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4-06 08:09:25| 人氣1,71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想遇見妳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 楊照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01.3.25)「因為不熟悉,所以吸引」!
聆聽了新北市舉辦的「一城一書‧感動閱讀」系列講座,《我想遇到妳的人生》楊照分享,有了孩子,內心想和女兒訴說,亦或再次重溫童年記事。

每一個人觸動的方式不同,「文學」是楊照和這世界溝通的媒介;「音樂」是他和女兒互動的共同語言。

喜愛文學,心思是細膩的,思緒是屬於自己的邏輯、價值。面對孩子的教養,沒有世俗制式的規律。正如他所說,再十年、二十年後的世界,誰也無法清楚預知,而做父母的你我,怎麼能用現在來設定孩子的未來。
我們能給的是帶著他們認識這廣大的世界,讓他們自己摸索未來屬於要走的路。

《我想遇到妳的人生》是楊照給女兒愛的書寫,在夜深人靜時讀來,有時體會對孩子默默循循善誘的用心、有時也觸動自己隱藏內心裡熱愛文學的血液。
「因為不熟悉,所以吸引」,《我想遇到妳的人生》拉進了喜愛楊照的文字裡。

 

(喜歡的文章,摘錄於網路)
珍惜自己讀不懂的書  楊照
 
  一家出版社要重出赫曼赫塞的《徬徨少年時》,我答應幫他們寫一篇介紹。新譯的書稿送來了,一邊陪妳練琴,我就一邊重讀《徬徨少年時》。

我記得是剛上國中時,連續讀赫塞作品的。第一本是《徬徨少年時》,第二本是《漂泊的靈魂》,第三本是《鄉愁》,第四本是《流浪者之歌》,一本接一本讀。

而且不是隨便順手讀讀。每天早上用鬧鐘將自己在五點半叫醒,然後坐在書桌前攤開書一字一字讀,一行一行讀,一直讀到該要出門上學的時間。我完全記不得讀書前有沒有先吃早餐,都吃了些什麼,但清楚記得書桌上一盞裝著二十瓦日光燈管的枱燈,白光照在書頁上的亮度。

為什麼這樣認真?老實說,因為那時我讀不懂赫塞的書。是真的讀不懂。早上讀過的,晚上問自己到底讀了什麼,想想,腦袋一片空白。可是一方面是不服氣,覺得只要堅持下去,陌生的字句意義總有一天會在眼前豁然開朗;另一方面是好奇,那讀不懂的字句間,偏偏有奇特神秘的魅力,吸引我一直想看下去。

與其說是讀書,不如說是在那天剛亮的時刻,享受和一種遙遠不可解的事物聯繫的感受。一種無法用理性掌握,所以無法用言語形容,卻在身體上、心底麻癢搔爬的經驗。無可取代的經驗。

很長一段時間,我記得我讀過赫塞,但卻沒有能力將他書中的內容吸收進去。我知道等到自己的閱讀能力更強,理解更成熟時,我會、我需要重讀赫塞。

幾年後,高三吧,我無意中從書架上撿出《徬徨少年時》,隨意翻翻,翻到了這樣的句子:「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找出被允許的和被禁止的事物。.....有些人疏於思考,懶得為自己的行為把關,他只要不違反別人規定的禁令就行了,因為這樣他可以過得很輕鬆。還有些人在心目中有一套自己的法則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嚇了一大跳。這明明就是我自己的信念啊!再翻再讀,我更驚訝了,書裡的情節內容我很陌生,猜不出再下來要發生什麼事,然而書中講的道理,關於光明與黑暗的世界,關於個人的選擇,我卻都再熟悉不過!

當年,我真的沒讀懂《徬徨少年時》嗎?還是一字一句其實還是進入了我的大腦,影響了我的想法與感受?還是本來的我,個性中就藏有這些傾向,所以才會即使讀不懂都不願放棄赫塞的書?

一直到今天,我還是不知道答案。不過我知道,我確信,少年時代最大的珍寶之一,就是極度善感的心,隨時吸收隨時感應,就算對於看來陌生、疏遠的東西,也不要輕易拒絕,生命擁有比我們想像更大的空間,可以容納更多不同的東西。


*****************************************************************
當老師的心情  楊照
 
  星期五晚上,沒有辦法陪妳去聽鋼琴家安斯涅的音樂會,因為我有課要上。星期五上的,是「重讀中國歷史」的課程,從中國文明起源開始講起,快兩年了,現在講到漢代。星期五整堂課,比妳去聽的音樂會還長的時間,我只講了《史記》裡的〈李將軍列傳〉,那是關於李廣生平的記載。

我看到全場的學員,幾乎都興致高昂地隨我一起逐字逐句讀〈李將軍列傳〉。當然,我在講課過程中,補充了一些漢朝跟匈奴的關係,其變化以及中間的重大事件。不過,我相信,更能吸引學員注意,讓他們在上玩一天班,還能集中精神不在課堂上睡著的,是太史公司馬遷精采的文字。他如何描述李廣這個人的個性,他幾次勇敢冒險面對匈奴敵人的應變,還有他悲劇性的結局。是司馬遷,而不是我,讓他們睡不著;或許該說,司馬遷透過我對他們說了讓他們難忘的故事。

這樣的經驗,讓我想起多年另外一個課堂,我講「二十世紀華文名著選讀」,講到了徐志摩的作品。那個時候,剛好電視上演了《人間四月天》,關於徐志摩的傳記,很轟動,很多人看。我不想多重複講徐志摩的浪漫事蹟,也不想多討論《人間四月天》,想了很久,我決定用一種特別的方式上課。

我選了徐志摩的〈自剖〉、〈再剖〉、〈我所知道的康橋〉三篇散文,加上一首給胡適的長詩,課堂上盡量不多少什麼,就是逐字逐句唸完那三文一詩。我知道這種形式看起來很混、很偷懶。做老師的豈不是什麼都不必準備,拿著文章念就過完一堂課?不怕被學員罵嗎?

