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7-02 13:17:02| 人氣4,6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聰明教養成功學習》 洪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99.6.25)   《聰明教養成功學習》 洪蘭開講
很喜歡洪蘭教授對教育的思維,所以每每看到她的文章,都認真的閱讀;甚至她的演講也想辦法去聽、去學習。記得一次,她來台北東園國小演講,牆外貼著她的海報,那是小學辦的親子講座,我路過看到,忍不住就進去,雖然我不是它們學校的家長,好心的老師也讓我進去旁聽~
她說這些年她一直到各學校去演講,尤其是小學,因為那是進國中前的基礎,孩子這時候的學習深深影響他的未來,品格教育也在此紮根~
尤其她是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從科學的角度、生理心理的結構,來解釋學習的狀況,如何因材施教,從那時候起,也慢慢學習如何教導孩子的態度,家庭教育更是教養的第一關,從立身做起,學習著~

  

(圖片摘錄天下網站書局)

以下是重點整理,書中摘錄: 

*直接影響孩子成功的是他的人品,不是他的知識,現代知識翻新的太快,在學校學的,出了社會後早就用不到了。沒有從小把孩子教好,孩子進了國中,智慧漸開、身體漸壯後,父母便覺管教不動,這根源在孩子小時候,父母沒有把誠實、尊重、勇敢、相信、謙虛、毅力等基本的做人道理教給他,時間都拿去補習拼分數,等他長大威權行不通就不服管教了。

*讀書給孩子聽,不但教導他做人做事的道理,還訓練他注意力、想像力和邏輯思考能力。

*漫畫看多的孩子思想是跳躍式的,因為漫畫只有四格或八格,當它要呈現一個故事時,必須只取重點,犠牲了很多中間的連接細節,因此,美國對三年級以上的孩子不鼓勵看漫畫,他們教育部長一句話講的很好,「一、二年級是Learn to read(學習閱讀),三年級以後是Read to learn(用閱讀做敲門磚,打開人類知識的門)。」

*對這些孩子來說,雲是什麼樣、樹該怎麼畫、狗是什麼顏色都沒有關係,因為他畫的不是眼睛看到的,而是他心中想要的。
創造力的定義本來就是「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規定太多、約束太緊就不會有創意出來了

*閱讀最忌一直停下來查生字,它會中斷閱讀、喪失學習的樂趣。
其實學英文也是一樣,不要一直查生字,它會中斷文意的了解,要先看過一段,把書本蓋下,試著把剛剛那一段的大意寫出來,如果寫不出來,就再看一遍,若其中有生字,先猜猜這個生字可能的意思,寫在一張紙上,再繼續看下去,把這一章看完時,如果某一個字一直出現,這個字就是關鍵字,就需要翻字典,若是查出來的意思跟紙頭上寫的類似,你就有看懂這段文章,這樣認識的生字也不易忘掉。

*當各領域都在用科學整合尋求進步時,台灣的考試還沒有脫離標準答案,在知識因相通而躍進的時代,思想死板的學生如何與別人競爭?
創造力必須在自由、無拘束的環境之下才會出現,全世界都在解開孩子身上的枷鎖時,我們的教育卻和這種科際整合的精神背道而馳,我們要求小學生背大學生都不一定懂的修辭學名詞和定義,我們的考試還沒有脫離標準答案,受的教育愈高,受到標準答案的茶毒愈深,思想愈死板,愈不會變通。

*只重視事實的灌輸與記憶,不注重橫向的連接與思考,是學校教育的通病。培養說故事的能力,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懂得在對的時機說對的話很重要,但是這種四兩撥千斤要有分寸,急智跟輕浮不同,我們的孩子常分不出什麼是無傷大雅的幽默,什麼是會傷害人的惡作劇。

*我們要教孩子,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而是「只要有人不喜歡,我就一定不可以」。說話得體、開玩笑有分寸是可以從生活中學習的,其實教育就是生活的體驗,有體驗才有感動,有感動才有學習

*當出言不遜、潑婦罵街成為流行,社會的談話品質直線下降,為何社會卻習以為常、不引以為憂?為何不能少說一點,但說得好一點?

