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5-06 09:10:43| 人氣9,217| 回應9 | 上一篇 | 下一篇

《明日的記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比起前評《時空旅人之妻》厚達五百多頁敘述的雜亂、冗長、反覆、無趣,荻原浩《明日的記憶》雖才332頁,但如能精鍊些與主題不相干的辦公、病症、製陶等之細敘(p.3-,15-,31-,48-,102-,145-,163-,191,207-,233-,303-)、及優劣兼具的不純熟之意識流敘述法(p.45-,74,82,184,302),而增加些反諷、反思、恐懼失憶、深情等之文字藝術(p.2,12,21,25,40,46,62,65,75,77,113,118,123,125-,141,161,176,211,237,252,261,282-,297,311),將更佳!

荻原浩《明日的記憶》(商周出版,2007)

即使有一天,你的記憶消失忘了我,我還是會這樣牽著你的手慢慢走。
暢銷作家荻原浩原著小說,超過兩百萬人感動推薦,渡邊謙親自監製、演出
  作者荻原 浩簡介
  1956年出生,曾任職廣告公司,1997年得到新人賞出道。著有<好朋友小鳩幫>、<白煮蛋>、<謠言>、<誘拐狂想曲>、<母戀旅鳥>等十餘本小說。其中,<明日的記憶>得到第十八屆山本周五郎賞,及第二屆書店大賞的第二名,而且已被改編成電影,由渡邊謙主演,臺灣在2007年9月14日上映。

《明日的記憶》(2006)

導演:堤幸彥
演員:渡邊謙
  劇情簡介
如果過了明天 我連你都忘記了 也請你緊握我的手 陪我繼續走下去….
  佐伯雅行(渡邊謙飾演),是個知名廣告公司主管,工作賣力認真,是老闆眼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是下屬心中嚴謹的工作狂,他能如此無後顧之憂打拼事業,也多虧有個幸福家庭為他做後盾,溫柔體貼的妻子─惠美子,兩人感情甜蜜羨煞許多人,有個即將要出嫁的女兒,還有個未出世的小外孫,似乎幸福始終環繞在他左右。某天,他因為不堪長期頭痛暈眩的困擾就醫,才驚覺原來自己的健康早在不知不覺中一點一滴的流逝。
  他開始想不起來每天一起工作的同事長什麼樣子,每天上班都要經過的街道,卻變成了陌生的風景,上一秒鐘才訂好開會的時間下一秒就完全想不起來。
  直到有一天,佐伯不知不覺來到當年與惠美子相識的地方,他想起年輕時候彼此承諾相愛一生,想起了那時的她笑容是如此燦爛,卻怎麼也想不起妻子的模樣。惠美子回家找不到佐伯的蹤影,她在遍尋不著,無助之餘,也來到當初佐伯跟她求婚的地方,看到佐伯從前方走過來,她好想上前給丈夫一個擁抱,只是佐伯看著眼前這位眼中充滿淚水的女子,既熟悉又陌生……《明日的記憶》在日本上映以來,票房突破25億日幣,超過200萬人觀賞後而感動落淚,並有高達97%的觀眾表示對《明日的記憶》相當滿意。
  渡邊謙因《明日的記憶》本片,勇奪日本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以及藍絲帶最佳男主角獎、報知映畫賞最佳男主角獎,渡邊慶獲得日本最高殊榮奧斯卡男主角獎時哽咽落淚。導演堤幸彥 ─在日本有鬼才導演封號,曾指導過《在世界中心呼喊愛》、《池袋西口公園》,等膾炙人口日劇以及電影。
  本片改編原著小說《明日的記憶》,作者為─荻原浩,在日本為暢銷作家,有男的向田邦子封號,以《明日的記憶》原著在日本奪得書店大賞。
  微涼的秋風吹送裡,又一部催淚的日本電影即將上映了。《明日的記憶(明日の記憶)》選擇以倒敘法破題:男主角一動也不動的眼神,凝結在楓紅色的小木屋裡;一只茶杯立在桌上,與房間簡潔的擺飾形成對比。帶著微笑的女主人靜坐一旁,夕陽下所有的回憶已然沈澱、結晶而成溫柔的名字印在墨綠色杯面。
  此時鏡頭飛往窗外、劃過充滿未來感的弧線旋升。時間是2010年。倒敘式的開場往往能營造細說從頭的氣氛,或為最後的逆轉預作鋪陳。然而《明日的記憶》此一手法卻是為了呼應主題:當你知道結局已經寫究,能夠選擇的只剩下如何走完這段旅程,在抵達無法更動的終點之前,能夠留下多少足跡、記下多少感動?
  想要深深地擁妳入懷,把妳的名字刻進心底。一筆又一筆,如此溫暖的感受...
  但這一切我終將會忘記。而一想到這裡,恐懼便成了星火蔓延,在我的胸口燒灼
  觀看《明日的記憶》的過程,因而是一段優美的不捨,更是一段必要的折磨。這樣的故事當然是煽情的——如同《急診室的春天》一般,選擇在最貼近的距離觀察生老病死,怎能不煽情?——但這樣的故事也是寫實的。畢竟這一切都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而現實中的情節只可能更不美麗、更不溫柔、更加令人欷噓。
  在敘事上,《明日的記憶》是個層層向內遞縮的故事。它在前半先是描繪主角佐伯外顯的、事業上的、社會場域中的身份;接著隨著病況加劇,焦點也逐漸轉移到他內在的、感性而真實的、展露在家人面前的自己。而導演運鏡的筆觸同樣是層層推移:從快速變遷、稍有閃失便無法跟上的步調,收往緩慢而凝重、盡在不言中的結局。
  如此強烈的手筆,首先體現在片頭的山景裡。畫面上的季節不斷地遞移,先是棕紅色的落葉飄盡、米白色的雪泥開始沈甸甸垂掛在枝頭;接下來雪白色消融、嫩綠色的青意漸漸爬往了樹頂;再在鏡頭的移轉中,更加蔥鬱的綠色終於盛開,覆蓋在銀幕上是滿滿的熱情。
  不曉得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在山景快速更叠的同時試著抓住每一瞬美麗,又惋惜著沒能看清前一秒的構圖?在你思索著應該珍惜當下還是緬懷過去之時,《明日的記憶》已經悄悄點亮了主題。於是鏡頭逐漸旋落、聚焦在主角的辦公室裡,熱情、幽默、經驗豐富又帶有相當的威嚴,是十分典型東方男性「成功」的形象。但轉折就在此刻發生:正處人生高峰的佐伯突然發現,自己開始忘記生活中瑣碎的細節:人名想不起來、開車錯過路標、連會議時間都搞錯...
  自此《明日的記憶》便開啟一連串的跌落。雖然伴隨著每一次下墜,總有身邊的人給予支撐而讓你不那麼心痛,但這畢竟是一部相對意義上的悲劇。在無法抵抗的疾病面前,人類終究是渺小的。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發病的初期,患者會先變得缺乏活力,在生活的態度上不再積極;但除此之外,並沒有明顯的徵候能夠診斷得病。接下來患者逐漸流失記憶,時常迷路或忘記說過的話;生活中的事務也從複雜到簡單、一一變得無法應付。終至喪失基本的生理機能,語言能力退化到只剩下零碎的結構;到了連吞嚥食物與液體都有困難的時候,患者便可能因此而死亡。
  在電影銀幕上呈現病痛的方法很多,但「遺忘」卻是無形而難以捕捉的。佐伯先是屢屢忘記人名,接著在某些場合感到暈眩與恍神——這些經驗每個人多少都有過,但當他把某些家用品一買再買、甚至看完那段有如動作片般緊張的「手機報路」之後,你我已經明顯感受到事態的嚴重了。
  看著佐伯口袋裡的紙片散落一地、在斑馬線邊狼狽地收拾,不忍卒睹的心情讓我想起國高中時期,健教或生物老師一定會放給學生看的《羅倫佐的油(Lorenzo's Oil)》。只是《明日的記憶》以這對夫妻為天平,同時描繪出患病者的模樣與陪伴者的心情;《羅倫佐的油》則是以家庭為單位,聚焦這對父母的無助與痛苦、及他們不肯放棄的鑽研與付出。
  渡邊謙的演出非常細膩,但樋口可南子的戲份更是倒吃甘蔗、近乎完美地揉合了優雅與強韌。同樣是毫不心軟地記錄一場沒有回頭的戰爭,《羅倫佐的油》雖然多了一層為人父母的無怨無悔,但尼克諾特與蘇珊莎蘭登畢竟有彼此為伴;相較之下在《明日的記憶》裡,枝實子一人獨自走向終極的孤獨,是更讓人心疼的。
  有些電影描述的是少年人生剛要起飛、卻面臨鎩羽,《明日的記憶》中的佐伯則是正要進入果實豐收期。無論何者,在沒有絲毫的警覺下被宣布人生嘎然而止,都是無法接受的。所以佐伯在屋頂上對著醫師咆哮:「你乾脆直接告訴我『你將會緩慢地死去』算了!」阿茲海默症雖然不直接導致病痛與死亡,但記憶的流失與自我的遺忘卻等同於精神的終結。肉體能量尚存、靈魂卻已缺席,這樣的劇本未來幾年將在自己身上發生,這是多麼大的折磨...
  得到多項大獎肯定的渡邊謙,在此讓人看到毫無疑問的成熟演技。他的氣質原本就兼具中年男子的威嚴與熱愛生命的感性,但阿茲海默症不只奪去患者的記憶,更逐漸摧毀其理性與情緒控制能力。因此他從充滿自信魅力、身段柔軟的上班族,一路演到生活難以自理、心智上越來越接近兒童的狀態,此中一暝短一吋的改變確實層次豐富。
  而與渡邊謙對戲的樋口可南子,到了後半段越來越搶戲,沒能受到獎項肯定真是令我不平。從溫柔婉約的賢慧妻子形象、一步步擔起了支柱與嚮導,最後幾乎成了獨當一面、無怨無悔的母親角色。樋口可南子的演出令人驚豔,在她身上不但有著古典日本主婦的任勞任怨、日劇職場女性的自信風采,更有著和一般小女人不同的高貴氣質。
  當夫妻兩人步下醫院的屋頂、在樓梯間說著話,枝實子告訴他「無論如何,我都會一直一直陪在你身旁」。共度病痛貧苦不離不棄,是熱戀中情侶想當然爾的誓言。但當這一切變成了事實,成了活生生將要面對的未來,你還有勇氣作出同樣的承諾嗎?
  又,兩個中年人摟著對方互抹臉頰固然可愛,整部《明日的記憶》最令我鼻酸的,卻是自覺嚴重退化、又近乎放棄尊嚴的佐伯宛如小男孩一般,哭著對枝實子道歉的一幕:「對不起,讓妳嫁給我這種男人,真是委屈妳了...」在此同時呈現出雙方的無助,讓你看到枝實子臉上心疼的笑容(但你當然也為她抱屈)、更看到了佐伯對她最純真的、發自心底的愛與歉意。
  不難發現,《明日的記憶》安排許多女性角色、宛如嚮導一般定位著佐伯的人生路徑。妻子的陪伴無庸置疑、女兒的出嫁令他開心,新生的外孫是個小女嬰,就連公司裡最關心也最尊敬他的,都是那位說自己「至少要工作到三十歲」的女生。
  這些設定給我的印象是:男人的事業雖然建築在以男性為主的權力場域中,但是真正賦予他們生命意義、帶給他們感動與淚水,及在最近的距離給予溫暖的其實都是女性。而佐伯一家的女生名字都和植物有關,從「枝實子」、「梨惠」到「芽吹」,花草林木的堅毅與追逐陽光的性格,是《明日的記憶》試圖捕捉的美麗陰性氣質。
  事實上,驟逝的生命縱然可惜,承受撕心之痛的卻往往是存活下來的人。這部劇本用心地凝視患者的伴侶,觀看她如何面對這道、其實也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難題。因而渡邊謙演出了患病男人在時間維度的縱深,樋口可南子則演出了身為女性、及身為一顆美麗的靈魂,其心裡素質的強韌。
  在病情難以煞車地惡化的同時,《明日的記憶》以兩個段落帶來小小的安慰:
  一是在女兒的婚禮上,佐伯緊張萬分地準備了致謝詞,卻把講稿給弄丟了。於是他硬著頭皮、臨場發揮地對眾人說道:「原本還覺得太早了,現在卻很感謝這兩個冒失鬼,讓我在四十九歲就提前當外公!」現場的賓客當然被逗得非常開心,戲幕外的我們卻聽出了言外之意,知道這可是他的真心話啊!
  另一則是片尾的森林之旅。因為不想再給妻子添麻煩,佐伯獨自前往安養之家參觀;又因為看見少女枝實子的幻影,而一步步回到了兩人定情之地。當她在第二天早上終於找到了他,心底明白他是前來尋溯兩人愛情的原初。但在佐伯疑惑的眼神裡,她也意會到自己最害怕的一刻終於來臨。
  當然戲外的你我心知肚明,佐伯到了最後仍記得要把妻子的名字寫上陶杯;他以幸福而滿足的表情回答陶藝老師「你有沒有妻子兒女?」的問句;甚至可以說,他是在回到了此地、走完圓滿的愛情旅程之後,才放心地留下一切回憶、讓其隨著營火飄散的。但這一切枝實子都不知情,而編劇也只能如此殘忍地、以她錐心的痛楚結束整部電影。
  《明日的記憶》雖然是一部小說改編作,但從導演堤幸彥說書的口氣,不難看出其縱橫日劇界多年的熟稔。記憶是這部電影的主題,而阿茲海默症是它藉以編織的素材。有趣的是在片中,佐伯是廣告公司的部長,而廣告正是個和記憶深切相關的行業。當你我都在害怕失去數十年來、走筆至此的回憶時,那些紅通通的廣告看板卻正提醒著你:有些人的工作,就是不斷地在你的潛意識堆積回憶...
  至於大島滿所作的配樂,則一再讓我想起了《千年女優》。這兩部電影都透過一段絕美而悠揚、以各種形式反覆出現的旋律,營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聽覺空氣。有興趣的讀者不妨造訪《明日的記憶》中文官方網站,一定會被這首氣質很接近〈新世界〉交響曲的主題所感染。
  事實上,《千年女優》所捕捉的是一段年少的回憶、並為之千裏地追尋。在不斷奔跑的同時,其實也在累積著新生的記憶。千代子一度為了忘記夢中人的臉龐而傷心,但在《明日的記憶》裡,回憶的被奪走是更加難以抵抗、且絲毫無法留下的。佐伯因此「不知不覺地開始寫日記」,想把記得的一切都盡量保存下來。
  他在日記本上寫道:其實我已經擁有很多很多,而這樣的人生是很幸福的。相對於千代子未償的心願,佐伯的人生不大有遺憾;但是辛苦得來的一切,如今卻沒有機會好好地享受了。也許真正的幸福不只是看見自己擁有什麼,還要有那份心力去感知、並品嚐這些擁有。然後,只要能有妳在懷中,無論晴雨都緊緊擁抱著我,這已是無從後悔的人生。
如果記憶的白沙灣終將退潮,我能不能祈求:
直到最後的最後、在我連自己是誰都不再記得的時候,還能夠擁有妳的名字?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11722465

導演堤幸彥渡邊謙

倒敘法破題:男主角一動也不動的眼神,凝結在楓紅色的小木屋裡;一只茶杯立在桌上,與房間簡潔的擺飾形成對比。帶著微笑的女主人靜坐一旁,夕陽下所有的回憶已然沈澱、結晶而成溫柔的名字印在墨綠色杯面。
在敘事上,《明日的記憶》是個層層向內遞縮的故事。它在前半先是描繪主角佐伯外顯的、事業上的、社會場域中的身份;接著隨著病況加劇,焦點也逐漸轉移到他內在的、感性而真實的、展露在家人面前的自己。而導演運鏡的筆觸同樣是層層推移:從快速變遷、稍有閃失便無法跟上的步調,收往緩慢而凝重、盡在不言中的結局。

明日的記憶:傾城特效

  不要小看文藝片,《明日的記憶》的動畫特效就做得詩意豐沛,強烈呼應主題。
  傳統以來,動畫特效似乎是科幻片的專利,大成本的動作片的主要製作費都用來打造視覺奇觀,以吸引觀眾;但是越來越多的文藝片也都借助動畫特效來營造特殊情境,《再見列寧》如此,日本導演堤幸彥執導的《明日的記憶(Memories of Tomorrow)》更將動畫特效發揮到淋漓盡致的詩情意境了。
  《再見列寧》的時空背景設定在柏林圍牆崩塌前後的柏林市區,只因為文明快速前進,市況迅速改變,新柏林早已變更了舊柏林的神采,不靠動畫特效根據昔日街景照片來恢復舊景觀,要想在鏡頭捕捉東柏林街景,幾乎已經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此外,看過《再見列寧》的影迷大概都不會忘記直昇機帶著被拆解的列寧銅像,沿著街頭低空飛掠過女主角眼前的政治圖騰意像,那個鏡頭中的列寧似乎正要向忠貞的昔日同志道別,即使是銅像都表情豐富, 問題是,吊起一般銅像上天飛去,肯定隨風搖擺,唯有靠著電腦動畫才能呈現列寧瞪目直視的逼人影像。
  科幻電影靠著動畫來唬人,創造噱頭;文藝電影則是靠著數位動畫重建失落的文明,捕捉實景難以顯現的力道。
  《明日的記憶》探索的是早發性「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對半百中年的巨大創痛,渡邊謙飾演知名廣告公司主管佐伯雅行,工作賣力認真,也備受下屬愛戴,卻在女兒梨惠出嫁前夕,被醫生診斷出他患了早發性阿茲海默氏症。
  阿茲海默氏症屬於失智症的一種,是一種腦部功能漸進功能退化的症狀,患者得病後就會陸續出現記憶力衰退、語言表達困難、思考障礙、時間混淆、找不到回家的路,以及社交及情緒功能障礙等異常行為。
  《明日的記憶》並不是第一部以阿茲海默氏症患者為主題的電影,日本導演伊藤俊也在1985年就以老人癡呆症為題拍過深情感人的《花的第一枝芽》,許鞍華導演的《女人四十》,也有同樣功力,至於好萊塢的《長路將盡(Iris)》和《手劄情緣(The Notebook)》,更是感動文藝電影愛好者的深情之作。這些作品往往靠著演員的演技揣摩失智老人為主軸,再輔以家人或情人永不棄捨的真情來賺人熱淚,也因此演技和摧淚的劇情格外重要,很少人想到要做動畫特效。
   但是,《明日的記憶》花了錢做特效,而且意境極美。
  如果透過核磁共振掃瞄檢視大腦斷層圖像,白晰的腦細胞逐漸有黑點浮現就意謂著腦部神經細胞功能正在逐漸喪失,但是光靠病理檢驗報告的圖像是絕對不會產生讓人心驚的力量,堤幸彥的選擇是用動畫特效來表現失憶症,而且別出心裁地不把動畫用在大腦圖象中,而是用在城市風景中。
  文明城市的繁榮景觀一定少不了高樓大廈、四通八達的快速道路和高速奔馳的汽車與捷運工具,《明日的記憶》的開場戲就是掌握時代脈博的廣告人渡邊謙開車進入東京城的空中鳥瞰戲,就在觀眾以為這是一場介紹主角身份背景的開場戲時,突然發覺有一棟摩天大樓,正式一層一層地肢解脫離中,一般大樓都是由下往上一層層蓋上去,從高樓往下一層層消失瓦解,則是前所未見的景觀,因為,多數舊大樓都是採爆破方式一次解決,一層層剝離消失,不但是奇觀,更具體象徵了人的記憶正在逐步剝離掉落的實況。
  而且,光靠快速道路旁一幢大樓的肢解,可能觀眾一時會意不過來,堤幸彥在空中盤旋一圈後,又在二棟大樓中重玩了一次文明崩毀圖像,左邊的大樓還是一層層在消失中,而右邊的玻璃帷幕大樓的鏡面上,也忠實反射出一層層正在消失的大樓圖像。
  起高樓,意謂著青春正好,文明正在勃興;樓垮了,則是文明陷落,繁華不再的明証,《明日的記憶》的渡邊謙才49歲,事業正要邁向巔峰,生命大樓正在逐級高漲,偏偏疾病來了,生命的風采突然就要麽折,那種黯淡又突兀的情境,大腦記憶逐步剝離消退的生理實況,正好與大樓的肢解消失形成了具像的對話。
  大樓消失了,文明黯然了;記憶消失了,人心也黯淡了。《明日的記憶》的動畫製作費用一點都沒有白花,光靠這場「傾城」之戲,全片的詩情意境已經躍然銀幕,接下來就看日本影帝渡邊謙如何用鐵漢柔情來催淚了。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7/08/post-393.html

 話題:劇情太表面、支線沒發揮、但是一堆人叫好?!    