我願意冒險一下。還好,冒險的結果很好。沒人罵我,相反地,大家都很有精神一起仔細讀完了那些篇章。我沒猜錯,即使在《人間四月天》的熱潮,都很少有人有機會安安靜靜,慢慢地獨徐志摩,把時間交給徐志摩,感受他文章中獨特的浪漫情緒,那種與自我對話詰辯的困惑,困惑中充沛滿盈的人生好奇,以及對於週遭世界最敏銳的呼應。理解徐志摩最好的方法,不過就是把時間讓出來給徐志摩的話語,從容地對我們訴說。

我其實沒有那麼喜歡當老師教人家什麼。但我喜歡有美好的事物,透過我傳遞給別人的快樂。我所扮演的角色,是創造環境,讓學員可以從日常的平庸裡脫身出來,聆聽一下太史公說的故事,或徐志摩吐露的細膩心緒。需要我,只不過因為我們一般人的日常生活,遠離了太史公和徐志摩,不會為他們留下心房裡的位子。

我熱愛這樣的工作,因為我必須先找到美好事物,被美好事物感動了,我才有可能去面對學員,邀請他們來一起享受。去追逐探尋美好,總比追逐探尋醜惡讓人愉悅吧!

這是我當老師的心情,也是我期待妳能體會的又一種生命的樂趣。


*******************************************************************
找到音樂與書籍裡的「柔軟的心」  楊照
 
  我記得,走在中山北路上,應該是秋天,風吹過來還不覺得冷,然而卻吹得地上的落葉翻飛騰走。我的小提琴老師說:「他們在對你說話,知道嗎 ?海頓、莫札特、貝多芬、帕格尼尼、維尼奧斯基,你聽到他們在對你說話嗎?如果你了解他們在說什麼,你就知道怎樣演奏他們的音樂了。」

那個時候,我完全不曉得海頓、莫札特他們怎麼可能對我說什麼話。那個時候,我甚至聽不懂老師究竟在跟我講什麼。我只覺得很緊張,生怕下一刻老師會接著冒出問題:「貝多芬九號奏鳴曲第一樂章在講什麼?你覺得那裡鋼琴跟小提琴之間是什麼關係?」我努力搜尋腦袋裡很有限的辭彙,希望能找到老師要聽的說法。

還好,老師沒有問。老師自己熱切地講了。他說鋼琴用深情在回應小提琴,小提琴像隻開屏的孔雀般,對鋼琴炫燿自己最美好的一面,鋼琴既崇拜又包容地點點頭:「啊,原來你那麼棒啊!」小提琴更進一步,對鋼琴宣示:「我的一切,都是為了你!」

這是貝多芬音樂裡說的話。清清楚楚。俄羅斯小說家托爾斯泰也聽到了。所以他寫了一篇小說,讓小說裡一位妻子在彈鋼琴替小提琴伴奏這首曲子時,愛上了小提琴手,發展了一段外遇悲劇。「你要聽到這些,你的音樂才會生動。」老師說。

那個時候,我聽不懂老師說的。過很多年,我才真正明白老師在說什麼。還好我的記憶力不錯,將當時不懂的東西都記住了,保留在腦袋裡的一角,等到自己夠成熟了,回憶湧上,聽著記憶中老師的聲音,我不斷地點頭。

不只回憶中老師對我說話,而且老師的話教會我去聆聽其他跨越空間與跨越時間的智慧聲音。我努力聽海頓、莫札特,也努力聽孔子、孟子、柏拉圖和莎士比亞。不管是聽音樂或讀書,我學會了去尋找那裡面的「人的訊息」,也就是作為人我能特別理解感應的部分。我相信,他們在對我說話,他們不是在講什麼抽象的、冷冰冰的知識,或玩什麼硬梆梆的形式,那裡面有他們柔軟的心,會碰觸到我自己內在柔軟的心。

擁有那樣聆聽音樂與書籍的「內在耳朵」,是我這一生最大的幸福。也是我最渴望能夠交付贈送給妳的僅有資產。爸爸能給妳的其他資產,都很有限,惟獨這一項,如果妳能接收體會,妳就可以跟古往今來那麼多比我更聰明更豐富百倍千倍的人對話、學習。那會是無限的資產。

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最寬廣的一條路,就是學習如何放開自己的感受,讓各種可能的話語都進來,我們不可能真正探觸到無限,但我們可以至少想像無限、嚮往無限,那是最過癮的享受啊


*******************************************************************
站在窗邊眺望的身影  楊照
 
「原住民語言裡『北投』是什麼意思?」

「不知道。」

「提示:妳最怕的東西……想不出來?是『女巫』!」

「我才不怕女巫,我怕魔鬼。」

可是我明明記得妳小時候最怕女巫啊!聽了女巫住在森林裡的故事,妳特別問我,我們家前面小山頭那一片樹,算不算森林。好吧,原來妳現在不怕女巫了,最怕可能藏在黑暗裡的魔鬼。

