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3-22 21:51:39| 人氣2,490| 回應3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編號15.回歸小說的初衷─倪匡與衛斯理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倪匡,原名倪聰,字亦明,出生於一九三五年的上海,早年的經歷峰迴路轉,不下其筆下的衛斯理等人物。一九五一年初中畢業後進入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受訓」,至一九五七年因「拆橋取暖」和「放小狼咬幹部」兩個罪名定讞,而一路從內蒙古輾轉多處逃亡,最後自澳門偷渡到香港;一九九二年移居美國舊金山,二○○七年又自美返港定居。

 

「無窮的宇宙,無盡的時空,無限的可能,與無常的人生之間的永恆矛盾,從這顆腦袋中編織出來」(金庸寫於一九八二至八三年之間)

這應該是令許多讀過遠景版衛斯理系列的讀者印象深刻置於頁首的一段話。與金庸、黃霑、蔡瀾並列「香港四大才子」的倪匡,曾在訪問中分別自稱「是華人歷來擁有最快寫作速度、最快說話速度以及最快閱讀速度的作家」,一小時至少可下筆二千五百字以上,而除了第一篇長篇小說《呼倫池的微波》有重新校稿外,之後倪匡在作品完成後皆不再閱讀即交付出版社,且寫作生涯中從未被退稿和拖稿或欠稿,有如此的表現,實在令人咋舌!

此外,倪匡在各種小說類型皆有創作,如《六指琴魔》之於武俠,「木蘭花」系列之於推理,「衛斯理系列」之於科幻、奇幻、奇情,「浪子高達」之於色情,更不用說在小說當中源源不絕的各種古怪想法;而倪匡在小說外的各文類創作上,舉凡散文、雜文、專欄、政論、電影劇本,不但有所涉獵,而且數量亦為驚人,無怪乎同為科幻小說開山祖師的張系國,稱譽「文壇鬼才的美稱,倪匡可當之無愧!」

「我認為小說只分兩種──好看的和不好看的。好看的小說,一定要有豐富的情節和鮮活的人物。小說倘若寫得不好看,即使裡面有再多的學問、道統或藝術價值都沒用。」此段話為交通大學科幻研究中心主任葉李華教授在與倪匡討論「創作理念」時,倪匡所給的答覆。

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有云:「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此間雖道出小說在中國歷代的文學地位低下,但卻也透露出小說的影響所極,畢竟誰不愛看野史?誰不愛聽八卦?可是野史和八卦中,總是「內容」凌駕於「事件人物」的,這也反映在倪匡的小說寫作中─「事件敘述很吸引讀者,然人物刻畫卻不深刻」。

民初胡適在〈水滸傳考證〉一文開始,提及在新式標點符號本中,他們將金聖歎的評和序都刪去,並有一段引人省思的文字(參考網址:http://snakepipi.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html),大意是說歷來的批評家(或古時所謂選家),有部分總以機械式的「寫作架構」、「寫作手法」作為評斷小說作品的原則,而忽略了小說的本質和創作動機;又或者有過份地添飾自己所「認定」的小說家的寫作技巧,而忽略了小說本即應有的敘事句法。倪匡有言:「我在創作時,會模擬小說人物的對話,有些小說的對話,根本就不是一般人的說話!」

倪匡除在文字上的造詣外,現實的口語對白,亦可看出其反應之快,詼諧風趣的一面,以下為三則訪談記錄:

1.      葉李華教授之「倪匡百問(2002)」:

http://sf.nctu.edu.tw/yeh/nni11.htm

 

()問:白素這位完美的女性,請問是以誰作藍本?

()答:現實世界哪會有白素,當然沒有具體的藍本。

問:衛斯理的個性讓人難以恭維,又是以誰作藍本呢?

答:我沒想過這個問題,或許因為答案太簡單了。

 

2. 李嗣涔教授和倪匡對話錄(2003)

http://nikuang2003.myweb.hinet.net/documents/01/01.57.htm

 

3.香港「傳媒春秋」主持人毛孟靜專訪倪匡(2006/08/03)

http://snakepipi.blogspot.com/2011/03/20060803.html

 

最後,以下兩個網站搜集了許多倪匡的軼事及更多第一手訪問資料,各位同學有興趣者可前往參閱:

1.      科科網:http://sf.nctu.edu.tw/yeh/index.htm

2.      倪匡黃金屋:http://nikuang2003.myweb.hinet.net/documents/01/01.57.htm

 

[附錄]

遠景出版社「倪匡衛斯理系列」44冊封面圖,相信是許多衛斯理讀者的共同回憶,而這種特殊的情感,亦是大眾文學意想不到的附加價值,乃是作者、小說人物,以及封面設計者與讀者間的聯繫,是難能可貴的。

徐秀美,1984年美國紐約怕森斯設計學院畢業,1982~1987年舉辦多次個展及聯展,曾出版《徐秀美插畫作品集》、《圖象札記》、《徐秀美畫集》、《尋找樂園-徐秀美的繪畫空間》等書。現職專業藝術創作,在插畫、影像、服裝造型、家具設計、公共藝術、平面繪畫等創作領域都有實驗及表現的勇氣。曾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推出新世紀「遊異圖」個展,在敦化南路與安和路口的中央分隔島上有一件她的公共藝術作品〔鳥籠〕。

倪匡小說封面畫者正是徐秀美。倪匡一看到就喊:「這正是我要的風格!」




看完上文後,請各位同學於下列問題中擇一作答:

1.        上文中,由倪匡的創作理念,至東漢班固和民初胡適三個段落裡,說明小說作品在中國傳統重視的人物和敘事,以及西方較新潮的意象和結構中的取捨,兩者是否有衝突?又或者,一部小說究竟是要走向「好看的故事」,抑或「經得起權威批評的作品」?請提出自己的意見。

 

2.        有人認為,倪匡的小說,根本稱不上是「科幻小說」,僅是以「科學」作為名堂,「科技產品」作為小說道具的玄幻小說,也有「科幻是包裹的外皮,骨子裡卻充滿奇幻和武俠」一說。與典型科幻小說如瑪莉雪萊《科學怪人》有所差距的「倪匡衛斯理系列」,在小說的分類究竟如何,請就閱讀《無名髮》(原名作《頭髮》)後闡述己見。(參考資料:網路評論-科幻奇幻魔幻玄幻的區別http://0rz.tw/SVrww)

 

3.        「我是一個受過嚴格中國武術訓練的人,」、「我遇過許多不可能,但沒有一件事比眼前的景象更不可能」等句,在本篇屢次以相同或相似的文字出現;縱觀大眾小說的寫作者,當作品數量達到一定程度,且作品風格趨於一致而穩定時,往往會出現如此有趣的現象,(因為網路上找不太到這方面的討論,我自己)稱之為「慣用敘述」,此種現象,或以句子出現,或以角色對白呈現,或以段落表現。因此,「慣用敘述」與所謂「文風」是否完全相同?對作品本身的意義如何?還是這對讀者的影響如何?又這是否在某種程度反映作家的某種意識?請就此現象表達自己的看法。(參考資料:http://snakepipi.blogspot.com/2011/03/emma.html)

 

4.        《無名髮》(原名作《頭髮》)中,白素於尼泊爾山區的地下密室苦等衛斯理六年,展現白素對衛斯理的堅定之情,令人印象深刻。若說人性是小說的宗旨,愛情是亙古不變的題材。請分享你對小說中某一人物的看法,其表現的又是如何的人性或價值觀(如衛斯理、白素、柏萊、巴因、甚至ABCD都可以)

