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7-17 02:50:19| 人氣99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因為文學,所以等著看電影partⅣ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接續前文……

■文學角色在電影中的精彩拼貼

看電影,本就是一項娛樂消遣。有時候,其實也不必用這麼沈重的方式、用藝術角度去詮釋剖析。犧牲五、六個便當錢、走進電影院,無非就是圖個感官刺激。所以,有時候就會挑些不需花大腦、不需掏感情的娛樂商業片來看看。只是,有時候卻會有意外的收穫。

在大雨傾盆的週日午後,終於走進戲院、看了電視廣告宣傳猛烈的電影《凡赫辛》(Van Helsing)。一部描述吸血鬼獵人凡赫辛的故事,除了精彩的動畫特效處理、激烈快速的打鬥場面外,還能抱有多少期待?只是,當我走出電影院卻是帶著微笑。

沒錯,那凡赫辛前往羅馬教廷的地下組織受命、並領取一身犀利武器的場景,活脫脫就是007電影的維多利亞時期的複製版本,而那畏縮不起眼的聖方濟修士卡爾,就是Q博士的變身。那森林中的陰鬱氣氛與《斷頭谷》頗為類似,那吸血鬼新娘產下、黏答答懸垂在屋頂的卵與《異形》無差……,許多許多的場景或畫面確實有太多電影的影子。只是,當電影一開場沒多久,凡赫辛與海德大戰巴黎聖母院的一段便不禁令我會心一笑;科學怪人心碎於宛如他父親的創造者維克多喪命,抱著屍體逃離德古拉伯爵的城堡、於風車塔頂嚎啕嘶吼的情節,確實很「悲劇」。當然,還有狼人於月圓變身的引用……。

一部電影編劇竟然結合了西洋幻想(科幻)文學的經典角色—布萊姆‧史托克(Bram Stoker)的《吸血鬼德古拉》(Dracula)、瑪麗.雪萊 (Mary Wollstonecraft Shelley)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與狼人—於一爐,不管角色安排的邏輯是否貼近於各原著,但如此拼貼確實充分達到十足的娛樂效果。

當然,只短暫出現於電影中、被凡赫辛擊殺於巴黎聖母院的海德,也是如復活節彩蛋般悄悄援引了史帝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 )中誘發人性醜陋陰暗面而變身的海德(Hyde),而讓海德現身於巴黎聖母院鐘樓塔頂的場景,是不是又讓人聯想起雨果(Victor Hugo)的《鐘樓怪人》(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呢?

如此跨越文本的拼貼,坦白說,真的蠻有趣的。只是,當我在百視達買了《天降奇兵》(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二手DVD看完之後,簡直讓我看傻了眼。若說《凡赫辛》熔吸血鬼、狼人、科學怪人與化身博士等文學人物於一爐,已經讓我看得暗自竊喜,那麼《天降奇兵》簡直就是十九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幻想與冒險文學人物的大雜燴。

能如此精巧的將眾多文學角色匯聚一堂,著實不易。細查電影製作群後才發現:《天降奇兵》這部電影是由America's Best Comics(美國最佳漫畫公司,暫譯)於1998年推出的漫畫《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改編而成。由於無緣得見原版漫畫,因此不知電影與漫畫二者之間差異有多大。但綜觀《天降奇兵》,劇情鋪陳不算複雜、特效場面也非突出,而劇中一個接一個登場的傳奇人物,卻是這部電影唯一但精彩的驚嘆號。

話說在英國維多亞時代,由於神祕人士四處作亂、威脅英國王室,於是英國情報局探員M眼看災難一發不可收拾,便籌組一支各懷絕技的能人異士,解決隱然爆發世界大戰的危機。於是,由冒險家艾倫‧郭德曼所領軍的奇兵團—尼莫艦長、女吸血鬼米娜、化身博士、隱形人、不死人、偵探湯姆—便搭乘潛艇鸚鵡螺號出征,阻止企圖毀滅地球的邪惡勢力。但是,這個奇兵團中卻出現了背叛者……。