妳順便問我:「我們家為什麼要有那麼多玻璃,晚上好可怕?我希望我自己的房間都沒有窗戶!」

會有那麼多玻璃,因為捨不得外面開闊的山景,被水泥牆都給遮住了。會有那麼多玻璃,因為要讓陽光進來,人在屋裡都能亮亮地跟自然接近。就算知道妳怕晚上魔鬼會躲在玻璃外面嚇妳,我還是沒辦法改變這種想法,我希望妳活在有很多窗戶的環境裡,讓妳養成習慣感受到外面世界,自然或人文的,那麼廣闊,那麼引人好奇。

或許是我自己成長在一個相對封閉的時代吧!我記得小時候那種渴求找尋生命窗口的感覺。成長中最深刻的體會,就是自己的渺小與不足。每多知道一點東西,就被提醒了世界有多大。

我們在電視機前,看到人類登陸月球。可是月球背景的星空,還有更多更多星光,更多更多的奧秘。我們讀地理課本,得到了基本的尺寸幅度概念,明白了光是一條長江,有十幾個台灣那麼長。

我不想被關在有限的空間中,只能知道生活週遭和學校課本給予的知識、經驗。我隱約感覺到,外面應該有一個更大的世界,但我需要窗口才能突破無形的圍牆,與更大更豐富的世界互動。

所以我最不願把妳關在有限的空間中。所以我們家除了窗子多、玻璃多,還有書多。書和玻璃一樣,都是通往外在世界的窗口。書和書激起的想像力,在那個封閉的年代幫助了我,讓我了解自然的奧秘,讓我看到別人的生命,讓我懂得統合經驗的道理與邏輯。我把我愛的書,我讀的書,繞著佈置在妳身邊,有一天,妳打開其中任何一本,就看到一個之前沒有碰觸過的人間景色,對人有了不同的認識。

我不想也不能去指引、去安排妳對什麼景色什麼事物會有興趣,但我可以盡量讓你有最多的選擇,更重要的,我希望讓妳具備開放探求的態度,別急著把自己的生命固定封鎖起來。

畢竟,我們都猜不盡生命的潛能與變化,不是嗎?誰曉得再過一陣子,妳說不定就不怕魔鬼了,誰敢說再過一陣子,妳不會對魔鬼,對曾經存在過的總總魔鬼故事,還有總總與魔鬼打交道的音樂,像是古諾、白遼士的歌劇,或李斯特的「魔鬼圓舞曲」,發生濃厚興趣呢?

我總覺得,站在窗邊眺望的身影最迷人。


******************************************************************

在運動場上「學輸」 楊照 

小學時,學校好像隨時都在比賽。整潔、秩序是一定要比的,然後有作文、演講、畫圖,這種班上要選出代表去參賽的,還有其他全班要一起練習一起參加的。像是班級樂隊比賽,還有各式各樣運動項目,躲避球、大隊接力等等。

班級樂隊,我們班向來很強。我們有三把小提琴,兩把口風琴,還有足夠的木琴、鐵琴可以凸顯旋律,壓過數量龐大、聲音鬼魅的塑膠笛子,所以幾乎年年得第一名。那麼多年後回想,我完全記不起一次次班級樂隊比賽的情景了,連演奏什麼曲子、如何排練、如何上台下台,通通沒有印象。

然而相對地,四年級的躲避球比賽,卻怎麼也忘不掉。四年級剛換來的導師,前一回帶的班,連續兩年拿到全校冠軍,老師因而被視為「躲避球專家」,也因而我們班的表現格外受到注意。比賽前兩個月,先是體育課的時間,接下來用早自習時間,乃至中午休息時間,我們一再被拉到操場上練習。如果固定的躲避球場有別班使用,老師二話不說,叫我去器材室拿用石灰畫線的工具,立刻在操場中央畫出臨時球場來。

我很快學會了畫很直的直線,還能用目測快速量出一個大致合乎標準的場地來。我一邊畫,其他同學已經在旁邊先進行傳接球及閃躲練習了。

他們不等我,他們不必等我。因為躲避球比賽,全班只有我一個人不上場。全校比賽場次太多,體育老師不夠用,所以每班要派一個學生幫忙當裁判。我就是那個裁判代表。
班上同學分邊對抗時,我就負責吹哨子,順便練習該怎麼當裁判。

大家練得很努力,每天都有人膝蓋擦破皮,有人腳踝扭到。後來練到連本來最膽小的女生也不會尖叫了,可以鎮定地觀察注意球的去向。老師說,整個年級只剩下八班是我們的對手。八班的導師,是體育組長。

偏偏抽籤的賽程,我們準決賽就碰上了八班。那真是一場緊張的對決。場外圍了滿滿學校師生。感覺上好像費了一整個下午的時間,我們幾度差點將他們剃光頭結束比賽,最後卻遭到他們頑強逆轉,輸了。

終場哨音響起,班上最悍的攻擊手,最高大的男生,最先哭出來。大家哭成一團,有人站著哭,有人蹲著哭,女生抱在一起哭。我也哭了,站在場外哭,哭得比場內的人更厲害、更難過。

到現在都還覺得遺憾,沒有機會跟大家在場中一起面對失敗。那種經歷努力,付出血汗
代價,最後一起輸掉的感覺,我無緣參與。那種當下受到挫折打擊,但回頭卻能在人生記憶裡留下永恆印象的奇妙片刻。

有時,輸比贏更重要,因為痛苦比快樂留存得更久遠,也就往往會教我們更多東西,尤其如果是在拼了命努力的情況下輸的,那痛苦會久久不去,提醒我們理解自己究竟在意什麼,也提醒我們去問自己:為什麼那麼在意?

