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3-08 21:35:21| 人氣1,199| 回應36 | 上一篇 | 下一篇

編號13.全世界最會說故事的鬼才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史蒂芬·愛德溫·金Stephen Edwin King19479月21-),一位作品多產、屢獲獎項的美國暢銷書作家,編寫過劇本、專欄評論,曾擔任電影導演製片人以及演員




史蒂芬·金作品銷售超過35000萬冊,以恐怖小說著稱,可說是概括了此一類別的整個發展沿革。他的作品還包括科幻小說奇幻小說、短篇小說、非小說、影視劇本及舞台劇劇本。大多數的作品都曾被改編到其它媒體,像是電影、電視影集和漫畫書上。他同時以筆名理察·巴克曼英語Richard Bachman寫作,也曾以筆名約翰·史懷森(John Swithen)發表一篇短篇小說。他在2003獲得美國文學傑出貢獻獎章。(摘自維基百科)

史蒂芬·愛德溫·金出生於19479月21美國緬因州波特蘭,家庭並不算太圓滿,父親於史蒂芬兩歲時藉口離家後從此不再回來;至此以後,為了生活,母親接下洗衣等各種雜物,獨自扛起家庭經濟重擔,他們不斷地搬家,度過一段飄盪的童年。

在史蒂芬的童年時光中,曾目擊了朋友遭火車輾過並死亡的慘狀,然而本人卻一點印象也沒有,還是由家人重述後才得以勉強回憶,曾有評論家據此評斷史帝芬的恐怖小說中,那血腥而寫實的場面描寫,便是起源自這場童年噩夢。儘管史蒂芬本人並不同意,但仍有許多讀者繪聲繪影的傳說,史蒂芬《四季奇譚》中的中篇小說《總要找到你》(後來改編成電影《站在我這邊》,其靈感正是如此被激發而出的。

史蒂芬創作生涯很早便展開了,學生時代便懂得創作小說以賺取零用錢,曾在同學間創造一股不小的風潮;《我是一個青年盜墓者》是他第一部被完整刊載及出版的小說。

《魔女嘉莉》─創作生涯的轉捩點

1973是史蒂芬與一家人命運大轉變的一年,史蒂芬因為以前工作上的軼事而找到了寫作題材,《魔女嘉莉》是關於一個擁有超能力的女生的故事。事實上,當初史蒂芬·金對這故事並不看好,他不喜歡主角嘉莉也不清楚女性生理方面的知識,當他將手稿扔到紙簍中,是他的妻子將手稿撿了起來並且鼓勵協助丈夫完成故事,這個決定也成為了史蒂芬·金一家人的轉捩點。史蒂芬在成名以前生活依舊不寬裕,兩個嗷嗷待哺的小孩加上薪水微薄,他們一家人甚至曾經棲身於大草原連電話都無法安裝的拖車上,《魔女嘉莉》的成功,改善了史蒂芬的經濟情況,更開啟了史蒂芬創作的坦途。

2003年,史蒂芬獲頒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終身成就獎項,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獲獎的通俗小說(或稱流行文學)作家,其影響力由文壇更跨足電影、製作及評論等領域;2010年,史帝芬於睡夢中安然辭世。

戰慄遊戲作家狂想曲

戰慄遊戲 (Misery) 出版於1987年,為史蒂芬恐怖小說中最為人稱道的經典之一,內容描述作家與讀者之間諜對諜的心理戰,挑戰「作者已死理論」的權威性。該書在1990曾改拍成電影《戰慄遊戲》,其中飾演女主角安妮的凱西·貝茲成功詮釋了性格善變而易怒的安妮護士,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殊榮。



1987,曾以《慘不忍睹》為名由皇冠出版社出版。1990隨著電影的上映,皇冠重出了《戰慄遊戲》。兩者皆絕版之後,遠流出版社20067月1重新出版。

(以上圖片皆取自網路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英文官方網站

http://blog.ylib.com/StephenKing/Archives/2010/10/12/16730

中文官方網站

http://stephenking.99read.com/

=========================== ======================

皆下來就請各位同學於以下四個問題擇一,發表自己的感想與看法囉

1.      你贊成苦兒歸來嗎?在解讀小說的過程中,應該以讀者的意見為重,或追求書中作者的理念為準呢?請分享你的看法

2.      你認為此書符合你自己定義中經典的(或標準的)恐怖小說嗎?請列舉認同的理由,若否,也請闡述反對的原因。

3.      請探討東西方恐怖小說風格之差異,並請列舉實例為證。

4.      試分析安妮性格之特色,並舉書中實例為證

5.      史蒂芬獲頒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終身成就獎後,曾有報紙評論相當不以為然,認為暢銷不應該等於理想的作品(正如同保羅的想法),請問你認為史帝芬的作品吸引你嗎?請以你的角度為我們介紹此書迷人之處。

 

@@@@@@@@@@@@@@@@@@@@@@@@@@@@

 

作業張貼時間至3/15中午12:00截止,請掌握時間。

 




 

台長: 女神龍

96111134 沈婷茹 中四A Part1
(回答第四題)

安妮的性格是極其矛盾的,她總能合理地詮釋自己的怪異行徑。我將她的性格分為下列幾點:

(一)深受母親的影響
  連續殺人犯安妮,卻在某些時候,呈現出守規矩的一面。如P50頁,安妮堅持要立刻清理被湯汁潑濕的屋角,原因竟是安妮的媽媽總說:「一日髒,日日髒。」,並且身體力行。可見瘋狂的安妮在這一點上相當注意。在77頁處,安妮不願給保羅白色膠囊止痛,保羅發狂地怒吼:「你這這惡魔。」保羅原先以為她會生氣,沒想到安妮只是一陣輕笑,並說:「孩子罵母親太兇,或像你一樣因為東西被拿走而哭鬧,都會讓母親難過。不過媽媽知道自己做得沒錯,所以該做的還是要做,就像我現在這樣。」在此處,安妮又轉變成媽媽的角度,像在指導自己的孩子一般。根據書中的描述,安妮並不喜歡她的爸爸,(她爸爸的死應該也是她所造成的),對於安妮的媽媽並無描述,但從她的談話內容,足以看見她受母親的影響很深。我想也許和電影《黑天鵝》相似,由一個性格反常的媽媽,教養出一個更為扭曲的孩子。

(二)絕對的聰慧與狡黠
  安妮非常聰明,有好幾次,保羅正暗自竊喜逃過一劫時,才發現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如保羅在床底下藏匿藥丸和刀,安妮表面上不動聲色,卻待時機成熟時揭曉這個謎底,是一流的演技派大師。又如安妮常設下各種伏線來測試保羅,在保羅偷看存放在「記憶的長廊」中的安妮殺人事件簿時,他心想安妮應該不會察覺。怎料安妮對他說:「我把頭髮綁在簿子上三個不同的地方,今早我回來時發現三條頭髮都斷了,我就知道你偷看我的簿子了。」安妮總是可以洞察保羅的心思,可見她思路的縝密與慧黠。她能夠殺死如此多人,卻不留下證據,在開庭時,法官僅能掌握間接證據,卻不能直接制裁她。她在殺人後,竟能異常冷靜的分析各種情境,包括她用割草機輾過員警後,還能勾勒出一個員警來探訪她且她請他喝了杯冰可樂的故事,甚至記得在可樂罐上,壓上她及員警的指紋,並把它丟棄在幾公里之外的地方。從這些細節都可以看出她除了手法純熟外,也擁有一個聰明的腦袋。
2011-03-10 22:47:48
96111134 沈婷茹 中四A Part2
(三)瘋狂的替天行道者
  安妮最奇怪的地方,是她從不以為自己殺人是不對的。她的心智有某部分是異於常人的瘋狂,這導致她總能以一種替天行道的態度,來詮釋自己的行徑。她第一次犯案時,年僅十一歲,就犯下「公寓失火,五人喪命」這件看似意外,其實卻是人為操控的案子,因為她討厭樓下那幾個小鬼。之後她所犯下的案件,如殺死天生嚴重畸形的嬰兒,後來甚至是正常的嬰兒,她也不覺得可恥。在她的剪貼簿中甚至寫著:「我為他們難過嗎?當然了,一想到咱們住的這個世界,我就難過。」她也殺了一些處於急症和重病中的患者,但更多的只是她主觀的認為,這些人不適合活在這個世界上。這是她性格中扭曲與暴力的一面,甚至在她殺害警員時,還怪罪於保羅,「要是你不出聲的話,我就不用殺死他了。」在她眼裡,這些人的死,似乎都與她無關,她只是個負責執行的劊子手而已。

