屬自己的美麗“模板”。追求時尚不在于被動的追隨而在于理智而熟練的駕馭。
  總之,時尚是個包羅萬象的概念,它的觸角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一直對它爭論不休。不過一般來說,時尚帶給人的是一種愉悅的心情和優雅、純粹與不凡感受,賦予人們不同的氣質和神韻,能體現不凡的生活品位,精致、展露個性。同時我們也意識到,人類對時尚的追求,促進了人類生活更加美好,無論是精神的或是物質的。
  每個人心中,有自己的時尚。戰爭年代的時尚是軍人與武器,和平年代的時尚是體育與女性。2005年中國的時尚是超級女聲,2006年世界的時尚是世界杯。
  時尚又是循環更替的。每個人追逐“細節點綴”的時尚依然風行,流行趨勢不斷更替,琳琅滿目的時尚飾品也總讓人耳目一新。
  "時尚"這個詞現在已是很流行的了,英文爲fashion,幾乎是經常挂在某些人的嘴邊,頻繁出現在報刊媒體上。追求時尚似已蔚然成風,
  可時尚是什麽?時尚就是在特定時段內率先由少數人實驗、而後來爲社會大衆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樣式。簡單地說,顧名思義,時尚就是“時間”與“崇尚”的相加。在這個極簡化的意義上,時尚就是短時間裏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這種時尚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衣著打扮、飲食、行爲、居住、甚至情感表達與思考方式等。很多人會把時尚與流行相提並論,其實並不如此。簡單地說,時尚可以流行,但範圍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廣爲流行,那還有時尚的感覺嗎?追求時尚是一門“藝術”。模仿、從衆只是“初級階段”,而它的至臻境界應該是從一撥一撥的時尚潮流中抽絲剝繭,萃取出它的本質和真義,來豐富自己的審美與品位,來打造專屬自己的美麗“模板”。追求時尚不在于被動的追隨而在于理智而熟練的駕馭。 總之,時尚是個包羅萬象的概念,它的觸角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一直對它爭論不休。不過一般來說,時尚帶給人的是一種愉悅的心情和優雅、純粹與不凡感受,賦予人們不同的氣質和神韻,能體現不凡的生活品味,精致、展露個性。同時我們也意識到,人類對時尚的追求,促進了人類生活更加美好,無論是精神的或是物質的。現在的人喜歡把流行(或時髦)稱爲時尚,而這種流行的勢頭總是一個接著一個,似乎從來沒有厭倦的時候。
  即使最漂亮的女人也在精心考慮如何使自己更漂亮,最帥的男人也在盡量使自己的形象更形象,已改那種不修邊幅的不羈,因爲這個社會對男人的要求從來都是功名,功名能使一個男人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或名牌,或名車,或洋房,或休閑的運動)。就拿女人化妝來說吧,說實話淡妝濃抹確實能掩去女人的許多瑕疵,試問,誰不喜歡漂亮?只是有的人爲了追求所謂的時尚,以爲休閑就是時尚,所以常常是一臉濃妝配一身休閑服裝,令你忍不住想勸她回家學學再來。而名牌的光彩只限于名人--相得益彰嘛。就算風格不對路,至少別人知道誰能奢華。而那些可憐的低層的無名小卒們,名牌似乎不是屬于他們的,這不僅僅是因爲金錢。有時盲目地追求時尚,會使自己變得很膚淺的。當然,以貌取人也屬膚淺。
  現在我們的生活也挺有意思,它可以將任何事情物質化商品化。當然,這是體現了人類的進步,經濟的發達,城市生活的繁華。人們有了錢,就會追求那種高尚的享受--結伴遠遊,叼個煙鬥,聽聽古典音樂,品味咖啡,打高爾夫球……等待。成了新時代的流行風。正如馬爾庫塞所說的,“我們成了‘物’的奴隸。”原來,時尚不僅是新時代的品牌,我們不得不承認時尚是離不開充滿銅臭的金錢的。
  時尚總有比較一致的規範,一個人的服飾妝扮可以體現出她(他)的審美品味。其實,在我認爲,內在的品味更顯其智慧和曆煉。而今,時尚的“休閑”同人類開了個玩笑:底層人物在人類進步的過程中,追求時尚的方式反而越來越盲目,甚至有些幼稚,而忽略了知識文化的重要,因此有好多人成了“物”的奴隸。而那些屬于上層社會的人,爲了顯示自己的地位,同樣忽略了很多屬于知識文化的東西,爲了保護自己的身價變得自私而敏感。有沒有想過,其實知識文化同樣也是一種時尚,否則你再怎麽走在社會的前端也只不過是一個膚淺的高級動物而已。
  在這個充滿誘惑的社會裏,我承認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擋得住其的來勢洶湧。就連電視裏也在廣告電視品牌,什麽追求時尚,美的開始等之類的廣告俗語,打開電視就是:時尚生活,時尚文化,時尚追求,拼了命地往你腦子裏灌輸“時尚”的概念。你能不受誘惑嗎?所以,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喜歡這時興的東西,你總會不自主地去追逐去模仿,否則就不能心安理得。仔細想想,生活在新時代的大都市裏,你又怎能不在流行的漩渦裏打轉?
  時尚到底是什麽?
  時尚是都市特殊的標志。
  時尚是都市人特殊的心理需要。
  有人說孤獨是可恥的,而時尚則是抵抗孤獨的手段。
http://baike.baidu.com/view/5519.html?tp=0_11

意大利厭食症女患者裸體廣告批評以瘦爲美引爭議

  意大利時尚品牌Nolita在報紙上整版刊載厭食症女性患者的裸體廣告照片。
  面向意大利年輕群體的時尚品牌Nolita日前在廣告中使用了一張厭食症女性患者的全裸照片。據共同社報道,雖然此舉原旨在批評時尚界等以瘦爲美的風潮,但卻引起了各方的爭議。有人責問,“厭食症與時尚有關嗎”、“用患者作廣告合適嗎”等等。
  這則廣告印有“拒絕厭食症”的廣告語和一張骨瘦如柴的女性照片。除了平面媒體外,意大利街頭也出現了許多相同的廣告牌。據悉,照片中的模特27歲,從13歲起便是厭食症患者。
  該照片出自奧裏維埃洛•托斯卡尼(Oliviero Toscani)之手,他曾以極具視覺沖擊力的貝納通廣告照片而一躍成名。他在解釋該廣告的創意時對時尚界批評道,“意大利共有200萬名厭食症患者,其中大部分人是受到時尚界崇尚骨感美的毒害才走上這條路的”。
  對此,有設計師們辯稱,“厭食症的原因不在于時尚界,而是緣于患者精神上的高度不安”。就在意大利剛剛落幕的
http://www.efu.com.cn/data/2007/2007-10-08/213527.shtml

與厭食症纏鬥15年 紙片女模28歲身亡【聯合報2010.12.31 (另參本館:《減肥當然難了》

一六五公分 二十七公斤罹患厭食症多年的法國女演員兼模特兒伊莎貝爾‧卡洛,上月在巴黎去世,年僅二十八歲,各國媒體紛紛刊登她於二○○七年拍攝的「不要厭食症」系列照片,形銷骨立的影像令人震驚。(法新社)
近年最知名的「紙片人」,與厭食症纏鬥十五年,成為「反厭食症運動」頭號要角的法國女演員兼模特兒伊莎貝爾‧卡洛,月前在巴黎逝世,僅廿八歲。
卡洛(Isabelle Caro)於上月十七日去世,消息直到本月廿九日才曝光。長期指導卡洛的演技老師丹妮‧杜布列爾‧普列沃表示,不清楚明確死因,但卡洛「生病已有一段時間」,意指卡洛的厭食症。她說卡洛多年來不斷進出醫院,她的死和她的病,「實在很糟蹋」。
二○○七年,義大利攝影家托斯卡尼以廣告發起反厭食症運動,卡洛為主角,為義大利一家時裝店拍攝一系列照片,主題是「不要厭食症」。照片裡的卡洛裸體,瘦骨如柴,震驚全球。
她在日前參加電視節目時說:「我知道我的身體令人反胃,但是我遮掩身體已經太久,我想要毫無畏懼地展現身體!」
卡洛身高一百六十五公分,她接受訪談時坦承,拍照時體重只有廿七公斤,最近的體重資料也只有卅三公斤。卡洛在部落格表示,十三歲就罹患厭食症。她寫了一本具自傳色彩的書《不想長胖的小女孩》,二○○八年在法國出版。
卡洛之死成為支持厭食症網站的變態教材,其中一個網站廿九日貼出卡洛去世的消息,附上她的「紙片人」照片,圖說形容她「死得年輕,永遠美麗」。
卡洛本人曾出面討論厭食症,她以一句話送給有志當模特兒的少女:「相信生命。」
我國署立雙和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祝年豐說,厭食症三部曲:暴飲暴食→然後催吐,或強迫自己節食、不吃東西→因為營養不足、身體電解質不平衡,有些「紙片人」結局是死亡。
會出現厭食,祝年豐解釋,主因之一是病人一直告訴自己「不能吃」,大腦不斷自我提醒。當病人真的減少進食,缺乏維生素A、D、E、K,神經傳導受影響,胃的荷爾蒙產生變化,讓病人「吃了就吐」,形成惡性循環,不可收拾。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曾治療一位赴大陸就學、不到廿歲的女孩,她長期使用瀉藥,強迫把食物全拉出來,後來吃什麼吐什麼,BMI值(身體質量指數)只剩十二。家人強押她到精神科治療,在醫院進出一年,才回復正常。
http://udn.com/NEWS/WORLD/WOR4/6066305.shtml

美國時尚“毒舌”病逝 批評明星品位從不嘴軟
 
美國時尚評論家布萊克韋爾先生2008-10-19日因病去世,終年86歲。布萊克韋爾生前創辦國際年度最差著裝獎,至今已舉辦48屆,不論名氣多大的明星,都有可能登上這份時尚“黑名單”。
美聯社20日報道,布萊克韋爾負責公共關系的助手哈倫.博爾証實,布萊克韋爾19日因腸道感染並發癥去世。
布萊克韋爾1922年出生于紐約布魯克林,原名理查德.西爾萬.塞爾澤。他幼年時家境貧寒,是家中的次子。
布萊克韋爾十幾歲時被星探公司發掘,成為一名演員,從此踏入好萊塢。在幾部影片中飾演一些小角色後,布萊克韋爾1958年放棄演員之路,改學時裝設計。
1960年,布萊克韋爾創立年度最差著裝獎,在世界範圍內評選著裝最差的10位名人。這一諷刺性獎項為布萊克韋爾迅速贏得他長久以來渴望的知名度,使他成為電視訪談節目的紅人。
   語言辛辣
布萊克韋爾以語言辛辣刻薄著稱。他曾惡毒評價某屆美國小姐,說她像“犰狳”。犰狳是一種哺乳動物,全身大部分地方生長鱗片。
布萊克韋爾承認,公幵出言不遜的做法令自己心情複雜。他說,經他品頭論足過的大多數女性都是他的崇拜對象,衹是他更欣賞她們的才華,而非著裝品位。布萊克韋爾說,他“衹是把大家的竊竊私語大聲說出來……我不想傷害這些人的感情,衹是想脫下這些人的華服”。
布萊克韋爾1968年接受《洛杉磯時報》采訪時說,他認為設計師已逐漸忘記,他們的首要任務是“打扮和突出女性”,“也許我該評出10名最差設計師,而不是責怪穿他們衣服的女性”。
  名人“殺手”
布萊克韋爾對國際級名人也不“嘴軟”。受過他奚落的名人包括美國影星卡梅隆.迪亞茨、美國著名流行歌手麥當娜和意大利影星索菲婭.羅蘭等。
2008年“榮登”最差著裝獎榜首者,是英國足球運動員貝克漢姆的妻子維多利亞,她被布萊克韋爾稱為“皮包骨的畸形人”。
布萊克韋爾曾如此評價迪亞茨:“她仿佛被色盲馬戲小醜打扮過,說到時裝,她每次都帶來混亂。”
   在布萊克韋爾眼中,麥當娜“俗、俗還是俗”。
上過最差著裝獎榜單的名人還包括前英國王妃黛安娜。1982年,新婚的黛安娜不幸成為當年最差著裝名人第一名。布萊克韋爾當時對她的評語是,她 “年輕、獨立、清新”的形象一下變得“俗氣而過時”。但黛安娜很快扭轉了這一印象,後來登上布萊克韋爾的“獨立時尚俏佳人”排行榜。
http://lateline.muzi.net/news/ll/fanti/1527980.shtml?cc=46629

納粹時尚 台灣有粉絲【聯合報 2011.07.08

台灣軍事迷蒐集納粹的軍徽和制服,背後有相當複雜的情結。據了解,納粹軍用品的數量不多,但忠實粉絲不少,多半是一些特定族群會上門採購。
納粹軍用品的買賣在台灣並非禁忌,西門町、台北後火車站的軍事用品社都有販售,也可透過網購。一位不願具名的軍事用品社老闆說,喜愛納粹軍用品的族群,不乏普通上班族、軍官、學生和大學教授。
納粹與時尚也有相當的淵源,稱之為「納粹時尚」(Nazi Chic)。「納粹時尚」源自七○年代的英國龐克文化,龐克族將象徵權威的納粹軍服與牛仔褲、蕾絲洋裝混搭,有解構、反諷威權的意涵,並非崇拜納粹。
不過「納粹時尚」經常遭到誤用,日前DIOR前設計總監葛利安諾因為表態支持納粹遭到起訴,慘遭DIOR炒魷魚,即是一例。

迪奧設計總監愛希特勒 慘遭解聘2011-03-02 中國時報

 法國知名品牌「迪奧」的設計總監加里亞諾,上周涉嫌反猶太言論的脫序行為,遭到迪奧停職,二月廿八日又因他自稱愛希特勒的影片曝光,而面臨新的麻煩。迪奧一日發表嚴厲譴責聲明,並立即解聘加里亞諾。
 這段張貼在英國《太陽報》網站的影片畫面中,明顯喝醉了的英籍設計師加里亞諾在巴黎雷馬區「珍珠」咖啡館,對一名婦人大放厥詞表示「我愛希特勒」,還罵婦人及其友人說,「像你們這樣的人都應該死,你們的媽媽,你們的祖先全都應該被毒氣毒死」。
 《太陽報》報導,遭加里亞諾辱罵的一群人其實是法國人和義大利人,不是猶太人。這段影片拍攝時間不詳。影片曝光後,代言迪奧香水的奧斯卡新科影后娜塔莉波曼發表強烈譴責聲明,表示她以身為猶太人為榮,將不會與加里亞諾為伍。
留言
言論自由??有利於我的才有自由,不利於我的沒有自由。
Dior創作總監否認發表反猶太言論
Dior公司聲明指,對任何反猶太及種族歧視的言論,都採取零容忍政策。加利亞諾由律師代表,強烈否認做錯,指當時是受到羞辱,他任職Dior多年,從未發表過反猶太言論,又對被停職感到驚訝。消息指,加利亞諾的血液酒精含量超標。根據法國法例,作出反猶太言論,最高可判監半年。
.
設計金童酒後真言 身陷反猶太風暴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vestashi20110301135004
時尚大師發表反猶太言論 娜塔莉波曼誓言絕交
http://big5.chinanews.com:89/yl/2011/03-02/2877825.shtml

加里亞諾失言秀 時尚界快瘋掉2011-03-03 中國時報 林思吟

 法國知名品牌迪奧(Dior)的設計總監加里亞諾(John Galliano)被開除一事震驚時尚圈,美國《新聞周刊》資深時尚記者Dana Thomas以「時尚大海嘯」形容此事,知名時尚網站WWD則以「時尚巨人倒下」為標題。恰好此時巴黎時裝秀剛登場,大部分的設計師多半以震驚回應,不願多表示意見。
 香奈兒設計總監卡爾拉格斐卻高調發言,對知名時尚網站WWD記者表示,對於此事感到非常震怒,他認為無論加里亞諾到底有沒有說出口,四處流傳的影片已對時尚圈造成傷害,「一想到大家會把時尚圈的設計和一切與此連結,我就覺得快瘋掉。」
 Vogue義大利、英國網站主編Franca Sozzani和Alexandra Shulman也同聲譴責,反對任何形式的種族歧視,認為加里亞諾犯下不可忽視的大錯。只有迪奧珠寶設計師Victoire de Castellane發言相助,強調:「我從未聽過他有這方面(反猶太)的想法。」
 原先單純的對罵事件,卻在影片上傳到網路後,引起世界關注,甚至連國際SOS反種族歧視集團都揚言提告。儘管加里亞諾失言,還是有不少人認為迪奧小題大作,陰謀論之說四起。台灣就有不少人力挺加里亞諾,有網友說潑婦罵街,集團不出面幫忙緩頰,反而大動作開除,恐怕是加里亞諾難以掌握的風格,早就讓LVMH集團頗有微詞,正好藉此機會肅清。
 剛出新書的知名時尚評論家個人意見,也在部落格上讚揚加里亞諾的貢獻,指稱加里亞諾為迪奧設計的第一個高級訂製服系列,是他與時尚的初戀。加里亞諾個人風格強烈,曾在秀上大膽選用素人走秀,找來巨人、侏儒、老人等視覺鮮明的特殊模特兒;也曾以街頭乞丐為靈感,設計出一系列衣衫襤褸的女裝,引來時尚界兩極評價。
 一九九六年加里亞諾接管迪奧設計師一職,曾被質疑會嚇走原有客戶群,但首次為品牌操刀,以華麗誇張的手法一鳴驚人,當紅女星妮可基嫚、瑪丹娜都曾爭相穿著迪奧的晚宴服出席重要典禮;而加里亞諾為迪奧設計的馬鞍包,更是讓他聲名大噪,也將迪奧的時尚地位推崇到最高點。

驚世鬼才作怪 挑動品牌鬥爭2011-03-03 中國時報 徐亦橋

 巴黎時尚周才第一天上檔,就碰上克麗絲汀迪奧(以下簡稱:迪奧)設計總監加里亞諾因反猶太言論被炒魷魚的消息,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時尚媒體議論紛紛;有人猜測原訂巴黎時間四日登場的秋冬大秀可能停辦,也有人開始點名繼任人選,官方聲明證實:「正式終止其受雇於迪奧公司的合約。」但是四日時尚秀則如期舉行。
 這位時尚鬼才於一九九六年接掌迪奧,帶領老牌浴火重生,如今眼看遭到革職,為巴黎時尚秀投下火力十足的八卦重彈。時尚人士忙著趕場看秀,嘴裡談的卻盡是「品牌鬥爭的陰謀論」,甚至有人言之鑿鑿指稱「迪奧其實早就想換設計師。」
 國內時尚圈人士認為,的確有借題發揮的可能性,近年來迪奧的業績表現並不理想,加里亞諾還是一意孤行,設計天馬行空,視覺效果或許驚艷,但並非市場認同的實穿款式,只是滿足自己的玩心,品牌將不再埋單。
 加里亞諾的繼任人選,媒體點名Giambattista Valli或Givenchy設計總監Riccardo Tisci,認為兩人能兼顧成衣與高級訂製服的雙重挑戰,甚至可能比加里亞諾表現更好。但義大利時尚作家Angelo Flaccavento表示:「無論是誰繼位,將會非常辛苦,尤其是提升業績部分。」