感覺太表面,對於病症的描述不夠細膩,患者的內心也演得太表面,並不是渡邊演不好,只是劇本橋段有點鳥,加上狗屁親情根本沒見到,女兒跟女婿或是朋友...這些支線全欠發揮,僅有南子跟渡邊兩人唱雙簧...有點可惜,真的認為長路將盡好多了,對於病症的體認跟深度,相信絕對勝於只是讓你看電影聽故事覺得可憐或感人來的重要 
  回應
  今天去看了這部電影~~實在是蠻失望~編排太沈悶啦~所有精彩的內容都在預告裡了~感人的點也發揮的不夠深入~只有配樂在感人~內容實在沒什麼~真不知道日本仔在感動什麼~失望
  我不太懂樓上各位電影學者的意思是什麼,好的劇情片就要把一切都交代清楚?藝術的表達形式有千萬種,從來也不侷限於某種狀態,一個畫面一個動作甚至一句臺詞,有時更勝過千言萬語
  如果樓上各位電影學者連生命的體會都沒有,在這裡大放厥詞似乎不太妥當,請尊重你身為人的尊嚴,謝謝
  從電影本身扯來生命體驗,大放厥詞是誰顯而易見,如果任何電影皆以同理心感受,那試問有難看的片?請您試想一下,感情豐富的人碰到矯情電影的時候不也情緒萬分激動
  只要不要當自己是影評,單純專心看電影不分心找哪裡不好,那你就會知道為什麼了
  樓上說的有理,就是只要吃不要咀嚼,只要買票不要思維,反正只是錢多去影院砸錢
   樓上的我想你看恐怖片永遠都不會被嚇到吧,從一開始就在想這裡應該出現xxx這裡應該會出現xx音效,我說的不是不去思考,而是放心去觀賞,也罷,反正每個人看電影的樂趣不同,本來這就只是娛樂,用自己的方式從中找到樂趣,用腦思考用腦看電影跟用感覺去看電影都是自己選擇的,只是我比較偏向讓自己享受票價跟這段時間帶給我的樂趣
  所以我說你是只求吃不求咀嚼,只想花錢消磨時間,我沒見到有啥說錯的,多的是有人喜歡用腦袋思考,也多的是有人只想花錢看看爆米花電影,不是嗎
   老實說樓上的你錯大了,我說的感受電影帶來的感覺,咀嚼的是感情不是思考,如此而已,所以我才說你不會被恐怖片嚇到,因為你是在思考不是在感受
  看電影也可以這樣子吵=.=你用理性看電影,她用感性看電影,有人閉著眼睛看電影,有人喜歡猜測某各橋段出現音效,有人用耳朵看電影眼睛看咩咩,都是他家的事情,不需要別人說不好看就把,對方說的好像沒血沒淚一樣,被說的人又開始反諷你~.~還是看電影吧...
  就只是看個電影咩..想那麼多..重點有到就好了咩...不然你去演好了..是看電影不是學電影吧..如果每部片都要分析..你還看電影幹嗎?去百視達租片吧..你可以分析到死..一定讓你覺得你的人生非常有意義,也不用花錢來看電影.真是一舉兩得阿..
  如果不好的話,為什麼今晚11/30我去看七點那場後半段一堆人在擤鼻涕聲 流眼淚,這些大都是學生我們都是用平實的心去觀賞的,絕對有拍出感動深刻的情感,我想那些過於刻苛刻的說太表面的人不知道是用什麼心情去看的,電影一結束開大燈時我還特意看向身邊左右後面的人,好多都是眼框紅紅的包括我囉,我身邊的友人也是說很感動,雖平實但有感受到那表達的情感,我還故意說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跟我一樣感冒一直聽到擤鼻涕的聲音,因為我們一進去的時候沒聽到到了後半段就開始陸陸續續聽到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31868

 昨日的記憶(When Yesterday Comes) 影評 by火行者

其實早該看這片了,但我對國片還是有一點距離感,電影公司連片子都在一個月前直接寄過來了,我還是擺到今天因為電影上映了才挖出來看,對吃好萊塢重口味長大的我來說,國片總是不太對味,本來就很喜歡看國片的人就跟著自己的感覺走吧,這篇文章隨意看看就好。
  《昨日的記憶》這片名一開始就讓我不舒服,因為擺明就來自《明日的記憶》〔Memories of Tomorrow〕,同樣是談阿茲海默症的超催淚電影。《昨日的記憶》絕對打不過《明日的記憶》的,所以千萬不要抱著看台灣版《明日的記憶》的心態去,落差會很要命。
《昨日的記憶》用四個導演拍的四段小故事組成,這類的電影也不少,這樣的組合並沒有很特別的地方,每個故事都約十五至二十分鐘,談的都是失智老人,只是每個故事切入的角度不一樣,不像《明日的記憶》是以中年就得病的人為主角,《昨日的記憶》多半是在談這些失智老人身邊家人朋友的感受。
  其實第一段故事《迷路》有張震和隨棠,卻反而讓我有點冷感,二十分鐘都有一點嫌長,太多時間花在拍一個不太重要的小動作,也不能說不重要,總是有它的意義,但片子已經不長了,小動作還花掉很多的時間,讓我覺得《迷路》很散,這個有一點那個有一點,就結束了,不夠聚焦,唸對白也像在唸對白,不像一般人說話(劇中人物總會在很刻意的地方停頓…我個人最不喜歡演員這樣唸對白)日記這個主題也很糊…一開始就打擊了我看下去的欲望。
  不過第二段《阿霞的掛鐘》馬上扳回一成,故事的火力比較集中,顧寶明也演得好,把一個身邊唯一重要的伴得了阿茲海默的那種心情演得很入骨,加上這段故事配合了城市要拆掉老房子的背景,感覺有點複雜,可惜因為是短片發揮的不那麼盡至,不然舊房子、家、回憶這些元素混在一起是能共鳴的。這段我最喜歡。
  《我愛恰恰》是四個故事中我的第二名。把焦點放在恩愛的老夫老妻上,老先生記不得心愛的老太太了,老太太帶他去約會,重溫初戀。我對「我愛恰恰」這片段沒有感情,但至少丁強把失智的樣子演得還不錯,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故事還是讓我覺得不夠自然,特別是片末應該要很催淚的一句話…總覺得時機上太過設計了…可惜了點。
  《通電》看起來的感覺和介紹不太一樣,我並沒有感受到孫女用不同的方式來協助失智婆婆和失去耐心的媽媽,有一些心情在其中,可是沒有感染到我哩…倒是很喜歡片中用無聲的影片來呈現出當年曾經是多麼的開心,但這些歡笑卻隨著記憶的消失而一起不見了,這是一種還蠻無奈又心酸的感覺。
  這些的故事還是會讓人感觸良多。當要開始失去一些記憶時,是無法選擇能留下什麼的…可能最美好的部份,就這樣不見了…。人和人的互動,有多少是建立在記憶上的呢?如果你忘了對一個人的仇恨,下次見到他是否有機會看到他的另一面而和他成為朋友?如果你忘了和一個人的甜蜜時光,再看到他是否還會心動?很多回憶是「共同」的,當只有一方遺忘時,還記得的那一方要面對的劇變是很難承受的,也許…看起來什麼都不記得而能一直活在既有的過去記憶中是比較幸福的?可是這樣子的幸福很讓人心碎。
  不敢說《昨日的記憶》這部片子會讓你重新正視阿茲海默症或是帶起你多少的感嘆,離《明日的記憶》那種衝擊還太遠了,但每個失智老人背後都有一段故事,身邊多少都有一些要面對這殘酷現實的家人朋友,從小品看看社會的小角落,偶爾調劑一下也是OK的。
  但我不敢推大家花錢去看啦… ^^”
  坦白說我自己並不會花錢去電影院看它耶。
http://www.monsterheart.com/2012/03/when-yesterday-comes.html

昨日的記憶 幸福的累積 by 姜捷

圖說:昨日的記憶就如同拼湊不起來的拼圖,總覺得缺了那麼幾塊,但,有愛就是幸福,缺憾,也是一種圓滿!
  我一位好友,每周定時到失智老人養護中心探望自己的母親,母親失智的情況已嚴重到不認得她了,但是,朋友淡淡的說:「她不認得我沒關係,我認得她就好!」握她的手,幫她梳頭,餵她吃飯,聽她笑咪咪的說:「小姐,妳好漂亮,嫁人沒有?」朋友都覺得這是一種無上的幸福,昨日的記憶,孩子清清楚楚的記得,老人卻忘得一乾二淨,「這對她也是一種幸福,老一輩子的人,受太多苦了,什麼都忘記,不也挺好?」探望媽媽是她的生活重心,久而久之,她已分不清是媽媽需要她,還是她更需要媽媽,看到老人家生活失禁、歲月失憶,她會心疼、心揪、心酸,媽媽反而總是笑呵呵的,朋友對此無言,也無憾。
  我所關懷的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最近推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昨日的記憶》,請到一線紅星及硬底子老牌演員,並由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得主姜秀瓊及新銳導演陳芯宜、何蔚庭、沈可尚等來執導,細膩的手法、真摯的感情,詮釋家有失智老人的酸甜苦辣,箇中滋味,外人難以體會,只有親身陷在其中,才知道有多難,多痛;第一段〈迷路〉,張震演出尋找走失的失智症爺爺,那種擔心、掛慮、壓抑,卻也有著無奈、無力、無助的孫兒輩角色,張震演來十分到味,酷酷的「沒有表情」就是最豐富的內心戲表情,他和隋棠的對手戲也是淡淡著墨,卻讓人深深撼動。
  第二段〈阿霞的掛鐘〉也讓人心緊,譚艾珍詮釋的失智症前期患者在似有若無的記憶流失中掙扎、拉鋸,試圖抓住什麼,卻都成了昨日記憶,故事中顧寶明所飾演的老鄰居角色,是疏離社會、冷漠人情中難得的義氣角色,在好友逐漸失憶的城市空間裡,記憶沒有消失的他,反而清醒得好寂寞啊!
  失智症像一場「漫長的告別」,照顧者的幸福溫柔綰繫在被照顧者身上,〈我愛恰恰〉裡的資深演員丁強、馬之秦就是一段恩愛夫妻悲欣交集的相愛相守,重返昨日記憶的失智潛意識深處仍深愛著妻子,卻認不得眼前人,兩人在偌大的餐廳中忘情翩然共舞的經典畫面,把沉重的失智議題,以溫暖、優雅、幽默、動人帶出深切省思,似乎要告訴人們,珍惜彼此的相知相伴歲月,累積幸福,讓記憶停格吧!在來得及的時候,在來得及的時候……
  壓軸的一段是〈通電〉,由李烈演出因照顧失智婆婆而心力交瘁、煩躁難安的媽媽,郭采潔則是夾在失憶婆婆和失序媽媽之間的第三代,既放不下婆婆也心疼媽媽,看似無解的難題,竟在一首自創曲中找到了出口……
  四種不同的失憶狀態,四種不同的相處情份,四種不同的人生況味,演繹的只是失智症候群的小小一部分,還有更多更需要關懷的層面,等著健康的我們去付出服務,慷慨支持!這部《昨日的記憶》是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的自製短片,全片收益都全數投入失智症老人照護工作,我感謝上天,自己是那個有能力支持奉獻的人,而不是那被照護的人,《昨日的記憶》讓我更確定:幸福的定義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付出多少;不在於自己記得多少,而在於有沒有人因感念你而記得你!
:http://tw.myblog.yahoo.com/love1314553/article?mid=60

生命之詩 Poetry  2010

導演: 李滄東 
編劇: 李滄東 
演員: 尹靜姬
  劇情簡介
南韓國寶級影后尹靜姬睽違十六年重返大銀幕之作,獲得2010韓國青龍獎最佳女演員獎,2010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密陽》導演李滄東最新作。
美子(尹靜姬飾)與就讀中學的外孫相依為命,住在郊區的他們,生活平靜愜意。穿著打扮總予人優雅、端莊印象的美子,有一天,忽然想要將生活中種種美好事物,以詩歌的形式紀錄下來…。
為了尋找寫詩的靈感,美子開始注意到以往忽略的生活諸多細節,這使她像個孩子般雀躍,彷彿世界處處有驚喜…。
可惜,美麗不是永恆的,當老年人常見的失智症纏上身,生活作息驟然遭逢巨變的她,也陷入了身不由己的痛苦之中,而生命之詩,會因此變調,化作一首哀歌嗎?

演員尹靜姬“練習了裸露戲,但浴盆太高了” 2010.06.17 韓國中央日報 
 
元老級的演員尹靜姬在電影《詩》中的暴露戲份曝光了。
6月16日晚播出的MBC《黃金漁場-膝蓋道士》中,尹靜姬笑著說:“從很早以前開始,我的原則就是不演裸露戲”,“但李滄東導演說,這次的是一定需要的。因此,我就和丈夫商量了一下,還特地在家做了練習。但沒想到拍的時候浴盆太高了,練習沒派上用場”。
能代表20世紀60年代的著名演員尹靜姬在43年的演藝生涯中曾有過接近300部作品,但她一直拒絕拍攝裸露戲。不過在這種情況下,她仍表現了出各種精彩的演技,給粉絲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但此次,她不顧自己已經66歲的年齡,仍堅持拍攝了裸露的戲份,並得到了世界著名鋼琴家、老公白建宇的允許,在家做了露背的練習,但不料拍攝時浴盆太高,這個場面未能出現在最終的作品中。
http://cn.joins.com/big5

2010金馬影展搶先推薦:生命之詩Poetry by喬治

生命就像一河緩緩流水作為本片的開端,一幅風和日麗的美好氣息,卻突然因一具漂浮在水面上的屍體嘎然而止。
  自首部長片12年來只推出了5部作品的編導李滄東,在南韓影壇的地位十分崇高,量少質精的成品,部部都在國際上備受好評,尤其是自2002年的《綠洲曳影》以來,每每參加威尼斯或坎城影展皆拿下大獎,可惜這些作品從未在台灣作正式院線上映,直到這部終於有台灣片商問津的傑作。
  《生命之詩》在坎城首映後的簡介相當地賣關子,只透露是一部關於一個在生命將盡之時,開始想以詩表達內心的老年婦女,但反而是這個不究其然的大綱,讓我在真正觀賞本片時,更是驚喜連連,原來劇中情節有著層出不窮的轉折點,和相當大的情感張力,但我不打算透露箇中奧祕,還是要每個人自行到戲院中,感受和我一樣受到影片廣大力道的體會。
  尹靜姬是在南韓影壇縱橫將近30年的國寶女星,在1994年息影、隨家庭旅居法國,直到因為李大導演的誠摯力邀,以及對他作品的喜愛及信任,決定破例復出,結果證明,李大導的眼光果然獨到,尹女士以完全出神入化的演技貫穿全片,每一幕戲都無不令人感到震撼及感動,精采程度與《非常母親》的金慧子並駕齊驅,不論擁有再如何廣大粉絲群的偶像新秀,都仍和已晉國際級的這兩位老牌女演員有懸殊之距。
  尚無緣拜看李導演大多數作品的我,只幸運地得以藉由DVD觀賞他勇奪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的《綠洲曳影》,其中對人性的憐憫情懷,和生命中的不可預知的神祕機緣,都和這部新作相互呼應,若熟悉南韓電影的觀眾,絕對不難將本片與朴贊郁的《原罪犯》和奉俊昊的《非常母親》兩部同樣傑出的作品作連結。
  在激情過後,主角不斷苦尋不著的詩句,終於在她貫徹對生命的領悟後泉湧而出,她不但是追憶她年幼時的記憶、表達對自然給予啟示的謝意,還有完成生命任務後的釋懷告別,以及投射他人處境的生命連結,最終生命的蹤跡已經不再重要,鏡頭再度回到那一河緩緩的流水,但其中已隱含了與當初有著天壤之別的深遠意義。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06/23063222/

生命中的美好與苦痛-《生命之詩》

電影中,詩歌班的老師,在第一次上課時拿出了一顆蘋果。「你們看過蘋果幾次?」他問學生。「幾千次?幾萬次?」「不,你們一次都沒有看過。你們沒有真正看過蘋果。」
   那麼,怎樣才算真正看見蘋果呢?「你看著蘋果,然後想跟它對話。這才算真正的看。」老師這麼說。
   韓國電影大師李滄東,我只看過他一部電影,2002年的作品《綠洲》,這部講述社會底層人物之間愛情的作品,在我腦中留下了難以抹滅的印象。如此殘酷,如此溫柔,如此之美,像一首詩,寫出人類深處的美好與苦痛。
   今年的《生命之詩》,也是帶著同樣的氛圍,但「詩」更具體成為了電影中的元素,如引路者般,帶著劇中的主角,帶著觀眾,去思考複雜難解,甚至沒有答案的人生處境。
   為什麼我們要讀詩呢?或者廣泛一點地問,為什麼我們要欣賞藝術呢?為什麼要聽歌?為什麼要看電影?為什麼要看畢卡索和莫內的畫?從最表層來看,似乎是為了可以跳脫現實,進到純粹的美的世界,暫時忘卻我們庸庸碌碌的真實人生。
   於是我們學會切割自己,一半留在真實而不完美的人生,一半留在想像而美好的藝術世界。
   但李滄東透過一個六十幾歲才開始學詩的老婦,傳達出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把藝術拉進真實的人生呢?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當起了創作者,都當起了詩人,像真正看著蘋果般,去真正看見自己的人生,努力和它對話呢?即使,這個人生是如此的灰暗、孤獨、不堪?
   風吹搖曳的樹影,盛開如血的紅花,如片中老婦所見,這都是生活周遭俯拾即是的美麗事物,為了寫詩,她開始學著認真去看,認真作筆記,她也的確為它們創造了美麗的短句,但她卻一直尋問詩歌班的老師:「為什麼我寫不出詩?」為什麼?這些我看來已如松尾芭蕉俳句般美妙的句子,為何她卻不認為是詩?那會不會是因為,對她來說,真正的詩,並不是描寫景物,而是描寫自己的心,自己的生命。
   創作者一直存在著一種矛盾:如果要成為創作者,我們的確要如詩歌老師所說,用心去看自己的人生,與它對話;然而,面對生命中難以避免的苦痛時,選擇逃避和遺忘,卻往往是多數人「健康得多」的選擇。想到近幾年自殺身亡的文壇新秀黃國峻、袁哲生,不也是因為作家那份細膩的心,禁不住現實人生的摧殘,而選擇離開。
   我們真的能用詩人的心,去看待自己的人生嗎?
   經過一夜的沉澱,我回想著這部電影,我相信,李滄東對這個問題,是抱著樂觀的看法。生命中有苦痛,相對的,也有許多美好,學習當一個詩人,或許就是學習用更寬容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人生。如同老婦最後回顧人生的詩,如同片尾一幅幅平靜人生的街景,如同那緩緩朝畫面流來的江水。如同詩歌班中的一個已婚婦女,如此訴說著她的婚外情:「很痛苦,但是那卻很美。」
   希望用美來當成人生的解藥,或許天真,但在那追求美的一時半刻,至少可以真正與自己的人生對話,真正地活過。
http://sysaries.wordpress.com/2010/11/06