台長: 女神龍
人氣(2,490) | 回應(30)| 推薦 (6)|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午時三刻 |
此分類下一篇:編號16.醫學倫理與人生的無常─白色巨塔
此分類上一篇:編號14.被譽為日本的國民作家、平成松本清張之女──宮部美幸

中三B49號 97111249 宸
回答第四題。

柏萊在書中所呈現的,就是人充滿罪惡的化身,從得知能夠有方法回到天堂時,他的心靈就早已開始墮落。當他一開始只是個嬉皮士,一個反抗外在社會對於內心修練的崇尚者,因為得到天堂落下的儀器,作了夢而開始對「回去」產生了執著。當他和辛尼搶著誰要先到天堂的那刻,他已經開始腐敗,藉由辛尼的手和刀子,以為能到天堂的柏萊,將自己身為人的善念全部拋棄,因為他一心只想著要到達天堂,完全不管任何的倫理規範,甚至是放棄了作為人所擁有的意念、自由自在的活著。儀器就像是個潘多拉的盒子,雖然它來自天堂,雖然裡面裝的只是單純的人類被放逐到天堂的記載,但是因為人類的欲望──永無止盡的欲望,當柏萊得知天堂的樣貌後,便不擇手段的要回去,那時他已經將人類的善良丟棄了,只剩下被欲望驅使下為所欲為的邪惡。不過,換個角度說,長生不老是許多人想要追求的,無論是帝王還是平凡人,在書中也可以看到,白素對於天堂的嚮往(其實這部分我覺得心裡好矛盾,一方面倪匡的寫作將白素人性化,但我還是有被衝擊到,畢竟白素表現出比衛斯理還強烈對天堂世界的渴望),但同樣的,白素並不會為了到達天堂就作出邪惡的舉動,她只是意念動搖了;反觀柏萊的行為,將之歸於自私也不為過,他已經變成了一個惡魔,對於人應該擁有的情感(辛尼與父親的死亡),他都沒有太大的情緒,只是會為了儀器和與天堂一切有關的事,才會有感情,而那種都是憤恨、殺戮的凶狠。可以說他以為自己是在構築一切可以通往天堂的康莊大道,但卻沒發覺也同時將自己推往地獄,萬劫不復的深淵。
2011-03-23 23:36:06
中四B 96111251 黃儀方
第四題

在《無名髮》中,倪匡從許多角度探討人類罪惡之根源,特別是三個夢裡領導人與ABCD的對話,以及末尾衛斯理「回去」後與他們的辯論,其中充滿了許多人類長久以來思考的議題。

關於ABCD,我們可從倪匡的敘述中推論得知:A是穆罕默德、B是佛祖、C是耶穌、D是老子,他將這四個世人所尊崇的對象化為所謂類似「外星人」的形象,以解釋這四人來到世界(地球)上的目的即是為了消除人類的罪惡,抑或可說是:消除他們自己所「製造」出來的罪惡,於是為了彌補錯誤而向世人傳授教義,以此解救地球人「回來」家鄉,並得到永生。

倪匡讓四位不朽的偉人「復活」,用科幻的方式來談論很哲學的問題──永生,所謂的永生在書中簡單來講,就是靈魂不滅,也是生物最高的進化程序,而生命得通過死亡來延續「新生」。然而用來轉換肉體的人卻因有了自己的思想而轉變成了「罪人」,那些罪人很不幸地,就是我們,人類的自私、貪婪、嫉妒、殘酷、虛偽、懦弱等等都反映出我們無法成為一個「高等生物」的種種原因,這可以說是一種原罪吧,人類在萬物中生生不息、代代演變,即使有了科技知識與文明,卻無法改變人性的醜惡面,然而在有限的生命中,人類依然渴望得到永生,書中的內容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一個重點:有著罪惡因子的人是不可能得到永生的。四位派到地球上的使者就是負責宣揚善性以解救人類,但他們也因此常到許多苦難。倪匡曾在另一本著作《新武器》中談到人最可怕的天性是會自相殘殺,人在互相殘殺之時,不但使用製造出來的武器,而且武器也是越出越是精良,「精良」意思是一經使用,殺起人來更多更快,從原始時代起至今號稱的「文明」,自相殘殺一直是人類行為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各種殘殺的武器,也日新又新地在進步,成了「文明」的組成部分。從此來看,「人」似乎是個集醜惡與智慧於一身的生物,但最後倪匡又讓衛斯理回到「那邊」替我們平反,認為四位使者的作法欠缺考量且有失公正,他們所做的事是必須要讓邪惡自地球表面完全消失。其實這件事若真要處理起來,必須以光年來計算它的有效期吧,至於書中不斷提到頭髮的功用,讓我不禁想問,那光頭的思想難道就無法傳遞了嗎?
2011-03-27 15:58:42
96121114 英四A 媛
第二題
其實小說的分類往往是後人為了研究文學而貼上的標籤,於作者及作品本身而言,實在沒有太多的關聯性,而作品符合小說類別與否,往往也不是決定讀者閱讀作品的因素之一。
但若是硬要將衛斯理系列定位,以《無名髮》為例,我想我應該會將之歸為玄幻文學一類。依據維基百科的定義,科幻小說主要是藉由對科技的虛構性想像,來反思科技對社會或人類所帶來影響的一種文學類別,像是十九世紀作家瑪莉‧雪萊的《科學怪人》,就是普世認同的科幻小說代表。書中,作家瑪莉藉由因人類私心,而被科學家重新賦予生命的弗蘭肯,來探討科技及人類之間的關係,然而,於《無名髮》一書中,倪匡先生比較專注於探討人性、宗教和生死之間的關聯性,對於科技對人類的影響或反思,幾無著墨,因此,於己而言,衛斯理系列較不屬於科幻小說的範疇。
相較之下,《無名髮》反而比較貼近玄幻文學的領域,玄幻小說一詞是由香港作家黃易先生所提出,後人則將無法明確歸類為科幻、武俠等傳統範疇的小說,稱之為玄幻小說。玄幻小說通常以冒險為主,加以各種關於科幻或武俠的幻想,像是在黃易先生的《尋秦記》中,就是以主角項少龍無意間被時光機器送回古代為發想,與史事結合的小說,而在《無名髮》中,倪匡先生將幾個對世界有重要影響的宗教人物,和部分科幻的想法做連結,以此探討對生死理念的看法及人性,又以宗教歷史背景和科幻場景結合,增加小說的真實性,讓讀者身處現實,卻又有著超乎尋常的體驗,與我們所謂的玄幻小說,著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2011-03-27 16:54:50
中四B 96111233 良
#2
按照維基百科對於科幻小說的詮釋,《無名髮》具備了很多科幻小說應有的元素。
社會型態屬於烏托邦(Utopia)式的,這裡指「天堂」,我們本來被大量製造成罪人的地方,雖然天堂製造罪人很怪。科學技術有複製人、人造人、甚至還有奈米技術(衛斯里到那邊的傳導方式)。其他科技如建築、感知能力之特異,如天堂之一切、人跟人之間溝通有時是用「感覺」。另外,還有外星和外星生物,跳脫時空限制等。
此外,《無名髮》探討了很多人性中不光明材料,不論是柏萊心境可怕的轉變、巴因從頭至尾的貪婪、白素對衛斯里的摯愛到結尾衛斯里的設問,可以將本書歸類到「軟科幻小說」──情節和題材集中於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等傾向的科幻小說分支。