*語言素養是表示自己身分最好的方式,一個人是不是淑女不在她穿的多麼「名牌」,而在她談吐有多文雅。

*二十一世紀公民必備的競爭條件為:快速吸取訊的能力和正確表達自己意思的能力。


鼓勵孩子自我表達2008/10/06 洪蘭 親子天下2期

我最近去聽一場演講,講者是科普界名教授,很多人都慕名而來。他的演講內容雖然豐富,但是跳來跳去、沒有組織,聽得我一頭霧水。
我們平常聽別人講話是一邊在聽,一邊在心中盤算他下面要講什麼,如果猜對了,我們就知道自己有聽懂;如果下面出來的話跟我們預期的不一樣,我們會一怔,然後快速在心中倒帶,回想剛剛是哪裡聽錯了,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笑話都是利用這種方式來使聽眾發笑,我們常會看到,聽眾先是眼睛睜大,「咦?」然後再哈哈大笑。
當然,這些運作我們自己是不自覺,它是大腦中的活動,只有靠儀器才能測知,例如,當我們聽到一個跟我們預期不相符的字出現時,大腦中會出現一個很大的N400腦波,N是負的意思,400是從刺激出現到腦波出現,中間的時間,毫秒是一秒切成一千分,即千分之四百秒。大腦不會說話,但是我們可以從腦波來推測它的運作,N400在腦科學上叫做「驚訝的腦波」,好像一個大問號在你大腦中閃動。
如果我們聽到有人文法用得不對,我們的大腦在刺激出現600毫秒後,會有一個正電位的腦波,我們叫它P600(P是正的意思)。這位教授在我剛剛以為能夠跟隨他的邏輯時,突然又跳到別的主題,令我很挫折。人一聽不懂,注意力就會游離,就會想睡,所以明知打瞌睡不禮貌,還是不由自主地睡了。
散場後,我一直在想,為什麼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口語表達會這麼不好呢?我們不是說我手寫我口,我口說我心嗎?為什麼很多人寫的作文別人看不懂,又為什麼很多人說的話別人聽不懂?其實,中國的孩子都有這個毛病,我們小時候都沒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每次一開口,就被大人擋回去說「小孩子有耳無口,聽別人說就好。」但是父母忘記了「」是個被動歷程,「」才是主動的組織,當心中有話要說出來時,我們動用到很多大腦區域,活化了很多神經元,遠比「聽」多了許多。我們知道當一個孩子能夠把看的書講出來時,他就看懂了,那個知識就是他的了所以現在很多國家,例如芬蘭教學評量都用口頭報告,不再用紙筆測驗,因為只有懂的東西才說得出來,說得出來的東西才是帶得走的知識。
因此,現在父母要從小訓練孩子正確表達他意思的能力,當孩子看完一本書後,我們可以請他把故事內容講給我們聽,訓練他說話的風度和思考邏輯。二十一世紀,時間就是金錢,在重視溝通的現代社會,能夠簡潔有力地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他已經贏了一半了。所以,下次孩子說話時,請蹲下來跟他說:後來呢?


親子對弈 溝通有力2009/01/19 洪蘭 親子天下4期

放寒假了,這是難得的親子相處好時光,但是許多父母反而憂心:「這麼長的時間待在家裡不知幹什麼好,跟孩子大眼瞪小眼的。」有個媽媽甚至說,「你們有什麼冬令營的消息嗎?」我才發現很多父母平日忙於工作,已經不知道如何跟孩子做心智上的溝通了。
其實,雖然親子是天性,但是感情還是要培養的,父母必須跟孩子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回憶,孩子才會跟你親。所以趁孩子小,還願意跟我們大人一起玩的時候,培養出一個親子都喜歡的活動,如下棋或打籃球,使它變成溝通的管道,在孩子情緒出問題時,能藉由這個媒介,和親子對話。
棋藝是一個雅俗共賞的文化活動,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販夫走卒,大家都喜歡,野史還說康熙的棋藝非高強,贏過吳三桂的兒子。棋品和牌品更是古人選女婿的門檻。中國人下棋時講究「棋中不語真君子,起手無回大丈夫」,這其實就是一個做人的道理。棋下得好的人,必須要考慮到前面很多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因此,棋手腦海中已經盤算好了該怎麼走,表面上看起來下得好像不對,但是其實是聲東擊西,他在布局。看棋的人若不知道人家已成竹在胸,開口問,會打亂人家心中的計畫,這是最忌諱的。同時,如果他因為你的提醒,贏了這盤棋,他不會感謝你;但是因為你一出聲攪和,輸了這盤棋,他會怪你,這叫「吃力不討好」。人應該避免吃力不討好的事,所以看棋時,不可出聲,更何況君子本來就不該多管別人家的閒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因此中國人講究「棋中不語真君子」。
至於「起手無回」:下棋是訓練一個人的品格,凡事「謀定而後動」,決定了就不要變,如果變來變去就表示沒有思考周全就貿然動手,這種人不可取,用了他會誤大事。這是下棋的棋品,做人講究誠信,下棋也是一樣。
下棋能更幫助孩子大腦神經元的連接,因為下棋時要思考,而思考正是促進神經連接的好方法。最近在腦造影實驗上已經看到「沙盤演練」為什麼有效的神經機制了,因為它是同樣神經迴路的活化。有多方思考習慣的孩子,以後遇事不會慌亂,因為他的大腦某些迴路已經連接過一次了,瞬間可以提取出來應用。所以棋藝幫助孩子專注、沉著、穩重,這些人格特質都對他以後出社會就業有幫助。古人把琴棋書畫定為「士」的基本條件,就是因為這四樣技藝能陶冶性情,提升孩子的品味。
在這麼多天的年假中,或許家長可以多跟孩子一起遊戲,多教他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在過年忙著餵飽肚皮時,別忘了心靈的需求更是重要。