深邃幽遠自然流露的《生命之詩》(林郁庭)

大江東去,幽幽江水未映入眼簾,永不止息的流水聲先縈繞在耳邊。從漆黑深邃若冥河的所在,一點一點亮起,開朗而為波光瀲灧的川流,含笑的遠山、嬉戲的孩童漸次入鏡──帶來與帶走生命的江河波紋,賜予和奪走電影生命的光影,在《生命之詩》(韓國,李滄東,2010)的片首,已經為本片與電影的故事作了結語。在一片淡然恬適之中,江水送來一尊浮屍,髮絲與糾結的河藻在鳥鳴與水波之間漂蕩,片名隨之浮現,波光也黯淡下來:浮生如詩,自然流露。
  導演李滄東選中的取景處,濱臨漢江支流一隅,風光不差、卻不特別出色,有一點感覺,又不至於搶了主角的戲(在愈來愈多的影展片競相誇耀攝影技巧、如畫如詩的自然景致,安於平淡不免有些特立獨行,卻能予人清新的感觸);恰如電影中的詩句,沒有讓人驚豔的手筆,卻饒有情致,適切襯托故事進展與人物心境。本片相關生命、發掘蘊藏於生命的詩、傾注生命來寫詩,反不著意去經營所謂的「詩意」、「詩境」,而聚焦於生命的起伏與詩的本質。主人公美子與離婚女兒托養的孫子小郁,在濱江小城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但一向健康情形良好的她,卻開始出現初期老年癡呆的症候。河水所帶來的那個女孩,遭到男同學集體性侵而投水自絕,數名侵犯者中包括了小郁。加入社區文化中心詩歌創作班,認真地嘗試擷取生活中的美好去成就美麗的詩句,卻老為了找不到靈感而苦惱的美子,由於生命所給予的種種試煉,終將寫出平生第一首詩。
  《生命之詩》亦由李滄東執筆編劇,獲得本屆坎城影展最佳劇本,實至名歸。由劇場與文壇轉戰電影的李滄東,人文涵養深厚,片中呈現的詩歌語言,分寸拿捏得宜,展現愛好者習藝的趣味,卻也切中命題重心。全片穿插在美子學詩與她周遭發生的人事之間,對於世情與人生的體驗,巧妙與習詩賞詩的不同階段銜接,環環相扣,結構縝密而自然開展,毫不牽強──這不是犯罪推理式敘事一個機關扣住一個機關的繁複裝置,也沒有牽一髮動全局的機巧,但是交會的詩與生命的語言,真實而巧妙地連結。在好幾個轉折點,李滄東選擇不把話說白、說死了,而是丟下足夠的重要暗示(所以也不會是全然在五里霧中),讓觀眾自由去詮釋;這如同詩的賞析,在風格鮮明的詩句之間,仍有充分留白,允許不同的解讀方式,也留下餘韻與迴響的空間。本片延續李滄東一貫對於社會邊緣人的關注與細膩描繪,但比起之前的作品,表現手法要更內斂,戲劇張力沒那麼強,對於演員來說還是很艱鉅的挑戰。
  李滄東請出已經告別影壇十六載的天后尹靜姬,主演猶如為她量身打造的美子一角(導演表示邀約影后的念頭,在他編寫劇本時便不斷浮現,尹靜姬的本名也正是美子)──那個年逾花甲而風韻猶存,打扮優雅入時的老婦人。向有引發演員極致演出之名的李滄東,與尹靜姬的合作也無可避免地成為話題。在《綠洲》(Oasis, 2002)裡,他讓文素麗扭曲著面容與肢體,演出重度腦痲痹患者而勇奪威尼斯影展最佳新人獎;全度妍在《密陽》(Secret Sunshine, 2007)中飾演痛失愛子與信念,在憤怒與瘋狂邊緣游走的母親,成為韓國首位在坎城封后的女星。自60年代縱橫韓國影壇三十餘年的尹靜姬,主演電影超過330部,不但多產而且演技出色,曾24度榮登韓國影后寶座,被票選為韓國影史最偉大女演員;演出《生命之詩》再獲獎,對她也不過錦上添花,不過,此次與李滄東導演共同琢磨美子的天鵝之歌,對影后依然是難得的經驗。以尹靜姬資深的演藝生涯,飾演美子這樣的角色,也是首度嘗試:內心如少女般純真,因為「喜歡花、有時候會說奇怪的話」而想學詩(這樸拙可愛的言詞卻道出「風花雪月」之情,亦是作家出身的李滄東饒富興味的一個玩笑),也展現相當的感性;然而美子並不是那麼單純的人物,在故事發展與她在經歷中的成長,這個複雜性更會逐漸顯露。息影十六年,為了一個難能可貴的角色復出,對尹靜姬而言,像是重回純真年代:在拙稚與滄桑之間反覆,終於得到感悟,是影后把演技推至爐火純青的過程,也是美子必須走過的一段人生道路。
  自純真到世故的蛻變,牽涉了難言的暴力;在本片的核心就是一個暴力事件,以及因之斷送的一條生命。李滄東並不是沒有處理過直接而血淋淋的衝突場景,然而在《生命之詩》裡,他以不同的美學去審視,抽離了暴力現場,冷靜而同情地,透過美子的眼睛去看生命的殘缺,用悲憫的詩心體驗人生的無奈。手法似乎較為含蓄,然而在表面的淡然之下,所凝聚的衝擊能量,以及其中蘊涵或是隱晦或是彰顯的暴力,卻是大得驚人。美子的日子原本就不像她外表的優雅自在,政府的補貼金之外,還得幫傭打零工維持生計,即使如此,她仍然願意以詩去歌頌美麗世界;突然之間給予她的雙重打擊──無情歲月所帶來的失智失憶,為小郁闖下的大禍善後──則為她打開另一扇窗,接觸腐蝕美好人生的醜惡不堪。
這之中特別驚心動魄的,是世人的冷漠與算計:一個無辜生命的逝去,竟然激不起大多數人的知覺。路人對母親的哀慟視若無睹;促成她死亡的那群中學男生很快又恢復平日的熙攘愚昧,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學生家長與校方一味偏袒,沒有公平正義,只有息事寧人與花錢消災。沈迷於電腦與遊戲的小郁與死黨們,並沒有在鬧出人命後習得教訓,說明了這是多麼冷漠的網路世代,而現象的形成不是沒有原因的。被迫加入家長自救會的美子,在清一色男家長的群體中參與「口徑一致」的協調,清楚地看到這整個父權、沙文的體制,不但慣壞了這些孩子,還打算利用貧富差距,欺負女孩拋在身後的寡母幼弟,哄他們接受賠償和解,把事情掩蓋下來。
  這是李滄東嚴正的社會批判,但他以諷刺的手法側擊(譬如家長協調會總是吃吃喝喝,對方答應和解了還準備慶祝;美子刻意在餐桌上放女孩遺像,小郁看到吃了一驚,卻沒有其他反應),隔了一段距離描繪,讓整個事件與後續發展融入美子學詩的脈絡。從頭到尾,不論是詩歌課程或是朗誦會上,教給美子的都不是實用的寫作技巧,而是一再調整她看世界的眼光:喜歡花與漂亮衣服的美子,就像一張白紙,習作不是從筆法下手,而在心境與眼界,任由生命的墨汁逐步渲染,讓作品自然成形。(在《密陽》中配合取材攝影來修正腳本,鼓勵演員們忘情而不是刻意地表演,甚至以偷拍取得自然鏡頭的李滄東,確實崇尚這種不加矯飾、渾然天成的美學。)她開始留意周遭事物變遷所透露的訊息,因不斷累積的悲哀與負面情緒而困惑,究竟怎麼能成就愛與美的詩篇?她終於瞭解詩源自於生生滅滅不息的循環,不可能止於風花雪月,自然的語言也不乏暴力與死亡的意象──掉在地上的杏實必須被踐踏,在死亡中期待種子的新生──如是,她滿面含笑地說出自己的領悟。女孩的死,自己的邁向老死(失智症無情地提醒死亡的迫近),引領她進入新一層的生命意識,詩也由之誕生。
  《生命之詩》同時反映李滄東對於詩、對於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反思。如果詩已經式微了,為什麼還寫詩?如果電影已經是夕陽工業,再持續拍片有什麼意義?他問著這樣的問題。恰如片中的美子,知道自己對於語言的記憶正在消失中,反而更努力想寫詩;是否失智症所帶來的文字之死,允許她如嬰孩般重獲純真,激起原初的創造力?李滄東或許做了這樣的暗示,但並沒有給確切的答案,就像眾所關心的,留下一首詩後就消失的美子的去向,他也不做說明,讓觀眾自由去詮釋。在之前的電影作品,李滄東展現他作為小說家非凡的說故事能力;在《生命之詩》裡,我們看到他更嫻熟精練使用電影的視覺聽覺語言,更著力拓展留白的藝術。以開放的方式經營電影敘事,留下想像的空間與多重可能性,只是其一。他更加審慎地使用言語,多讓鏡頭去說故事──好比一陣風起,美子的帽子由女孩跳河的橋上被吹落,一路隨著波濤而去;或是美子盯著空無一字的筆記本發呆,直至漸次肥大的雨滴溼了紙面。這都是無聲勝有聲的時刻。就某一方面而言,《生命之詩》道出了對文字的矛盾與相當程度的不信任(李滄東自云,感悟是無法言述與表達的),美子不是要學會新的「看」世界方式才能為詩嗎?她當然不只是看,也同時仔細傾聽。李滄東的電影向來有豐富的聲音與律動感,對於配樂的選擇則顯得精簡;於《生命之詩》,他更乾脆地讓天籟之聲貫穿全片,除了簡短的手機鈴聲與卡拉OK伴唱,本片沒有其他的樂聲──伴著主人公的便是水聲、鳥鳴、蟬唧、風起、雨點,江水之聲更是時時奔流不止。
  片子止於漸次盈滿定格畫面的江水,再暗了下來,回歸幽冥,涓流之聲仍不絕於耳。片刻之前,美子與少女的生命/聲音在詩的朗誦中合而為一,隨著生命之詩的成就,少女的幻影在投江前對著鏡頭燦然一笑,結束的地方正在開始之處,像是畫了一個圓,首尾恰恰承接。於此駐足的時間點是曖昧不明的:比起片首屍體浮現,它往前倒敘了一點;對照美子的習詩與心路歷程,它是往後推了一步。在不定卻又恆久的時空裡,仿若一再循環卻並非重複的路途中,生命不管是悲是喜(或者超越悲喜),總永無止境地延續,沒有真正起始,也沒有盡頭,如那往返冥界與人世,生生不息的江水;如那張寫了數行詩句的詩箋,大部分留白,在一次次吟誦中復生又亡故;又如那明暗不定,在光影、動靜、虛實之間展開收回,不斷輪迴的膠卷。《生命之詩》一路觀來已讓人叫好不已,收尾若是,猶為神來之筆。
http://sisbabylon.blogspot.com/2010/12/blog-post_29.html

