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8-06 07:08:25| 人氣14,597|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看海的日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開眼影視網搜到<看海的日子>的影評:

「黃春明原著兼編劇,描述從小被賣為養女,又被養父賣到妓院的妓女白梅爭取人性尊嚴的感人故事,她奉獻了十四年青春的皮肉生涯,換得養母一家優裕生活,卻遭養父的兄嫂冷眼鄙視和養母的責難。在題材上頗能將商業、藝術兩面同時兼顧。黃春明在首次將他自己的作品搬上銀幕時,組織增刪的技巧似乎仍有點生硬,未能將這個故事藉電影的方式處理得更深刻感人;導演王童的演繹亦只是平鋪直述而已,後半部且有拖得太長之感。不過,此片選角恰當,演員表現逼真,值得一贊。」

不知所言的影評,旣然「頗能將商業、藝術兩面同時兼顧」,怎又會「組織增刪的技巧似乎仍有點生硬」?還有,明明是有不少意識流的倒述,怎說成「平鋪直述而已」?另外失實好笑的台灣國語,反而成了「演員表現逼真,值得一贊」。

亂評一通,乾脆說小說及電影結尾的有點健康寫實片的配合政策歌功頌德。

如果從白梅受孕回生母家後的種種來看,似乎有點:先是幫助哥哥鋸掉爛腳、救回老命,再來政府德政、土地放領、村人有了自己的農地,但因甘薯生產過剩、市价大跌,白梅獻計、聯合控制出貨、村人賺了,最後白梅如願產下一子。

胡扯!這些只是黃春明為了呈現白梅不向命運屈服的奮鬥精神之背景,而且王童也沒在電影裡安排健康寫實片常見的官方慶功場景,不然豈會放過宣傳土地放領及農作豐收之機會。

回來比較一下黃春明的小說敘述,相對於前評所言:「如果說前評<魚>以隔二行的方式呈現小說人物的追憶回想,就已有點突兀;那麼黃春明在<兒子的大玩偶>以括弧方式來呈現小說人物的內心世界,更顯得重覆累贅。」

我以為<看海的日子>的敘述已漸成熟,小說一開始以一段長句導出故事發生的場景:

「當海水吸取一年頭一次溫熱的陽光,釀造出鹽的一種特殊醉人的香味,彌漫在漁港的空氣中,隨著海的旋律飄舞在人們的鼻息間的時候,也正是四月至五日鰹魚成群隨暖流湧到的時候……人口的流動,使原來只有四五千人的漁港,一時增加到兩萬多人,其中以討海人佔最多…還有妓女,還有紅頭的金色蒼蠅…這是漁港的一個忙碌的時節,也是一個瘋狂的時節。」
就在生意要上門的時候,白梅卻因養父年忌向老鴇請假二天回九份,在火車上展開了一段回憶之旅,藉著巧遇鶯鶯父子三人,除了倒述二人之前在一起的皮肉生涯,在穿插與養母爭吵結婚之事時,「突然,她竟想起需要一個孩子…她深遠的想著:……」

就在這裡,王童的電影總算比小說有了更好的切入點,白梅對著車窗的自己和車外大海,自言自語地對話(此時鶯鶯們已下車),並決定要找個健壯樸實的男客人(吳海水)來下種,然後回生母家產下。

看海的日子A Flower in The Raining Night  (1983)
  