   國防部道歉 戰鬥營穿納粹服 軍方拍照PO網2011-07-08 中時

 軍方舉辦暑期戰鬥營,四日竟有三名學生耍帥穿著二戰時德國納粹黨衛軍軍服,大剌剌地走進陸軍裝甲兵學校報到,更扯的是,軍方不僅未意識到納粹軍服的敏感性,還為其拍照刊登在國防部軍聞社官網上;原本是為宣傳全民國防的暑期戰鬥營,結果卻莫名為納粹宣傳,讓以色列經文辦事處感到震驚,差點釀成外交風暴。
 國防部昨天為此已召開記者會公開向以色列和社會致歉,並立即將照片從網站撤除,同時將由副部長楊念祖率相關人員向以色列代表處致歉;軍聞社社長田文輝坦言是自己疏失,將負起責任自請處分,軍聞社今天會召開人評會檢討懲處及責任。
 據軍事發言人羅紹和轉述,經他與三名學生電話連繫後,三位學生對鬧出此事感到很抱歉,表示自己因為是軍事迷,不僅蒐集德國軍服,也買了美國軍服,連國軍最新的數位迷彩服也很想有一套,當天只是因為覺得好玩,所以相約穿德國軍服到暑期戰鬥營報到,沒想到會鬧出風波。
 據了解,這三名學生分別就讀大二、大一和高職,從小就是感情很好的鄰居,三人都是喜好蒐集軍品的軍事迷,也因為對軍事有高度興趣,所以一起報名國防部的裝甲兵戰鬥營,因為覺得這身打扮很好玩,為了耍帥才會以這身造型直接進入裝甲兵學校。
 軍方指出,三名學生昨天得知自己行為鬧出風波後,都感到很後悔,也希望外界給他們自新的機會,三人參加的暑期戰鬥營行程將在今天下午結束。
 軍方強調,三名近二十歲的年輕人,都是無心之過,希望外界不要對他們太過苛責,有錯是錯在軍方的疏失。
 國防部昨天坦承,對於納粹這類敏感議題,軍中的警覺性不夠,除會強化軍中文化教育外,也會對軍聞社的新聞處理作業進行檢討並改進。
相關新聞
納粹風波國防部致歉 以色列接受
建中歷史老師:缺乏國民素養
青少年無知 副部長失格
穿納粹軍服 教育難辭其咎
無知、輕忽 捅出大紕漏

(楨:凡犯強以者雖遠必殊!不是無知、輕忽、失格,而是被猶太主義強暴洗腦了!另參本館:《德國與日本的省思》 以入侵巴 圍牆易穿心牆難越 以巴衝突 美伊與中東 美以伊朗《辛格勒名單》《消失的1945》《出埃及記》猶太人建國 《美麗天堂》)

哈利王子 曾戴納粹臂章挨轟2011-07-08 中國時報

 國防部允許暑期戰鬥營學員身著納粹德國黨衛軍制服入營,犯了「反猶太」大忌,引起以色列駐台經濟文化辦事處震驚與遺憾,並發表聲明斥為無知。
 這類事件在國際社會層出不窮,遭指責者通常道歉了事。最為人知的例子是二○○五年英國查理王儲的么兒哈利王子身著沙漠作戰服,佩戴紅色的納粹 臂章,打扮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名將歐文羅摩的模樣參加友人生日化裝宴會,不料有心人拍下照片,並賣給小報《太陽報》,以斗大標題「納粹哈利」刊出,迫使王儲府發表聲明鄭重致歉。
 二戰期間納粹大屠殺是猶太人的深仇大恨,歐美各國政府與民間泰半設有專責機構追查並舉發反猶太行徑,其中尤以「西蒙魏森索中心」(The Simon Wiesenthal Center)最著名,該組織向來對緝捕納粹餘孽、維護猶太人權益不遺餘力。
 二○一一年三月,日本當紅男子樂團「氣志團」成員在電視節目中身著飾有納粹黨徽與紅袖標的服裝,美國洛杉磯的西蒙魏森索中心查知後大舉抗議,經紀公司「日本索尼音樂娛樂」也隨即表示「懊悔」並道歉。
 二○一○年十二初,日本最大的連鎖折扣店「唐吉訶德公司」(Don Quijote Co)東京分店販售一款納粹服飾,洛杉磯西蒙魏森索中心去函撻伐後,唐吉訶德也立即將其下架。而在二○○八年八月,巴黎一家服飾店販賣印有歧視猶太人字眼的背心,媒體披露後,法國司法當局立即查辦,背心全數沒入,店家也遭勒令停業。
留言:
八樂撕毯人人權的問題只有由太人有人權嗎?
我不認為台灣年輕人有何大錯。請問猶太人對台灣人有抱同理心嗎?他們有承認中華民國嗎?以色列人有不畏中國的壓力承認台灣是獨立的國家嗎?台灣在聯合國有過仗義執言為2300萬台灣人獨獨被排斥聯合國外說過任何話嗎?
請問以色列人可以不顧台灣的民族情感﹐幫助中國做打手走狗卻到台灣的土地頤指氣使﹐說台灣年輕人穿納粹制服就是傷害以色列人。你他馬的猶太人還是台灣人的宗主國嗎?你們可以盡情傷害台灣民族情感台灣年輕人穿什麼衣服你們猶太人也到我們家裡來無理干涉!無恥!

另參本館:販賣古典

  我實在很嫌惡天下系雜誌,「引進天下新經濟思潮」的宗旨、說的比唱的還好聽,可盡刊些垃圾理論,才吹過什麼「M(?W!)型社會」「長(?蹺!)尾理論」「紫(?黃!)牛理論」。如今又要重彈「文化是門好生意」老調,「販賣古典」起來了!瞧瞧三月份的遠見說些什麼:
  「以古煉金」的新時代已經來臨。
  在講求速度、速度、速度的今天,在新知不斷湧現的21世紀裡,全球吹起復古風。向古人學習已經是沛之莫然能禦的大趨勢。
  全球手機龍頭諾基亞(NOKIA),熱售破1000萬支的6108手機,手寫筆造型竟來自秦代兵馬俑的劍,按鍵仿效兵馬俑盔甲的紋路。
  繼《孫子兵法》之後,2006年,印度經典《薄伽梵歌》(Bhagavad-Gita)也成為美國哈佛商學院、華頓商學院的必修課程。
  易中天口語品三國、于丹藉孔孟分享現代生活的快樂法則。這些學術「超男超女」的古典新譯,引13億人瘋狂。
  從去年開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相繼開設企業家的國學班,企業老總重新拾起《論語》《孟子》古書研讀。
  2007年,政大IMBA也準備開設《論語》《孟子》的「從儒家談管理與領導」課程。
  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全球掀起中國國學熱潮。2500多歲高齡的孔子再度周遊列國,預計在2010年之前,中國政府將在全球建成500所孔子學院。
  「今日的經典是昨日的前衛,今日的前衛可能是明日的經典,」近兩年來極力推廣故宮文物變成前衛藝術作品的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曼麗說,「向古人學習的風潮,才剛要開始。」
  流行!時尚!而已,能賺錢就好,別那麼食古不化,憤世疾俗。
  問題是這根本是在消費經典、曲解並利用先賢!
  「日本第一」時代,社會經濟文化學界不也吹過一陣「儒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風?就許學術「正」風不准流行「歪」風?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5041535

上市快下架快 日興起「速食時尚」2009-05-06 郭展毓 TVBS 

現代人什麼都貪圖方便和快速,就連時尚品牌也一樣。產品上市速度快、下架速度更快,品牌公司不需要預測流行,只要每個星期推出新產品,就能不斷吸引顧客上門。像這樣的速食時尚文化,近幾年來在日本大行其道,許多全球知名的速食時尚品牌進駐東京,業績都嚇嚇叫,這些標榜價格便宜,又抓的住流行趨勢的服飾,只要有新店開門,立刻吸引大批買氣人潮。
在日本時尚最前線的原宿,這家上週才開幕的美國服飾店,開幕的第一天,就吸引了大批排隊人潮。速食時尚信奉者:「我從北海道來的,想說排隊看能不能進去,夏天快到了啊想買幾件T恤,想要一些可愛的新衣服。」
NHK記者:「為了來上個禮拜才剛開幕的服裝店購物,請看看雖然下著雨,卻有這麼多人排隊,最後一排離店門500公尺遠,根本看不到店家的狀況。」
這個來自洛杉磯的品牌,靠低價格起家,這件U領連身澎澎裙,加上項鍊和鞋子,台幣3千5有找。速食時尚信奉者:「我花了3萬日幣左右,買了16件商品。」
能夠賣這麼便宜,這個服飾品牌靠的是嚴格的倉儲管理。不追加訂單、不囤積商品,來減少庫存成本。美國服飾品牌業者:「用這樣的價格,推出這種品質的服裝店,應該沒有其他品牌做得到。用低價讓消費者買得開心,我們也想在日本成功。」
像這樣的平價時尚,日本人取名為「速食時尚」,這幾年歐美速食時尚品牌,大舉進軍日本,光在原宿車站附近,就出現了多達六家不同速食時尚店。其中包括這家,從瑞典搶攻日本市場的品牌。速食時尚信奉者:「自己喜歡的東西,或是想穿的衣服,如果售價很便宜的話,就會更開心啊。」
日本的消費專家認為,「速食時尚」之所以在日本興起,和消費者不再迷信高級名牌的觀念成熟,有很大的關連。速食時尚分析家:「要怎樣讓自己可以用低價,買進流行商品再加以組合,來表現出自己。市場和消費者已經逐漸成熟,是速食時尚的時代背景。」
現在就連日本自有品牌,都打算成立門市,搶攻這塊低價時尚的市場大餅。日本服裝品牌業者:「可以再讓它更軟一點嗎?」
品牌公司、纖維製造商聚在一起開會,要把日本人的技術,發揮在速食時尚上頭。日本服裝品牌業者:「只要開發出品質優良,價格又能被接受的商品,消費者一定會瞭解的。」
速食時尚品牌齊聚原宿,這場品牌大戰的煙硝味,將隨著日本品牌的參戰,越來越濃。

景氣重擊時尚圈 品牌經營讓專業的來【聯合報 2009.10.10

2009年,時尚圈面臨最嚴苛的考驗,各家精品銷售業績下滑,紛紛關掉旗下營運不佳的據點,最慘的是拉克華、ESCADA和山本耀司負債達20億 接連傳出破產。不過山本耀司破產,並不一定就是壞事,若有財團進駐、引入專業的經營團隊,有助於旗下品牌的長遠發展。
早在90年代,時尚圈就已遭逢一波低迷景氣的侵襲,當時法國LVMH集團、PPR集團大舉併購時裝品牌,讓時尚版圖日益壯大。
有人憂心時尚品牌集團化經營後,扼殺服裝設計師的創意,服裝風格過度迎合市場口味,商業氣息太濃且同質性高,服裝作品了無新意。
「時尚集團化」之後,時尚圈憂心「商業氣息太濃」的現象並未出現,反倒是有才華的服裝設計師在財團的財力支持下,可以盡情發揮創意,加上有專業經營團隊負責行政營運,讓設計師可以更專心從事設計。
雖然大環境景氣不佳,但仍有財團願意涉足時尚,拉有才華的服裝設計師一把。拉克華在宣布破產後,勉力慘澹經營許久,幸好昨天已找到阿拉伯買主,願意搤注金錢協助拉克華度過財務難關。
山本耀司聲請破產後,據傳已有不少企業家願意助一臂之力,如adidas即是呼聲最高的買主之一。山本耀司若能將品牌的經營交給專業,個人退下來專心從事設計,也許對品牌的長久發展,會是個利多。

山本耀司 以東方美學詮釋西方時尚【聯合報記者陶福媛2009.10.10

有「黑色詩人」美譽的日本國寶級時裝設計師山本耀司,在西方主導的時尚圈中是個異數。1981年,他的作品首度登上巴黎時裝周,以東方禪學為理念,設計的服裝既不性感、也不高雅,色彩以黑色系為主,卻對當時時尚圈投下一顆震撼彈,讓時尚不僅只是外顯的「美」,且要進入服裝的內在,品味箇中深意。
80年代,山本耀司與川久保玲、三宅一生等3人,以獨特的東方美學詮釋西方時尚,在華服融入東方禪學和形而上美學,獨樹一幟。山本耀司因為父親在戰爭中喪生,反戰和自由主義的思維,讓他的作品看似沉穩平靜,卻以殘缺的美學觀念和不對稱設計風格,帶有解放、反叛、環保、反戰等深刻的意涵。
山本耀司的服裝售價昂貴,平均單價在10萬至20萬之間,強調採用頂級的手工布料,甚至採用日本皇室御用的手工織品,色彩以一逕的黑色為主,看似平凡無奇,消費者若未深究山本耀司的品牌精神和深意,很難理解山本的作品為何如此昂貴。
山本耀司曾在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提及,從未想到自己會在時尚界如此成功,「我畢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待在我的工作室裡,安安靜靜地裁製衣服。」如今山本耀司聲請破產,在接手的買主確定前,他應沒法安安靜靜地裁製衣服。

一擲千金不復見 精品業冷颼颼>中時08-10-09鍾玉玨

 奢侈品或是時尚精品產業通常會隨著經濟走勢波動。而今金融海嘯從華爾街蔓延席捲全球,少了許多一擲千金的消費者,精品店已開始感覺到景氣寒冬。
 上一次景氣寒冬發生在二○○一至二○○三年網路經濟泡沫之後,當時精品產業的脫困之道是轉移陣地,靠著進軍中國、東南亞、俄羅斯、印度等新興市場,撐起一片天。此外,為了拉攏崛起的新富,精品業走高價風,推出為新富量身訂製的高級皮件與珠寶,再創事業高峰。

 不過最近中國與俄國等新興市場受金融風暴拖累,股市搖搖欲墜,新貴財富大幅縮水,購買力也跟著縮水。
 為因應市場變化,精品業者積極求變尋生機。寶格麗(Bulgari)集團執行長特拉帕尼說:「現在每個市場都受到影響,我不確定新興市場能否緩衝其他走下坡的市場。」他說,今年寶格麗將放緩開分店步伐,估計僅有一○%的開店計畫會成行,遠低於之前的五○%。義大利精品Prada、珠寶公司Tiffany也都決定放緩擴張速度。
 法國LVMH集團今年前半年在全球的營業額比去年同期成長了五%,但第三季將大幅下滑,預期僅能微幅成長一.六%。雖然LVMH在亞洲成長率(日本除外)上半年上揚了一三%,但隨著中國股市暴跌,房地產價格重挫,下半年獲利前景將蒙上陰影。
 不過還是有些精品逆勢突圍,表現讓人刮目相看。法國精品愛馬仕去年在華爾街開了全球第一家男性服飾專賣店,執行長湯姆斯說,九月十五日黑色星期一之後,該店生意不降反升,和一街之隔倒閉關門的銀行形成強烈對比。

搶攻3億中國富豪(時報出版,2010) 商業周刊 1173 期推薦

去年中國精品市場總值超越美、日,居世界第二,二○一五至二○二○年若無法在中國立足,將難成為全球大品牌;進軍中國精品市場前,應該先了解其規模和消費結構。
我們對中國大陸各類精品市場的預估,總金額約一百五十億美元,占全球市場五.五%。高盛投資銀行(Goldman Sachs)二○○四年當時推估的總金額是六十億美元,而中國精品市場年成長率約二五%。
從五類市場勾勒消費規模
一、時裝和配飾。據估計,時裝和配件的總金額只有二十六億美元,規模有限。但市場的年成長率大約介於二○%和三○%,對一些高檔品牌而言,這簡直就是一座「金礦」。
二、葡萄酒和烈酒。第一類是進口烈酒,像軒尼詩(Hennessy Cognac)和約翰走路(Johnnie Walker)等,透過帝亞吉歐—路易威登集團(Diageo-LVMH)合資企業銷售的威士忌,在俱樂部和酒吧廣受歡迎。還有保樂力加(Pernod Richard)公司的起瓦士(Chivas)和皇家禮炮(Royal Salute)威士忌,以及馬爹利(Martell)干邑。人頭馬君度(Rmy Cointreau)公司的人頭馬(Rmy Martin)干邑也具有高知名度。
第二類包括國內生產釀製的葡萄酒。二○○六年,中國消耗六億五千萬瓶,約四億九千五百萬公升的葡萄酒,銷售額接近十七億美元。按成長趨勢預估,中國到了二○一二年,將成為全球第八大的葡萄酒消費市場。
第三類是國產烈酒,包括白酒。市場的領導品牌是茅台集團所生產的茅台酒。另外,還有糯米釀造的黃酒,酒精濃度介於一五%到一八%之間。最後一類的中國「烈酒」是啤酒,但啤酒當然稱不上精品市場。總體而言,酒類市場的年成長率大約是三○%。
三、手表。中國手表市場占全球銷售量的一%,營業額約十三億美元,年成長率是二○%。包括從香港進口,以及像佐登(Charles Jourdan)、桑麗卡(Sonia Rykiel)和貝托魯奇(Bertolucci)等大廠授權在中國製造的手表,還有國內製造銷售的手表。
四、香水和彩妝品。根據統計,二○○六年的進口金額達到三億美元;同樣的,許多產品都是迪奧(Dior)或雅詩蘭黛(Est?e Lauder)等品牌授權在國內製造。據統計,化妝品業二○○六年全國的銷售金額達一百四十億美元。
五、珠寶。基本上,中國的珠寶首飾大多是中國製的。而且卡地亞(Cartier)、寶格麗(Bvlgari)和蒂芬妮(Tiffany,有八家門市)等國際品牌之外,甚至像恆信(在上海、北京、哈爾濱和天津有六家面積約一千五百平方尺的門市)或芳華(北京有兩家和上海有四家門市)等珠寶公司也拓展迅速。
即將崛起的精品客群
一、富豪。根據凱捷顧問公司(Cap Gemini)和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出版的二○○八年全球財富報告(World Wealth Report)指出,所謂高資產淨值人士的定義是指金融資產超過一百萬美元,估計中國約有四十一萬五千人(全亞洲共有二百八十萬人),比前一年的三十四萬五千人成長二○%。這群財富新貴也反映在二○○七年底的上海股市,當年上海股市的總市值排名全球第六位。二○○九年上海股市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股市。
二、富裕人士。單靠富豪的人數,無法帶動中國精品市場成長到現有一百三十億美元的規模。富裕人士才是支撐精品市場的關鍵。根據萬事達卡(MasterCard)公司和豐銀行(HSBC)共同研究,所謂富裕人士是指年收入二萬五千美元以上的個人。二○○五年,中國約有二百九十萬的富裕人士,預估二○一五年將達到八百五十萬人。
三、中產階級。指年所得在人民幣七萬五千元以上,二○○一年時,中產階級只占都會人口的一%,到了二○○九年,中產階級人口將突破兩億大關,總所得接近一兆美元,經過調整物價因素之後,整體潛在購買力大約是英國、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總和的三或四倍。
這個族群擁有的家庭設備,相當於一九九○年代歐洲家庭的生活水準。不但擁有電話、洗衣機、冰箱、電視機和空調系統,有的還不只擁有一台。我們認為,這個族群未來對香水、葡萄酒和烈酒,以及高級名表和皮包的需求量將增加。(本文摘錄自第一、二章)
http://iread.businessweekly.com.tw/file.php?fid=843&p=1