 李滄東

    李滄東,男。1954年4月1日出生于大邱。作家出身,曾撰寫過多本小說,一九九二年獲取韓國日報的創作文學獎。期後他接受樸光洙導演的提議,負責編寫《Starry Island》的劇本和當該片的副導演。一九九七年拍攝首部作品《黑道初哥》(Green Fish)。2000年導演由薛景求和文素麗主演的《薄荷糖》。2002年的《綠洲》,李滄東又一次與文素麗合作,該片參加了當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大受好評。文素利在片中所飾演的智障女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7年的《密陽》則把全度妍送上了戛納影後的寶座。
  人物介紹
  李滄東1954年4月1日出生在大邱,作家出身,曾撰寫過多本小說,一九九二年獲取韓國日報的創作文學獎。期後他接受樸光洙(PARK Kwang-soo)導演的提議,負責編寫《Starry Island》的劇本和當該片的副導演。一九九七年拍攝首部作品《黑道初哥》(Green Fish)。2000年由薛景求和文素利主演的《薄荷糖》Peppermint Candy(2000)。2002年的《綠洲》Oasis,李滄東又一次與文素利合作,該片參加了當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大受好評。文素利在片中所飾演的智障女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老師、作家、導演之外,李滄東還有一個身份—韓國文化觀光部部長。那是他在拍完第三部電影《綠洲》之後,受文藝界的盛情邀請而擔任的職務。盡管這個職務只在他身上停駐了16 個月,但爲他增添了一層傳奇的光環。 但是,李滄東還是習慣地被大家當作一位世界級的“作家導演”。爲他帶來這種世界性聲譽的,至今卻只有區區四部電影。從1997 年43 歲的他導演第一部作品《綠魚》開始,到2006 年52 歲時導演第四部電影《密陽》,他不過經曆了短短10 年的導演時光。2006 年,李滄東毅然辭去文化部部長的職務,再次回歸作家導演身份,拍攝了第四部作品《密陽》。全度妍也憑借《密陽》中的精彩表演勇奪戛納電影節影後桂冠。韓國本土也一再爲《密陽》喝彩。在2007 年韓國電影大獎中,它將“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最佳男演員”等重要獎項一舉納入囊中。2010年的第五部作品《詩》,又囊括了第47屆韓國電影大鍾獎的“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劇本”等獎項,李滄東本人也獲得了2010年第6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2011年第47屆韓國百想藝術大賞最佳導演獎。
  個人作品
  導演作品
  《詩》 Poetry (2010)   《密陽》 Secret Sunshine(2007)  李滄東
《綠洲》 Oasis (2002)   《薄荷糖》 Bakha satang (2000)   《黑道初哥(綠魚)》 Chorok mulkogi (1998)
  編劇作品
  詩 Poetry (2010)   綠洲 Oasis (2002)   薄荷糖 Bakha satang (2000)   黑道初哥(綠魚) Chorok mulkogi (1998)   Jeon tae-il (1996)
  作品獲獎
  2000年第21屆韓國青龍電影獎最佳劇本《薄荷糖》   2007年第6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全度妍)《密陽》   2007年第01屆亞太電影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全度妍)《密陽》   2008年第02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全度妍)《密陽》   2010年第47屆韓國電影大鍾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尹正熙)、最佳男配角(金熙羅)、最佳編劇《詩》   2010年第6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詩》   2010年第04屆亞太電影大獎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尹正熙)《詩》   2010年第19屆韓國釜日電影獎最佳編劇《詩》    2010年第28屆意大利都靈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詩》   2011年第05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詩》   2011年瑞士Fribourg電影節最高獎黃金視線獎《詩》   2011年第47屆韓國百想藝術大賞最佳導演《詩》   2011年尹正熙獲得由法國政府頒發的文化藝術功勞勳章 《詩》   2011年第37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女主角(尹正熙)《詩》
  人物生平
  李滄東出生在大邱,作家出身,曾撰寫過多本小說,一九九二年獲取韓國日報的創作文學獎。期後他接受樸光洙導演的提議,負責編寫《Starry Island》的劇本和當該片的副導演。一九九七年拍攝首部作品《黑道初哥》(Green Fish)。   2000年導演由薛景求和文素麗主演的《薄荷糖》。2002年的《綠洲》,李滄東又一次與文素麗合作,該片參加了當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大受好評。文素利在片中所飾演的智障女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7年的《密陽》則把全度妍送上了戛納影後的寶座。
  作品風格
《綠魚》是李滄東“綠色系列”的第一部,連同《薄荷糖》、《綠洲》,確立了他在本土的地位,同時在國際電影節也打開了知名度。《綠魚》跟李滄東的關系如同《小武》之于賈樟柯,同爲第一部劇情長片,先後獲得溫哥華國際電影節的龍虎獎。兩位導演的處子作都相當成熟,對于兩國電影均有著劃時代的曆史影響,現在的李賈二人成爲了國際上各自國家當仁不讓的代表導演。
   作家出身的李滄東是名編劇好手,這是不爭事實。但初看《綠魚》的劇本並不新穎,大哥與小弟的黑幫情仇看上去還有點陳腐老套——如同某款海報上三位主角並肩、一身黑衣墨鏡造成的誤導,搞不好錯以爲是激烈的槍戰動作片。分析原因顯然是韓國一向的明星本位宣傳,十有八九的海報都要做成大頭貼。   《綠魚》的入口可以把它視爲韓國式幫派片,不過走的是李滄東個人特色的寫實路線。何謂寫實?吳宇森跟古惑仔那種“死都死得那麽瀟灑”的港産片子當然不是寫實。李的高超之處在于通過寫實帶出一股消逝的憂傷,主人公莫東的“命該如此”一部分就因周遭社會環境的改變所造成。不可否認,悲劇性的莫東是李滄東熱衷表現的那類人。退伍回家的他一事無成,心系家庭卻只能茫然度日。轉機很快到來,莫東得到幫派老大賞識,進了黑幫當小弟,然而之前出現的致命女子始終沒有遠離。致命的地方不在于她的美貌妖嬈,而是她的身份——美延是大哥的女人。他們的出路在影片開頭就已經預示,莫東追趕不上那趟遠去的、載有美延的列車。
   莫東帶著些失落情緒回家,《綠魚》給了一個全景鏡頭,老房子對面不遠處矗立著成片的高樓新城,後面屢次暗示和強調這一事實。這時的韓國還沒遭遇亞洲金融危機,尚沒有出現《薄荷糖》中韓國社會被影響的傾向和弊端,城市化的腳步卻已經到來,影響波及諸多社會層面。有些人一度擁有自己的土地,但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卻沒有他們的份,如同無處可去、找不到位置的莫東。   李滄東想要表現的主題是借助類型化的幫派片關注韓國社會的變化,就如同臺灣等其他東亞國家地區的電影講過的:古老傳統的生活方式、祖輩相傳的價值觀念遭到了破壞,功利主義盛行的社會卑劣不堪。身處這個熔爐中的渺小個體,無可避免地受到社會的牽連影響,莫東就是其中之一。
  北京之行
  1994年,李滄東第一次來北京時,匆匆路過北京電影學院,那時,這所知名電影學校裏的人們談論的是安東尼奧尼、伯格曼、戈達爾,甚至張藝謀和陳凱歌,很少有人聽說過“李滄東”這三個字。如今,他說起那一次來北京的理由,有點令人不可置信:那次打算在不遠的學院路上開一家飯館,他喜歡透過飯館這個芸芸衆生不斷來去的窗口去觀察生活、體驗人生。那時,李滄東只是一名默默無聞的韓國老師,一位只在本土知名的作家。   2007年冬天,李滄東再次來到北京。作爲中韓建交十五周年暨中韓交流年活動的重要嘉賓之一,有韓國駐華文化院院長等顯赫人士的陪同;他的影展一再舉辦;他走進北京電影學院的大講堂侃侃而談,中國現在和未來的電影人都熱切地跟他見面,爲他獻上了鮮花和掌聲。這時候,他已經是一名聲名遐邇的電影人。
  作家到導演
被譽爲“作家導演”的李滄東1954年4月1日出生于韓國大邱,1980年在慶北大學獲得韓語(國語教育科)及韓國文學學位,在那期間他在劇場編導寫作上投入了很多精力,畢業後的李滄東在一所高中教韓語。
   1983年,李滄東發表處女作小說《The Booty》,被《東亞日報》新村文藝選爲優秀作品一躍成爲當紅作家,隨後相繼推出《Burning Papers》(1987年)和《There are Lots of Shits in Nokcheon》(1992年),1992年作爲韓國藝術綜合大學電影學院教授的李滄東獲得了韓國日報的創作文學獎。
   1992年,已是知名作家李滄東接受樸光洙邀請進入電影界,爲《Starry Island》創作劇本並擔當副導演,1995年完成劇本《Single Spark》。
   1997年李滄東推出處女作《綠魚》,身兼編導二職,並在第16屆溫哥華電影節上獲得龍虎獎,這一年李滄東43歲。寫實的影片塑造了一個成爲夾雜在黑幫倫理和生存間犧牲品的男主角,包含娛樂性的同時又不乏藝術性。韓國權威電影周刊《Cine21》在評選90年代韓國十大電影事件中就有“三人三色的作家主義導演洪尚秀、李滄東、李光模嶄露頭角”這一標志性事件。
   2000年李滄東的第二部作品《薄荷糖》獲邀參加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其後由薛景求和文素利主演的本片便被選定參加了數個影展,並多次獲獎贏得了較高的國際聲譽。對內來說,李滄東得到了“韓國最優秀劇作家”的稱號,對外來說讓世界認識了李滄東。《薄荷糖》由1999年倒敘回1979年,用韓國20年間政治、經濟、曆史巨變的7個段落,講述了主人公在無情歲月中逐漸麻木直至崩潰的故事,影片重溫了光州事件、學生運動、金融風暴等韓國人生命中的磨難,結尾回到春遊時在初戀情人身邊的那一刻尤爲感人。第三部作品《綠洲》,李滄東又一次與薛景求、文素利合作,文素利在片中飾演的智障女(腦麻痹患者)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獲邀參加了大大小小30多個電影節,同時贏得了包括2002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最佳新人演員、國際影評人獎、未來電影獎以及詮釋人道與博愛的全基督教教會獎在內的多個獎項,大受好評。
  執導到從政
  2003年,在韓國文藝界的推薦下,毫無從政經驗的李滄東入組政府內閣成爲韓國文化觀光部長官。李滄東在2004年6月份辭去韓國文化部部長(全稱韓國文化觀光部)一職,結束了爲期16個月的從政生涯。   然而對于喜愛李滄東的影迷來說,幾年間卻也失去了一名好導演以及觀賞到其佳作的可能。在2002年《綠洲》後,李滄東對于新片的籌備卻從預計的2005年一直推遲到了2006年。兩年中除去擔任一些電影節的評委評審(例如2004年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關于他的報道非常之少。任內的李滄東致力于韓國電影産業的發展,2004年李滄東主動提出降低電影配額,最終韓國在2006年7月1日正式縮減電影配額制。   在2006年10月,法國政府授予李滄東法國榮譽軍團勳章騎士勳位(the Legion d'Honneur)的榮譽,用以表彰他在擔任文化觀光部部長任內維護電影配額制以及保持文化多樣性上做出的貢獻。
  訪談瑣碎
李滄東稱從前自己是個作家,從沒想過與電影有何關聯,直到看了侯孝賢的《風櫃來的人》,受到極大沖擊,驚覺“這個導演怎麽可能知道我的秘密”,自此才開始接觸電影。顯然,侯孝賢是他最喜歡的亞洲電影導演。
   關于《薄荷糖》,李滄東說他想提醒年輕人思考“時間意味著什麽”。他說特別癡迷《薄荷糖》的觀衆都是好人,也許他們希望保持一些脆弱的夢想而不是粉碎它。而對他來說那些東西早就破滅了——大概是因爲他們才20多歲,而自己比他們老多了。
  “對于男女主角這種特殊身份和不太漂亮的形象,觀衆的接受度一定要受到考驗,如果他們接受得了,那現實中就同樣可以。”《綠洲》裏薛景求爲演出減肥15公斤,而文素利則接受了長達6個月的演技指導,最終以醜怪形象出現,李滄東認爲她的表演是無可挑剔。金基德曾表示過在他心目中最優秀的韓國導演,李滄東排在第一位。
  成就榮譽
《綠魚》(1997)
   第33屆大鍾獎獲得5項大獎(作品獎/新人導演獎/男主演獎/女主演獎等)1997年大衆電影節男主演獎/音樂獎/審查委員會特別獎 97年青龍獎最佳電影/男主角/導演/技術 1997年百上藝術大獎作品獎/新人導演獎/男女主演獎 97年影評作品獎/新人導演獎/男女主演獎 97年黃金攝影銀獎.
   《綠洲》 Oasis (2002)
   2002第5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最佳新人演員獎(文素麗)、國際影評人協會獎(FIPRESCI大獎:Best film in the official section Venezia 59)、青年電影人評審團[未來電影獎](the Cinema Verine prize)、基督教會獎(SIGNIS大獎:World Catholic Association for Communication);
   加拿大2002第21界溫哥華國際電影節:Chief Dan George 人權獎;   美國2003西雅圖國際電影節:the Golden Space Needle Awards;
   澳大利亞2003第12界布裏斯本國際電影節NETPAC Award ;
   2002年釜山國際電影節之第三回釜山映畫評論家協會賞:腳本賞、男優主演賞;
   2001第10回春史映畫藝術祭大賞:監督賞、腳本賞、男子演技賞、女子演技賞;
   2002第22回韓國映畫評論家協會賞:最優秀作品賞、男優主演賞、女優主演賞;
   2002第一回MBC映畫賞(即大韓民國映畫大賞):監督賞、腳本賞、腳色賞、男優主演賞、女優主演賞(文素麗)、新人女優賞(文素麗);
   2003第39回百想藝術大賞:作品賞、監督賞;
   2002第23回青龍賞:新人女優賞;
   加拿大2002第27界國際電影節參展;英國2002第46界倫敦國際電影節[世界電影]單元參展;韓國2002第7界釜山國際電影節參展;日本2002第3界TOKYO FILMeX影展 [特別展映]單元參展;荷蘭2003第32界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參展;瑞典2003第26界哥德堡國際電影節[韓國電影特別展]單元參展;阿根廷2003第5界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獨立電影節參展;美國2003第46界舊金山國際電影節[世界電影]單元參展;2003巴塞羅納.亞洲影展參展;日本2003聚焦亞洲.福岡映畫祭[韓國映畫集錦]單元參展;2003第38屆Karlovy Vary國際電影節[Horizons-Award Winning Films]單元入選參展;
   《密陽》 Secret Sunshine (2007)
   2006年第60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女主角
   《詩》Poetry (2010)
   第47屆韓國電影大鍾獎最佳影片獎
   第47屆韓國電影大鍾獎 最佳女主角獎 尹靜姬
   第47屆韓國電影大鍾獎最佳男配角獎 金熙羅
   第47屆韓國電影大鍾獎最佳劇本 李滄東
    2010年第6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
   2011年第47屆韓國百想藝術大賞 最佳導演
  相關評價
李滄東擅長挖掘小人物最感人的一面,人們傾向于認爲李滄東的電影是“男性化”的,另外,殘缺也是李滄東電影的一大特征。李滄東作品善于表現男性的幻滅感,且身份均爲邊緣化人,除《綠洲》加入夢境外,影片在以紀實爲主同時強調時間性,展現人在曆史中的尷尬地位,李滄東作品不追求影像的奇特,有著一定的文化性和沈斂的人文思考。
   李滄東認爲做電影的每個電影人都該有自己對生命和人生的看法,電影的本質其實就是生活,但電影是體現真實的藝術,電影必須去尋找被生活隱藏的真
實。   在談到與好萊塢電影的區別上時,李滄東說:“好萊塢電影總在說一些遠離生活的故事,越來越讓觀衆忘記現實,電影應該有反映現實的一面。我的電影則希望提供一種平衡,所以我寧願更多關注現實而不是忘掉現實。”
http://baike.baidu.com/view/282455.htm 

尹靜姬

  尹靜姬1944年出生于韓國光州,畢業于中央大學研究生院的戲劇電影科並曾在巴黎第三大學度過3年的留學生涯,1967年尹靜姬開始出演電影,姜大振導演、申星一共同主演的《青春劇場》一片讓她獲得大鍾新人獎而一舉成名,此後逐漸成爲被稱作“韓國電影黃金期”的六十年代三大女演員之一,出演的三百多部影片幾乎全部都是同當時著名的導演合作。尹靜姬曾經三次獲得大鍾獎的女主角獎,青龍的人氣獎則七次被她摘下,此外還擔任過蒙特利爾和法國DEAUVILLE亞洲電影節的嘉賓審查委員;目前尹靜姬同身爲鋼琴家的丈夫白建宇一同居住在法國。
  相關作品
  2010《詩》   1994《厚顔無恥的人》   1992《雪花》   1987《危機中的女人》   1982《小醜和菊花》   1979《愛情的條件》   1979《神弓》   1979《火鳥》   1978《華麗的外出》   1975《極樂鳥》   1973《愛人教室》   1973《多情多恨》   1973《光複二十年》   1973《三日王朝》   1973《故鄉的金達萊》   1973《姐姐》   1972《沙南基的鼓聲》   1972《不要走》   1972《景福宮的女人們》   1972《巫女圖》
  作品獲獎
  1967年第06屆大鍾電影節新人獎(《青春劇場》)
   1967年第5屆韓國電影青龍獎人氣女演員獎
   1968年第4屆百想藝術大賞新人獎(《霧靄》)
   1969年第6屆青龍獎人氣女演員獎
   1970年第6屆百想藝術大賞人氣獎
   1970年第6屆百想藝術大賞電影女子最優秀演技獎(《Old Jar Craftsman, The》)
   1970年第7屆青龍電影獎人氣女演員獎
   1971年第7屆百想藝術大賞人氣獎、電影女子最優秀演技獎(《海邊的情事》)
   1971年第10屆大鍾電影節女主角獎(《Bun-Rye's story》)
   1972年第8屆青龍電影獎人氣女演員獎、女主角獎(《石花村》)
   1972年第9屆青龍電影獎人氣女演員獎
   1972年第8屆百想藝術大賞人意獎
   1973年第10屆青龍電影節女主角獎(《孝女沈清》)
   1973年第9屆百想藝術大賞人氣獎、電影女子最優秀演技獎(《石花村》)
   1973年第10屆青龍電影獎人氣女演員獎
  1974年第10屆百想藝術大賞人氣獎
   1975年第11屆百想藝術大賞人氣獎
   1994年第32屆大鍾獎電影節女主角獎(《Two Flags》)
   2010年第04屆亞太電影大獎最佳女主角(《詩》)
   2010年第47屆韓國電影大鍾獎最佳女主角獎《詩》
    2011年法國政府頒發的文化藝術功勞勳章 (《詩》)
   2011年第37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獎《詩》
http://baike.baidu.com/view/5861694.htm

女人四十 维基百科

《女人四十》(Summer Snow)是1995年許鞍華執導的香港文藝片,備受好評。
它獲得第1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等六個獎項,是第一部在香港電影金像獎實現大滿貫(即同一部電影同時包下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男、女主角)的電影。其後,在第32屆金馬獎奪得最佳劇情片等五個獎。此外還在柏林影展中獲得最佳女演員銀熊獎(蕭芳芳)和基督教評審團獎。
  劇情
《女人四十》一劇主要講述香港一個典型的職業婦女如何在家庭和事業之間爭取平衡。故事的重心為劇中的女主角阿娥(蕭芳芳飾)在婆婆意外過世後和患上阿茲海默症的公公(喬宏飾)的相處過程。
  阿娥是一家衛生紙公司的資深員工,和先生(擔任駕照考試的監考官)(羅家英飾)及獨子定一(丁子峻飾)居住在一棟老屋內。樓下則是公公和婆婆(譚倩紅飾)居住的地方。 阿娥精打細算,做事幹練。(從一開始在菜市場買魚和後來要計程車司機迴轉路程的方式就可見一般)和公公的關係不是挺好,因為公公大男人主義,脾氣又大,互相都看對方的言行不順眼。但是婆婆處處都關心阿娥,帶阿娥也挺好,阿娥生日那天,公公婆婆一塊來吃飯,婆婆還專程燒了鮮蝦要給媳婦吃。婆媳關係挺好,只是老是受公公之故而事有多磨。
   一日公公拿著麵包跑去正在跟街坊摸兩圈的阿娥旁邊,要她幫他打開麵包包裝,阿娥認為公公又是當著鄰居的面給她難看,氣急敗壞的拎著大包小包回到家,才意外發現婆婆倒臥家中昏迷,在通知救護車來前,婆婆已經不幸往生。公公在婆婆的喪禮上竟然不認得自己的太太和親生子女,唯獨只認得大媳婦(香港話的媳婦之意)阿娥一人。後來阿娥帶公公到醫院檢查,證實其患上老人痴呆症。雖然公公有兩子一女,但次子一家和女兒(羅冠蘭飾)卻推三阻四拒絕接患病的父親到家中居住,結果公公便只好到長子家中居住。
   除了公公突然住到家中使阿娥大為傷神外,公司裡來了一個新人Isabella Au,年輕貌美又引進了一些新的觀念,譬如說用電腦處理公司繁雜的訂單和庫存,還有讓老闆和一些股東驚艷的姿色。原本都被老闆所仰重的阿娥經過諸般如此也不禁感到悵然若失。
   在長子家中,公公時常到處遊走,而且又曾大喊大叫,甚至拿著撐開的黑雨傘當作降落傘自天台一躍而下,著實令都要上班的長子和阿娥大感煩惱,於是開始物色護老院讓公公可以得以被照顧而不用阻礙到一家三口上班上學。最初兩人為公公找到一間有日間託管服務的老人院,惜後來因公公自行離開老人院,而被該院主管主任以不接受慣性出走老人加入為由而要求退院。後來又找到另一間護老院,但公公入院不久,阿娥又在前往護老院探視時,發現公公臉部瘀青受傷,院內人又隨口答稱是他自己弄傷的,阿娥遂立即接公公回家。
   雖然公公患有老人痴呆症,但卻未忘當年參加空軍抗戰的經歷和身份。長子一家帶著公公前往護老院前,到婆婆生前說過公公愛去的一餐廳午飯期間,其孫兒在該餐廳老闆(也是公公以前的下屬)的告知下得知爺爺當年駕駛戰機在對日抗戰間的英勇事蹟,以及當年如何救回餐廳老闆性命一事,孫兒才發現爺爺曾經如何風光。
   公公與長子一家和女兒一起到野外農場體驗耕種之樂。最初公公只認得阿娥一個,但在農場,他不但摘花給阿娥,更認得和摘了花給女兒。可惜當公公再摘花時,他胸口突然狡痛,暈倒去世。劇情亦將結束。
   最終,阿娥不意走上天台,卻發現了成群的鴿子在天台地板上,而公公在罹病住到阿娥家來後,曾經說過在天台看到整群的鴿子,但是都不被相信。阿娥脫下拖鞋,慢慢走近這群忙著啄食米粒的鴿子,呼喊著先生到天台來看這個原本被當作是瘋言瘋語卻是真實的奇景。

女人四十(Summer Snow)(1995)-觀後感
http://shawn1277.blogspot.com/2009/06/summer-snow1995.html

人生如朝露…〈女人四十〉
http://mypaper.pchome.com.tw/oldmovie/post/1320191187

媽媽的黃色腳踏車 (Boku To Mama No Kiiroi Jitensha)