導演 王童詳參【圖博館】:王童:名導演68

編劇 黃春明
主演 陸小芬 馬如風 蘇明明
音樂 張弘毅
榮獲金馬獎 「最佳女主角獎」:陸小芬 「最佳女配角獎」:英英
《看海的日子》(A Flower in The Raining Night)即依據台灣作家黃春明所撰寫的小說《看海的日子》為基礎,再進行改編的電影作品。
   劇情簡介
女主角白玫(陸小芬飾)從小被寄養在別人家中,白玫的養父把她賣到南方澳漁港的私娼寮當妓女,「十四歲就在中壢的窯子裡,墊著小凳子站在門內叫阿兵哥的日子」。後來養母家境好轉之後,希望白玫從良,但白玫不肯,養母罵她是爛貨,白玫反譏她說:「是的,我是爛貨。十四年前被你們出賣的爛貨,想想看:那時候你們家裡八口人的生活是怎麼過的?現在是怎麼過的?現在你們有房子住了,裕成畢業了,結婚了,裕福讀高中,阿惠嫁了。全家吃穿那一項跟不上人家?要不是我這個爛貨,你們還有今天?」[3]一日白玫在火車上遇到昔日的姊妹鶯鶯(蘇明明飾),早已從良,嫁給體貼的少校,並育有一子魯延,白玫突然也想當起母親來。後來白玫跟一位善良的漁夫阿榕(馬如風飾)懷下一個孩子,坐公路局巴士回到親生母親住處,公地放領讓村民擁有土地,大家都認為是白玫帶來的好運 ,正月,十分辛苦的生下一名男嬰,最終醫生用夾子將嬰兒拖出來。白玫思念起漁夫,便坐火車前往漁港,搭車時,有一位女士主動讓位給她們母子坐,讓白玫感受到無比的溫暖。
    逸事
台灣演員陸小芬參加中天娛樂台的綜藝節目「康康嚇一跳」時,經由製作單位的特意安排之下,再度見到當年拍攝本片的嬰兒,讓她實現20年來的願望。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C%8B%E6%B5%B7%E7%9A%84%E6%97%A5%E5%AD%90_(%E9%9B%BB%E5%BD%B1)
 
