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2-23 09:22:10| 人氣2,238| 回應6 | 上一篇 | 下一篇

《長恨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誰說小說、白話文,比詩、古文,易讀?
   瞧下文後所貼王安憶的白話小說《長恨歌》1.弄堂2. 流言3. 閨閣4. 鴿子5. 王琦瑤,與白居易的古文詩歌《長恨歌》吧!
   真不懂為何有人會悅讀、乏「文字和影音魅力」的原著和電影?
   這個嘛!如同SM受虐狂吧!不然怎會言:
   "長恨歌"那些堆砌而成的"硬寫"、"死寫" 看慣了倒也看出了味道,看出了合理性
   至於/雖試圖導/演出原著氣氛,但著重於女主角與四個男人一見鍾情式(故欠內心刻畫)沒好結果的愛情(終被男用枕悶死)。

詳參【圖博館】: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 《語言與力》關錦鵬:名導演57

長恨歌:王安憶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作品(南海出版社,2003)

本書是王安憶的著名作品《長恨歌》,主要分爲三部分,第一部講:愛麗絲公寓 愛麗絲的告別、上海小姐 三小姐 程先生 李主任、片廠 開麥拉 照片 滬上淑緩、弄堂 流言 閨閣 鴿子 王琦瑤。第二部講:鄔橋 外婆 阿二 阿二的心 上海、平安裏 熟客 牌友 下午茶 圍爐夜話、康明遜 薩沙 還有一個程先生 分娩、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第三部講:薇薇 薇薇的時代 薇薇的女朋友、薇薇的男朋友 舞會 旅遊、聖誕節 婚禮 去美國 老克臘、長腳 禍起蕭牆 碧落黃泉。
     作者王安憶簡介
王安憶--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隨母到滬。1970年赴安徽插隊落戶,1972年考入徐州地區文工團,1978年調回上海,任《兒童時代》小說編輯,1987年進上海作家協會專業創作至今。自1976年發表第一篇散文,至今出版發表有小說《雨,沙沙沙》、《本次列車終點站》、《流逝》、《小鮑莊》、《叔叔的故事》、《69屆初中生》、《長恨歌》等短、中、長篇,約有400萬字,以及若幹散文、文學理論。其中一度獲全國短篇小說獎,二度獲全國中篇小說獎。翻譯爲外國語的有英、法、荷、德、日、捷、韓等文字。
     回應
如傳聞所說,王安憶的寫作手法是細膩的,就像用工筆畫在描繪一幅長長的畫卷,亭臺樓閣一應俱全,連母蝗蟲都有......然而這種過于細膩的手法在成功的渲染了氣氛後卻淡化了作爲一個小說的連貫性(抱歉,我是把這本書當小說來看的,我可不是想看散文或雜文),就像畫卷過大,那在其中的人物必然變小了。在看了十幾二十頁密密麻麻的小字後還沒進入正題,任舊在背景中徘徊,感覺似乎是進了迷宮,找不到出口,我很疲倦,所以這本書在開始成功的催眠了我兩次.......但我還會繼續看下去,希望接下去越來越好
很好,王安憶的描寫很細膩,靜下心來去讀,是一本好書。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8707731

王安憶稱最糟作品是:長恨歌  08-03-25北京青年報 

    那風花雪月、十裏洋場的舊上海,伴隨著張愛玲的小說、李安的《色?戒》持續走紅,儼然成爲當代上海的文化資源。著名作家王安憶23日卻語出驚人,“對于藝術者來說,上海不是一個好的舞臺”。
    23日下午,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王安憶與法國龔古爾文學獎得主葆拉?康斯坦、法國“80後作家”馬克絲?蒙內,展開了一次文學對話。
    在對話中,王安憶出乎意料地表示,她在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小說《長恨歌》中,寫了上世紀40年代的老上海,招致很大的誤解和困擾。“由于對那個時代不熟悉不了解,這段文字是我所寫過的當中最糟糕的,可它恰恰符合了海內外不少讀者對上海符號化的理解,變成最受歡迎的。”王安憶抱怨說,《長恨歌》長期遭遇誤讀,幾乎成了上海旅遊指南。
    王安憶指出,盡管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作家來說,寫作上海是別無選擇的使命,不過,以上海爲對象,也令藝術創作者深受限制。“因爲它太短促,還來不及成熟自己的文化與語言;中國的書面語屬于北方語系,上海話也排不上;上海的物質太多,與自然的鄉村生活相距太遙遠……”
    王安憶認爲,解決這一矛盾的辦法,就是要跳出上海寫上海,“用上海的材料,寫作非上海的文學題材”。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8-03/25/content_7854037.htm

王安憶《長恨歌》法文版反響巨大被贊爲傑作06-06-02 文彙報

  上海著名作家王安憶的代表作《長恨歌》最近被翻譯成法文出版,在法國引起巨大反響。《世界報》、《圖書周報》等法國媒體紛紛發表評論對該書作出高度評價。據悉,王安憶近日將應邀赴法與法國讀者見面。
  《長恨歌》法文版于今年2月由法國畢基埃出版社推出,出版後馬上引起媒體和讀者關注。《世界報》發表評論稱:“王安憶的作品中飄出一種音樂,縈繞、低徊、緊迫。上海是這本書的主角。”“王安憶精雕細刻,細膩微妙地表達了人物的激情、焦慮和羞恥。而最令人震驚的則是對這座城市的刻畫。”法國書業最權威的刊物《圖書周報》稱:《長恨歌》是“中國新文學的傑作”,王安憶以“用微妙、細膩、幽默而流暢的巴爾紮克式的筆法開篇,並貫穿始終”。在王安憶的筆下,上海“有了精致的質感,色彩斑斕,波紋閃爍,如同一幅書法作品”。“王安憶繼承了傳統,同時柔中有剛地更新著傳統。”
  這部作品翻譯難度大,《圖書周報》稱“精湛的譯文令最挑剔的讀者折服”。據了解,該書譯者之一是在中國生活、工作過多年的老專家Andre Yvonne。她已年近八旬,中文和文學功底都非常好,另一位是她的學生。他們的譯文最終得到專家、媒體特別是讀者的好評。《長恨歌》法文版的出版得到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和法國文化部圖書中心的贊助。據悉,本月上旬,王安憶將和莫言一起,應邀參加每年在法國沿海小城聖-馬羅舉行的國際文學書展。目前,林語堂、老舍、錢鍾書、陸文夫、韓少功、汪曾祺、余華、莫言、閻連科、畢飛宇、蘇童、格非等中國當代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已陸續被翻譯成法語,進入法國主流文學市場
http://book.sina.com.cn/news/c/2006-06-02/1028201588.shtml

《長恨歌》:女知青王安憶的隱秘敘事

《長恨歌》前幾十頁我不喜歡。感覺中,王安憶是在和張愛玲較勁。她的寫作獨白是:你張愛玲能寫,我也能寫;你寫得好,我寫得絕不比你差。然而,張愛玲筆下的上海、上海人,是活的,傳神的,是她用敏銳的五官切實感覺來而後輕松揮灑出的,而王安憶筆下的上海、上海人,是她坐在黑漆漆的鬥室中,憑借電影、圖片、聽來的故事和一些文字記載開展想象,然後將想象蘸上幹乎乎的墨水,使勁擠呀擠地"擠"出來的。她依賴的是她的勤奮、毅力和刻苦,依賴的是她豐富的想象力和感覺。她是在用想象與感覺堆砌,靠堆砌來"硬寫"、"死寫"、"愣頭愣腦"地寫......她寫"弄堂",寫"流言",寫"鴿子",一寫就是好幾頁,"咬 住"不放,寫得實在很笨。
要不是"長恨歌"得了"茅盾文學獎",我想我是不會繼續看下去的。
然而,幸虧我繼續看下去了。繼續看下去後,我的看法完全變了。
"長恨歌"是寫前國民黨要員的情婦王琦瑤幾十年來的生活。通過王琦瑤寫了幾十年曆史,或說通過幾十年曆史寫了王琦瑤的命運。王安憶筆下的曆史不是我們通常習慣于關注的與重大政治事件緊密聯系的曆史,而是作爲時間的曆史。她極力渲染的是各曆史時期迷漫于空氣中的不同氣味、不同氛圍、不同的來自感官的特征,她努力准確捕捉的,是各個曆史時期中特定個人的生存面目、精神依賴、趣味取向。由于投向曆史的視點不是政治,不是曆史變遷中存有的政治成份,而是作爲時間、年代的曆史,曆史中的個人,故而,她筆下的曆史與個人顯得特別平實,真切,貼近,兩者的交融也因之更和諧,從而給人一種渾然一體的飽滿、渾厚感。"長恨歌" 確實寫出了作爲年代的曆史,寫出了存在于曆史中的個人。
我覺得,王琦瑤這個人我認識,嚴家師母、毛毛娘舅我也認識,他們似乎就住在我童年、少年、青年時上海住的那條弄堂隔壁。這些遺老遺少身上散發出一股樟腦丸氣味。他們是躺在舊時的記憶上活過來的。"舊時",是他們家中不太打開的箱底壓著的幾件曾經漂亮過的西裝與旗袍。他們彼此靠著對這種樟腦丸氣味、"西裝、旗袍"氣味的記憶、嗅覺、感情走到一起的......
http://book.ifeng.com/psl/sh/200812/1221_3556_932051.shtml

如果讓張愛玲寫王安憶的《長恨歌》

很多人喜歡王安憶,都是因爲喜歡她筆端的細膩,可是從一開始,在我看來這種細膩很不適合寫小說。反倒,有些像大媽一樣的嘮叨。所以,《長恨歌》在看到“王琦瑤”出場之前的那些描述時,我已經按捺不住心頭的逆反。要寫王琦瑤,寫上海,寫弄堂,寫當時的背景,那是自然要有的,可是讓人無法忍受的是,至于寫上海的鴿子用那麽大的篇幅,那麽多的排比句嗎?更讓人無法忍受的是,寫鴿子是城市的精靈,就意味著一定要貶低麻雀嗎?人家就是飛不高,就成了“俗流”了?藝術是都要講求了蘊藉,我倒是覺得在王琦瑤出場之前的四個小節的描寫,分別對“弄堂,流言,閨閣,鴿子”的描寫,都可以獨立成章,可以用作教給學生寫散文用的範本,排比比喻擬人蘊藉,全在裏面。而且在這之後的,只要能夠有可以發揮,可以有“蘊藉”的地方,就像生怕不明白一樣,非要用大段大段的上綱上線描述一種事物的存在意義。雖然王安憶的筆端並不華麗,而且似乎走的也是細膩和細節路線,但是我依然找不到美感,除了囉嗦。王琦瑤,始終覺得的和作者之間是生分的,就是我站在一個制高點,仰望這座城市仰望一個人的生老病死,但是你與我無關的感覺。
  相比之下,我還是懷念張愛玲的時代和文字。似乎,也是沒有什麽可比性和超越性的。有人拿白流蘇比王琦瑤,也是沒有可比性的。想到這裏,更讓人慪氣的是,《傾城之戀》和《長恨歌》只要拍成影視作品的,一准是一拍就是一堆垃圾。如果讓張愛玲去寫王琦瑤,一定比這個王琦瑤要鮮活得多。雖然張愛玲的作品中,大多是濃墨重彩的感覺,像七巧那種的,你能夠想象得出色澤和款式的服飾。但是也有很多即使不濃烈,也會讓人想象得出人物長相、輪廓,隨著主人公命運走的那種人物。白流蘇不濃烈,《心經》裏的小寒也不濃烈,顧曼楨也不濃烈,但是都來得鮮活。
http://blog.whnews.cn/blog.php?do=showone&itemid=55732&type=blog

