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4-20 11:44:18| 人氣2,65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醫藥的配伍原則與禁忌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尖葉一條根


藥性七情。。藥物的配伍原則與禁忌? 藥物合用(配伍)時會有相互作用,內容如下:
(一)單行:病情比較單純時,選用一味針對性較強的藥物即能起效。如用獨參湯來大補元氣。就是單用一味藥來治療虛脫等。例如用一味<三點金草>治療痢疾。
(二)相須:就是功用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後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加強了藥物 的療效,如石膏、知母都能清熱瀉火,配合應用作用更強;大黃、芒硝都能瀉下通便,配用後作用更為明顯等。
(三)相使:君、臣、佐、使的配合應用,以增強原有療效。就是用一種藥物作為主藥,配合其他藥物來提高主藥的功效。如脾虛水腫,用黃耆配合茯苓,可加強益氣、健脾、利水的作用;胃火牙痛、用石膏清胃火,再配合牛膝引火下行,促使胃火牙痛,更快地消除等。如石膏配知母,能明顯增強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黃連配木香治濕熱泄痢;其中黃連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為主,而木香調中宣滯、行氣止痛,可增強黃連藥效。人蔘得黃耆、甘草乃甘溫退大熱。東垣曰:蔘耆草瀉火之聖藥,合用名黃耆湯。汪昂曰:煩勞則虛而生熱,得甘溫以益元氣,而邪熱自退,故亦謂之瀉。五臟之陰不足,則易生內火或相火妄動,尤其肝腎之火。
(四)相畏:就是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其它有害作用,能被另一種藥抑制或消除。如生半夏有毒性,可以用生薑來消除它的毒性。例如,金元四大醫家的,朱丹溪,玉屏風散,黃耆畏防風,相畏而更相使,其功益大。
(五)相殺:就是一種藥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副作用。如防風能解砒霜毒。綠豆能減輕巴豆毒性等。
(六)相惡:就是兩種藥配合應用以後,一種藥可以減弱另一種藥物的藥效。如人參能大補元氣,配合萊菔子同用,就會損失或減弱補氣的功能等。人參惡萊菔子,生薑惡黃芩。
(七)相反:就是兩種藥物配合應用後,可發生劇烈的作用。如黃連與肉桂同行,能交心腎於頃刻。又如黃連與乾薑,治痢。用薑連丸。黃連與吳茱萸。治口瘡用黃連與細辛。一陰一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引陰入陽,引陽入陰,就是寒因熱用,熱因寒用,得制方之妙。
從應用單味藥,到用多種藥物配伍,這是醫藥史上的發展,可以對表裡同病、寒熱夾雜、虛中帶實等病情,複雜的病症給予全面照顧;對毒性藥物可以使毒性消除或減弱,從而保證用藥的安全。但是,在臨床上遇到的病症有的比較複雜,有的比較單純;在藥性上來說,有毒的藥物也並不是多數。所以在用藥時,有的固然需要多種藥物來配伍治療。有的單味藥也能起到良好療效,為了減輕病者經濟上的負擔,同時節約藥材,如用單味藥能夠治療的,就不一定要用許多藥物來治。例如清金散單用一味黃芩,治輕度的肺熱咳血。鳳尾草治療痢疾。苦楝子根皮驅除蛔蟲。仙鶴草(龍芽草)驅除絛蟲。臭杏能除鉤蟲、蛔蟲、絛蟲。天胡荽治療紅眼睛。筋骨草治療咽喉腫痛。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藥有七情,獨行者,單方不用輔也;相須者,同類不可離也。如人參、甘草、黃耆、知母之類。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惡者,奪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兩不相合也。相殺者,制彼之毒也。又云:相反諸藥,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烏頭反半夏、括蔞、貝母、白芨、白蘞。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藥....。
※十八反:《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芨攻烏,藻遂戟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有些是兩種本身無毒的中藥或植物混合後,與胃酸等消化液的作用,變得有毒性。就好像是食物中毒一樣。
◎十八反: 海藻、甘遂、大戟、芫花;反甘草。。。藻遂戟芫俱戰草。
半夏、瓜蔞、貝母、白芨、白蘞;攻烏頭。。。半蔞貝芨斂攻烏。

