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4-03 10:50:37| 人氣1,94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電影散場—悼李潼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說】李潼身影

那天清早,曙光微露,妳身穿一席蓬蓬睡衣,來到七樓陽台。
妳要在女兒牆上張開雙臂,在這裡起飛;以無聲的翱翔,表露妳的愛;以沉重的墜落。,證明妳羽輕的存在。
……
聽說,每個初戀都是風火熱烈的,聽說它以真誠為柴薪,以忽起忽落的得與失為風鼓,它的宜人歡欣和灼人痛楚,世間少有人能全身而退。而青春兒女都要勇往直前,在那熱烈風火經歷一回,給笑過、哭過才能成長。
          —節錄自李潼《尋人啟事》之〈飛翔的女兒牆〉

  「李潼」這個名字,對於習於文字閱讀的國小高年級階段孩子來說,可能是熟悉的。因為他的著名少年小說《少年噶瑪蘭》,可是不少學校推動閱讀的書單必列的書目之一。縱使他們沒看過這部魔幻寫實風格、以時空轉換搓揉台灣開墾、原住民歷史與少年成長掙扎的作品,也可能看過以這部作品所改編而成的同名動畫卡通。只是,他以兒童與青少年為閱讀對象所書寫的作品,又豈止於這一本。

  縱使沒看過這本書,但他們或許也曾在藝術與人文(施行九年一貫教育後,音樂與美勞相結合,名為「藝術與人文」)課本中,歡樂吟唱他所寫下的歌詞。只是,或許他們根本沒注意到課本上的作詞者是誰?就算注意到,也難將「李潼」與「作詞者:賴西安」二者之間產生任何聯想。

  至於大人呢?「李潼」這個名字或許陌生,但是曾經經歷民歌年代的人,應該對於「賴西安」這個名字有些印象。但若對這名字還是很難有任何想像。那麼孩子口中吟唱的歌,你肯定是耳熟能詳。這首歌是這樣唱的:

    歡鑼喜鼓咚得隆咚鏘,鈸鐃穿雲霄。
    盤柱青龍探頭望,石獅笑張嘴。
    紅燭火,檀香燒,菩薩滿身香。
    祈祝年冬收成好,遊子都平安。
    歡鑼喜鼓咚得隆咚鏘,鈸鐃穿雲霄。
    范謝將軍站兩旁,叱吒想當年。
    戰天神,護鄉民,魂魄在人間,
    悲歡聚散總無常,知足心境寬。

  沒錯,《廟會》這首歌就是賴西安的作品,而由他所作詞的歌曲,在民歌風行的當年,大街小巷皆可聽聞、甚至已成經典作品的還有鄭怡演唱的《月琴》,以及由木吉他合唱團演唱的《散場電影》。不過,民歌年代的輝煌早已如燭火在風中熄滅;當年曾經寫下這些經典作品的賴西安,也因癌症於二00四年十二月二十日清晨辭世,享年五十二歲。

  曾經歷經民歌年代的我,對於他所寫下的歌詞創作當然是年少時代的美麗回憶。只是,當時「賴西安」這名字的意義,與現今流行歌曲的作詞者相同,僅止於歌詞創作者。縱使歌詞文字銳利如刀,狠狠刺進聽者的心窩,卻也僅能讚嘆,卻從不曾想像這名字對自己產生多大的意義。只是,當「賴西安」這名字轉換成「李潼」之後,這名字之於我就多了份不同的意義。

  開始接觸兒童文學作品時,「李潼」第一次進入我心中,是因為《見晴山》這本敘述離家遠赴他鄉工作的父親與子女之間深摯感情的故事。然後,他的作品《少年龍船隊》、《少年噶瑪蘭》、《水柳村的抱抱樹》、《藍天燈塔》……便一本本進入我的書架中。

  在當時,閱讀李潼的作品,總感覺他是一位以精準優美的筆調、時而戲謔輕鬆動人、時而深沈動人的情節安排,從事兒童文學創作的作家;而他的故事更是清楚勾勒出台灣鄉土風貌、並融入豐富本土民俗文化色彩。於是,《少年噶瑪蘭》便書寫著平埔族後裔少年潘新格穿越時空,進入吳沙開墾宜蘭的年代,與噶瑪蘭祖先居住的加禮遠社的女孩春天相遇。《少年龍船隊》則將宜蘭村落鬥龍船的傳統習俗,輕巧融入豐富有趣的故事情節中。更進一步深入瞭解後,得知以「李潼」為筆名的他,本名是「賴西安」時,對他不禁又多了一份熟悉的親切感受。

  一九九八年十月,參加了一場為期五天的兒童文學研習營。除了欣喜於可以暫時拋下粉筆與紅筆外;更高興的是,在課程安排中看見了李潼的名字,可以親炙聆聽他的創作理念。(當時在課程表上還看見一個陌生的名字「廖福彬」,這名字便是現今當紅火熱暢銷圖文作者「幾米」的本名。當年,才剛出版前兩本圖文書《森林裡的秘密》與《微笑的魚》的他,可真是謙卑。只是,這又是另一則故事了)

  李潼善於用文字說故事,但當他對著我們說著故事時,那豐富的表情與動人的口語敘述,又讓我陷入另一種沈醉的地步。在課程安排與他的逼迫下,所有參與者必須創作一篇少年小說。於是,我連著數夜趕工寫下了《永遠的彩虹》(未發表),並將這青澀的作品交到他手中,接受他的指導。雖然未盡完美,但因為他,我才能寫出生平第一篇、也是唯一一篇少年小說。