讀閑書:王安憶著《長恨歌》

剛讀完這本小說,昨天又在報子上看到爲這部小說編的電視劇和電影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開機。于是就想在這裏說幾句。  
小說描寫一個普通的上海女孩王琦瑤的一生。王琦瑤是一個美麗清純的少女的時候,由于偶然機會參加了上海小姐的選美活動,成爲第三上海小姐。之後被一個國軍大款收養爲“二奶“,住在豪華公寓裏。在國軍撤離大陸前不久那個大款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喪生,王琦瑤的生活也隨著新的社會制度到來和一系列的社會變化而變化,但是那次當選上海小姐的輝煌和短暫的豪華生活的經曆,始終伴隨著她,影響著她。  
小說最突出的風格是細膩,細到了心裏,骨頭縫裏。作者對每一件事、每一個場景、每一個人的描寫,仿佛這些都是有血有肉有靈的,讓你感到絲絲的細流一點一點的慢慢滲入你的全身心。如作者描寫上海弄堂裏的閨閣:  
“上海弄堂裏的閨閣,是八面來風的閨閣,愁也是喧喧囂囂的愁。後弄裏的雨,寫在床上是個水淋淋的“愁”字;後弄裏的霧,是個模棱兩可的愁,又還都是催促,催什麽,也沒個所以然。它消耗著做女兒的耐心,也消耗著做人的耐心,也免不了有種箭在弦上,釵在匣中,伺機待發的情勢。它真是一日比一日難挨,回頭一看去又是日苦短,叫人不知怎麽好。閨閣是上海弄堂的天真,一夜之間,從嫩走到熟,卻是生生滅滅,永遠不息,一代換一代的。閨閣還是上海弄堂的幻覺,雲開日出便灰飛煙散,卻也是一幕接一幕,永無止息。“  
王安憶在部小說裏展現了她對人物刻畫的幾近爐火純青的技巧。王琦瑤不是一個領導潮流的人物,而是平凡的弄堂女孩,有自然的不矯揉造作的美,也沒有什麽爲自己 未來的超前計劃,她所尋求的是依靠,這就是爲什麽當年輕的程先生表露愛意,而她卻不辭而別投入國軍大款的懷抱。而後來發生的一系列變故,迫使她成爲自食其力的人,尋求物質依靠不可求,演變成爲尋求精神上的依靠。  
故事裏的另外幾個主要人物,程先生,蔣麗莉,等,也都刻畫的入骨三分。讀完這部小說後,書中的人物和故事在我的心裏盤桓了好幾天,留下許多回想的余地。  
唯一感覺不足的是,書的一開頭,對上海弄堂有整章的描寫,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在第四章才珊珊來遲,故事的展開則在第五章,這對性急的現代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我就跳開了前面第二章對上海弄堂流言和第三章對鴿子的描寫,徑直翻到王琦瑤出現的第四章開始。但是讀完整個故事再回過頭來讀哪些跳過的地方,就能體會到作者的用心了。
http://info-sphere.spaces.live.com/Blog/cns!196FC98B56522EB9!237.entry

《長恨歌》:王安憶、張愛玲、鄭秀文  by小樓  2009-01-12

前幾天的一個夜裏,加完班看了看手表。時鍾指向11:30。仍無睡意。隨手打開以前閑散時期下載的電影集,找到了《長恨歌》。對我而言,靜謐的夜晚才是硬著頭皮欣賞這類文藝作品的合適時刻。
  一直不喜歡王安憶,就像不喜歡張愛玲。更何況我認爲王給人的感覺常常是模仿張。要申明的是,“喜歡”這個感覺是很矛盾的。我喜歡張愛玲的優雅,喜歡她的用精巧文字將30年代的上海描述得那麽細致入微,喜歡她抛開政治因素嫁給胡蘭成的率真性情(試問在那個年代,爲愛情能作出如此義無返顧的抉擇的女人能有幾人呢,我願意相信愛玲只是因爲愛情),喜歡她說的“出名要趁早”。多真實的女人。
   但是我不喜歡的是那”字裏行間都仿佛能聞到的30年代的上海女人頭發絲裏透出的濃郁刨花油味“。另一個原因是她們鮮有把筆觸對准勞苦大衆、芸芸衆生的時候。這也致使那些浮華生活豔麗色彩顯得蒼白和令人厭倦。
   所以張、王的文字我能硬著頭皮通讀下來的至今也沒幾篇。但是換一種閱讀方式,比如電影,我還是願意欣賞的。尤其,裏面的王琦瑤是鄭秀文扮演的。
   不得不欽服王安憶的功力。她好象是以獨特的浮光掠影似的敘述手法講述了一個人,一個城市所曆經的時代變遷。盡管只有短短幾十年。但我以爲自民國至今的曆史是極不好以文藝的手法描寫的。可她作到了,而且做得那麽體貼、細致。
  另一個亮點是鄭秀文版的王琦瑤,一個堅守著自己的那份優雅和高貴,堅守著自己的愛情追求、堅守著自己生活的城市的、堅守著自己的理想的女人。盡管她最終爲這些堅守付出了常人看來並不光彩的代價,以一種偏離正常人生活軌迹的方式死去。優雅到這個份上顯出了殘酷和猙獰,如一匹脫離馭手控制的野馬,脫繮而去,盡管明知道前面就是懸崖峭壁、萬丈深淵,也要無奈逝去。人性的本色,脫穎而出。
   我欣喜地看到了一個成熟了的鄭秀文,一個洗盡鉛華、脫胎換骨的鄭秀文。又一個優雅的女人誕生了。
   我想喝一杯咖啡,爲《長恨歌》、爲張愛玲、爲王安憶,爲鄭秀文。爲頭皮硬了之後的疏散。爲那份難得的靜靜的優雅。
http://post.tom.com/210000274.html

在王安憶發表了《長恨歌》後,便有學者或文學評論將之歸類爲張愛玲的「延續」,試想像著如葛薇龍、白流蘇、賽姆生太太等角色的舞臺由中華民國的上海轉移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上海,一群曾經過著聲色的男女,如何在誇張禁欲的政權裏,度過餘生。
當然,王安憶的《長恨歌》並非全沒有缺點,其缺點亦正如其優點,就是《長恨歌》只是將張愛玲沒有全面寫出的上海風情給予全面集中的描寫,意即是成功地借鑒了別人的創意,非常流暢的將別人零碎描寫的東西集中起來全面描寫;可是,這些描寫卻非作者的原創,換言之,她只是依循前人成功的道路。當然,客觀來說,王安憶的描寫上海的原貌是成功的,亦顯出其駕馭長篇巨著的能耐!
王安憶筆下的曆史不是我們通常習慣于關注的與重大政治事件緊密聯系的曆史,而是作爲時間的曆史。她極力渲染的是各曆史時期迷漫于空氣中的不同氣味、不同氛圍、不同的來自感官的特征,她努力准確捕捉的,是各個曆史時期中特定個人的生存面目、精神依賴、趣味取向。由于投向曆史的視點不是政治,不是曆史變遷中存有的政治成份,而是作爲時間、年代的曆史,曆史中的個人,故而,她筆下的曆史與個人顯得特別平實,真切,貼近,兩者的交融也因之更和諧,從而給人一種渾然一體的飽滿、渾厚感。"長恨歌" 確實寫出了作爲年代的曆史,寫出了存在于曆史中的個人。
王安憶之所以看中王琦瑤這個人物,寫她,是因在她身上看見了一份愴涼。一份逼人的、擺脫不了的愴涼。這份愴涼與其說來自命運來自曆史變遷,不如說來自生命本身;與其說來自王琦瑤,不如說來自王安憶自己。這份愴涼是王安憶人到中年對生命的感悟,是對美好生命流水般逝去的一首挽歌、一聲歎息。"長恨歌"最大的成功正在于以冷靜的旁觀角度敘述了這份實在的、透自骨髓、揮之不去的愴涼。
王安憶的感覺很好,想象力很好。而且,她的感覺和想象很特別。她的感覺、想象常常不是感性的,而是理性的;不是感性的抒發與接收,而是理性的斷語。理性歸納過的感覺與想象所能擁有的空間應該很有限,但在王安憶那則泉湧不息,無窮無盡,被用得層層疊疊。在讀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感覺她的刻意、堆砌、笨拙感覺得不耐煩,感覺得有點累時,又不得不歎口長氣,無可奈何、心服口服地承認她的感覺、想象獨特且准確,承認她的感覺、想象是她腦中流出的,信手拈來的,承認這是她的風格,至少是"長恨歌"這部小說的風格--就像"長恨歌"的一個"記號"。
補充一句,"長恨歌"那些堆砌而成的"硬寫"、"死寫" 看慣了倒也看出了味道,看出了合理性,尤其結合故事、人物一起看(故事敘說,人物心理捕捉,向來是王安憶的強項) ,甚至覺得它們必不可少,覺得正是它們使這本書厚重起來的。
還得略談"長恨歌"的不足。比如說,關于王琦瑤的女兒薇薇;比如說,王琦瑤被長腳殺死...... 薇薇這個人物可有可無,沒有也許更好。作者想通過青少年薇薇寫出那個年代,可薇薇沒寫好那年代也沒寫好。明確讓人感到的,只剩作者寫微微的用心(又一個刻意)。王琦瑤爲什麽會死?作者想以她的死來加強悲劇效果,加強她身上存有的那種愴涼感。然而,王琦瑤身上的愴涼感不是靠死來突出的,而是靠活,靠她怎麽活下去怎樣活出愴涼來。長腳殺王琦瑤殺得莫名其妙,殺得太戲劇化,這一殺,將一本沈甸甸的書、將一個嚴肅的作家,"殺"出了一些輕浮、殺出了一些稚嫩。
然而,"長恨歌"縱有再多的不足,一切不足在她獲得的巨大成功面前都顯得不重要。
"長恨歌"不可取代,王安憶不可取代。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3977371.html