我在讀這本小說的過程,好幾次都覺得很陰森。那種恐懼是來自於作者所營造的氛圍:幻想的異國深處,如尼泊爾這個大家相對不了解為人知的國家的叢林深處或南美洲亞馬遜叢林禁區;詭譎的事件,突如而來的死亡或神秘黑軍族的劫殺;神秘的人及物,不知來歷的巴因、形狀怪異的神像(?)跟特殊儀器……其實最讓人感到不自在的是「未知」。上次的課堂提到,無知是全然的「不知存在」,而未知是「已知存在」卻不知其所以然。故事的過程曲折離奇卻又讓我有「冒險」的感覺。有毛骨悚然又有暢快淋漓的刺激冒險,還有科幻小說基本的元素,真的很難完美定義。

另外關於「好看的故事」或是「經得起權威批評的作品」,我個人覺得活在當下對當下有貢獻就夠了,「好看的故事」會一直有人記得它的精采及作者訴諸讀者的東西,「經得起權威的批評」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權威是人,批評也是人話。
如果精神永生,以後的世界就順其自然就好。
2011-03-27 17:17:27
97121251 英三B Monkey
正巧在上來回答問題前看了一些網友們對於倪匡的評論,意外的發現跟同學所謂「慣用敘述」有關的一些討論,這些討論讓只看過無名髮的我也不禁拍案叫絕。有網友表示衛斯里在遇到困境或是要與人衝突時總會在心裡嘀咕:「幸好我自小就受過極為嚴格的中國武術訓練」、或是:「我一生中遇到的生死關頭雖多 但沒有比這次更驚險的了」。這些都是衛斯里系列的經典名句,每當衛斯里要遇到危機時這些心裡的OS也都會適時來上幾句。
雖然我看到的評論是以笑鬧的口吻呈現,但是這也說明了衛斯里這個角色塑造的成功,他的經典台詞就像賭神系列的台詞一樣人人都能背上幾句,這是我認為「慣用敘述」的優點所在,它能讓作者筆下角色們的特性更加明顯,再加上第一人稱的描述手法,這些寫作特色會讓衛斯里這個角色生動且令人印象深刻。我也滿喜歡這種手法的,讓人彷彿有種跟著衛斯里一起經歷精采刺激的感受。
2011-03-27 18:30:11
中三B 97111240 Kate (I)
我回答第一題。

我先回答第一題的第二個問號。

所謂「好看的故事」跟經得起「權威批評的作品」,我覺得這兩者乍看起來似乎有所衝突,然而卻有所相同。

我想到兩個例子,一個是曹雪芹的紅樓夢、一個是瓊瑤(的煙雨濛濛好了)。

拿這兩部小說互相比較,也許喜歡紅樓夢的粉絲會說我太貶低這本小說在中國文學中的成就(或抬高瓊瑤的文學地位),然而這兩件事我想想一直是矛盾的。
打比方來說:一本是讓喜歡這本小說的人為它設立了「紅學」專門研究;一本是讓喜歡這本小說的人為它廢寢忘食,甚至以其為名所翻拍的影視作品不下好幾部。都是受喜愛的作品,然而前者跟後者所招致而來的評論卻有雲泥之別。

喜歡紅樓夢的人說這本小說是好看的故事,它也確實經得起時代的考驗、權威的批評,然而對同樣在一個時代引起廣大旋風的瓊瑤煙雨濛濛卻被批評家批評的體無完膚。

都是受人喜歡的小說為什麼會有這麼誇張的差別?

我覺得這個思辨最終還是會回到經典跟當代的差異性,像是瓊瑤的書雖然好看,但時間一久就會淹沒在時代的洪流裡,但紅樓夢的作者至今作古超過三百年,他的作品卻仍有後人無法超越的經典性,意即後
人怎麼寫也無法超越其給人的強烈抨擊。

但我個人仍頃向「好看的小說」。因為我只是一個平凡的讀者,就像我喜歡看愛情小說,我就只會去在意男女主角到最後有沒有終成眷屬;看偵探小說,就只會去在意兇手有沒有被繩之以法。我也可以是個評論家,但我評論這本書就只為在於它有沒有讓我愉悅,所以我不會去想這本書用了多高超的寫作技巧、刻劃人物有多完美,因為多半身為評論家往往都只會用一些讓人發噱的批評手法降低了小說的真實性。
好比同學在貼文裡寫到的金聖嘆,他雖然是個批評家,但批評水滸傳卻像它是一本地雷書似的。嘿,我看水滸傳是想看那些英雄豪傑,又不是想追究裡面的寫作手法。
而且「經得起權威批評」這種說法也不能當作該書書皮上的slogan吧?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這就是小說之所以讓人津津樂道的地方。好比很多評論家喜歡張愛玲,但對我來說張愛玲的書就像地雷,因為她的作品就是不對我胃口,即便每個人都愛她。

但我覺得小說還是能有所謂「經得起權威批評」這種話存在的,但做為一個作家而言,能不能被讀者肯定是首要,其次才是被權威批評吧?然而叫好又叫座卻不盡然能兩全,這就是我覺得矛盾又難以理解的事了。畢竟,哪個人不是因為權威說好看才去接觸那本書的呢?
2011-03-27 18:58:55
中三B 97111240 Kate (II)
再來回答第一個問號。

每當我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會想到James Joyce在其名作《Ulysses》的最末篇裡,長達四十頁「完全沒有標點」的壯舉。這對普通作家來說是標點問題的文法錯誤,對Joyce而言卻是後代為人稱道的心理學經典。因為這一長串主要就是在說男主角妻子的心理狀態,運用了當時極為流行的意識流手法寫作。

這種寫作手法很少運用在古典小說裡面,這是在20世紀西方理論傳進東方後才漸漸出現在寫作者的文本裡,對閱讀者還是寫作者而言都是非常新穎而且探究人的內心層面,然而缺點的話就是比較複雜。

我不認為中國古典小說擅長的刻劃人物、敘事會跟這種西方意象有所抵抗、衝突,然而或許是被古典小說影響的關係,我認為一部好的小說只要在人物上刻劃成功的話,寫作者即使沒有用炫麗的寫作技巧也會被讀者接受。像是先前提過的《紅樓夢》就是經典例子。

我想曹雪芹在寫《紅》的時候應該沒想過運用什麼意識流,或者他最厲害的就是那刻劃人物的力道及工筆,像是每個主要角色性格分明,林黛玉是林黛玉、薛寶釵是薛寶釵、賈寶玉就是賈寶玉。曹不會因為其他的外在影響而改變了人物性格,因此以前聽一個老師說過即便隨便把一句王熙鳳的話從《紅》裡面抓出來做填空,也不會有人把它填給王夫人或薛姨媽,因為那就是王熙鳳這個鐵娘子說的話。

因此若有人評論《紅》加上什麼意識流手法之類的我覺得都是穿鑿附會,因為以前到現在讀過《紅》的人喜歡的都不是寫作手法,而是那細微而精緻的故事跟盤根錯節的人物交纏。所以與其用眼花撩亂的文筆把我的腦袋弄得亂糟糟的,不如多精鍊自己故事跟人物性格吧!我認為那才是一部小說之所以會讓人深刻的原因。