看到妳們熱熱鬧鬧開的運動會,可以感覺到師長保護你們的強烈用心,盡量淡化輸贏,讓大家都高高興興。然而,我不免懷念起自己那相對沒受到那麼多保護的童年,慶幸還好我小時候獲得夠多「學輸」的經驗,讓我明白,「輸」不見得是壞事,常常「輸」而不是「贏」反而能留給我們更深刻的生命體驗。

我想遇見妳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

 

(摘錄博客來網站)
《我想遇見妳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楊照

我希望妳早早準備好,開放自己,
  讓世界的豐富,透過感官與想像,
  都變成妳生命中的豐富。

  妳生命的一部分,自己來不及記憶的部分,
  可以保留在我這裡,
  不會消失,不會遺落。

  他,每天六點即起,幫女兒準備新鮮的午餐便當,
  陪女兒練琴、說音樂裡的故事與靈魂,
  每晚女兒睡前,伴著講悄悄話兒,
  和女兒擁有媽媽不知道的秘密……

  這樣深情的楊照,唯此書有。只因「遇見」眉眼晶亮的女兒,在一頁頁寫下期許的筆記裡,呵護伴引她時時刻刻的人生。音樂、生活、閱讀、壯遊裡的大小事,訴說著熱情、包容、自尊、夢想的寬闊景致,點滴絮語,情懷足跡,教養無處不在。而你我,也能從柔韌至情的文字中,細細咀嚼伴隨孩子成長的處世信念與美好價值。

作者簡介: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等職;現為《新新聞》週報總主筆、「博理基金會」副執行長,並為News98電台「一點照新聞」、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節目主持人。
  楊照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這是楊照第一次以父親角色,寫給女兒的筆記,情感濃郁,既生活化又具有深刻思維。
著有:長篇小說:《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
中短篇小說集:《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顏》、《往事追憶錄》、《背過身的瞬間》。
散文集:《軍旅札記》、《悲歡球場》、《場邊楊照》、《迷路的詩》、《Cafe Monday》、《新世紀散文家:楊照精選集》、《為了詩》、《故事效應》。
文學文化評論集:《流離觀點》、《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夢與灰燼》、《那些人那些故事》、《Taiwan Dreamer》、《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問題年代》、《十年後的台灣》、《我的二十一世紀》、《在閱讀的密林中》、《理性的人》、《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
現代經典細讀系列:《還原演化論:重讀達爾文物種起源》、《頹廢、壓抑與昇華:解析夢的解析》、《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
近作:《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想樂》。
  部落格:tw.myblog.yahoo.com/mclee632008/
  微博:weibo.com/yangzhao63
 

目錄
推薦序 寫給女兒的情書 張大春
推薦序 爹的無師傅? 陳浩
推薦序 樹立一種生命態度 陳之華
推薦序 拋下身段的愛 李苑芳
推薦序 父親心底愛的呢喃 蔡淑(女英)

自序 成長的不只是女兒

之一 聽妳,說生命中重要的事

為生命做好準備
快樂的豐沛可能性
為自己生活負責的樂趣
為了一個正直的未來
付代價都要交朋友
謙卑地面對巨大傳統
堅持將事情做對的精神
馬尾飄飛的小小飆車手
挑戰一下自我極限吧
學習帶來的自由
很不划算的反應
起起落落好過一成不變
雪地上的第一跤
雪夜中不願戴上帽子的女孩
偏心的限度
聽妳說生命中重要的事

之二 不把妳寵壞,也希望妳懂

我喜歡的老師
做爸爸最基本的責任
養兒防老
活在熱情的人群中
愛我所熟悉的
珍惜自己讀不懂的書

想像自己是一扇窗
當老師的心情
多交和自己不一樣的朋友
熱情帶來最大的魅力
找到音樂與書籍裡的「柔軟的心」
為了不炫耀的緣故
整理自我、傳達自我的新階段
在別人畫的框框裡打造自由
音樂是自己的
和老師不一樣的判斷

之三 因為妳,我不怕老去

止不住笑聲的人生歷險
要做個怎樣的人?
愛與自覺修養
不怕老去的最佳靈藥
我們的共同興趣
再次認識自然
站在窗邊眺望的身影
小孩也是大人的窗口
追求完美的過程比結果重要
責任感帶來安穩安心
幫妳留著妳來不及記憶的時光
我們都愛瑪法達
如果我不是妳爸爸……
「動作快會要我命!」
值得珍惜的生活偶然

之四 和妳一起,張望世界

日常英雄
為自己而不是為別人演奏
「我涼涼的歌是一帖藥」
迷疑摸索的過程
學會無懼地張望世界
在運動場上「學輸」
搭五點零六分去等五點的
別死背抽象漂浮的道理
運動家精神不只是「勝不驕敗不餒」
罰站都還比去紫禁城好?
體貼與個性間的平衡
獨立判斷或標準答案?
三分之一是天蠍座
沒有打架,只有打人和被打
享受「發呆」的樂趣
映證《天地一沙鷗》
那瞬間消失的美景

之五 伴妳成長,為妳記得的幸福

要拍出什麼樣的照片?
那一天,我不會哭的
在特別的名字背後
當樂譜掉下來時……
堅持品質的一場畢業音樂會
藏在身體裡的資產
取消了的畢業旅行
收到考試成績單那天
不變的「爸爸」,變化的角色


推薦序1 爹的無師傅?  ∕  陳浩(作家 博理基金會執行長)

  喜歡聽朋友講女兒的故事,特別是當父親的說的女兒故事。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不久前,和我一樣有倆女兒的好友W透露,老婆悄悄告訴他大女兒初經來潮的一剎那,那漢子眼淚奪眶而出,做媽的嚇了一跳,不解的問:「怎麼啦你?」

  母性大約是天生,父職總是後學,做為女兒的父親,找不著師傅,困而學之的,一定不只我一人。

  女兒,來自另一星球的生物,別樣的靈魂。從呱呱墜地,抱在懷裡,便驚慌失措,小小的蓓蕾,好生呵護,怎生將養?