王安憶《長恨歌》技術故障舉隅  by陳林群

     一
    王安憶喜用量詞“一股”,並非始于也不止于《長恨歌》。喜用指的不是數量,而是指不該用也硬用。《長恨歌》共使用了六十八個“一股”,大致可分兩類:
    A.寫客觀
    (1)它們其實是一股不可小視的力量,有點“大風始于青萍之末”的意味。
    (2)穹頂下有一股荒涼的氣息撲面而來。
    (3)這房間裏有了一股欣欣向榮的氣象。
    (4)可那威嚴的姿態,卻有一股令人敬畏的氣勢。
    (5)尤其是在那種悠閑的下午,這叫聲便傳遠,有一股殷切的味道。
    (6)帶了一股胸腔裏的嘯音,是哮喘的症狀。
    B.寫主觀
    (7)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膚之親似的。
    (8)暗底裏生畏的,卻是有一股噬骨的感動。
    (9)早晨的揭開的花窗簾後面的半扇窗戶,有一股等待的表情。
    (10)不知從何而起的一股辛酸,一下子溢滿了胸口。
    (11)心裏忽就有了一股陳年老事的感覺,是往下掉的。
    (12)阿二心中突兀而起一股悲慟之情。
    以上例句其實很難分清作者是用“一股”來定量主觀還是客觀,因爲在量詞“一股”後大都跟著主觀性的修飾語。雖然六十八個“一股”散見于長篇的海洋,但對語言文字稍具敏感的讀者,便會感覺它們“一股股”湧到眼前,原因就在這些“一股”大多可省,不可省的亦可改用其他量詞,如例句(3)可改成“一派”,例句(4)可改爲“一種”。小說中使用“一種”比“一股”高出六個。但“一種”不像“一股”那麽具象,適用範圍較大,因此也不引人注目,而“股”字較具象,搭配不好便不倫不類,比如“一股噬骨的感動”,改用“一陣”更妥。
    小說中其他的“一股……”,下面用省略形式展示:
    一股饑不擇食的慌亂勁兒;一股失而複得般的激動和歡喜;一股因煩躁而起的凶蠻之氣;一股隱隱的卻勃勃的生氣;一股同心協力的精神作用;一股樸素敦厚的享樂之風;一股臨駕于一切的空氣;一股無奈掙紮的表情;一股不祥的災禍之氣;一股穩熟親近的氣氛;一股如臨深淵的心情;一股壓抑著的心聲;一股幽秘的氣息;一股認真的悲愴;一股小女兒情態;一股掙紮與不屈;一股難言的淒婉;一股暗中的活躍;一股報複的痛快;一股娟秀之氣;一股感人的意味;一股時代潮流;一股高貴氣質;一股熱鬧勁;一股溫煦;一股委屈;一股體貼;一股同情;一股惶惑;一股堅韌;一股快樂……
    無論是客觀事物還是主觀感受,王安憶均以萬能的“一股”對付之。這究竟是無意識的惰性使然,還是刻意爲之?在王安憶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大量“一股”的類似用法。比如小說《妹頭》出現三十六次“一股”,大都與《長恨歌》雷同,僅舉不同的五例:一股嫌惡和羨慕夾雜的感受;一股輕靈的稚氣;一股勃勃的興致;一股疾疾的動力;一股憂傷。
    其他作品中還有:一股含蓄的潮濕;一股空虛感;一股說不出的失望;一股綿密而柔和的沙沙聲(《我愛比爾》);一股淒戚;一股溫吞吞的河(《小鮑莊》);一股凶惡的念頭;一股歡欣鼓舞的活力;一股無名的狂躁;一股說不出來的荒涼;一股抹不去的清靜秀麗;一股預感;一股知覺;一股欲念;一股不安靜的欲望(《小城之戀》)。
    這些“零件”的羅列足以證明,條件反射般地使用“一股”,是王安憶不假思索的行文習慣。語言是作家風格的組成部分,但像王安憶這般沈醉于“一股快樂”之中,即使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也絕不是好風格。真正的大作家都非常警惕自己的思維慣性,因爲順著慣性只能使思維不斷滑入習慣的窠臼。精妙獨到的詞語頻頻亮相尚且令人氣悶,何況出了技術故障的習慣用語反複現身,只能讓人厭煩。詞語不過是辭章的最基礎部分,基礎不良,作品的大廈無論建得多麽宏偉壯觀,哪怕暫時獲得文學大獎也枉然,“史詩”得曆史說了才算。
     (二)
    《長恨歌》首頁僅十四行三百八十八個字,卻有三個“……似的”句式,八個“……的”句式,還有二十一個“是……”句式。“是……”句式中最敗壞閱讀興味的一類,第一頁上竟然就有兩句:
    (13)它是這城市背景一樣的東西。
    (14)是文章裏標點一類的東西。
    無論前一句的描述,還是後一句的暗喻,加上“的東西”三字,描述就變得不精確,暗喻也少了許多妙味。還有不少這類暗喻,如:
    (15)鴿子是這無神論的城市裏神一般的東西。
    (16)人是燈影那樣的東西。
    (17)她們的花容月貌是這城市財富一樣的東西。
    (18)外鄉人的衣服是羽衣霓裳,天邊晚霞那樣的東西。

    有人批評王安憶太囉嗦,且不說內容的瑣碎,僅這些句子的表達就夠囉嗦,“是……的東西”既未增加思想內涵,也未增添語言色彩,全可視爲句子的贅疣。
    《長恨歌》中類似的程式化句式還有如下幾種:
    句式A“……裏的一個……”:
    (19)她們倆卻是這漠然裏的一個活躍。
    (20)這也有些像置辦嫁妝,是茫然的前途中的一個握在手。
    (21)紅蓋頭動了一下,撫著她的臉,是這一下午的緊張裏的一個溫柔。
    “一個握在手”這種故意奇崛的單音節組詞法,似乎故意要把讀者的一口氣噎住,嗆你一下,奇而不妙。更有下面這樣表達的:
    (22)結婚禮服的白可是百感交集,有千萬句話要說,終還是啞口無言,其實最是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是善解裏的善解。
    (23)她是萬紫千紅中的一點芍藥樣的白;繁弦急管中的一曲清唱;高談闊論裏的一個無言。在這不夜城裏,要就是熱鬧,否則便是寂寞裏的寂寞。
    “寂寞裏的寂寞”簡直有點小兒無賴相。偶一爲之還覺新鮮,一而再便有技窮之嫌。
    句式B“……的樣子”或“……的意思”:
    (24)院裏的夾竹桃伸出牆外來,鎖不住的春色的樣子。
    (25)屋脊連綿起伏,橫看成嶺豎成峰的樣子。
    (26)等待也是無名無由的等待,到頭總是空的樣子。
    (27)場裏的蛋餃肉丸上下翻滾,也是樂開花的樣子。
    (28)鏡頭裏的世界是另一個,經過修改和制作,還有精華的意思。
    (29)美是凜然的東西,有拒絕的意思,還有打擊的意思。
    (30)白果的苦香,有一種穿透力,從許多種有名或無名的氣息中脫穎而出,帶著點醒世的意思。
    (31)這城市的時尚,是帶些埋頭苦幹的意思。
    “……的樣子”與“……的意思”在小說中出現多達一百四十次和一百零五次。“樣子”太多,“意思”不明,比如“帶些埋頭苦幹的意思”的時尚是什麽樣子?作者這樣寫究竟有什麽意思?吊讀者胃口是可以的,但吊胃口的應該是語言背後的精神意蘊,而非夾生且故障連連的表面文字。
    句式C“……似的”。這是小說中更常用的一種句式,先看首頁上的三句:
    (32)那暗看上去幾乎是波濤洶湧,幾乎要將那幾點幾線的光推著走似的。
    (33)如今,什麽都好像舊了似的。
    (34)先是有薄薄的霧,光是平直的光,勾出輪廓,細工筆似的。
    這些句子讀來別扭至極,除了蛇足“似的”,還有其他語病。例句(32)中有兩個“那”,四個“幾”,兩個“幾乎”;“看上去”與“幾乎”、“似的”意思都相近;“是……的”常常可用可不用,而不用更簡潔。《長恨歌》中類似的句子無數,舉不勝舉。例句(33)“什麽都好像舊了似的”,還違反了語法規則,“好像”即“好似”,與“似的”重複,用了“好像”或“像”,便不能再用“似的”,這是小學生也懂的常識;中間兩句刪去兩字合二爲一,“平直的光勾出輪廓”,比原句簡明得多。

    例句(34)“細工筆似的”是比喻,似乎無可非議。但比喻有多種,最常用也最初級的是明喻,“……似的”正是明喻句式。《長恨歌》多達二百七十七處的“……似的”,功能都是形容,近三分之一用了明喻。小說中也有不少暗喻,在此不擬討論,既然最簡單的明喻也用不好,複雜的暗喻就不必再探究了。好的比喻起碼有兩項標准,一是新鮮;一是妙味。《長恨歌》裏新鮮的比喻極少,觸目所見大都是比喻濫調:
    (35)鼻子也是涼涼的,小狗似的。
    (36)在那高大的穹頂之下,人變虛變小了,就像個小人國似的。
    (37)萬花筒似的景象都是從這裏引發伸延出去。
    (38)薩沙幫她脫下大衣,露出被毛衣裹緊的胸脯,兩座小山似的。
    (39)嚴家師母對了王琦瑤像有幾百年的心裏話,竹筒倒豆子似的。
    或者是無甚妙味卻又自我重複的:
    (40)三輪車和轎車穿梭似的。
    (41)人和事是像穿梭似的。
    (42)拿自己整段的歲月,去做別人歲月的邊角料似的。
    (43)平安裏的光和聲是有些碎的,外面世界裁下的邊角料似的。
    (44)只有聽見電話鈴聲,才可領會到“愛麗絲”的悸動不安,像那靜河裏的暗流似的。
    (45)這城市再是夜,也有一些萌動的掙紮的光,河的暗流似的。
    (46)薇薇就像踩高蹺似的,將每一雙皮鞋都套在腳上拖一圈。
    (47)皮鞋的後跟,只顧高了,卻不顧力學的原則,所以十有九又是歪的,踩高蹺似的,顫顫巍巍。
    或者是不倫不類不知所雲的亂比:
    (48)這城市就像受過洗禮似的,有了平常心。
    (49)“滬上淑媛”是平常心裏的一點虛榮,安分守己中的一點風頭主義,它像一樁善舉似的。
    (50)這城市所有的康乃馨都集中到了新仙林花園的前廳,康乃馨的舞池似的。
    (51)留給他們自己相知相交的只有些縫隙了,打擦邊球似的。
    要麽堆砌比喻,或者拉面一樣抻拉過度,稀釋了韻味:
    (52)她們彼此都是閨閣歲月的一個標記,紀念碑似的東西;還是一個見證,能挽留時光似的。
    (53)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膚之親似的。它有著觸手的涼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
    半通不通的句子,全不顧語法修辭,胡亂搭配,疊床架屋。
    例句(47)顛來倒去,不明白主語究竟是“皮鞋的後跟”,還是省略了的“皮鞋設計者”,或者是“顫顫巍巍”的穿鞋人。
    例句(52)拖遝累贅,“紀念碑”原本就是“標記”和“見證”,大可不必“還是”。如果抽掉句子的附加成分,只剩主謂賓就成了:
    她們是標記,是東西,是見證,能挽留時光。
    句子主幹部分大而無當,空洞無物,《長恨歌》的敘述便只能倚仗華麗的修飾語。句式變來變去只是微調,“……的樣子”、“……的意思”、“……似的”純屬同類變種,作者卻還一味強調這三種句式,以爲有什麽不同。句式應隱蔽,正如小說結構要隱蔽,若句式的風頭蓋過了句子的內涵,就是喧賓奪主。
    一本三百七十六頁的書,讀者若非與“似的”兩字照面,就得與“樣子”不斷邂逅,與“意思”不停招呼,加上令人不適的“一股”,“是……,是……,還是……”的一唱三歎,“多……啊”的抒情。“歌”的效果是有了,不過是民歌小調,無法言傳“上窮碧落下黃泉”的“長恨”之意。王安憶對此居然毫無意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還說:“我覺得《長恨歌》是我自己做得比較滿意的一個東西。用我自己的話來講是我把一種敘述方式堅持到底了。這聽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是非常難的,因爲你寫小說的第一句話就已經決定了你整個的敘述方式,有的敘述方式在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就不行了,要換另一種敘述方式,這樣就有破綻了。這種敘述方式的特征就是一種華麗的、縝密的、在寫實的基礎上的一種誇張。”
    敘述方式最終得用詞語、句式、句式結構和小說整體結構等體現出來,王安憶所謂的“華麗”,在小說用詞和句式結構中所體現的只是“華而不實”的修飾性“附麗”,假浪漫的排比,僞抒情的感歎,淺熟明喻的堆砌。這絕非華麗,而是糜費,也不是縝密工穩的寫實,倒是詞肥意瘠的誇張。
    何況僅以“……似的”爲例,這也絕不是《長恨歌》的獨特之處,相同句式在《小鮑莊》中使用五十五次,頻率略高。在《小城之戀》中出現一百零八次,比前兩篇小說高出一倍。《長恨歌》與《小鮑莊》一寫都市一寫鄉村,一長一短,風格迥異,寫作時間也相差十年之久,“似的”句式出現率卻幾乎相同。這就足可說明,十多年間王安憶一直在不自覺地使用這一句式,在明喻的使用上毫無進步。如果說不自覺地濫用量詞“一股”是缺乏語言敏感,那麽無意識地大量使用“……似的”句式,便是文學基本素養的匱乏。王安憶雖然明白了“藝術是創造”,但不明白創造首先要從一個小小的比喻開始,因爲正是那位讓她明白“創造論”的亞裏士多德曾說過:比喻是檢驗一個人是否天才的標志。
     (三)
    《長恨歌》第二部“外婆”和“上海”兩節中,分別有如下兩段:
    (54)這紅是亙古不變的世界的一轉瞬,也是襯托那亙古的,是逝去再來,循回不已,爲那亙古添磚加瓦,是設色那樣的技法。
    (55)鄔橋的真實和虛空,鄔橋的情和理,靈和肉,全在這水碓聲中,它是恒古的聲音。昆山調也是恒古的聲音,老大是恒古的人。
    查遍詞典都無“恒古”一詞,這顯然是王安憶的自鑄偉詞!她不願重複使用“亙古”,而求變爲“恒古”,這一字之變即可窺見其創作焦慮。她也明白産量不是一切,要繼續寫下去,只有求變,哪怕變個詞也好,可惜變得不甚高明。作爲固定詞彙,“亙古”是亙古如斯的,而“恒古”是亙古未有的。其實常用詞完全夠用來寫小說,自鑄偉詞,必得“偉”才有理由鑄,王安憶的自造詞彙,如“傾說”、“人意闌珊”、“罄售一空”、“失不再來”、“冥滅”、“于無聲處聽真言”等,還不如現成詞,起碼能看個明白。
    除了生編亂造詞語,王安憶的遣詞造句也每每令人費解——
    (56)……叫聲此起彼伏,惟有那女人是個不動彈。
    (57)課余的生活又回到老樣子,而老樣子裏面又是有一點新的被剝奪。
    (58)陌生人是不必相互躲的,她們卻有些躲。
    (59)這一刻的靜由不得人寂寞心來,還疲憊心來,一天已到了尾聲,卻還有個未完成。
    (60)任憑乾坤顛倒,總是在人頭頂上的一個無邊無際。
    (61)那大紅燈籠雖不是對著她來的,可洋洋喜氣卻是有主也沒主的。
    (62)他建議紅是粉紅,和王琦瑤的嫵媚,做成一個嬌嫩的豔。
    (63)她一次比一次有轟動。
    (64)要說她才是舞會的心呢!別看她是今晚上惟一的不跳,卻是舞會的真諦,這真諦就是緬懷。
    (65)他的眼睛從窗戶望出去,是對面人家的窗口,關著窗,不知藏著些什麽,他想,那大約是羅曼蒂克的底蘊一般的東西。他在房間裏慢慢地走動,聽見腳下地板松動的嘎嘎聲,也是底蘊。
    不必上升到何等高度來求全責備,僅從這些語言零件的拆解結果,就可看出王安憶的創作態度很成問題。語言是小說基本層面的要求,王安憶渴望“語不驚人死不休”,卻也不該如此“驚人”——
    《長恨歌》首句:
    (66)站一個至高點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壯觀的景象。
    這一錯誤後文還有,已是第五版第十九次印刷了,這一別字還沒見改過來,看來不是排版問題。向往“至高”沒什麽不對,但“制高點”需一級級拾階而上才可能到達,性急不得。
    《長恨歌》尾句:
    (67)對面盆裏的夾竹桃開花,花草的又一季枯榮拉開了帷幕。
    王琦瑤的死本已夠冤,現在就比竇娥還冤,因爲一出悲劇竟被糟糕的語感弄成了鬧劇,導致了這個搞笑式結尾。王安憶想表達的是:“對面/盆裏的/夾竹桃開花”,但讀者卻極易讀成:“對/面盆裏的夾竹桃/開花”,豈非可笑的誤導?王安憶完全有能力避免這個歧義,竟沒有避免。在如此重要的開篇與結尾,作者竟也這般粗制濫造,真可謂“把一種敘述方式堅持到底了”。
http://www.housebook.com.cn/200501/15.htm