教孩子情緒管理2009/03/27 洪蘭 親子天下5期

人的大腦是終其一生不停的在成長與改變,而改變最快的時期就是童年。嬰兒剛出生時,他大腦中的神經元比他成年以後的還更多,但是因為大腦用掉他重量十倍的能源,所以嬰兒自出生後,大腦便一直不停的在修剪,把很少用到的神經元修剪掉,把常用的聯結成強的迴路。決定誰被留、誰被刪的就是經驗,尤其是童年的經驗。
我們的感覺皮質區在幼年時就已成熟,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在青春期前也發育完成,只有掌管自我控制、理解力、抑制力的前額葉成熟最晚,要到十七、八歲才成熟。童年和青春期的情緒管理經驗,對大腦神經迴路的形成很重要,童年更是一生情緒特質形成最重要的時機,這時期養成的習慣會崁入神經網路的基本架構中,不太會因後來的經驗而改變。
最近的研究報告發現童年的精神受虐(被譏笑、排斥、忽略)會改變基因,造成長久性的傷害,如憂鬱症和自殺。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神經學家解剖了三十六名突然死亡者的大腦,其中十二名為無受虐紀錄的自殺者、十二名為曾受虐的自殺者,十二名為車禍意外死亡者。他們發現童年的受虐會改變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HPA)這個壓力反應機制,增加自殺的傾向。小時候情緒的創傷造成大腦永久性的傷害,包括結構上的改變,如聯結兩個腦半球的胼胝體變小。
過去「行為主義」盛行時,很多人說孩子哭時,不要抱他,抱就是鼓勵他哭,要等他不哭了才可以抱。忘記了嬰兒不會說話,哭是他表達需求的方式,不准對他的需求做反應,等於是忽略他。
現在的做法是嬰兒的搖籃直接放在母親的床旁,使嬰兒眼睛一張開就可以看到熟悉的臉,給予他安全感。安全感是孩子情緒成長最重要的條件直接影響他人格的成長。父母應把孩子帶在身邊,讓孩子從觀察父母的待人接物上,學習自己的情緒管理,例如四兩撥千斤,用幽默來化解尷尬及用正向思考來處理問題。
父母更要在孩子情緒風暴未形成前,跟他談,把情緒化解掉
。目前坊間很流行的用毆打不倒翁來出氣,是個錯誤的情緒教育方式,這只會使憤怒者憤怒的情緒更亢奮,因為它更加活化大腦憤怒的神經迴路,而且養成遷怒、洩憤的壞習慣,從研究得知,負面情緒應從認知去化解。
哈佛教授凱根的長期研究發現孩子的脾氣是可以改的,四個月大聽到巨大聲響會嚇哭的嬰兒,長到四歲再測驗時,只有一半還會如此,小時候害羞的孩子,長大不見得害羞。所以只要給予適當的教導,孩子先天的脾氣可以被導正。凱根認為「情緒維持幾秒,心情維持一天,性情終身打造」,他教父母從情緒著手,改變心情,穩定成性情。
在現在講究人際關係的社會,教導孩子妥善管理他的情緒,是給他一把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不可等閒視之,更要從小做起。