  打小嬰兒起,為她洗澡,有幾年歲月還可父女共浴玩耍,轉眼之間,你連做夢都想她還能吵著要鑽進你的被窩,她卻已經長成在大街上都不太願意跟你牽手的少女了。有愈來愈多的秘密,更多難猜的心事,她比你追求過的任何女生都複雜。這是從哪一天開始的?父親們坐在熟睡女兒的床前,有說不完的話,化為心裡的獨白?

  比起我到今天仍然無法設防的驚慌失措,楊照這女兒的爹可是太有才了,靜好安穩,理性感性如絲如絮,娓娓道來和他那聰慧女兒的點點滴滴,有為有守,心心相映。這書稿我反覆讀了兩遍,愛不釋手。原來,我那做爹無師傅的理論竟要推翻的。我不免十分遺憾,這書為什麼不能早出十年?讓我還來得及學而知之。

  楊照的書我從來愛讀,這本最得我心。

推薦序2 樹立一種生命態度   ∕   陳之華(親子教育作家)

  我在各地演講分享之際,經常遇見不少人提問:「對於無法改變的環境,父母能夠怎麼做才好呢?」

  一直以來,我總是這樣回答:或許環境相對保守而一時難以改變,但我們可以給予孩子更多元的歷練;當環境相對封閉時,我們可以給予孩子更寬廣的選擇;當環境已經過度競爭時,我們可以讓孩子看到更寬和、包容的視野……

  我們永遠可以給予孩子的,就是多一點不一樣的養分,多啟發一些不一樣的價值觀。這絕對不是為了刻意追求不同,而故意彰顯出不同,反而是因為我們確實可以在生活中,為孩子樹立起另一種對於生命態度的「典範」。

  這份「典範」,不是毫無情感的教條、大道理和非人性的空洞口號,而是一種身體力行的生活實踐,以及我們對於周遭人、事、物的敬重態度。

  「典範」,不是永遠完美無缺、無懈可擊,而是在日常生活裡,讓孩子了解到我們的堅持、原則,以及樂於學習成長的態度。當孩子看到我們努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大人時,也會從中認識到生命的價值,學習到對自己生命負責與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氣。

  楊照先生出版了各類型的許多好書,從去年的《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到今年上半年的《想樂》等,都呈現了他一貫的多元關懷寫作視角。這次又隨著他的女兒從小女孩轉向青少女,出版了這本寫給女兒的愛的書寫《我想遇見妳的人生》。

  這本書,同樣有著楊照的正直信念、音樂觀點和人生價值,卻又承載了更多為人父親的角色、責任、努力、期許、情感、不捨、關懷與無盡的愛;而這應該正是楊照所想傳達的「典範」吧!

  能推薦楊照的書,是我莫大的榮幸。除了因為我也有一位天蠍座的女兒之外,更因為他寫下了很多值得深深閱讀與思考的人生哲思啊!

推薦序3 拋下身段的愛∕李苑芳(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祕書長)

  這本書乍看之下,好似一本記錄女兒生活成長的親子書;但在詳讀後,赫然發現,這是一個父親謙和地蹲在女兒面前,拋去所有的身段、威權,委婉地跟她談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雖道遠,卻沒有任重感,因為一言一語充滿了深情,充滿了愛。誠如作者所言:「有了另一個比自己更重要的對象,自己變得不那麼核心了。」

  印象中父親與孩子的互動,大多是朱自清的《背影》;可是,楊照卻勇敢地轉過身來面對孩子,把自己的缺點甚至弱點,毫不保留地攤在女兒面前,讓孩子能全盤看清,希望能藉由自己,幫助她了解人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如此祭出自我以求豐富孩子視野的父親,實在難得!

  愛人,尤其是愛孩子,大部分的人都是任性地依著自己的好惡去愛,依著自己的需求去愛、去期待孩子。在這本書中,反而看到一個父親,提醒著自己要跟隨孩子的成長,適時調整自己的步伐,學會「將手一點一點從孩子身上拿開」,因為「如果一直用相同的方式對待孩子,原來有用的,很快就會變得無用,甚至有害了。」這是頗值得父母深思的地方。

推薦序4  父親心底愛的呢喃   ∕蔡淑(女英)(新北市書香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

  平常接觸很多媽媽,大家說著自己的小孩,分享親子間的故事,這些媽媽都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得到反省與成長,包括我自己在內。媽媽們也會談到另一半教養子女的方式,可是,在這群認真的媽媽口中,我總感覺爸爸只是個配角,也真的難得遇到大談教養經的父親。這本書大大滿足了我窺見一個父親心底對女兒的愛的呢喃,我相信很多父親都有同樣的心境,只是不知道如何表達。那就看這本書吧!把愛說出來的感覺很棒的!