電視劇《長恨歌》上海首播 06-03-28金羊網記者孫毅蕾

王安憶的小說《長恨歌》裏,心比天高的王琦瑤在動蕩的時代堅韌地生活。關錦鵬導演的電影《長恨歌》裏,因爲鄭秀文太過現代外露的詮釋,還有影片情節的大幅度跳躍,公映後批評聲不絕于耳。現在,與電影版同期策劃的電視劇版《長恨歌》終于要撩開神秘面紗。北方漢子丁黑導演和上海姑娘黃奕、香港小姐張可頤的組合,會把王安憶的小說改頭換面成什麽樣子?今晚,電視劇《長恨歌》在劇中故事的發生地上海舉行首播。劇組主創出席了昨天傍晚舉行的首播儀式,並接受記者采訪。
電視劇《長恨歌》的宣傳詞裏,說整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女人,沒有婚姻的一生,充滿愛情的奇遇”,簡而言之,是一個女人和四個男人的故事。但作爲導演的丁黑並不很認可這種概括,因爲他想表達的,顯然更多。
“這部作品,我們試圖做到讓不同職業、階層、年齡的人都能從中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丁黑說,比如人們可以從中看到情感故事,看到上海人的生活情趣,尤其看到小資生活的各種細節,但這種細節中卻帶著一絲嘲諷的意味。“王琦瑤以及她身邊的很多人,很講究生活格調、講究品位。他們喝個咖啡都有很多講究,程序非常複雜。這反映出的,是一種精致的生活態度。”在丁黑眼裏,小資就是一部分更關心自己的生活、而不大關心國家大事的人。“王琦瑤的命運是個悲劇,她的悲劇一方面來自于她自身,一方面也來自上海文化對她的塑造。”
以“第二代小燕子”成名的黃奕,在《長恨歌》裏風格有非常大的轉變,她與張可頤分飾王琦瑤的少女時代和後半生。丁黑對兩人的表現都打了高分。
片子拍到一半時,丁黑曾發出黃奕一人完全可以演完王琦瑤一生的感歎。丁黑說,黃奕的表演給很多人帶來驚喜,如果她能演完王琦瑤的一生,對她來說肯定是個大挑戰也是個不可多得的好機會。至于香港演員張可頤的表演,丁黑也贊賞有加:“張可頤自身的氣質給劇組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她對那種不動聲色的優雅從容和暗含的精明拿捏得十分准確。可能她從小受的是英式教育,她的背景正好和舊上海比較接近。”
從目前看過電視劇DVD的觀衆反饋看來,黃奕和張可頤的表演分開來看都屬上乘,但合在一起反而很別扭。尤其是當王琦瑤回憶起自己的少女時代,張可頤腦海中出現黃奕的影子,讓人怎麽看都覺得不是同一個人的回憶。聽到如此批評,丁黑顯得心平氣和:“現在回頭看看,兩個人的表演各有千秋。”丁黑說,一個人演一生,固然不會造成這種感覺,但人物形象可能會有欠缺,畢竟少女身材和少婦身材的細微差別很難通過化妝師來彌補。
關錦鵬導演的電影版《長恨歌》自去年公映以來,批評聲不絕。丁黑認爲電視劇在長度上更有優勢:“從長篇小說來講,電影兩個小時的篇幅太短,電視劇更能完整地表達小說的故事結構。這是電視劇的優勢和長處。”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6-03/28/content_1095365.htm

電視劇版《長恨歌》丁黑確信比電影版好看05-11-17 重慶晚報  

   《玉觀音》的導演丁黑明年初將再給觀衆扔出一個重磅炸彈:由他導演的電視劇版《長恨歌》將播出,他自己表態:“肯定會比電影版好看。”
  拼故事:電視劇版更充分
  非常擅長女性題材的關錦鵬導演的電影《長恨歌》,目前的票房並不是很好,觀衆反映“看不懂”,悶。對此,丁黑說,電影和電視是兩種不同的詮釋方式,電影更注重藝術情趣,要在兩個小時裏去表現人物的一生,這個戰線很長,因此必然有很多情節是很跳躍的,這是電影本身的局限。而電視劇更重人物關系,就是要講故事,容量很大,能充分去表現情感的發展。他很有信心,自己在電視劇裏充分地展現出人物對命運的悲恨、對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無奈和悲涼。
  拼演員:香港明星挑大梁
  電視劇版裏三大主要演員除了黃奕,張可頤和謝君豪都是香港演員,如何能准確地展現劇中所蘊涵的上海文化?丁黑表示,這對很多觀衆來說可能是個疑問,但是,他覺得內地在解放後變化很大,所謂上海文化其實在內地的年輕演員身上有個斷層,內地演員其實很時尚。相反的是香港演員,他們是在殖民地文化中成長起來的,這跟舊上海很像,這就是爲什麽電影和電視都大量使用香港演員。至于觀衆批評電影中鄭秀文的國語太爛影響了演技,丁黑透露,其實張可頤的國語比鄭秀文還爛,幸好他要求配音,這一點觀衆聽覺上肯定比電影更舒服。
http://arts.ifensi.com/article-725.html

劇情介紹  

一個人的生命總是比一座城市的生命要短暫。一個叫王琦瑤的女子在上海繁華過、寂寞過,最後湮沒成灰,而上海今天卻依然興旺喧囂。
  舊日的上海灘燈紅酒綠,王琦瑤從平整有序的民居中走出來,亮了一個相,摘下“上海小姐選美”第三名的桂冠,暗戀她的攝影師程先生知道:這位姑娘要展翅高飛了。
  王琦瑤這一飛,竟然鳥瞰了上海這座城市如何被時間洗刷的過程。
  1948年,掌握軍政大權的李主任義無返顧地以愛囚禁了她,使她遊走過充斥著靡靡之音的百樂門舞廳,陪伴李主任出入于槍林彈雨,而她亦心甘情願地以他爲終身伴侶。她樂意相信這第一個男人會是最後一個男人!李主任爲什麽再沒有出現,王琦瑤只知道他生死未蔔,這種事在那段日子的上海不是不經常發生的!
  1956年,王琦瑤蛻了層皮,過著小戶人家的生活。她響應那個時代人人節約的意識形態,甚至精神上也只限于跟已婚的程先生作適可而止的交往。這段風平浪靜不久被富家子康明遜攪亂了。
  康明遜在她眼中就是缺乏了那麽一點軒昂、一點氣概,到王琦瑤心甘情願跟他過一輩子,他卻要跟家裏去香港繼續做他們的生意了。
  王琦瑤懷著孩子繼續留在上海,她拿著積蓄換了一段名正言順的婚姻,跟一個身患絕症的人辦了結婚手續,這事情只有程先生明白她是爲了要挽回自尊。
  1970年,王琦瑤最渴望與離了婚的程先生邁進一步,是在文革期間,她無聲地感激他多年不渝的等待,只是程先生因應社會的風向,要去雲南一個小鎮支援邊疆。二人不知不覺已走過了漫長的日子,這次暫別總應是轉眼便又重逢。
  這一別卻是十年,十年過後,王琦瑤再遇程先生,程先生介紹了一位跟琦瑤女兒年齡相仿的男孩,老克臘。
  程先生沒想過,王琦瑤居然會因爲老克臘的沖動之情而陷入一段矚目驚心的忘年戀……
  王琦瑤孤注一擲地愛老克臘,甚至顧不上這個男孩到底是迷惑于自己身上殘余的舊日上海風情,還是有不可測知的理由。王琦瑤猛然崩潰的刹那,是這個八十年代的年青人跟她說要出國了,原來沒有人象她那麽堅守上海城市,這個成就了她一生的城市……
     幕後  
拍《長恨歌》是需要一些勇氣的,因爲最難拍出的就是上海的弄堂風情。電影改編自女作家王安憶的同名小說,不過由于人物衆多,因此電影中對于每個人物的出場都沒有給予明確的背景交待,給人的感覺比較模糊;女主角的性格特征也是模模糊糊,缺乏力度,給人感覺乏味無力。關于鄭秀文的表演,在上映前宣傳頗多,希望也頗大,但結果當然令人無比失望。她從十多歲演到四十多歲,外形實在難以服衆,加之普通話不過關。應當來說對于女主角的選擇,導演還可以有更爲廣泛的余地。不過其他的演員總體來說尚可,只不過是這部電影缺乏一些大氣的感覺于其中
http://movie.kuaiche.com/2008-11/108810,10032.shtml