《天降奇兵》的故事就是如此簡單,但精彩之處就是這些奇兵團的身份。

首先,奇兵團的領導者艾倫‧郭德曼(Allan Quatermain),在劇中是隱身於非洲大陸的傳奇獵人,這個傳奇角色是亨利.萊特.哈葛德(Henry Rider Haggard)的作品《所羅門王的寶藏》(King Solomon's Mines)中,一名跟隨探險隊前往非洲尋找失蹤兄弟的獵象神射手。由史恩‧康納萊飾演的郭德曼,沉穩內斂的性格象徵著英國帝國主義的夕陽餘暉。電影中非洲巫師曾言郭德曼將有不死生命,劇終前巫師在郭德曼的墓前施法,是不是意謂他將死而復生則不得而知。

電影中的艦長尼莫(Captain Nemo),有一艘以太陽能為動力的超炫潛艇—鸚鵡螺號。劇中的他總以印度貴族服飾造型現身。這個自信滿滿的艦長尼莫,事實上是出自於法國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的《海底兩萬哩》(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一書。只是,原著中的尼莫是個英國帝國主義的死對頭,而在電影中卻依舊跳出來協助英國皇室解決危機。(註1)

女吸血鬼米娜‧哈克(Mina Harker)在電影中的造型宛如《古墓奇兵》中的蘿拉般,是個個性強悍、身材火辣的女打仔,而這個角色事實上是出自布萊姆‧史托克(Bram Stoker)1897年的作品《吸血鬼德古拉》(Dracula)。書中米娜‧穆瑞(Mina Murray)是強納森‧哈克(Jonathan Harker)的未婚妻,但卻被吸血鬼德古拉公爵認為是他數百年前的妻子、被迫引下吸血鬼的血而成為女吸血鬼。這也是電影中的米娜何以冠上夫姓哈克(Harker)的原因,不過原著中的米娜可是一位纖纖溫柔女子,而非身穿黑皮緊身衣的女打仔。(註2)

在《天降奇兵》中,性格衝突、最具戲劇張力的角色,或許就是集善惡於一身的化身博士—傑基醫生與海德先生(Dr. Jekyll and Mr. Hyde)。在由英國大文豪羅勃‧路易‧史帝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所寫的原著《化身博士》或譯《變身怪醫》(Dr. Jekyll and Mr. Hyde)中,傑基醫生發明了一種藥劑,一旦服用之後,就能將性格中劣根陰暗面凸顯出來。傑基醫生以自己為白老鼠進行試驗,便變身為海德先生。原著中的變身後海德先生僅是個心地邪惡陰險的普通人,電影中的海德卻成為極具破壞力、如綠巨人浩克般的凶猛巨人。不過,電影中對於傑基醫生與海德善惡之間的掙扎與對抗處理得相當精彩。(電影《凡赫辛》同樣也將海德做了如此的改變)

與凡爾納同為科幻小說的先驅,寫過《時光機器》(The Time Machine)的H‧G‧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於1897年完成了《隱形人》(The Invisible Man)。書中主角赫利‧格里芬(Hawley Griffin)運用光影技巧發明了隱身的方式,在電影中出現的,卻是獲得格里芬的隱身方法而隱形的羅尼‧史金納(Rodney Skinner)。或許電影《透明人》已經被充分運用,所以這角色在電影中的地位並沒有被充分彰顯;而在原著中,隱身技巧確實是被偷走,而格里芬至死也沒能找到解除隱形的方法。

與吸血鬼米娜有精彩調情與打鬥對手戲,是這個奇兵團中唯一叛徒,最後卻死於自己畫像手中的便是德雷安‧格雷。劇中其實並沒有清楚交代德雷安‧格雷(Dorian Gray)何以能夠抵禦刀槍而不死、卻敵不過一幅自己的畫像。不過,若是知道這不死人就是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的小說《美少年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中以靈魂交換永駐青春的格雷,那麼也就可以瞭解早已將靈魂交出的格雷為何會成為奇兵團的叛徒。(註4)

在《天降奇兵》一幫人中,出現了一個個性不羈的美國探員湯姆‧索耶(Tom Sawyer),這個角色在出現在這部電影中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因為湯姆‧索耶正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名著《湯姆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1876)中那個調皮的小男生湯姆。原著中那個總是出紕漏、惹麻煩的湯姆,成長後竟成為美國特務,前來協助解決英國面臨的困境。湯姆從一開始與亞倫‧郭德曼的各執己見,發展到最後兩人如父子般傳承任務。在最後關鍵時刻,湯姆射出最後一槍、解決了電影中的惡棍,而郭德曼卻死在湯姆的懷中。若說亞倫‧郭德曼所代表的是十九世紀已近黃昏的英國,那麼年輕有活力的湯姆正象徵著屬於美國的二十世紀新時代的來臨。這樣的安排,是不是又是美國電影大英雄主義的安排?

