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正 專欄 /【寫給編輯人的信51】
抉擇:恆星或流星?
──應該「經營時間」還是「經營機會」?
/我的困惑(1)
親愛的朋友:
出版是低門檻的產業,只要有意願,一抬脚就跨入了。
它可以做得極簡,一個人便可隨意開張﹔也可以百人、千人齊聚,成龎然大物。兩端看似矛盾,實際上並行不悖;信仰者各有胸懷,也各有活法,無所謂是非對錯。
在我認識的各式各樣編輯高手之中,有些人認為出版應回歸素樸,毋需高懸理論來強作解人,而出書的目的,無非尋回閱讀的原始樂趣罷了,搞得太繁瑣,反而忘了區區初衷;也有人認為,書既然需要市場才能生存,自然有讀者(客户)、有行銷、有策略、有競爭……由此衍生「經營」的問題。一涉及經營,所有企管知識,就像套在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兒,全進入出版領域的深層裡頭了。
身處出版核心地位的編輯,很快就會發覺自己徘徊在十字路口:一邊是做好「守門人」的篩選工作,挑選出最佳、最多讀者的作品,捨此之外,似乎都是次要之事;另一邊則是學習承擔更大責任,以公司整體發展、存亡為己任。
因此,往左看,「找到世上每一本『能賣的好書』來出版」,似是編輯的天職;而往右看,怎麽創建出能發揮己長,步向發展大道的組織平台,也是一個重大課題。兩種發展,常因個性不同(傾向於「任事」或傾向於「成事」),有時同一方向,有時背道而馳;因限於篇幅,我們先談談「守門人」角色──歸根結柢,學習如何「找到暢銷好書」,應是編輯首要修練的功課。
如何才能學會找到暢銷好書的本領?
──言人人殊。
有人善於運用人脈,深信「名家作品,必屬佳構」,不惜成本,爭取名人之作,經之營之﹔有人善於尋找話題,認為議題至上,找到好議題,就找到好市場;有人從古籍入手,賦予時代意義,再展新局﹔有人從國外引進,他山之石必可攻錯;有人喜歡發掘新人,同時經營現在與未來……,總而言之,條條道路通暢銷,能暢銷的書可能來自每一個角落。
可是,「暢銷書」與「暢銷好書」,兩者不一定劃上等號。我們常常看到批判暢銷書的文章,認為暢銷書不等於好書,只追求暢銷書,很容易誤導了閱讀方向,將出版引到流行與時髦的檔次;而對書店設立「暢銷書排行榜」,更是不可原諒的舉措,是屈服於市場、屈服於市井口味,將出版崇高使命丟棄一旁了。這些人認為只有推出「暢銷好書」,才是編輯的終極使命。
你看!光就「暢銷書」與「暢銷好書」孰是孰非,兩造人馬,各執一端,即可吵得沒完沒了。然,持平之論,不管是前者或後者,均得之不易。
日本出版名人小林一博就認為,「出版業本來就有強烈的賭博性,很多新血(編輯)都抱著『一擊中的』的心態」,結果是「原本以為會暢銷的書,結果竟然沒人要買」,使得「每一本書的出版,都成了一項冒險,一種賭注」。*註1
出版過很多動輒百萬冊暢銷書的知名出版人俞曉群先生,在他自己的書裡,虔誠告白「真正主流的暢銷書,往往是在無法預知的情況下產生的」。他說:
記得2002年《幾米繪本》暢銷時,我也被巨大的印數嚇了一跳,一面安排工廠趕緊加印,一面接聽記者的採訪電話。記者問:
「你怎麽知道幾米會暢銷?」
我無言以對,只好說:
「蒙的。」*註2
他們的話,我信一半。
不信的那一半,是因為若是全信了,怎麽解釋成功的編輯「為什麼成功」?為什麽成功的總是他?
所以啊,俞先生說「蒙的」,便謙虛的顯得有點兒矯情了。想想看,幸運若始終眷顧,其中必有可玩味之處*註3。他們建立事功的奥秘既不便透露,相關院系似可納入專業研討,予以深剖細解,以造福後繼之人。
對投身出版大業的廣大編輯人而言,「暢銷書」是凝在心頭、丟棄不了的情結。但放眼芸芸眾「編」,能有幾人得登「名編」殿堂?我還記得剛加入編輯行列(約1970年代),眼見隱地的「爾雅出版社」預約王鼎鈞和琦君的書,動不動6,000冊起跳;上市之後,每家書店門口的平台上,堆的全是他們的書,那股排山倒海的氣勢啊,驚人之至!很快的,我從隱地和其他傑出的同事身上,了解自己不可能超越他們──無論人脈、經驗、能力等等,都瞠乎其後,我若跟著亦步亦趨,將永遠找不到自己的價值。
既然樣樣不如人,要靠什麼能耐在這行謀生?
有一天,我終於想通了。第一,必須誠實面對真相。既知不足,就應尋找彌補之策。第二,我相信路是人走出來的。在已經是路的「路」,若是擠不上去或擠了上去却只能隨波逐流,失去自我,那麽只好去找地圖上標示荒野之處(沒有競爭者),拿起工具「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了。
然而,到了荒野,舉目望去,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正增多了。
這就是我參加「楓城出版社」時遇到的狀况,感謝老天,我邊做邊學、步履蹣跚地走了過來*註4。
在永不間歇的學習途中,我體悟到在那種環境裡,冒出來的「暢銷書」和我的緣份有限,必須另起爐灶,才有生存機會。誠如何飛鵬說的,「暢銷書,是老天爺賞飯吃」,那麼,除了「暢銷書」,還有什麽是編輯可以創造新價值的地方?