電影《長恨歌》的悲劇意蘊與女性文化心理評論推薦  
by陳鴻秀江蘇淮陰師範學院中文系 《四川戲劇》2006年第5期
     摘要:
香港導演關錦鵬執導,鄭秀文、梁家輝領銜主演,根據王安憶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長恨歌》終于在人們的翹首期盼中上映了,沒有象小說問世後那樣反映熱烈,甚至還受到了一些觀衆和評論者的批評責難,責難者大多將電影和原著進行比較,認爲影片沒有傳達出原著的豐厚內涵,女主角的演員選擇不夠理想等等。筆者以爲,作爲一部文藝片,《長恨歌》還是有一定的審莢價值和認識價值的。如將影片和小說進行對照,我們會發現,電影版在故事框架設置、女主角命運安排方面基本尊重原著,但在其他人物形象塑造上與享有盛譽的小說版出入較大,具體表現在電影依據小說的故事結構,描述了40年代的一位“上海小姐”王琦瑤坎坷沈浮的一生,突出其悲劇性命運;但電影版《長恨歌》只是導演關錦鵬的舊上海風情和這個城市中的人物命運,具體情節發展與王安憶的同名小說出入甚大;同時影片刪減或增添了次要人物,如刪掉了鄔橋的阿二、上海平安裏的牌友薩沙,增添了舅媽以及與琦瑤青梅竹馬的表弟、還添加了程太太。
http://www.cqvip.com/qk/81557X/200605/22818364.html

《長恨歌》票房慘敗 關錦鵬“傷勢嚴重”  05-10-27新聞晨報 

    《長恨歌》投資4000萬,全國票房僅500萬人民幣
    關錦鵬終究還是成全不了《長恨歌》,自上映以來,從媒體到觀衆對于該片的質疑聲一直不絕于耳。影片迄今爲止上映近一個月,在其原著最有市場的上海,票房僅180萬人民幣,全國也不過500萬人民幣。《2046》同爲文藝大片,票房不盡人意,也有2000萬。《長恨歌》的500萬實在是捉襟見肘。這部投資近4000萬,讓人寄予厚望的大制作,可以說,輸得有些尷尬。
    制片方過分信任關氏班底
    《長恨歌》可以說命運多舛,從改編到定演員再到拍攝,始終不太順利。記者昨天聯系到該片的制片主任沈曄,對于目前差強人意的票房,他承認這部影片的確不算成功:“看過小說原著的觀衆不滿意,說改動太大,失卻了王安憶風格及上海味道;沒看過小說原著的觀衆說看不懂,每一段感情都太突兀,不夠感人。”
    應該說,關錦鵬此番“失手”關鍵在于劇本的把握。沈曄告訴記者,《長恨歌》的編劇楊智深是關錦鵬的老搭檔,兩人曾合作過電視劇《畫魂》,由于對王安憶這部長篇小說改編的困難早有預料,所以,對于關錦鵬推薦的的這位香港資深編劇,他們給予了信任。楊智深也很認真,一寫就是一年。本以爲慢工出細活,但劇本出來後,拿到上海給專家們一看,還是提出不少意見。“主要是作爲香港人,他們可能把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拍得很有味道,但《長恨歌》大部分段落還是在解放後,所以他們的理解有偏差。”
    如此開局不利,怎麽就沒想辦法及時修改呢?沈曄無奈地表示:“時間來不及了,鄭秀文等明星的檔期都差不多定下了,如果改,必是大改,等不及的。”沈曄誠懇地反省道:“我們的失誤就是太依靠他們了。我們以爲,以關錦鵬的實力,再加上楊智深和張叔平捉刀,以及鄭秀文、梁家輝、胡軍、吳彥祖等明星,片子的質量是有保證的。而且在發現問題時,我們又認爲,既然找了人家,就要信任人家,不能太指手劃腳……”結果,影片處處硬傷,“走了形”的《長恨歌》別別扭扭地呈現在了觀衆面前,票房慘淡不足爲奇。
    關錦鵬始終沒有找准感覺
    記者在威尼斯電影節期間于第一時間觀看《長恨歌》後,就與關錦鵬有過一次深入的交談。在記者不諱言看片後的失望時,關錦鵬竟微笑點頭:“我明白。我知道會聽到很多批評。”他承認,自己在導演此片時也一直沒有得心應手的感覺。記者與他探討了片中許多令人費解的處理,他說出的理由,不是“我覺得老克勒並不一定是迷戀王琦瑤的過去”,就是“我想要表現香港與上海千絲萬縷的聯系”,有些牛頭不對馬嘴。他對《長恨歌》的理解,並不合乎尋常邏輯。這和他的身份背景有關。
    于是記者問他:“你既然對《長恨歌》有那麽多自己的理解,已經完全偏離原作者的意圖,那又何必借用這部作品的套子呢?很容易招罵的。你就自己拍一部描述上海女人一生的電影好了?”他沈默良久後表示,“沒辦法,投資方好不容易買下了這本書的影視版權,他們來找我,我答應了就得拍啊。”言語間,頗有騎虎難下的意味。
    如上種種,也許就不難解釋爲什麽《長恨歌》拍得“四不象”了。正如一些專家所說:“影片在拍攝手法、敘述語言、演員表演上都沒有什麽亮點,關錦鵬花這麽大力氣,卻沒有任何突破。關錦鵬不是鄭秀文的救星,也不可能讓每一部與上海有關的電影成爲奇迹。他,畢竟是個香港人。” 記者袁媛
http://www2.sdnews.com.cn/ent/2005-10/27_78724.html
 
鄭秀文:我就是個平凡的人,不漂亮、胖又怎樣?09-01-16 外灘畫報

  去年12月底,鄭秀文複出後的首部電影《大搜查》公映。2005年在轉型文藝片《長恨歌》中失利的她,選擇兩年暫停一切工作。複出後的鄭秀文學會了包容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她說“我們在電視上呈現的都是很完美、很良性的一面,但是在現實中,我們也會有發脾氣的那一面,個性上有很多缺點。”
  《長恨歌》之後,整整過去了3年,鄭秀文才從電影裏活過來。
  “最近你在幹嘛,好像開心了很多?”現在每個看到鄭秀文的朋友,見面第一句話幾乎都會這麽問。
  去年12月底,鄭秀文複出的首部電影《大搜查》在內地和香港公映,請她出山的是香港賣座導演劉偉強的兩位前金牌搭檔麥兆輝、莊文強。
  近日,鄭秀文來到了上海,在這座曾經讓她失意的城市接受專訪;采訪時,整個房間裏盤旋的都是她的哈哈大笑聲。
  “我從來沒有這麽輕松自在過,”鄭秀文說自己經曆過2年多的休息後,整個人的狀態都發生了改變。鄭秀文是電影人眼中最典型的香港女性精神的代表;略帶神經質、瘋癲、愛做夢、上進,她曾取代不食人間煙火的王菲、張曼玉一代,一度成爲香港歌壇、影視界最熱的新天後。但在事業高峰期,她經曆了生活的低谷,選擇兩年暫停一切工作。
  “我現在明白,我有神經質的一面,我有硬朗的一面,我有脆弱的一面,我就是一個很平凡的人。”鄭秀文說。
  《長恨歌》遺恨
  “上次來上海,還是2005年宣傳《長恨歌》的時候,那時候壓力比較大,心情沈重。”鄭秀文說。其實,2007年10月她在上海虹口足球場舉辦過演唱會,之所以鄭秀文會記錯,是因爲《長恨歌》留下的遺憾。
  2005年,是鄭秀文人生的低谷:相戀了13年的愛人許志安單方面宣布單身;轉型文藝片《長恨歌》遭到鋪天蓋地的批評;唱片銷量也滑落;她的哮喘病複發,身體狀況非常糟糕……結束《長恨歌》的宣傳後,她開始停工,拒絕任何公開露面,媒體一度猜測她陷入自閉、精神崩潰。
  《長恨歌》給鄭秀文留下很大的心理傷害,至今她接戲標准裏便有一條:“難度不怕,但最好不要講國語。”當年, 鄭秀文爲了給《長恨歌》配音,自己苦學了很久的國語,一定堅持親自配音。在北京配完之後,配音導演還說:“行,沒問題。”她自己也很有信心,以爲可以給觀衆一個驚喜。結果電影公映後,輿論一片批評聲,尤其認爲鄭秀文根本就讓人聽不懂在說什麽。“我有點受傷了,我花了那麽多時間去練國語,付出了那麽多,結果……”
  鄭秀文在《明報周刊》的專欄裏,還調侃地寫到:“假若我用上《師奶股神》娥姐的師奶精神面貌來演繹港版《長恨歌》,一身濃濃的香港情懷和一口操得標准流利的廣東話,你猜,會不會讓王琦瑤的慘敗得以全數扭轉?”休息期間,鄭秀文不出門、不上網、不接聽好友的電話。一個人埋在家裏看書、學畫畫、寫文章,唯一出門的時候便是去買書。她開始讀聖經,結識教友。她不上街買衣服、買化妝品,“這些我都不需要了。”早上6點鍾起床,便去跑步。偶爾,她在MSN上給好友留言:“你們別擔心,我很好。”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01/16/1504106.html

長恨歌>百度百科
 
小說《長恨歌》

  《長恨歌》,當代中國著名作家王安憶的長篇代表作。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首次出版以來,前後共增印22次,總銷量達五十萬冊以上……
  並有中文繁體和英文、法文版行銷港臺澳、東南亞及全世界……
  《長恨歌》,以浮雕與工筆交錯的手法,細膩地描寫了一個“上海小姐”坎坷的人生沈浮,在短暫而虛幻的浮華之後,是無盡的失落、劫難和追悔……
  《長恨歌》是一出精致的、破碎的上海舊夢……
  * 1996《長恨歌》獲選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
  * 1998《長恨歌》獲選第四屆上海文學藝術獎
  * 1999《長恨歌》獲選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 2000《長恨歌》獲選9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中國作品、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小說簡介】
   一個女人四十年的情與愛,被一枝細膩而絢爛的筆寫得哀婉動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還是中學生的王琦瑤被選爲“上海小姐”,從此開始命運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員的“金絲雀”從少女變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員遇難,王琦瑤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內心的情感潮水卻從未平息。與幾個男人的複雜關系,想來都是命裏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瑤難逃劫數,與女兒的男同學發生畸形戀,最終被失手殺死,命喪黃泉。
  【作者簡介】
  王安憶,江蘇南京人。中國當代文學女作家,被視爲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於中國文壇的“知青文學”、“尋根文學”等文學創作類型的代表性作家。曾長時間居住於上海,於文化大革命期間,曾至安徽插隊落戶。王安憶現任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
  臺灣出身的旅美文學評論家王德威 (David Der-wei Wang) 於其小論文《海派文學,又見傳人——王安憶的小說》中,謂王安憶是繼張愛玲後,又一海派文學傳人(見王德威著《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灣)麥田出版,頁 383-402 ),高度評價王安憶在現代中文文壇的地位。