由於《天降奇兵》係由漫畫改編,所以若說這部電影的改編劇本有任何突出之處,那麼原著漫畫作者的想像力則更是驚人。因為可以根據故事所設定的時代背景,將當時或科幻、或冒險的文學作品的經典人物一一納入拼貼,發展出極富想像力的情節,確實是一件不簡單的創作構思。

不管《天降奇兵》是否因為企圖讓眾多複雜的角色在影片中有所發揮,因而忽略了電影應有的緊湊與流暢,導致劇情落入科幻動作片的俗套窠臼。不過,看著這些帶著各自故事與背景、從書頁中跳脫而出的人物齊聚一堂,並在觀賞電影的過程中、如尋寶般挖掘編劇悉心安排的線索,確實是一件有趣的事。電影《驚聲尖笑》不正是玩著如此的影像尋寶遊戲嗎?

寫到這裡,竟突發奇想起來。試想,哪一天若有個編劇將蜘蛛人與蝙蝠俠寫在同一個劇本中,而蝙蝠俠卻對蜘蛛人深深著迷,那麼彼得‧派克就再也不必擔心他的愛人會有生命危險了啦!



文未完,待續……


【註1】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法國科幻作家。寫過《環遊地球八十天》(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地心遊記》(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等著名科幻小說。在科技尚未發達的十九世紀,凡爾納豐富的想像力豐富驚人;而事實證明,文學幻想總是走在科技發展之前。《海底兩萬哩》(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一書中的尼莫艦長是一位印度皇室—達卡王子,被父親送往歐洲接受教育;天資聰穎的他,在文學、科學及藝術皆有深厚造詣。後來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他便向英國的殖民行為宣戰,但卻功敗垂成。於是,達卡王子率領一批追隨者、運用天分建造潛艇,在深海對英國帝國主義展開瘋狂報復行動。

【註2】布萊姆‧史托克(Bram Stoker)的1897年作品《吸血鬼德古拉》(Dracula),可說是後續諸多吸血鬼文學作品的祖師爺。眾多關於吸血鬼的描述如:永生不死、吸人血、被吸血鬼攻擊者也將成為吸血鬼等傳統,都是源自於此書。米娜‧穆瑞因德古拉逼迫而成為吸血鬼。不過由於她純潔心靈、個性強悍、意志堅強,並未遭受蠱惑,反而指引強納森與凡赫辛教授解決了德古拉。

【註3】羅勃‧路易‧史帝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是英國著名作家。出生於1850年愛丁堡的他,是個柔弱、倍受雙親寵愛的獨生子。但父母對他充滿佔有欲的愛,卻讓他的童年生活過得極不快樂。從他著名的經典童詩集《兒童詩園》(Child’s Garden of Verses)、以第一人稱口吻回憶童年時光所寫就的詩中,就可以發現童年病弱、坐在窗內的史帝文生是多麼嚮往旅行與冒險。他最知名的作品就是冒險小說《金銀島》(Treasure Island)與科幻小說《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

【註4】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對二十世紀初期的英國文壇而言,一直是個備受爭議的作家。一來是他作品中強烈嘲諷當時英國上流社會醜陋、虛偽與腐敗氣息,二來則是因為他的同志身份不見容於當時社會。寫過〈快樂王子〉、〈夜鶯與玫瑰〉、〈自私的巨人〉……等童話的王爾德,以童話故事暗諷貴族的淪喪與功利自私,而《美少年格雷的畫像》更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受到各界抨擊,認為這是一本「有毒的書」。當然,這部作品之所以被視為洪水猛獸,除了因為作品中嘲諷當時貴族社會的淪落外,主因還是書中對於謀殺與同志戀情的描寫。原著中,格雷雖然留住了青春俊美,但畫像中的他卻反映靈魂的墮落而顯得扭曲醜陋。結果,忍不住好奇看了自己畫像的格雷……。(很棒的一本書,結局不多寫了)

台長: 老天使
人氣(99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