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9-28 08:32:01| 人氣2,5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正負2℃》紀錄片-100個即將消失的地方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99.9.26) 《正負2℃》紀錄片-100個即將消失的地方,和孩子一同觀賞這紀錄片,Q說已在學校看過了,直叫著她們這一代真衰啊!(每每看到災難片,她總是感嘆生不逢時啊)
說真格的,看完了,心卻沒辦法平靜下來,有種無奈的沈重感。
10歲的A說,現在要「奢華過生活」。
我問她,要怎麼奢華過生活?
她說,要開始造船啊!(她大概因為海平面會上升,淹沒台北盆地)
我問她,要學諾亞方舟,那船要造在那裡?可能要先學游泳吧?
她說,那就不要超過2度就好了。
我摟她入懷裡說,不管發生什麼事,我們全家人都會緊緊的抱在一起。
    是啊~2度,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卻是面對全球暖化拉鋸戰的防線,(全球暖化的趨勢雖然一時無法遏止,但現在採取行動還為時不遲。IPCC的報告清楚地指出,只要我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大幅降低,大氣二氧化碳的含量維持在450ppm以下,地球氣溫上升的幅度就不會超過二℃的危險門檻。目前的情況雖然危急,我們還有時間去改善與彌補。)影片中的圖表清楚的告訴我們,當格陵蘭冰棚倒塌、南極冰原融化,地球氣溫逐漸升高超過六℃,地球上的生物將完全滅絕。
    一張令我印象深刻的圖片,北極熊,因飢餓,啃食著不同種的北極熊的畫面,那紅色的嘴巴銜著同類的不堪,也染紅那片雪白的大地。
沒有四季分明的季節,過了嚴寒,就是酷暑,春、秋變得極短暫。未來「高溫」,也是一個難以掌握的。氣候及環境的變化幅度,將可能會超過人類及大部分生物所能承受的範圍,影響的層面將涵蓋地球上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及每一種生物。高溫熱浪、酷寒天氣、超大豪雨、長期乾旱,如今都經常在世界各處肆虐,成為世人共同的夢魘。
    而我們生活的台灣這片土地,當影片還在播放2009年的88水災「莫拉克」颱風,造成嚴重的災害時,傷痕仍未平復的現在,2010年的9.19「凡那比」颱風,帶來的強烈豪雨,水淹南台灣,造成高雄50年來,最大災害。我們不願看到,但知道這不會是唯一。
台灣首當其衝的地區:熱島效應,台北盆地是台灣氣溫上升最快速的地區,屬中央樞紐,其嚴重性,不言而喻。
蘭陽平原,先天上是沈陷的區域,降雨強度若提高,衝擊甚深。
雲林縣口湖,地表供水不足,地下水超抽。
麥寮六輕,填海造陸,石化重鎮,有高污染的爭議,臨海也有淹沒的危機。
嘉義東石,高潮位逐年升高,港口周圍容易被海水漫過。
高雄市,台灣最大的國際港,重工業最發逹的都市,劇雨強颱,也曾有造成海嘯的疑慮。
屏東林邊,是台灣地層下陷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逢水必淹,已不適合人民繼續居住。
    如同陳文茜所說,「過去我們以為只有戰亂,才會導致生離死別;只有外族侵略,國才會破家才會亡。但氣候變遷取代了戰爭,原來國破家亡不須以砲火為前提。
發動戰爭的是地球、戰爭源頭來自極地的冰川,來自沉默於地底的火山地震帶。 十年後,年年都是「一九四九」;人類不斷地移居,尋找安全之地!我們再無家鄉的意念,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保證安住數十年。於是緬懷、回憶、紀錄……一切都失去了意義。從氣候變化的性質和規模來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單靠自身的力量面對這項挑戰;也沒有任何一個區域能夠逃避極端氣候變化的影響。因此人類必須在全球的架構下,攜手合作因應極端氣候變化的衝擊,
才能阻止我們美麗的家園從地球上消失!」
工業革命後帶來的經濟繁榮,人類生活大幅改善,甚至說過度浪費,衍生的污染,終反轉成大自然的反撲。若要延緩災害持續擴大,需要地球各個國家有共識,用實際的行動力去執行。台灣是重工業、高科技的國家,污染也是榜上有名,需要政府、和企業大老闆在經濟與環保取得一個平衡點,更是要發揮台灣研發的潛能,提前尋得替代的方法,這工程非一蹴可即,可借鏡早已實行國家的優點,立即行動,是當務之急,而非災難發生後,推拖誰該負責任,觀念需要改變,因為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
升斗小民的我們能做的,平日就要養成,隨手做環保,現在實行「垃圾隨袋徵收」,對垃圾減量有一定的助益,資源回收分類可再行利用,日常用品多購用天然無污染,出門盡量搭乘公共運輸工具,隨手關燈,適量用水,少肉多素,出門最好隨身自備水壺,冷氣定溫在28度左右等等…...雖然民生污染佔的比率不及工業污染,但節約積少成多,每個人都盡一分力,為了孩子、家人、為了自己、更為了我們共同居住的地球,大家化沈重轉換積極的熱情,動起來。
《正負2℃》紀錄片-100個即將消失的地方,是一部啟示的好片子、好的啟示書,應該廣為播放,應該在大眾傳媒播放,提醒,讓更多人,正視它。(不是只有在學校放給那些不能改變很多的小朋友看,就算應該給他們看,事後也要給予正面的教導,反之會造成她們因心裡的恐慌、而有消極放棄進取、即時行樂的錯誤觀念)
與J分享我看完紀錄片的後記,J說在9.27日的中國時報上,看到一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達比邦政府斥資7000億打造「零碳城」的馬斯達市,不管結果如何,實際的行動令我們覺得出現一道曙光,有正面鼓勵的意義~