他序  寫給女兒的情書   ∕   張大春(作家)

  楊照寫了一本書,這大約是近年來每個月都不稀奇的事。年過四十以後的楊照,幾乎在每一個他所接觸的領域上都能發表深入淺出而博覽覃思的意見,我幾乎已經養成了一個「所知不太妙,每事問楊照」的習慣。所以很多時候,我會不太清楚他的哪些主張原來出自他的哪一本書。

  這一本卻相當特別──它是一本情書。楊照明目張膽地背著老婆和另一女孩傾吐心事、反思現實、墾抉記憶、期許未來;其多愁善感,迷惘惆悵,非墮入情網不能辦。繼《迷路的詩》之後,楊照再一次輕掩住他搏理擅辯的滔滔之論,娓娓向女兒述說自己。

  這個女兒李其叡和我自己的一雙兒女也是青梅竹馬的友伴,兩家時時過從,近年來幾乎每週相聚,大約都是為了孩子能夠玩兒在一起的緣故。原本是三個步亦步、趨亦趨,幾乎同時開始學鋼琴的孩子,大約從上小學起,李其叡和我家兩個的距離便拉開了。不數年下來,雖然每週相見嬉遊打鬧依舊,可是在音樂演奏的表現上相較起來,李其叡與張容、張宜的差距,就像《莊子》書中藉顏淵之口所形容的那樣:「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我也是在這段期間才發現:楊照除了閱讀勤勉、議論迭宕、萬般入耳即關心之外,也無時無刻不在細膩、綿纏地省視以及記錄著他這位獨生女兒時時刻刻的人生。書名《我想遇見妳的人生》──乍看有些奇怪:孩子的生命不就是你轉製出來的麼?過去十多年間的日日夜夜,你不都參與了這孩子生活裡的點點滴滴麼?你還想「遇見」甚麼?

  停頓在這個語詞上,讓我們讀讀這一段文字:

  球場裡的座位是不對號的,我最喜歡找父子一起來看球的,坐到他們身邊去。那樣的球迷爸爸都會在關鍵時刻,將他累積多年的看球經驗,傾倒給兒子。他會解釋投手剛才投的球路多麼刁鑽,會說打者握棒的方式顯示他預期投手會給什麼樣的球,會提醒外野內野防守者怎樣移動他們的位置。當然,他更會從記憶寶盒裡挖出自己看過最精采的球賽過程、畫面,還有多采多姿的統計數據。……我那時候就想:將來無論如何,我要跟我的小孩有一樣的興趣,可以那樣對他說著我的經驗、我的知識。(〈第三章.因為妳,我不怕老去〉)

  這段引文的節略之處,有兩句尋常話值得丹黃標著:「球場上的叨叨絮絮,也必定會是兒子一生最寶貴、最溫暖的記憶。」我們所經歷過的生活、所掌握過的訊息、所流注灌溉過的情感,在時間巨力的催迫之下,非但不可停、不可逆,也似乎不能稍佇於寸心,古人以「白駒過隙」立喻,所說的豈只是時光飛逝而已?「白駒過隙」之嘆,所感慨的正是「錯身而不及遇」的失落。

  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親大多話少,生養子女無論是教之以德、誨之以禮、授之以技、傳之以術,多屬「吉人詞寡」之類,據我在閒談間向身邊的友輩儕流打聽,絕大多數都不太知道自己的父母在青春年少之時具體而有細節的生命內容。那一輩的人,是不會將他們的心事情懷暴露得太多或太深的。若是放在文本的傳統看去,就連以給兒子寫家信而傳世的傅雷,或者是在病榻上不斷向女兒告白心緒的梁啟超,都沒有敞然交代自己生命瑣屑的用意。無論是藝術或政治,他們都在「大於一個人」的面向上標定了自己的位置。

  可是,就楊照的體會和覺悟來說,事情不只是這樣。顯然,唯有「叨叨絮絮地述說」,才是「遇見」的真諦;唯其透過不斷地傾吐,既揭露著自己的青春身世,也辨認著女兒的成長軌跡。他的確如願和女兒有了「共同的興趣」,也的確能夠暢快地「對她說著我的經驗、我的知識」,然而尚有其它──

  我記得,走在中山北路上,應該是秋天,風吹過來還不覺得冷,然而卻吹得地上的落葉翻飛騰走。我的小提琴老師說:「他們在對你說話,知道嗎?海頓、莫札特、貝多芬、帕格尼尼、韋尼奧夫斯基,你聽到他們在對你說話嗎?如果你了解他們在說什麼,你就知道怎樣演奏他們的音樂了。」(〈第二章.不把妳寵壞,也希望妳懂〉)

  小提琴老師對楊照說這話的時候,楊照大約只有如今李其叡的年紀。也許她懵懵懂懂地能夠體會,她的父親除了曾經許願要和她分享的經驗和知識之外,還傳達了這篇文章裡提到的一個訊息,那就是小提琴對鋼琴宣示過:「我的一切,都是為了你!」

  這樣的話,傅雷和梁啟超還不會表達。

自序  成長的不只是女兒

  最早動念想的,是寫十二封長長的信,給女兒長大之後讀。

  那時候,她才三歲多吧,當然不可能懂得我寫了甚麼。像是放進玻璃瓶子裡擲入海中的「瓶中書」,經過多年波濤浮沉,才到達初識歲月之岸的女兒手中,展讀發現在她小時候,爸爸曾經如此想像、期待過她的人生。