Chinsumer=中國購物狂? 網民自創中式英語 2010/03/29聯合新聞網(另參本館:《英語帝國》
何謂Chinsumer?相信翻查所有字典也找不到解釋,因為這不是正規英語,是網民自創,意指出國旅遊時揮金如土的「中國購物狂」。這些被稱為「後現代中式英語」字詞近年湧現網路,風趣之餘,諷刺味重,廣為年輕人甚至外國人接受。

東方美學感動起飛 新聞大舞台 2007/09/05

北歐極簡風格已成為生活美學的一部分,西方世界正亟盼吸納東方藝術能量,注入設計新意。日本和風禪意、中國大紅大黃的龍鳳意象、泰國金碧輝煌皇室文化、東方神祕圖騰等都讓他們驚艷。【撰文/蔡素蓉】
北歐極簡風格已成為生活美學的一部分,西方世界正亟盼吸納東方藝術能量,注入設計新意。日本和風禪意、中國大紅大黃的龍鳳意象、泰國金碧輝煌皇室文化、東方神祕圖騰等都讓他們驚艷。
走過工業革命後的富裕年代、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對抗浪潮,「感動力」成為新世紀經濟的王道。有人說,「設計,就是國力」。
全球化當道,但大量制式工業化產品早已不能滿足富裕國家消費需求,反思以人性需求為主的創意、體驗經濟,成為新世代主流。誰能把創意、設計、美學、藝術能量注入產品中,就可望在這波新經濟戰中取得入門票。
在全球掀起創意、美學、體驗經濟新浪潮之際,東方文化美學風正站在這波浪頭上。
北歐極簡風格已成為生活美學的一部分,西方世界正亟盼吸納東方藝術能量,注入設計新意。日本和風禪意、中國大紅大黃的龍鳳意象、泰國金碧輝煌皇室文化與素雅平民設計、東方神祕圖騰等都讓他們驚艷。
最純粹的文化感動
事實上,各國設計師都在追尋根植不同土地深處那種最純粹文化感動,希望把感動人的力量化為具有出眾靈魂的設計。
這也是日本設計中心首席代表、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近年數度造訪台灣的原因。
原研哉2006年首度應邀來台,出席與台灣相關設計活動,被台灣原住民小朋友純真天籟美音與故宮豐厚典藏的文化能量深深打動,今年初低調再訪故宮,今年7月更應邀出席台灣設計力論壇,風靡台灣設計界。
「我好喜歡台灣」,原研哉告訴接待他的中國生產力中心工作人員。故宮博物院與涵碧樓是他的最愛,即使應邀來台,在緊湊行程中,也會自費在涵碧樓住一晚,讓自己沈浸在一片寧靜中。
「台灣設計界很有朝氣」,資生堂首席設計師山形季央這麼形容造訪台灣的感覺。
橫掃歐洲市場的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這幾年已甚少踏足亞洲,在原研哉美言下,今年首度來台,受到台灣設計界高規格歡迎,台灣的澎湃熱情讓這三位國際設計巨擘破例撥出半小時,進行原本完全沒安排的簽名活動。
「我感覺好像巨星麥可傑克森」,深澤直人私下向工作人員說,但工作人員搖搖頭說「不!你比較像亞洲版的萬人迷湯姆克魯斯」。笑開懷的深澤直人回說,「我還會再來台灣」。
這場設計論壇在原研哉等人要求下,並不開放一般大眾參與,僅限於與台灣設計界交流,但他們確實被台灣設計界豐沛能量與熱情深深打動。
台灣創意熱情、設計能量不僅感動了日本設計大師,事實上,台灣的設計產品早就令不少國際大賽評審驚豔,屢獲大獎。
根據經濟部工業局統計,台灣優良設計產品2005 年在四大國際工業設計獎,創下百件國際得獎紀錄、2006年得獎件數更逼近150件;其中,不乏金獎。
四大國際工業設計獎是美國「IDEA傑出產業設計獎」(Industrial Design Excellence Award)、德國「iF工業論壇設計獎」(International Forum Award)、德國「red dot紅點設計大獎」(red dot Design Award)、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
台灣近年來不僅在國際工業設計大獎嶄露頭角,在建築及室內設計、平面設計、服裝設計等國際競賽,也屢屢獲獎。
呂哲宏獲iF傳達設計金獎
37歲的呂哲宏去年在德國iF傳達設計大賽中,以室內設計作品入圍設計大獎,並勇奪金獎。這是第一次台灣人,也是第一次亞洲人獲此殊榮。
「台灣設計能量其實很豐沛,空間創意設計在亞洲更居於領先地位」,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姚政仲說。
也許是感受到台灣設計界蓬勃的生命力,以及台灣強大電子科技產業實力,以主辦「工業設計界的奧斯卡獎」聞名的德國 iF公司決定在台灣成立第一個海外分公司,今年初落腳台北市南港軟體園區。
但乘著設計翅膀起飛的亞洲國家不僅只有台灣,十年前到台灣取經、考察的韓國,近幾年在工業設計國際大獎中表現更令人嘆為觀止。
「三星是亞洲除了日本企業之外,第一家利用設計力量,翻身成為世界一流企業的代表」,美國媒體這麼形容。
三星躍升為國際級企業祕訣在哪兒?「三星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成立產品設計中心,大量網羅國際級設計人才,甚至讓設計人才到不同國家設計中心進修,吸納異文化設計能量,以激盪出更優秀的作品」,iF台灣分公司區域總監李建國觀察分析。
還有一個關鍵原因是,韓國政府傾全力支持文化創意產業。
「韓國政府為輔導文創產業,廣設相關文化產業工業園區,廠商一旦進駐就享免稅,還免除許多行政費用,文化觀光部甚至主動協助籌措創業資金」,台灣創意中心 組長張克源回想當初參觀韓國文創園區時所受極大震撼,相較下台灣政府用極少經費,卻要做很多事,而且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仍遲遲無法過關。
傾國家之力,希望爭取東方文化藝術產業霸主的國家更不僅僅只有韓國。泰國、中國、新加坡等國政府也都全力以赴。
創意人包益民舉例指出,泰國政府 2004 年為發展「曼谷時尚城市計畫」,邀請世界知名義大利時尚品牌設計師亞曼尼(Giorgio Armani)擔任顧問,提供諮詢、技術協助,並在他的米蘭總部免費訓練泰國設計師。
此外,泰國政府2005年成立創意設計中心(TCDC)、舉辦大型展覽如禮品展(BIG BIH Fair),一村一產品展(OTOP),傢俱及室內設計展(TIFF),曼谷時尚及皮革展(BIFF BIL),大力爭取國際買主。
包益民說,新加坡成立「設計新加坡委員會」(Design Singapore Council),邀請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豐雄(Toyo Ito)、日本名設計師喜多俊之、德國 BMW集團設計總監 Christopher Bangle、英國設計師Richard Seymour、Dick Powell 等人擔任成員,希望搶占亞洲設計、創意中心地位。
中國政府也大力舉辦各項文創展,如北京2006 年起舉辦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深圳舉辦國際文化創意博覽交易會、上海舉行國際創意產業博覽會、廣州國際設計周,甚至大手筆舉辦國際級競賽,要把中國設計、中國品牌推向全世界。

東方美學感動起飛  新聞大舞台 2007/09/05

北歐極簡風格已成為生活美學的一部分,西方世界正亟盼吸納東方藝術能量,注入設計新意。日本和風禪意、中國大紅大黃的龍鳳意象、泰國金碧輝煌皇室文化、東方神祕圖騰等都讓他們驚艷。【撰文/蔡素蓉】
北歐極簡風格已成為生活美學的一部分,西方世界正亟盼吸納東方藝術能量,注入設計新意。日本和風禪意、中國大紅大黃的龍鳳意象、泰國金碧輝煌皇室文化、東方神祕圖騰等都讓他們驚艷。
走過工業革命後的富裕年代、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對抗浪潮,「感動力」成為新世紀經濟的王道。有人說,「設計,就是國力」。
全球化當道,但大量制式工業化產品早已不能滿足富裕國家消費需求,反思以人性需求為主的創意、體驗經濟,成為新世代主流。誰能把創意、設計、美學、藝術能量注入產品中,就可望在這波新經濟戰中取得入門票。
在全球掀起創意、美學、體驗經濟新浪潮之際,東方文化美學風正站在這波浪頭上。
北歐極簡風格已成為生活美學的一部分,西方世界正亟盼吸納東方藝術能量,注入設計新意。日本和風禪意、中國大紅大黃的龍鳳意象、泰國金碧輝煌皇室文化與素雅平民設計、東方神祕圖騰等都讓他們驚艷。
最純粹的文化感動
事實上,各國設計師都在追尋根植不同土地深處那種最純粹文化感動,希望把感動人的力量化為具有出眾靈魂的設計。
這也是日本設計中心首席代表、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近年數度造訪台灣的原因。
原研哉2006年首度應邀來台,出席與台灣相關設計活動,被台灣原住民小朋友純真天籟美音與故宮豐厚典藏的文化能量深深打動,今年初低調再訪故宮,今年7月更應邀出席台灣設計力論壇,風靡台灣設計界。
「我好喜歡台灣」,原研哉告訴接待他的中國生產力中心工作人員。故宮博物院與涵碧樓是他的最愛,即使應邀來台,在緊湊行程中,也會自費在涵碧樓住一晚,讓自己沈浸在一片寧靜中。
「台灣設計界很有朝氣」,資生堂首席設計師山形季央這麼形容造訪台灣的感覺。
橫掃歐洲市場的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這幾年已甚少踏足亞洲,在原研哉美言下,今年首度來台,受到台灣設計界高規格歡迎,台灣的澎湃熱情讓這三位國際設計巨擘破例撥出半小時,進行原本完全沒安排的簽名活動。
「我感覺好像巨星麥可傑克森」,深澤直人私下向工作人員說,但工作人員搖搖頭說「不!你比較像亞洲版的萬人迷湯姆克魯斯」。笑開懷的深澤直人回說,「我還會再來台灣」。
這場設計論壇在原研哉等人要求下,並不開放一般大眾參與,僅限於與台灣設計界交流,但他們確實被台灣設計界豐沛能量與熱情深深打動。
台灣創意熱情、設計能量不僅感動了日本設計大師,事實上,台灣的設計產品早就令不少國際大賽評審驚豔,屢獲大獎。
根據經濟部工業局統計,台灣優良設計產品2005 年在四大國際工業設計獎,創下百件國際得獎紀錄、2006年得獎件數更逼近150件;其中,不乏金獎。
四大國際工業設計獎是美國「IDEA傑出產業設計獎」(Industrial Design Excellence Award)、德國「iF工業論壇設計獎」(International Forum Award)、德國「red dot紅點設計大獎」(red dot Design Award)、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
台灣近年來不僅在國際工業設計大獎嶄露頭角,在建築及室內設計、平面設計、服裝設計等國際競賽,也屢屢獲獎。
呂哲宏獲iF傳達設計金獎
37歲的呂哲宏去年在德國iF傳達設計大賽中,以室內設計作品入圍設計大獎,並勇奪金獎。這是第一次台灣人,也是第一次亞洲人獲此殊榮。
「台灣設計能量其實很豐沛,空間創意設計在亞洲更居於領先地位」,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姚政仲說。
也許是感受到台灣設計界蓬勃的生命力,以及台灣強大電子科技產業實力,以主辦「工業設計界的奧斯卡獎」聞名的德國 iF公司決定在台灣成立第一個海外分公司,今年初落腳台北市南港軟體園區。
但乘著設計翅膀起飛的亞洲國家不僅只有台灣,十年前到台灣取經、考察的韓國,近幾年在工業設計國際大獎中表現更令人嘆為觀止。
「三星是亞洲除了日本企業之外,第一家利用設計力量,翻身成為世界一流企業的代表」,美國媒體這麼形容。
三星躍升為國際級企業祕訣在哪兒?「三星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成立產品設計中心,大量網羅國際級設計人才,甚至讓設計人才到不同國家設計中心進修,吸納異文化設計能量,以激盪出更優秀的作品」,iF台灣分公司區域總監李建國觀察分析。
還有一個關鍵原因是,韓國政府傾全力支持文化創意產業。
「韓國政府為輔導文創產業,廣設相關文化產業工業園區,廠商一旦進駐就享免稅,還免除許多行政費用,文化觀光部甚至主動協助籌措創業資金」,台灣創意中心 組長張克源回想當初參觀韓國文創園區時所受極大震撼,相較下台灣政府用極少經費,卻要做很多事,而且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仍遲遲無法過關。
傾國家之力,希望爭取東方文化藝術產業霸主的國家更不僅僅只有韓國。泰國、中國、新加坡等國政府也都全力以赴。
創意人包益民舉例指出,泰國政府 2004 年為發展「曼谷時尚城市計畫」,邀請世界知名義大利時尚品牌設計師亞曼尼(Giorgio Armani)擔任顧問,提供諮詢、技術協助,並在他的米蘭總部免費訓練泰國設計師。
此外,泰國政府2005年成立創意設計中心(TCDC)、舉辦大型展覽如禮品展(BIG BIH Fair),一村一產品展(OTOP),傢俱及室內設計展(TIFF),曼谷時尚及皮革展(BIFF BIL),大力爭取國際買主。
包益民說,新加坡成立「設計新加坡委員會」(Design Singapore Council),邀請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豐雄(Toyo Ito)、日本名設計師喜多俊之、德國 BMW集團設計總監 Christopher Bangle、英國設計師Richard Seymour、Dick Powell 等人擔任成員,希望搶占亞洲設計、創意中心地位。
中國政府也大力舉辦各項文創展,如北京2006 年起舉辦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深圳舉辦國際文化創意博覽交易會、上海舉行國際創意產業博覽會、廣州國際設計周,甚至大手筆舉辦國際級競賽,要把中國設計、中國品牌推向全世界。
公部門政策大力支援,確實使這些國家展現了完全不一樣的風貌。
「泰國設計能量近來已超越台灣,而且泰國設計師很能打團隊戰,不同設計品牌可以合作前進國際市場,有些已躍身國際舞台的泰國設計師真的非常年輕。相較下,台灣設計師總是單打獨鬥。台灣設計能量雖然很強,這十年來卻是隱性發展」,呂哲宏感慨很深的說。
泰國曾經歷亞洲金融風暴肆虐、軍事政變,但近幾年生活美學、時尚設計產業活力卻令世人稱道,《時代周刊》以「風格之境」 (Land of Styles) 形容泰國。設計巨擘認為,曼谷是亞洲城市中,能讓人大發夢想的城市。
所以,這幾年台灣已興起泰國設計學習之旅。
緊追在後的中國,挖角優秀人才更是毫不手軟。「原本台灣建築師是不能擁有中國執照,但中國為挖角人才,願無條件提供台灣設計師相關合法執照。再加上中國市 場龐大,對於需要舞台、市場的設計師,是很難抗拒的。去年下半年,開始有一批建築師、室內設計師前進中國」,呂哲宏說。
雖然比不上韓國、泰國、中國公部門傾全力推動文創產業,但台灣政府這幾年確實透過舉辦國家級或國際競賽,希望讓「台灣設計,國際發光」。
經濟部自2005年起主辦國家設計獎、經濟部商業司也啟動「提升商業設計計畫」,2005年起推出「台灣國際海報設計獎」,吸引許多國內外優秀作品參賽。 「前兩屆台灣國際海報設計獎,每屆都吸引30幾個國家、上千件作品參賽。參與的國際評審都相當稱讚台灣所主辦的規模與水準」,負責承辦的中國生產力中心設 計事業群總監邱永祥說。
在這波文化經濟爭戰中,民間還希望政府的腳步更快點。有時等不及了,民間會以更積極作法,主動出擊,例如民間發起的「台灣設計師週」,宣告台灣設計將用對話與世界溝通。
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也宣布今年8月主辦第一屆「 2007台灣室內設計大獎」,開放參賽者國籍,邀請多位國際設計巨擘擔任評審,以「台灣空間創意文化、世界看得見」為目標,希望推動台灣成為亞洲設計樞紐。
「根據美國學者研究,台灣接受新科技、新事物的能力,遠高於日、韓等國,這是造就台灣現今經濟榮景主因」,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長陳銘憲分析指出。
多元文化是台灣優勢
以移民社會為主的台灣,原本就擁有在艱困環境討生活的旺盛生命力,可以接受許多新事物。解嚴之後,民主自由、本土台灣澎湃思潮、外籍人口的進駐,都再度豐富原本就兼容並蓄的台灣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民主自由思潮,都讓台灣民間蘊含龐大原創、藝術、美學、創新能量。但台灣由「 Made in Taiwan」轉型到「Made by Taiwan」、「Designed in Taiwan」,似乎並不順利。
不過,最壞的年代也將開啟最好的年代。
「大家都準備好了,只待整合的一天」,致力催生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官員這麼說。大家都期待有一天,「台灣設計」成為國際耳熟能詳的名詞。