斥資7000億零碳城 馬斯達市全球No.1(全文摘錄中時電子報)
2010-09-27 中國時報 【閻紀宇/綜合報導】
     在阿拉伯半島浩瀚無垠的黃沙中,一座前所未有的高科技、超環保城市已誕生。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達比邦政府斥資兩百廿億美元(約新台幣七千億元)打造的馬斯達市(Masdar City,阿拉伯語意為源頭),號稱是全球第一座「零碳排放」城市,第一期工程完工,首批市民陸續進駐。
     阿布達比的國營能源公司從2006年開始興建馬斯達,預計2014年大功告成,總面積約六平方公里,可容納約九萬人。除了商業區和住宅區,馬斯達還有一座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指導下成立的大學:馬斯達理工學院(MIST)。未來國際可再生能源總署(IRENA)的總部也會設在這裡。
     從阿布達比市區開車向東南東方駛去,行經一座煉油廠和荒涼的沙漠,約二、三十公里之後,馬斯達的高牆出現在你眼前。你將車停好,走進一座地下大廳,選一輛白色電動車坐進去,在LCD螢幕上輸入想去的地方,這輛無人駕駛的車子就會把你送到目的地。
    至於都市景觀,總設計師佛斯特(Norman Foster)強調馬斯達不只是一座高科技城市,更融合了傳統阿拉伯城鎮與建築的要素,從敘利亞古城阿勒坡的要塞,到葉門希巴姆的泥磚公寓,都是他的藍本。
     以馬斯達的街道為例,其走向一定不會與太陽東西運行的走向平行,寬度也刻意縮窄街道,目的是盡量增加遮陰效果。佛斯特還設計了附屬於建築物的「風塔」,引導氣流灌注到街道上。
     馬斯達就是如此解決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之一-運輸。所有燃燒化石燃料的車輛一概不准進入市區,就連電動的「個人捷運系統」(PRT)也全部地下化。因此整個市區都是徒步區,順便對治阿布達比社會日益嚴重的肥胖問題。
     馬斯達的能源主力是太陽能,兩座大型發電廠加上建築屋頂的太陽能板,總共可供應是十三萬瓩的電力。利用沙漠強風的風力發電可供應兩萬瓩。此外還有一座全世界最大的氫發電廠。
     沙漠地區的水資源無比珍貴,馬斯達已經啟用一座太陽能海水淡化廠,未來80%的用水都會回收再利用。對於廢棄物的回收,馬斯達也是毫不含糊,生物廢棄物充當肥料,工業廢棄物盡量再利用,堪稱新世代城市的典範。



 

台長: jean
人氣(2,552)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影片心得深思 |
此分類下一篇:電影》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此分類上一篇:電影「末日預言」& 8/3 太陽風暴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