諸蔘細芍反藜蘆。。藜蘆反人參、丹參、沙參、苦參、玄參、細辛、芍藥(原來的參只有人參、丹參、沙參、苦參四種,李時珍《本草綱目》又加入玄參,所以實際有十九種藥物)。
※十九畏:十九畏歌: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稜,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肉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監炙膊莫相依。
※中草藥的劑量:就是中草藥在臨床上應用時的分量。一般包括重量(如若干兩、若干錢)、數量(如幾只、幾片)、容量(如若干湯匙、若干毫升)等,它們都是常寫於醫生的處方上,希望藥房配付的藥量。中草藥的用量,直接影響它的療效。如果應該用大劑量來治療的,反而用小量藥物,可能因藥量太小,效力不夠,不能及早痊愈,以致貼誤病情;或者應該用小劑量來治療的,反而用大量藥物,可能因藥過量,以致克伐人體的正氣,都將對疾病的治療帶來不利的後果。此外,一張通過配伍組成的處方,如果將其中某些藥物的用量變更以後,它的功效和適應範圍也就隨著有所不同。由於這些原因,所以對待中草藥的用量,應該有嚴謹而細致的態度。

一般說來,在使用藥物、確定劑量的時候,應該從下列三個方面來考慮:

1、藥物的性質與劑量的關係:在使用劇毒藥物的時候,用量宜小,並以少雖開始,視症情變化,再考慮逐漸增加;一旦病勢已減,應逐漸減少或立即停服,以防中毒或產生副作用。在使用一般藥物的時候,對質地較輕或容易煎出的藥物如花、葉之類,用量不宜過大;質重或不易煎出的藥物如礦物、貝殼之類,用量應較大;新鮮的藥物因含有水分,用量可較大些,乾燥的應較少些。過於苦寒的藥物,多用會損傷腸胃,故劑量不宜過大,也不宜久服。

2、劑型、配伍與劑量的關係:在一般情況下,同樣的藥物,入湯劑比丸、散劑用量要大一些;在複方應用時比單味藥用量要小一些。

 3、年齡、體質、病情與劑量的關係:成人和體質較強實的病人,用量可適當大些;兒童及體弱患者,劑量宜酌減。又病情輕者,不宜用重劑;病情較重者,劑量可適當增加。 

現在臨床處方一般用量大致如下:

 1、一般藥物:乾燥的一錢至三錢(如麻黃、荊芥、知母等),新鮮的藥物一 兩至二兩(如鮮茅根、鮮生地等)。

 2、質地較輕的藥物:三分至五分(如燈芯草等),或一錢至一錢五分(如菊花、薄荷葉等)。

 3、質地較重的藥物:三錢至五錢(如熟地、何首烏等),或一兩至二兩(如石膏等)。

4、有毒藥物:毒性較小的用五釐至一分(如雄黃),毒性較大的用一毫至二毫 (如砒霜)等。

 5、其他用量:一支(如蘆根)、一條(如蜈蚣、壁虎)、三只至五只(如蔥白 、南瓜蒂)、三片至五片(如生薑)、一角(即四分之一張,如荷葉)、 一札(如燈芯草)、數滴(如生薑汁)、十至二十毫升(如竹瀝)等等。     現在由於中草藥運用的普遍開展,臨床上對於草藥的用量一般多用五錢至一兩,在用藥藥味較少、藥性沒有毒性或副作用的情況下是可以的,而且在應用過程中還打破了舊有的習慣,發現了許多藥物的新療效,對推動中醫藥的發展起了一定促進作用;但是處方用藥藥味已經很多,或者有些藥物具有不良副作用,用量就應該適當小些。特別是有些藥物,一方面固然有良好療效,但價格又比較昂貴,如犀角、羚羊角、麝香、牛黃、猴棗、鹿茸、珍珠....等,更應該注意它們的用量。 中草藥的煎用法:外用的,一般用於外科、傷科、針灸科、以及眼耳口腔等疾病,應用方法很多,如灸法、敷藥法、洗浴法、吹喉法、點眼法、溫燙法、坐藥法等。內服法,有湯、丸、散、膏、露、酒等,適應範圍較廣。由於內服法的“湯”劑,在臨床應用上最為廣泛,而且它的服用法對於藥物的功效、病情的需要都有著重要的關係,所以這一節著重介紹“湯”劑的服用法。  “湯”劑的服用法,又可分為煎藥法和服藥法,前者是在將藥物煎煮成湯藥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後者是在服藥時必須注意的方面。 (一)煎藥法:首先關於用水問題,以清淨而無雜質的河水、井水以及自來水為宜。入煎以前最好先用冷水將藥物淹過並略高一些,浸泡半小時後再煎。  其次關於火候問題,需要根據藥物性質而定。如氣味芳香、容易揮發的花葉類藥物,一般須後下或武火急煎,煮一、二沸,即可服用,否則煎煮過久,可能喪失藥效;如滋膩質重,不易出汁的根或根莖或礦石類藥物,一般須文火久煎,否則沒有煮透,浪費藥材。  關於煎藥時間,一般藥物煎煮15~20分鐘左右。但是對於一些礦石、貝殼類藥物,如石膏、珍珠母、生牡蠣等不易出汁的,就需要先用水煎15~20分鐘,然後再加其他藥物同煎。處方時要註明“先煎”或“先下”。另外,還有一些含揮發油的芳香藥物,如砂仁、白豆蔻等久煎容易喪失藥效的,就應該在其他藥物將要煎好時,再放入煎一、二沸,處方時要注明“後下”或“後入”。  其他方面,有些粉末或小粒的種子類藥物,應該“包煎”,即用布包起來煎煮,以免燒焦或使藥汁混濁;有些藥物需要“另煎”或“ 另烊”,如人參、阿膠、肉桂等,再沖入煎好的藥汁中飲服;有些藥物不必煎煮,如芒硝等,只要將藥汁衝入溶化後即可服用。
(二)服藥法:首先關於服藥量問題,一般每天一劑;病情嚴重的,如急性病發高熱等,可以考慮每天服二劑;至於慢性疾病,也可一劑分二天服用,或隔一天服一劑。每劑藥物一般煎二次,有些補藥也可以煎三次。每次煎成藥汁250~300毫升,可以分頭煎、二煎分服,也可將二次煎的藥汁混合後分2~3次服用。其次,關於服藥時間問題,一般每天服藥二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或下午一次、臨睡前一次,在吃飯後2小時左右服用較好。但也有認為病在上焦的適宜於飯後服,病在下焦的適宜於飯前服。
 至於驅蟲藥最好在清晨空腹時服用,治療急性病症就隨時可服,不要拘泥規定時間。
 關於服藥冷熱問題,一般應該在藥液溫而不涼的時候飲服。但對於寒性病症則需要熱服,對於熱性病症則需要冷服;真熱假寒的病症,用寒性藥物而宜於溫服,真寒假熱的病症用溫熱藥而宜於冷服。所有這些,都必須根據病情靈活處理。

《神農本草經》:「病在胸隔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
《本草綱目》:「若發汗藥,必用緊火熱服;攻下藥亦用緊火煎熟,下硝黃再煎, 溫服;補中藥,宜慢火溫服。....。」回首頁      中醫藥聯盟.中醫教學


 

台長: 中醫藥聯盟.黃顯昌
人氣(2,658)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學中醫 |
此分類下一篇:痛苦,只有女生才懂的!!
此分類上一篇:中醫藥的配伍與藥性七情。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