西方眼中的東方鳳眼【聯合報╱朱翀(台北市08.08.04
 
上屆雅典奧運的吉祥物「阿波羅」、「雅典娜」,因為脖細腳大的模樣,被冷凍在奧運主場館之外。而義大利Alessi的「清官」擠汁機,採用不為亞洲人喜愛的造型,涉嫌種族歧視,故宮「清宮家族」系列商品設計相近,抗議聲浪便由美國傳回台灣。
Q版公仔常採取兩種討喜的設計:嬰孩的、或西方健美成人的面貌與身體結構(頭身比增至一:九,並拉長四肢)。
約十年前〈TIME〉研究日本漫畫得到扶桑自卑的結論。二○○五年〈紐約時報〉曾深入調查日本的暢銷漫畫《憎恨韓流》,這本充滿鄙視、醜化鄰國的漫畫交織著日本對亞洲的優越感與對歐美國家的自卑感:日本主角一般都是大大的眼睛,金黃的頭髮和白人臉型,而韓國人則被描繪成黑頭髮、小眼睛及典型亞洲人模樣。我在清水勳《(日本)漫畫的歷史》書中,未見日人曾自繪「清官」細眼,倒是早期中國一些愛國漫畫,把日本桃花眼畫成細斜眼。
這三十年來,出現在美國媒體、年度優選的評論漫畫,採用戴斗笠、細斜眼「清官」造型者,從越南船民、到「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北京大學生都有。西方人看到細眼可能不會聯想到林憶蓮,而是歧視、扭曲、冒犯的刻板印象。漫畫常誇大特徵,不忠誠重現原貌,卻更像本人,但誰認為「清官」、「苦力」是自我形象呢?
哈佛大學《美之為物—美的科學》,提及初見亞洲人單眼皮「瞇細形狀尤其顯得眼小」、「眼睛簡直木然」、「懷疑是睡眼惺忪」,並引述專家跨文化(包括中日韓)研究:不同民族、文化的審美標準相當一致。西方最喜歡的嬰孩五官,還是瞳仁多於眼白的大眼睛。
故宮新的吉祥物「清先生」,就像許多卡哇伊公仔、迪士尼動物,試圖以嬰孩大頭寶寶模樣惹人垂愛,以細瞇鳳眼遷就西方觀點,犧牲了傳遞情感的靈魂之窗。
故宮挖空心思設計的動畫「國寶總動員」,雖然延請法、美導演、使用最新電腦特效技術,在日本獲獎,內容卻像兒童片,刻在故宮兒童中心播放,該片號稱為古代藝術與現代民眾搭橋,但沒掛在網上,全球民眾都看不到。
近年台灣動畫數度國際獲勝,但多數走「藝術」路線,是台灣電影過去失敗的主因,也有的動畫,以巧思與西方硬碰硬獲勝,可惜近似經典漫畫。 反觀波蘭〈fallen art〉、加拿大〈special delivery〉等作品,無須晦澀難解的符號、沒有刻意添加的本土文化異國情調元素,亦成藝術上作。

猛拉丹鳳眼 西班牙選手道歉08/08/18中央社

二零零八年北京奧運女子網球雙打銀牌選手,西班牙的賈瑞格斯,今天為一張外流的照片道歉,在這張照片中,西班牙運動員用雙手拉著眼角成一直線,模倣刻板印象中的中國人特徵。
照片中共有九人,其中包括她本人和另外兩名西班牙奧運網球選手納瓦蘿和威維絲。賈瑞格斯表示,照片並沒有種族歧視的意味,他們也無意冒犯。
這是繼西班牙男子籃球隊在一幀刊登在國內報紙的照片中,集體做出拉眼角動作後第二張這種照片。
賈瑞格斯表示:「我們做這個動作是因為我們來到中國。我們沒有想對任何中國人或亞洲人不禮貌。」
「我們認為也許這張照片不好,但我們從不想冒犯任何人。我們不認為那是種族歧視的動作。」
當被問到是否願意道歉時,她說「是的,當然,我們從來不想做出不禮貌的行為。」
這個動作在西班牙顯然並未被認為不好。雖然有些籃球員已經道歉,仍有人辯解只是「好玩」。
英國「衛報」報導,這張近照被張貼在西班牙網球協會的官網上,標題用西班牙文寫著「我們準備好進軍北京」,但現在已經被拿下了。

中國熱>美麗佳人 2008/08/28 游雅如

話說 Cartier 和中國的緣起,故事得拉回1888年。當時,專為皇室、貴族訂製珠寶的 Cartier,在品味獨具的波恩曼子爵夫人(Viscountess of Bonnemain)的邀約訂製下,四處尋訪特殊的素材!Cartier 自當時固賽爾街上的盧芹齋(CT Loo)、寶塔(La Pagode)等兩家最早的骨董商與中國印度公司買進18、19世紀的古董漆器,開始了和中國文化的關係! 1913年,Cartier 於紐約舉行的展覽會上,在波斯、印度的系列旁還特別加入了中國風的作品。
而自1925年開始,Cartier 陸續將中國珠寶的元素融合西方的鑽石、藍寶石等素材,混合了東方與西方的文化精髓,Cartier 將當時盛行於西方的 Art deco 風融合中國的圖騰,如寶塔的外觀、圖案、文字;中國的神話傳說,如麒麟、龍、佛犬、鳳凰……等象徵吉祥的動物幻化成一件件令人垂涎的藝術!
例如,1928年,Cartier 以麒麟為靈感,以中國珠寶裡常見的珊瑚和琺瑯為材質,融合西方鉑金、祖母綠和藍寶石,打造一只神獸手鐲。其弧形的表面,以手工雕刻出鱗片圖紋,珊瑚與祖母綠所交錯出的搶眼色彩,充滿了神祕的東方的異國調。2007年時,Cartier 也曾再度以麒麟為題,擅長描繪出動物神情與姿態的 Cartier,這回換上明亮式切割的圓鑽,栩栩如生的立體珠寶腕錶,要這中國吉祥物注入現代美學!
事實上,從 Panthere、La donna de Cartier 到東方的神獸,Cartier 以其極臻完美的工藝臨摹出微妙維肖的神韻。今年 SIHH 錶展上,Cartier 推出了熊貓腕錶,18K 白金鍍銠的珠寶腕錶,以黑白琺瑯、圓鑽、祖母綠,詮釋熊貓攀爬的神態,讓大夥兒直呼卡哇伊!而日前更推出一系列以中國為題的創作,中國的祥龍爬上了打火機、置物盤、鋼筆,中國的文字形體也成了書寫工具的圖紋,充滿文化意涵的創作,成了可世代傳承的藝術珍藏。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142198

時尚研究的研究時尚>黃宗慧2001/7/26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比起逛書店,逛百貨公司是否一定更有趣呢?比起瀏覽櫥窗中的流行精品,閱讀是否一定是更嚴肅的知性活動呢?當時尚研究成為一種研究時尚的時候,前述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吧!諸如張小虹的《絕對衣性戀》、高祖寧的《嗑名牌》或許舜英的《大量流出》,都直接或間接地以普拉達、亞曼尼、山本耀司或川久保玲等品牌為觀察與書寫的對象,當流行精品在書本的櫥窗中被展現出來的時候,逛書店霎時不也就有了類似逛百貨公司的趣味?而當精品的風格特色經過名家圖文並茂的解密,不也就成了某種知識的來源?
  總記得因為想知道普拉達皮包何以風靡日本而踅進東區某知名百貨公司的那個午後。只想瞧瞧普拉達有何特色、但並不打算購買這個名牌的我,擔心服務人員前來招呼推銷而匆忙瀏覽的結果,就是什麼名堂也沒有看出來。然而在《絕對衣性戀》的櫥窗裡,我卻弄清楚了當日看不出普拉達特色所在的原因:原來每個皮包都已附上了標示著出廠序號與製造日期的條碼卡,有其貴族血統的保障,因此普拉達有恃無恐地玩起了把傳統的倒三角商標藏起來,隱匿到側面、背面乃至夾層的遊戲!對於無意/無能消費名牌又有意一窺其面貌的大眾而言,時尚研究對他們最大的意義便在於品牌不再只是空洞的符號,就某種程度而言,時尚研究動搖了名牌的菁英性格與排他性,讓更多人得以透過陳列在書本中的精品看見它們的風貌,而對時尚品牌的差異有所了解之後,不管是要選擇去批判、崇尚或附庸這些時尚,也會更能理直氣壯些吧!
  不過將商品轉換為知識的時尚研究者們,在處理知識這個商品的時候展現了不同的方式與態度。《嗑名牌》的高祖寧旨在以設計師的身份指導讀者如何搭配穿出品牌特色,而在傳遞品牌相關知識時則多半採取平鋪直敘的方式,例如告訴讀者Nine West是因為他們集團第一間辦公室的地址位於 9 west 57th street而得名;至於許舜英與張小虹則傾向於讓名牌服飾與身體慾望發生關係,讓流行精品與消費行為、東區文化、或品味分析連成一氣;簡言之,就是讓流行名牌與學術理論交錯並置。看似耽溺的流行與購物狂熱為何會和看似禁慾的批判與分析理論結合?「誰都知道馬克思很好用,用了保證沒事,為什麼他們喜歡川久保玲卻都只能秘密喜歡呢?」如此問道的許舜英顯然發現在商品知識化與知識商品化的過程中,名牌與理論其實一樣都是供作者操弄消費的符號,因此她毫不猶豫地讓川久保玲與梅洛龐蒂並置、讓普拉達與語言精神分析學派共存;相對於許舜英大剌剌地批評「大部分對『流行』的反省都是道德的、禁慾的、清教徒的. . . . . .是知識份子的的『傳統』」,張小虹則自剖了她分裂於理論與耽溺、批判與濫情間的心聲:「作為一名後現代的衣性戀者,總難免這廂興高采烈,那廂精神分裂,擔心害怕此書成了名牌入門手冊,純為消費資本主義的商品塗脂抹粉」。這不正是波多(Susan Bordo)所說的,主體在資本主義社會消費文化的兩難中生活,所產生的一種徵狀?資本主義社會一方面煽動著我們要做一個盡情享受、有消費力的自我(consuming self),一方面又用工作倫理(work ethics)要求我們做個節制慾望、有生產力的自我(producing self),於是如果不能在絕對的耽溺消費與絕對的厭食禁慾間以二選一為簡單的出路,就必然出現週末假日狂歡耽溺、週一至週五又回歸兢兢業業的徵狀,猶如得了一種以嘔吐繼之的貪食症(bulimia);在流行與學術、濫情與批判的分裂之間,我們似乎看到了這種貪食與厭食的循環。
  然而理直氣壯的耽溺也好,精神分裂的批判也好,在名牌復名牌的符號交錯中透過書本櫥窗所展現的精品,難免產生一種新的排他性格。時尚研究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成為讀者親近名牌的一種方式,解決了經濟消費力不足的問題,取而代之的卻可能是學術消費力不足的困境;儘管許舜英曾說,「專注於某類膚淺雜碎的資訊是極具魅力的」,因為「資訊相對於菁英論述是較不具敵意的」,但弔詭的是,時尚研究的研究時尚傾向於把雜碎資訊與菁英論述交錯,而當商品、知識,理論、服裝,因此成為後現代下的零散片段時,這些文本也就變得不是那麼容易可親了。時尚研究到底該如何將它的魅力更無遠弗屆地推展開來?這似乎依然是個待解的問題。
http://homepage.ntu.edu.tw/~soeko/articles/20010726.htm

 對時尚雜志批判的批判 作者:袁豔,  編輯之友2004年 第06期

 美麗背後的陰謀--女性時尚雜志批判 作者:楊敏, 期刊 湖南大衆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1年 第02期
 "80後"的時尚寫作--兼談《十少年作家批判書》 作者:王穎, 期刊-文藝理論與批評2005年 第01期
 美的規律與當代時尚文化批判——對馬克思關于美的規律論述的思考與運用 作者:熊焰, 期刊-核心期刊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年 第06期
 消費符號下的雙重隱喻——對女性時尚雜志廣告的意識形態分析作者:尚香鈺, 期刊 湖南大衆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7年 第04期
 從男性時尚雜志看男裝流行的風格趨向 作者:劉栓枝,沈雷, 期刊 廣西輕工業2007年 第12期
 時尚雜志中的白領品味分析 作者:徐連明, 期刊-核心期刊 當代青年研究 2007年 第01期
 從男性時尚雜志看男裝流行的風格趨向  作者:劉栓枝,沈雷, 期刊 紡織科技進展 2008年 第02期
 文化批判視閾內的媒介文化  作者:馬冬, 期刊-核心期刊 北方論叢THE NORTHERN FORUM 2006年 第05期
 意識形態語境裏的時尚雜志評析 作者:徐連明, 期刊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 第01期
 淺析時尚雜志的文化特征  作者:樊豔麗, 期刊 山西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8年 第01期
 消費與現代女性的自我實現--時尚雜志中的女性價值觀念訴求  作者:劉勝枝, 期刊- 中國青年研究2006年 第01期
 時尚寫作論析  作者:任湘雲, 期刊 宜賓學院學報2004年 第05期
 時尚寫作論析  作者:任湘雲, 期刊 宜賓學院學報 2004年 第05期
 白領?時尚?消費文化--試論時尚雜志的價值經營哲學 作者:邰小麗, 期刊-核心期刊 新聞大學 2005年 第04期
 新中國初期的高校師生閱讀  作者:徐小麗, 期刊-核心期刊 圖書與情報 2006年 第01期
 消費符號下的雙重隱喻——女性時尚雜志廣告的意識形態分析 作者:尚香鈺, 期刊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年 第05期
 對休閑時尚類雜志的文化思考 作者:盧文麗, 期刊- 新聞實踐2004年 第12期
 淺析時尚雜志圖片的功能和價值  作者:謝芳, 期刊 飾2005年 第03期

另參本館:沒有批評的《文化批評》

  又來了,你怎老是要強人所難,要人家自我批判,乾脆叫人家自盡自宮算了。
  你才瞎了眼,我只是說文化批評論者對自己的研究對象旣然沒有批評,那又何必「掛批評頭賣贊許肉」,取名「文化批評」實在名實不符。
  弦外之音、項莊舞劍你懂不懂,搞文化當然要有創意了,「文化批評」不是要批評文化而是要批評「批評文化」的人。
  被你的繞口令繞的頭都昏了,講白一點是:起源於英國的「文化批評」、就是要批評、那些批判《哈利波特》是大英帝國文化工業對外侵略者。
  說「侵略」太政治、太後殖民、太沈重了,不然改說藉魔幻販賣童真如何?與日本偶像劇藉纖膩販賣純愛有異曲同工之妙。
  也不行,這是精英對通俗的貶抑,說穿了是酸葡萄,見不得人家暢銷。
  不然要怎樣說才合「文化批評」之意?
  這樣說吧,咱「文化批評」也不是一昧褊護自己的文化,像《哈利波特》這樣的文化產業雖然──「雖然」二字很重要──雖然有藉魔幻販賣童真使人逃避現實於幽靜書房床頭和幽暗電影院之嫌,但也發生了刺激人們尤其學童的想像力並啟發其對抗黑勢力的勇氣。
  尾續狗,狗改得了吃屎的奴性嗎?什麼對抗黑勢力,還不是當白道的共犯。
  咱狗抗議!狗不是奴才而是忠義。
  真是條忠犬,可當十九王公的看門狗。不時丟給像《哈利波特》之類的狗食,長大後成為大英子民為大英帝國對抗伊拉克阿富汗等恐怖黑勢力,咱以前的仔、現在的老大──美國,魔法可強了,按個扭便能千裏之外消滅黑勢力。
  等一下,一頁A4快完了,你到底要評那本書?唉!怎不是正港的《文化批評》而是大雜燴的《通俗文化理論導論》(北京商務,2003)。你柿子挑軟的吃喲!
  不是這樣的,從褒貶各派立論更可看出英國人的「文化批評」立場。你比如作者在反批「批判理論」的精英立場之專斷時,認為資本主義下的大眾不會是革命的無產階級而是有辨別力和批判性地在消費其大眾文化(p.87-8)。
  好一個「辨別力和批判性」,但辨得過批得過文化工業的操弄嗎?相反,文化工業的製造者會不時地傾聽並收編消費大眾擾騷式的「辨、批」,以新瓶裝舊酒的方式繼續牽制的消費大眾。
  話不投機啦!資本主義社會誰跟你幻想一個無宰制無異化的烏托邦,他們要的只不過是:「與通俗文化的製造者們相較,受眾即便不是更有權力,也會以某種方式有權力。」(p.59)

當批評與謾罵成爲一種時尚

    看了《赤壁》(上),倘若非要評一個分的話,我個人覺得可以給75分,倘若票價能再低些的話,可以給出80分。當然要把價格納入評價考慮中,電影已經是電影工業,公映的電影是商品,所以,要考慮性價比的,這一點與數碼産品、電腦産品並無二致。
  總體上說,《赤壁》是吳宇森很有誠意的作品,因爲有些較明顯的瑕疵,注定不能成爲裏程碑式的殿堂級的影片。著名大片是無疑的。
  問題是,爲什麽網上的評論80%都是負面的批評,有的甚至是謾罵。這些聲音之強大,完全一副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異己”的聲音湮沒。網上呈現的是近乎民粹式的電影評論。不能求同存異、容不得持不同意見,這些漸漸使得劣幣逐良幣成爲了一種趨勢,也成爲了“網上民主”的弊病。
  主流網站上的明顯位置上給出的評論標題鏈接,要麽完全是意氣式的,要麽就理性過頭。譬如,史上最雷人的影片、爛片王,這些就是前者,大多喜歡使用“最”字式評論用語,相當極端。這些人的觀影參考價值基本可以忽略掉。
  回到標題。當批評成爲時尚,可以從名人伍洲彤的博文《“嗤之以鼻”和“赤之以壁”——說《赤壁》七宗罪》可以看出。“第六宗罪”:戰爭場面和動作設計毫無新意,這也許是從看《勇敢的心》直至《指環王》等好萊塢史詩巨片之後的一種審美疲勞吧——單純論動作的話,《勇敢的心》、《指環王》相對于《赤壁》哪裏有“動作”可言?“第七宗罪”:曆史就是曆史,幹嗎要迎合某些領導的口味——士兵偷牛,掩護老百姓等情節設計使之更像一部主旋律影片。我恰恰覺得該情節是爲了表現周公瑾善于練兵善于治人心,完全與“主旋律”無關。退一步講,也不能因爲是主旋律就一律排斥和批評吧。好萊塢的主旋律我們喝彩還不多嗎?
  瞧見了吧,“嗤之以鼻”才夠時尚,夠姿態。
http://www.huizhou.cn/movie3/hotyp/200807/t20080717_139357.htm