希望與未來的救贖之愛──〈看海的日子〉導讀
 
   一  鰹魚 
(鰹魚是分布於溫帶到熱帶的鯖魚類,通常數十萬尾相伴迴游在海洋中,鯷是它們最喜歡的食物,如果一發現便上下左右群起夾攻,使得無處可逃的鯷只好躍出水面,由於鰹魚尾鰭非常發達,所以善於游泳。)
  小說的開始便對漁港作一鳥瞰,我們可以看到電影鏡頭的移遞,從大遠景鏡頭(extreme long shot)的「海之旋律」,接著運用廣角鏡頭(wide-angle shot)將漁港內所有的嘈雜定格,然後慢慢搖至特寫鏡頭(extreme close-up),引出小說主軸的兩種角色:「妓女」與「討海人」。然而,黃春明卻將這兩種人凝聚至「鰹魚」意象,暗示我們其實「鰹魚」的到來並非只是「漁港忙碌的時節」來臨而已,更是兩種角色的交會,兩種角色的需求,是討海人與娼妓在各自生命的流亡處相濡以沫的時節。「魚群來了」的消息代表著不僅是漁港的喜悅,更代表著一個又一個關於「本能」的故事正在上演。
  於是,「鰹魚」便成為〈看海的日子〉裡的主軸意象之一,象徵著討海人的生命型態,「雄鰹仔才有的那副白色內臟」不僅代表著是壯陽聖品,更負擔了討海人流浪生命的短暫滿足;而「鰹魚」堅韌的生命力以及大量迴游的生存方式,其實就是討海人的另一種象徵。
  單純的阿榕不就具備著鰹魚的生命力嗎?而白梅不就是需要這樣的生命力來對自己做一場救贖的儀式,於是在他們性愛的過程中,白梅將鰹魚視作體內正在浮游的蝌蚪,將要使自己透過新生命的誕生對未來取得僅剩的希望,讓自己的身分從妓女變成母親;而阿榕在這段短暫的旅程裡不也是被白梅認真的對待,得到了「自責」般的感動嗎?於是「鰹魚」所帶來的不僅是「漁港」的歡騰,更浮現了白梅與這片台灣土地的希望與未來。
   二 嬰孩與母親 
  嬰兒的意象往往在當代寫作當中呈現的較多的是處理墮胎與養育之類的情事,當母親被迫生產,卻無力撫養時,世界將多出許多不幸的嬰兒,孩子也將形成社會的負荷,然而社會意識卻又弔詭地形成對於墮胎的抵拒意識,因為墮胎牴觸了父權結構的倫理價值,生產本身本來就不僅細胞繁殖等意義,具有生命存在的母性價值。而妓女在社會價值的觀念裡,更是一個被物化的對象,當妓女與生產兩個似乎對立的思考同時並存時,似乎正代表著一種身分轉變的可能,於是懷孕對白梅來說,正式在思考自身選擇的自由,原來生命的繁殖除了可以讓自己的身分的重新創造外,也負擔著某個生命的即將獨立,這樣的獨立其實便是一種存在的救贖。所以,白梅將孩子的誕生視作是「這就是我還要活下去的原因吧!」,原來不僅除了流浪許久而疲憊的心可以被救贖,連生命的價值也從此再次被確立。
  有趣的是,在白梅的思考裡,他認為孩子的父親或許可以成為虛線,白梅說:「噢!我可以不讓我的孩子知道我的一切。我會搬到很遠很遠的地方,而且是完全陌生的一個地方去。」,並且「我說你爸爸死了。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他希望他的孩子同他一樣,他還是期待著你。」,於是這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雖然父親是虛線,但是透過白梅對希望與未來執著下,依舊會有想像式的實體被塑造出來,讓孩子去有一個值得學習模仿的對象。我們在這裡看到了白梅的堅韌以及義無反顧。
  當然,黃春明並不僅止於此,白梅終究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一個曾經將他賣出去當妓女的村落,但這次他回去卻是帶著孩子,帶著未來與希望,自己已然是從嬰孩的救贖中轉變為救贖者的地位,於是大哥因著她的到來截肢而保住性命,村落因著她的到來,在十個月內經歷了有如人世變化的復甦、衰敗到重建,這部也是暗示著白梅的生命型態嗎?縱使白梅的生命有如「坑底都被得洗乾乾淨淨了」,也正因為乾淨所以徹底被救贖而重新開始。
  這樣的過程是艱辛而困苦的,凡是救贖都必須經歷一番洗滌的痛苦,所以白梅的難產便是洗滌的過程,黃春明終究不是殘酷的,這一次難產並不需要以生命終結的悲劇來換取成長,畢竟白梅不僅是代表著自己而已,它也象徵著母親、土地等未來希望之所在。而這種白梅重新做人的強烈渴望也使得黃春明在兩頁描述難產的過程裡,使難產變成一種宗教的救贖儀式,血的流出便潔淨了白梅以及這整個村落與土地。最後,男孩的誕生,變成難產這個災難後真正的希望,白梅不僅徹底救贖了自己,也救贖了村落。 
   三 海洋 
梅子又像在祈禱似的自言自語說:
「不,我不相信我這樣的母親,這孩子將來就沒有希望。」她的眼睛又濕了。
太平洋的波瀾,浮耀著嚴冬柔軟的陽光,火車平穩而規律的輕搖著奔向漁港。
  海有著寬容的象徵,看海的梅子,已然在這個生產過程中變成一個大地的母親,孩子則成為新生命的開始,也是梅子希望與未來的最終寄託,所以梅子的溫暖,都是她的孩子帶給她的,使她不再與這廣大的人群隔絕,「現在她所看見的世界,並不是透過令她窒息的牢龍的格窗了,而他本身就是這廣大的世界的一個份子…」,這是多麼美好的未來呀!海的寬容就像梅子對於這個社會的原諒與進入,海水本身具備的淨化功能也在梅子生命的後半段成為核心,至此所有的救贖都已然完成。
  同樣地,海代表著生命力的原始意象,孩子也是如此,新生命的誕生是如此像嚴冬般地陽光這樣美好,雖然漁港依舊要在鰹魚季節騷動,但這種原始與土地的生命力將會繼續蓬勃,給予人們無限的希望。
   四 尾聲 
  沈從文有一篇小說〈柏子〉,寫的是柏子這個水手與妓女的原始生命,在粗獷中表現出那本能之後單純樸實的人性美,以柏子這位男性作為視角把水手與妓女的生命流亡,透過原始受性的性愛交換傳達湘西人民的人生情態。相對於此,黃春明〈看海的日子〉卻更深層地以白梅這位女性作為主角,通過救贖自己的過程,揭示出台灣土地的未來與希望,並透過重重意象的交疊,將台灣人堅韌的生命力深入突顯,傳達出他對白梅以至於台灣人在艱苦生活中的樂觀與堅持,使得〈看海的日子〉呈現出很高的文學價值。
http://www.525.idv.tw/bbs/cgi-bin/view.cgi?forum=27&topic=123
 