(四)反覆無常的殘酷與溫柔
  安妮對保羅的態度,是兩極化的。她常溫柔的照料保羅,甚至因為他的一句話而惦記在心,但只要他不遵從她的意見,那些極其恐怖的事件立即發生。如
50頁,保羅將湯潑出後,安妮堅持要把牆壁擦乾淨,她開始浸抹布、搓抹布、泡了又扭乾,然後……強迫保羅用抹布水配藥吞下去。這是一個殘忍又噁心的舉動,但她卻能在做完這件事後,溫柔地親吻他的臉頰,並且說:「我愛你。」她是如此瘋狂的一個女人。又如她總是殷切地期盼《苦兒還魂記》的誕生,她盡力討好保羅,並且不惹他生氣,因為他生氣時總寫不出好作品;但另一方面,卻用斧頭和電鋸來虐待他。我相信她心底是喜愛保羅的,或者至少她是喜歡保羅筆下的苦兒,否則不會留他下來照顧,但如此恐怖的喜愛方式,大概也只有像安妮這樣的瘋狂粉絲才做的出來吧!
2011-03-10 22:48:27
97121251 英三B Monkey
我認為東西方的恐怖小說都在探討人心底層的恐懼,不管是未知的黑暗、文化裡的禁忌或是社會上潛在的威脅等等會讓人擔心憂慮甚至感到害怕、畏懼的元素,這些都可以成為恐怖小說題材。雖然討論的題材、使用的元素相近,但是在表現的手法及方式,或是文化信仰的差異就會造成東西方恐怖小說的不同,簡單得說,雖然大部分的題材像是充滿怨念的惡靈、無所不在的變態殺手這種大方向都會在東西方的恐怖小說裡出現並達到嚇唬讀者的目的,但是像東西方宗教信仰和社會風俗的不同卻也會讓兩者出現差異。相較於西方恐怖小說血淋淋直接表現的手法,東方的恐怖小說則是會以比較隱諱的手法去探討(或挑戰)作者想要探討的主題。以曾被改編成經典恐怖電影的同名小說「大法師」當作西方恐怖小說的例子,書中被邪靈附身的小女孩在面對墨林牧師的驅魔不但毫無反應,甚至拿起象徵基督教信仰標記的十字架猛刺自己下體高喊:「Oh! Jesus Christ F me!」,這樣的情節不但挑戰了西方社會對於上帝與耶穌在西方文化裡不可撼動的地位,也因為這樣,雖然這部作品裡有邪靈附身、牧師在非洲挖掘出惡魔雕塑品這些較為「一般」的恐怖元素,但是真正讓讀者(觀眾)感到不寒而慄卻是作者使用非常直接且激烈的手法對西方信仰文化提出挑戰。
而這個星期讀的戰慄遊戲所使用的手法則是偏向讀者心理的壓力和面對「未知」的恐懼,因為主角的初始設定是雙腳因為車禍而嚴重骨折並且對於止痛藥物拿威力上癮,更慘的是他被一位精神狀況十分不穩定的智慧型連續殺人犯軟禁,主角完全受制於人沒有反抗能力,再加上安妮的情緒十分不穩,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完全無法預測安妮會用哪些除了砍斷左腳、截下拇指之外的手段來傷害主角,所以其實整個過程還滿緊張刺激的,因為讀者永遠不知道那個門外的瘋子下次開門進來會變成什麼樣子、用什麼新手段。這也正好呼應它的書名Misery,無止盡的極端痛苦並且無能為力。
2011-03-11 01:33:36
中三B 49號 97111249 宸
回答第一題:

我贊成苦兒歸來,因為在之後的故事中,苦兒的故事不再只是為結束而結束,而是激發了更多的冒險和精采的劇情。不過我並不認同安妮為了強逼苦兒復活,對保羅所作的這些刺激,縱使這樣對作品建立出高峰,這樣就和作者保羅當初所決定的苦兒命運,完全的違背。對於這個問題回答的有點矛盾,但是一方面覺得安妮逼苦兒的歸來完全激發了保羅的創作;另一方面則是對起初這並不是保羅的本意──他希望苦兒系列結束,他也就可以繼續創作新的作品──但《快車》被燒掉、安妮的種種刺激,使他將原本封死的苦兒靈感重新開啟。
羅蘭‧巴特提出:「作者已死」的理論:「作者在文本完成後,即與文本無關,解讀權交由讀者決定。」我認為文本中所要表達的內容正是作者所引導的方向,而讀者則是被領導著一步步走進作者所架構的世界中,只不過從中獲得作者想要詮釋的內涵有許多不同的解讀,就是作者把文本創作出後,讀者要怎麼去挖掘、深探就屬於讀者的自由了。而安妮介入了保羅原本所要架構的方向,她將作者權搶到手中,希望苦兒──也就是作者保羅能夠依照她所想要的方向走,她就是不希望苦兒死,而苦兒的復活亦不可以用強硬扭轉的方式。讀者應該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必須照著作者的理念去解讀。
2011-03-11 19:56:10
中三A 96111107 林銘麒
第一題

「文本既出,作者已死。」

從一個小說人物被作者形塑出來以後,某種程度即可視為和作者、讀者平行地位的角色。但是,我並不因此贊成苦兒歸來。

小說在四大文類(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中,便是在純文字敘述中最傾向與讀者互動的文學類型。然而,當小說人物被創造後,小說本身便只是一個容納這些小說人物的「空間」,又當一本小說被完成後,作者便也只是一個「讀者」之一;可是在完書後,即便任何讀者皆有對作品解釋的權利時,仍不能忽略作者是一個「以創造者兼任」的讀者,因此在眾多有解釋資格的讀者中,作者還是擁有最大的解釋權,這是不容置喙的。一個以主人身分的邀請者,告訴客人「可以把我這裡當作你家」,即使客人對主人家的擺設有異議,但這並不代表客人是可以喧賓奪主的;而安妮的行為,正是讀者過份凌駕在作者之上的小說人物。讀者的意見可以參考,作者的理念卻是要堅持。

倪匡有言:「作者沒有必要去喜歡或討厭他筆下的任何人物。」當然,在作者喜愛一個人物時,也許會多給那個人物一些機會;反之,作者厭惡一個人物時,又何苦讓他再使那個人物重生呢?讀者透過閱讀感受小說人物的喜怒哀樂,而作者卻是在創造中與小說人物相處;好不容易將討厭的人解決了,卻被迫要將他召回,這種痛苦並不會輸給讀者接收到人物死亡的苦楚。基於以上兩點,我反對將苦兒喚回。
2011-03-12 08:50:32
中三A 96111107 林銘麒
(雖然上篇回文是很早以前就完成的閱讀心得,但在從文件檔複製貼上後按下「送出」時,回頭一看,才發現已有類似觀點在上,因此除了向前一位發言同學抱歉外,也再回覆一題以示負責。)

第五題

其實自己向來對西方小說的閱讀不多,而且對於內容會牽涉到驚悚、變態心理和暴力的作品會有所迴避(我不怕黑,但怕被嚇),因此在卷頭從看到保羅被女書迷私下帶回療傷時,便警覺到我已經上了賊船,該有的迴避條件,應該是都會發生的了!

可是扣除掉這本書的內容外,他還是滿吸引我的,理由是當中提到了兩個每部小說比較被忽略的部分,也是一般閱讀者在閱讀之餘會好奇的部分:究竟作者創作時在想什麼?究竟讀者閱讀時在想什麼?

以自己來說,作文時除了落筆前的思索外,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是一氣呵成,當然中間偶有思考,但在思考的當下是什麼情況,早已不復記,只覺一陣舒爽;而閱讀時除了章節間之外,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也是一路暢讀,當然中間偶隨情節起伏,但在起伏當下是什麼心情,亦不復記,但也是一陣舒爽!