易中天的“時尚史學”之批判>幹琛豔

   如今,曆史儼然成了一種時尚。熒屏上,清宮劇一部接一部;熒屏下,易中天的《品三國》賣得紅紅火火。昨天下午,中國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李治亭卻在上海書展現場,就目前正流行的“時尚史學”發展談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央視《百家講壇》中的幾員大將——— 易中天、閻崇年等,都成了其炮轟的對象。
  “品說”毫無創見
    “品讀曆史”是易中天創立的說法,而他的《品三國》也受到時下不少易迷的追捧。但李治亭對此卻頗不以爲然:“所謂的‘品三國’,品的到底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呢?這有很大的不同。《三國演義》本身就帶有藝術成分,可以隨便品,但《三國志》可嚴肅得多,要‘品’的話就要注意真實性。”
  李治亭認爲易中天的《品三國》實在沒品出什麽有味道的東西來,“就品出曹操天生是愛說真話的。而這一點還真不知道他是怎麽從曆史上研究出來的,這純屬個人品行問題,根本與曆史無關。易中天一會兒說曹操溫情,一會兒說曹操奸詐,一會兒說曹操可愛,一會兒又說曹操報複心強,這麽多矛盾的特質放在一個人身上,真有這樣的人存在嗎?而他最後又歸納總結爲曹操就是一個奸雄,這不又跳進了曆史窠臼?”所以,李治亭認爲《品三國》只是用時尚語言讓曆史庸俗化、低俗化,“玩了玩文字遊戲,講了些樂子,卻沒有任何創見。”
  戲說太多編劇太懶
  如今,戲說之風愈演愈烈。對此,李治亭表示:“這些戲說劇都是挂羊頭賣狗肉,名爲曆史劇,實質是胡編亂湊。在這麽多戲說的誤導下,大衆很有可能對曆史産生一個錯誤的認識。”他以乾隆爲例,指出很多人把其當成一個風流倜儻的帥哥,“實際上,這是個誤解。乾隆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皇帝。那些常常把‘摟摟抱抱’作爲重點戲碼的電視劇,掩蓋了曆史的真相,演繹的都是荒唐劇。”而談到當下出現如此多戲說劇的原因時,李治亭直言:“這都是因爲現在的編劇太懶,沒有很好地將曆史的真實性和文藝的再創造性結合起來。”
  “時尚史學”誤導受衆
  閻崇年曾在他的《正說清朝十二帝》中提到,努爾哈赤的12大貢獻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統一了中國。但作爲清史編纂委員的李治亭表示:“其實,努爾哈赤只是打下了東北,而他的兒子皇太極才是完成統一中國的英雄。”對于閻崇年在書中所寫的“努爾哈赤種下了康乾盛世的種子,也播下了清朝滅亡的基因”,李治亭也進行了批駁:“這種曆史‘血統論’非常荒謬。按照他的說法,所有的朝代都可以這麽被解釋。例如,朱元璋種下了永樂盛世的種子,也播下了明朝滅亡的基因。”他認爲,曆史研究的任務在于揭示曆史真相,用科學的方法闡明曆史的內核,給現代人以啓迪。有真實才有曆史,而如今種種的“時尚史學”,常常偏離了“真實”這根准繩,誤導了不少受衆。(記者 幹琛豔 實習生 王佳燁/文 記者趙向輝/攝)
http://www.zj3000.cn/html/wenxue/wenxindiaolong_shuping/mingzhu/2006/0812/1682.html

另參本館《閒話中國人》《批判于丹》

媒體時代的文學和批評>賀紹俊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媒體的時代,特別對于處在社會主流中心位置的城市來說,這一點表現得更爲突出,幾乎可以說一切公共或個人的生存活動,都需要通過媒體作爲中介,而媒體出于自身的需要便充滿了攻擊性,它無限擴張自己的話語霸權,強行侵入各個領域,文學自然也不會幸免。看一看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的文學軌迹,不難發現,媒體充當了推波助瀾的重要角色。一種文學時尚的興起和消退,都與媒體有很大的關系,諸如媒體的副刊熱帶來散文熱,副刊對小情趣的需要又造成小女人散文等文體和文學趣味的流行;還有新寫實主義、官場小說、“80後”文學、底層文學,甚至美女文學、小作家文學,等等,其之所以形成氣候,都離不開媒體的炒作。
  媒體時代還有另外一個同義詞,這就是消費時代。媒體時代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是什麽?就是消費的不斷膨脹。而消費的心理基礎則是人的欲望的極度釋放和擴張。欲望至上,更加速了理性主義權威的消解和顛覆,既然理性主義權威被徹底顛覆,那麽建立在理性主義基礎之上的文學批評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因此,在當代消費時代,文學批評便面臨著生存的危機。這也許不是中國所獨有的現象。比方說,歐美這些年出現的以文化批評取代文學批評的學術趨勢,從社會環境的視角來分析,就不排除這方面的因素。
  但這只是文學批評目前遭遇的一個方面。從另一方面來說,媒體具有一個消化功能極強的巨大的胃,它可以吞噬性質各異甚至與自己完全相佐的物質,以一種狸貓換太子的顛覆方式,變成與媒體終極目標相一致的東西。于是,媒體也對文學批評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因爲它需要文學批評所具有的權威面貌、理論色彩和評判立場,但支撐這一切的文學批評的獨立品格卻被閹割掉,以便更好地服務于媒體的實際利益。隨著國內媒體大戰,促使媒體批評迅速發展起來。媒體批評的直接結果之一便是使得文學批評變成了公衆化的角色,而另一個結果便是造成了社會的普遍誤解,以爲媒體批評就是文學批評的全部內容,媒體批評的強烈光芒遮蔽了其它的批評活動。很多時候,人們對媒體批評表示出不滿,便把這種不滿傾泄到所有批評家的身上,這顯然是不公平的。有人將媒體批評的特點歸納爲:新聞性、事件性、隨機性、暫時性(即非曆史化)、青年性(即亞文化性)、尖銳性(攻擊性或挑釁性)、宣泄性、普及性(即大衆性)。
  媒體與消費的合流,形成當下的文化主體,他們對文學批評采取的是一種收買的政策。收買的結果是造成了許多變異的批評活動,同時也使得批評有可能成爲一種謀生的手段。當然也使得整個社會的批評格局發生傾斜,一些批評者選擇文學批評的動機便帶有更多的實用性。
對于一個文化建設環境比較完善的國家或社會來說,文學批評的格局應該是多元的、立體的、系統化的,也是充滿秩序感的。既有媒體批評的空間,又有學院批評的空間,也有主流批評的空間,它們互相滲透,互爲影響,構成批評的合力。所以我們今天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營造起一個比較完善的文化建設環境。而對于文學批評自身來說,也許有兩點非常重要,一是加強學理性,一是張揚起文學批評的理想精神。
  中國社會的媒體
媒體批評是媒體與文學建立聯系的一種方式。媒體批評受到的攻擊和貶斥多于對它的褒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媒體批評基本上是站在媒體的立場而不是站在文學的立場,在很大程度上,媒體立場與文學立場是難以統一協調起來的。但進一步追問下去的話,就發現我們對媒體與文學的關系的判斷是充滿偏見的,至少對媒體的認識是不全面的。所謂媒體批評,是指在大衆媒體上發表的對文學作品和文學事件進行評說的文章。媒體批評成爲一種重要的現象大概也就是新世紀前後的事情。2000年3月的《文彙報》登載了一組專門討論媒體批評的文章。艾春的《傳媒批評:一種新的批評話語》從1999年傳媒掀起的“批判熱”說起,認爲一種新的批評——媒體批評已經出現。洪兵的《期待健全的媒體批評》一文則談到媒體批評出現的必然性、媒體面目的曖昧性和建設媒體批評的必要性。其後,不少討論媒體批評的文章見諸報端。但在這些討論中,人們對于媒體批評的准確定義並不是非常清晰。事實上,這個媒體批評中的媒體並不是指所有的媒體,而僅僅是指“大衆媒體”。更重要的是,即使限定在“大衆媒體”,具體到實際之中時,仍會發現這個“大衆媒體”的指稱是曖昧不明的。人們心目中所認同的“媒體批評”可以是指類似于《新京報》《北京晚報》上的文章,而不會是指《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上的文章。
  造成定義不清晰的原因則在于中國媒體的特殊性。媒體具有信息傳播功能和意識形態功能,二者統一在市場法則下。但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正在發展完善的過程中,這對中國的媒體産生的影響是什麽呢?它影響到媒體的運作機制不僅要服膺于市場法則,而且要服膺于意識形態法則。在雙重法則面前,由于運作機制的區別,不同的媒體就會有偏重于市場法則或偏重于意識形態法則的區別。例如前面提到的《新京報》和《人民日報》,前者就偏重于市場法則,後者就偏重于意識形態法則。
  時尚化批評與實質性批評
因此我們必須區別對待中國的媒體。特別需要區別對待大衆媒體和小衆媒體。大衆媒體是文學的敵人,小衆媒體則是文學的親密朋友和合作夥伴。中國目前有上百種文學刊物,還有專業性的文學報紙,如《文藝報》《文學報》,它們的受衆量並不很大,但從文學傳播的角度看,真正發揮舉足輕重作用的不是那些大衆媒體,而是這些專業性的文學報刊。有人可能會說,我們應該發揮大衆媒體的強勢作用,因爲大衆媒體擁有最廣大的讀者,如果大衆媒體與文學聯合起來,文學就會擴大自己的影響。我只能說,這純粹是一種一廂情願的幻想。有人以爲如果在大衆媒體上發表一篇評論某部文學作品的文章,就會吸引更多的讀者來讀這部文學作品,事實上也許大衆基本上不看這樣的文章,他們在地鐵裏或者斜倚在客廳沙發上快速瀏覽厚厚一遝疊報紙時,他們的目光對這類文章連標題都不作片刻的停留,徑直凝視在那些社會八卦新聞或明星們的緋聞上。大衆媒體必須滿足大衆的消費口味,因此只能將自己定位于人的感官層次,所以,如果某部文學作品被大衆媒體看上,某位作家被拉去做大衆媒體的嘉賓,這對文學作品或作家來說,很可能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文學從來就是小衆的事情,特別是在今天這樣一個充滿後現代特色的娛樂化消費化的社會,文學更與大衆無關,它只會在小衆的範圍內傳播。當然,我不排除還存在著一種大衆文學,它也是一種文學樣式,但它屬于大衆文化範疇,與傳統意義上的文學有著重要的區別。但是,大衆媒體作爲社會的強勢話語載體,也會影響到文學的思潮和文學的時尚。文學應該保持對大衆媒體的警惕,有意識地擺脫大衆媒體的影響。擺脫大衆媒體的影響,也就是擺脫消費意識形態的控制。這對于文學批評家來說尤其顯得重要。另一方面,文學專業報刊這類小衆媒體始終處于弱勢地位,有的生存環境極其低下。我們應該努力爲它們呼籲。當然,改變它們處境的根本途徑在于國家文化政策的戰略性轉變,就是說,應該立足于中國新二元社會的特殊性,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良性的媒體生態環境。
  最後我想再回到媒體時代的文學批評這個話語上來。媒體時代的文學批評離不開媒體,但不同媒體上的批評具有不同的功能。我們不應該以媒體批評的概念籠而統之地抹殺其區別。因此,我將大衆媒體上的文學批評稱之爲時尚化批評,而將文學專業報刊這類小衆媒體上的文學批評稱之爲實質性批評。時尚化批評是建立在消費意識形態的基礎之上的,它搶人眼球,熱鬧轟動,但它不觸及文學的實質;它會影響到大衆的文學興趣,卻不會影響到文學性的消長。實質性批評是建立在精英意識形態的基礎之上的,它靜悄悄地出現,甚至出來就被人遺忘,但它觸及文學的實質,它能揭示文學的走向,弘揚文學的精神價值。人們一般都將媒體批評與學院派批評這兩個概念對舉。我認爲這兩個概念並不能有效地描述文學批評現場。媒體批評和學院派批評這兩個概念也不屬于同一個概念族群,媒體批評是從批評載體來定義的,學院派批評則是從批評者身份以及批評者的學術立場來定義的。更重要的是,我們身處媒體時代,文學以及文學批評的傳播都離不開媒體,區分媒體的不同類型,進而也區分出媒體上的文學批評的不同類型,才是真正的有的放矢。當然,從文學的立場出發,我們更應該重視文學專業報刊上的實質性批評。雖然在社會這個廣闊的空間內,實質性批評的聲音顯得很微弱,但這對于文學來說絕不是無關緊要。我們需要做的是,如何在文學自己的空間內清除那些不必要的雜音,讓實質性批評的聲音更爲洪亮。
http://www.ilf.cn/Theo/Print11748.html