王童    
 
1942年出生於安徽太和縣,原名王中和。為書香世家,深受中國傳統書畫的薰陶;在大陸時期看過許多三○、四○年代的電影,如《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等,對此留有深刻印象。1949年舉家遷至台灣,1962年進入國立藝專美術科就讀,曾獲台灣大專美術比賽第二名,1965年國立藝專美術科畢業,畢業後曾在臺北舉辦個人畫展。 
   1966年進入中影,負責服裝及美術設計,曾擔任過導演李嘉、李行、胡金銓、宋存壽、白景瑞、陳耀圻等的美術設計。1980年起以《假如我是真的》開始擔任導演,並仍持續替其他導演做美術指導的工作。1983年執導改編自黃春明小說的《看海的日子》,賣座極佳,且把女主角陸小芬自演藝低潮中帶出。1984年的《策馬入林》為其電影美學的代表作,以視覺映射的寫實風格代替以往武俠片中炫目的武打招式,運用所考據的服裝陳設及演員自然的演技,將時代的氛圍帶出。之後,王童連續導了台灣近代三部曲:《稻草人》、《香蕉天堂》、《無言的山丘》,充滿對於時代下人的關懷,具人文情懷。而1995年的《紅柿子》則帶有自傳性色彩,根據自己童年經驗拍攝而成。
   王童與新浪潮時期的導演一同崛起於八○年代,但在影片風格上卻有些不同,他將人物放到時代背景中去觀看,展現人性的細微層面,對於情感的描摹則是溫婉質樸的,深具人文觀照。而其自身對中國傳統美術、書畫的修養,也造成電影中的美術設計使其作品與其他影片產生不同的風韻。其從影至今約三十年,擔任過一百多部電影的美術指導,導演電影十多部。
   2002年於中影退休,加入宏廣動畫公司,製作《紅孩兒:決戰火焰山》及《大象林旺爺爺的故事》兩部動畫片。其中《紅孩兒:決戰火焰山》為台灣第一部自製的三D數位動畫片。 
   作品年表 - 導演作品 
1981 《假如我是真的》 If I Were for Real  
1981 《窗口的月亮不准看》  Don't Look at The Moon Through The Window  
1982 《百分滿點》  One Hundred Point 
1982 《苦戀》  Portrait of A Fanatic  
1983 《看海的日子》  A Flower in The Raining Night  
1984 《策馬入林》  Run Away  
1985 《陽春老爸》  Spring Daddy  
1987 《稻草人》  Straw Man  
1989 《香蕉天堂》 Banana Paradise  
1992 《無言的山丘》 Hill of No Return  
1995 《紅柿子》  Red Persimmon  
2002 《自由門神》 A Way We Go  
2004 《紅孩兒決戰火焰山》  Monkey King  
2004 《大象林旺爺爺的故事》  A Story about Grandpa Lin Wang  
2007 《童心寶貝》紀錄片   
   作品年表 - 編劇作品 
1995 《紅柿子》  Red Persimmon  
   作品年表 - 美術作品  
1976 《翠湖寒》 The Spring Lake  
1976 《追球追求》  The Chasing Game  
1977 《煙水寒》  The Glory of The Sunset  
1977 《微笑》(與張季平合作)  The Smiling Face  
1977 《愛的賊船》  A Pirate of Love  
1978 《煙波江上》 Love On A Foggy River 
1978 《男孩與女孩的戰爭》  The War of the Sexes  
1979 《昨日雨瀟瀟》  The Misty Rain of Yesterday's 
1979 《師妹出關》  The Woman Avenger  
1979 《結婚三級跳》 
1979 《悲之秋》  A Sorrowful Wedding  
1979 《衝刺》 
1979 《醉拳女刁手》  No One Can Touch Her  
1979 《忘憂草》  A Girl Without Sorrow  
1980 《一根火柴》 
1980 《一對傻鳥》 Poor Chasers  
1980 《十九新娘七歲郎》  
1980 《雁兒歸》 Flying Home
1980 《我踏浪而來》
1980 《愛情躲避球》 Twin Troubles 
1981 《怒犯天條》 Offend the Law of God  
1981 《假如我是真的》  If I Were for Real  
1981 《窗口的月亮不准看》  Don't Look at The Moon Through The Window  
1983 《看海的日子》 A Flower in The Raining Night  
1983 《天下第一》  All The Kings Men  
1984 《策馬入林》(與古金田、林崇文合作)  Run Away  
1989 《香蕉天堂》(與古金田、李寶琳合作) Banana Paradise  
1991 《密宗威龍》 The Tantana  
1993 《異域2孤軍》  End of The Road
   作品年表 - 製片作品
1995 《熱帶魚》 Tropical Fish  
2002 《藍色大門》 Blue Gate Crossing
   人物年表 
1949 王童隨家遷至臺灣。 
1962 入臺灣國立藝專美術科(第一屆)。 
1963 獲臺灣大專美術比賽第二名。 
1965 於臺灣國立藝專美術科畢業。 
1966 至1970年間在中影擔任美術與服裝設計,升任美術設計師。給李嘉、李行、胡金銓、宋存壽、白景瑞、陳耀圻等導演作過30多部影片的美術設計。 