導演:河野.圭太
演員:武井.証
   鈴木.京香
日本/2008年/ 95分鐘/普通級
  劇情簡介
  小學三年級的沖田大志最快樂的時間就是每星期接到媽媽琴美從巴黎寄回來的信。爸爸及阿姨告訴他媽媽是到巴黎學服裝設計,等學成之後就會回國了。
  這一天大志在阿姨家中玩,卻發現媽媽與阿姨其實是很多年就去了巴黎,而且從父親建築設計事務所中也發現了一名叫山岡靜子從秋田附近的小豆島寄來的信,综合以上的判斷,大志似乎察覺母親不在巴黎而是在小豆島。
  大志在表姊美緒的幫忙下,誑稱一起去露營。但其實他卻騎著媽媽以前送他的黃色腳踏車從橫濱往山岡方向而去。但因搭新幹線時站務人員的關心反而讓大志慌亂地逃離。正巧他見一輛卡車上寫著山岡字樣,於是他利用停車時連人帶狗及腳踏車全推上貨車,只是沒想到半路車子又被司機的女友陽子開走了。原來陽子一直埋怨司機男友不要她,陽子送大志到半路讓他下車。
  大志因小狗跑到別人庭院引來了警察關切,眼看即將被發現離家真相時,一名與他同齡的女孩由美謊稱大志是她家的客人,於是大志隨由美回家,其母熱情招待,也透發由美之父很早就拋妻棄女,但母女二人還是活得相當堅強。在由美及其母的祝福下,大志終於到了碼頭,只是因天候不佳渡船停開。
  沮喪的大志忽然發現一名叫正太郎的老爺爺似乎正要跳海自殺,因大志的小狗不斷地狂吠,正太郎才發現在天橋下躲雨而且已經發燒的大志,正太郎只好將他抱回休養,而甦醒後的大志發現因兒子搬出去,正太郎無法見到孫子而孤獨遂生絕望,但正太郎在知道大志尋母的動機後反而有了感觸。
  在天氣轉晴後大志終於上了渡輪,但費了千辛萬苦不斷地比對從家中偷來的相片,更加證實父母在更早之前曾來過小豆島。而在父親焦急地找到大志之前,大志終於找到了「光彩園」療養院,也正式得知母親早已得了失憶症。原本無法接納的大志在聽完以前母親為他錄下的錄音帶,這才慢慢接受了殘酷的現實,所幸令大志安慰的是,母親的手似乎有知覺地握住了大志的手,這趟尋母之旅讓大志及他遇過的人都有了一些的成長。
  劇情分析
  日本小說家直木賞的候選人新堂冬樹的小說「我的生存之道」,被改編成「媽媽的黃色腳踏車」後,在票房上也取得了亮麗的成績,而小說感人的程度被形容為「因流淚而不能翻頁」,倒也是相當有趣的形容。
  有點「讓愛飛翔」的影子,父親瞞著兒子其母已成植物人的事實,每星期固定假造一封信寄給兒子,甚至以之前在巴黎拍攝的相片來撫慰大志的心靈。坦白說,這個設計並非高桿。「讓愛飛翔」瞞騙快九十歲老母其兒在法國死亡的消息,是因為其母來日無多;但本片恰好相反,也就是大志從小學慢慢成長,終有一天他依然得面對事實,而最後讓大志發現自己竟然活在謊言中,相信對大志而言應該是更為負面的。
  果然在小學三年級時大志在阿姨家發現了許多真相,於是大志展開了一段公路之旅,騎著那輛媽媽以前送他的黃色腳踏車勇敢地向前探索未知的命運。
  大志年紀雖小,但他的行為與動機卻是符合了現代的社會價值觀。也就是一個完整的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石,當一個家庭開始傾斜之際必然會影響到整體社會結構。問題是,當今的現實卻是每個過去傳統認知的家,其實多少都有了一些改變,而讓人印象最深刻也是影響最鉅的就是單親家庭。
  大志父母的情形當然是相當無奈的,若非媽媽罹患了失憶症,這原本應該會是相當幸福的家庭不知會羨煞多少人。然而世事本無常,有時你已經盡心盡力地經營人生,但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發狀況常讓人措手不及,甚至倍感無奈,因此大志的父親作了暫時隱瞞兒子的安排,雖然不是相當高明,但至少是可以體諒的。
  三年級的大志以腳踏車前行差不多五百公里之遙的旅程,其實只是想以兒子的身份尋找自己的母親,因為父親逃避的心態不只無法讓他體現心靈的撫慰,似乎反而令他更為焦躁與不安。以一種直腸心的態度瞞著家人,卻使得父子兩代之間認知的差距浮上了檯面。
  大志看到卡車上的山岡以為是地名,但其實是人的姓氏,於是他陰錯陽差搭了一段免費的車,而陽子的出現無疑地也提供了一種現象。年輕朋友縱然彼此相互意愛,但因彼此工作忙碌無法常常見面,甚至最後疏離了感情,這種現象在我們周遭時有所聞,而因此分手的情侶不在少數,但陽子這位剛強的女孩則展現了一種自我決斷的力量。她採取主動不僅開走了男友的卡車,從而幫助大志的尋母之旅,最終也贏得男友的青睞。導演只用了一個鏡頭來詮釋,意即夫唱婦隨,兩人的家共融在一輛卡車上,在公路中相互扶持,也是一種極為正面的態度。
  大志第二個遇見的是同年齡的鬼靈精女孩由美,她撒了謊使了詭計將大志從警察的手邊帶回她家。由美的父親很早就拋棄了母女,從此音訊全無,因此這可以算是最標準的單親家庭。雖然母女是被拋棄者,但我們看不到這對母女的自憐與悲情,反而處處呈現出一股剛強的毅力,從這兒我們看到了這個世代中一股全新的力量,過去仰賴陽剛父親來支撐的家庭,原來單靠母親也一樣可以承載,這並非是個案,而是一種愈來愈普及的現象。如果這是一種社會的氛圍,那其中一定有著某些道理是我們必須重新去面對與省思的。
  大志意外遇上了惡劣天氣,因渡輪停開而與老爺爺正太郎結了緣,也從而顯現了當今的幾個面向。正太郎的兒子結婚後搬離了老家,但可能工作忙碌或者有其他的原因,正太郎始終無緣親近孫子,正確地說無法親近兒子也應該是個主因吧?!
  正因為最終孤老獨居,正太郎覺得失去了過去家人相濡以沫的家庭樂趣,於是頓覺人生乏味從而有了輕生的念頭。其實人之所以會看不開,往往都是一時之間某些的念頭看不開,所以就這樣枉送了自己的性命。如果願意冷靜下來重新思考,便不難發現原本以為進退無路的困境,其實只要轉個彎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大志雖然是在雨中昏迷讓正太郎救回家,但其實也因此使得正太郎打消了自殺的念頭。因為這麼小的年齡都能如此主動地去爭取自己的理想,他是一個歷經人生風霜的老人又有何資格談自殺呢?何況這一切困境都是因為自己墨守成規,將自己陷入在心靈的桎梏中。
  正太郎的現象不僅在日本相當普遍,在台灣也是一種值得關注的問題。這個議題甚至可以更深入地探索老人的安養問題。「送行者」中有一段獨居老人死了兩星期才被發現,這在台灣雖然人口較密集,也比較能提早應變或發現這種情形,但基本的老人獨居問題也是令人不得不去正視的。
  這部影片多少有為小豆島作風景行銷的意圖,甚至島上的「光彩園」安養中心也是一種置入性行銷的手法之一,而片中的男童星武井証就是「現在很想見你」那個討人喜歡而賺人淚水的男童星,在本片中,他再度以單車表現了一齣公路電影。因為一切戲都在孩童身上,因此就連日本的古典美人飾演媽媽的鈴木京香也就顯得遜色不少了。
http://blog.sina.com.tw/hero_movie/article.php?pbgid=2803&entryid=613362

張潔獻出「最愛」2002-11-15
 
 一九九六年冬夜,青年女導演馬曉穎在一個小火車站的書攤前看到一本名字動人的小說——《世界上最愛我的那個人去了》,作者是榮獲過茅盾文學獎的著名女作家張潔。馬曉穎一口氣讀完了書,回到北京就費勁地找張潔購買版權,然而張潔不願意,不管用任何方式、任何人、多少錢,因為自己的文學作品從沒有被拍過的先例,因為這是自己和母親真實的事,因為母親和她的私人感情不想變成大眾話題,因為不信任別人有能力了解她和母親這一輩子的過程。
 這是馬曉穎的電影處女作。她曾在一九九三年報考中央戲劇學院未果,一九九四年再次角逐北京,一路過關斬將,終於如願進入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並參與多部影視劇的創作。其中電視連續劇《來來往往》,她不僅是編劇之一,還兼任副導演。《世界上最愛我的那個人去了》劇組四十五天把外景全部拍完,為了這四十五天,馬曉穎等了三年。三年前,斯琴高娃答應扮演片中的女主角,後來檔期一直空不出來,直到二○○一年後半年才如願以償。她簡短地說明了接這部低成本影片的原因:「素材感人,再加上看到了導演的用心良苦。」扮演媽媽的是北京電影製片廠的演員黃素影,扮演女作家先生的是中央實驗話劇院的著名演員石維堅。
http://paper.wenweipo.com/2002/11/15/EN0211150035.htm
 
張潔>百度百科
 
 張潔(1937~ )當代女作家。中共黨員。原籍遼寧撫順,生于北京,幼年喪父,從母姓。讀小學和中學時愛好音樂和文藝。1960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到第一機械工業部工作。翌年加入中國作協。1982年加入 國際筆會中國中心,並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赴美國參加第一次中美作家會議。任北京市作協副主席。1992年被美國文學藝術院選爲榮譽院士,國際筆會中國分會會員,中國作協第四、五、六屆全委會委員、第七屆名譽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現爲國家一級作家、國務院授予的有特殊貢獻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北京市作協副主席、北京市政協委員。   
   獲獎情況:   
 《從森林裏來的孩子》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誰生活得更美好》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條件尚未成熟》獲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祖母綠》獲全國第三屆優秀中篇小說獎。   
 《我的四季》 代表張潔這一時期的散文是通向理想人生的艱難跋涉,出于生活中的左沖右突的困境。   
 長篇小說《沈重的翅膀》(獲全國第2屆茅盾文學獎,曾被譯成德、 英,法,瑞典等多種文字出版)。   
 長篇小說《無字》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北京市第三屆文學藝術獎,《小說選刊》2001—2002年優秀長篇小說獎,第六屆國家圖書獎,第二屆女性文學獎,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張潔獲意大利1989年度“瑪拉帕爾帝”國際文學獎。   
 1992年被選爲美國文學藝術院榮譽院士。   
 是迄今爲止全國唯一獲得短篇、中篇、長篇小說三項國家獎的作家,並創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連冠”紀錄。是迄今爲止全國唯一獲得兩次茅盾文學獎的作者。   
 張潔以“人”和“愛”爲主題的創作,常引起文壇的論爭。 她不斷拓展藝術表現的路子,作品以濃烈的感情筆觸探索人的心靈世界,細膩深摯,優雅醇美。
http://baike.baidu.com/view/9131.htm

《瘋狂養老院》Getting On

一齣描寫老人安養病房裡幾位醫護人員與病患間互動關係的情境喜劇,彷彿紀錄片般的運鏡風格,寫實而又幽默的刻劃病房裡那些垂垂老矣的寂寥心靈,以及醫療職場上荒謬呆板的制式生態。
 從開場時,護士的手一邊握著準備往生的病人,另一邊按著手機的冷漠無感,就將這種心態展露無疑。有趣的是因為醫療體制的僵化,以及部門間的隔閡,讓片中主角們竟然因為病患的一坨「屎」該如何處理而搞得焦頭爛額,犀利地諷刺當今英國社會過於繁文縟節的顢頇心態,以及那種從下到上的官僚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本劇出色譏諷的對話,其實是沒有腳本的,當中的台詞全由演員們即興發揮,讓人見識到英國劇場所培養出來的紮實訓練。尤其,飾演拘謹護士長的Joanna Scanlan、唯唯諾諾老護士的Jo Brand,還有自以為是女醫生的Vicki Pepperdine,三人默契十足的嫻熟表演。也正因為這些優秀的演員,才能讓《瘋狂養老院》那種獨特的英式尖酸嘲諷得以如此透徹入味。
   第六屆世界公視大展精挑細選來自全球9個國家的11部精彩好片,主題為《慾望.謊言》,帶領觀影民眾一起揭露謊言世界包裹的「赤裸慾望」及「醜陋真相」。
 今年的開幕影片由山寨版紀錄片登場:(另參本館:《電視紀錄片創作》)
 單元一《紀錄片搞山寨》由來自英、美的兩部仿紀錄片喜劇【瘋狂養老院】、【結婚大作戰】爆笑開場。
 單元二以「死亡」為題的兩部劇情片,日本NHK製作的【老人‧金魚‧少女】(原名:火の魚),以及改編自真實空難事件的瑞士片【寄發死亡通知單】,無法預料的劇情發展,結局同樣令人震驚!
 單元三《"金"爆全球》,這場金權遊戲你玩得起嗎?本單元輪番呈獻自加拿大、美國、愛爾蘭漂洋來台的三部影片【女工搞革命】、【華爾街啟示錄之「錢」進泡沫】、【有殼蝸牛運動】,全都緊扣著「MONEY、MONEY、MONEY」,大人物把玩金錢世界的醜陋手段,是市井小民們無法想像的!
 《真相威而鋼》眼前真實世界全由謊言編織而成?【神秘男孩之死】看德國公共電視台如何跨國踢爆法國公視2台產製的戰地「偽新聞」,告訴您什麼才是「實況報導」!

(楨:以下是照顧重症病人和植物人的電影。長照 另參本館:假日孝子)

那一年曾做錯的事

 導演:范揚仲
演員:潘麗麗 李佳穎 李律 張捷
  阿立和國鋒是兩個情感互相依賴的高二生,某天,阿立誘使國鋒翹課,又提議一起偷車、飆車,但那晚卻發生意外,國鋒從此成為植物人。阿立原本是不愛唸書的人,卻在復學後認真上課,因為她每晚都要到療養院照顧國鋒,為他吸痰擦身換衣等,並拿出當日課表、課本和講義,轉而幫國鋒上課,她希望原本就是升學班的國鋒能在考試前醒來,不要錯過那原本應該發生的未來,卻也因為那一年曾做錯的事,她以贖罪的心情,放棄自己人生的其他可能。
  那一年曾做錯的事~導演的話
在這個故事裡,每個人的情緒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我的 那一年 一場車禍 讓所有人都陷在這個漩渦裡 就像繞不出去的迷宮,不斷的反覆,重來
   我們希望這像是個真實的故事 就像隨時會發生在你我四周 甚至,在某些情節或角色出現之後,你會想「啊!這不就是那個誰嗎?」
   阿立是我們的主角 跟國峰一起出車禍,她沒事,但國峰卻變成植物人了  一年多來,她每天去醫院照顧他
   人的本性,總有私心的地方  阿立的私心是想要實現自己不會離開國峰的諾言  而國峰媽媽則是私心的把阿立的行為當作懲罰  妹妹的私心是希望自己不要被影響  於是,壓力就這樣形成了  它把所有人都困在過去裡
   該往前嗎?能往前嗎?往前是什麼?
   如果,表演的本質在於真實 那麼你一定會記住李佳穎的阿立,潘麗麗的國峰媽媽,李律的國峰妹妹,張捷的國峰 她們像是真的經歷過一次那樣的事件
 很多時候,在我們的拍攝裡,故事都是自然的被她們的表演說出來 如果沒有不斷的提醒自己那是假的 情緒總會回不來,跟著一起哭是司空見慣的事啊!
   當媽媽被提醒也許國峰還會躺在那二十年三十年時,她無助了起來  而她悲傷與憤怒唯一的宣洩對像只有阿立 面對著所有的指責,阿立無法反應,她甚至只能無助的重複做著她應該在醫院才做的事 再也無法忍受的妹妹伺機爆發,她想要終止這一切 在這個故事裡,每個人的情緒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我們也是,你也是 by范揚仲
 http://blog.sina.com.tw/tbspts/article.php?pbgid=38401&entryid=611038

《非常愛情》(1997)
 
導 演:吳天明
編 劇:程彤
主 演:袁莉 柳雲龍 朱道嫻 韓夫一 龔蓓苾
  在考大學的過程中,舒心和田力兩個年輕人相識,並産生了純真的愛情。田力考入北京大學生物系;舒心和田力的好友文彙考入了省醫學院。
畢業後,田力留校從事生態研究;舒心在省醫院當了一名醫生。正當舒心喜氣洋洋地准備作新娘時,一封電報,傳來了田力在野外考察時墜下懸崖的噩耗。
經各大醫院醫生會診,結論是:田力的腦細胞大部分壞死,肌體頂多以植物人的形式存活一年。舒心則表示她絕不放棄,只要有萬分之一的希望,她就要付出一萬倍的努力去救治。
  從此,舒心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曆程。在她不懈的努力和老中醫的幫助下田力終于蘇醒過來,可他喪失了記憶,智商降爲三四歲的兒童。
舒心不氣餒,她遵照老中醫的指點,用科學的方法,堅持對田力進行體能和智力的訓練,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目標是使田力成爲一個自食其力的對社會有用的人。
  幾年過去了,舒將全部的精力、體力、物力和情感給了田力,朝夕相處中她集教師、醫生、母親、戀人的職責和情感于一身對田力無微不至地照料,而田力雖然還是不認識舒心,但他像個大男孩一樣對舒心産生了依戀和依賴。舒心拒絕了好友文彙的愛情,不顧母親和田力外婆的勸阻,同田力舉行了婚禮。
新婚之夜舒心柔情滿懷,可田力無動于衷不解風情。 田力導師病危,舒心帶田力到北京看望。
  夜晚,田力在北京大學的未名湖畔,看到當年舒心刻在楊樹上的“思”字,突然打開了塵封的記憶的閘門,他認出了舒心就是他十年前的愛人。
由于舒心在救治腦損傷病人方面卓有建樹,被作爲專家正式調入省腦康複中心;田力也重返山野,致力于他所熱愛的生態學研究。
 
永失我愛 (1994) (Farewell My Love)

導演:馮小剛
主演:徐帆 郭濤 劇雪
  劇情梗概:
 專門替別人從外地往北京運送汽車的個體司機蘇凱巧遇空姐林格格,並對她一見鍾情,但是格格對他的印象卻不好。後來在一次接送格格與她的同事回京途中,在路上所發生的一切,使格格對他産生了好感,並在回京後不久,雙雙墜入愛河。
 然而就當他們感情日深並准備結婚的時候,蘇凱得知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不忍拖累愛人,狠心趕走了格格……
當格格得知一切來到他的面前時,病情已經惡化的蘇凱已沒有表達感情的能力了,唯有眼淚在流淌著。
 熱情幽默的青年蘇凱對空姐林格格一見鍾情,經過一番努力,終于用真誠打動了格格的心,二人迅速墜入情網。隨後,蘇凱用賣舊房得來的錢在公路旁買地建房,兩人滿心歡喜准備結婚。就在此時,蘇凱因身體偶感不適去醫院診治,想不到診斷結果卻是他得了一種叫做“肌無力性疾病”的不治之症,蘇凱一下子陷入絕望。格格一邊工作,一邊沈浸在婚前的喜悅中,蘇凱冷靜下來後,爲了不拖累年輕的格格,決定向格格隱瞞病情並提出分手。格格被蘇凱強忍心痛趕出了門,格格的好友楊豔知道實情,留下來照料蘇凱。善良的楊豔在照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愛上了個性堅強、心地善良的蘇凱,蘇凱在楊豔的安慰與鼓勵下終于回應了這份愛情,隨後含笑離開人世。多年以後.格格一家和楊豔一家一同在蘇凱留下的小木屋中過著幸福的生活。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9518046

《博士熱愛的算式》:記憶與愛情平(另參本館:《數字的異想世界》)