PS:
我相當喜歡的希臘悲劇寫作者Sophocles的《Oedipus The King》也不是用高超的心理刻劃技巧來使得這部小說流傳千古。同樣的,這部小說之所以名聞遐邇的原因也是在於其中對於人物的生動描述和情節的對比反諷,所以這麼說應該可以足夠表示我支持哪一種表達方式了吧?
2011-03-27 19:01:03
中二C 18 寧
4.
衛斯理在不經意的狀況下,誤闖入古老神秘屋中,開啟了他一連串的納悶不解,進而追根究柢探究實情原委。當他透過紀錄儀與辛尼的轉述,完整了解三個夢境的內容後,衛斯理與白素親身來到地底下的第七層石室,卻面臨了只有一人能夠「回去」。當白素問到「誰去?」的同時,衛斯理已說著「我去。」,由此可見衛斯理很主觀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如白素以疑問做為表示。但最後衛斯理陰錯陽差的回去至另一個時空,在那邊遇見了A、B、C、D與領導人,與他們的談話中明白了人類祖先的來龍去脈。
A、B、C、D聲稱他們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設法傳播善的觀念給世人,並留下一條通路,給予想要回來的人一個機會。當他們提及對人類的醜惡的看法,衛斯理直接了當的說道,是他們創造出一批醜惡的人類,又讓世人了解善與惡的存在,卻未能懲罰惡人。這觀點如給其他人當頭棒喝一般,也明白的說明現今的社會,善之稀少與惡之難以懲處。衛斯理在見證了地球以外之地美好之際,雖留戀著那邊純淨的空氣與環境,但他清楚的明白,地球上還有他所愛的妻子白素,因為這樣的情感牽絆,讓他毅然決然的決定要回到地球,與相愛的人共度日。雖然大家都認為善人極少數,但是像衛斯理這樣,用最終的決定證明他單純的愛,也似乎政透露他為何能夠「回去」的原因。
2011-03-27 22:26:35
中四C_56_延儀
第三題

這是個很大的問題,據問題所引述的句子,感覺上要談得問題是,不同角色的“語言使用”,對於整體小說的“風格建立”,我個人觀點是,建構一個人物,和整體風格,是不同層次的東西,前者小,後者大,必須分開說。

1. 慣用敘述之於角色
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比小說的角色更迷人!當作者意在建構角色,又想得到讀者響應時,賦予該角色“角色特性”絕對是必須的。這種特性得以強烈抓住閱讀人的心,在於我們所讀到的角色被書中的對話“口氣“(或說慣用敘述),敘述之間一類的寫作手法賦予生命力。尤其倪匡一系列的科幻小說,以衛斯理和白素為主軸,引領我們閱讀豐富無比。更直接的說,這個倪匡的科幻世界,是透過衛斯理所連結起來的! 這也是倪匡的作品能屹立,而許多其他作品,縱使擁有無比超凡的情節與想像,但缺乏人物和讀者交流,難逃被淡忘!

2. 作者作品風格問題
作品風格有存在之必要,就像名牌有經典款存在之必要。就像LV少了MONOGRAM,CHANEL沒有2.55 。 關於風格,這是要分析的,需要時間和數量的累積。當作品風格成功豢養了讀者,作家就很有機會引領風騷! 像是村上春樹,雖然很多“ 嗯,啊,嘿,喔“他細膩生動又多元的譬喻方式,儼然成為了金字招牌;或向金庸,這種章回式,又古代又現代,又充滿幻想,又充滿華人世界的文明精華,方能歷久彌新。

3. 作品風格與人物之於讀者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Cosplay文化,我非常佩服日本漫畫家在塑造角色的深厚功力,能讓粉絲死忠的想要活在那本書裡。(雖然漫畫不是大眾小說,但卻是非常普遍的大眾讀物,姑且將焦點放在引起大潮的魅力)他能夠讓人想要戴上角膜變色片,穿上數公斤公斤的服裝,變成“祂”。所以說; 再談J.K. Rolling,她無疑是當今世界上,最成功的說故事人之一(作者),他書中的奇幻世界,會讓King Cross 真的在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弄一台推車讓人拍照,讓老外紛紛穿上巫師袍漏夜排新書(還可以兒童版成人版,只換封面,刺激銷量),並還開設了魔法學校,讓人人如願從麻瓜變成霍格華茲優等生。
2011-03-28 00:20:25
中四A 96111134 沈婷茹 part1
(回答第四題)

第一次接觸倪匡的作品,就被他所營造的科幻氛圍所吸引。在《無名髮》中,處處充斥著出乎意料的情節,也是令人驚嘆之處。除了衛斯理、柏萊外,我最關注的角色有二,一是白素,二是國王。

一、不全然的完美女性──白素
  白素是一個兼具聰明、智慧與體貼的女人,從故事一開頭時即展現而出。衛斯理接到利達教授的來信,請他幫忙找尋身在尼泊爾的兒子,衛斯理雖然口中不說,但白素卻笑瞇瞇的看著他,好像看穿了他的心意。可知白素是一個聰慧的女子,更遑論她在南美與黑軍族的土人斡旋;在尼泊爾一眼視出巴因並得到古物,這些都證明了她是一位十分優秀的女性,衛斯理絲毫不必費心照料她,她的應變能力已在他之上。

  但白素這個角色有趣之處,即在於她的不完美。在柏萊發現「那個儀器」在白素和衛斯理手上時,衛斯理想要放棄,但是白素甚至想和柏萊爭奪。在那一刻,我認為白素心中所產生的拉扯,和人性最為相似。人都有貪婪的念頭,也渴望得到救贖,尋求永生,但只有極少數的人會想柏萊一樣,用極為激進、強烈的手法來獲得;大部分的人都和白素一樣,平時是善良的、有自制力的,但是當慾望擺在眼前時,那些險惡的念頭就從腦中興起,那強烈且極具吸引力的誘惑,使人心中掀起一場最艱難的拉鋸戰。雖然白素最後選擇放棄了那個儀器,但白素平時的完美形象,與那一刻原始、但邪惡的念頭,正好形成了強烈對比,這是我喜歡這個角色的原因。
2011-03-28 01:00:06
德文四 28 偲
(回答第四題)

在《無名髮》一書中,衛斯理在我看來是個理性與感性兼具的人。他實事求是,對於所接觸的一切事物,都有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但是當他發現他所做的決定會傷害到別人時,他便會去反省自己或是做其他的補救措施。他從接到利達教授的信而開始這趟奇異之旅,雖然過程中每一件事情都是如此的不可思議,但他卻能從中發現種種線索並將其連在一起,發掘其中的秘密。

書中另人最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那三個「夢」以及衛斯理最後「回去」的種種。衛斯理之所以會知道「第一個夢」是因為在他發現辛尼殺了柏萊後,因為他不懂為何辛尼的反應與常人不同,為了聽辛尼解釋而得知的,然而在這一階段衛斯理還不太能接受這麼荒誕的事情,直到接到白素的口信才慢慢相信「回去」(得永生)這件事。而「第二個夢」則是因國王會見他們,並基於希望與他們詳談而讓他們親身去經歷的,且在「第二個夢」中他們發現原來我們的先知聖人們並非地球人…而是外星人,且這四個人(ABCD)顯然認為地球人的罪惡是無藥可醫了。至於「第三個夢」衛斯理和白素則是發現B在第七層石室有著能「回去」的秘密。這三個「夢」是在衛斯理追尋真相的途中一個一個慢慢出現的,而衛斯理也同時發現了人類醜惡的一面,如辛尼的無知,柏萊的虛偽、欺詐,巴因的貪婪,黑軍族的凶狠、殘酷等。這讓他後來「回去」遇到了ABCD和其他人並與他們深入談天時,會有如此大的反彈!因為善惡是因他們分化出來了,但在他們種下了「善」的種籽並跟眾人說該如何「回來」後,卻沒有給予更多更直接的幫助,反而讓地球人的邪惡無止盡的擴大,如此一來地球人要如何才能「回去」得到他們所謂的「永生」呢?