  十二個主題都想好了,當然都是我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累積出來的關懷,文字、閱讀、音樂、壯遊、古典、自然……幾封信快速寫完了,還有幾封開了頭擱在書桌上。

  擱著也就擱著了。沒有多久我就失去了繼續寫這些信的動能,因為現實生活中和女兒的互動愈來愈多,相對地就愈來愈沒有理由去想起那站在歲月之岸或堅定或徬徨的未來女兒了。

  一直到二○○八年,女兒三年級了,進入了很愛發問的時期,而且抱持一種堅持要得到答案的態度。常常她問了一個問題,我自然地反應:「啊,這妳不會懂啦!」她會說:「你講啊,我不懂也沒關係。」

  她問的問題,很大一部分關係生活的意義。被她問多了,我也就慢慢養成習慣,即使她沒有問,遇到了有感觸的事,我會對她解釋起來,真的不管她聽得懂聽不懂。

  當然她不會馬上就懂,於是我就提筆將這些有的對她說過、有的只在心中轉過的念頭記錄下來。前後記錄了三年,今年夏天她從小學畢業,為她而寫的生活筆記也有了一本書的分量。

  徵得女兒同意,加上她媽媽幫忙想了書名,提供多年來陸續拍攝的照片,這本書就以我們三口首度家庭合作的形式完成了。我自己回頭讀了一次文字,發現裡面所談的,其實仍然不外是早先十二封信中的那些主題:文字、閱讀、音樂、壯遊、古典、自然……但在形式上,從原本的獨白,變成了互動記錄,添加了許多我一個人的寫作不會有的趣味。這是女兒的貢獻,也是女兒給我帶來的巨大影響。

  原來,在這些年中,成長的不只是女兒……


為生命做好準備
那年的楓葉之旅,在妳的記憶中只是留下了與楓葉無關的事。

妳記得旅程的最後一天,被我從睡夢中叫醒,抱到小旅館的隔壁房間,有一位親切的伯伯,幫我們拍了照片。那是來自九州大分的一對夫妻,同住在南禪寺邊的小旅館,每天吃早餐時會遇見,客氣地聊上幾句。他們知道我們從臺灣來,他們覺得妳是他們看過最可愛的三歲小孩,所以在分手前,一定要幫妳拍張照片留念。現在那張照片,被細心放大後寄來的,就擺在書架上。

妳還記得妳總是不願意乖乖穿上那件藍底有小白圓點的外套,每次要妳穿外套妳就鬧。除此之外,就沒記得什麼了。
妳知道去高山的時候,有長長的石階,妳邁著小小的步子,堅決勇敢地自己爬了上去,沒有要我抱,路上的日本太太們看妳勤奮的樣子,都靠過來說:「加油!」這件事妳知道,但不是自己記得的,是聽我們說的。至於走了十幾二十個名勝,丰姿顏色多樣變化的楓葉,妳也是後來看相片才曉得的。

有趣的是,那回到京都,先在火車站邊的飯店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換去南禪寺邊風味獨特的小旅館時,搭了一輛計程車,計程車司機問起妳的年齡,聽說妳三歲,他回應:「日本有句諺語說:三歲時眼裡看見的東西,留到八十歲都不會忘!」

看來,諺語講的是期待,而不是事實吧!不只是妳,我對自己三歲時的事,也都沒什麼印象,我認識的人,也沒有幾個記得自己三歲時的事。還是說,要到八十歲,這些童年眼底的印記才會神秘神奇地復活,突然通通記得了?

大概不會有那麼好的事。人生殘酷的事實是:三歲那年妳雖然去了京都,看了楓葉,但妳的感官和妳的記憶還沒有準備好,所以楓葉美景來不及跟妳的生命發生具體深刻的關係。那年的京都、嵐山、高山、太原,妳去了,但這些地方卻沒有進入妳的生命,成為妳生命的一部分。

這件事一直在我心中,成為提醒、警惕。人的生命有什麼沒什麼,往往不是取決於我們去了哪裡、看了什麼,而在於去到看到時,我們的內在感官與記憶有多少準備。生命的豐富與否,與外在環境的關係,還不如跟自己內在準備來得密切。

很多人沒有準備好自己的眼睛,就算去到羅浮宮,也裝不進任何東西到自己的生命裡。很多人沒有準備好自己的耳朵,在音樂廳一樣聽音樂會,他就不會有感動,不會有愉悅,不會有音樂衝擊出來的體驗。很多人沒有準備好自己的心,他就無法感染別人的痛苦、別人的興奮、別人的快樂。活在這個世界裡,不同的人會和世界發生不同的關係。

我希望妳早早準備好,開放自己,讓世界的豐富,透過感官與想像,都變成妳生命中的豐富。

為了一個正直的未來
上學期,自然科考試有一題問:「從燒熱的壺嘴裡冒出來的白煙,是水蒸氣還是小水滴?」妳依照課本上說的,判斷水蒸氣應該是無色的,遇冷成為水滴才會變白色,選了「小水滴」做答案。發下考卷,卻發現老師的解答是「水蒸氣」。幾位同學拿著課本去跟老師討論,老師都還堅持就是「水蒸氣」。


妳回來問我,我覺得這再明白不過,就是「小水滴」,應該是老師想錯了。我必須讓妳了解,就算一個老師,尤其一個主管妳分數的老師,把「小水滴」弄成「水蒸氣」,妳都該保持正確的觀念,別為了討好老師而接受妳明知道是錯誤的答案。