1971 赴美國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中心,研習舞臺設計。 
1973 回臺灣後,先後擔任白景瑞、丁善璽、陳耀圻的美術設計。 
1976 以《楓葉情》獲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獎。 
1980 開始獨立導演改編自大陸作家沙葉新的小說電影《假如我是真的》。 
1981 導演商業文藝電影《窗口的月亮不准看》和商業喜劇片《百分滿點》。 
1982 導演改編大陸著名作家、劇作家白樺的傷痕小說《苦戀》,並任白景瑞《怒犯天條》的美術指導。
 1983 王童導演根據臺灣鄉土作家黃春明的原著小說改編的《看海的日子》,是王童電影走向鄉土的第一步。把臺灣“最後一位女明星”陸小芬的演藝低潮推向第二春,此片在臺北地區賣座達二千三百萬元,是王童第一部賣座電影。 
1984 王童執導的《策馬入林》是他電影美學代表作品之一,集美術、視覺、寫作風格之大城的創新“寫實武俠片”,也有人稱之為台灣的黑澤明。同年拍攝取材自余光中舞台劇《陽光季節》的《陽春老爸》。 
1987 開拍《稻草人》。他連續導演了台灣近代史鄉土系列電影三部曲: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晚期太平洋戰士爆發為題材的《稻草人》、國民黨政權遷台後的其文亂象的《香蕉天堂》、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初期的《無言的山丘》,完整地對台灣近代史做了一番告白,成就也最為突出。 
1988 「中國電影現況與展望」在紐約舉行,兩岸導演陳凱歌、王童、萬仁皆出席。陳坤厚、王童被新聞局選為出席奧斯卡獎代表。 
1991 王童的《香蕉天堂》享譽福岡。 
1995 導演的《紅柿子》,時空背景自國民黨接管臺灣至今,對臺灣政治歷史是一種省思。 
1997 王童升任中影片廠廠長,擔任行政工作。 
2000 《自由門神》獲得新聞局八十九年度國片輔導金一千萬元。 
2002 由台灣藝術大學執行的台北電影節國際學生影展舉辦「王童作品回顧展」、「王童導演美術平面展」,收集王童的電影及與電影相關的繪圖手稿、美術創作。 
2003 受邀擔任第二十六屆金穗獎及第四十屆金馬獎評審。
接任第五屆台北電影節主席,連任至第八屆(2006年)。 
2004 從張法鶴手中接下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主席一職。(於2006年卸任) 
2005 和林正盛、陳果、羅卓瑤及賈樟柯四位導演共同擔任第七屆台北電影節首次舉辦的「國際青年導演競賽」評審。 
2006 受邀擔任兩岸三地導演會所設立的「第一屆台灣新電影獎」評審。 
2007 獲總統陳水扁頒發第十一屆國家文藝獎。
   得獎紀錄 
1976 以《楓葉情》獲得第十三屆金馬獎最佳彩色影片美術設計獎。 
1981 以《假如我是真的》獲得第十八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 
1985 以《策馬入林》與顏昭世一同獲得第廿二屆金馬獎最佳服裝設計獎、最佳美術設計(林崇文、古金田)及第三十屆亞太影展最佳美術(林崇文、古金田)。 
1987 以《稻草人》獲得第廿四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導演獎、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 
1989 以《香蕉天堂》獲得第二屆『中時晚報』電影獎商業映演類優秀影片獎。  
1992 以《無言的山丘》獲得第廿九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導演獎、第一屆上海國際影展最佳影片金爵獎、第五屆中時晚報電影獎商業映演類評審團大獎。 
2005 以《紅孩兒:決戰火燄山》獲得第五十屆亞太影展及第四十二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片。
   相關閱讀 
1 「專訪導演王童『藝術要兇悍、電影要霸氣』」/ 鄭平 /『世界電影』第201期 / 1985 / 頁88-90 
2 『台灣新電影』/ 焦雄屏編著 / 時報文化 / 1988 
3 「冬日午後,與王童談電影」/ 張尤娟 /『新觀念』第76期 / 1995 / 頁113-115 
4 「王童--從影癡到導演一輩子的電影緣」/ 逄煥雯 /『生涯智謀』第13期 / 1996 / 頁66-70 
5 「特寫王童之一:王童.其人其事」/ 瞿友寧 /『新觀念』第91期 / 1996 / 頁82-86 
6 「特寫王童之二:談王童電影的幽默與悲憫」/ 游惠貞 /『新觀念』第91期 / 1996 / 頁87-89 
7 「王童電影平易溫和道盡人間滄桑」/『台灣電影導演藝術』/ 陳飛寶 / 1999 / 頁171-190 
8 「總要給自己一種漢子的感覺:『臺灣黑澤明』王童,打造首部3D動畫『紅孩兒』」/ 吳錦勳 /『商業周刊』第926期 / 2005 / 頁78-80  
9 「王童:劇本是電影的靈魂」/ 林蔓繻、王怡之 /『劇作家』第1期 / 2006 / 頁22-25 
10 「當紅孩兒踩上風火輪--王童談臺灣新動畫出路」/ 林蔓繻、王怡之 /『劇作家』第1期 / 2006 / 頁244-249 
11 「王童:國家文藝獎071026」/ 藍祖蔚 / 藍藍的movie blog / 2007
http://movie.cca.gov.tw/People/Content.asp?ID=43
 