情緒管理讓手足和睦2009/06/04 洪蘭 親子天下6期

一個國二的孩子寫信給我,告訴我「今晚弟弟又來找我麻煩,我想起老師的話就走出房間不跟他吵,他纏著我不放,我就騎腳踏車出去,晚風吹著很舒服,我集中心力去想愉快的事、去想下週的運動會,突然之間我發現我不再生氣了,我就回家去把功課做完了。」這孩子跟他弟弟不合,不肯讓弟弟,因此常挨打。他的弟弟功課比他好,父母喜歡功課好的,在言詞之間免不了有些褒弟貶他,弟弟就常欺負他。
有次段考,弟弟考得比他好,母親就責罵他說:「一樣給你吃、一樣給你穿,你多吃了兩年飯,功課為什麼不如弟弟?你的飯是吃到狗的肚子裡去了?」母親在弟弟面前說這些話傷了他的自尊心,他便在週記中透露出厭世的念頭:「我好想趕快死掉,再投胎做老二,我為什麼要讓弟弟?我又不是自己要做老大。我不要做孔融,為什麼每個人都要我做孔融?」他的導師看了緊張,便來找我。
我其實很同情他,因為要做到兄友弟恭,雙方一定要心甘情願,如果一方是被迫的,這情義就不在了,就不必強迫了。本來愛護弱小是人的本性,人天生有惻隱之心,但假如一方恃寵而驕,另一方就不會覺得他是弱小、需要保護,反而覺得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不平則鳴,就會吵架。所以做父母要公平,可以教哥哥友愛,但不能強迫,不能因為弟弟小就偏向弟弟,這會使哥哥心生怨恨,伺機捉弄弟弟,反而使兄弟感情不好。
但是人心不是機器做的,很難做到完全公平,這時我們要教孩子怎麼處理情緒,畢竟人家如何待你是操之在人,但是人如何看待自己是操之在己;我們不能改變別人的態度,但是絕對可以改變自己的看法。所以我就教這個孩子情緒產生與大腦的關係,告訴他,人一旦覺得自己被欺負了,便會怒向膽邊生,就要生氣;但是轉念一想,不值得生氣時,氣就生不出來。我叫他回想每次跟弟弟吵架的後果是否都對自己不利,如果吵架只是抒發一下自己的怒氣,並未帶來任何益處時,便不值得去吵,要立刻離開現場到外面去改換心情。我給他看了一些情緒的實驗,讓他了解情緒是操之在己,換個角度想,怒氣可以馬上消掉。我也告訴他成績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到了什麼,因為人生很長,人要看未來,不要在乎眼下,人成不成功不是看現在學業的表現,而是看後來事業的成就。我讓他把眼光放遠,從每天進步中慢慢恢復自己的自信心,我很高興他有把我的話聽進去。
兄弟鬩牆是每一個父母的痛,就連唐太宗那麼英明的君主,都會為了李承乾、李泰、李治的內鬥而欲拔佩刀自刎。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除了儘量做到公平,還要教會他們處理情緒,才能做到兄弟和睦。


教育要跟得上時代2009/08/05 洪蘭 親子天下7期

日前我母親生病,家中人手不夠,趁著暑假把在美國念博士的兒子叫回來幫忙。他一進門就把3台電腦架在餐桌上,一面寫功課、一面瀏覽資訊、一面下載他要的東西。我以為他會手忙腳亂,卻看他悠哉悠哉的處理3個不同管道的訊息,不禁暗自驚訝。個人電腦的普及不過一、二十年,我們過去幾千年來「一心一用」的觀念就被推翻了。
兒子是屬於Y世代,即1977~1997年出生的孩子,他們是打電玩遊戲長大的。最近腦造影的實驗發現,他們的大腦跟我們這些嬰兒潮(1946~1964年出生)的父母不一樣,他們切換事情的速度比我們快,在網路上搜尋資訊的速度也比我們快,他們可以同時注意到同一空間的更多訊息。在瑞文氏空間能力測驗上,有打電玩的孩子表現也比同年齡、同IQ的孩子好。這些孩子是網上閱讀,不像我們是紙本閱讀,網上閱讀不只是快速瀏覽,還能即時從世界各地蒐集訊息來判斷所讀的資訊是否正確,例如麥可傑克森猝死的消息一出現,他立刻上全球各個新聞社的網站,然後出來跟我說「是真的,麥可傑克森死了」。他們已經不像我們是被動的接受媒體的報導,他們會主動去求證。
上學期我在台北藝術大學開了一門「腦與行為」的通識講座課程,我的助教在課堂上一邊飛快的把我所說的話打進電腦,一邊上網去抓資料,當我提到麥克.克萊頓的第一本書《A Case of Need》是本非常好的醫學倫理書,助教馬上就讓這本書的封面、出版社名字及相關書評出現在螢幕上。這種快速的蒐集訊息方式是我們嬰兒潮父母無法想像的。
我們的大腦是用進廢退,終其一生不停的因為外在經驗而改變內在神經的連接:開了45年倫敦計程車司機的大腦海馬迴,就比只開6個月的大;小提琴家的左手小姆指在右腦運動皮質區所佔的位置,也比非小提琴家來得大;盲人讀點字時,他沒有用到的視覺皮質會活化起來幫助他讀點字,甚至只要蒙住正常人眼睛5天,就能改變了他對觸摸和聲音的反應;打電玩者看到螢幕上一閃而過的幾何圖形,比不打電玩者多,而且只要連續玩10天就能增加視覺處理速度。網路世界訓練出了不同的大腦,我們怎麼可以還是用背課本的方式來教育他們?
Y世代孩子最需要學會的是自制和自律,以及基本的價值觀。看到現在年輕人從網路上下載音樂、電影,卻絲毫不覺得有侵犯他人的著作權,真是讓人很憂心,也顯現出品德教育刻不容緩。
我當年就是這樣長大的」這招對21世紀的孩子已經不管用了,父母必須與孩子同步成長,了解時代對他的需求,我們才能正確的教導他、幫助他。

台長: jean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