當時,找到一個概念:長銷書。
我們發現在書市,不論時地,有一種書始終佔著書架,歷久不衰。仔細分析,可歸諸於「經典」與「類經典」,幾乎都屬於「公共財」,它們不受流行口味變化的影響,在書市角隅默默佇立。它們銷量不大,但積久成多,收成豐厚,反而長命百歲,這類型的書,我們稱之謂「永不落架的書」。
這就形成與「暢銷書」相反的思考方向。我們發現「暢銷書」固編輯之所欲也,然「永不落架的書」才是我們真正嚮往的原鄉。
編輯在汰選出版書籍時,不就是看出手中內容的不凡之處才積極付梓?若是泛泛之作,早已束之高閣或退回原主了。
所以啊!每一個編輯對親手處理的書,一開始都持著「某類型的經典作」的尊崇之心,送上書市的,我們把新書的完整生命期,稱之謂「經典化的過程」。然而,在「經典化的過程」中,有多少書經得起考驗?
我們可以這麽問:光是台灣一地,年出書量達四萬冊,一年之後,還有多少書活在書市?五年以後呢?十年以後呢?三十年以後呢?
順著這脈絡想下去,做編輯的難免驚出一身冷汗。可不!我們數以萬計的編輯,不捨晝夜努力的成果竟然如此經不起時間的錘練,絕大部份的書,有的連燦爛一閃的機會都沒,便化為時間深積層裡的養份了。
從這結局往前推想,心裡立即生出疑惑﹕
──「長銷書」與「暢銷書」熟重?
──我們希望創製的產品是「恒星」還是「流星」?
──我們是「經營時間」還是「經營機會」的人?
──那一種才是編輯至愛?
疑惑既生,困擾已成,我至今不得正解。
從我編輯生涯所見所聞來說,各執一端者,都有成功及失敗的例子。歸結眾因,仍可以一字解之,曰「適」。先了解自己的性向,再決定去「經營時間」還是「經營機會」,背逆了性向,恐怕反而一事無成。
我自己則選擇了前者。
我在以前的信內一再反覆的編輯心法是「做別人忽略做的、做別人不敢做的、做別人不能做的、做別人已經做而做不好的」。這四條小原則,恰巧和流行與時髦格格不入。經由書系(利基)的誕生,替「經營時間」拓展出廣大的空域,將缺點變成優點;我們也在書系經驗的累積中,知道如何在時間的洪流學習「經營概念」「經營領域」「經營書系」「經營作家」,所有想法像麻花卷兒,互纏互繞,難分彼此了。
以上內容完成於去年年底,我一直想把個人的困惑提出來請益。可是,重新整理舊文到這裡,心中忽生恍惚,強烈感受到一個傳統編輯的想法是如此不合時宜。在U出版時代,內容將長居雲端,永垂不朽,哪還需要喋喋不休地以舊思維看新時代?
當年,我們用自以為是的方法勇闖天下,而今新時代應當用新時代的方法縱橫雲端。他們的抉擇,絕非「恒星」或「流星」的二擇一,而是另有一套我們無法理解的競爭規則來主宰世事。
因有瑣事待辦,打亂了原訂的計劃,《編輯力初探1.0》不得不暫告結束。從2004年1月迄今,緣於大家的愛護與鼓勵,寫下近三十萬字的篇幅;至於後續的信,只好有待良緣了。
因我不是作家,所以懇請大家千萬別以作家的高度檢視這些文字,它是不及格的。這裡記錄的祇是一個半路加入編輯行列的生手、一路走來的學習歷程,點點滴滴,難盡心意。我唯一要求自已做到的是平實兩字而已。同時,我再次聲明,放棄這些文字所有權利。意思是說,任何人毋需我同意,可以隨心所欲處理《編輯力初探1.0》所有內容。
六年了,書寫讓我每天的日子都過得充實而美滿。作家陳芳明有句話,直說到我心坎裡,他說﹕「對無情時間的僅有報復手段,無非是訴諸書寫。書寫可以創造凝固的空間,抵住水流般不斷消逝的時間。」*註5
人生至此,盡是美好;而在這段行程上,我們邂逅,有你相伴,真好。
浩正2009/7/14
───────────────────────────────────
*註1:參閱《出版大崩壞?!》/小林一博著/陳惠莉.蔣千岺譯(尖端出版社/2001/10出版),見p.65、266、286。
*註2:參閱《一面追風,一面追問》/俞曉群著(網路與書/2008/7月出版),見p.181-185<暢銷書:一面追風,一面追問》。
*註3:俞曉群先生還是非常慷慨的。他猶如春蠶吐絲般、毫不藏私地暢述做書的獨門秘訣。他在<不才獨鍾出心裁>中透露了部份﹕「我做編輯工作,最喜歡『出奇』,雖然未必致勝,卻常常可以揚長避短,創造取勝的機會。……思來想去,自覺只有平中見奇、變中取巧最有突破的可能。也許有人說這是小家子氣,但《孫子‧兵勢》中卻寫道:「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盡如江河。」可見它是一種大智慧,至於大家小家,卻在個人的悟性了。……總結起來,叢書成功的關鍵是……深則求奇,廣則求新,動則求變。」原文極為精彩,可惜網路上已斷了連結。
若想了解中國出版,請讀「俞曉群的博客」,閱讀他的文章,確是一場難得的饗宴。
*註4:請參閱《編輯力初探1.0》第42信<「編輯力」的養成之旅>,見p.230。
*註5:引自2009/3/2《聯合報》「我的生活秘書」。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