陸小芬>维基百科
 
陸小芬(藝名)(1956年10月9日-),本名張淑芬,台灣台北市人,台北縣瑞芳鎮九份採礦工人家庭出身,台灣1980年代電影明星。1977年,於「今日音樂補習班」畢業後,開始職業演唱。1978年,與台灣電視公司簽約,並在「鳳凰」、「麗聲」等歌廳駐唱。
   陸小芬因擁有傲人的上圍,自出道後,一直走性感路線。1980年,陸小芬參演王菊金執導的電影《上海社會檔案》,飾演被文革迫害的少女。1981年,該片上映。片中沒穿胸罩的陸小芬裸露雙乳,演出令人震驚的「胸前一刀」,大為轟動。因此,陸小芬與陸儀鳳、陸一嬋、楊惠姍並稱「三陸一楊」,成為1980年代的票房明星,紅極一時。
   1983年,陸小芬主演王童執導、根據黃春明原著小說改編的電影《看海的日子》,飾演從小被賣給別人家作養女、又被養父賣到妓院的女子白玫。陸小芬因主演此劇,得到1983年金馬獎最佳女主角。1987年,陸小芬參演陳坤厚執導的電影《桂花巷》,展現命運坎坷的寡婦高剔紅其內心的疾苦。之後,陸小芬參演陳耀圻編導的電影《晚春情事》,再次扮演寡婦。[1]
   1985年1月,陸小芬參加中國電視公司綜藝節目《黃金拍檔》錄影。當時她穿著兩截式運動衣,在舞台上勁歌熱舞;不料,一個跳躍動作讓她的乳房蹦出來,現場觀眾看得目瞪口呆。
1990年起,陸小芬大量減少演出,隨後赴美國進修,主修戲劇方面之學科,獲得美國林肯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近年來,陸小芬醉心於芳香療法,轉型為芳香治療師。2005年,陸小芬與前台北市議員陳俊源公證結婚。[2]
   作品
電視節目
中國電視公司《陸小芬專輯:命運的小巷》,首播日期不詳。
中國電視公司《影視超級巨星慶團圓》(春節特別節目,1986年2月8日20:00~24:00,分為四大段,陸小芬與孫越主持第一段。)[3]
   電影
1983年以電影《看海的日子》榮獲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1987年以電影《桂花巷》榮獲第33屆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
1988年以電影《晚春情事》榮獲第34屆亞太影展封后。
1990年主演電影《客途秋恨》。
    音樂專輯
《情與愁》,小野、溫隆俊製作,中聯唱片錄音帶有限公司,發行日期不詳。
   著作
《陸小芬生活禪》,東佑文化2003年4月9日初版,ISBN 9579669503
《芳香樂活禪》,聯合文學2007年1月23日初版,ISBN 9575226690
   参考文献
1 台灣電影筆記 - 人物特寫 - 陸小芬
2狄志偉、吳漢嘉 台北報導,〈不發帖、不補請 陸小芬交往半年閃電結婚!〉,《東森新聞報》,2005年12月4日
3 卜人美 文,郭肇舫 圖,〈超級巨星賀新年 越洋聯手慶團圓 中視與紐約世界電視合作 除夕將播出特別企畫節目〉,1986年2月8日
   外部連結
陸小芬的部落格
陸小芬 IMDb 資訊(英語)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8%E5%B0%8F%E8%8A%AC
 
