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語》是作者紫式部在宮中擔任女官的十幾年期間所見所聞為素材,以想像主角為中心,以寫實的手法沿著她的理想想像經營出來的絢爛多采、優雅豔麗,卻又可悲可哀,有強烈無常感的故事。全書分為五十四帖,每帖有標題,有些段落可自成短篇小說,卻有一路連貫的思想。今將前幾帖情節介紹如下:
第一帖<桐壼>:
男主角光源氏是某朝天皇及更衣桐壼之間所生男子。
天成聰明俊美,在宮中人稱「光君」,受到百般呵愛。但他出生後不久,其母桐壼即因病而歿,為此光君一生,念母親,表情有一絲陰暗。十二歲時,天皇考慮其將來,賜他姓「光」,名源氏(天皇本無姓)降為臣籍,並為他完婚,娶左大臣之女「葵上」。但此時源氏心中不愛葵上,而一直戀慕其父「女御」(妃子)藤壼,因為藤壼面貌酷似光君之母桐壼。
第二帖<帚木>:
源氏十七歲時與舅兄頭中將及貴公子數人談論女性,品論妍醜,才知上流社會之外也儘有各種美女,各擅媚態。回程上意外邂逅伊予介之年輕繼室,名空蟬者,徹夜談心。空蟬雖自怨身世,但以身不由己,不敢造次,只應酬一首和歌而罷。
第三帖<空蟬>:
源氏無法忘懷空蟬,透過其女弟子小君安排見面。
一夜聞知空蟬單身在家,乃於夜深人靜時潛入其寢室。但空蟬聞袂之聲及熏香而知源氏到,乃以金蟬脫殼之計,脫衣遁走。源氏持衣而歸,在床紙上寫和歌一首:「空對金蟬殼,遙想麗人身」。空蟬見歌亦應酬一首:「空蟬羽沾露,悄悄濕衣袖」。
第四帖<夕顏>:
源氏去五條大街探望友人之乳母,其鄰居有女,贈歌一首曰:「有心望夕顏(瓢葫蘋),白露添光花燦然」。源氏設法將此女帶往別墅,當晚女子卻為妖物所祟而喪命,留下了一個三歲的女兒玉鬘。爾後源氏將此女帶走,養之如己出。但玉鬘長大後源氏卻又對之常涉綺思。
第五帖<若紫>:
源氏患瘧疾,乃至北山訪上人以為加持,卻意外在此見到日夜思慕的帝妃藤壼,兩人似有宿世之緣,竟爾踰越不可踰越之關係。藤壼後來因此懷孕產下一子,帝為己出,甚喜,後來踐位為天皇,而這位天皇多年後聞知源氏是其生父,遂找機會封源氏為準太上皇,御駕巡行時與之俱行,輦駕華麗,隨從眾多,極一時之盛,這是源氏一生最得意的一段日子。
先是,源氏尚年幼時,有高麗相師為源氏相命,批曰:「極貴之人,有人主之分,但不可為帝,然亦不能以人臣而終。」又說子女三人,一為帝,一為后,一為太政大臣(首相),後來全部兌現。
源氏享壽五十歲,情節到第四十二帖而歿。從四十二帖至五十帖的男主角為源氏之子名薰。這位薰實際上不是源氏所生,而是源氏舅兄頭中將之子,名柏木者與源氏之妻「女三宮」通而生下的兒子。源氏無意中發覺此事,回想自己與藤壼間的事情,暗驚輪迴報應之可怕。
《源氏物語》之情節,另外有大臣及宮廷間鉤心鬥角,爭權奪利之經過,以及當時權朝野之藤原宗族,及從這宗族分枝出去的各家族與其他世家大族間之糾葛,兒女間,甚至不同輩份的男女間的錯綜複雜的恩仇愛恨及詩歌應酬。這些事蹟,皆是作者紫式部曾經觀察體會,並在《紫式部日記》中記述、批判的。
紫式部於二十餘歲時嫁四十多歲的藤原宣孝,在當時算很晚婚,而且嫁了年紀大一倍的男人,為何如此,後世一直懷疑她可能婚前曾有不愉快的男女關係,但無從考證。在日本,女人的生平是很難考據的,因為活著的時候無人重視,成名之後的記錄也因年代久遠而湮沒。但已知的是她婚後兩年就成寡婦。只生一女賢子。寡居數年後,於約三十三歲時入宮擔任中宮侍從,一做十幾年,《源氏物語》的素材,大部份由這時代的觀察、體會,及參與而獲得。