博士只有八十分鐘的記憶,一旦超過這個時間,他的記憶就自動歸零,重新開始。      然而,博士卻用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驗證了愛的永恆。
   記憶是愛情的所在。但是:記憶的界限,會是愛情的界限嗎? 
  倆人第一次的牽手、親吻,以及那些細心呵護,都被「記憶」見證了,我們總是希望記憶裡滿滿都是愛,不要遺漏。但是,如果你的記憶只有八十分鐘,只有八十分鐘的愛,你會不會感到遺憾?《博士熱愛的算式》告訴我們,這八十分鐘既是短暫,更是永恆。
  這本小說描寫:前來應徵的管家、管家的小孩,以及一個車禍腦傷、只有八十分鐘記憶的數學博士,三個人的相處。它的情節沒有明顯的高低起伏,人物也很單純,但是在小川洋子——淡柔的筆調下,卻透著小心翼翼,彷彿是幾縷來自內心的壓抑,想要維持愛情的和諧,想要訴說彼此珍惜的友誼。這種和諧,宛如博士心中數學的平靜與永恆。
  小川洋子說:「我希望可以呈現數字的永恆和人類的有限的對比。人類與永恆數字抗衡的的短暫光芒,都凝聚在這八十分鐘內。正因為只有八十分鐘,所以,三個人相處的每個瞬間都顯得十分珍貴。」
  「妳穿幾號鞋子?」
  「24 號。」
  「哇,多純潔的數字,是 4 的連乘。」
  「連乘是什麼?」
  「把 1 到 4 的所有正整數相乘,就等於 24。」
  「妳家的電話幾號?」
  「576-1455。」
  「5761455 嗎?真了不起!這是 1 億以下的質數的總數。」
  這是博士與管家第一次見面的對話。看似平淡的對話,卻包含了博士對數學、對人們與世無爭的情感。當博士見到管家的小孩那平坦的頭頂,便開心地說:「哇,裡面應該裝了一個聰明的腦袋。」
  「你就叫做『根號』,只要使用根號,就可以給無窮的數字、肉眼看不到的數字一個明確的身分。……無論什麼數字都不會嫌棄你,並且身居在你的身體之中。『根號』實在是個寬大的符號啊!」
  就這樣,永恆的數學符號,讓三人之間出現了連結。管家的兒子從小就沒有父親,博士不但給他新的名字,還給根號嚮往已久的父愛。博士教他功課,還陪他練習棒球,無論在任何的危難下,博士都保護著根號。但是博士的記憶是短暫的,沒有辦法再累積,所以博士需要依靠貼滿在身上的紙條,去記得管家與根號。心疼博士的管家,也因此以無比的耐心與愛心,來照顧博士的起居,同時與博士一同領略、共享數學的美好。
  博士對根號的愛是無私的親情,博士對管家的愛是深厚的友情,那麼博士的「愛情」在哪裡呢?當愛情、親情與友情發生衝突的時候,只有八十分鐘記憶的博士又要如何化解?《博士熱愛的算式》並沒有直接描述博士與寡婦的愛情,但是我們可以從作者壓抑的筆觸裡,感受到兩人背後巨大的愛情能量。寡婦正是請管家來照顧博士的人,她是博士的大嫂。
  博士與寡婦的戀情埋藏在那八十分鐘的深處,「叔子的記憶已經無法再向1975年之後前進一步了。」——那是不能往前、只能停在某個瞬間的情感。八十分鐘,對寡婦來說是短暫與遺憾,對博士來說,卻是永恆與平靜。可是,管家、根號與博士的朝夕相處,卻使得寡婦對管家產生了深深的妒意。寡婦不能忍受外人與她小叔太過親密。寡婦對管家下最後通牒:「有我在。叔子一輩子都不會記得你,卻一輩子都忘不了我。」
  在根號面前,在一次寡婦與管家的爭吵之中,博士喊著:「不行,不能欺侮小孩子。」博士隨即在紙上寫下一道數學式子,寡婦看了式子之後便沒有再說什麼,博士就這樣化解了一切不安與衝突。究竟是什麼式子,是博士熱愛的算式,它讓愛情、友情與親情不再扞格?是什麼式子,驗證了愛的永恆,讓所有的不協調歸於平靜,讓所有的執拗屈服呢?
  是歐拉恆等式,數學界公認最精練、最美麗的公式: eiπ+ 1= 0
  其中 e 是自然指數的底(≈2.7182818..... ),i 是虛數單位(= 根號 -1
),π是圓周率(≈3.141592......)。這幾個數字是全宇宙最無理、最超越
、最虛幻的數字,但是這三個怪數字遇在一起,再加上1,竟然讓一切回到了原點,就像是小說裡各種面向的「愛」翩然緊握,消彌了所有紛亂,讓愛回歸本真,宛若雋永的星光。歐拉,歷史上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曾經讚嘆地說:「eiπ+ 1= 0,因此上帝存在!」——這是《博士熱愛的算式》,小說最關鍵的式子,也是博士訴說愛的永恆,單純和諧的方式。
  因為愛,讓寡婦、博士、管家與根號的生命,彼此有了更深的互動與聯結。正像是歐拉恆等式,在看似毫無關係的數與數之間,竟然冥冥之中存在著自然的聯繫,它讓所有的不協調歸零。在八十分鐘的短暫記憶裡,博士將各種面向的愛,全部寫入一純潔的算式,因為數字的永恆,博士的愛也不再有界限。博士用他獨特的方式去愛身邊的人事物,透過數字來表達他的情感,博士說:「我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東西,但是我想接納萬物應有的樣子,把一切交給自然,度過生命每一刻的時間。」
  《博士熱愛的算式》,在2004年獲得日本全國書店的一致推崇,獲選「書店大賞」的榮譽,並且後來被拍成電影,是小川洋子的生涯代表作。這本小說,成功地將「理性」的數學與「感性」的愛情,結合在一起,呵護在一起,也成功匯聚了人性裡的不同情感。
  記憶的短暫,與愛情的永恆,小川洋子在《博士熱愛的算式》以令人難忘的筆觸,啟示了我們。
http://blog.xuite.net/sinner66/blog/9458976

博士熱愛的算式(二版)(麥田出版 2008)

作者簡介小川洋子Yoko Ogawa  一九六二年出生於岡山市,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系文藝科。一九八八年,以〈毀滅黃粉蝶的時候〉獲得海燕新人文學獎;一九九一年,以〈妊娠月曆〉獲得第一○四屆芥川獎;二○○四年,以《博士熱愛的算式》獲得讀賣文學獎、書店大賞,以《婆羅門的埋葬》獲得泉鏡花文學獎;二○○六年,以《米娜的遊行》獲得谷崎潤一郎獎。主要著作有《不冷的紅茶》、《溫柔的訴求》、《愛麗斯飯店》、《沈默博物館》、《安妮.法蘭克的記憶》、《祕密結晶》、《無名指的標本》、《凍結的香氣》、《貴婦人Α的甦醒》等多部作品。

  小川洋子的筆鋒冷歛,早期作品多以描寫人性的陰暗和殘酷見稱,三十歲之後,開始有所轉變,特別是為《安妮的日記》前往德國奧茲維斯集中營採訪時,感受到「人類是如此殘酷,卻也如此偉大」,寫作風格因而轉變,「不再尖銳地刻畫、暴露人類深藏的惡意」,而能夠以「人類是善惡共同體」的態度看待他人,並且開始撰寫與記憶有關的主題。
  其作品在歐洲受到極大的迴響,法、德、西、義均有譯本,且經常舉辦朗讀會朗讀其作品,更有三部作品在法國改拍成電影。《博士熱愛的算式》一書被喻為其生涯代表作。
 
公視人生劇展—車站 感想 2010/01/14

早上10:30 都會準時收看公視播出的人生劇展,今天1/14和老公一起收看此節目,劇名為『車站』,故事的大綱由網路取得的,如有侵犯,煩請告訴我一下。謝謝!
從節目一開始,我的心慢慢跟著它走進去故事裡,劇情的發展越來越吸引我,看著劇中的父親得了老年痴呆症,影響全家人的生活,腦海裡不斷的回想此刻是那一班的火車進站,最後病癱在床上,然而在他的心中還有好多好多話想說,最後唸著一句---幫明月找一個可靠的女婿,走完他的人生車站盡頭。
我也感動的哭了,把握當下,珍惜身邊的人、事、物,人生有如車站,總有該下車的時候。
  故事大綱
這齣九十分鐘的單元劇裡,前六十分鐘是以女兒的敘述觀點去看寡居多年的父親和一直未婚的自己,回家探視父親,無意中攜帶回台北的寂寞,常常是融加了自身的處境以及對父親的憐惜,雖然,這些一再和心情交揉的沮喪和蒼惶從未在家人面前表露,女兒的滄桑、無奈總無法遁逃的,一次次寫在往返台北、礁溪列車間的窗影上,以及在台北倉促獨行的腳步……
面對日漸衰老的父親,女兒一度急著找對象,一來不想讓父親帶著遺憾和擔憂離開人間,其實在為父親做這一切努力當中,女兒何嚐不也因為感觸生命的衰老和無法掌握,害怕日漸高齡的自己有朝一日也將面臨同父親般衰老獨居的困窘和孤獨。當然,這樣細密的心思和憂傷,可能必須透過旁白或和閨友的深談中闡述。
劇中有二十分鐘的長度以癱瘓的父親為觀點,由他的旁白和心理神智敘述父親走失、被女兒找回家後到他往生這五天當中,家人的形形色色和癱瘓在床的父親其急切的心情。父親的旁白和他癱瘓的身體,像是蹺蹺板的兩端,互相抗衡的並行著。父親不願兒女為他費心思及醫藥費,還有擔憂小女兒未婚的急切,總和動彈不得的手、眼、口、鼻、舌交拍擊響著;癱瘓昏迷前的他,因老人癡呆症,記憶力和認知快速衰退,癱瘓躺床上的他卻清醒無比,還背起每一班經過礁溪的列車時刻,以心智感覺每一班經過窗外的列車,成了父親往生前這五天,判斷日夜時序最佳的準規,這就像女兒所說的,父親是個工作一輩子的鐵道員,他的專業精神常讓人在尊敬和想偷笑之間猶豫徘迴,不過,到了父親臨終這一刻,觀眾可能跟他女兒一樣,很難再對他的認真發笑,對躺在床上卻急著為每一個兒女設法,尤其擔憂尚沒有歸宿的小女兒,父親的憂急其實讓人很不捨。
不過話說回來,生命終究是一段旅程,當早已過世的母親和伯父,乘著亮光自窗外飛來,帶父親同往另一個世界飛去時,人間的列車也正由台北經過礁溪往花蓮駛去。以車站為劇名,乃希望能以更寬闊、更了然的象限來看待終將衰竭的生命。
  關於車站
生命其實是一段旅程,有起站有終站,只是送別我們最親最愛的人往終站這個路途,我們總是依依難捨,企望養我們、愛我們的父母能健健康康陪我們搭乘生命列車,繼續欣賞窗外美景,而不是害怕的守著他們,眼看他們一天天變老,我們卻手足無措,完全不知道能如何幫他們和衰老病痛相拔河。然而生老病死都皆為生命自然的順序,不是嗎?所以,我們試著以不是那麼悲觀的方式去說這個故事,述敘這個高齡未婚的女兒對父親的愛,尤其患有阿滋海默症(老人癡呆症)的父親,其言語行動常是讓人啼笑皆非的。 若要探討這個戲的特色,請多留意它的形式結構!
http://blog.udn.com/a9911379/3686365

《絕地花園》罕病病友故事劇集 過了天橋,看見海 (小腦萎縮症)

編導:楊雅喆
演員:高捷、吳澍廷(吳樹珽)、陸奕靜
  入圍2004年金鐘獎最佳戲劇類導演(導播)獎 - 楊雅喆
          戲劇類編劇獎 - 楊雅喆
  2004亞洲電視獎最佳單元劇及最佳男演員獎 - 高捷
他(吳澍廷飾)還記得,八歲那年,父親(高捷飾)要他一個人搭火車回老家「去把小叔的西裝拿回來」,因為「叔叔要去睡覺了」。
這代表的是,在醫院中的叔叔即將離開,這種事情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
那幾年全家族的叔叔姑姑因為神秘的疾病相繼死亡,沒有多久就會發生一次,並不令人特別悲傷。
那個偉大的旅程。他絲毫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一個人從台北搭上火車到了基隆,路上也只有小小的耽擱了一下下,看看海邊的大船,隨即踏上正確的方向。
不過通往老家的路上還有個隧道,他從未獨自一個人走過那裡。
那是一個一定會有女鬼躲在裡面的陰森隧道……,為了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他也只好硬著頭皮走進那幽暗的隧道,遇見了紅衣女子(陸奕靜飾)從輪椅上跌下,他一次又一次嘗試,終於幫助紅衣女子坐回輪椅上,然後他再獨自前往叔叔家
拿到西裝後,他忽然加快了腳步…
   小腦萎縮症
1. 身體會抖,動作變慢、精準度變差。走路步態不穩,容易跌倒,兩腳通常要張得開開的。
2. 眼球轉動異常
3. 講話含糊不清、吞嚥困難。
  全片開始於一篇作文,題目是:「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
    我爸爸是偵探
    他很厲害
    抓過很多的壞人
    他槍斃過八個分屍魔王
    和三個電視台的主播
    所以我媽媽才會愛上他
    最近因為立了超級大功
    所以可以回家休息
    現在他每天都可以在家裡陪我
    也會做飯給我吃
    他最會煮的一道菜是番茄
    他說番茄其實是一種動物
    切開來就會看到它的肉和血
    我覺得西瓜也是
    可是西瓜沒有番茄好
    因為西瓜長得比較笨
    也比較沒營養
    吃番茄最好的地方是
    你好像有吃肉
    可是你又沒有吃肉
    大部分的番茄
    在你切開它的時候
    都不會尖叫
    所以不會很恐怖
    只有小顆的番茄
    在你吃它的時候
    它會小小聲的吱的叫出來
    如果你在吃的時候
    仔細聽就聽得到
    真的會有吱的一聲哦
    所以我覺得番茄是一種很好的動物
    我爸爸也是 」
  我聽了這段話 嘴角為之上揚 久久,不能抹滅心上甜甜的感覺…
記得爸爸幫小龍擦藥時大大聲地喊:「 跟我說一遍,要勇敢!要勇敢!!」 然後他幫爸爸拔罐時也像個小大人似的重覆著相同的話……
  當他在隧道裡遇到紅衣女子時小龍對她說:「 我爸爸說,什麼事只要多試一次就會成功 」…
  這是目前我看了四集絕地花園裡最喜歡的一集 沒有感動流下的眼淚,但也沒有遺憾或是難過 卻是以一種輕鬆恢諧的態度 體驗到一個家族的宿命 和一對父子間絕妙的相處
  直到看完的隔天 心裡,才開始有了微微的酸處…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觸
  我並不確切知道 最後小龍看著爸爸 為什麼哭了…也許是開始以為的自由 帶來了更大的害怕…
  當爸爸對他說:「 把西裝拿回來了啊,終於長大了 」他笑了…
  長大對一般的孩子是值得驕傲的自由和喜悅 就好像小的時候 總是希望有一天什麼都能自己作主 再也不用受拘束
  但在這個父親口中的「長大」似乎有著,不能陪你到最後的無奈、即使不能陪你,也終能放心的感慨…
  這自由對孩子來說,更包含了對父親的不捨…就像小龍父親最後寫下的那封信 當家人一個個離開後 他終於明白 這是他無法逃脫的宿命 但是,他得為孩子留下…
  於是在他們口中的「長大」,竟也帶著成全和傷感,而他們以微笑面對…
  「絕地花園」這一系列單元劇最吸引我的 是他不帶文字的情感 透過戲劇 我好像聽到它在對我說 罕見疾病所需要的 並不是同情 而是瞭解和感受
在絕地花園中綻放的花朵 比一般人更堅忍,也更有奇幻的色澤和姿態 不論是什麼形式的生命 都有屬於他的一種美…
  「有人說  父母是為了成就孩子一生的幸福而存在的  這對我來說 未免是太豪華的想法  我想  我能給的 也不過是陪他吃一頓晚餐的幸福而已 」
一頓晚餐的幸福 我可以 給多少次 我,不曾算過 甚至,更不曾想過……
http://tw.myblog.yahoo.com/jw!jL5ST7uTHAI50w6zmwrUxbRejw—/article?mid=251

〔公視人生劇展〕 遺失的美好 

節目介紹
本劇描述一個年華逐漸老去的保守鄉下婦女,在罹患老人失智症初期,心靈角落的那個潘朵拉盒子突然被「記憶」打開了,雖是零零碎碎的畫面,卻曾是她在生活壓力下最大的精神慰藉。
這若有似無的情愛詩篇,表面上看起來是一超熟女的精神外遇故事,實質上,它表達的是一個不甘心一生被忽視的傳統女性,一方面對追求夢想的渴望,另一方面卻又擺脫不了現實的重重束縛。
天平兩端的擺動,令她在猶豫、矛盾中掙扎。這樣一位傳統的台灣女性,從來不懂得要用多一點的勇氣去改變現實生活的不安與困境,進而創造屬於自已的命運,只是一味地將自已心中的夢想與渴望在「相夫教子」的宿命中不斷地拔除。
直到孝順的兒子發現逐漸失智的母親看見自已年輕時的素描畫像,臉上綻放出的那股光彩笑容,認定為母親圓夢後,終於重拾母親對於生命的感動,也喚醒了她原本不再存有的生命活力。

 《遺落的玻璃珠》

 《2009台北電影節》將於6/26與7/9播放探討失智症電影《遺落的玻璃珠》,而公益團體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為了讓更多人認識跟了解失智症問題,特別邀請民眾來台北電影節看這部精彩電影!23日的記者會上,導演賴俊羽分享他首度拍攝失智症題材影片的心情,而參與演出的朱陸豪、蕭瑤與游智祥也表示,在拍攝的過程裡對失智症病患的痛苦以及家屬的心情感受深刻。而父親罹患失智症的藝人郎祖筠以失智症家屬身分現身說法,除了談父親,也呼籲大眾要重視失智症問題,因為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遺落的玻璃珠》導演賴俊羽表示,人往往在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過去,當親人還沒有生病之前,人們總沒發現這些習以為常的日子就是幸福,如果記憶可以凝結在最幸福的時光,那將會是件多美麗的事啊!因為有這樣的感慨,讓他有了拍攝這部電影的構想。
  《遺落的玻璃珠》演員朱陸豪表示,他的母親也患有失智症,只是一開始的時候他不知道,因此有時候回家看到媽媽煮了三鍋飯,或者是早餐吃了三次,常常會對媽媽發脾氣,覺得她怎麼越活越回去,作事情都不用腦袋,後來才知道這是一種病,因此在演出的時候,心情特別複雜,也更能體會失智症病人家屬的痛苦。
  在片中飾演失智症婦人的資深演員蕭瑤,在記者會上講到眼眶泛紅,她難掩激動的表示,拍這部片讓她深刻的感受到人生有許多無奈,其實罹患失智症的人也許不太痛苦,因為什麼都忘了,但是痛苦的是家人!為了家人,她開始重視自己的身體,預防老化,希望自己不會成為家人的痛苦負擔!
  郎祖筠則說,自從父親生病以後,家人情緒總是跟著父親病情起伏,有時看著父親她覺得好心痛,而她最擔心的事情是,「有一天,爸爸會不會把我也給忘了?」一想到爸爸可能會忘記自己,她忍不住流下淚來!她哽咽的說,她知道《遺落的玻璃珠》是一部很精彩的影片,但她其實不敢看,因為會想到爸爸生病以來的點點滴滴…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指出,據統計,全球每七秒鐘就出現一名失智患者,而在台灣,每二十位老人就有一位是失智症患者。然而因為社會大眾對於失智的不瞭解或逃避,導致許多失智長者隱藏在社區中,無法接受適當的照顧。其實醫學資料顯示,如果失智症狀沒有獲得正確的治療,壽命僅有七年,但如果可以及早發現並對症下藥,壽命將可有效延長到十五到二十年。為了讓更多民眾認識了解失智症患者,失智老人基金會將邀請民眾來台北電影節看《遺落的玻璃珠》,現場還有影片導讀與映後導演座談,時間分別是6/26下午15:40以及7/9中午12:30,每場限300張,有興趣的民眾歡迎打0800-22-8585向失智老人基金會預約報名,於現場開演前1小時領票,10分鐘前開放現場民眾入場,每人限報2名,額滿為止!
http://app.atmovies.com.tw/news/news.cfm?action=view&newsid=15105