看完書讓我想到德國哲學叔本華的人生悲劇論,叔本華則說過:「一切欲求皆出於需要,需要出於缺乏,缺乏也就是痛苦。」所以當慾望決定人生時,人們就會為了生存而進行永無止境且徒勞無功的追求與鬥爭,此外現在社會中自私自利、不管他人死活成了多數人們普遍的生活準則,加上由於人的欲望很多,多到就算花上一輩子的時間去追求也滿足不了。這個觀點似乎與ABCD(那邊的人)的觀點是一致的,所以他們認為地球人的出生本身就是個悲劇,不僅僅是因為我們的祖先是邪惡的,而是就算經過了無數代的繁衍我們還是好不到哪去,一樣只為自己短暫的生命作打算,一切都讓欲望牽著走!
2011-03-28 01:01:04
中四A 96111134 沈婷茹 part2
二、有趣的對比型人物──國王
  國王在故事中扮演了一個特殊的角色,全來自於他「不想回去那裡」。在故事中曾做過「夢」的人:柏萊、辛尼、衛斯理、白素,都想回到那裡,就連身為讀者的我們,有時也會不禁在心中吶喊:「讓我回去!」。唯有國王,雖然對那儀器滿懷興趣,對「那裡」充滿了好奇,但卻直接果斷的說出:「我想我無法拋開一切,到那邊去!」這來自於他對世間的留念,為了責任也好、留戀親人或是權位也罷,與其他人物不同之處,在第一時間他就準備好要忘卻這段際遇了。這樣的對比,也使得故事中的其他角色更有發展性,正因為他的「不去」和庇護,才能使衛斯理和白素有機會去探索那七層的神祕石室。在故事進行之際,衛斯理三次遇見國王,也都替故事留下了伏筆或是帶來了轉機。第一次是國王縱容巴因;第二次是國王詢問他「幾個特殊的人,會不會是來自別的星球?」「耶穌、穆罕默德、佛祖、老子,他們四個人本來是不是會認識的呢?」;第三次則是讓衛斯理和白素體驗第二個夢。可見國王雖是配角,卻負擔起書中的引線角色。

  另外,國王是幽默風趣的,也是有情有義及通情達理的,若在人間治世,肯定是個好國王。但對於「那邊」來說,所謂的責任,也只不過是一種無謂的包袱罷了。在我想來,這點出了十分深刻的道理,國王更像是普通人了,明知道自己的生命旅程中會充斥著虛偽、欺詐、貪婪、嫉妒、兇狠、殘酷、自私、橫蠻……惡劣質素,卻仍然留念於此,並且認真努力的當一個仁至義盡的好人。這難道不是芸芸眾生的真實寫照嗎?
2011-03-28 01:01:06
中三B 52 柳
(第3題)
  記得前不久才讀過倪匡的短篇小說,因為我並不特別喜歡科幻小說,所以這次面對《無名髮》時,本來還蠻擔心自己會進不去書中的世界;不過,翻開第一頁之後,發現他是有足夠的力量吸引我一頁一頁翻下去的,這點連我自己都感到意外。
我覺得「慣用敘述」多少反映了作者的意識,關係到作者欲將主角塑造「怎樣的人」,所以同樣的字句重複地用,以加強讀者對角色的認識與印象,我覺得寫作者對於「所想讓讀者看到的角色」,是有塑造與鋪排的,他會希望是「這個樣子」,而不是「其他樣子」。
  倪匡的《衛斯理系列》中,想必出現許多次「我是一個受過嚴格中國武術訓練的人」、「我遇過許多不可能,但沒有一件事比眼前的景象更不可能」(畢竟光《無名髮》中,就出現不只一次)那些慣用句大多是衛斯理心中的獨白(或他自己告訴自己的話),每次他說了這些話,就好像讓讀者也感受到了他的緊張,和對眼前景象的不可置信。我認為小說的成功,在於讀者能否將自己置身於其中,並將自己帶入某個角色,去感受角色的感受、經歷角色的經歷。
  (所以關於第1題後半:一部小說究竟是要走向「好看的故事」,抑或「經得起權威批評的作品」,我個人還是讀者取向,小說要走向「讀者認為他是好看的」;還有,權威不權威,是誰認定的?是誰的權威?文學界?文學批評界?還是網路上的阿貓阿狗?我個人認為,現在這個世界裡,「權威」是受人質疑並需要時時檢驗的。)
2011-03-28 13:03:11
中二C 98111330 榕
4、我一直都很喜歡白素這個人物,白素在書中一直給人溫柔、智慧、堅毅的形象。衛斯理與白素的感情堅定在書中處處可見,像是衛斯理的小動作騙得過柏萊卻瞞不了白素,小小的一個眼神或一個動作都能夠知道彼此的想法。白素在故事中一直都是衛斯理的好幫手,衛斯理不止一次提過白素處理事情的能力在他之上,但白素卻永遠是在背後支持衛斯理的那個人。白素對於衛斯理的感情,是讓人會深深著迷的那一種,儘管兩人的意見相異時,也不見爭吵,白素總是會尊重衛斯理的想法。白素的人性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我想是她對於感情的執著,她把「回去」的機會給了衛斯理,儘管不捨也不願意衛斯理有遺憾。之後衛斯理意外「回去」了,她也苦苦等後了六年,因為衛斯理承諾過他一定會回來。白素對於情感的執著和專注,不求回報的付出,我覺得是一種溫柔卻又強韌的力量,真的好希望她能夠和衛斯理一起「回去」。
2011-03-28 17:13:02
中四C 96111330 陳穎仙
第三題。 PART.1

關於所謂「慣用敘述」與「文風」的差異,我個人的見解是:

一、 「慣用敘述」之於人物塑造:
  在我看來,此處所言之「慣用敘述」是針對衛斯理這個角色而量身打造的,老實說,看完了《無名髮》,也看完了《藍血人》(及下集的《回歸悲劇》)之後,我仍然不是很清楚理解衛斯理的職業,在我看來似乎跟詹姆士龐德是差不多的性質,有情報探員兼特務的成分,然而又與國際刑警的責任相似,難以清楚界定。
  但可以知道的是,這個職業的危險性極高,高到讓衛斯理必須是一個受過嚴格中國武術訓練的人,並且常常遇到許多看似不可能發生的事,一件比一件更甚,連讀者也無法分辨高低,我個人認為這些所謂經典台詞,在倪匡筆下,一開始可能只是順手帶過的幾句對話,畢竟,即便在創作前經過了縝密、細心的思考,去設計人物的個性、成長背景、處事態度,當真正下筆之時,真正在說話的人,其實不是作者,而是人物自己,因此,或許衛斯理此一角色的設定,一開始便是一個擁有深厚中國武術底子的國際探員,然而說出這些讓讀者朗朗上口的經典台詞,也許並不完全在作者的計畫之中,也不能堅稱其為作者的慣用敘述了。

二、 「文風」之於作品特色:
  「文風」相較於「慣用敘述」而言,我認為是較為貼近作者本身的創作狀態的,因為每個創作者的思考方式、慣用邏輯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敘事風格與敘事態度,這也是為什麼同樣的題目、同樣的故事內容大綱、同樣的結局、同樣的角色設定,交由不同的寫作者來創作,所寫出來的故事也必截然不同之故,而這就是我所認為的「文風」。
  「文風」與「慣用敘述」最大的差異在於,它影響的不只是角色人物的塑造,而是作者所創作的每一本作品,都有創作者本身獨一無二的敘事方式與習慣,這也是所謂的創作特色,它所凸顯的是作者本身,而非作者所創造的人物,那對於文本的影響程度是更深一層的。
2011-03-28 23:13:42
中四C 96111330 陳穎仙
第三題。 PART.2