對世紀末批評:時尚化的批判

  時尚,如一種無形的煙霧正籠罩著世紀之交的中國世紀末批評界。在人文精神的追尋幻滅之後,批評界卸下了肩頭的重負。然而,人文精神的失落並沒有讓批評家心甘情願地退居邊緣。相當一部分批評家不能習慣閑居的生活而轉向了另一種忙碌:或者疲于奔命地追趕西方學術前沿,期望在全球化的語境中找到一條新出路。或者謙卑地向消費社會討教,旨在與大衆與市場達成和解並爲市民階層服務。但是,這兩條道路並非如他們期望的那樣有效。有時,竟然事與願違。一相情願地將自身納入全球文化的版圖的確帶來了批評的新維度,可不辨方向地投入更迷失了批評的道路。同樣,置身于市場經濟之中固然獲得了一個新的崗位,可不置可否地在消費社會裏徘徊便隨時都可能被大衆遺忘或驅逐。于是,批評的聲音懸空又淩亂、混雜又暗啞,終于在新名詞的轟炸聲、秀水街的叫賣聲、媒體的喧囂聲、建築工地的鉛錘聲的後現代大合唱裏兵不血刃地均中了時尚社會的埋伏。原來,西方強勢文化和當下世俗社會都不是中國批評界的落腳之地。它們可能會向批評家張開熱情的懷抱,但這一切的熱情只是一種程式、一種姿態。
            一、對西方文化時尚化追趕的批判  
  在全球化的語境裏,西方文化作爲一種強勢文化是許多中國學者必得正視的事實。批評界向西方獲取理論與方法上的資源,由此被視爲一種理所當然的選擇。可以說,在百年中國文學史中,批評一路領先並居于中心位置的原因除了意識形態對批評的鼎力相助外,還有一個不應忽視的因素就是西方文化的引進。而且,批評界亦將對西方文化的追趕作爲是否居于批評前沿的尺度。僅以八十年代中期爲例,批評者如果不使用從西方文化中走馬燈般引進的形式主義批評、形式主義批評、精神分析批評、敘事學批評、女性主義批評、結構主義批評、解構主義批評,不引用福柯、拉康、德裏達等的引文就很有落伍之感。即便貫穿中國批評史的社會曆史批評、馬克思主義批評,也都在拉近與戈特曼、巴特、馬爾庫塞等西方現代理論家的情感距離。應該說,西方文化爲中國世紀末批評界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但是,在這個現代社會裏,一切的價值都難以脫離悖論的陷阱:世紀末批評在實現了批評話語的多樣性的同時,又因一味地追趕新的批評話語而將批評墜入時尚,最終導致批評職能的麻木和疲軟。
這樣說,必須首先澄清在此言說的“批評”本身就有一個限定。正如韋勒克所說“‘批評’這個詞可以在許多場合被人們廣泛地加以使用——從最常見的到最抽象的,從對一個詞或一個行爲的批評,到對政治的、社會的、曆史的、音樂的、藝術的、哲學的、《聖經》的、高級的以及諸如此類等等的批評——因此,如果我們希望把握其界線的話,就必須將自己限制在文學批評的範疇內。”(1-29)在此,本文所言說的“批評”就是“文學批評”。而正是在“文學批評”的這一限定上,批評家在對西方文化追趕的過程中遺忘了“文學”的限定,或者說用“文化批評”取代了“文學批評”。進一步說,“文學批評”意味著批評家必須利用對具體的文學作品所做的批評,並不斷得到文學史的支持。而在八十年代方法熱之後,整個九十年代的批評界都是“文化批評”一統天下。批評家爭先恐後地在各種湧入的西方文化中找尋時尚的理論,然後,將文本作爲操練某一時尚理論的材料,由此享受著時尚理論被消費時的快感。對于這一“文化批評”時尚化的傾向,學界已經有所警惕與反思。如曹文軒的近著《20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就停止了中國學者對西方強勢文化仰視的習慣並對“文化批評”走入極端的“大文化批評” 提出了質疑。
  在《緒論》部分,曹文軒明確地將《20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定位于文學研究,這是對中國學界過分誇大西方文化熱並在文學研究領域將大文化批評時尚化的反撥,進而尋找中國學界從西方文化影響下的突圍之路。“我們目前所從事的所謂文學研究,基本上不是文學研究,而是文化研究,純粹意義上的文學研究幾乎已經不複存在。大多數研究,只不過是將神話學、社會學、政治學、曆史學、倫理學的知識拿來解釋文學的文本。在這裏,文學文本只是一種社會檔案,是與社會生活幾乎等同的一些作爲論據的材料而已。一些機巧的研究者,只不過是省去了到社會生活中尋覓研究對象的麻煩,而將文學文本當成社會生活走了一條捷徑而已。”(2-7)這段沈痛的話語在一片爲“大文化批評”擂鼓助威的追星族式的浪潮中,很有些不合適宜,但它以一個學者的清醒與良知說穿了“大文化批評”給中國世紀末批評造成的泛濫成災的後果。事實也確實如此:“大文化批評”在一種如瀑布一樣的語言滌蕩文本過後,不僅將文本之間的差異抹平,而且,讓文本成了與肯德基烤雞與麥當勞冰淇淋一樣的時尚消費。于是,終有批評家在“大文化批評”的解構過程中一面享受著追逐西方文化大潮的過把隱的痛快之感,一面又豁然開朗:文學這點兒破事兒有什麽可研究的?《20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就是要讓文學批評回返到文學自身中來:悲劇精神、回歸故事、墜入庸常、神秘主義------,所有現象首先是文學的現象,所有現象的分析都是在閱讀文本爲前提,所有的文本閱讀又都放入到中國的特定時空。即便是哲學分析,也是用哲學來解釋諸多文學現象,而不是用哲學來解釋文本中的哲學觀。更不是用一種文化批評否決另一種文化批評。當然,曹文軒並不否定文化批評的功績,甚至認爲它“功不可沒”。更確切地說,他所否定的不是文化批評,而是喪失了文學感知力與理論判斷力的對西方過分崇拜的“大文化批評”。即作爲一位有尊嚴的中國學者,他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地嘗試通過回返文本使中國批評界沖出西方現代文化、後現代文化圍剿的道路。這一心願在最近出版的《小說門》裏已經從希望化爲行動——《小說門》不僅是文學的藝術,而且是現代中國作家有意識地系統化地建構小說理論的開始。
  然而,如曹文軒這樣對于火暴的“大文化批評”的批判沒有得到批評界更多的回應。因爲在一般人的觀念中,時尚化是與市場需求爲中心的大衆文化相關的,而以西方文化爲資源的文化批評是遠離大衆文化即遠離時尚的。這的確是文化批評的初衷。可文化批評一經呈現“追趕”現象,便進入了時尚化的埋伏之中。“今天的學問,已沒有了陳寅恪先生的閑適和寧靜,沒有了‘柳如是的船爲什麽停在蘇州河外’這樣如吃紅燒肉般的趣味問題。學人東張西望,面容憔悴,追趕,追趕,再追趕。我們無法停下來,想不到停頓之處也風景這邊獨好!”(曹文軒語)這段話語讓我們追憶起昔日裏優雅的古典式的批評時光,同時也素描了當下批評界中一味地追趕西方文化所帶來的學術疲憊感。不過,我以爲,學界在高速地追逐西方文化思潮的同時,未必沒有升起過“停下”休整之念,可如果停止之處原本就是一個虛空之地,還不如隨著人流爭先恐後地趕乘奔馳的現代或後現代的巨型專列向西駛去。而況,從上個世紀之初,學界就集體地虛構了黃昏時分爲了新的黎明而向西尋找希望之光的幻象。對于古舊又貧乏的中國學界來說,西方就是現代思想的源頭。西方就是學術的前沿,就是前方。或者說,時尚化的大文化批評並非從當下開始。大文化批評說到底不過是現代中國學者向西方強勢文化仰視的習慣在世紀末的集中表現。可以說,整個20世紀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就是將西方理論作爲中心資源的曆史。同樣,整個20世紀的中國文學批評史也是對于一味地追趕西方文化的現象持批評態度的曆史。如魯迅先生曾經將喪失了立場的追逐者稱爲“西崽”,將他們的寫作稱爲“被描寫”或“被代表”。這樣的人一旦從外國權威那裏“零零碎碎地販運一點回來”“就變成了中國呵斥八極的學者”。(3-547)因爲在他們看來:與其做自己人的奴隸,還不如做外國人的奴隸。由此,對西方文化時尚化追趕的批判也就是對于學者的奴性心理的批判。而這一點,對于一個從來沒有信念與根基、缺乏自省與自信的民族恐怕更不容樂觀。盡管如此,真正的批評家必然首先要正面西方的“影響的焦慮”,雖然處在先天的文化弱勢位置,但依然要“描寫自己”並描寫自己的文學。
  所以,無論批評是否能夠在對西方文化的追趕中停下腳步,我們都應該面對當下批評現狀,反思文化批評的負面效應,同時也反思批評的立場。即批評需要堅守對抗時尚化的立場。進一步說,它需要有學者的美德——穩定的學術立場爲前提。即一位學者身處在漂移的時代,能夠“站穩”並“堅守”,如漢斯?昆所說:“‘立場穩定’完全作爲一般性的基本態度、美德,以便在面對一種具體的有誘惑或壓力的情況下能夠做到堅定不移。”(4-124)批評的可貴之處就在于此:在紛繁的文學現象中,它始終擁有一位現代中國學者不該缺失的批判與憂患情懷,並堅守一位人文學者的精神品格。批評的存在理由也在于此。
  二、對世俗社會媚俗化的批判 
  如果說批評家對于西方文化的追趕是當下批評界時尚化的潛在隱患,那麽,他們對于商業社會的媚俗則是批評界顯在表現。應該承認,中國傳統上就是一個以平民爲主體的世俗化的國度。即使中國文化的傳播者、生産者——知識分子也大多出生在平民之家。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知識分子由此可以獲取了自己完全認同平民庸碌文化的理由。因爲真正的平民知識分子應該是這樣的人:在對平民賦予深切的理解與同情外,更旨在體察並提升他們的靈魂。這樣,批評家的工作與作家的職責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在進入世俗生活之時又與世俗生活保持某種疏離與警惕。而這一立場,在世紀末的批評界卻受到了世俗文化的強大挑戰。世紀末批評界雖然不再受制于以往政治批評的限定,即不再充當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工具,但卻氣短地屈服于市場市民社會的調遣,即聽命于意識形態的另一種形式——商業文化的操縱。于是,在世紀末文學降爲一種庸常的討好、取樂、消費之物之時,批評界不僅沒有發出批評的聲音,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認同並縱容了世紀末文學與商業文化同步的庸常現象,消解了世俗關懷與世俗陷落之間邊界。對于這一結論,如果我們回顧一下文學世俗化過程中批評的作用,就會更清楚些。
  我們知道,世紀末文學在西方現代思潮的影響下發生了哲學觀的轉向。世紀末文學結束了文學神聖化的時代並開始向文學世俗化逆轉。與現代中國主流文學所主張的崇高美相反,世紀末文學對西方現代主義所推崇的對“庸碌”事物的描寫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其中原由,一方面是因爲西方現代思潮暗合了商業社會突起、人文精神失落的世紀末文學的內在虛空,另一方面也是因爲世紀末文學就是要對抗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對于崇高的虛假塑造。世紀末文學中最早的反叛崇高、傾心世俗文化的文本,大概是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和徐星的《無主題變奏》等幾篇現代派作品。它們已經將人們的視線引入庸常。雖然這些作品並未成勢:在反崇高這一點上,它們並未給人造成特別強烈的印象,但它們畢竟開始消解了一個人生命賴以存在的根基——崇高的精神。然而,批評界的討論大半被吸引到它們的哲學性主題上去了或者集中在它們的表現手法。批評界的注意力在當時並沒有意識到它們對崇高精神的殺傷力。或者說,批評界已經開始猶疑以往批評的超越世俗之上的立場。之後,王朔擺開陣勢、目標明確並樂此不疲地對崇高加以抨擊、嘲弄。他幾乎將從前文學作品中所有一切象征著神聖、崇高的形象以他特有的方式(王朔式的調侃)而將其于瞬息之間不費吹灰之力地就瓦解掉了。比如,他對魯迅先生的調侃:“魯迅有什麽思想?------實際也沒什麽新鮮的,早期主張‘全盤西化’,取締中醫中藥,青年人不必讀中國書;晚年被蘇聯懵了,以爲那是王道樂土------”(5-10)雖然這樣的調侃很搶眼,但由于過于痞子化,使許多人不能接受他的作品,甚而有貴族化者恥于閱讀他的作品,更不肯去認同他。然而,他的行爲畢竟得到了批評的寬容的理解。如王蒙同情王朔的著眼點是抵制文化專制主義,但在客觀上默認了文學世俗化的合法性。至此,批評已經在世俗文化的包圍下失去了批評的立場。這樣,等到真正毀掉崇高卻是並未打‘反崇高’旗幟的所謂的‘新寫實主義’上場,批評已經沒有了招架之力,只有束手投降。“新寫實主義”的命名本身隱藏了批評界對于世俗化文學的集體投誠。
  于是,在一個批評缺席的世紀末中國,隨著“崇高”這塊最後的靈魂棲居地的被消解,生命開始享受如雞毛一樣的瑣屑與輕飄,中國人再也沒有什麽沒有信仰可以認真的了。如果說我們的記憶裏曾經嘲笑過魯迅筆下看客的悲哀與無聊,那麽,世紀末消解了一切神聖之物的中國人,可能連他人的看客都做不成了,因爲輕如雞毛的生命已經不僅不具備了頭腦的思考力,而且也不具備了感官的接受力,而“看”即使魯迅中看客的“看”至少也還是要對“無聊”的感官條件反射——一切都不再相信的當下中國人連“無聊”都不屑于“看”了,或者睜開眼睛也是視而不見。于是,這樣的生命之輕只能成爲自己的看客:“玩”。“玩”的就是感覺。玩的就是心跳。“玩”到感覺全無。而且,對于“玩”,世紀末中國文學批評界像對于文學中“庸碌”的助長一樣,再次助長了“玩”興。而當批評界認同了世俗社會的“玩”興時,我們已經不會再驚異于庸衆對于生命的玩弄而終成爲自己生命的“看客”。玩主們認定了一個道理:沒有是非、沒有道德、沒有信念、沒有崇高。批評在世俗化的方向上退出了批評的場域。這樣,不僅文學聽不到了批評的聲音,連批評自身也聽不見了自己的聲音。在一切都爲了實際效用的世俗社會裏,批評家開始成爲了排行榜上暢銷書的推銷商,而不是純文學的看護者、闡釋者與引導者。批評界開始與商家一同關注書籍的銷售數量,而不是關懷書的文學品位。
  那麽,面對這場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與中國人自身一同給中國文學帶來的精神災難,批評在世俗界裏真的除了與世俗妥協別無出路?讓我們再一次進入曹文軒的《20世紀末文學現象研究》。他在第一章裏,莊嚴地呼喚高貴的悲劇精神就是批評對于世俗社會出路的尋找。按一般的理解,“高貴”一詞是與貴族的頭銜聯系在一起的。如前所述,中國是一個貴族缺席的國度,用曹文軒的話說:中國只有地主文化,沒有貴族文化。但是,平民,至少理想人格的平民也應該擁有相遇命運之神考驗時的生命尊嚴和夢幻。如曹文軒小說《草房子》的杜小康、《紅瓦》中的趙一亮都是平民出身,也都經曆了命運無情風暴的劫難,但就是沒有放棄高貴的尊嚴。同樣,雖然中國儒教的中庸與道教的“無爲”與佛教的“輪回”都爲中國人提供了或調和或超越或解脫的逃避悲劇的通道。如曹文軒所說:“中國有悲劇,卻無悲劇精神。”可以說,在這樣的判斷的前提下提倡悲劇精神本身就是一種悲劇精神,正如他相當清醒地在凹地上用漢文字的磚石建構文學的高峰本身就是一種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悲壯,但是,若想提高中國文學與中國人的精神格調,除了喚醒文學界與中國人對悲劇精神的認識,別無他途。可見,“高貴的悲劇精神”可以界定爲:文學以文學的方式,讓人性(無論貴族還是平民)承擔必得承擔命運帶來的一切苦痛、災難並心懷夢幻,進而發現人性深處的崇高、偉大、堅韌與頑強的素質。即“高貴的悲劇精神”與崇高緊密相連,而與滿眼淚水的憐憫相反。當然,在《20世紀末文學現象研究》中,曹文軒不是在理論層面探討悲劇觀,而是在對世紀末中國文學過于平民化的傾向進行批判的基礎上建立“高貴的悲劇精神”內涵。如曹文軒曾經將新時期文學的悲劇因素總結爲“房子”與“糧食”。由此,對模仿現實的文學進行了否決:“悲劇是悲劇的悲劇,而不是現實的悲劇。”其實,這也是對文學庸常化的否決。因爲,我們可以設想:倘若我們的文學展現了悲劇的高貴品格,也就消除了一切卑俗的欲望。顯然,在平民化的一切卑俗之念都能夠得到批評界的庇護之時,這樣的悲劇觀不合適宜。但是,批評界若要在世俗世界中重新確立自己的職能,必須與世俗世界的庸碌化進行對抗。  
    三、回到批評的本位
在當下批評陷入兩種不同形式的時尚化之時,我們必須正視這樣的事實:對兩種時尚化傾向——西方文化中心化與世紀末本土文學庸常化的突圍,很容易腹背受敵。但,若從中國文學的現狀及未來考慮,的確不可低估兩種時尚化傾向對于文學及人心造成的危害。這是由于時尚化的本質所決定的。時尚化的本質就是在追趕與軟化中滑潤地耗盡生命的判斷力與感受力,進而讓人們喪失了思考的能力而只是盲目地隨從。最可悲的是,所有的先鋒的探索,一經進入時尚化的包圍,就會墮入了覆滅的命運。所有的生命的創造性,一經染上時尚化的病毒,都會喪失生命的激情。所以,批評若想對于文學及我們的文化環境有所貢獻,就應該反思批評被時尚化的現狀。批評若想讓批評重新發出有力量、有思想的聲音,必須從反思自身開始。概言之,批評若想走出時尚化的包圍,走出沈寂的時期,一個可能性的出路就是:批評回到批評的本位:批評既是一種文學類型的文學批評,又是一種有批評立場的文學批評。進一步說說,批評是一種與社會、曆史、哲學、文化等聯系在一起的理性認識,或以這樣的一個綜合性的理性認識爲其目的。但,這一終極目的,必然是以文學的系統知識爲基本,是在對于文本的閱讀和進入爲前提。批評還是一種對于世俗社會與文本中世俗社會的的合理性與庸常性提出分析與評價的價值判斷。在此,批評回到批評的本位,也就意味著批評家回到批評家的崗位:批評家不是西方文化的經紀人,也不是大衆文化的合夥人。批評家應該是具有審美感覺並對審美感覺進行理性認識的人,是對世俗世界進入又能夠抽身並評判的人。這樣,當批評回返了自身的基本點與自身的立場,當批評家回到了自己的崗位,批評走出時尚化才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批評也才能夠對于西方文化中心化與世俗文化媚俗化在文學系統裏進行批判。
  在文學的系統裏,西方文化中心化與世俗文化媚俗化的一個集中表現的症結就是語言。前者表現爲語言至上的實驗性,後者表現爲語言玩弄的粗鄙化。前者的理論依據是西方的現代語言學的哲學觀,後者則純粹來自世俗社會的享樂哲學。前者曾經贏得批評家們欣喜的贊譽,認爲這是西方語言學轉向給中國文學界帶來的遲到的語言解放,後者則獲得了批評界寬容的理解,認爲這是文學進入市民階層的現實行動。倘若在當時語言剛剛從意識形態壓迫中伸展自身活力的語境裏,批評界沒有必要簡單化地否定語言學轉向給中國世紀末文學上帶來的變革意義:“語言已成獨立王國;語言是可操作的;我們可以憑借語言的活性,獲得創造的無限性與無邊廣大的自由;語言本身就是文學的存在。”(2-319)正如應該肯定西方文化所給予我們的批評界的理論資源一樣。但,時間最是無情物,十年、二十年之後,這樣的觀點沒有錯,但文學在接受與運用語言學轉型理論時與設想總是有很大的偏差,而且,學界的認識條件與理論的應用條件都發生了變化,故,負面的因素日漸凸顯:中國先鋒派作家將對語言的迷戀發展爲對語言的過分實驗,即語言成爲了搭建迷宮的建築材料。當然,應該說明:由于先鋒作家對于語言的情感大多具有一份純粹的敬意,他們在語言實驗之時依然並沒有失去對語言起碼的尊重,而且,一經意識到語言實驗的結果已瀕臨到對語言的損傷,便停止下來並進行了調整。然而,正是在這個轉折的關口,盲從于西方文化的批評家在對于先鋒作家的語言實驗性的負面影響卻沒有憂慮的預見反而有滯後之嫌:批評界一開始忘情地跟蹤文學的語言轉向帶來的語言解放,後來卻對于文學的終止語言的實驗表現出明顯的失語症狀。同樣,對于語言玩弄的粗鄙化,批評界不僅缺少有立場的批評,有時還有縱容的傾向。而且,當有作家與學者將“語言玩弄”斥爲一種醜陋行爲時,常常被嘲笑爲一種矯情。結果,在世紀末中國,漢語言成了顯示他個人癖好、個人妄想、與個人不純潔動機的玩物。由此,回返文學本位的批評依然面臨嚴峻的現狀:一方面要對西方語言至上觀提出質疑,另一方面也要對這個越來越向世俗社會墜落的語言進行拯救。不能不承認,回返本位的批評陷入了一個與時尚化搏鬥的泥沼之中。不過,批評只有自拔並在自拔的過程中以孤獨而清晰的聲音作出判斷:“語言至上主義者的最大忽略是:文學的價值不僅僅在語言,甚至是不主要在語言;文學的價值是有多種因素構成的,語言無權至上。”(2-335)此處不可商量的斷言簡直是一種鬥膽的學術冒險:它既要面臨反對西方語言學轉型的指控,又要承擔中國當代文學變革路途上的保守主義的罪名。但是,這樣的聲音如《皇帝的新裝》的孩子一般說穿了一個他人不敢說出的事實。那麽,文學的語言安身何處?“語言至上主義者沒有看到另一種語言——絕對語言。這種語言是無形的,永久的。它就是人類對世界,對人性,對美的共同認識、共同向往與共同理解。”(2-335)可見,“絕對語言”就是這一駭人聽聞判斷的立命所在。不過,“絕對語言”一詞與它的“無形”與“永久”的特質很容易讓人們心生誤解:它似乎是居于語言至上之上的超語言。其實,這樣的理解只是字面的含義,它的潛在含義卻是:“絕對語言”是一種具體的,隨時都可以感知並生成的語言,因爲它就是個體寫作者的閱讀經驗、人文經驗、生存境域、生命境界的綜合之物。尤其,它拒斥一切玩弄行爲的污濁語言、垃圾語言、口水語言。
  在文學的系統裏,針對兩種時尚化傾向,批評還有一個不該回避的問題就是審美趣味問題。即批評如何在一個越來越趣味審醜化、低俗化的當下建立並維護一個健康、高貴的審美生態環境。這依然是批評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批評還能夠具有審視自身審美趣味的自覺,便會發現:兩種時尚化的潮流不僅讓批評缺失了審美的感知力,而且也鈍化了審美的判斷力。這樣說,是有事實作爲根據的。首先,對西方文化的追趕使得批評與世紀末文學一道接受了現代主義文學的美學趣味:審醜。尤其,在小說領域,批評將現代主義美學原則作爲一種高級的美學形態。當然,現代主義形態的小說作爲現代社會的産物,獲得現代文學的中心地位是因爲它描寫了現代人不能逃脫的生存的荒謬與虛無,同時又提供了一整套的敘述智慧。但是,這並不能構成它因此可以否決傳統意義上美感的理由。事實上,正是由于現代主義小說的寫作策略排斥了古典主義的美學原則,一切喚起常態美感之物如風景都正在被病態怪誕之物所替代。“格調上,它是灰暗而寒冷的,毫不掩飾無情;它已完全不再在乎美感,並且有意識地排斥美感,使美感變成奢侈和不必要的東西。”可以說,現代主義小說在實現了哲學上的深刻感的同時,取消了文學的基本特質,如情節的有機性、人物的豐富性以及感動的魅力。然而,置身于現代主義小說紅極一時的閱讀空間裏,很少有批評家敢于質疑現代主義小說對于美感的排斥。很少有批評家敢于呼籲現代主義小說在無限擴張之時給古典形態小說留下一方淨土。相反,主流批評家卻將現代主義小說作爲文學的極品。于是,在審美趣味上,批評默認了現代主義對于一切能夠調動起人們感官上與心理上“醜感”東西的津津樂道,並進而推導出一個僞命題:古典的小說是唯美的,而唯美的就是不深刻的。不深刻的就是小說的低級形態。正如曹文軒在《20世紀末文學現象研究》中所陳述的那樣:按照小說的進化將70末至世紀末小說分爲“故事小說”、 “性格小說”、“心理小說”、“印象小說”後,指出了當下學術圈對它們的看法:“二、三、四類小說被專家學者們認定爲小說的高級形態,尤其是第四類小說,則被看成爲最高級的形態——它是小說的極致,是小說的貴族形式,只有那些足足領略了現代哲學思想以及現代藝術之要義及其技巧的人,方可領略與操持。它得到了理論上的庇護以及批評家們的更爲切實的支持。”(2-57)這段話語對于任何形態的小說都無成見,但卻道出了一個被批評界盲視的事實:現代形態小說在小說中的極品地位是西方哲學與批評界同謀的結果。同樣,批評對世俗社會的媚俗使得世俗化的文學促進了大衆階層向庸碌化下滑。文學由此成爲一種消費時間、換取時尚話語的消費品。或者,成爲一種發泄心理郁積的方式。對于這一點,只要看一看暢銷書的策劃、網絡文學中大量複制品的生産,文學對影視的獻媚等就可以知道批評在世俗社會已經具有了“市場意識形態”而因此失去了批評應該持有的價值判斷。因爲這些現象有目共睹,在此不再贅述。
  總而言之,批評正處于一個被人遺忘的時代。但是,批評從哪裏衰落,就應該從哪裏站起。雖然兩種批評行動在世紀末都陷入了時尚化策略的包圍之中:學界集體地向西行軍,本欲獲得與國際對話的可能,結果,一味地追逐前沿性竟迷失了學術的初衷而形成了一種慣性的追蹤。學界被迫地向市場折腰,本欲掙脫國家政治的束縛而實現文學的解放卻又在與大衆文化度過了短暫的80年代初的蜜月期後墮入了感官的狂歡;雖然在回返本位的過程裏批評所付出的一份苦心很可能遭遇兩種文化——西方文化與市場文化在時尚化入口處合流後的淹沒與覆蓋,甚至冷落與譏笑,但批評或許由此才能再度發揮批評的職責與尊嚴。       
注釋:
(1)  R?韋勒克著《批評的諸種概念》[M],四川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2) 曹文軒《20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分析》[M],北大出版社,2002年版。
(3) 《魯迅全集》第四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4) 漢斯?昆著《世界倫理構想》[M],三聯書店,2002年版。
(5) 高旭東編《世紀末的魯迅論爭》[M],東方出版社,2001年版。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8091