遺落的玻璃珠

製作人-蘇照彬、黃志明
導 演-賴俊羽
編 劇-李佳穎
主要演員-
田 明 飾 郭人傳
蕭    瑤   飾 湯春幼
李佳穎 飾 湯春幼(少年)
游智祥 飾 郭人傳(少年)
朱陸豪 飾 郭宏義
  劇情簡介:
阿幼是個普通的十六歲高中生,某天她迷迷糊糊醒來,發現自己捲入一種與平時類似卻又相異的生活。她的家莫名其妙被佔據,父母不見了。
  在碰到許多無法解釋的怪事之後,阿幼終於理解,她就像愛麗絲掉入兔子洞那樣,不小心走入了夢中世界。若要找回原來的生活,她必須找到夢境的出口。
  阿幼在公園遊走,無人聞問,只有一位老人願意跟她說話,他是郭人傅,一個經商失敗的寂寞老人,郭人傅帶阿幼回家,給她吃住,無微不至地照顧她。
  夢中世界的時間與空間會跳躍、不連貫,夢裡的事件與現實也沒有什麼關連,因此,阿幼會反覆發生不可理喻的行為:她走入浴室卻忘了洗澡,因追逐幻影而走失,記不得自己曾做過的事,指控家中的幫傭偷竊。
  幫傭秋玲對阿幼忍無可忍,辭職走人,郭人傅的兒子也希望他將阿幼送走。對於阿幼所引起的種種事端,郭人傅無怨無悔地承受,但在無人分擔的情況下,他也逐漸被絕望所淹沒。
  女孩心裡還潛藏一個遙遠的記憶,念念不忘,要尋找一個失落的東西,但她的努力卻帶給周遭的人痛苦。郭人傅的陪伴使她逐漸走出記憶的迷霧,最終,女孩發現自己失落的是自己…。
  導演小檔案
賴俊羽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以實驗動畫與創意視覺效果為個人作品風格,2004年學生時期的作品《告別式》以特殊的視覺手法,描寫關於退伍老兵生活在台北市的寂寞心境,是一部結合電腦動畫與人文意味濃厚詩意的作品,《告別式》更獲得2004年台北電影節台北主題獎的首獎。2005年開始參與製作電影《詭絲》是一部港日台三地跨國際製作團隊合作的電影,高規格的製作也創下台灣製作預算最高的電影,更因為其在《詭絲》視覺效果的貢獻同年也獲得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的獎項,2007年擔任電影《不能說的秘密》的視覺效果指導,《不能說的秘密》不但在中國、香港、台灣等亞洲地區創下票房佳績,也在2007年再次獲得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的肯定。
  製作經歷
■2005年電影《詭絲》蘇照彬導演(2005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特效助導導演助理
■2006年公共電視人生劇展《極限燙衣板》李芸嬋導演視覺效果指導
■2006年公共電視人生劇展《夏天到了,出去玩吧》連奕琦導演視覺效果指導
■2007年電影《不能說的秘密》周杰倫導演視覺效果指導
以及多部廣告與短片製作
  得獎作品
■2004年短片《告別式》台北電影節台北主題獎首獎
■2005年短片《告別式之告別視》台北電影節台北主題獎入圍
■2007年電影《不能說的秘密》第四十四屆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
http://blog.sina.com.tw/tbspts/article.php?pbgid=38401&entryid=582065

金馬國際影展 : 被遺忘的時光

當這些失智老人漸漸遺忘,身邊的家人開始整理過去的照片與回憶點點滴滴。或許那些被老人家遺忘的時光,會在子女多年後的回想中被喚醒,被刻畫得更深刻,每說一遍故事,那些模糊的輪廓也就漸漸清晰起來,讓家人更珍惜曾經相處過的時光!
  我認真覺得每個還有長輩在身邊的人都該看這齣電影【被遺忘的時光】。
  謝謝楊力州導演決定拍一齣題材不熱血(笑)的電影,但是真的!真的是需要存在這樣一部電影!
  因為參加絕色影城的FaceBook活動獲得特映場電影票而觀影,一但要看的電影,我一向盡量不先看簡介或影評,不想被爆雷、也不想因為預設的想法而錯過電影真實想傳達的。
  所以,即使我也拿過這部電影的酷卡,但在看電影之前,我完全不知道這是部在演什麼的電影。
  如果你跟我有一樣的潔癖與嘗鮮的嗜好,而願意看看這齣很讚的紀錄片電影的話,可以請直接開新視窗查詢時刻表了,下面就要開始爆小雷囉!
  台北信義威秀、台北絕色影城、台北欣欣秀泰、台中老虎城威秀、台中新時代威秀影城、高雄大遠百威秀!
  對~沒錯!就只有這幾家戲院,這是國片很常發生的狀況,雖然最近新聞說首週票房不錯,但是還是需要大家共同牽成!
http://www.wretch.cc/blog/leemaru/24868949

平凡幸福 不再讓你孤單A Beautiful Life

導演:劉偉強
演員:舒淇、劉燁、黃秋生、田亮
  在過去香港還沒回歸前,一堆大陸人往港台掏金,隨著政局改變經濟復甦,現在反而是港人要前往內地賺人民幣,舒淇在劇中飾演一名來自香港前往上海從事房地產的上班女郎,在偶然一次交際應酬喝得爛醉之際遇見正好也在同個地點與警察同袍喝酒慶祝的劉燁,兩人因此種下不解的情緣。
  影片可以切割成兩個部分,前半部是舒淇的表演,看似樂觀豪爽,劉燁個性忠厚老實差了天南地北,即使得知舒淇與有婦之夫有染卻依然偷暗戀著她,甚至還幫助舒淇利用其工作之便查探其行蹤(這也是後半部劉燁失去飯碗主要因素之一),舒淇不順遂的人生和劉燁平凡幸福產生對比,所賺的錢大部分都被前男友拿走外還有了其他女人,想要創業成立公司,銀行不批准貸款,好不容易劉燁借了一筆錢給他,卻又冒出政府單位檢查設施不合格,人生不斷的遭遇挫折,選擇暫時遠離繁華的上海回到家鄉、劉燁的雨傘再也抵擋不了現實傾盆大雨來襲,默默離開他的身邊。
  在鋪陳舒淇不順遂生活同時,一方面對比著劉燁平凡踏實的幸福,有個患有自閉症的弟弟,卻無怨無悔的照顧,甚至還有女孩願意嫁給弟弟田亮,每當喝醉酒的時候舒淇就會有如一瀉千里般說出自己內心壓抑的千言萬語,她以為世界上早就已經沒有幸福可言,她的父母親一見到她就是要錢,重重的房貸壓在身上(這似乎也是現代人的悲哀),家庭責任、愛情憧憬、理想野心都在一場舒淇在巷子大哭大鬧的戲碼中一氣呵成的表現,這是舒淇這幾年最精湛的演出,過去舒淇演出內地電影多半水土不服,這次在這部電影中因為腳色設定剛好很適合舒淇發揮,演起來駕輕就熟,這或許這是時下獨立女性的模樣,在人前堅強在背後卻早已以淚洗臉。
  當舒淇離開上海的時候,劉燁情深義重的保存舒淇所有東西,遭到學弟檢舉革職並發現自己因為工作傷害而罹患腦血管老化症,舒淇回到上海成了劉燁的舞台,因為記憶力極差無法工作、接送舒淇回家坐過站,舒淇依然癡癡的在原地等待,一向受到照顧的弟弟田亮深怕哥哥回不了家偷偷在背後跟著,一件又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情卻又無能為力的完成,處處需要叮嚀,回到昔日工作職場警察局發怒,這場戲也是劉燁個人表現最棒的地方,因為他無法忍受自己不能養家活口,不能給舒淇以及即將誕生的孩子最大的幸福。
  電影原本片名叫做美麗人生,後來藉由陳昇的歌曲串場改成了不再讓你孤單,片名充滿文藝氣息,故事架構也和張曼玉的甜蜜蜜十分相似,不再讓你孤單卻是一部誠懇描寫平實的愛情,劉偉強過去絕大部分都是指導黑幫電影,如今指導這部愛情片用著最簡單的言語沒有華麗的鏡頭技巧,真摯表達出平淡卻又甜蜜的幸福模樣,也是劉偉強最棒的愛情電影,也推翻過去港女多半現實的印象,近乎客串演出的黃秋生說著原來香港女生原來也是有情有義的,推翻了連凱說著你們香港女生不是都那麼認真吧,而田亮的演出則是讓影片多了幾絲欣忭。
  從原本野蠻女友戲路發展到愛情悲劇路數,加上兩位早已經在美人草合作過的影帝影后,這次二度合作反而更和襯,不再讓你孤單是一部讓你深深感動之作,平凡幸福不需要高樓洋房、山珍海味,只需要吃得飽穿得暖最愛的人陪伴在身邊就是最無與倫比的幸福。
http://mypaper.pchome.com.tw/jolie064/post/1322231100

台長: 阿楨
人氣(9,217) | 回應(9)|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傷痕累累》
此分類上一篇:《當下的戀人》

阿楨
〔公視人生劇展〕 女人40

節目介紹
這部戲的主角,是四個40歲的女人,其中一位主角楊佳遠,是這部戲導演的化身。
在很年輕的時候,楊佳遠開始拍戲,從執行製作到製作人,到現在,她已經是個導演,她拍過很多戲,或許你看過,也或許你不記得她,但她是真的很愛這份工作,當別的女人在家裡或在感情裡享受生活的時候,她不是翻班拍戲就是熬夜剪接,幾乎沒有什麼機會停下來問自己,是不是喜歡這樣的生活,就這樣一直被現實推著走,抱怨拍戲環境不夠好,抱怨預算不夠好,或許她跟很多女人心裡的疑問一樣,是擔心自己不夠好。
張宜、小栗、書書是她認識二十年的朋友,他們因為拍六壯士這部戲而認識,當年拍這部戲真的很苦,每天拍戲時間長,熬夜不睡覺是常有的事,佳遠和小栗還因為這樣差點出車禍,小栗累了還帶演員開車走山路,車子差點掉進山溝裡,佳遠則是開車開到睡著,最後和公車擦撞,撞斷了後照鏡,當下趕著工作都不會有感覺,事後想起和死神擦身而過,真的會捏一把冷汗。
當年除了燈光攝影以外,整個劇組只有兩個男生,現場都是女人,棚內換景所有的陳設道具,超乎想像的重,經常要四個人合力抬起才能換景。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臨演不夠,這四個女人當臨演,上沒人願意上好幾層樓高的高台,導演要什麼,這幾個女人都得生出來,山羊還是小事,拍著拍著導演要一隻老虎,她們想盡辦法真的借了一隻老虎,老虎主人沒來,她們在現場被那隻老虎弄得滿頭大汗;現在很難想像,一個八集、一集六十分鐘的戲,當時拍了一個多月。
楊佳遠因為是副導,為了導演交付的指令,經常和小栗處在對立的狀態,吵架是家常便飯,以至於晚上休息以後,她們都跟她有距離,可是沒想到拍完後,四個人竟然有了革命情感,而且變成了好朋友。
故事就是從這四個女人的度假開始說起,為了破解命帶孤寡的詛咒,她們為了看流星而來,也為追尋愛情的夢想而來;而她們也不小心帶來了各自的問題,佳遠正在工作和愛情的問題裡煎熬,張宜不斷想要在父親面前證明自己工作的能力,信誓旦旦愛情已死的女強人小栗竟然在這旅程裡邂逅了一個年輕男孩,篤信算命的書書,在這次旅程當中,忽然想通了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
最後,關於感情或生活,沒有人能給40歲的單身女人答案,但戲裡,楊佳遠期望自己往前走,找到一個能讓自己安靜下來又有力量的方式,讓自己快樂。
2012-06-21 11:08:52
版主回應
阿茲海默藥療效不佳 2大藥廠研發喊停 中央社 2012.08.08

輝瑞大藥廠和嬌生集團6日表示,由於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疫苗療效不如預期,2家公司已放棄進一步測試研究。
兩家藥業巨擘表示,靜脈注射阿茲海默症疫苗最終第3期臨床試驗,未達有效幫助病患認知和功能表現的目標。2家公司決定終止研發計畫。
這項結果標誌近幾周來的第2起失敗案例。阿茲海默症疫苗在第2期人體測試時,頗被看好研發成功,現在以失敗收場格外令人失望。
輝瑞大藥廠藥物研發部門主管羅瑪諾說:「我們對測試結果非常失望,也很難過沒有機會提供輕至中度阿茲海默症患者和護理人員實質改善病況的機會。」
外界目前將注意力轉向禮來公司研發的類似藥物solanezumab,儘管成功希望同樣渺茫,但直至禮來今年稍晚公布後期測試結果前,仍有一絲希望。
輝瑞和嬌生宣布終止研發工作後,輝瑞、嬌生和禮來股價在盤後交易同步下跌。

阿茲海默症疫苗 後年問世 2011-04-24 中國時報

 一種用以治療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和其他失智症的新藥物「bapineuzumab」已經進入第三階段(最後階段)臨床試驗,可望在兩年內問世,這種新藥業經證實可以停止甚至逆轉失智症對腦部造成的損害,雖無徹底治癒的效果,但已被視為研究老人失智症的最重大突破。
 bapineuzumab算是一種疫苗,由美國輝瑞、嬌生集團和愛爾蘭Elan公司等大藥廠共同研發,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甚或逆轉「類澱粉蛋白」(amyloid)在腦部沈積。目前這種新藥已在全球針對一萬多名病人進行最後階段臨床試驗,而早期試驗顯示,該藥可減少類澱粉蛋白沈積塊的數量約達二五%。
 類澱粉蛋白是一種有毒蛋白,會在腦部形成沈積塊,一旦沈積塊愈長愈大,便會阻擋腦細胞互相溝通,從而影響人的記憶、情緒和行為。
 現行藥物可以延遲失智症的進程,但不能減少類澱粉蛋白,因此藥效很快失效。
 bapineuzumab含有一種抗體,可以鎖定類澱粉蛋白並設法將其排出體外,因此可能大幅延緩失智症的進展。但bapineuzumab只是本身含有抗體,並不能促使人體免疫系統自行製造抗體,因此病患每個月就須注射一次,每年治療費用需數千美元,且須終生施打。
 然而,若干專家認為,類澱粉蛋白不見得就是導致阿茲海默症的元凶。有早期試驗顯示,bapineuzumab並非對所有人有效,特別是對帶有容易罹患失智症基因的人幾乎毫無作用。
 研究失智症的英國專家瑞德利(Simon Ridley)說,如果進一步試驗顯示這種疫苗不但能清除腦部類澱粉蛋白沈積塊,且能預防失智症,那的確是重大突破。但他也提醒說,高劑量bapineuzumab會造成副作用,導致某些病人罹患血管性腦水腫。

能預防嗎?阿茲海默症 科學人2010年第102期8月號

重點提要
■阿茲海默症的發生率隨著年紀增長而增加,目前還沒有有效的療法。
■一些新藥物的臨床測試失敗,可能是因為服用的時間太遲了。
■利用新技術追蹤症狀出現前的分子變化,讓研究人員能在藥物發揮作用的時間點測試藥物。
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屬於顯性遺傳疾病(只要從雙親之一遺傳到該突變,就會發病),2006年全球統計約有2700萬名阿茲海默症患者,早發性的病例略低於1%。不過早發性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病變,顯然與一般晚發性(通常在65歲後發病)患者一致。
近幾年,多種治療輕微或中度阿茲海默症的候選藥物都失敗了,讓研究人員更加相信,這種疾病在記憶喪失還不明顯時就在發展了(包括異常蛋白質的增加與腦部細胞或皮質神經通路的損耗)。研究人員利用新的技術來追蹤症狀首次出現前幾年的疾病進程,證實了必須提早幾年開始治療才能發揮作用,因為即使病人的記憶還很正常,疾病可能已經默默開始發展了。
因此,很多關於阿茲海默症的研究將重心轉移到在症狀出現前就抑制疾病發展,其中除了利用藥物治療,也將採取改變生活型態等較安全與低花費的方法(相對於開給病人10~20年的處方藥物)。
提早治療之必要
對哥倫比亞阿茲海默症家族進行的研究,是預防這種疾病的前導工作。28年前,神經學家洛佩拉(Francisco Lopera)首先發現這些家族,也找到這些家族帶有的paisa基因突變(paisa是這個地區居民的綽號)。他近來開始聯繫這些家族中還健康的數百名成員,徵詢他們是否願意參與一項藥物測試,這種藥物能移除或抑制毒性「類澱粉β蛋白」(amyloid beta peptide)的形成,該蛋白質片段會在疾病早期破壞腦細胞。洛佩拉說:「這些家族成員的參與,對於治療與預防早發與晚發性阿茲海默症來說,猶如一道曙光。」
2012-08-10 09:20:28
阿楨
染上「超憶症」 生活細節忘不掉【聯合報2012.09.25

你能記起2006年每一天做過什麼事嗎?英國青年海曼可以。不僅如此,20歲的他還能告訴你,從他大約11歲以來,任何一年的某一天他吃什麼、穿什麼、當天的新聞,甚至是當天的天氣!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海曼患有「超憶症」(hyperthymesia),包括他在內,全球到目前為止僅有20例。大多數人回憶時,過去每一年裡最多只能想起11件事,海曼卻能想起所有細節,無論是聽過的對話內容或看過的節目,都難不倒他。
海曼對童年早期的印象很模糊,就跟多數人一樣,不過大約11歲起,事情有了變化。他說:「我並沒有立刻察覺記憶力變好,直到14歲時,我才發現自己能很快想起好幾年前發生事情的細節。」
一般人回顧過去時,是從大腦右額葉的長期記憶中提取資訊。海曼也是如此,但他連負責語言的左額葉及大腦後方負責儲存圖像的枕葉區也兼用來儲存長期記憶,所以記性特別好。
海曼說:「回憶的過程非常依賴視覺,就像可以快速從檔案櫃中拿東西一樣,過去的每一天都是圖片,所有日子合起來就是一連串圖片。」不過,目前在英國德倫大學主修英國文學的海曼說,只能記住生活大小事,超強記憶力對學業沒有太大幫助。

詳參【圖博館】:《計算機與人腦》 《蒲公英的記憶》 《記憶裂痕》 《明日的記憶》
2012-09-25 11:38:58
版主回應
長期記憶研究 有助治療失智症【聯合報 2012.09.12

美國科學家對人類記憶的研究有了重要進展,認出能將短期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的主要分子,有助於開發失智症與帕金森氏症的更有效療法。
研究人員在透過「臨床研究」期刊發表的報告中指出,認出這些蛋白質就能研發適當藥物,以增強記憶力,減輕精神分裂症、憂鬱症、帕金森氏症與失智症的部分認知症狀。
研究由賓州大學生物學系博士生霍克主持,他與同系教授艾伯共同執行。艾伯說:「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治療精神分裂症部分症狀的藥物,但都不能治療病人的認知症狀,包括記憶障礙。這項研究就是要針對認知症狀找出精確的原因,好對症下藥。」
研究的焦點是稱為「細胞核受體」的蛋白質。科學界已知這些蛋白質可控制許多生物功能,包括形成記憶。為了解這些蛋白質在記憶形成的過程中有什麼作用,研究團隊訓練老鼠以普通的方法記住地點與事件,記憶會轉譯到老鼠大腦的海馬迴,同時觀察49個細胞核受體基因的表現。結果發現,訓練的前2個小時,大腦海馬迴中有13個基因活動力增加,包括代號Nr4a的3個細胞核受體基因。
研究人員又培育出基因轉殖鼠,可以選擇性限制Nr4a的活動。研究人員再次訓練這些老鼠時,發現與正常老鼠相比,牠們海馬迴中的記憶比較少。
艾伯說:「基因轉殖鼠對於事件的記憶受損,代表海馬迴受到影響。這也就是失智症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記憶狀態。」
研究人員表示,基因轉殖鼠的短期記憶不受影響。他們也證實,Nr4a基因對於儲存長期記憶扮演重要角色。
艾伯說:「找到這些目標就有可能研發新藥物。目前治療精神分裂症、憂鬱症與其他神經障礙的大部分藥物,主要針對神經傳送素系統,也會影響人體的其他系統。我們希望能針對特定對象改變基因表現,越是精確,藥物就越有效。」


科學家發現「消除記憶」的方法 精神疾病防治福音 今日新聞網 2012-9-21

電影《MIB星際戰警》中,稍微照一下便會消除對方記憶的雷射筆,有可能化為真實?國外學者研發出可消除短期記憶的方法,預料可用作精神疾病的醫療。
瑞典烏普薩拉(Uppsala)大學發表劃時代得新研究,以簡單方法即可消除人類的短期記憶,主持人Thomas Agren表示,希望未來能將它用於治療焦慮症、恐懼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精神疾病。
研究人員說明,人類在聽聞某事物時,會先將它放在短期記憶中,其後經過不斷的體驗與練習等「鞏固過程」,即可將它納入長期記憶。因此,「人很難記住事情怎麼發生,卻能清楚記住最後的結果」。
藉由打斷鞏固過程這個動作,研究團隊找出修改記憶的方式。他們規劃一套實驗:給受試者看一張圖片並施予電擊,在受試者對於該圖片與恐懼連結之前,秀出該圖片時,不施加電擊。之後,研究者用MR腦波斷層掃描檢查受試者腦波時發現,並沒有該圖的反應。顯示如適時打斷鞏固過程,便能使受試者不再恐懼該圖片,對該圖片態度保持中性。