蘇明明  
 
本名蘇秀珠,1960年出生,高雄人。中學畢業後加入中影與永昇公司合辦的演員訓練班,結訓後簽約成為中影的基本演員。蘇明明早年以藝名「明明」演出多部電影,處女作《一個女工的故事》即讓她獲得了巴拿馬影展最佳女配角獎,片中她飾演愛慕虛榮的女工一角,雖然當時只是初出茅廬的新人,她卻能生動地演出這個角色。
   蘇明明以清新的形象出現在銀幕上,立刻廣受觀眾的歡迎,先後參與演出電影《香火》、《看海的日子》、《又見春天》等多部影片。但蘇明明演藝生涯的轉變出現在《油麻菜籽》的演出經驗中,她溫柔婉約的銀幕特質與演技在此片獲得了足夠的發展空間,也開啟了她與導演萬仁長期的合作關係,並先後主演了萬仁的《超級市民》以及《超級大國民》等。
八○年代後期,蘇明明接演「還君明珠」、「八月桂花香」等連續劇,讓她成為電視劇的當家花旦。與萬仁結婚後淡出演藝圈,近年漸漸復出接演電視劇。
   作品年表 - 演出作品 
1979 《一個女工的故事》  Fly with Love  
1979 《香火》  Gone with the Honor  
1980 《鈴聲二十一響》  
1980 《天狼星》 The Great Justice  
1981 《皇天后土》 The Coldest Winter in Peking 
1981 《又見春天》  Once Again with Love  
1981 《龍的傳人》 The Land of the Brave  
1981 《魔鬼殺手》 
1981 《單挑》
1981 《火爆浪子》
1981 《半夜人》
1982 《動員令》 Days In the Army  
1982 《老師,斯卡也答》  A Lily in the Valley  
1983 《看海的日子》  A Flower in The Raining Night  
1983 《油麻菜籽》 Ah Fei  
1984 《不歸路》  
1984 《穿梭陰陽界》 
1984 《朋友兄弟》  
1984 《煙花女》 My Name Is Woman
1985 《舞女》
1985 《慈悲的滋味》 Taste of Mercy
1985 《超級市民》 Super Citizen  
1986 《竹籬笆外的春天》 The Spring Outside the Fence  
1986 《暗夜》 Dark Night  
1986 《父子關係》  The Two of Us  
1986 《北投最後一班列車》 
1986 《孽子》 Crystal Boys  
1987 《異鄉故事》  Sapporo Story  
1987 《讓我活下去》 
1987 《佳人本色》  
1990 《牡丹鳥》 Peony Birds  
1991 《胭脂》  The Story of Taipei Women  
1995 《超級大國民》  Super Citizen Ko  
2001 《天使》  Angel  
2006 「無盡的愛」(電視劇)  
2007 《不能說的‧秘密》 Secret  
2007 「亂世豪門」(電視劇) The War of Betrayal 1895
   得獎紀錄
1979 以《一個女工的故事》獲得第十六屆巴拿馬國際電影節最佳女配角獎 
   相關閱讀 
1 「蘇明明入戲30年」/ 賴怡佳 / 『時報週刊』第1546期 / 2007  
http://movie.cca.gov.tw/People/Content.asp?ID=304
 
 
 
 