想了想,妳問我:「那如果下次再考這一題,我還是要回答『小水滴』嗎?」我說:「當然!」「可是那樣又會被打叉,又會因為這一題得不到滿分。」妳說。「可是知道對的答案,堅持對的答案,比分數重要。」我說。

想了想,妳又問:「既然我已經知道正確答案了,可不可以寫『水蒸氣』?我不會搞混。可是如果別人寫『水蒸氣』,明明他們錯卻得到滿分,我反而得不到,那不公平!」

眼前浮上妳假設的狀況,想像妳心中應該會有的委屈,我差點衝動地說:「那也
好,只要妳知道那不是真正對的答案。」可是在話出口的瞬間,我猶豫了,腦
中閃過好幾個其他影像與念頭,過了好幾秒,才說:「我還是覺得這樣不好。我不希望妳養成習慣,為了分數去選明明知道是錯誤的答案。」

那幾秒中,我彷彿看到妳長大了,大到懂得社會上許多複雜的事,也就大到可以跟我討論我所行所為所做的決定。我彷彿看到那麼一個場景,長大後的妳站在我身邊,我們不知在討論什麼樣的事情,妳嚴肅堅決地告訴我:「爸比,我覺得不可以這樣!」我問:「為什麼?」妳說:「因為你以前不是這樣教我的!」

那當下,我明瞭了一件事。我今天要教妳、告訴妳的任何原則,都應該從未來的角度仔細思考。我沒有道理講不想要妳相信的原則,而一旦妳接受了、相信了我所說的原則,那麼未來等妳長大了,妳自然會用同樣這套原則來看待我、評斷我所做的事。妳會是我未來生命中最重要的監督者。

在將來,我希望當我有一絲一毫疑惑,不曉得自己該不該講明知不對的事,去換取或大或小的肯定或利益時,妳會明快地告訴我:「不可以!」為了這樣的未來,現在的我當然就不能讓步,同意妳用明知不對的答案去換取分數。為了一個正直的未來,而且是我們共同的正直未來,我必須告訴妳,就算會因此失去滿分機會,妳還是該堅持「小水滴」。

迷疑摸索的過程
我在差不多妳現在年紀的時候,腦袋裡經常有各式各樣的奇想與疑問。很多甚至不是我自己去想出來的,自自然然莫名其妙就掉到我腦袋裡。

我還清楚記得,有一個晚上我怎麼樣都睡不著。起因是自己在腦中畫寫幾個字,寫到了最簡單的「王」。然而很怪,想像中的那個「王」,最底下的一橫沒有辦法準確地與中間那一豎會合。在腦中,我看到「王」的一豎從底下凸出來了。很簡單,我想像把那一橫擦掉,往下面移一點,這樣總能接上中間那一豎的終點了吧!

更奇怪的事發生了。想像裡那太長的一豎,隨著一橫往下移,也跟著變長了,於是又還是凸出在一橫外面。

不管我怎麼畫,腦袋裡的那個「王」就是沒辦法乾淨俐落地終結。中間那一豎永遠都在一橫之外,多出了那麼一小截。我想像的「王」字愈來愈長,可是不管長到什麼程度,中間那一豎就是不肯乖乖被擋在一橫裡面。我想著,如果那一橫畫得很遠很遠呢?然而,無論再怎麼遠,一豎都還是可以比它多出那一小截,絕對沒有終極解決的辦法。

就這樣想了一夜,睡不著,第二天在教室裡一直打盹。多年之後,我明瞭了,那應該是我第一次碰觸到「無限」,理解到空間無限的事實。我當然想不出來空間的終點在哪裡,所以就睡不著了。

多年之後,我還讀到了王文興寫的很短很短的短篇小說。寫一個小孩,好玩地自己畫起明年的月曆來。畫完明年的,意猶未盡又畫了後年的,然後就這樣一直畫下去。畫了半天,停下來一看,啊,自己竟然畫了快一百年的月曆,換句話說,到他手上正在畫的日子時,他一定已經死了!意識到這件事,他忍不住大哭起來。

這是讓我很震撼的一篇小說。因為那個小孩,跟我當年一樣,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接觸了時間上的「無限」,對應對照自己有限的生命,不禁悲從中來。

小時候學過的東西,大部分都忘記了,反而是沒有學,或者該說,沒有人事先給過答案的經驗,長留著忘不掉。我先經驗、體會了「無限」,以及「無限」觀念帶來的困擾,才聽到人家如何解釋「無限」,於是「無限」就變得容易掌握,我就沒有被物理或數學上任何與「無限」有關的問題難倒過。我只要回頭記起,自己腦袋裡那個永遠合不攏的「王」字,或是王文興筆下嚎啕大哭的小孩,「無限」就如實在那裡。

最近妳常怪我「不好好回答妳的問題」,問我很多事,都得不到明確的答案。那一半是因為我沒辦法跟隨著妳腦袋的轉法,弄懂妳的問題,也就無法回答;但還有另外一半,因為我不想剝奪妳自己去感受困惑、被困惑糾纏的體驗機會。別人給的答案,或許方便,然而就減少了讓妳迷疑摸索的過程。那迷疑摸索的過程,在決定妳將來會變成什麼樣的人上面,比答案重要一百倍一千倍啊!

 

台長: jean
人氣(1,71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勵志.教養閱讀筆記 |
此分類下一篇:《教養,無所不在》- 李偉文
此分類上一篇:《電影裡的生命教育》-李偉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