紫式部入宮擔任中宮侍從是由中宮彰子的父親藤原道長推薦進宮的。
藤原道長當時身兼天皇的岳父、關白(相國),及藤原宗族的族長,位極人臣,炙手可熱。其女彰子為「一條天皇」之后,其餘三個女兒也分別嫁給皇族,後來皆成皇后,故道長一生掌握國政數十年,曾作和歌曰:「天下當我有,望月不曾缺」其得意之狀,可見一斑。
當時的權臣,常常將「自己人」薦入大內,監視皇族,兼通消息。一說以為紫式部是道長的情婦,以中宮侍從之名,為道長做間諜工作。但據紫式部日記(《紫式部》另一部重要著作)記載:道長曾夜叩紫式部之房門。紫式部不肯開門,只聞道長在門外作和歌曰:「夜深水雞鳴,叩門何不開」。紫式部當即答曰:「夜深水雞鳴,開門怕有悔」。終不開門。後世議論此事,或認為紫式部潔身自愛,或認為紫式部那晚上不開門,不見得每次都不開門。以道長之權勢身份,似不會去叩一個不會開門的女子的門,這是題外話。
當時的「紙」是非常非常稀有昂貴的物品,若非賞賜,一般人拿不到也負擔不起。所以還有一種說法是藤原為了幫助自己的女兒彰子能夠受到天皇寵愛,找紫式部撰寫《源氏物語》,再由彰子說故事來吸引天皇上門求歡。後宮粉黛三千,比美麗永遠比不完,有「學養」的妃子更具魅力!平安時代的「攝關政治」,大權掌握在攝政、關白這些天皇外戚手上,要實際掌握政權就要想辦法先讓女兒入宮,並生下皇子,再扶持外孫成為皇太子,下一步就是幫助皇太子正式就位為皇上,藤原時代從西元858年到1016年,就是用這種方法掌握政權。
當時的貴族婚姻是「訪妻制」,女子婚後仍住在娘家,女婿不來,丈人、妻舅軟硬兼施,連哄帶騙也要設法逮人。如果以《源氏物語》全書中,長得貌不驚人,甚至列為「醜女」的末摘花為例,源氏後來雖然看清她的長相,也識破她的琴藝、和歌皆不佳,中間甚至一度忘了她,但後來看到末摘花依然守在雜草叢生、連盜賊也過門不入的荒廢舊居中,一心一意等待,大受感動,下定決心一輩子都要好好照顧她,兩年後真的將這位馬臉象鼻的癡心小姐迎入二條院享福。
還有一位「花散里」,即令源氏與她聚少離多,她永遠一如往昔,毫無怨恨之色,源氏最後也將她迎入改建後的二條院,和末摘花都安置在東院。但花散里是一位能讓源氏信任的女子,源氏託花散里擔任自己兒子夕霧的監護人,從夕霧口中我們才知道:「這位繼母長得真是難看,但父親竟然連這樣的人也捨不得!」夕霧後來發現父親喜歡的是花散里柔順可親的性情。過幾年源氏又將花散里移到「夏之御殿」,四周水晶花籬為垣,清涼泉水,濃蔭夏木,院內遍植夏花,排場不亞於最美的紫之上夫人,源氏死後還將二條東院賞給花散里,花散里在夕霧的照顧下,安享晚年。
這兩位其貌不揚的女子,下場都比美女空蟬、夕顏、紫之上、朧月夜,還有第二代的大女公子、浮舟這對同父異母的苦情姊妹花幸運,由此推論《源氏物語》的背後,也許另有推手,就是希望女婿好好疼惜女兒的那位泰山大人。
在那樣的時代氛圍下,女人十分脆弱無奈,她們的一生幾乎都被命運的簾幕豢養在小小的格子門內,瘦弱、多病、蒼白、哀怨,彷彿皆是為了償還風流債而生,了卻夙願而死。紫式部感慨「這個惡濁可欺的末世……總是越來越壞」,《源氏物語》由盛而衰的荒涼頹圮,比曹雪芹的《紅樓夢》早了七百年。