在《戰慄遊戲》中,保羅為了活命,也許也是因為氣憤自己比較理想的作品《快車》被安妮付之一炬,而重新思考「創作」這件事和過去的創作歷程,反使《苦兒》系列在「大眾」的基礎上,附上一層高度且理想的寫作技巧;另一方面,安妮為了使苦兒能夠重生,在對保羅威脅利誘之外,也思考自己過去的閱讀經驗,以「資深苦兒」的讀者身分,提供保羅這個寫作者一個最佳的參考。在此,創作與閱讀不再只是需要被預期的,而是達到交流的。

回到題幹的引文:「暢銷不應該等於理想的作品」。自己的淺見是,「暢銷」決定於讀者,「理想」決定於作者,而小說的「價值」,便由小說自己去挑戰時間,給歷史決定,但不論暢銷、理想或價值與否,都是三個獨立事件,可以互相牽連,卻也不受彼此牽制。
2011-03-12 09:44:50
中四B 96111251 黃儀方
第二題 part1

史蒂芬金之所以被譽為「驚悚恐怖大師」,是由於他擅長鋪陳,製造毛骨悚然又詭異的氛圍,並將人性的黑暗面描寫的極為寫實,使讀者沉浸在書中的恐怖氣氛而感到不寒而慄。以往說到恐怖故事,首先映入腦海的的畫面可能是臉寒青光、批著長髮要人償命的女鬼系列;抑或是靈體附身做出異常舉動的驅魔系列,但在史蒂芬金的小說中,「人」才是最可怕的恐怖元素,話說「人嚇人,嚇死人」,當人性的醜陋黑暗面被赤裸裸的挖掘出來時,那殘酷的一面才最讓人寒毛直豎,原因很簡單,因為那最貼近現實,也就是說,很可能發生在你我身邊,因為人性都有弱點,當人不完美的一面被特別放大時,所有可怕的事都有可能發生。

《戰慄遊戲》是我第二部接觸史蒂芬金的作品,第一部是電影《迷霧驚魂》,同樣都有著血腥殘忍的畫面,也有描寫當人性遇到考驗時的種種醜態,不同的是添加了霧怪的角色。神奇的是,《戰慄遊戲》雖然故事簡單,人物除了暢銷作家保羅和殺人讀者安妮,以及倒楣的幾位員警之外,沒有任何可怕的駭人怪物,其驚悚度和《迷霧驚魂》相較之下卻不惶多讓。原因是書中殺人如麻的頭號讀者安妮(恐怖元素之一) 正扮演著比怪物還要可怕的角色,她的形象被保羅比喻成非洲的神像,將她鍾愛的作家「豢養」在自己的屋子裡,以拿威力這種容易上癮的藥物餵養他,並逼迫他改寫出自己滿意的故事,不時還以斧頭、電鋸、刀子、針筒、抹布水(恐怖元素之二)等刑具伺候,種種一切荒謬殘酷的情節,讓讀者的心情隨著安妮對待保羅的方式七上八下。
2011-03-12 23:31:44
中四B 96111251 黃儀方
part2

史蒂芬金的文字極具畫面感,書中不乏血腥暴力的畫面(恐怖元素之三) ,又夾雜著安妮以做作式腔調慰問保羅的對話,以「媽媽的心比你的肉還痛」的口氣來「關愛」保羅。我想她之所以能媲美怪物,問題就在於她是個「病態」的人,她的心理狀態難以預測,也就是說,當她微笑的端著甜食來餵你的同時,手裡也可能拿著斧頭,思忖著哪一個部位砍下去比較順手,唯一可預知的是,可以猜測對她說不的下場會是怎樣,一旦有了心理準備,那種壓力和恐懼更是折磨人心,以至於到了後面,保羅的心智也已被喪心病狂的安妮折磨成歇斯底里的狀態,本來等待救援、企圖逃跑的計畫也被安妮給一刀斬斷,一個完好的人被像牲畜般的對待,眼睜睜看著無辜的警察為了自己慘死在割草機下,這種精神的刺激加上肉體的折磨比任何鬼怪都還要容易將人逼瘋。史蒂芬金成功的將性格扭曲的安妮塑造成殺傷力十足的大怪物,並以瘋狂書迷的形象來包裝她,至於《苦兒》系列故事內容有些冗長,老實說那些篇幅我都略過,或許故事中有隱藏著什麼涵義吧,但如果減少一些,我會更認為這是一部經典的恐怖小說。
2011-03-12 23:32:51
德文四 28 偲 part 1
(回答第四題)

我認為安妮可能患有精神分裂症,這個病的症狀包括思考方式及情緒反應出現崩潰,常見病徵則有幻聽、偏執、異常妄想及雜亂的言語與思考(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一、 情緒反應崩潰
看完《戰慄遊戲》後,不難發現安妮的情緒常處於崩潰邊緣。

書從P.63開始敘述安妮在發現她喜愛的苦兒被她最敬愛的作家賜死後的種種反應,她憤怒咆嘯且完完全全不理會保羅對於故事所提出的種種解釋,並在不給予任何食物及止痛藥的情況下讓身受重傷的保羅獨自一人待在家,這種舉動彷彿要藉此讓保羅之道得罪她的下場,此外她還逼迫保羅燒毀自認為最完美的作品,並要求保羅讓苦兒復活,寫一本專屬於她的作品。

另外在P.251保羅開始翻閱「記憶的長廊」- 安妮的殺人事件簿時,從中也能發現安妮自幼便不善於處理情緒,她面對不順她心意的事情所採取的應對方式都是「摧毀」。她可以單純因為討厭吵鬧的小孩而放火燒死他們;他可以因為病患太老而用際使他們死於「久病亡故」。

最後在P.280安妮發現保羅意圖逃離她時,她居然先是替保羅打針並緩緩說出「術前注射」這幾個字,等到保羅陷入擔心害怕的情緒後,才讓他知道他的腿要不保了,他要用斧頭將他的腿砍斷,要「廢功」!!
2011-03-13 16:06:41
德文四 28 偲 part 2
二、 偏執
書中的安妮熱愛保羅所塑造出來的角色「苦兒」,對她而言,苦兒不只是書中的人物而已,她還代表了她痛苦人生的一絲希望,所以她完全無法接受苦兒死去的訊息,她希望苦兒能有一個HAPPY ENDING。

另外一個層面是安妮非常遵守媽媽的教導,在她的日常生活中,她將媽媽所說的話奉為圭臬,彷彿只要沒做到其中一項就是個失敗的人一般。如在P.50安妮在與保羅大吵一架後,再度回房是她無視於保羅因尚未吃藥而疼痛不已的呼喊,仍堅持要立刻清理被湯汁潑濕的屋角,原因就只是因為安妮的媽媽總說:「一日髒,日日髒。」,並且總是身體力行。

三、 異常妄想
在安妮的世界裡,她認為會接近她的人大都是要害她的,所以我認為她有被害妄想症。但全書看完後,我認為大多數的村人想害她不是沒有原因的,畢竟在大家都相信一連串兇殺案的犯人是安妮,卻因罪證不足而無法將她繩之以法的情況下,大家當然會用盡所有辦法來對付她。但並非每個人對她都是存有敵意的,像是她家的鄰居從頭到尾完全沒做出對她不友善的事,卻還是被他歸類於「鳥人」這一群無用的人類裡。

此外我認為安妮也有一些誇大妄想症,她認為自己聰明過人可以改變人類的命運。如在「記憶的長廊」- 安妮的殺人事件簿中,安妮不斷的殺人,從對她而言是吵鬧乖舛的小孩、老而無用的病患到出生就是畸形的嬰兒,她殺了這些人只是因為她認為他們全是「又可憐又可悲的東西」。
2011-03-13 16:07:25
日四A 96122131 凌
其實我看的恐怖小說不多,恐怖電影倒是看了不少。而課堂上看的電影個人認為也是部我喜歡的哀傷的恐怖電影。

恐怖電影因哀傷的成分而有層次起來。哀傷的基調不只是心中的感懷,更多的事存在於每個角色背後的故事。很多時候的安排都是角色簡單的對話中便帶出長久以來的不滿(像是富家千金死前和未婚夫的爭執、凱特布蘭琪因為自己的能力而痛苦甚至自責等等),這種哀傷的基調也能使觀眾在觀賞時不只是單純的被驚嚇,到後頭也能有"啊~原來她不是我們所看到的、所以為的那樣。"的感覺。看完會認為其實每個人都想做好人,但總是命運逼使他們走到這般田地。