三、 作者與讀者之間
  同樣都是說故事,但就是有些人說的故事非常吸引人,而有些人說的故事卻乏善可陳,好看的小說,所具備的條件自然要人物刻畫生動、內容情節高潮迭起、總有出乎意料之外的發展(否則太好猜也很無趣),而喜歡書寫特定類別的小說家,自然也容易吸引喜歡閱讀特定類別小說的讀者,透過文本的間接接觸,促使作家與讀者之間有了精神上的交流與無形的互動。
  而倪匡的小說,雖然在我看來,他的人物刻畫得並不深刻,但是故事內容的進行卻是十分緊湊、一氣呵成並且時常出乎人意料之外的,這就好比好萊塢的特效電影一般,透過倪匡生動且節奏快速的文字敘述,那些看似荒誕不切實際的人事物,彷彿都真實地在自己眼前上演,而好萊塢的商業電影,也是用同樣的手法吸引了觀眾。
  我們對於未知、無力探索的一切知識力量的渴求,讓我們願意暫時地相信作者所編織的一個荒謬夢境,在那夢境裡出現的一切都是那麼超乎現實,然而卻如此吸引人,也因為這樣才讓我像上了癮般地,在一口氣閱讀完《無名髮》之後,忍不住也一口氣讀完了《藍血人》,我想這就是倪匡之於喜愛他的讀者的魅力所在吧。
2011-03-28 23:14:19
中四A 16 劉宇真
PART 1
第3題
  在幾年前,我們家買了倪匡的衛斯理系列全集,擺滿了半個書架,原本對科幻作品沒什麼興趣的我,卻將每一本都讀完,並且喜歡上這些作品,感受到倪匡的文字魅力。
  而倪匡的作品中,衛斯理全系列,其實超過90%以上,都不斷提起──「我是一個受過嚴格中國武術訓練的人。」又或者是說明「我」是見過大大小小無奇不有的事件的人。我認為這是跟「文風」並不完全相同的,「文風」會讓我聯想到這個作者用的敘事手法,或作品呈現的樣貌、類型。然而「慣用敘述」則只會讓我清楚地意識到作者在作品中常用到的相同「敘述」句子,尤其如果大家能夠在一本書中,看到相同的句子超過一次出現,那可以試著想像,看完44本書,在這44本裡面都會有著一模一樣的句子出現,貫穿著這些不同主題的書,那是什麼樣的一種感覺?曼娟老師曾說閱讀長篇小說,像是在跟小說「培養感情」一般!那麼,閱讀了一整套的長篇小說之後,看著書中的主角經歷了各種冒險,那「感情」自然是又更深厚的了,而這時,「慣用敘述」對讀者的影響就出現了,至少對我而言,衛斯理這個角色的形象便更加的鮮明,就如同能夠預知自己的朋友在遇到特定情況時,會有什麼反應一樣──每當書中的情節發展到某個地步,衛斯理一定又會提到他的武術根基,或者他的見怪不怪,又或者提起他那份由國際警方發出,有著許多國家警察首長簽署的特殊文件。作者使用這樣的「慣用敘述」,能夠令角色的存在更具體,當我在閱讀時,不會去想到這是倪匡先生的「慣用敘述」,而是直接想到這是衛斯理的「口頭禪」,衛斯理這個人物,會越來越真實而清晰地浮現在我眼前,講話的口吻、神情,甚至會帶有怎樣的肢體動作,例如衛斯理每次不斷提起自己的身手不凡,或者在書中描寫他是如何輕而易舉地對付眼前的敵人時,我都會忍不住覺得「這傢伙又來了,每次都要告訴我他有多厲害!」,我想,我會有這樣的感覺,正是說明了「慣用敘述」對作品的意義與對讀者的影響所在。
2011-03-28 23:58:32
中四A 16 劉宇真
PART 2
  (忍不住想提起第四題,其實我會喜歡倪匡的衛斯理系列作品,白素與衛斯理的互動,尤其重要!這次《無名髮》之中的衛斯理與白素,兩人之間感情的深厚,也是吸引讀者的一大重點,在擔心白素遇到意外之時,衛斯理說:「我完全不知該如何才好,在我的一生之中,我從來也沒有這樣徬徨失措過……」完全表現出他對白素的重視,而兩人在彼此心中的分量,也在面對可以「回去」這樣的誘惑之中,兩人都寧可放棄,而不願離開對方,彼此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看了前面幾位同學都有提起這件事情,或者喜愛白素,我推薦一下大家可以去看看《紙猴》這部作品,是喜愛衛斯理與白素之間的互動,或者愛上白素這個角色的讀者,絕對絕對不可錯過的一部作品!)
2011-03-28 23:59:31
中四B 96111206 芳
好看的故事與經的起權威的作品,兩者之間其實是不衝突的,兩者關係不一定是並存或不並存。好看的小說不一定有好的評論;有好的評論的作品不一定好看,或者兩這皆有或皆沒有,所以這應該是沒有直接關係的,因前者是主觀的,千萬個讀者就有千萬種意見感覺;後者既已設定了權威,就必須就己所學去客觀一點的分析,但某方面來說也是主觀的,只是看的面向比較周延。至於寫作的方向要作何取捨,我倒認為只要是作者用心的創作都是好作品,市場接受度是好是壞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唯一能控制的是自己創作的用心程度,金庸的武俠小說、曹雪芹的《紅樓夢》,在創作時也不知道後續反應會如何,只能寫自己覺得滿意的作品,無法明確做出偏向哪一方向。
至於西方與東方的小說,說衝突也不至於,只是寫作手法的不同吧!舉例來說,若是要描述一個房間,中國小說會加上許多形容詞,描述它多氣派或是多寒酸;西方小說則會仔細敘述房間裡面的擺設,寫得很詳細真實,其實兩者皆有優缺點,每人接受度也都不同,所以在寫作時也不需刻意取捨,我想就用最適合人物故事發展的方式寫作是最好的吧。
2011-03-29 00:52:47
97112061歷史三 文
我想慣用敘述應該就是作者的個人風格或特色吧!我曾經在PTT板上看到有些往有在討論關於作家特色的議題,甚至很多網友也紛紛將模仿作家文筆的作品放上網供人評論,雖然公立可能和該作家差了一截,但是很明顯的可以感受出其文章中的敘述方式或用字遣詞的獨特性,而我再看倪匡的小說時,也的確感受到他的個人特色。
就如同題目中所說,倪匡在衛斯裡系列慣用第一人稱,雖然我不喜歡此系列中時常出現「我精通……」或是「我受過…..的訓練」這一類的話,但是不得不說,看到這個就知道,啊!是衛斯理啊!所以我認為這一類的慣性敘述,給予了小說和作家獨一無二的特性。
我認為作家在寫小說的時候,應該或多或少都會傭到自己習慣或是偏愛的句型,就例如瓊瑤很喜歡用排比和重複來表達人物的心情、村上春樹總是用一些奇特的譬喻法等,這些都會不斷的出現在他們的小說中,也會成為他們的個人特色和標誌,但是喜不喜歡就要看讀者了,像我就不太喜歡衛斯理系列中的我怎樣、我是怎樣的習慣句型,還有偶爾出現的「但是我沒想到後來又怎樣怎樣」這種句型,總覺得看到這些出現,不管劇情多精彩,我都會被迫從中跳出來,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
2011-03-29 00:53:26
中二C 07 楊
4若說人性是小說的宗旨,愛情是亙古不變的題材。請分享你對小說中某一人物的看法,其表現的又是如何的人性或價值觀。(如衛斯理、白素、柏萊、巴因、甚至ABCD都可以)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不知不覺也被牽引著去想頭髮有何用處?而聯想到電影《阿凡達》裡的人可以經由頭髮末端的觸點與萬物作最直接的心靈接觸,這些都添加了頭髮的奇幻元素。

其實我並不贊同ABCD的論調,我們不能否認罪惡是人的天性與生俱來的,但有正即有負,正因為看的到許多缺點,我們也才能看到人性可愛的一面,所有的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即使是最為善良的人,若說他從未撒過謊,那也不過是偽善。這裡我贊同衛斯理的想法,追根究柢,人類的罪惡起因不就是他們「永生的慾望」嗎?這樣說來,「天堂」的人不也沒有完全放下慾望嗎?

