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4-24 00:27:05| 人氣2,1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有關電影的功與過--談文化中心成立十周年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攝影:小脂)
      
  一個文化藝術中心的任務是什麼?首先,它應該提供高質素的藝文節目,再來,它也應該推動本地的藝術創作。在澳門文化中心踏入十周年的今天,我們如何數算其功過?本文會從電影的範疇談談。

  必須為文化中心記上一功的,是他們對本地影像創作的培植。在私人公司管理的時代,文化中心幾乎沒有推動過澳門的錄像創作;觀眾偶爾在文化中心看到的本地出品,都只是租場放映。民署接手文化中心後,情況大有不同。從兩年前起,文化中心就在每年一度的"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中加插"澳門製造"的部分,推介本地創作。當年選映的《1112》及《戴上紅鼻子的一天》都是本地年輕導演作品,令人眼前一亮。這個"澳門製造"的環節也產生了品牌效應,常有一票難求的情況出現。

  後來,文化中心更推出了"澳門紀錄新勢力"徵集活動,徵集以澳門為題材的紀錄片計劃,入圍者可得到資助,並可免費參加錄像工作坊。這項活動的意義,一方面推動更多人拿起攝影機創作,催生了不少水準不俗的紀錄片,另一方面,更鼓勵了創作人用影像去記錄、關心、思考今天的澳門,間接建立了一種本土意識,意義非淺。當年的《舞價值》及《350米》等作品捕捉澳門的不同面貌,極富本土味。

錄像的一小步,澳門的一大步 
 
  同年,文化中心推出"極拍四十八小時"活動,以甚為有趣的方式,先給參加者一個題目,限他們在四十八小時內拍出短片。今年,我也參與了這個活動的評審工作。在"10"這個大題目下,有人捕捉類似"1"及"0"的形狀的城市景觀,有人談回歸十年,有人用"10"為主題拍出了懸疑片,有人拍出漫遊澳門舊區的愛情故事,題材多樣,風格各異。最叫我興奮的,是在這樣的富趣味性的活動中,澳門被影像書寫及記錄的機會一下子變得非常多。如果把握好這個勢頭好好發展,澳門人必能建立起對這個城市的本土影像書寫,而不必再像以前一樣,依靠外地傳媒(主要是香港)來呈現澳門面貌。這一步,與澳門的主體意識攸關,正是錄像的一小步,澳門的一大步。

  文化中心這兩年推動影像創作的努力,的確可堪被寫進澳門藝術史。然而,在聚焦於本土作品之時,他們卻好像遺忘了放映外來佳作的必要性。是的,近年來,已有不少電影愛好者投訴:文化中心的影展怎麼買少見少?一向大受歡迎的"法國五月"電影節,曾經帶來阿倫狄龍專題、電影與時裝專題、高達電影展等可觀性甚強的作品,怎麼無聲無色停辦了?以前的導演專題如鄭文堂、金基德作品展,為何又不再辦呢?曾經帶來無窮創意的動畫展,又何以消失?
在民署接手之前的時代,文化中心每年總有三四個影展,雖然未必都是佳品,但觀眾的選擇卻比現在多。而且,在多年的培養下,會到文化中心看非主流電影的觀眾已經越來越多,從中心早年的"小貓三數隻"到後來的頗受歡迎,不可同日而語,文化中心為何放棄這片土壤?是因為觀眾已經很容易買到各國非主流電影?還是因為有民間團體長期辦觀影活動?

  如果原因是前者,文化中心大概不明白好電影是屬於電影院的,一部好作品的影像風格與音樂,都應該在電影院欣賞,另外,雖然現在買影碟回家欣賞很方便,但是,很多愛好者還是需要一些經過策劃的影展,用系統的方式為他們介紹作品,好讓他們對電影藝術有更完整的了解。另一方面,澳門雖有民間團體辦觀影活動,但由於其設備不能與文化中心相比,再加上其節目缺乏系統性,因此也不能單靠它肩負培養電影觀眾的責任。文化中心年前舉辦了藝評班,在眾多藝術範疇獨缺電影評論的寫作;這樣把電影邊緣化,並不是一個綜合性的藝文基地應有的態度。

  作為澳門唯一一個非營利的電影放映場地,文化中心對電影文化的推廣是責無旁貸的。現在,他們在鼓勵本土創新方面已有成績,但卻在推廣欣賞風氣方面不進則退了。在成立十周年的大日子,我們希望文化中心調整步伐,為澳門觀眾帶來高質素的電影。因為,說到底,如果沒有好作品的啟發與薰陶,本地創作人的進步也將是有限的。Create_adam@yahoo.com.hk

台長: Pan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