  總之,我想說的是,哀傷的感覺能美化很多東西,包括原本就很美麗的愛情故事,或是淡化人們對未知的恐懼。

  那麼回歸到文本上呢?基本上個人覺得書中的描述太弱了,那算恐怖嗎?最多叫做血腥吧。安妮生氣起來就砍人,保羅是個無助到極致的弱者。當然保羅很害怕,然而我無法從文字中感受到保羅心中的戰慄,反而因為他所謂的戰慄挑起了安妮的戰力。當然沒看過電影版的我更無法體會電影所營造出的恐怖氛圍。不過電影比起書本有一個致勝點那就是配樂,我想信有聲音的效果能夠為恐怖故是大大加分。反之我曾經試過看恐怖片時只看字幕甚至關掉聲音,整部片看下來其實多少有種鬧劇的感覺!
2011-03-13 18:16:43
中二C 18 寧
1.
苦兒的歸來,並不是源於作者本意的理所當然,是由於安妮種種殘酷行為的逼迫下,讓保羅為了生存不得不屈服於安妮之下,縱使心中千百個不願意再度喚回苦兒,卻是求生的本能使他投降了。最初保羅盤算著安妮的想法,為求安妮滿意情節且須合情合理,只求能得到使得他減輕痛苦的藥,毫無頭緒一次次的搜索枯腸。直到後來保羅靈感乍現,創作慾源源不絕的湧出,對於安妮由原先被逼迫重編劇情的憎恨,轉而自身投入創作的深井,他寫作不再是單純的滿足安妮的需求,非為她一人而寫,而是由於自己的慾望,滿懷感激的創作。在我看來,原先作者已結束了苦兒的生命,她是不該起死復生的。但是看見保羅燃起創作的靈魂後,將苦兒的歸來寫得更加精采動人,這時候苦兒的歸來,無論是對作者、讀者,都是一部小說完美的結束。我想這樣的一個結局,讓作者自身感到十分滿意,將故事帶入更深一層的境界,為何不贊同呢?

作者寫下他對書中人物的觀點、他們的遭遇,以自身的理解與看法,去詮釋故事中某段錯縱複雜關係、劇情,而我們─讀者都是觀看的人,我們與作者擁有不同的成長環境、背景,我們在觀看的過程中,必定會有所感覺,對於作者所欲傳達的思想,並不見得全然相同。因此我覺得,作者將他的理念表露於文字中,而解讀文字的主體,則在於所閱讀的人。讀者琢磨文字而領悟道理,才是他們真正理解獲得的東西,何必去強求探究作者的本意?
2011-03-13 23:09:13
中四B 96111206 芳
我很怕看驚聳恐怖一類的小說,因為自己很膽小,《戰慄遊戲》對我來說已經是很恐怖的驚聳小說了。
恐怖元素之一:血腥場面
史蒂芬金對畫面的描寫很寫實,鉅細靡遺,對於血腥畫面的處理也是一樣,所以在看的時候很容易在腦袋浮現那樣的場景,且沒有打上馬賽克非常清楚,讓人不自覺的感到害怕與痛楚且很恐怖。
恐怖元素之二:安妮不可預測的行為
安妮是個瘋狂殺人犯,可怕的不是她殺很多人,而是她無法預測的行徑,你不知道她下一步要做什麼,會不會再殺人或用什麼方法折磨人,為小說增添許多懸疑詭譎的氣氛,讓讀者在看的時候一顆心被高高吊起放不下。
恐怖元素之三:人性崩解
一個人在遭遇極度的痛楚恐懼之中,漸漸也變的不是原來的理性自己,會讓自己臣服於慾望與害怕之中,人性的黑暗面因此而顯現,這一開始也許不是很恐怖的事,但仔細想想也是令人毛骨悚然。
2011-03-14 10:16:43
中三B 52 柳
  對於這個故事到底該不該歸為恐怖小說,我還蠻疑惑的,所以到網路書店去搜尋了一下,在博客來是分類為恐怖/驚悚小說;不過,在某網路購物中心,它則被歸類為「奇幻小說」(?)。
  東西方的恐怖小說或恐怖電影,我會覺得東方較西方含蓄很多,西方通常較血腥、暴力,東方大多較有故事性,在性格刻畫上比較細膩(比如說主角的變態性格是肇因於童年的刺激,讓讀者感受到主角的悲劇性格,鑄成他的悲劇命運)。老實說我是很害怕看這類型作品的,遇到恐怖血腥的部分都跳過,拒絕觀看,而且因為《戰慄遊戲》的恐怖是來自於「痛」,不是什麼超自然或超乎現實、難以想像的恐怖狀況,是很容易就能感受到的感覺,史蒂芬金在《戰慄遊戲》中確實是製造了一種「令人害怕」的氛圍,那種不寒而慄、害怕、加上痛覺,讓人感受深刻,是很與眾不同的恐怖小說。
  另外我想談一下安妮,記得以前一個學姐曾說,人的一切行為與言語,都是在「做表演」,而安妮,她真的是一個「演得很好的人」,她難過,似乎又不是真的在難過,她嘴上答應保羅,心裡想的卻又不是那麼一回事;我們在現實社會中生活,確實也是在做表演,我常常在想,我要「演一個更好的人」,演一個讓大家都能滿意的角色,但要做到「安妮」的境界,應該還要很長一段時間。
2011-03-14 13:44:51
中四C_56_延儀
第二題

如果不是課堂要求,老實說,對於恐怖小說,我沒有讀過太多‧但就這本書,和我以前曾看過史蒂芬金的秘窗,以及幾部恐怖電影‧我認為恐怖,是讓觀者在閱讀上產生了心理上的緊張與害怕,甚至交雜刺激與期待。這樣的形式可以用很多方式出現,並對讀者產生諸多的影響,我將就個人經驗,與本書閱讀過程,列舉幾項本書具有的恐怖元素。

1. 場景的恐怖:本書從頭到尾,都不斷出現恐怖的具象,可以是人物外表,可以是人物所做的事,也可以是光就現場的描述讓人不寒而慄,不一定要血腥,但是一定要有力道,作者最厲害處是靈活運用五感,讓我們能從四面八方,被戰慄的氣氛襲擊;最讓人印象深刻,就是作者描寫安娜捏爆老鼠,並像吃冰淇淋一般吸吮老鼠血。或是用斧頭砍下保羅的腳,並用火燒傷口,留下床單一片黑焦,並散發出焦肉的氣味;還有喝髒水吃藥,或是將保羅關到陰暗無光的地下室,或在接近故事尾聲,遭安娜碾死的年輕警察,這些非常寫實而驚駭的畫面,都能給予我們最直接的刺激。

2. 心理的恐怖:指人物心理的變態,作者善用人物的舉動體現內心的不正常,如安娜喜怒無常的瘋癲,從他一路成長的過程不斷累積扭曲,終就造成了他完全失控的瘋了。或是保羅從一位鼎鼎大名的暢銷作家,淪為殘障並受拿威力控制的受監禁者,在一場非生及死的遊戲中,種種情緒起伏‧保羅明知她已有藥癮,但他卻無法停止服藥。或是當他看著” 記憶的迴廊”,對於安娜殘酷的連續殺戮,竟不忍釋手。最恐怖之事莫過於,知道自己失控,卻不願踩下煞車,即使可能會摔死懸崖。

3. 時間空間的恐怖:我覺得失去時間感是很恐怖的,沒有撕的月曆,不知道日子過到哪一天。並且失去了和外界所有的連繫可能。尤其是在安娜奔往開懷地時,保羅身處一個與世隔絕的場所,時間的排除與空間的限制產生了巨大的孤寂和無助感。