日立新技術 玻璃存檔「能保留好幾億年」【聯合報 2012.09.25

日立公司24日公布一種在石英玻璃薄片上儲存資訊的方法,這種材料耐得住極端溫度和惡劣條件,不會損壞,幾乎可永久保存,用一般光學顯微鏡即可讀取。
(法新社)
美國歌手鮑伯狄倫和滾石樂團已證明好音樂歷久不衰;如今日本高科技巨擘日立公司表示,資料的壽命可以更長,能保存好幾億年。
日立公司24日公布一種在石英玻璃薄片上儲存數位資訊的方法,這種材料耐得住極端溫度和惡劣條件,不會損壞,幾乎可永久保存。
對於將黑膠唱片轉錄成CD保存,後來又發現得把CD音樂放到MP3上的人來說,這項永遠不需要改變儲存裝置的技術很吸引人。
日立研究人員表示:「每天製造的資料量急遽增加,但就保存資料給後代而言,我們從開始在石頭刻字的那天以來,就一直沒有改進。」
他說,「遺失資料的機率可能增加」,目前現有的CD和硬碟等數位媒體,都只有數十年壽命,最長一世紀。
日立的新技術將資料以二元方式儲存在石英玻璃薄片內,用一般的光學顯微鏡即可讀取。這個儲存裝置原型由石英玻璃製成,長寬2公分,厚度僅2毫米。
這塊薄片耐抗許多化學物質,且不受無線電波影響,還能直接暴露在高溫火焰中,加熱到攝氏1000 度至少2小時而不受損。
這個裝置能防水,能倖免於自然災害,例如火災和海嘯。
2012-09-25 11:51:43
阿楨
我的母親手記 Chronicle Of My Mother 2012

導演:原田真人
編劇:原田真人
演員:役所廣司 樹木希林 宮崎葵 南果步
  影片短評
經典文學該編片中最好的一部!
超感人~ 樹木希林把「老人痴呆」詮釋得很好,小葵她也演得不錯唷!
  劇情簡介
2012蒙特婁影展評審團特別大獎,2012年台北電影節「亞洲大觀」觀摩單元,2011南韓釜山影展閉幕片,榮獲第四屆日本TAMA電影獎最優秀男女演員獎,本片改編日本文壇大師井上靖半自傳同名小說,為日本叫好又叫座的年度感人佳片。
  日本昭和39年(1964年),享譽文壇且擁有美好妻女的人氣作家伊上洪作(役所廣司飾),人生雖然看似美好,但從少年時期就離開母親獨自長大的他,一直認為自己是被母親(樹木希林飾)所遺棄的孤兒。直到父親去世後,才逐以貼近罹患老人癡呆症的母親。在妻子和小女兒(宮崎葵飾)的貼心幫助之下,他逐漸接受及理解母親,並且從她口中聽到五十年來的家族歷史,以及她不為人知的真實心聲...
  本片為原田真人導演繼2008年《空難風暴》之後,睽違三年的感人力作,集合役所廣司、樹木希林、宮崎葵等影帝后豪華卡司。透過女兒的角度,看到父親與罹患老人痴呆症的奶奶互動,從生老病死體悟出愛與關懷。

【台北電影節】《我的母親手記》文青必看的文學電影 文:cheercut

看似一部片名普通至極的日本電影,實則是一場波及三代的、深刻的親子磨合細說,那些關於母子、父女,以及祖孫的相處點滴,精準地敲打著我們內心對於這些種關係的敏感部位,是我看過最情理切心、也最結構完整的日本文學改編電影。
  《我的母親手記》看似一部片名普通至極的日本電影,實則是一場波及三代的、深刻的親子磨合細說,那些關於母子、父女,以及祖孫的相處點滴,精準地敲打著我們內心對於這些種關係的敏感部位,是我看過最情理切心、也最結構完整的日本文學改編電影。
2013-11-08 11:18:29
版主回應
  原著是日本文豪井上靖(1907~1991)的半自傳小說【吾母手記:花、月、與雪】(編譯,講談社刊),電影《我的母親手記》以一如大家所認識的日本電影拍攝手法,由男主角返家探視即將百年歸老的父親、緩緩開啟這一連串親子事件的故事端點。男主角伊上洪作(役所廣司飾演)的身份是收入豐厚到足以能讓全家過得好生活的作家,這跟原著作者井上靖本身的身家背景差異不大,於是我們可以直接將兩者同看。
  片頭,伊上洪作便抱怨小時候母親將自己這個兒子丟在日本、只帶著兩個女兒去台灣的事,還被兩名姊妹嘲笑他愛記恨。整個電影行進的故事期間,這件小時候的記憶總不時地被提起,彷彿這兒時經驗已然成為伊上洪作人生裡不斷去思考『遺棄』的強迫症。
  父親去世之後,母親(樹木希林飾演)的行為越發詭異、難以控制。疑似得到癡呆症的母親,總與自己的兒女玩著裝傻的遊戲,讓大夥兒無所適從。主人翁伊上洪作更是如臨大敵一般地看待母親、想要見招拆招地對付這個老人家,直到女兒琴子(宮崎葵飾演)看不下去、跳出來反抗父親…(台灣坊間不是也有這種小故事?一對夫妻嫌年邁的父母礙事,想要把他們弄走,結果兒女說出了「那我們以後也要這樣對你們」的話、讓夫妻因膽顫心驚而打消了主意~)男主角伊上洪作大概就是在類似這樣的心境之下,重新整理他自己去看待母親的方式。
  雖然《我的母親手記》的行影期間,總不斷地在談『遺棄』的議題,從他小時候讀到了姨捨山(註一)的故事、到他被母親獨自留在日本、然後12~13歲時保母撒手人寰地離開了他,然後到了故事核心本身、述說著他與母親之間那若即若離的交流、無法與母親同住的種種紛擾事件,直到女兒也一個一個地離開了他…
  《我的母親手記》藉由描述一連串具臨場感的「討論別離、甚至是遺棄」的事件,卻能夠再再地堅強了我們的心念、並引發出一股強烈的『不離不棄』的溫暖情意,是不僅只有在小說裡能夠體會、甚至在電影之中也發揮地非常強大的細膩心事。
老婆:「母親曾說,當初把你獨自留在日本,全家一起去台灣,是因為從前的人不會一起遠行,避免出事而斷了香火、對不起祖先。於是,她把最堅強的你留下。」
伊上洪作:『妳為何不早一點告訴我?』
老婆:「以前的你,哪聽得懂別人的人話?」
伊上洪作:『是這樣子啊…』
老婆:「也好,因此,你變成了作家。」
  片尾,以短短的幾句對話,點出作家與過往的心結妥協、從而願意以正面的心態去面對親人之間的當下情感。那或許是在經過了各種事件之後的感悟、也或許是唯有在年紀到了,才能夠懂得成熟與溫柔的吧。
  很難解釋《我的母親手記》是關於怎樣的親子電影,總之,不論是在母子、父女,以及祖孫的描寫,都有深刻之處。光是單靠『役所廣司與樹木希林的母子戲細膩動人,宮崎葵也成功演出貼心的女兒一角』這幾句話,並無法傳達電影是如何以細緻的鋪排、進而達成震撼人心的親情重量。但是導演原田真人的確藉由拍攝《我的母親手記》,完成了一部最經典的日本家族電影、達成了最日式的精采電影風格。
  眼看文章以至尾聲,我手記裡頭那些關於《我的母親手記》的筆記內容,卻還有八成沒有入文,於是愈益對於《我的母親手記》這部電影可以把「所有複雜心緒有條不紊地置入在短短兩小時之內」這件事情,感到敬佩了起來。
  (註一)『姨捨山』的故事:故事講的是日本在困苦年代,自身難保的孩子必須將父母背上山,去一個叫做姨捨山的地方,將父母丟棄。為了孩子好,父母還會責備催促兒女趕快在姨捨山找到個好地方把自己丟掉。作者伊上洪作在母親離開自己的時候,以及在保母離開自己之前,都因讀到了這個故事而哭泣,彷彿預知到了自己接下來的分離宿命一般。只是,以前是因為困苦才要丟棄父母,那麼,現在伊上洪作的生活如此優渥,卻又是為了什麼而與母親疏離了呢?(這也就是全片故事的核心心結所在之處)
  很有趣的,今年的台北電影節在『亞洲大觀』觀摩單元裡頭所推出的所有日本電影,都與「母親」的主題有關(《我的母親手記》、《浮雲教我的事》、《第八日的蟬》),其中的《我的母親手記》與《第八日的蟬》都是翻拍改編自日本重量級文學家的重要小說作品,也都是絕對賺人熱淚的溫情電影(只差沒幫北影說「不掉淚的退你錢!」了),這兩部在台灣日後也都會有上映計畫。不過,《浮雲教我的事》,可就要在影展裡面加以把握觀賞了。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50/33508317/
2013-11-08 11:18:51
圖博館
過年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sW5oirCyFs

《過年好》是由岩上映畫文化傳媒(北京)出品的喜劇電影,由高群書執導,趙本山、閆妮、熱依扎、炎亞綸、大鵬等人出演。該片講述的是孤守小城的退休化學老師一家三代和眾學生在大年三十這一天發生的故事。該片改編自台灣導演李宗熹的話劇《守歲》,於2016年2月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劇情簡介
該片講的是祖孫三代人的代溝問題。北漂14年的女兒在聽到父親出現阿爾茲海默症前兆後,攜美國留學回來的外孫女回到老家,和聞訊而至的同學們一起變著法子忽悠父親去北京居住。獨居老人只有逢年過節才能見到“北漂”的女兒和遠在美國留學的外孫女。盼星星盼月亮地盼了個團圓,也盼來了外孫女的ABC男朋友,沒想到啼笑皆非的故事也就從這團圓開始展開了 。
  幕後花絮
1、大鵬台詞裡的很多包袱都出自趙本山之手。
2、在拍攝大鵬拜年進門的那場戲時,大鵬與趙本山大段的即興表演一氣呵成,直到四台攝像機中三台拍到卡滿才被導演喊停 。
3、張譯零片酬出演該片。張譯為了能更準確的展現人物的特點,他設計了原劇本中一項沒有的人物特徵,瘸腿。
  創作背景
高群書導演表示,創作該片是為了表達真情實感,他一直想拍攝一部喜劇,但不是那種只有笑點的喜劇,想呈現給觀眾一部好笑又溫情的電影。過年就應該是歡歡樂樂、和和美美的 。
  選角過程
導演高群書表示,從劇本創作時開始,趙本山就是“老李”的不二人選,為了邀約趙本山,他曾三次"闖關東"跟趙本山聊故事、聊角色 。
  影片評價
該片切入點非常小,以一個小家庭的視覺展開,但其中所呈現出來的格局又非常之大,道出了社會人倫的變遷,新舊的衝突,各種新興文化的碰撞。這部電影不僅讓觀眾感受到久違的年味,更能讓觀眾重新審視周遭的生活,而“過年好”這個主題說到底就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該片並沒有盲目追隨熱點,而是從語言上賦予影片喜劇魅力,台詞的魅力讓人回歸到最傳統的賀歲片,整個故事妙趣橫生。在製造戲劇衝突上,影片的整個故事也是一波三折,種種矛盾對立在一起,最後讓觀眾樂開了花(鄭州晚報評) 。
2016-03-15 08:21:03
圖博館
電影評價

  不論好不好,以後都要好
人世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答案,當我們在世間忙忙碌碌著的時候,一年了,會做個總結,最重要的就是陪伴情感。以為是一部賀歲片偏喜劇的,但是沒有想到是一部令人感動的情... 全文>>
  《過年好》:擰巴的賀歲片化解心中的間離
在喜慶的賀歲檔裡,《過年好》能算部合格的賀歲片嗎?從主題內容上看起來似乎不像,擰巴的一家三代像是刺猬般扎著各自最柔軟的地方,壓根沒好好過年的氣氛;從結構手法上看起來似... 全文>>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866686/19588372.htm
2016-03-15 08:21:46
圖博館
不要忘記我 (韓)201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vgRtSDJBk

不要忘記我나 를 잊 지 말 아 요 (2016)
導演 : 李允貞
主演 : 鄭雨盛 / 金荷娜 / 裴晟祐 / 張英南 / 溫宙完
  劇情簡介
  演員金荷娜確定出演鄭雨盛擔當製作人並親自主演的電影《不要忘記我》!時隔三年回歸大銀幕,將出演新片《不要忘記我》。電影是講述因事故失去記憶的男人陷入新的愛情后,一點一點記起過去十年的記憶而經歷的兩個男女的故事!
  該影片是由2011年“Mise-en-scene短篇電影節”中介紹的短篇電影改編,是一部講述一個失去記憶的男人的不安與孤獨的黑色題材電影。
  鄭宇成飾演喪失記憶並陷入愛情的律師一角。金荷娜與他一見鍾情,,但因過去的經歷的混亂,.經歷種種。。
  短評( 全部309條 )
什麼鬼越來越亂
又是不斷失憶的戲碼。劇情過於拖沓。支線可能是為了凸顯男主性格前後反差,也可能是為了擾亂觀眾視線,但交代得不好,顯得多餘。鄭雨盛的臉有點像福山雅治,博好感;金荷娜也是有眼緣的女星。開頭引人入勝以為能是四星片,中間有點煩躁還是期待結局姑且三星半,結尾那麼讓人洩氣,只好頂多給三星吧。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785893/
  影評
《不要忘記我》講述一段唯美的愛情故事,鄭雨盛和金荷娜都是頗有分量的演員,並且都是已經很久沒有拍攝過愛情電影,這次的牽手給觀眾第一感覺就是二人非常相配,加上這個有點神秘色彩的愛情故事滲著點悲傷氛圍,上映前備受觀眾期待。該片故事本身有點簡單,而且影迷們都猜測影片最後的結局肯定是反轉的,結果卻不是觀眾所想的那個方向,反而是在結尾部分說出男主角曾經是多麼自私的人,恢復記憶後也一樣,讓影片瞬間“掉價”。導演的功力受到了觀眾的批評,認為她的拍攝手法和剪接讓人無法接受,而且劇本本身也有問題,對於男女主人公的感情描寫不足,值得肯定的只有動人的背景音樂,只能算是一部不過不失的作品(網易娛樂評)。

另參【圖博館】:《記憶的秘密》 《記憶裂痕》 《明日的記憶》
2016-03-20 09:56:23
圖博館
銀髮悲歌 「阿信」作者求安樂死2016-11-18聯合報

曾寫出「阿信」、「冷暖人間」等長青劇集的劇作家橋田壽賀子今年已經高齡91歲,是日本文化界的國寶級人物。隨著年事漸高,她今年推出新書後,投稿給知名月刊「文藝春秋」,提到自己想要安樂死。
橋田壽賀子希望有尊嚴地走完人生。圖/摘自日網雅虎
她的丈夫27年前過世,兩人膝下無子,也沒有跟親戚往來。她現在獨居在靜岡縣的熱海市,遠離都會塵囂。雖然現在仍可筆耕,她也不確定什麼時候會開始罹患失智症、老人癡呆症等病。為了不要造成他人困擾,更不想在不認識親友的狀態下活著,因此才提出安樂死的概念。
橋田壽賀子並非貿然提出這個想法,她在投稿的文章中分析安樂死的優點,並參照瑞士的安樂死團體,建議日本應該設置相關法令。「有很多人雖然躺在床上,但已經喪失求生意願。」她自己也在兩年前邁入「終活」,開始為臨終做準備。她在女星泉平子的幫助下,把手邊的物件全部都整理出清。最後留在她身邊的僅有愛犬小櫻,今年6月也已16歲的高齡過世。
橋田已經想好自己過世後要如何安葬,現在考慮到的就是要離開人世。她不斷強調臨終不想造成別人困擾,上網作功課後,得知瑞士有替人安樂死的團體,費用約需70萬元日幣,同時也為外國人服務,完全符合她的需要。
她進一步了解後,對安樂死過程也大致上掌握。在經過醫生診斷後,會開出足夠致死的麻醉藥量。病患只要靠自己打開點滴栓,短短20秒就能在睡夢中死去。在2008年至2012年間,有31國共611人求助於安樂死團體,由於需求人數漸增,目前提出申請後,至少還需要等上3個月。
由於在安樂死前病患必須保有個人意志,因此橋田壽賀子希望,在自己腦部退化前能完成這樁心願。若是未來真的開始出現痴呆症狀,就會立刻前往瑞士踏上安樂之路。
2016-11-19 08:36:06
春藥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0 04:39:04
阿楨
電影《七五計畫》:描繪未來日本為老年人贊助安樂死專案,大多數人積極回應2022-06-18

在萌生了一個劇本構想之後,日本電影導演早川千繪決定找到母親的同齡友人和其他熟人,驗證上面的這一假設性問題。她所得到的答案是:“大多數人對此都很積極,他們不想成為別人或自己孩子的負擔。”
在早川千繪看來,這一結果看似令人震驚,卻有力地反映了當下日本文化和人口結構。《七五計畫》獲第75屆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特別提及獎。
這部電影是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首次擔任總監製的集錦電影《十年日本》中的一部《七五計畫》的再創作,描繪了這樣一個未來景象:日本政府宣導安樂死,以及為孤獨老人集體埋葬,興奮的銷售人員不斷推銷著這些服務,就像推銷旅遊保險業務一樣。
日本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為65歲及以上,按人均比例算,日本的百歲老人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在日本的65歲以上老人中,五分之一為獨居,該國老年癡呆症患者的比例非常高。隨著人口的迅速減少,日本政府面臨潛在的養老金短缺,以及如何照顧年長公民等問題。
雖然年長的政客仍主導著日本政府,日本媒體也時常強調所謂“快樂老齡化”的樂觀報導,但安樂死在日本是非法的,但這卻偶然會在可怕的犯罪情境下出現。2016年,一名男子在東京郊外的一個殘障人士中心殺害了19名正在熟睡的人,他聲稱這些人應該被安樂死,因為他們“在家庭生活或社會活動中遭受著極端困苦”。
日本鳥取大學的副教授安藤泰至,主要研究生死學、生命倫理等課題,他認為在一個某些人因過渡工作而死亡的社會(日本),這種潛在的未來景象是更加可信的。“想像一個接受安樂死的地方並非不可能。”
  回應
我也希望我晚年有合法平價安樂死,沒必要渾身病痛苟延殘喘。沒安樂死就燒炭
這個題材在日本並不新鮮,拋棄老人(自生自滅)在日本平安時代的《大和物語》、《今昔物語》及其他歌謠、故事中均有記載。影視方面,早已《楢山節考》,並且是名導演木下惠介和今村昌平兩個各有千秋的版本。電影原著為深沢七郎的短篇《楢山節考》,小說以日本民間的棄老傳說為主題,講在一個楢山深處的村莊裡,老太太因年老被兒子背上山,令其自生自滅的過程。
  相關新聞
枝裕和 《十年日本》:悲觀真的無可避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RIfMJjl3Kc
2022-06-19 07:49:4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