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7-18 10:19:59| 人氣2,50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論語》-學而-第十二章(禮之和)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論語》-學而-第十二章(禮之和)

【本文】                                 興毅忠信.禮義聖道院-福哥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讀論語心得

禮之用,和為貴:禮,從示豊,豊亦聲。示,象上天日月星光下垂之形,預告吉凶也。豊,象禮器中盛滿禾穗之形,行禮之器也。故「禮」為祭祀時的儀式,儀式也,引伸為生活規範,道場倫理進退的規範。

何謂禮?禮者天理之節文,天尊地卑,四時有序,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羣物皆別。「禮教」應該是「發乎情,止乎禮」、「誠於中,形於外」,感性理性的平衡、內在外在的一致,從有教養的行為舉止,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品格。

「和」,從禾口。禾,象根莖葉穗之形,穀類植物也,是人類的主要糧食。故「和」為禾入口,順也,諧也,引伸為恰到好處。在人與人之間,總有一些生活規範,以協調彼此之間的作息,避免爭端的產生,這就是「禮」的作用。既然是避免爭端,當然要以和諧為主,否則只要武力解決,回歸野蠻就好。

在宇宙天理之真象,在於一「和」字,謂之太和之氣,也就是中,平衡的力量,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平衡),大而言之,天體太陽系各星球之運行不得其和,即有混沌,物質與自然不得其和,及無生機;小而言之,人生心(心理)與身(生理)不得其和,即有死亡,人際關係在心裡感應不得其和,即生仇恨,人與人不和,即爭鬥興訟,社會秩序不得其和,即有變亂,國與國不得其和,即生戰爭,世界不得和平,科學與哲學不得其和,則真理難以追求;是故天地之基,立國之本,做人之道,在於中和為貴。

道場內涵的道尊德貴,在於禮節,禮節之用在於「誠於中,形於外」,以和為貴,和就是調和平衡,比喩我對你作揖,你也對我作揖,這樣叫和;如果我對你作揖,而你不回應,那就失禮了,也就是不和。如我們在參駕時,前人大衆一禮,在場的道親前人大衆必須回禮一鞠躬,這叫和,和者上下交泰。

   泰卦:地天泰  上坤下乾
 

 釋卦名

    乾上坤下,乾為內卦是陽爻,坤為外卦是陰爻,陽健而陰順,這是天地相交,地重由上下降,天輕由下上昇,才不會背離,而能密切交合,成為陰陽溝通的安泰現象,所以命名為「泰」。

    《雜卦》說:「否泰反其類也」,表示否卦與泰卦是類別相反。從卦象上講,指的是陰多與陽爻的返上複下,類別相反。從意義上講,否卦彖辭說「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否卦是天地不交,陰陽閉塞,泰卦則是天地相交,陰陽通達,也就是不閉塞。按《序卦》、《雜卦》的解釋,泰卦是通達、平安的意思。
    泰卦,闡釋持盈保泰的原則。創業固然艱難,守成更加不易,不可以既有成就為滿足,唯有精誠團結,力求發展,始可不斷開創新局面,應知物極必反,唯有堅持理想,才能突破。居安應當思危,不可輕舉妄動,應以促進團結為根本,態度光明磊落,把握中庸原則,兼容並蓄,剛柔相濟,選賢與能,修明政治,於安定中要求進步。當盛極而衰,頹勢已經顥現時,應知不可抗拒,唯有消極的因勢利導,使損傷減少到最低限度;如果逞強,反而加速滅亡。

釋卦辭:「泰,小往大來,吉亨。」

    泰為通暢、泰通的意思。從卦象來看,乾為天,居下卦;坤為地,處上卦。就天道來說,乾卦的陽氣在下而上浮,坤卦的陰氣在上而下沉,陰陽交會,天地大通。就人事來說,乾體象徵君道而處下卦,表示統治者肯屈尊就下;坤體象徵臣道而處上卦,代表被統治者能下情上達。天是乾卦,也象徵國君與君子,亦即統治者;地是坤卦,也象徵庶民百姓,亦即被統治者。現在天在下,表示統治者來到百姓之下,可以探求民隱,使上下之間的心意得以溝通。從兩體來看,內卦乾體為健,外卦坤體為順,即內懷剛健之心,外行柔順之道,也就是內剛外柔,內健外順,具有如此的德行,前往任何地方都能順暢無阻。