但紫式部部置身奢華多采的宮中生活圈裡,似乎內心並不怎麼喜歡這個生活環境。唯其如此,故能以冷靜的心智、敏銳的觀察、取材構思,寫成日本文于史上空前絕後的傑作。
《源氏物語》千年紀:「宇治十帖」
宇治市在京都府南部,鄰接京都市的東南方,自古以來就是連接奈良和京都的通路──宇治川的渡河地點,所以作為交通要衝十分繁榮。這裏有橫跨在宇治川上、已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平等院以及作為日本最早的神社建築的宇治上神社。
宇治將《源氏物語》當作重整城巿的主題,以「《源氏物語》博物館」為核心,利用模型及影像,復刻「宇治十帖」,介紹最後的人物「浮舟」。
紫式部著的《源氏物語》,全書五十四帖,最後十帖內容以宇治地區為主舞台,因此稱為《宇治十帖》,四十五帖以橋姬為序幕,第五十四帖再以夢浮橋結束,瀰漫著輕霧的宇治川是《源氏物語》末章不可或缺的舞台場景《源氏物語》。
第四十五帖<橋姬>:
對自己身世感到不安的薰君,開始頻繁往返於皈依佛門的光源氏的異母胞弟--八宮的宇治山莊。有一次八宮不在,薰君偷窺到兩個公主的合奏,被姐姐大君吸引,二人遂開始了書信往來。薰君從八宮山莊的女官那兒得知自己並非光源氏真正的兒子,大受刺激。一次,薰君把在宇治的經歷告訴匂宮,勾起了匂宮對公主的愛慕之情。
第四十六帖<椎本>:
匂宮在參拜初瀨寺後回來的路上,在宇治與從京城趕來迎接的薰君一道設宴,欣賞管弦。而後,回到京城的匂宮,從八宮來信的機會中,開始與大君的妹妹中君互通書信。而另一方面,薰君對大君的愛慕之情與日俱增。不久,八宮將公主們的後半生託給薰君後,就在山寺中靜寞地圓寂了。薰君在多方照應著公主們的生活中,對姐姐大君的思念也不斷加深。
第四十七帖<總角>:
八宮的周年忌日那天,薰君向大君吐露了心聲,但打算終生不嫁的大君卻勸他與妹妹中君結婚。未能遂願的薰君想通過匂君和中君的結合來贏得大君的芳心,遂想方設法撮合二人。但是,由於匂君遲遲不來訪,深感責任重大的大君終於因過度悲傷而臥床不起。在前來探望的薰君的捨身看護下,大君終於打開了心扉,在薰君的懷中去世了。
第四十八帖<早蕨>:
繼父親之後又失去了姐姐的中君每天寂寥度日。薰君從中君身上看到了死去大君的身影,開始對她寄予了複雜的感情。不久,中君被迎娶到匂宮的二條院,過著幸福的生活,然而薰君卻不斷去拜訪,匂君漸生醋意。
第四十九帖<宿木>:
帝希望薰君與女兒二宮結婚,薰君不情願地答應了。另一方面,匂君決定和左大臣的六君結婚。薰君表達了對中君的思慕之情,懷著匂君之子的中君告訴薰君,還有個長得酷似大君的異母妹妹浮舟。去宇治時,薰君窺探到了浮舟的樣子,被她酷似大君的模樣深深打動。
第五十帖<東屋> :
浮舟是侍奉八宮的中將君與八宮所生的公主。曾經有過求婚者,但其目的卻是貪圖浮舟養父的財產。婚事未談成的浮舟寄身於中君家。在那裡被偶然邂逅的匂宮示愛,大為吃驚的母親把浮舟遷移到了三條的小屋。得知浮舟消息後的薰君收養了浮舟,並遷回宇治。雖然他憐愛浮舟,卻還是有時會想起大君,不禁落淚。
第五十一帖<浮舟>:
匂宮忘不了浮舟而尋找其芳蹤。他得知薰君將她藏匿於宇治,便乘著黑夜偽裝成薰君,強行與她私定終身。剛開始大為震驚的浮舟,逐漸被匂宮的熱情所吸引。而另一方面,得知此事的薰君沒有放棄浮舟,反而嚴加戒備以使匂宮無法靠近。在穩重而誠實的薰君和熱情的匂宮之間難以抉擇的浮舟,最終決意一死而離開山莊。