電影《長恨歌》(2005)
導演:關錦鵬
主演:鄭秀文 梁家輝 胡軍 吳彥祖 黃覺 蘇岩
  【劇情介紹 】
  片中,鄭秀文扮演上海弄堂裏的小家碧玉———女一號王綺瑤。因主演《藍色馬蹄蓮》《夢開始的地方》《歸途如虹》等影視劇成名的內地青年演員蘇岩則扮演蔣麗莉———與王綺瑤多年情同手足的好朋友。蔣麗莉家境殷實,王綺瑤與蔣麗莉從中學時代就是好朋友,她們的姐妹情誼持續了幾十年,其間有一些明爭暗鬥。後來,她們跟蔣麗莉的表哥一起在拍電影的片場玩,結識了程先生(梁家輝飾)。程先生非常執著地愛上了王綺瑤,而蔣麗莉卻一直默默地愛著程先生,爲了友情,她犧牲了愛情,最後獨自去了香港……
  一個人的生命總是比一座城市的生命要短暫。一個叫王琦瑤的女子在上海繁華過、寂寞過,最後湮沒成灰,而上海今天卻依然興旺喧囂。
  舊日的上海灘燈紅酒綠,王琦瑤從平整有序的民居中走出來,亮了一個相,摘下“上海小姐選美”第三名的桂冠,暗戀她的攝影師程先生知道:這位姑娘要展翅高飛了。
  王琦瑤這一飛,竟然鳥瞰了上海這座城市如何被時間洗刷的過程。
  1948年,掌握軍政大權的李主任義無返顧地以愛囚禁了她,使她遊走過充斥著靡靡之音的百樂門舞廳,陪伴李主任出入于槍林彈雨,而她亦心甘情願地以他爲終身伴侶。她樂意相信這第一個男人會是最後一個男人!李主任爲什麽再沒有出現,王琦瑤只知道他生死未蔔,這種事在那段日子的上海不是不經常發生的!
  1956年,王琦瑤蛻了層皮,過著小戶人家的生活。她響應那個時代人人節約的意識形態,甚至精神上也只限于跟已婚的程先生作適可而止的交往。這段風平浪靜不久被富家子康明遜攪亂了……

連續劇《長恨歌》

  【主要演員】
  黃 奕--飾少女王琦瑤
  張可頤--飾中年王琦瑤
  謝君豪--飾程先生 
  吳興國—飾李主任
  【劇情簡介】  
  程先生和李主任是少女王琦瑤身邊的兩個男人,程先社對王琦瑤不完全是一廂情願的,程先生的出現無意間吹動了王琦瑤那份少女的情思,但王琦瑤卻又不甘于她的生活理想就此止步,她總是作期待一個更大的生活。這時李主任適時出現,李主任令人敬畏的其實和對女人的那份體貼,讓王琦瑤完完全全聽命于他而王琦瑤天生又會做一個女人,這因而合了李主任的心思,這樣到了一九四九年,李主任被暗殺,少年王琦瑤的傳奇由此結束。解放後王琦瑤懷孕,康明遜顯然承擔不起,一往情深的程先生繼而爲康明遜扛末梢。而程先生與王琦瑤的感情,主動是要被各種以外打斷的。老克臘是八十年代的年輕人,對四十年代有情不自禁的向往。王琦瑤在她們眼中是久版電影裏的女主角,帶著神秘走向現實,老克臘的愛戀就由此産生。兩個相差三十歲的人,有些曖昧,有些糾纏不清,年長的一個在回想,年輕的一個在幻想。而幻想往往會被打斷,王琦瑤終于明白,真正體惜自己的只有程先生,而程先生卻在這時生病去世了。王琦瑤孤身一人,徘徊在黃埔江邊……

電視電影《長恨歌》

  領銜主演:韓雪 關禮傑
  電視電影 電影頻道節目中心2004年出品
  編劇:鞏向東
  導演:黃祖權
  故事梗概:
  新科狀元張乙在赴任途中得知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京城一王姓官家有一位叫王嬌鸞的漂亮小姐。一天,王嬌鸞和丫鬟明霞在後花園蕩秋千時,忽然發現有一位美少年正在偷看,情急之下躲回閨房時,不慎遺落香羅帕一塊。偷看王嬌鸞的美少年叫周廷章,是到此求學的學子,與王家隔鄰相住。拾得王嬌鸞的香羅帕後,周廷章回家作情詩一首,第二天托明霞將情詩交給小姐王嬌鸞。看到周廷章的情詩,王嬌鸞便附和一首,讓明霞回複給周廷章。自此,兩人以詩傳情,日久生情、彼此愛慕,兩人私定終生。
  俗話說紙裏包不住火。此事被王母發現後,不僅將女兒鎖于深閨,而且還開始張羅給王嬌鸞選親。與周廷章失去聯系的王嬌鸞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周廷章冒險喬裝成醫生前去看望,卻被站在一旁的王母一眼看穿。臨分別前,周廷章發誓進京考試回來後一定迎娶王嬌鸞。
  周廷章進京考試,有幸被抛繡球選親的宰相女兒看中。爲了今後的功名利祿,周廷章一番權衡利弊後選擇了宰相的女兒,而王嬌鸞的情義開始在腦際裏淡忘。不久,周廷章在京城遇見王嬌鸞派來尋找自己的差人。爲了不讓事情敗露,周廷章告假回家,來到王家,假意向王嬌鸞訴苦,並相約徇情。得知周廷章在京城拜婿于宰相門第的真相,王嬌鸞怒寫《長恨歌》一首,卻被周廷章逼迫喝下了毒酒。王嬌鸞死後,周廷章抓起《長恨歌》,慌忙中卻遺失了定情的羅帕。
  聞訊姐姐王嬌鸞因周廷章而自隕後,妹妹王嬌鳳進京找到周廷章,卻奈何周廷章已將證據銷毀,無法指證于公堂。雖然有爲姐姐複仇的計劃,但王嬌鳳知道必須要有一個敢于幫他伸冤的好官才能奏效。在新科狀元張乙的幫助下,王嬌鳳假裝怨魂讓周廷章坦白了爲害王嬌鸞的罪行。負心人周廷章被張乙判亂棍打死後,張乙與王嬌鳳成了一對郎才女貌的有情人。
http://baike.baidu.com/view/28603.html?tp=0_11