 

 

台長: 阿楨
人氣(16,017) | 回應(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慾望城市》
此分類上一篇:《蜘蛛女之吻》

D’Artagnan
名牌追逐只事紙醉金迷的空虛....
2011-08-10 14:53:25
版主回應
追虛族

《星光大盜》媒體造神,名流自戀,小民盲從的後現代集體虛無

《星光大盜》之於媒體造神,名流自戀,小民盲從的後現代虛無,卻有著高明大膽、極為娛樂效果的揶揄諷刺技巧,閃閃金光(黨),無所遁形。
  自2003年的《愛情不用翻譯》,2006年的《巴黎拜金女》,至2013年的《星光大盜》,大導法蘭西斯.柯波拉之女蘇菲亞.柯波拉,擅長以多重炫麗的色彩,前衛另類的電影配樂,冷冷旁觀名流文化陰影下的人性孤寂。自客串演出教父之始,柯波拉人脈資源豐富。2013《星光大盜》有請好萊塢甜心Rachel Bilson, 1999年參與The Virgin Suicide演出的克麗絲汀鄧斯特,以及The Bush主唱Gavin Rossdale(Gwen Stefani之先生)友情客串,並穿插奧蘭多布魯、米蘭達寇兒、琳賽蘿涵等好萊塢明星實境錄影帶敘事,回鍋2008年10月至2009年八月間比佛利山莊豪宅竊盜案。當時受害者之一,希爾頓飯店集團千金芭莉絲,甚至慷慨出借私人閨房供影片開拍,並於酒吧狂歡橋段露臉現身。
  《星光大盜》劇本改編自美國作家Nancy Jo Sales於《浮華世界》雜誌的專文‘The Suspects Wore Louboutins’。故事線簡單平淡:轉學生Marc內向靦腆,於開學日與時髦活潑的Rebecca搭上了線。加諸Rebecca一幫狂歡女友Nicki, Chloe, Sam互傳訊息,由Rebecca為主腦, Marc為智庫支援的大盜五人組於是乎以隨機拿取、短時快閃與搜箱找櫃的方式,免費流竄至各名流豪宅內「瘋狂大採購」。
  柯波拉運鏡由低ISO感光度近距離呈現妙齡女孩們搶購試穿時的你言我語,切換至進光量甚短的狂歡派對哈毒場景,不時穿插主角們受訪的自說自話,再轉至Marc與Rebecca潛入Audrina Patridge豪邸的一鏡到底:色調只由淡黃、淺綠與深黑組成,影射監視器錄影行竊過程的畫質。兩人繞至游泳池前方,第二道門,得逞,一樓,開燈,二樓,主臥室,開櫃,裝袋,查房,開門,關燈,下樓,碎步,開溜,直至身影消失建物後方。配樂只聽得洛杉磯警笛忽遠忽近,在在暗示其我行我素的竊取行為已達至曝光邊緣。此橋段沒有任何演員對白的隻字片語,卻流暢無礙地展現冷調、靜謐、緊湊、詭譎的謎樣氛圍。
  柯波拉擅長以豐富華麗的服飾裝扮,反諷女性空虛寂寥的內心世界。新生代男演員Israel Broussard演出或有同性戀傾向的Marc,代打柯波拉電影模式中天真卻失落的慣有女性角色(好比《愛情不用翻譯》中的夏洛特,與《巴黎拜金女》中的瑪麗.安東尼),最後不過是個無知倒霉的代罪羔羊。
  妙麗這回不再是個好管閒事的書呆女, 反而是性感可人,一心巴望成名的小偷兼騙子Nicki,其南加州腔的美式腔調與故作委屈的八字小眉,欠揍討打的演出倒頗令人折服。
  美籍華裔的張凱蒂首次獨挑銀幕大樑Rebecca一角,眼光犀利,品味甚高,心機重重,非達目的,不擇手段。與其說她熱愛藝術與時尚,倒不如說在柯波拉的詮釋下, Rebecca個體象徵了盲目追求名流文化的精神官能分裂症候群病態:先經由視域(閱讀雜誌)經驗,欣賞崇拜好萊塢名媛穿搭,再經由觸域經驗,順手牽衣的瞬間快感,啟動揉雜了嫉妒與自卑的同儕競爭意識流,再回到由自身(穿搭照鏡)與他者(導演運鏡)的視覺交換。劇末法庭大門開關只需一瞬間,主角們依序退場,以旁白解說法庭判決。
  雖說星光五人幫既非俠盜,又非混混,也非惡徒,但Nicki招搖撞騙的炫耀手段(於受訪時公佈個人網址)與Rebecca冷酷無情至令觀者發毛的分裂人格(開庭時無視於好姐妹Marc的存在),實為柯波拉之於當今資本社會唯物主義者最擲地有聲的大膽控訴。
  片名The Bling Ring恰恰於電影中主角之於鑽戒的喜愛、自傲的語氣、行動電話的交流、警車的鳴笛、特勤組的按鈴、法槌的定讞與片末記者的重重包圍,一字串連到底。更有趣在於,電影不時穿插琳賽蘿涵因行竊而被捕的新聞報導片段,加諸芭莉絲希爾頓自宅內滿是自身形象的畫框與抱枕,抑或是安潔麗娜裘莉的粉絲自製海報,好些批評者大可以「好萊塢置入性行銷」之名大肆撻伐柯波拉。但若細細觀之,《星光大盜》之於媒體造神,名流自戀,小民盲從的後現代虛無,卻有著高明大膽、極為娛樂效果的揶揄諷刺技巧,閃閃金光(黨),無所遁形。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431/34317513/

詳參【圖博館】:《穿著PRADA的惡魔》 柯波拉:名導演38
2014-06-16 12:12:02
阿楨
品牌,就是戒不掉! (遠流 2012)

  內容簡介
  如果你曾經屈服於小孩的央求而買下某品牌的玩具或早餐食用的燕麥;如果你聽信朋友的話買某種品牌的食品;看暢銷書排行榜決定讀什麼書;晚上iPhone 必須放在身傍才能安睡或參加Facebook 紛絲團並按讚,那麼你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早已被品牌洗腦了。  
  他寫這本書的其中一個目的,是要提醒所有消費者:弄清楚自己的消費行為;弄清楚自己的真正需求。
  作者簡介  馬汀.林斯壯 Martin Linstrom
  全球公認的首席品牌大師,名列《時代》雜誌2009年全球百大最有影響力人物,曾擔任微軟、迪士尼等多家財星500大企業的顧問。
  每年聆聽林斯壯演講的聽眾超過一百萬人,所寫的關於品牌行銷文章散見《紐約時報》、《富比士》、《財星》、《CNN網站》、《Fast Company》等媒體。
  著有《收買感官,信仰品牌》(Brand Sense)、《買我!》(Buyology)、《人小錢大吞世代》(Brandchild)等,而《收買感官,信仰品牌》被《華爾街日報》稱為有史以來最好的5本行銷書之一。
  目錄
前言 品牌勒戒所22
1.出生是為了購買!
當你還是胎兒,品牌就在打你的主意33
2.製造恐懼就會大賣?
研究證明:你越害怕,越沒有判斷力56
3.停不下來更戒不掉!
宅機族、品牌狂,著迷和上癮只有一線之隔87
4.買了,就爽了
廣告中,性愛的新面目118
5.你很怕被排擠
同儕壓力是最有效的行銷手法148
6.啊,超懷念的
你不是買產品,而是買一趟回到童年的回憶180
7.讓名人牽著鼻子走
不是買產品,是買明星某一部分特質208
8.自然哲理面霜
健康、快樂與心靈啟迪的代價243
9.你的一舉一動都在監視中
隱私末日270
結語 摩金森太太有什麼,我也要
最強而有力的隱藏說服者,正是我們自己309
  內容連載 渴望的力量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42684
2012-05-20 13:17:47
版主回應
美國人反思節日過度商業化 2011-12-02 新華網

按慣例,每年感恩節後的第一天獲稱“黑色星期五”,標志著聖誕購物季拉開帷幕。“黑色”指的是記帳本上的數字用黑色書寫表示盈利,紅色則表示虧損。但近年來“黑色星期五”的光芒大有掩蓋感恩節之勢,商業氣息的浸淫下,人們越來越覺得感恩節變了味兒。
……………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herald/2011-12/02/c_131284394.htm

節慶商業化的省思 by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節慶的背後是什麼?〉 作者楊舒斐以年假成為「塞車節」開場,深感該節日已愈來愈遠離其「一年中最重要的家人團聚節日」內涵,變成放假睡覺、狂歡作樂的日子。年味愈來愈淡我們已可感同深受,而商業利益的愈來愈凸顯也可明白體會。連最重要的節慶都已商業化,其他的節日更不必說了,而千篇一律的「演唱會」、「舞會」「文化創意產業」幾乎已是各種節日最常用的節目了。作者慨歎之餘,深覺「文化價值」被抹滅了。
……………
http://www.epochtw.com/206/6340.htm

  相關新聞
運動商業化
節日商業化
藝術商業化
醫療發展商業化

另參本館:《奧林匹克的誕生》 藝術市場的虛實 《當藝術遇上經濟》 鞋業王國與白銀帝國 國際文化藝術節 國際笑話節 誰的跨年 《數位內容》 《文化很好賺》 假日經濟

母親節太商業化了,好事還是壞事?

這年頭很難不把母親節過得很商業化,我覺得台灣人都不太擅把內心的感情說出來,送禮物,至少還讓人家可以說,媽,這是母親節要送你的東西啦;至少還找到一個不錯的方法。是不是這樣?我覺得沒那麼糟。
http://forum.yam.org.tw/women/forum/get.cgi/mamie/f1999/5.html

商業化

  商業化不是産業化,它指的是以生産某種産品爲手段,以營利爲主要目的的行爲。所謂的商業化是相對藝術化而言的,藝術可以是非常有個性的非常自由的表達個人情感的東西!而商業是有明確目的的表現被設計對象的主體的,不管是藝術化還是商業化,前提是要符合最基本的大衆審美觀——版式,顔色,元素,統一這些美學基礎。
  只不過藝術化可以有非常獨特的表現方式,可以不被大衆所接受,而商業主要是讓大衆能接受並明白,當然商業和藝術一般都是結合起來的,只不過側重不同。
  商業化一般在西方認爲有如下順序:
  分五步,四個戰略缺陷(戰略缺陷就是容易錯的地方)。
  第一步是構想:主要表現爲完成新的發現,諸如申請個人專利,或購買他人專利。此期間一般找研究同伴,媒體,同學等人來當投資方。
  第一個戰略缺陷:興趣戰略缺陷。
  第二步是發展:主要表現爲應用新的發現,諸如將專利投入到發明,使得一項抽象的研究成果轉化成物質實體。此期間主要找研究同伴,有可能用此新技術的人來當投資方。
  第二個戰略缺陷:技術戰略缺陷。
  第三步是展示:主要表現爲完成産品,完善産品的功能,並將其介紹給一些人。此期間主要找可能的消費者做投資人。
  第三個戰略缺陷:市場戰略缺陷。
  第四步是推廣:主要表現爲將産品介紹給大部分人,並使得有用戶支持新産品,有公司願意投資生産。此期間一般找用戶,消費者來投資。
  第四個戰略缺陷:擴散戰略缺陷。
  第五步是維持:主要表現是著手于擴大利潤,或者准備分出一部分貨單給競爭對手。主要投資方就是大公司,經濟合作夥伴,或者更換地域尋求外企。
  商業化是促進生産社會化,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充分動員社會資源,滿足人們日益增長及不斷差異化的物質文化需求。通過科研、教育、文化,使人們獲得符合自己個性,能夠發揮個人稟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形成自由的意識和充分的創造力,培養能爲工業化生産提供充足而豐富的生産要素的,協調生産關系和生産過程,促使工業産品充分而迅速的實現價值,從而建立循環高效完善的工業體系。提高人們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分享經濟發展成果,使人們獲得滿足自我需求的財富,傳播適當的消費理念,促成良好的消費習慣,爲工業提供成熟的消費群體。
  商業化是從政治、經濟、文化角度的改革建立商業社會。   
  發揮人的認知能力,使人們的思想及行動更加符合經濟規律,減少浪費及環境破壞,同時避免變成經濟人的僵化枯燥的思想,豐富人的情感,提高人的覺悟水平,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http://baike.baidu.com/view/631521.htm

另參本館:《NO LOGO》 耶穌不敵耶老 母親節商業化 《快樂經濟學》 《情緒時代》《Shopping演化史》《麥當勞經營策略》《速食的黑暗面》
2012-05-20 13:19:41
阿楨
消費社會學的概念 (韋伯出版 2011)

  本書針對「消費」這項概念,提供了清楚簡潔的入門導論,其中廣納了消費社會的相關議題與辨論。本書精準地指出,消費主義的竄起與世界職業的轉型,還有以生產為基礎的新型社會秩序,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色,任何人都難逃其中。社區與社會階級面臨到不可逆的衰敗態勢、無保障的工作持續增加、少有人把工作視為對生命有意義。為了追求社會名望、認同感官、個人成就,大眾紛紛將向「消費」靠攏。
  透過這本書,我們將會看到在消費、消費主義和消費社會方面等許多不同觀點之間的論辯。書中介紹了九種當代消費者的形象,我們人人都可能是「選擇者、傳播者、探索者、身分尋求者、享樂主義者∕藝術家、犧牲者、反叛者、行動主義者或公民」。作者認為消費對於我們的生活有著雙重影響,我們似乎只能在「正向卻膚淺的樂觀主義」與「陰鬱卻隱含深度的悲觀主義」中二選一,做出對消費的看法。全書探討了消費者組織的限制、宣傳文化下的消費者保護活動等,最後,作者針對幕後的全球品牌與廣告、企業贊助、置入性行銷彼此的相互滲透來歸結本書,這是一本值得讀者細心品味的著作。
  作者簡介
  Alan Aldridge 英國諾丁罕大學社會學高級講師,他的研究主要專注於宗教、消費主義以及個人金融服務等方面。曾出版《當代世界的宗教:一個社會學導讀》(Religion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A Sociological Introduction)一書。
  目錄
第一章 消費做為一種關鍵概念
第二章 生產與消費
第三章 消費社會:烏托邦或反烏托邦?
第四章 消費社會的生活
第五章 麥當勞化與迪士尼化
第六章 消費行動主義
2012-05-20 13:20:11
版主回應
消費者行為 (華泰文化 2012)

  目錄
第一篇 消費者行為導論
第1章 消費者行為與消費者研究
第2章 顧客導向的行銷策略
  第二篇 消費者決策
第3章 消費者決策程序
第4章 購前程序:需要確認、搜尋與評估
第5章 購買
第6章 購後程序:消費與消費後評估
  第三篇 消費者行為的個別決定因素
第7章 消費者動機
第8章 消費者信念、情感、態度與意圖
  第四篇 環境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
第9章 線性微分方程組
第10章 群體與個人的影響
  第五篇 影響消費者行為
第11章 進行接觸
第12章 塑造消費者的意見
第13章 協助消費者記憶

消費者行為:洞察生活、掌握行銷 (前程文化 2011)

  作者簡介:曾光華
  學歷:政治大學企管學士、美國密蘇里大學行銷管理碩士、博士(1995)
  現職: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系暨行銷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目錄
第一篇 消費者行為基礎
 第 1 章 消費者行為導論
 第 2 章 消費者行為與行銷策略
第二篇 消費者決策與個體影響因素
 第 3 章 消費者購買決策
 第 4 章 消費者動機、涉入與價值觀
 第 5 章 消費者知覺
 第 6 章 消費者學習與記憶
 第 7 章 消費者態度
 第 8 章 消費者情緒
 第 9 章 消費者人格、自我概念與生活型態
第三篇 總體影響因素
 第10章 購買情境
 第11章 文化與次文化
 第12章 參考團體與意見領袖
 第13章 社會階層
 第14章 家庭

消費是一種翻譯 (博雅書屋 2010)

  目錄
第一篇 文化脈絡
 第一章 消費生產了生產
  消費的魔性
  消費的輪迴
  跨領域路徑
  結論
 第二章 文化意識是深刻的無意識
  文化:魔鬼藏在細節
  文化的藍圖
  神話、象徵、儀式、意識
  全球化和混合化
  結論
 第三章 消費是一個翻譯過程
  符號化的溝通
  從功能到感動
  意涵的轉化
  意涵的延展
  結論
第二篇 消費心理
 第四章 愈是記不得,愈是忘不掉
  動機:內在的魔性
  古典動機理論
  獨立和互依
  趨近和避免
  涉入的連續帶
  結論
 第五章 隱形和盲眼
  感覺的世界
  神祕的認知
  結論
 第六章 記憶是用來拯救現實
  經驗:技術和挑戰
  學習:行為和認知
  記憶:催化和失靈
  結論
 第七章 我甚至和我自己都沒有共通點
  人格:差異性和持久性
  自我七十二變
  朝向後現代崩潰
  結論
第三篇 社會脈絡
 第八章 身分是分身
  階級是認同和疏離
  其他社會結構區隔
  結論
 第九章 群體是同化和異化的過程
  群體和組織
  家庭和家戶
  結論
 第十章 階級是無法忍受流行美學
  同掛∕不同掛
  社會影響途徑
  參考群體
  結論
第四篇 消費行為
 第十一章 態度是情感豐富的若無其事
  態度是用來宣告
  消費是系列的判斷
  結論
 第十二章 感性是理性的計算
  獲得的連續帶
  購物是一場遊戲
  古老的以物易物
  難以言說的禮物
  結論
 第十三章 流行出於模仿和差異
  連續∕不連續
  擴散:時空的延展
  採用:個人的二擇一
  結論
 第十四章 欲望是期待和幻滅的輪迴
  滿意:從內在到外在
  不一致∕不公平
  從滿足到矛盾
  結論
 第十五章 處置宣告新的姿態
  瘟疫和神殿
  處置作為一種分離
  木乃伊上太空
  有星號、沒星號、有星號
  慢活的囚犯困境
結論
2012-05-20 13:58:47
阿楨
情感經濟學:消費決策背後的真正動機 (先覺 2009)