4. 言語恐怖:一句恐怖的話,往往比十個恐怖的場面更令人難以平復,尤其是安娜親親保羅說著:「你要乖乖,我最愛你」時,又在下一刻狠狠出絕招(不,誰都不知道他還有甚麼絕招)。甜美的邪惡實在太拿捉摸!!
2011-03-14 14:49:57
96121114 英四A 媛
第一題
對車禍前的保羅而言,苦兒在他心裡已劃下了句點,當時的他看不出苦兒繼續存在的意義,因此,死亡之於當時的苦兒,無疑是保羅認為最理想的結局,不管這種理想是出於保羅的私心,抑或是創作引導的結果。
苦兒的復活並不在保羅預期之內,但卻因為安妮那種近乎偏執的瘋狂,成了一種必然,這種必然迫使保羅必須用各種合理的方式再將苦兒從死神手中搶救回來。不同於過去的苦兒系列,這本苦兒已被安妮限制了小說的終點站,那就是苦兒的復活,保羅就像個造橋工人,扮演著依安妮的想望,將苦兒由死亡領回復活的重要角色,他如同工匠一般,負責做出成品,但卻沒有設計產品的權力。
可是也是因為安妮的偏執,才讓逆境求生的保羅,努力的激發自己的創作潛能,安妮的瘋狂強迫保羅去思考為小說人物解套的方法,卻也陰錯陽差的讓保羅找到全新靈感,寫出比過去更精彩絕倫的橋段,他意外的發現死亡並不是苦兒唯一的選擇。事實上,我們再看這本書時也可以發現,保羅雖然是在壓力下寫這本書,但他自己其實也沉浸在此夢境之中,這樣的夢境幫助他脫離被安妮拘禁的現實,同時也促使他去思索逃離困境的可能性。
對我而言,苦兒的回歸是種必然的命運,並不只是因為這是安妮的想望,我認為安妮的想望不過是苦兒回歸的引信,保羅因車禍而被安妮恐怖拘禁的遭遇才是使苦兒回歸的關鍵因素,因為這樣的遭遇刺激著保羅本身,這段親身經歷的致命驚悚情節,同時將保羅引領至另一個創作的泉源,使他跳脫原本的框架及眼界,讓他發現苦兒的命運不僅有死一途,她還有可以有別的可能,還能有比死更好的結局。
經歷和見識對創作者本身往往有著極大的影響,小說其實反映的就是作者幻想中的人物和情節與部分現實結合而成,它可能是由作者的部份的人生或回憶所投射出來的場景或情節,依作者的理念而生,或許作者所表現出來的作品並非最為理想的,但那是作者當下眼中最完美的作品,如同有人堅稱八十五度的水溫,才能煮出咖啡最棒的原味,有人卻堅持一點點收集起來的冰滴咖啡才是最為迷人的味道。
而讀者之於作者本身,同樣有著無法抹滅的重要性,因為讀者的熱情往往是使作者繼續努力耕耘的動力,讀者對作品的感想和評析的確可能幫助作者檢視自己的作品,甚至激發作者下一部作品的靈感,但作者不該因而被讀者引領,甚至依著讀著所希望的而創作,若是如此,作品中的中心思想便不再依作者的理念而生,作者便會淪為製作客製化產品的工廠,只有形體,沒有靈魂。
2011-03-14 20:29:17
歷史三 45 秋
會閱讀《戰慄遊戲》,就像上述的某位同學所說:「是因為課堂所需,才接觸於此的。」雖然我本身並不是很喜歡閱讀恐怖小說,但是史帝芬.金的的小說會吸引我看完它。在那麼緊湊刺激的劇情裡,雖然多半表露出變態、血腥的畫面,讓我有點卻步不想看了,但是又很想知道保羅逃出那『魔女』的牢籠了沒,以及安妮『魔女』(女神、布卡蜂后)的下場會有多慘烈。
在閱讀的途中,我像保羅一樣恨不得把安妮殺了!尤其是當安妮傷害保羅後卻又用慈母般的口吻、行為對待他時,真的能確實感受到保羅的對未來的恐懼和怒氣!!!書中穿插了『苦兒』故事系列的情節讓我覺得十分有趣,彷彿就真的置身在保羅所處的時空以及他創造的“苦兒”的世界。
史帝芬的《戰慄遊戲》,電影和書的版本我都看過。在電影裡安妮傷害保羅的部分我總不忍觀看。特別是安妮因為保羅的身體漸漸痊癒,她深怕他會離開,那她摯愛的“苦兒”也就跟著離去了。安妮用巨大的鐵鎚打斷保羅的腳踝的那一幕,真的令我怵目驚心。而書本描寫的更是慘忍血腥,安妮是用斧頭砍斷保羅其中的腳掌,鮮血迸出的那一幕真的會令人做嘔!更經典的是安妮崩潰而隻手將老鼠捏死,並像舔冰淇淋一樣舔著老鼠的鮮血……。我想,這些夜裡,可能會像保羅一樣,在心裡深處認為安妮是不死的女神,而夢著她回來繼續折磨著保羅……揮之不去的恐懼。
2011-03-14 23:36:03
96123057 德四 凱
第二題
再看這部小書之前,我已經看過了電影,所以似乎減少了不少想像的空間,不過恐怖的劇情,在我看完第一頁之後又全部浮現了。這部小說對我來說,絕對是恐怖小說,可是一定有些人會納悶,恐怖小說不是要有鬼嗎?不過說真的,要遇到鬼還要靠運氣、靠體質,可是,要遇到神經病在台北市可是簡單的不得了。書鍾安妮的反應可是比天氣還難預測,光是這一點就已經嚇跑所有男人了,在加上之後破話性的行為,那更嚇跑所有女人了。我覺得最恐怖的是當保羅的狡獪好的時候,安妮直接拿鐵槌砸爛他的腳,在電影裡面可是直接給他打下去,看得連我的腳都會抖了。小說最恐怖之處就在於,無法掌握的下一秒,這是人類最害怕,就是未知的未來,還有對身體的傷害,尤其是安妮打斷保羅的腳還跟他說愛他,光用想的就已經讓人不寒而慄了。所以人還是比鬼可怕的。
2011-03-14 23:54:04
97112061歷史三 文
第一題
我認為雖然讀者的意見很重要,但是作者自己的理念才是最主要的,因為我認為寫作並不是為了讀者,雖然有時候勢必要參考讀者的意見,可是寫作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像在書中,保羅完全沒有一個私密的空間來創作,在寫作過程中不斷被打擾和被虐,而且如果我是他,會非常痛恨沒有出版的作品就被拿去看和指正,這樣寫出來的小說不就或多或少都有被他人影響了!
而我也不贊成苦兒歸來,我認為保羅一直一來所寫的苦兒早就死了,而安妮逼他寫的完全是另一個作品,雖然這部書可能超越以往的系列,但是在被逼迫的狀況下寫的,不是他的本意,可能在被虐待的情況下,寫作便成他的心靈寄託,但是我認為,這本書是為了安妮和活命而寫,對於保羅來說,不是出自他本意要讓她復活的!
我們可以從小說中,看到作者所要投出的觀念或論點,尤其在某些很愛說教的書中更是可以感受到,但是讀者的感想也只是讀者自己的感想罷了,一本書給100個人看會有100篇不同的心得,但是要怎麼去思考是自己的決定,作者有作者想表達的,讀者也可以有自己的意見,只要互相尊重,我想都是很好的!
2011-03-15 00:16:30
中四B 96111254 彥
史蒂芬.金的小說有一種奇特的詭異慘淡卻又不失迷人的氛圍,他充分利用人類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將人性對恐懼的戒備描寫發揮到極致。但是,他又以一種奇妙、令人莞爾的幽默口吻,好比「波卡女神施咒道,天靈靈地靈靈,把n統統填滿滿,死人亦能覆還陽。」參雜著粗俗口語化的自我獨白,如:「如果你那麼不爽,老娘只好給你別的東西,讓你別再想那個n。」使小說讀起來生動精彩,不失趣味。另外,書中充滿如影像般清晰生動的血腥畫面,也是其一大特色。「釜頭呼呼劈下,往保羅左膝蓋下方砍去。痛楚鋪天蓋地襲捲而來,深紅色的血像印地安人出戰時的彩妝,飛濺在安妮的臉上和牆上。他聽見斧頭在安妮的揮動下,與骨頭擦撞有聲。」

女主角的角色塑造,那壯碩有力充滿不同食物氣味的身影,躍然紙上。
安妮會隨著天氣的轉變, 近乎毀滅性的沮喪, 喜怒無常的情緒和種種歇斯底里的行為,不禁讓我聯想到電影《驚魂記》(Psycho)中的主角也是精神分裂病患,因為無法接受母親死亡的事實,將母親的屍骨留在房間,會在黑夜中精神分裂化為第二性格(他的母親),模仿他母親在世時的穿著打扮、聲調說話和種種行為,殺害許多人,認為他自己就是他的母親。