   「小往大來」,「小」指陰爻,「大」指陽爻;上卦「坤」是純陰的小,下卦「乾」為純陽的大。「往」是往外,「來」是入內。亦即「坤」到了外卦,為「小往」;「乾」來到內卦,是「大來」。

先王之道,斯為美:先王,所指的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承繼道統,引伸為歷代令人尊敬的道統明師。道,正法之綿繼。先王之道,是歷代道統祖師所遺留下來的正法慧命。斯,從斤其聲。斤,象曲柄斧之形,斧頭也。故「斯」為用斧析其,析也,這也,此也。此道統正法歷經了數千年,經由歷代聖人的教化,神聖天命之美德禮教,以導正人心,復明性德。

小大由之:小大由之:小大,是指小事或大事。不論小事或大事,都可以依從這樣的禮節運用規範。這樣做至少有個好處,那就是促進道場和諧。

小大由之「小往大來」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也就是陰暗處漸漸消失,而光明面漸漸增大。比喻人事的消長、變化。
小(我.身)往而大(我.性)來,耶穌基督說:一粒麥子死了,才能長出千百倍的麥粒,再者耶穌一人的成聖,而促使非常非常多的人的成聖(基督徒),這才是“小往大來”的真正的意思!也就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小者謙而有禮,大者謙謙君子,身(小)行於禮,以存養德性(大)。謙謙而有禮的君子,愈現彰其道尊德貴。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遵循以上「小往大來」而有所不能行的話,千萬要注意,萬萬不可以的是,為了要顧全和氣而完全不顧禮節規範,為了怕別人不高興,就不依禮節,那是不行的,只要不僵硬化了,教條化了就可以了。雖然傳統禮節是這樣的美好,但因時空環境變遷的關係,總會有一些不合時宜的地方,所以需要加以調整,以符合現代的需求,才可作為未來的生活規範。這就好像「先王之道」一樣,也是經由歷代的增修而來,才可傳遞到現在。都知道要用「剛柔並濟的常道」應知剛柔並濟之道,以便從容合節;和時也該用禮法來節制,來加以調和,但若不以「禮節」來加以節制這樣的調和,恐怕反而不好,會過於鄉愿,失和不適其宜;所以這樣也是不可行啊!

心得結論

「禮」可使道尊德貴,以和為貴,所謂「禮」,就是規矩禮節,規矩禮節要嚴肅,禮是主嚴的。可是一定要有「和」來調節;如果沒有和,單單講禮,就是講法度,要求得過於嚴格,人都不敢來了。道場對禮節要求太嚴格了,雖然道親說好;好,他不來,人家怕。因此,「禮」裡面一定要有「和」!前面我們讀過,你看孔老夫子他老人家的德行,弟子把他歸納為「溫、良、恭、儉、讓」。這都是禮之和者也。所以「禮之用,和為貴」,沒有「和」,這個「禮」就失去作用了。道親因太嚴肅了而不敢親近道場。

道場內涵的道尊德貴,在於禮節,禮節之用在於「誠於中,形於外」,以和為貴,和就是調和平衡,比喩我對你作揖,你也對我作揖,這樣叫和;如果我對你作揖,而你不回應,那就失禮了,也就是不和。如我們在參駕時,前人大衆一禮,在場的道親前人大衆必須回禮一鞠躬,這叫和,和者上下相交泰。

本章重點在一個「和」字,也就是「發乎情,止乎禮」,禮節之用在於「誠於中,形於外」,以和為貴。在道場不論小事或大事,都可以依從這樣的禮節運用規範。這樣做至少有個好處,那就是促進道場和諧。

禮在於自然之下而有節有序,以親切的態度「溫、良、恭、儉、讓」去調和禮的嚴肅感,使人樂意近親學習篤行之,方為修道之行誼。千萬不要附合社會流行,而附合,這樣是不可行的。

台長: 福哥
人氣(2,505)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儒學資料夾 |
此分類下一篇:《論語》-學而-第十二章(禮之和)
此分類上一篇:《論語》-學而-第十一章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