  幾乎已經盡得國內各大文學獎項的他,轉戰創作領域、從事兒童文學創作後,總是贏得兒童文學評論者的喝采掌聲。兒童文學評論家許建崑教授曾提出「華文少年小說的四大天王」這個說法,而李潼便是唯一一位台灣作家(另外三位是大陸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張之路與沈石溪),資深兒童文學作家洪汛濤則稱李潼為「台灣少年小說第一筆」。就我個人於李潼作品的評價而言,他,確實擔得起這樣的讚譽。

  然而,這可能是所有從成人文學書寫領域轉戰兒童文學領域的創作者共有的問題。因為作品文字書寫過於優美,優美到孩子難以啃食的境界;或許因為書寫形式(如魔幻寫實)過於跳躍,讓孩子讀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所以縱使他的創作多、且總是佳評不斷,卻始終沒有在出版市場獲得相對的掌聲。只是,或許這是圖畫書佔據太多兒童文學作品的出版板塊,而翻譯少年小說(如《哈利波特》、《向達倫大冒險》、《波特萊爾大遇險》這類幻想小說)更是吞食了國內兒童小說與少年小說的生存版圖。李潼的作品在出版市場始終淪於有行無市的尷尬局面。

  再一次親炙李潼是一九九九年的事。當時的我,暫時轉換身份,成為一名研究生。當時的他,一口氣出版結合台灣近百年的人、事、物與歷史的少年小說《台灣的兒女》系列、共計十六冊。如此的氣魄與手筆,在當時可謂兒文出版界的盛事。當時他之所以受邀到我們研究所演講,說穿了,其實便是出版宣傳行程;然而,或許對象不同(僅有研究所內二十幾名學生與老師),說的便是這套書的創作緣由與其中的故事。若不是已經對他有所熟悉瞭解,否則當時站在台上演講的他,可能會給人一種盛氣凌人、恃才傲物的霸氣。縱使如此,如今這套書卻已經絕版,在市面上已經難尋。

  儼然已成兒童文學創作大家的李潼,後來陸陸續續出版不少新作與創作理論;而舊作也被各出版社從蒙塵的箱底翻出、重新再版。對於創作懷抱極大熱情、創作始終不輟、且質量兼顧的他來說,五十二歲的生命可能真的稍嫌短促。從得知罹患癌症到病逝的兩年半之間,他仍持續懷抱對於創作的熱情,更致力於參與各項兒童文學推廣活動。

  在李潼揮別人世之際,他能被人記憶、反覆吟唱不休、且真正留下印象的,是早在七0年代所寫下的歌詞,而那個名字是「賴西安」,卻不是他著力甚深的兒童文學創作與成人文學的筆名—李潼。這可能是恃才傲物、被稱之為「華文少年小說的四大天王」的他,永遠無法改變的遺憾。

  民歌年代至今已三十年,而李潼的人生電影也已經散場。當《散場電影》在不經意間被我輕輕哼起之際,我仍會記得他那高大的身影、爽朗的笑聲,以及目空一切的霸氣,且持續不休……

【李潼簡介】

  李潼,本名賴西安,一九五三年出生於花蓮,長年設籍居住於宜蘭,為台灣著名兒童文學、小說及散文作家。曾任教師、兒童文學學會理事,並曾獲得第十五屆國家文藝獎、第二十三屆中山文藝獎、第十一、十二、十三屆洪建全兒童文學獎少年小說首獎、第十、十一屆中國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第三屆宋慶齡兒童文學獎(北京)、陳伯吹兒童文學獎(上海)、第六屆洪醒夫小說獎、第一屆楊喚兒童文學獎、第一屆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少年小說首獎等三十多座獎項。

  生前出版包括《台灣的兒女》系列十六本、《少年噶瑪蘭》、《屏東姑丈》、《相思月娘》及《少年小說創作坊》等許多文學作品;另外還有相關劇本、評論和報導,於台灣當代小說及散文創作舞台上擁有豐碩成果,也在華人兒童文學界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九七0年代時,曾投入校園民歌創作,以賴西安本名發表歌詞百餘首,其中的「月琴」、「廟會」及「散場電影」等迄今仍受民眾歡迎,流傳長遠。二00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因癌症於宜蘭羅東家中病逝,享年五十二歲。



■散場電影

作詞:賴西安
作曲:馬兆駿、洪光達
演唱:木吉他合唱團

當你沉默我不再詢問,當你的笑容變得陌生,
你的哀愁我再也不介意,因為我不再看見你。
今晚的約見你已體會,這是最後的一場電影,
我們因不瞭解而相識,我們因瞭解而分離。
在人潮中不必說些什麼,因為我們再也聽不見。
我們在聲浪之中掩沒,在聲浪中掩沒。
這是最後的一場電影,只是不見傷感的分手。
當你沉默我不再詢問,當你的笑容變得陌生,
你的哀愁我再也不介意,因為我不再看見你。
因為我不再看見你,因為我不再看見你。

■月琴

作詞:賴西安
作曲:蘇來
演唱:鄭怡

再唱一段思想起。
唱一段思想起,唱一段唐山謠。
走不盡的坎坷路,恰如祖先的步履。
抱一支老月琴,三兩聲不成調。
老歌手琴音猶在,獨不見恆春的傳奇。
落山風,向海洋;感傷,會消逝。
接續你的休止符,再唱一段唐山謠。
再唱一段思想起,再唱一段思想起。

【圖片來源】http://www.tienwei.com.tw/bookimgs/李潼.jpg

台長: 老天使
人氣(1,94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