王安憶《長恨歌》1.弄 堂
http://book.sina.com.cn 2003年12月25日00:00 新浪讀書

扭地呈現在了觀衆面前,票房慘淡不足爲奇。
    站一個制高點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壯觀的景象。它是這城市背景一樣的東西。街道和樓房凸現在它之上,是一些點和線,而它則是中國畫中稱爲皴法的那類筆觸,是將空白填滿的。當天黑下來,燈亮起來的時分,這些點和線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後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那暗看上去幾乎是波濤洶湧,幾乎要將那幾點幾線的光推著走似的。它是有體積的,而點和線卻是浮在面上的,是爲劃分這個體積而存在的,是文章裏標點一類的東西,斷行斷句的。那暗是像深淵一樣,扔一座山下去,也悄無聲息地沈了底。那暗裏還像是藏著許多礁石,一不小心就會翻了船的。上海的幾點幾線的光,全是叫那暗托住的,一托便是幾十年。這東方巴黎的璀璨,是以那暗作底鋪陳開。一鋪便是幾十年。如今,什麽都好像舊了似的,一點一點露出了真迹。晨曦一點一點亮起,燈光一點一點熄滅。先是有薄薄的霧,光是平直的光,勾出輪廓,細工筆似的。最先跳出來的是老式弄堂房頂的老虎天窗,它們在晨霧裏有一種精致乖巧的模樣,那木框窗扇是細雕細作的;那屋披上的瓦是細工細排的;窗臺上花盆裏的月季花也是細心細養的。然後曬臺也出來了,有隔夜的衣衫,滯著不動的,像畫上的衣衫;曬臺矮牆上的水泥脫落了,露出鏽紅色的磚,也像是畫上的,一筆一畫都清晰的。再接著,山牆上的裂紋也現出了,還有點點綠苔,有觸手的涼意似的。第一縷陽光是在山牆上的,這是很美的圖畫,幾乎是絢爛的,又有些荒涼;是新鮮的,又是有年頭的。這時候,弄底的水泥地還在晨霧裏頭,後弄要比前弄的霧更重一些。新式裏弄的鐵欄杆的陽臺上也有了陽光,在落地的長窗上折出了反光。這是比較銳利的一筆,帶有揭開帷幕,劃開夜與晝的意思。霧終被陽光驅散了,什麽都加重了顔色,綠苔原來是黑的,窗框的木頭也是發黑的,陽臺的黑鐵欄杆卻是生了黃鏽,山牆的裂縫裏倒長出綠色的草,飛在天空裏的白鴿成了灰鴿。  
    上海的弄堂是形形種種,聲色各異的。它們有時候是那樣,有時候是這樣,莫衷一是的模樣。其實它們是萬變不離其宗,形變神不變的,它們是倒過來倒過去最終說的還是那一樁事,千人千面,又萬衆一心的。那種石庫門弄堂是上海弄堂裏最有權勢之氣的一種,它們帶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遺傳,有一副官邸的臉面,它們將森嚴壁壘全做在一扇門和一堵牆上。一旦開進門去,院子是淺的,客堂也是淺的,三步兩步便走穿過去,一道木樓梯擋在了頭頂。木樓梯是不打彎的,直抵樓上的閨閣,那二樓的臨了街的窗戶便流露出了風情。上海東區的新式裏弄是放下架子的,門是鏤空雕花的矮鐵門,樓上有探身的窗還不夠,還要做出站腳的陽臺,爲的是好看街市的風景。院裏的夾竹桃伸出牆外來,鎖不住的春色的樣子。但骨子裏頭卻還是防範的,後門的鎖是德國造的彈簧鎖,底樓的窗是有鐵柵欄的,矮鐵門上有著尖銳的角,天井是圍在房中央,一副進得來出不去的樣子。西區的公寓弄堂是嚴加防範的,房間都是成套,一扇門關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架勢,牆是隔音的牆,雞犬聲不相聞的。房子和房子是隔著寬闊地,老死不相見的。但這防範也是民主的防範,歐美風的,保護的是做人的自由,其實是想做什麽就做什麽,誰也攔不住的。那種棚戶的雜弄倒是全面敞開的樣子,油毛氈的屋頂是漏雨的,板壁牆是不遮風的,門窗是關不嚴的。這種弄堂的房屋看上去是鱗次櫛比,擠擠挨挨,燈光是如豆的一點一點,雖然微弱,卻是稠密,一鍋粥似的。它們還像是大河一般有著無數的支流,又像是大樹一樣,枝枝杈杈數也數不清。它們阡陌縱橫,是一張大網。它們表面上是袒露的,實際上卻神秘莫測,有著曲折的內心。黃昏時分,鴿群盤桓在上海的空中,尋找著各自的巢。屋脊連綿起伏,橫看成嶺豎成峰的樣子。站在制高點上,它們全都連成一片,無邊無際的,東南西北有些分不清。它們還是如水漫流,見縫就鑽,看上去有些亂,實際上卻是錯落有致的。它們又遼闊又密實,有些像農人撒播然後豐收的麥田,還有些像原始森林,自生自滅的。它們實在是極其美麗的景象。  
    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膚之親似的。它有著觸手的涼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積著油垢的廚房後窗,是專供老媽子一裏一外扯閑篇的;窗邊的後門,是供大小姐提著書包上學堂讀書,和男先生幽會的;前邊大門雖是不常開,開了就是有大事情,是專爲貴客走動,貼了婚喪嫁娶的告示的。它總是有一點按捺不住的興奮,躍躍然的,有點絮叨的。曬臺和陽臺,還有窗畔,都留著些竊竊私語,夜間的敲門聲也是此起彼落。還是要站一個至高點,再找一個好角度:弄堂裏橫七豎八晾衣竹竿上的衣物,帶有點私情的味道;花盆裏栽的鳳仙花,寶石花和青蔥青蒜,也是私情的性質;屋頂上空著的鴿籠,是一顆空著的心;碎了和亂了的瓦片,也是心和身子的象征。那溝壑般的弄底,有的是水泥鋪的,有的是石卵拼的。水泥鋪的到底有些隔心隔肺,石卵路則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感覺。兩種弄底的腳步聲也是兩種,前種是清脆響亮的,後種卻是吃進去,悶在肚裏的;前種說的是客套,後種是肺腑之言,兩種都不是官面文章,都是每日裏免不了要說的家常話。上海的後弄更是要鑽進人心裏去的樣子,那裏的路面是布著裂紋的,陰溝是溢水的,水上浮著魚鱗片和老菜葉的,還有竈間的油煙氣的。這裏是有些髒兮兮,不整潔的,最深最深的那種隱私也裸露出來的,有點不那麽規矩的。因此,它便顯得有些陰沈。太陽是在午後三點的時候才照進來,不一會兒就夕陽西下了。這一點陽光反給它罩上一層曖昧的色彩,牆是黃黃的,面上的粗礪都凸現起來,沙沙的一層。窗玻璃也是黃的,有著污迹,看上去有一些花的。這時候的陽光是照久了,有些壓不住的疲累的,將最後一些沈底的光都迸出來照耀,那光裏便有了許多沈積物似的,是黏稠滯重,也是有些不幹淨的。鴿群是在前邊飛的,後弄裏飛著的是夕照裏的一些塵埃,野貓也是在這裏出沒的。這是深入肌膚,已經談不上是親是近,反有些起膩,暗地裏生畏的,卻是有一股噬骨的感動。  
    上海弄堂的感動來自于最爲日常的情景,這感動不是雲水激蕩的,而是一點一點累積起來。這是有煙火人氣的感動。那一條條一排排的裏巷,流動著一些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東西,東西不是什麽大東西,但瑣瑣細細,聚沙也能成塔的。那是和曆史這類概念無關,連野史都難稱上,只能叫做流言的那種。流言是上海弄堂的又一景觀,它幾乎是可視可見的,也是從後窗和後門裏流露出來。前門和前陽臺所流露的則要稍微嚴正一些,但也是流言。這些流言雖然算不上是曆史,卻也有著時間的形態,是循序漸進有因有果的。這些流言是貼膚貼肉的,不是故紙堆那樣冷淡刻板的,雖然謬誤百出,但謬誤也是可感可知的謬誤。在這城市的街道燈光輝煌的時候,弄堂裏通常只在拐角上有一盞燈,帶著最尋常的鐵罩,罩上生著鏽,蒙著灰塵,燈光是昏昏黃黃,下面有一些煙霧般的東西滋生和蔓延,這就是醞釀流言的時候。這是一個晦澀的時刻,有些不清不白的,卻是傷人肺腑。鴿群在籠中嘰嘰噥噥的,好像也在說著私語。街上的光是名正言順的,可惜剛要流進弄口,便被那暗吃掉了。那種有前客堂和左右廂房裏的流言是要老派一些的,帶薰衣草的氣味的;而帶亭子間和拐角樓梯的弄堂房子的流言則是新派的,氣味是樟腦丸的氣味。無論老派和新派,卻都是有一顆誠心的,也稱得上是真情的。那全都是用手掬水,掬一捧漏一半地掬滿一池,燕子銜泥銜一口掉半口地築起一巢的,沒有半點偷懶和取巧。上海的弄堂真是見不得的情景,它那背陰處的綠苔,其實全是傷口上結的疤一類的,是靠時間撫平的痛處。因它不是名正言順,便都長在了陰處,長年見不到陽光。爬牆虎倒是正面的,卻是時間的帷幕,遮著蓋著什麽。鴿群飛翔時,望著波濤連天的弄堂的屋瓦,心是一刺刺地疼痛。太陽是從屋頂上噴薄而出,坎坎坷坷的,光是打折的光,這是由無數細碎集合而成的壯觀,是由無數耐心集合而成的巨大的力。
    2. 流 言
    流言總是帶著陰沈之氣。這陰沈氣有時是東西廂房的薰衣草氣味,有時是樟腦丸氣味,還有時是肉砧板上的氣味。它不是那種板煙和雪茄的氣味,也不是六六粉和敵敵畏的氣味。它不是那種陽剛凜冽的氣味,而是帶有些陰柔委婉的,是女人家的氣味。是閨閣和廚房的混淆的氣味,有點脂粉香,有點油煙味,還有點汗氣的。流言還都有些雲遮霧罩,影影綽綽,是哈了氣的窗玻璃,也是蒙了灰塵的窗玻璃。這城市的弄堂有多少,流言就有多少,是數也數不清,說也說不完的。這些流言有一種蔓延的洇染的作用,它們會把一些正傳也變成流言一般曖昧的東西,于是,什麽是正傳,什麽是流言,便有些分不清。流言是真假難辨的,它們假中有真,真中有假,也是一個分不清。它們難免有著荒誕不經的面目,這荒誕也是女人家短見識的荒誕,帶著些少見多怪,還有些幻覺的。它們在弄堂這種地方,從一扇後門傳進另一扇後門,轉眼間便全世界皆知了。它們就好像一種無聲的電波,在城市的上空交叉穿行;它們還好像是無形的浮雲,籠罩著城市,漸漸釀成一場是非的雨。這雨也不是什麽傾盆的雨,而是那黃梅天裏的雨,雖然不暴烈,卻是連空氣都濕透的。因此,這流言是不能小視的,它有著細密綿軟的形態,很是糾纏的。上海每一條弄堂裏,都有著這樣是非的空氣。西區高尚的公寓弄堂裏,這空氣也是高朗的,比較爽身,比較明澈,就像秋日的天,天高雲淡的;再下來些的新式弄堂裏,這空氣便要混濁一些,也要波動一些,就像風一樣,吹來吹去;更低一等的石庫門老式弄堂裏的是非空氣,就又不是風了,而是回潮天裏的水汽,四處可見污迹的;到了棚戶的老弄,就是大霧天裏的霧,不是霧開日出的霧,而是濃霧作雨的霧,彌彌漫漫,五步開外就不見人的。但無論哪一種弄堂,這空氣都是滲透的,無處不在。它們可說是上海弄堂的精神性質的東西。上海的弄堂如果能夠說話,說出來的就一定是流言。它們是上海弄堂的思想,晝裏夜裏都在傳播。上海弄堂如果有夢的話,那夢,也就是流言。  
    流言總是鄙陋的。它有著粗俗的內心,它難免是自甘下賤的。它是陰溝裏的水,被人使用過,污染過的。它是理不直氣不壯,只能背地裏竊竊喳喳的那種。它是沒有責任感,不承擔後果的,所以它便有些隨心所欲,如水漫流。它均是經不起推敲,也沒人有心去推敲的。它有些像言語的垃圾,不過,垃圾裏有時也可淘出真貨色的。它們是那些正經話的作了廢的邊角料,老黃葉片,米裏邊的稗子。它們往往有著不怎麽正經的面目,壞事多,好事少,不幹淨,是個醃臢貨。它們其實是用最下等的材料制造出來的,這種下等材料,連上海西區公寓裏的小姐都免不了堆積了一些的。但也惟獨這些下等的見不得人的材料裏,會有一些真東西。這些真東西是體面後頭的東西,它們是說給自己也不敢聽的,于是就拿來,制作流言了。要說流言的好,便也就在這真裏面了。這真卻有著假的面目,是在假裏做真的,虛裏做實,總有些改頭換面,聲東擊西似的。這真裏是有點做人的膽子的,是不怕丟臉的膽子,放著人不做卻去做鬼的膽子,唱反調的膽子。這膽子裏頭則有著一些哀意了。這哀意是不遂心不稱願的哀,有些氣在裏面的,哀是哀,心卻是好高騖遠的,惟因這好高騖遠,才帶來了失落的哀意。因此,這哀意也是粗鄙的哀意,不是唐詩宋詞式的,而是街頭切口的一種。這哀意便可見出了重量,它是沈底的,是哀意的積澱物,不是水面上的風花雪月。流言其實都是沈底的東西,不是千淘萬洗,百煉千錘的,而是本來就有,後來也有,洗不淨,煉不精的,是做人的一點韌,打斷骨頭連著筋,打碎牙齒咽下肚,死皮賴臉的那點韌。流言難免是虛張聲勢,危言聳聽,鬼魅魍魎一起來,它們聞風而動,隨風而去,摸不到頭,抓不到尾。然而,這城市裏的真心,卻惟有到流言裏去找的。無論這城市的外表有多華美,心卻是一顆粗鄙的心,那心是寄在流言裏的,流言是寄在上海的弄堂裏的。這東方巴黎遍布遠東的神奇傳說,剝開殼看,其實就是流言的芯子。就好像珍珠的芯子,其實是粗糙的沙粒,流言就是這顆沙粒一樣的東西。  