在《戰慄遊戲》中,當安妮開始要傷害保羅時,作者描寫她的臉完全茫然,就好像一個空洞的死屍,兩眼無神,她的外在情況反映出了她內心最深層的黑暗。她不只出現自虐性的行為,對周遭的一切反應都是冷酷,抱著同歸於盡的心態。書中有一段描寫安妮抓住捕鼠器中的老鼠,「牠的心臟跳的多快啊!你看牠拼命想逃!保羅,就跟我們一樣,…我們自以為懂得很多,其實我們知道的不會比捕鼠器裡的老鼠多。---這隻老鼠背都給夾斷了,牠竟然還想活哩」這裡可以看出安妮對於生命的輕忽和厭惡。「對安妮來說,世上所有人只分為三大類: 混蛋、可憐可悲的東西...以及安妮。」

而安妮對待保羅的方式,處處展現了一種近乎詭異變態的母愛狀態,她對保羅說話的語氣與行為就好像對待小孩一般(不正常的那種)「安妮的嘴角露出鬼魅般的笑容;她帶著一絲柔情,摸了一下保羅的臉。」 而書中有一段描寫安妮殘酷地切掉保羅的大拇指,當晚便開心地拿著插滿蠟燭而且正中央插著保羅被切掉的大拇指的蛋糕慶祝著。那一段的文字書寫,史蒂芬.金完全沒有使用任何標點符號(又或許是翻譯者的意思),強烈地表現出保羅已經瀕臨崩潰邊緣的緊張感。
2011-03-15 00:27:22
中四B 96111254 彥
安妮的存在某一部份成就了保羅.薛頓完成苦兒系列的作品,(她甚至可以說是保羅的謬思),雖然是以一種近乎於瘋狂不仁道的外在脅迫下完成。而人在面對危險時,所展現出的潛力與生存慾望是相當驚人的,保羅的潛力在這裡完全被激發出來,他不只是要寫出好的故事來滿足安妮,更要絞盡腦汁與安妮鬥志,為自己尋找活路。

另外,我納悶苦兒(Misery)在小說中的作用到底是甚麼?刪掉她,故事不是仍然可以獨立存在嗎? 這個故事是從苦兒(Misery)開始,如果不是安妮偏執地喜愛這個保羅所捏造的人物角色,產生了角色認同(甚至認為自己就是主角,強烈地認為苦兒必須有好的結局,自己的靈魂才能得到救贖)那麼就不會有接下來的瘋狂護士與悲慘作家的故事,換句話說,苦兒是貫穿《戰慄遊戲》的主線。而到後來,寫苦兒的故事彷彿變成保羅繼續存活下去的精神依託,「他處於半昏迷狀態,由於藥物有抑制呼吸的副作用,幾乎喘不過氣來,…令他脫離昏迷狀態的是鼓聲及嗡嗡響的蜂鳴。」這裡可以看出,保羅的意識已在現實與小說世界逐漸融合為一體。就好像書中舉出猶太人愛鋼琴的理論(有了鋼琴,就不想搬家了),這一直讓保羅極為輕視不屑的角色--苦兒,產生了不同於過去的化學變化。

「作家大小事都記得,保羅,尤其是傷痛。你若把作家的衣服剝光,指著他的傷疤,他就會把大大小小的傷疤由來告訴你。…藝術包含強大的記憶。」所有的經驗,無論愉快抑或是痛苦,都化成作家筆下的文字。史蒂芬.金同時也在書中探討了作者與讀者的關係,書中安妮以保羅.薛頓的頭號粉絲自居,進而發展出後來糾纏不斷的可怕關係。這會不會也是史蒂芬在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瘋狂「頭號粉絲」來自自我內心最深的恐懼剖析。然而,我們無法否認「每位暢銷小說作家應該都有類似經驗,熱情的讀者沉浸在作者創造的虛幻世界裡」讀者明明知道是小說,卻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跟著書中的角色狂喜狂悲。我想,這或許就是出色小說家所具有的文字魅力。
2011-03-15 00:29:38
中四A 16 劉宇真
第一題:
  我並不贊成苦兒的歸來。而最大的主因,在於我認為要怎麼「創作」,是作者的自由意志,或者應該說,不單單指「作者」這個職業,任何人在「創作」出自己的作品,不論是小說,抑或是圖畫,甚至只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心情小語時,都有自由意志,去決定如何完成他的創作。
  當然,就劇情後半段的發展開始,保羅就知道,他並不是為了安妮而寫書的,他也曾經告訴過安妮,自己也很期待苦兒的結局,這時,局面就扭轉成了,是保羅──也就是作者本身,自己順從著自己心裡的渴望,而撰寫著苦兒的歸來,所以我的「不贊成」,其實只是針對一開始保羅動手創作〈苦兒還魂記〉的「起因」而已。畢竟保羅在完成這部作品之後,他是感到「淋漓痛快」的!書中描述這份心情的文字,我很喜歡,「創作真好,無中生有。保羅明白、也欣賞這種打造原本並不存在的角色、創造動作與氣氛、幻象的壯舉。……保羅摸著一大疊手稿,淡然地笑了。」,我覺得這段文字把作者熱愛創作以及他們創作的天賦寫得好生動!(說實話,這是我看完這本書之後,唯一喜歡的一段文字,唯一。)
  而解讀小說的過程中,究竟該以讀者的意見為重,還是追求作者的理念呢?既然作者已經完成了這部小說,如何解讀,就是讀者自己的問題了吧?作者筆下的一個人物,可能會得到各種不同的意見,例如苦兒,令保羅聲名大噪,有許多讀者愛這位女主角,但是世界上一定也有不愛苦兒的人,或許他們就跟保羅一樣,覺得苦兒根本不大聰明,甚至覺得苦兒是個多話的女人。(怎麼解讀一部作品,要看讀者的判斷,所以我不太懂這題問說要以讀者意見「為重」的意思是什麼,是要以讀者意見去修改書的內容嗎?)
  作者的理念部分,我覺得根本無法追求呢!像保羅,寫出了暢銷的苦兒系列,事實上他自己本人根本一點都不喜歡苦兒,但是因苦兒而愛上保羅的書迷們,怎麼可能猜的到這件事情呢?要是讓「熱愛」苦兒的安妮知道了保羅原本在心中是如何貶低苦兒,我想,保羅又會被冠上粗鄙或低俗的罪名,而被「處罰」了吧!
2011-03-15 00:31:51
中二C 07 楊
你贊成苦兒歸來嗎?在解讀小說的過程中,應該以讀者的意見為重,或追求書中作者的理念為準呢?請分享你的看法

一開始我是非常不贊同苦兒的歸來的,我覺得作者擁有創作的權利,我們不乏聽見讀者不滿作者寫下了什麼情節、什麼人物死亡諸如此類的事,我也有過這類的心情,但我覺得這是要尊重創作者的。而讀者擁有的是解讀的權利,當作品呈現出來,那作者的原意就不再重要了,讀者有各自的解讀法,就如人有千百種一樣。
但當保羅從原先的為了保住生命而寫,到後來為了創作慾而寫,他自己也想知道劇情會怎麼發展,靈感源源不絕,這時候已無關是否被逼迫,而是出於自願,身為一個創作者想要將作品完成的心情,此時苦兒歸來反而是能被接受的,雖然起因非他所願,但保羅卻在過程中找到了創作,書中保羅曾說當創作開啟之時,便不是為了誰或感謝誰而寫,而是為了創作而創作,彷彿故事也有屬於自己的靈魂般,將它寫下來是作者最想做的事,而成品則是讀者各自的解讀。
2011-03-15 01:10:01
中三B 97111240
許多人會把《戰慄遊戲》歸類為所謂的恐怖小說,至少在各大網路書店的分類上,他確實是歸在這一型的分類上。但我卻不認為它能跟所謂的恐怖小說畫上等號。這麼說好了,假設今天你給我一個恐怖小說要我猜想裡面的劇情,我大概會給你諸如妖魔鬼怪,類似咒怨、七夜怪談、奪魂鋸那一種的恐怖小說,因為對我而言會走動的陰屍、殭屍、吸血鬼都是可怕而且不可捉摸的物體。

所以重點來了,我講這麼一大段話的原因是要先給大家知道,我對「恐怖小說」這四個字的定義是「不可捉摸之物」。因此我不會馬上把《戰慄》當作是恐怖小說,因為裡面出演的角色,不管是Paul還是Annie還是那些倒霉被monster殺死的可憐人都是活生生的物體,沒有人是漂浮在空中的靈魂、更沒有法力和特異功能,就只是人類而已。