衛斯理讓我覺得很特別的一點是他沒有非常想去「天堂」,對他來說回家並不意味回到所謂的「家鄉」,就算他想去也純粹的出自對事物的好奇,而白素原先非常想要回去,在經過衛斯理的一問下,也做出了選擇。就如同衛斯理在天堂時說還有人在等我,在這裡多采多姿的一小時,卻是親愛的人痛苦的六年等待。我想誰都會希望永生,因為這世界驚奇的事物太多,短短的一生是無法看盡的,但漫長的時間洪流裡,若沒有家人、朋友、重要的人陪伴,一個人孤單的生活,那麼活著似乎也失去了意義。
2011-03-29 01:01:46
中四A 96111113 侯建宇
回答第三題
在閱讀《無名髮》的過程中,除了上述同學們所提到的那些衛斯理的「口頭禪」慣用敘述之外,倪匡透過衛斯理之口,也傳達了一個很有趣的概念:「我正在講我的親身經歷給你聽。」
在小說中,倪匡筆下的衛斯理是以第一人稱「我」來表示,這點並不顯得特別;但是他會一再強調「他」現在是在回憶當初這件事實發生的情景,彷彿讀者是坐在他面前聽他說故事的聽眾,遇到劇情的緊要處或是他個人的心理波折時,他都會特別提出說為何他當初要如此做等等,就像是要為讀者可能會提出的責難或疑問先作辯解一樣。
例如衛斯理第一次進入那有著地下七層的神祕小廟時,他見到那個放在祭臺上不知名的物體時,他就有了以下與讀者的對話:「要形容這東西,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可惜我的相機和照片在日後幾次險死還生中失去了。不然照片若是保存著,只要登出幾張照片,各位讀友就可以看到那怪東西的全貌。」
這就是倪匡小說的獨特文風之處,其實他所扮演的衛斯理,大可以直接了當的用文字描述那個奇異東西的外貌就好,亦或是請插畫家畫出一張插圖擺放於旁;但他都沒選擇這樣做,而是以解釋般的方式對讀者說:「這東西真的很奇怪喔,但又很重要,真的很可惜沒照片,所以我努力講給你們聽囉!」使讀者與作者(或小說人物)有了最直接的接觸,倪匡不只是在寫故事給讀者看,更在文句中與我們(讀者)做了深刻的互動。
2011-03-29 01:14:22
英三A 劉齊妮
第一題

我認為一部小說應以「好看」為主要走向,而以具有時代性的反映與深層涵義來圓滿整體。現在市面上充斥著許多「輕小說」,裡面的內容大致都是男歡女愛等等的,劇情方面乏善可陳,唯一吸引讀者的應是讀這種小說不必用大腦思考,只管跟著作者的筆觸走下去,看著一個個角色做出意料之中的行徑,享受這種莫名輕鬆的故事架構與人物言語。我卻不這麼想。故事的存在,是編織出一個我們想要深入了解的世界,在探索的過程中,如果作者能安插一些具有暗示性、反映時代或是深度涵義的元素進去,那將能引導讀者去想、發出疑問、做出省思,那樣才是完滿的作品,因為它的意義不再是單純地用來娛樂(看完即丟棄的性質),反而能提出一些質疑與省思。
我所指涉的「經得起權威批評的作品」其實不一定要是非常文學性或是能經過時代考驗的。比如前陣子暢銷美國小說《穿著Prada的惡魔》,在我看來是非常具有時代性的,它沒有經典的修辭與寫作手法,但是它反映了富人與上流社會光鮮亮麗之下的醜惡嘴臉與荒謬,透過一個個知名品牌的陳列出人類所塑造的既美麗又骯髒的世界;而後人在找尋關於這個時代的作品之時,便能從這本作品中一窺五光十色的所謂的「時尚」。當然這部小說也是因為好看而勝出,如果寫得太過學術,那只能引起某些區塊的人們迴響,效果自然不會這麼好了。
2011-03-29 01:15:12
96123057 德四 凱
第四題
對於衛斯理這個角色,我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他就像每一部武俠小說一樣,男主角都是一身正氣。在無名髮的一開始,衛斯理就被國王稱為一個好人,我想這就是衛斯理的作風,他總是選擇做對的事情,對朋友講義氣,對白素十分保護。其實在每一本故事中的衛斯理是沒有太多變化的,基本上他就是被定調成為不會犯錯的主角,就算是犯錯也一定會有合理的解釋或著是彌補的機會,因為一但衛斯理出了差錯就不是衛斯理了。而衛斯理那種不論如何,都要知道答案的個性也是讓故事繼續下去的最大動力,所以衛斯理這個角色,雖然在現實中是找不到的,可是這樣的一個角色放在小說裡,卻變成了最帥氣的腳色。
2011-03-29 02:05:42
中三B 34 廖
第四題