  內容簡介  
  本書讓你清楚看見,情感是最高明的詐騙集團,每一秒都在讓我們做出不可思議的行為。左右購物決策的,往往不是合理的判斷,而是情感、性愛、胃……無論是日常購物、上館子吃飯、折扣血拚、投資、作生意、就醫和選舉的決策、買彩券……喜怒哀樂的影響力無所不在!
  作者簡介
  墨特里尼 Matteo Motterlini  1967年生於義大利米蘭,於米蘭大學攻讀科學哲學,於倫敦大學攻讀經濟學。曾任卡內基大學客座教授,現任米蘭聖拉法雷大學生命健康大學教授,研究領域為科學史、科學哲學、認知論、邏輯學、個體及總體經濟學等。著有《方法論的優劣》《醫學判斷的合理性極限》(合著)《經濟的合理性批判》《認知與實驗的經濟學》等書。本書在義大利出版時,立刻登上暢銷排行榜。

女性顧客購物心理學 (商周出版 2007)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以豐富的銷售經驗,奉勸男性銷售人員應捨棄先前對女性顧客的錯誤認知,修正既有的偏見,並且剖析引發女性顧客購買動機的深層心理,提出成效卓著的銷售攻防技巧。
  女性消費者則不妨藉由此書,透析銷售人員誘使自己掏腰包買下商品的訣竅為何,而能以冷靜的頭腦,理性購物,擺脫胡買瞎拚的宿命。
  作者簡介
  鈴木丈織(SUZUKI JOZI)日本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後,赴美學習精神分析學。美國聯合大學(Union College)心理學博士、聖湯瑪斯大學(St. Thomas University)醫學博士。

心靈消費 (沃爾文化 2005)

  內容簡介  
  今日,感性消費在消費者購物行為中是相當重要的一個部分。現今的消費行為已經不再出自於人們的需求,而是消費者的慾望。這是另一項關鍵性的轉變嗎?現在是消費者操控著市場。本書的作者,同時也是行銷專家的潘蜜拉?丹席格認為,要去了解人們「為何」買下他們不需要的商品,才是今日行銷成功的關鍵。只要行銷人員明白驅使消費者購物的「原因」,就能夠讓人們花錢買下更多他們不需要的商品。
  作者簡介
  潘蜜拉丹席格是全美知名的消費行銷學專家、消費心理學專家,以及消費者研究專家。她於一九九二年創立了屬於自己的行銷研究與顧問公司---聯合行銷公司。她的專長是了解消費者行為背後的動機,並且運用對於消費者心理的深入觀察,加以預測未來市場的動向。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16676
2012-05-20 14:03:20
版主回應
奢華狂潮 (智庫 2000)

   內容簡介  
  法蘭克引用許多調查和數據,顯示今日美國民眾的過度消費,實在已達到驚人的程度。相較而言,美國這十年的經濟成長率並未提高,為什麼近年卻出現這樣的現象?原因是收入金字塔最高的那一個族群,競相花費令人無法想像的大筆金錢。此外,股票飆漲造就了許多一夕新富,加上信用卡公司等企業用各種行銷手法,刺激消費,鼓勵貸款,更加強了這種現象。
  由於奢華熱潮越演越烈,近來反而出現一股反撲現象。一些提倡簡單生活的書紛紛出現,鼓吹大家讓工作少一點,行程表鬆一點,負債少一點,多一點時間給家人、社區和大自然。
但法蘭克認為,這種自力救濟的行動,對扭轉整個奢華社會的大趨勢是不夠的。要解決這個問題,法蘭克建議政府課徵奢侈消費稅,來遏阻那些消費在前10%或20%人士的消費。他認為,如果政府一味地對高所得者課徵嚴苛稅率,將使人不願努力賺錢,整體生產力大減。相反地,對那些奢侈的消費活動課稅,卻可以鼓勵儲蓄,減少太多不必要的花費。

消費主義的魑魅魍魎 (曾德平 香港kubrick出版 2012)

  內容簡介
  每天出門,上班上學,掩面而來的是,無處不在的廣告宣傳。我們行住坐臥、起居飲食均被商人照顧得無孔不入。這些商品和服務真是我們生活的需要嗎?它們如何滲透入我們的生活呢?另一方面,社會上不同階層和專屬範疇的反消費聲音此起彼落,開展和反思資本主義、消費主義、日常生活與及社會發展的千絲萬縷的關係,務求歸納、警示、尋覓消費主義其他的發展方向和模式,以改善我們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提升我們的心靈。本書以直接攝影的手法 ( straight photography ) 觀察、紀錄和反思廣告影像如何緊扣我們生活上的每個環節。另外數位攝影評論人更進行創作和評論交流,深化見解和撰寫文章。

就是愛玩酷:潮牌暢銷的祕密 (裘瑞.伯格 時報出版 2011)

  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分析了X世代與Y世代特質的差異。X世代是30歲以上,人稱後嬰兒潮世代。基本上,X世代是將網路拍賣等電子交易推向一個新的高潮,也是表現個性化的一個轉捩世代。Y世代(13-29歲)則是在一個充滿網路與行動通訊的世界中成長,他們透過這個網絡建立社會關係,學習社會化,培養消費行為,是最挑剔、最懂行銷的族群,他們崇尚自由,勇於冒險,喜歡探索世界,擁抱新奇事物,建構自我認同,喜歡自我表現,在兩性關係上比較開放……。 

通縮來了!「厭消費」 的一代… (松田久一 寶鼎 2010)

  內容簡介
  民眾不願消費難道真是因為沒有錢?
  本書深入研究,為您揭發現代人潛藏內心深處的「不買心理」!
  買車、買包包什麼的…,這根本就是一件蠢事!
  而像這樣,即使是有穩定收入,卻也不願消費的傾向,我們就稱之為「厭消費」現象。
  目錄
第1章 討厭消費的時代
第2章 討厭消費世代的正式登場與發展 概況
第3章 討厭消費的主因是世代特性,還是收入低?
第5章 討厭消費世代的心理及市場攻略
最終章 未來的消費社會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85978

工作、消費與文化 (韋伯出版 2008)

  內容簡介
  《工作、消費與文化》的核心問題是,在工業化的西方世界,消費是否已經取代生產,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主導要素。這本書回顧了生產/消費辯論的核心議題,,還有這個辯論未來可能的走向。作者的論點是,他假設富裕是讓工作轉移到消費的重要因素。
  作者簡介
  Paul Ransome 任教於英國威爾斯史旺西大學(University of Wales, Swansea)  

消費文化與現代性 (弘智 2003)

  內容簡介
  對於試圖理解現代時期之消費文化的人們而言,本書不啻提供了與此等議題、概念與理論相關的扼要簡介,並將當前的思潮置於更廣闊的脈絡中。本書條理分明地呈現現代理論家針對消費之廣,從馬克思與齊美爾等早期思想家,到後結構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等當代思潮都在本書討論範圍之內。本書指出消費文化-遠非狹隘或短期利益,而是與當代的核心議題和社會思想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透過對於主要理論家論點的回顧,本書為讀者提供了此一主題發展脈絡的完整詮釋,因此對於今日關切消費文化的許多學科都有莫大助益,包括社會學、行消學、大眾傳播、文化研究、人類學、與歷史學。
  目錄
第一章 消費文化現代性
第二章 市場的自由
第三章 消費與文化
第四章 商品的文化
第五章 事物的意義
第六章 事物的用途
第七章 新時代?
2012-05-20 14:14:26
阿楨
時尚陷阱 [公電十點全紀錄]

時裝是生活中絢爛的一部分,消費者在選購時首重樣式和質料,但是衣服和鞋子製作過程中使用許多有毒物質,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被有毒物質環繞。
迫於全球化競爭、價格壓力和時裝業僥倖心態,大型服裝連鎖在中國印度和孟加拉都有設廠,低廉的人工和鬆散的環保規範成為這些地區吸引廠商的特點,但是受影響的不只是當地的工人,接觸到的消費者也受到毒物汙染。
服裝中的毒物是一般消費者尚未意識到的一環,【時尚陷阱】將深入追蹤這些有毒物質,防腐防霉劑、鉻、偶氮染料和氯氣都是美國及歐盟明文禁止的使用,但在這些地區卻是隨處可見,即使是有機材質也難免於有毒染劑,也常常是基因改造的棉花製成。
2012-08-18 11:52:58
版主回應
【旅遊生活頻道】 省錢折價王

節目介紹
拋開你對收集折價券的了解,因為新型態的折價券收集家已經誕生。歡迎來到《省錢折價王》時代!他們的遊戲規則很簡單,就是用最少的錢買到最多的東西。但這些人不只是到處省小錢而已,他們還要利用厲害的省錢方法來賺錢。他們將不擇手段,包括跳進垃圾車搜尋折價券,記錄每週商店的特價公告,發明精細的計算公式並盡可能地囤積商品。
TLC旅遊生活頻道的總經理愛咪溫特說到:「對某些人來說,收集折價券不只是省錢的方法,還是一種生活方式。《省錢折價王》的主角分享自身的精彩故事,透露尋找最優惠折扣的訣竅和計倆,讓觀眾學習怎麼戰勝不景氣。」
觀眾得以見識他們驚人的商品囤積和厲害的購物技巧,並看他們如何聰明利用折價券來造福當地社區。《省錢折價王》呈現普通百姓追求超值優惠的生活方式。

達人善用折價券 省錢招數大公開 TVBS 2012-4-19

台灣油電雙漲,只有薪水不漲,民眾荷包跟著縮水,不如參考幾位省錢達人,是如何節省開支?他們剪下報紙、網路上的折價券,只花了1500元,就買到了價值3萬元的雜貨,究竟怎麼辦到的?來看看折價券達人的省錢妙招。
時機歹歹,怎麼可能撿到免費好康,不過這個省錢達人,早就撥好算盤,他想出的法子是,到處去翻垃圾桶找折價券。
折價券達人瓊妮:「人們丟掉報紙時,也把錢丟掉,所以跳進去尋找我要的東西,我完全不覺得丟臉。」折價券達人奈森:「歡迎來到我的車庫。」
奈森車庫裡上萬種商品,簡直就像是一座小雜貨舖,從乳液沙拉醬到阿斯匹靈,全都是用折價券換來的,精打細算的購物策略,是奈森一星期,省下9成雜貨費的秘訣。
折價券達人奈森:「我們列出2張清單,一張是當週需要的東西,例如新鮮蔬果和少許肉品,我們還列一張庫存清單,庫存清單包括店裡的免費或便宜商品。」
一般人買東西只會購買一星期的份量,省錢達人則是在特價期間,用折價券買進一整年份的庫存,但要成為省錢折價王,還要有一等一的算術技巧。
折價券達人奈森:「這是1.99美元,我有折抵75每分的折價券,加倍成1美金,表示每盒99每分,加上店內促銷價,若買四盒就能抵4美金,表示不用錢。」
對他們來說 購物就像是場戰爭,一個星期花70小時在網路上蒐集情報,一年列印下來的折價券,超過3600億張,但這一切還只是基本功。
折價券達人瓊妮:「看見年老的女收銀員,你必須敬而遠之,必須找年輕的男收銀員,他們很隨和,掃描你的折價券,態度友善。」
現在我們來實際操作,瓊妮的推車裡放了,40盒義大利麵、40罐醬料加上20公升汽水,價值將近台幣2萬元,但她可不會輕易付出這麼多錢。店員:「這是最後一張折價券,折抵2美金,總共是2.64美金。」
98%的商品,因為這一疊折價券,全部免費帶回家,趕快拿出報紙,查查網路,您也可以當個省錢達人。

妻是「購物狂」無底洞難填 夫月入10萬不夠付 2012-8-4 NOWnews

購物是件令人開心的事情,但如果成為「購物狂」,毫無節制的話,甚至還會因此破壞夫妻感情。一名男子與妻子結婚後,發現愛妻竟是名「購物狂」,每月薪水的一半就應付在妻子購買物品的款項,並且還持續10多年。男子終於忍受不了訴請離婚,法院認為雙方都有責任,但女方須負較大責任,判准2人離婚。
這起丈夫忍受不了愛妻是「購物狂」,訴請離婚判准的案例,發生在台中市。一名劉姓男子26年前娶了林姓女子為妻,婚後僅劉男工作獨扛家計,林女則是未外出工作。不料在10多年前起,林女突然出現異於常人的購物癖,時常購買一堆生活用品,包括牙膏、肥皂等,但卻都不使用,甚至買完就丟、丟完又買,如此周而復始,劉男終於受不了,91年起便和妻子分居。
劉男表示,妻子的購物慾未曾收斂,儘管他月收入可達10多萬,但這是他身兼3份工作換來的。而且光是支付妻子購物的費用,每月就高達4、5萬以上,占了他薪水的一半。兩人分居後,妻子雖然曾去就醫,但狀況未見好轉,甚至還不時到他的住處大鬧,或是打電話來騷擾,令他不堪其擾,向法院訴請離婚,台中地院判離。
林女不服提上訴,她強調自己雖有精神疾病,但以治療痊癒,已沒亂買東西。高分院審理後傳喚兒子作證,兒子表示母親常亂買東西,甚至許多物品買了超過5年、10年都未曾使用,他也認為父母有離婚必要。法官認定2人分居超過10年,婚姻關係已名存實亡,兩人婚姻破裂皆有責任,但女方責任較重,判處2人離婚,全案可上訴。
2012-09-21 08:07:02
阿楨
《小魚吃大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ySTO84rw38

小魚吃大魚的短評 • • • • • • ( 全部1073條 )

完全是意外驚喜啊!!告別中國時尚喜劇2B時代,全程無尿點無明顯BUG,完爆類似題材的《與時尚同居》,看完心情大好!三星半,再給半星鼓勵。@金逸影城地王店
為什麼給的分這麼少?國產都市向來不看、可這一部、真的是為之動容!之前只是為了孔維才買的票、壓根沒覺著這會是能拿的出手的電影。也許是沒有期望才有了驚訝吧!這是部好片子!輕鬆愉快的好片子!雖然不值5星,但為了平衡一下這麼低的分數,還是要推薦的!

小魚吃大魚的影評 • • • • • • ( 全部49 )

  電影名很爛但是電影很好看
早就不對國產片報以任何期待,但是出乎意料的這部電影讓人印象深刻電影頻道播放的時候笑了足足一個小時節奏快笑點多情節發展合理有輕有重。該渲染渲染該鋪墊該鋪墊有些鏡頭運用的相當嫻熟,笑點放大了一百倍啊沒有撒狗血但有小煽情,不煽情不叫愛情片啊,倆人在床上聊天往臉上糊葡萄皮的地方沒笑死我雖然有些小情節很刻意,但是愛情片本就不是燒腦片,就圖.........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0278801/
2014-09-10 21:38:03
版主回應
《小魚吃大魚》:都市是純真的墓地2012-11-30 1

  崔健對梁博說:“小心那些要改變你的人”,看到這篇新聞,網友應該心理都會觸動下,深諳職場生存法則的人,還能多少次在夜裡回憶起當年的純真、善意和理想,這是看過查傳誼執導的《小魚吃大魚》後,最大的感觸。這部作品是很接近我們生活的都市輕喜劇,但喜劇外殼下埋著對於都市童話的冷峻思考和對生活應有的尊重,所有正在被改變或者正在改變別人的人都應該看看。
  其實很難想像拍出過《屯門色魔》、《旺角揸Fit人》、《去吧!揸Fit兵團》的查傳誼來內地的第一部電影作品竟然會選擇都市輕喜劇。所以當知道《小魚吃大魚》的導演是查先生的時候,就好像看到一個虎背熊腰的漢子走進酒店,不要牛肉和燒酒,而是點了一個菠蘿包和一杯橙汁。當然小試牛刀也好,步步為營也好,觀眾接不接受才是最重要的。從賣相上來看,中小成本的《小魚吃大魚》並不討好,演員方面主演過《失戀33天》和《筆仙》的郭京飛和剛剛憑藉《浮城迷事》獲得金馬獎最佳新人的齊溪都是影壇新人,所以這部電影在12月7日上映的時候成為大片逐鹿影市的砲灰時,觀眾不會有一點意外,但無論票房怎麼樣,這部電影都值得觀眾看看,因為它離我們的生活太近了,離我們每個人也太近了。
  郭京飛在電影裡最先出場,飾演一個崇尚自由的設計師,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做事的風格都是隨性而激情,但齊溪才是真正的主角,郭京飛只是齊溪的一面鏡子。齊溪演的角色是位一直渴望通過自己努力而融入城市的外地女孩,北漂們、滬漂們,總之各種漂們都能從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她任勞任怨地工作,以期出人頭地,在這自己嚮往又恐懼的都市裡謀得一席容身之地。為了自己的理想,她一步步地被改變,也一步步地主動改變,從甘心被領導呼來喚去的小實習生,到對下屬呼來喚去的首席設計師,這個過程觀眾看了可能會覺得很殘酷。一方面,人在奮鬥中面臨各種考驗,在考驗中會慢慢變得成熟和堅強,但換一種說法也就是人會慢慢變得很現實、很冷漠、很明哲保身,這個過程中沒有對錯,沒有善惡,有的只是成長必經之痛,一點一點認清社會,認清人性,純真也一點一點消散。
  其實“純真”是什麼,說白了就是人與生俱來的對這個世界,對所有事物的善意和激情。郭京飛飾演的設計師依然身懷純真,但並非認不清世界,他抗拒職場生活,寧願擺地攤也不願去大公司上班,就是因為他明白,都市是純真的墓地,職場是殺死初心的子彈,當你完全成了一個職場強人的時候,這輩子也設計不出什麼優秀的作品來了。所以從某種角度,其實我們也可以理解查先生拍攝這部電影的心情,面對內地市場,要做郭京飛還是要做齊溪?電影給出的答案是兩人遵循心意離開職場,電影外呢?查先生是在猶豫中,還是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76200/
2014-09-10 21:38:54
春藥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1 00:42:2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