然而《戰慄遊戲》卻給我相當大的震撼。
2011-03-15 01:58:43
中三B 97111240 Kate II
它給我一種人類在遇到困難時所能激發出的潛能與堅強的意志力,這句話不管是套用在Paul還是Annie身上都很適合。Annie是在面對警察跟媒體記者時,展現出來的凶暴跟殘忍,以一抵百,而且聰明殘酷地讓人冷汗直流。雖然我們覺得很可怕(對我而言尤其是她殺害警察的那一段),但對當下的她而言,那些闖入她地盤撒野的就是敵人,就像Paul覺得發狂而嗜血的Annie是他的敵人一樣。而Paul就更不用說了,試著想想看,要是大家陷入了跟Paul一樣的困境,雙腳除了不良於行以外還要隨時面對Annie一點都不穩定甚至瘋狂的個性,明明知道她會隨時殺了自己卻還要假裝談笑風生地取悅對方,要猜測下一步她可能會有的行為、又要在魔爪下死裡逃生。我當初邊看邊想,要是我是他我大概早就崩潰受不了了吧?所以有書評說這是一本與瘋狂者心志對智之書,剛開始還不信的,看到後面就越覺得Stephan King把一個幾乎要崩潰的作家和折磨者寫得好可怕。

在面對一個無知而且黑得幾乎伸手不見五指、連一道希望的曙光都看不到、以前所認定應該這麼做的價值觀卻無法適用於現在這個世界時,心裡的恐懼難道不會像黑洞一般越來越大嗎?我想是的。人們在面對困境的時候還會想:「反正最糟糕就是XX了,還能糟糕到什麼樣?」、「反正不會死,最多就OOO了吧」這樣的話吧,但Paul完全沒有退路,他總不能說「反正最多就是死了吧?」。因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劇情不斷地在本書裡上演,完全心機地諜對諜彼此試探:Annie假裝對Paul想偷偷逃離的事情視而不見,等到差不多在劇情中後段的時候爆出來,狠狠地嚇了Paul 一跳。Paul捧著奉承的嘴臉假裝對Annie友善,其實背地裡是想狠狠地揍那個兇惡的臭婆娘,因此他寫了《苦兒還魂記》又把它當作餌食般地傷害Annie。

要是普通人面對這種情況早就繳械投降了吧?Paul卻發出驚人的意志力死撐過來,甚至智取Annie,終於對抗成功,逃出緊閉多時的可怕所在。我覺得與其說這部小說是恐怖小說,不如說他是驚悚小說要來得合適點。但恐怖的定義有很多,我先前舉過的鬼怪片只是其中之一,而現在的《戰慄》對我而言則是傾向於挑戰內心的恐怖。

他並不是真正會影響到肉體的恐怖,但它對被害者的心裡傷害卻非常的龐大。

所以我覺得他是一本恐怖小說。
2011-03-15 02:00:40
中四B 96111233 良
其實我也只看過史蒂芬‧金這部作品。說真的,這本書的前半段我看的意興闌珊。但從安妮那個瘋子開始做出瘋狂又讓人難以理解的殘虐行為之後,我開始覺得有趣、開始想知道這個故事會怎麼發展。

故事的過程是刺激的,安妮是難以捕捉的,保羅是在轉變的。
這麼說起來的話,好像很多歐美的小說都會寫到這個東西「人性」。雖然無法百分之百確定,但我覺得安妮的性格絕對是成長的過程中造成的,就像每個社會上有所謂「不正常」或所謂「偏差行為」的人一樣,可能有個殘破不堪的家庭、可能有一次被深深傷害的記憶,像是被強暴、霸凌。安妮受到她的母親很深的影響,她有大眾一般正常的一些想法,例如「認為說謊、抽菸、酗酒都不是壞事」,一般來說我們會覺得這樣的人應該會是個循規蹈矩的;但她卻沒辦法控制、處理自己的情緒,喜怒無常、脾氣古怪,最可怕的應該算是她會用高純度密釀的聲音、認真嚴肅的告訴你「你如果不乖乖的配合,我就要把你的腳砍掉噢」。這樣想想安妮其實也蠻可憐的。越是這樣對比極大的場景越讓人覺得不舒服。舉個例子吧,電影「人魔」那位人魔先生在吃人的腦袋的時候,畫面聚焦在被切開的腦袋上,可以清晰看見的被食用者被掀開的頭皮、腦神經、血管,而被食用者眼睛在轉來轉去的。最可怕的來了,人魔用最規矩的西餐禮儀拿著刀叉細嚼慢嚥,配上極度悅耳歡快的古典音樂。天哪!

保羅自己也從一個正常的男子,漸漸生了心理疾病,他也開始歇斯底里。面對一個將會把自己殺死的人,他也開始轉變。他開始變的跟安妮一樣神經質、緊張兮兮,開始有了一波波殺安妮念頭的浪潮襲自腦海。我甚至開始覺得他有被逼出雙重人格的傾向,因為他老是跟自己腦袋工廠裡的人對話。雖然保羅在獲救之後仍然有心理狀況,寫作毫無靈感,但故事的結局似乎導向一切都將慢慢步上正軌,但我想作者大概沒寫出保羅午夜夢迴安妮一聲聲甜美的呼喚的「保羅,該清洗囉~~」那該會成為他一生的夢魘,逃也逃不掉的。
總的來說,這個故事是讓人摸不着頭緒的,但就是這樣才生趣。另外也感覺很像史蒂芬‧金的自我寫作探索。這本書不僅討論到人性、精神病、作者寫作的目的等,餘韻無窮。如果只是純度高的純文學,大概寫不出這麼有趣、有深度又納涵這麼多議題的故事。
2011-03-15 09:43:43
中二c
3.
曾經有陣子十分喜愛看恐怖小說,西方的恐怖小說常常會側重在懸疑、心理變態、血腥方面;東方則常會有靈異鬼怪的情節,比較少會有割斷活人的腳或手指,或是單純透過描寫各種奇特的死亡方式來達到駭人目的。《戰慄遊戲》就是利用兩個角色內心角力,讓讀者隨著劇情心情刺激起伏,然後我個人認為最高潮的部分,保羅翻到安妮自製的殺人紀錄書,發現她原來是個無法控制自己殺人慾望的連續犯罪者,這種方式是由讀者想像主角的遭遇而產生恐懼。
而東方與西方恐怖元素不同,與文化有關。西方由於宗教的關係,不太有甚麼魑魅魍魎傳說,大部分都都稱為魔鬼或邪靈,指的都是撒旦,而惡鬼邪靈全都是撒旦的化身,用來迷惑懼怖人類,也沒有東亞地區輪迴報應、物久成精觀念,所以能在「幽靈鬼怪」上著墨的點就變少,於是轉求於其他部分,用血腥或暴力手段,讓人內心害怕,像《戰慄遊戲》裡安妮用各種手法折磨保羅,將警察用割草機殺死,前男友砍去四肢在棄屍,種種令人作嘔的變態殺犯罪。前陣子流行泰國恐怖片,全都是跟鬼魅害人有關,但與安妮那種無故殺人,東方的幽靈殺人大部分都有原因,且通常到影片結尾才會揭開,例如:報復拋棄自己前男友、或是害死自己的人,其他不相關的人通常不會死掉(就算有也是因為幫兇或也做了甚麼對不起鬼的事),這與東方因果觀有很大關係,殺人償命,報應不爽。
2011-03-15 10:23:51
中二c 98111358
抱歉,以上是中二c 58
2011-03-15 10:25:01
中四A 96111137
我認為每個人的行為背後都是有其原因的,當然以一個成功的小說家來講,如何塑造一個合理並具有深度的小說人物,是整本書是否能夠得到成功的最基本因素。在書中,安妮的性格相當扭曲,卻有其原理;首先,當保羅將惹怒了她,導致湯灑滿一地時,安妮不斷喃喃著母親曾經說過的話,那種略帶強迫症的精神焦慮時再讓人不難去聯想幼時經歷可能為安妮帶來的損傷;其次,安妮何以這麼迷戀苦兒呢?之前探討瓊瑤現象時,老師曾經提到瓊瑤給全天下平凡而多數的女子一個美夢,那麼苦兒是否就是安妮的美夢呢?我想或許正式因為感情投射過度,才導致了安妮幾近病態的迷戀與渴望苦兒歸來;最後,我想討論的是安妮對保羅那一份不正常的愛戀,從一開始對作家的迷戀中便可以看出傒竅,安妮並不一定是恰好經過的,在這樣的精神狀態之下,安妮無法得到一個正常而美滿的婚姻,她的投射情緒便就不止於對苦兒,更對創造出苦兒的保羅有了一犯佔有式的情感,最後,苦兒的幻滅就如同安妮本身的失敗一樣,提醒了她的醜陋面,也揭露了保羅並非白馬王子的美夢,我想這就是何以安妮情緒時而平穩時而激動的原因,在幻境與現實間來往,無法分辨其真偽。
2011-03-15 11:05:22
97121131 英三A 劉齊妮
5.
史蒂芬金是絕妙的小說家,他在《戰慄遊戲》這部作品中大肆發揮了以下三點特質:
一、 與眾不同的破壞性新穎
我讀過的恐怖故事不多,但極少數能切入作家與頭號書迷這個微妙關係來引述出其中既緊密、愛恨交織,卻又令人不寒而慄的故事內容。每個人在最初想到書迷、影迷等等的定義,大概都是呈現一群群眼睛裡浮滿愛心的女生們尖叫並渴望能觸摸到她們心中的偉大人物這樣的景象吧,因此那種感覺應該是美好的,由作家及影星本身來體會,更是種高高在上的驕傲之感。然而史蒂芬金在《戰慄遊戲》中完完全全破壞了這個不成文的規定,他塑造出來的安妮,對自己喜歡的作家已經是愛恨交織,甚至可以說是狂愛到生成了恨;除了她不願意苦兒這個書中角色被賜死之外,她還想掌握保羅從此的創作,她不認同的就燒掉,而且還殘忍地要保羅出於自願,她不滿意苦兒的歸來法,還要求保羅重寫出「具邏輯性及合理性」的新版本,且只能她一人獨享。
這絕對是顛覆了傳統作家與書迷之間的美好定義,史蒂芬金透過這樣的破壞手法,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煉獄,作家活生生的恐懼。
2011-03-15 11:49:30
中三B 34 廖
第四題