長期以來我一直很排斥科幻小說,認為這是一個我無法理解和接受的領域,但在看過倪匡的《無名髮》之後,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因為是第一次看倪匡的作品,也無從比較起,但就裡頭人物的特性分析,我覺得從衛斯理的身上可以看到人類對於未知的一切是如此的充滿好奇心,就因為有著打破砂鍋也要問到底的決心,才能不斷的探究和挖掘這個世界的祕密,但在知道這些秘密之後,更為重要的是人類如何去思考和適應這個世界。
在衛斯理知道古物的祕密,甚至得到古物的同時,展現出了人性中較為自私和貪婪的一面,大多數的人都只願意為自己和身邊重要的人著想,會說著先照顧好自己、養活自己比較重要,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但是人有惻隱之心必然有它的原因,為何看到他人受難受苦,我們的心靈會有所觸動,我想人類就算是獨立的個體,卻也是離不開人群的群居動物。
所以在最後,衛斯裡還是選擇了回到地球,回到白素身邊,人類會習慣於長久以來的習慣,重要的還是身邊要有可以信任和習慣的伴,老實說,如果只有我一個人回到了那個世界,我也會和衛斯理一樣選擇回到地球,因為我並不特別,但我希望身邊熟悉的大家都能一起得到永恆,並且得到永遠的快樂,這是我曾經想過的問題,這是我曾經希望的事情,在我小時候思考著生與死的時候。
在無名髮當中提到了許多關於人性、道德、宗教、生死的議題,說是科幻小說,卻也有發人省思的意味,讓人反思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如果不是對這些議題有一定的研究和觀察,我想倪匡也無法寫出如此精細和生動的對白與內容了。
2011-03-29 02:07:23
98311012 中碩二 練
話題一
有句話說「有批評始有文學」,平點者有自己的角度當做標準,但作品不是專門寫給批評家看,因此倪匡能夠天馬行空,創造許多令人驚嘆的故事,尤其衛斯理系列。他那充滿冒險與挑戰的精神,成為不少電影的素材。勇於開發新的話題正是倪匡的特色,他創造新的典型。《異種人生》談的較玄,靈魂出竅、做夢等在衛斯理、白素、溫寶裕的討論中,讓讀者看到稀奇古怪的解釋與想法。
一部作品,需要刻畫人性之外,還要有趣味性。倪匡的小說如同福爾摩斯探案一樣,每件都發展都不同,各自獨立,聯結起來便成為一個人物形塑。好看的故事是小說基本元素,提供讀者面對已知或未知世界的勇氣與善良,人人都可以是衛斯理。至於經得起權威的作品,如同端出大魚大肉,得經過諸多篩選條件才能得到肯定,其實家常小菜,親和可口,也能讓人飽足。畢竟小說踏空,散文踏實。
在創作鬼才一本本的科幻小說面前,大概只有倪匡才能超越倪匡吧!
2011-03-29 03:25:23
歷史三 45 秋
在《無名髮》(原名作《頭髮》)中,柏萊這個角色令我聯想到了《獵捕史奈克》中的國分慎介,他們兩人都為達目的而不則手段,他們似乎有著共通性的人性或價值觀。國分慎介覺得自己是『第一等』的人類,其餘的人對他來說只是廢人罷了。因此,他可以為了步上成功之路而不惜去欺騙、利用他人情感,甚至是殺人!!而柏萊呢!?我原本以為他只是個終日遊手好閒的嬉皮士,對於外界的事務是一概不理會的。但是他一心想要『回去』,想回到所謂的『天堂』,卻把人性最險惡的那一面發揮到極致了。不知柏萊是否因為在復活後成為一個黑軍族的印地安人,才會變得如此兇狠!?也許應該說他是太嚮往『回去』,對於地球上的一切都厭惡了。所以對於父親以及朋友的死,柏萊可以說是無情地不曾哀痛,因為他對於“死亡”的定義不同,認為“死者”才是永生吧!

我相信柏萊是不能『回去』的!就因為汲汲於『回去』,他把人類的劣根性、邪惡醜陋都無遺地表露出來,這卻違反了“那個世界”的初衷,柏萊應該又會被遣送到地球了……。
2011-03-29 07:51:53
中四A 心
我同意倪匡作品較類似玄幻小說的說法。以無名髮為例,唯一稍稍算得上科學的,就是會發著奇異亮光的「儀器」了,若不是柏萊先以「儀器」稱之,對我們來說又能從書中找出多少「儀器」合理運作的步驟、邏輯?科幻作品很重要的一點便是利基於科學之上,發揚於幻想,但倪匡的作品給我的感覺是並沒有做到太多科學的立論,以致於太過薄弱的科學基礎削弱了他故事中的邏輯性,反而以作者個人的生命觀、哲學觀較為息息相關。又或者,這篇故事本身探討的,就不是屬於人類、或能為人類理解的科學與知識觀,於是就不需要具有以人類現有科學為基礎而發展的科幻?對我來說,既稱之為科幻,科學既是人類所擁有,在科學一詞的涵義中,就應該以人類所認可的範圍去理解,超出這個範圍就不能稱之為科學,更何況在無名髮中,對於儀器的背景、運作元哩,其描述都乏善可陳,作者卻花了相當多的心理在於描寫其外觀、色澤,平添了許多神秘感,反倒叫這部作品的玄幻性遠遠超過了科學性。
說到這邊,或許大家會以為我認為只要無法證實科學的邏輯性就不算是科幻作品,那麼便有許多現今公認的科幻作品能夠作為反駁我的例證了,在科學怪人之中,科學如何運作使機械有了生命力,的確未知,但這就是屬於幻想的層面,科學的部分雖似是而非,但也的確運用的我們所能認可的科學去創作,反觀倪匡作品,在無名髮中,我們能深刻體的反倒不是科學的魅力,而是作者本身所散發出來的中國文化蘊底的深厚,無名髮是由此而生。
2011-03-29 10:36:16
中二C 58
4.
倪匡塑造的衛斯理,就如他自己所說的,是一個「完人」,一身絕藝、武功高強,會各國甚至各族的語言,內心純正,總有不斷的奇遇,連身邊的伴侶妻子白素也是個美麗溫柔的奇女子。《頭髮》主題除了頭髮的功能和人類的起源,還有再探討人性善和惡,在書中衛斯理的表現,都是十分正直,甚至可以說是有點「俠」的味道,嫉惡如仇,在見到殺人時會將犯人扭送警局,對於不了解的謎團,心細膽大的行動,在抉擇方面,書中所有人物,柏來、辛尼、國王等,用盡手段無不想要「回去」,但其實這個「回去」的機會,本身就是一場人性的測驗,機會只有一個,所以衛斯理和柏來,完全可以說是一組對照,柏來費盡心機,將人類貪婪、邪惡醜陋的一面顯現出來,而衛斯理一度放棄了「回去」的機會,最後真的到了「回去」的地方,依然選擇回來,其中還能與ABCD四人談判,爭取地球上善的人的權益,希望藉由他們的力量來拯救地球。雖然也可以說他的回來,還是對地球有依戀,放不下心愛的妻子,但衛斯理不論是在思想或選擇,都不是一般人所及,倪匡筆下的衛斯理,就是位奇俠,他的價值觀和人性,也是高於一般人之上的。
2011-03-29 10:40:56
96111254 中四 B 彥
看完倪匡的《無名髮》後,老實說我並沒有相當大的感觸,這樣情節科幻又詭異的內容讓我有點冷感。較特別的是倪匡從開頭到後記都一律以第一人稱來寫作,根據他的說法是為了讓讀者對故事更添加真實感。在《無名髮》中,以科幻的解釋方式帶到了許多宗教的概念,好比靈魂是「思想光波束」,又提到了「人類原罪」、肉體的無用(就像房舍),靈魂才是首要等等,這中間參雜了許多基督教、佛教甚至道教的思想,然而也許是為了小說情節的緣故,這些觀念皆只是點到為止,並沒有深入去探討。
另外,透過這本書,不禁讓我想起越是動盪不安、令人們感到苦痛的年代,人們對宗教的渴求也越大,他們尋求心靈上的平靜,靈魂的永生不滅,嚮往死後到達天堂(也是西方極樂世界),但在追求的過程中卻不自覺地扭曲了心智。例如,在故事中諷刺地描寫到伯萊本來追求心靈上的平靜,嚮往回到另一邊的世界,死對他來說一點都不可怕,反而變成一種迫切,然而過度地沉迷瘋狂也導致他接下來行為的偏差。這也讓我想起了一部電影《卡蜜諾》,故事中的小女孩生了病,而媽媽是偏執的基督教徒,縱使出發點是想要女兒好,卻完全地忽略女兒的需求,所有的行為都要以奉獻神為基礎。而倪匡也大膽的打破宗教的至高無上,耶穌、佛祖等人在裡面即使是代表善,仍然和繁人一樣免不了會犯錯誤。(先是製造了罪惡,卻又放棄了對罪惡的懲戒)
而更多的是關於人性本惡的議題,人性的劣根性在這裡毫無隱藏地被顯現出來,自私、慾望、貪婪、殘忍(佛教所說的貪、瞋、痴、慢、疑)
而白素這個角色的描寫頗讓人印象深刻,聰明婉約又溫柔,願意苦苦等待衛斯理六年,不用說當然是因為愛對方,但這個角色一看就知道是男性小說家所創的女性,缺少了一些更鮮明的人格形象。
2011-03-29 11:58:3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