第五十二帖<蜻蛉>:
浮舟失蹤,山莊的人們都惶然失措,但由於杳無音訊,只好認為亡故,舉行了形式上的葬禮。匂宮因悲傷過度而臥床不起。薰君則在京都一面奢華度日,一面回憶著死去的大君、讓給匂君的中君、杳無音訊的浮舟和與八宮有關的公主們,沉浸在悲傷的思念之中。
第五十三帖<習字>:
欲輕生而徘徊於宇治河畔暈倒的浮舟被橫川的僧都救起,並得到其妹妹尼的悉心看護,身體逐漸復原,悲傷於本非所願的僥倖存活,終日以淚洗面。爾後,因被妹尼的亡女的夫婿求婚,而削髮為尼,過著安靜的生活。這件事不久就傳到了忘不了浮舟而沉浸在悲思中的薰君耳中。
第五十四帖<夢浮橋>:
薰君找到橫川的僧都,確認了浮舟還存活於世,遂讓浮舟的弟弟小君拿著給橫川的僧都的信和寄予自己相思之情的信,送至小野鄉。浮舟心緒紊亂,說他認錯了人而拒絕見小君。從小君回來後的表情已察覺到了一切的薰君,懊悔不應把信交出去,擔憂是不是有人像自己從前那樣,把浮舟藏起來了。
宇治市在京都府南部,鄰接京都市的東南方,自古以來就是連接奈良和京都的通路──宇治川的渡河地點,所以作為交通要衝十分繁榮。這裏有橫跨在宇治川上、已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平等院以及作為日本最早的神社建築的宇治上神社。
宇治上神社:
明治維新以前,一直稱為“離宮上社”。
供奉之神是應神天皇和其皇子菟道稚郎子以及兄長仁德天皇。社內正面的拜殿建於鐮倉初期,繼承了寢殿的建築風格。特別是採用了“縋破風”手法的殿頂更是美麗絕倫。正殿建於平安時代後期,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神社建築。三座內殿一列排開,採用了共同的屋頂覆蓋的特殊形式,而位於左右神殿的蛙腿形裝飾則是作為修建年代的重要依據。
平等院:
1994(平成6)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平等院,亦因十圓硬幣上的裝飾圖案而聞名。
它是平安時代後期,藤原賴通將父親藤原道長的別墅改建為寺院而來。鳳凰堂由安放有阿彌陀如來像的中堂、左右兩邊的翼廊和背面的尾廊組成。殿堂和水池融為一體的淨土庭園美不勝收,以至於被指定為史蹟名勝庭園。據說其優美的景致意喻著平安貴族們憧憬的西方極樂淨土。
平等院位於宇治川西岸。
11 世紀中葉,當時的統治者藤原賴通把他父親藤原道長的別墅改為寺院,成為平等院的前身。平等院鳳凰堂是國寶,面對阿宇池而建,裏面安置著阿彌陀如來像,傳說是當時一位貴族在夢中見到了極樂淨土就照那樣子建了這座鳳凰堂。
宇治川的東岸除宇治上神社以外,還有安置著木造阿彌陀如來像的三室戶寺,中國僧人隱元開設的、在建築樣式和儀式規矩上保留了中國風格的萬福寺等寺院,都是值得一看的歷史古蹟。
「宇治」原指宇治綠茶,即以京都府宇治市周邊地區所生產的日本茶,起源可上溯至鎌倉時代。至室町時代,宇治周邊地區所生產的茶被分類為高級綠茶,以「宇治玉露」最著名。 《源氏物語》千年紀:一代才女作者紫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