恐怖小說一直都不是我拿手的項目,這是我第一次看史蒂芬‧金的作品。但是比起電影中的畫面,看書就少了許多緊張刺激的氣氛,也沒有我想像中的恐怖,反倒讓我覺得安妮其實是有點變態的。
一開始就直接描述安妮將保羅帶回家,其中透過保羅的角度來描述安妮身上的氣味、體型、性格,我們馬上就知道安妮不是我們想像中那種美好的女子。對於發現保羅事情的描述,安妮總是含糊帶過,讓人對這件事感到費疑。後來更可發現安妮許多種種異樣的行為,將保羅關在她家、對一個傷者施暴、殺了許多人等,都是展現安妮性格令人髮指的一面。令我好奇的是,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了安妮這樣的一個性格?面對自己喜愛的作品的作家,一般我們都會愛屋及屋,喜歡並討好這個作家,而安妮似乎沒想過保羅死了,就沒有人可以繼續寫苦兒,保羅被操控、玩弄和虐待,似乎都在她的掌控之中。
雖然當時的情況對保羅來說是不得已的、困難的,但我不免還是會覺得保羅的性格有些懦弱,但是人在面對生死的時候,總是會做出使自己可以繼續生存下去的事,學會低頭也是一件學習的事。
2011-03-15 11:49:40
97121131 英三A 劉齊妮 (之二)
二、 吊盡讀者胃口
恐怖小說不只是要恐怖而已,還要能夠鋪陳出適度的故事節奏。這部作品從一開始到結尾,每一個環節都交扣得巧妙,讀者無法全然摸透安妮的想法與作為,更對保羅計畫脫逃的種種作為感到同時焦慮與興奮,而史蒂芬金安排的每個爆點都令人既困惑又著迷其中,像是在安妮抖出早已知情保羅離開過囚禁的臥房,翻看過她的紀錄簿子與偷拿藥丸的真相時,憤而砍去保羅的左腳掌,而後又取走他的大拇指,又在他試圖求救年輕警官時瘋狂地展現殺人的殘忍,逼得最後保羅完全不願意求救了,只是坐在那裡,心中已如死灰。這些爆點其實都令人難以捉摸,讀者會在面對下一次安妮的前來、下一次警察的拜訪,抱著未知的心情,這種未知又是難受的,只能在史蒂芬金的文字中一次次地接受震撼與劫掠。
2011-03-15 11:50:24
97121131 英三A 劉齊妮 (之三)
三、 邏輯性的結尾
許多恐怖小說都無法合理的結尾,然而史蒂芬金最後採用了可能讀者完全沒想過的方法──讓保羅用燒掉寫給安妮的新版苦兒小說來刺激安妮的理智。我個人非常意外這樣的手法,應該說是對史帝芬金的安排絲毫不覺,本來以為故事應該是由警察的強行闖入,或是保羅終於找到出口神不知鬼不覺地逃脫來作為結尾,沒想到卻是更為邏輯性與衝擊性的結束。甚至最後史蒂芬金還利用警察到屋內查詢安妮的屍體,卻回來告訴保羅他們除了碎玻璃、焦黑的打字機和燒黑的紙張之外,什麼人影都沒看到,這裡做了令人驚心動魄的最後爆點,讓讀者害怕安尼是否根本沒死,有可能在任何地點又重新出現。但最後符合邏輯性的,史帝芬金讓安妮在多次掙扎之後,還是告別了人世。
2011-03-15 11:58:47
中碩二 練柏賢 98311012
話題四:
我認為恐怖小說的標準有幾點:血腥或暴力表現、真兇往往出人意料、犯案者神出鬼沒的情節、主角孤獨的面對未知,讀者會刺激腎上線素,與書中被迫害者一起驚懼、有著不知所措的無助感。
看《戰慄遊戲》有著上述的一些情緒反應。就人物來說,主要是安妮與保羅,一開始安妮看似安全、關心保羅,但保羅卻形容安妮是「非洲部落崇拜的神偶啦、石像啦,還有悲慘的厄運」、「這個女人冷漠嚴峻得令人毛骨悚然,彷彿她身上沒有半條血管甚至內臟;好像從頭到腳就是一個堅硬的固體。」保羅似乎有精神症狀,疑心病重地看人「安妮以為自己懂,其實並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後來的發展卻發現,安妮過度的關愛,其實才是令人恐懼的根源,以致於保羅幾乎發狂、痛苦。「安妮沒死,到現在都沒死。安妮就站在這扇門外,拿著斧頭,等著他爬出去,把他的頭砍掉。他的頭會像保齡球一樣,在她的狂笑聲中滾過走廊。」
看過不少恐怖電影的原素,恐懼來自於對人性的不信任。尤其人對利器的害怕異於其它,斧頭、電鋸這些能割開人的鈍器,《戰慄遊戲》表現出人性真實,正步步進逼的壓迫,也許隨時就會發生。
2011-03-15 11:59:29
中三A 59 譓勛
(回答第三題)

  東西方小說的差異頗大,而這邊所探討的主題是恐怖小說。對於恐怖小說這一個區塊,我個人比較偏向西方小說部分,西方小說的恐怖之處多來自人性的扭曲、心理的壓力、詭譎的氣氛、難以掌握的兇手動向。而此篇探討的作者史蒂芬金更是其中翹楚,他的恐怖小說大多隱含這些元素,在《戰慄遊戲》中,作者保羅明明是感覺較孔武有力的男人,安妮應該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人,但在小說中的設定卻相反了,不僅給人有些微的突兀之感,也為後來兩人的立場帶來更刺激的對立。在書中,安妮的步步逼近令人感到相當恐怖,史蒂芬金利用這個角色的心裡扭曲來使人感到痛苦恐懼,隨著她的逼近,無論是保羅還是讀者都感到相當壓力害怕;而在電影中,透過音樂、光線的不同,更令人感到其中恐怖的氛圍
  我認為西方恐怖小說中,講述的大部分是因為人性所帶來的恐怖,然而在東方恐怖小說中,似乎比較偏向神鬼怪的類別。也許與文化發展差異有關,東方小說的發展就以神鬼為主,例如人死了就會化為鬼魂前來索討冤情等等,這麼看來是比較不符合現實的,雖然也有其中恐怖之處,但是畢竟是比較難以相信的元素(東方恐怖小說中當然不全然是這種類別,只是以大部分來看),這也是為什麼對於恐怖小說來看我會比較偏愛西方而非東方之因。
2011-03-16 08:28:36
威爾剛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19-12-26 04:16:4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