台長: 阿楨
人氣(14,597)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莎喲娜啦‧再見>
此分類上一篇:<兒子的大玩偶>

圖博館
《風中家族》2015年 導演 王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IZ7QWD88d0

風中家族-維基百科

《風中家族》(英文:Where the Wind Settles),中國大陸片名則為《對風說愛你》,是一部於2015年上映的愛情史詩電影。本部電影以1949年(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為背景,試圖呈現臺灣歷經60多年的時代變遷,小人物在顛沛流離、歷經時代苦難下刻苦奮鬥的故事。由楊祐寧、胡宇威、郭采潔、柯佳嬿、郭碧婷、李淳、李曉川、林玟誼 、姜瑞佳領銜主演。
  劇情簡介
對奉先來說,打從有記憶以來,爸爸總是蹙著眉頭,沉思著……。
國共內戰那一年,小范(胡宇威 飾)、順子護著受傷的連長盛鵬(楊祐寧 飾)在小鎮裡四處逃竄,卻在罕無人跡的村莊裡發現一個躲在甕裡的娃兒,小奉先探出頭來哈哈大笑,還以為在玩捉迷藏。在命運的安排下,三個大男人只好帶著一個娃兒一起逃亡,誰知這一逃,竟是從淮北逃到上海、從上海逃到台灣。
開往台灣的船就要啟航,盛鵬肩上的傷口隱隱作痛,卻比不上牽掛北方家人來得心痛。碼頭邊大批無法上船的人們互相推擠、爆炸聲不絕於耳;邱香(郭碧婷 飾)、邱梅(郭采潔 飾)姊妹跟隨父親舉家遷往台灣,一行人匆匆上船。啟動前船身開始劇烈地搖晃,邱香差點失足摔倒,幸好盛鵬將她安全護送進入船艙,兩人的緣分悄然展開。
從此小奉先(李淳 飾)有了盛鵬、順子、小范三個爸爸,他們在台北的違章建築群勉強找到落腳處,並邂逅溫良賢淑的麵攤女兒阿玉(柯佳嬿 飾),逐漸成為一家人。這一群彼此沒有血緣關係,卻因戰亂而命運相連的家人,誕生自戰火中、成長於遷徙中,更在愛情的萌芽和發酵之下,找到一輩子安身立命的所在。生命有如隨風飄揚的蒲公英,卻也像野草般強韌茁壯,如此經過幾十年,盛鵬仍念念不忘家鄉的妻兒,牽絆像繩子繫在他的心上,一輩子也不曾遺忘。
  資金
兩岸合拍片,資金分別來自大陸、臺灣中小企業銀行等等。
  票房
2015年6月26日在大陸上映,4天僅有200萬元票房。7月臺灣上映,首週末全臺票房則達到500萬元新臺幣。
  電影評論
《風中家族》 穿著史詩外皮的愛情類戲劇
讓我難以保持理性評論的電影:《風中家族》
《風中家族》 時代的細微塵埃
風中家族:我聽到了、我看到了、我感受到了,王童導演
江海洶湧下的在地人形專訪《風中家族》導演王童
彭彥凱: 如風的行板《風中家族》. 電影原聲帶
2016-11-04 08:56:31
圖博館
王童-維基百科

王童(1942年4月14日-),本名王中和,黃埔軍校名將王仲廉之子、宏廣董事長王中元之弟,安徽省蕭縣人,出生於安徽省太和縣,台灣知名電影導演,執導電影達十餘部,曾經獲得國家文藝獎。現擔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教授。
  生平
1942年4月14日出生於安徽省太和縣,父親王仲廉、母親郭翔九[1]
1949年隨父母遷台
1962年進入國立藝專美術科
1966年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擔任多部電影美術與服裝設計
1980年執導首部電影作品《假如我是真的》
1997年任中央電影公司製片廠廠長
2003年任台北電影節主席,至2006年卸任
2004年擔任金馬獎執行委員會主席,至2006年卸任
2007年10月26日獲頒第十一屆國家文藝獎
2010年8月起至2013年7月擔任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系主任
  導演
年份 作品名稱 特殊事蹟
1981年 假如我是真的 1981年 第18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
1981年 窗口的月亮不准看
1982年 百分滿點
2016-11-04 09:01:41
威爾剛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3 01:05:1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