    流言是混淆視聽的,它好像要改寫曆史似的,並且是從小處著手。它蠶食般地一點一點咬噬著書本上的記載,還像白蟻侵蝕華廈大屋。它是沒有章法,亂了套的,也不按規矩來,到哪算哪的,有點流氓地痞氣的。它不講什麽長篇大論,也不講什麽小道細節,它只是橫著來。它是那種偷襲的方法,從背後撩上一把,轉過身卻沒了影,結果是冤無頭,債無主。它也沒有大的動作,小動作卻是細細碎碎的沒個停,然後斂少成多,細流彙大江。所謂“謠言蜂起”,指的就是這個,確是如蜂般嗡嗡營營的。它是有些卑鄙的,卻也是勤懇的。它是連根火柴梗都要拾起來作引火柴的,見根線也拾起來穿針用的。它雖是搗亂也是認真懇切,而不是玩世不恭,就算是謠言也是悉心編造。雖是無根無憑,卻是有情有意。它們是自行其事,你說你的,它說它的,什麽樣的有公論的事情,在它都是另一番是非。它且又不是持不同政見,它是一無政見,對政治一竅不通,它走的是旁門別道,同社會不是對立也不是同意,而是自行一個社會。它是這社會的旁枝錯節般的東西,它引不起社會的警惕心,因此,它的暗中作祟往往能夠得逞。它們其實是一股不可小視的力量,有點“大風始于青萍之末”的意味。它們是背離傳統道德的,卻不以反封建的面目,而是一味的傷風敗俗,是典型的下三濫。它們又敢把皇帝拉下馬,也不以共和民主的面目,而是痞子的作爲,也是典型的下三濫。它們是革命和反革命都不齒的,它們被兩邊的力量都抛棄和忽略的。它們實在是沒個正經樣,否則便可上升到公衆輿論這一檔裏去明修棧道,如今卻只能暗渡陳倉,走的是風過耳。風過耳就風過耳,它也不在乎,它本是四海爲家的,沒有創業的觀念。它最是沒有野心,沒有抱負,連頭腦也沒有的。它只有著作亂生事的本能,很茫然地生長和繁殖。它繁殖的速度也是驚人的,魚撒籽似的。繁殖的方式也很多樣,有時環扣環,有時套連套,有時謎中謎,有時案中案。它們彌漫在城市的空中,像一群沒有家的不拘形骸的浪人,其實,流言正是這城市的浪漫之一。
  流言的浪漫在于它無拘無束能上能下的想像力。這想像力是龍門能跳狗洞能鑽的,一無清規戒律。沒有比流言更能胡編亂造,信口雌黃的了。它還有無窮的活力,怎麽也扼它不死,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它是那種最卑賤的草籽,風吹到石頭縫裏也照樣生根開花。它又是見縫就鑽,連閨房那樣帷幕森嚴的地方都能出入的。它在大小姐花繃上的繡花針流連,還在女學生的課余讀物,那些哀情小說的書頁流連,書頁上總是有些淚痕的。臺鍾滴滴答答走時聲中,流言一點一點在滋生;洗胭脂的水盆裏,流言一點一點在滋生。隱秘的地方往往是流言叢生的地方,隱私的空氣特別利于流言的生長。上海的弄堂是很藏得住隱私的,于是流言便漫生漫長。夜裏邊,萬家萬戶滅了燈,有一扇門縫裏露出的一線光,那就是流言;床前月亮地裏的一雙繡花拖鞋,也是流言;老媽子托著梳頭匣子,說是梳頭去,其實是傳播流言去;少奶奶們洗牌的嘩嘩聲,是流言在作響;連冬天沒有人的午後,天井裏一跳一跳的麻雀,都在說著鳥語的流言。這流言裏有一個“私”字,這“私”字裏頭是有一點難言的苦衷。這苦衷不是唐明皇對楊貴妃的那種,也不是楚霸王對虞姬的那種,它不是那種大起大落,可歌可泣,悲天慟地的苦衷,而是狗皮倒竈,牽絲攀藤,粒粒屑屑的。上海的弄堂是藏不住大苦衷的。它的苦衷都是割碎了平均分配的,分到各人名下也就沒有多少的。它即便是悲,即便是慟,也是悲在肚子裏,慟在肚子裏,說不上戲臺子去供人觀賞,也編不成詞曲供人唱的,那是怎麽來怎麽去都只有自己知道,苦來苦去只苦自己,這也就是那個“私”字的意思,其實也是真正的苦衷的意思。因此,這流言說到底是有一些痛的,盡管痛的不是地方,倒也是鑽心鑽肺的。這痛都是各人痛各人,沒有什麽共鳴,也引不起同情,是很孤單的痛。這也是流言的感動之處。流言産生的時刻,其實都是悉心做人的時刻。上海弄堂裏的做人,是悉心悉意,全神貫注的做人,眼睛只盯著自己,沒有旁騖的。不想創造曆史,只想創造自己的,沒有大志氣,卻用盡了實力的那種。這實力也是平均分配的實力,各人名下都有一份。 
    3. 閨 閣
在上海的弄堂房子裏,閨閣通常是做在偏廂房或是亭子間裏,總是背陰的窗,拉著花窗簾。拉開窗簾,便可看見後排房子的前客堂裏,人家的先生和太太,還有人家院子裏的夾竹桃。這閨閣實在是很不嚴密的。隔牆的亭子間裏,抑或就住著一個洋行裏的實習生,或者失業的大學生,甚至剛出道的舞女。那後弄堂,又是個藏污納垢的場所。老媽子的村話,包車夫的俚語,還有那隔壁大學生的狐朋狗友一日三回地來,舞女的小姊妹也三日一回地來。夜半時分,那幾扇後門的動靜格外的清晰,好像馬上就跳出個什麽軼事來似的。就說那對面人家的前客堂裏的先生太太,做的是夫妻的樣子,說不准卻是一對狗男女,不幾日就有打上門來的,碎玻璃碎碗一片響。還怕的是弄底裏有一戶大人家,再有個小姐,讀的中西女中一類的好學校,黑漆大門裏有私家轎車進去出來,聖誕節,生日有派對的鋼琴聲響起來,一樣的女兒家,卻是兩種閨閣,便由不得怨艾之心生起,欲望之心也生起。這兩種心可說是閨閣生活的大忌,禍根一樣的東西,本是如花蕊一樣純潔嬌嫩的閨閣,卻做在這等嘈雜混淆的地方,能有什麽樣的遭際呢?  
    月光在花窗簾上的影,總是溫存美麗的。逢到無雲的夜,那月光會將屋裏映得通明。這通明不是白日裏那種無遮無攔的通明,而是蒙了一層紗的,婆婆娑娑的通明。牆紙上的百合花,被面上的金絲草,全都像用細筆描畫過的,清楚得不能再清楚。隱隱約約的,好像有留聲機的聲音傳來,像是唱的周璿的“四季調”。無論是多麽嘈雜混淆的地方,閨閣總還是寧靜的。衛生香燃到一半,那一半已經成灰塵;自鳴鍾十二響只聽了六響,那一半已經入夢。夢也是無言無語的夢。在後弄的黑洞洞的窗戶裏,不知哪個就嵌著這樣純潔無瑕的夢,這就像塵囂之上的一片浮雲,恍惚而短命,卻又不知自己的命短,還是一夜複一夜的。繡花繃上的針腳,書頁上的字,都是細細密密,一行複一行,寫的都是心事。心事也是無聲無息的心事,被月光浸透了的,格外的醒目,又格外的含蓄,不知從何說起的樣子。那月亮西去,將明未明,最黑漆漆的一刻裏,夢和心事都偃息了,晨曦亮起,便雁過無痕了。這是萬籟俱寂的夜晚裏的一點活躍,活躍也是雅致的活躍,溫柔似水的活躍。也是塵囂上的一片雲。早晨的揭開的花窗簾後面的半扇窗戶,有一股等待的表情,似乎是醞釀了一夜的等待。窗玻璃是連個斑點也沒有的。屋子裏連個人影都沒有的,卻滿滿的都是等待。等待也是無名無由的等待,到頭總是空的樣子。到頭總是空卻也是無怨又無哀。這是騷動不安聞雞起舞的早晨惟一的一個束手待斃。無依無靠的,無求無助的,卻是滿懷熱望。這熱望是無果的花,而其他的全是無花的果。這是上海弄堂裏的一點冰清玉潔。屋頂上放著少年的鴿子,閨閣裏收著女兒的心。照進窗戶的陽光已是西下的陽光,唱著悼歌似的,還是最後關頭的傾說。這也是熱火朝天的午後裏僅有的一點無可奈何。這點無可奈何是帶有一些古意的,有點詩詞弦管的意境,是可供吟哦的,可是有誰來聽呢?它連個浮雲都不是,浮雲會化風化雨,它卻只能化成一陣煙,風一吹就散,無影無蹤。上海弄堂裏的閨閣,說不好就成了海市蜃樓,流光溢彩的天上人間,卻轉瞬即逝。
  上海弄堂裏的閨閣,其實是變了種的閨閣。它是看一點用一點,極是虛心好學,卻無一定之規。它是白手起家和拿來主義的。貞女傳和好萊塢情話並存,陰丹士林藍旗袍下是高跟鞋,又古又摩登。“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也念,“當我們年輕的時候”也唱。它也講男女大防,也講女性解放。出走的娜拉是她們的精神領袖,心裏要的卻是《西廂記》裏的鶯鶯,折騰一陣子還是郎心似鐵,終身有靠。它不能說沒規矩,而是規矩太雜,雖然莫衷一是,也叫她們嫁接得很好,是雜糅的閨閣。也不能說是摻了假,心都是一顆誠心,認的都是真。終也是朝起暮歸,農人種田一般經營這一份閨閣。她們是大家子小家子分不大清,正經不正經也分不清的,弄底黑漆大門裏的小姐同隔壁亭子間裏的舞女都是她們的榜樣,端莊和風情隨便挑的。姆媽要她們嫁好人家,男先生策反她們鬧獨立,洋牧師煽動她們皈依主。櫥窗裏的好衣服在向她們招手,銀幕上的明星在向她們招手,連載小說裏的女主角在向她們招手。她們人在閨閣裏坐,心卻向了四面八方。腳下的路像有千萬條,到底還是千條江河歸大海的。她們嘴裏念著洋碼兒,心裏記挂著旗袍的料子。要說她們的心是夠野的,天下都要跑遍似的,可她們的膽卻那麽小,看晚場電影都要娘姨接和送。上學下學,則是結伴成陣才敢在馬路上過的,還都是羞答答的。見個陌生人,頭也不敢擡,聽了二流子的浪聲謔語,氣得要掉眼淚。所以,這也是自相矛盾,自己苦自己的閨閣。  
    午後的閨閣,真是要多煩人有多煩人的。春夏的時候,窗是推開的,梧桐上的蟬鳴,弄口的電車聲,賣甜食的梆子聲,鄰家留聲機的歌唱聲,一古腦兒地鑽進來,攪擾著你的心。最惱人的是那些似有似無的瑣細之聲,那是說不出名目和來曆,滴裏嘟嚕的,這是聲音裏曖昧不明的一種,閃爍其詞的一種,趕也趕不走,捉也捉不住的一種。那午後多半是閑來無事,一顆心裏,全叫這莫名的聲音灌滿,是無聊倍加。秋冬時節則是陰霾連日,江南的陰霾是有分量的,重重地壓著你的心。靜是靜的,連個歎息聲都是咽回肚裏去的,再化成陰霾出來的。炭盆裏的火本是爲了驅散那陰霾,不料卻也叫陰霾壓得喘不過氣來,晦晦澀澀地明滅著。午後的明和暗,暖和寒全是來擾人的。醒著,擾你的耳目;睡著,擾你的夢;做女紅,擾你的針線;看書,擾的是書上的字句;要是有兩個人坐在一處說話,便擾著你的言語。午後是一日裏正過到中途,是一日之希望接近尾聲的等待,不耐和消沈相繼而來,希望也是掙紮的希望。它是閨閣裏的蒼涼暮年,心都要老了,做人卻還沒開頭似的。想到這,心都要絞起來了,卻又不能與人說,說也說不明的。上海弄堂裏的閨閣,也是看不得的。人家院裏的夾竹桃,紅雲滿天,自家窗前的,是寂寞梧桐;上海的天空都叫霓虹燈給映紅了,自家屋裏終是一盞孤燈,一架嘀嘀嗒嗒的鍾,數著年華似的。年華是好年華,卻是經不得數的。午後是閨閣的多事之秋,這帶有一股饑不擇食的慌亂勁兒,還帶有不顧一切的魯莽勁兒,什麽都不計較了,釀成大禍,貽誤終身都無悔了,有點像飛蛾撲燈。所以,這午後是陷阱一般的,越是明麗越是危險。午後的明麗總是那麽不祥,玩著什麽花招似的,風是撩人的,影也是撩人的,人是沒有提防的。留聲機裏,周璿的四季調,從春數到冬,唱的都是好景致,也是蠱惑人心,什麽都挑好的說。屋頂上放飛的鴿子,其實放的都是閨閣的心,飛得高高的,看那花窗簾的窗,別時容易見時難的樣子,還是高處不勝寒的樣子。  
    上海弄堂裏的閨閣,是八面來風的閨閣,愁也是喧喧囂囂的愁。後弄裏的雨,寫在窗上是個水淋淋的“愁”字;後弄的霧,是個模棱兩可的愁,又還都是催促,催什麽,也沒個所以然。它消耗著做女兒的耐心,也消耗著做人的耐心,它免不了有種箭在弦上,釵在匣中,伺機待發的情勢。它真是一日比一日難挨,回頭一看卻又時日苦短,叫人不知怎麽好的。閨閣是上海弄堂的天真,一夜之間,從嫩走到熟,卻是生生滅滅,永遠不息,一代換一代的。閨閣還是上海弄堂的幻覺,雲開日出便灰飛煙散,卻也是一幕接一幕,永無止境。 
    4. 鴿 子
鴿子是這城市的精靈。每天早晨,有多少鴿子從波濤連綿的屋頂飛上天空!它們是惟一的俯瞰這城市的活物,有誰看這城市有它們看得清晰和真切呢?許多無頭案,它們都是證人。它們眼裏,收進了多少秘密呢?它們從千家萬戶窗口飛掠而過,窗戶裏的情景一幅接一幅,連在一起。雖是日常的情景,可因爲多,也能堆積一個驚心動魄。這城市的真諦,其實是爲它們所領略的。它們早出晚歸,長了不少見識。而且它們都有極好的記憶力,過目不忘的,否則如何能解釋它們的認路本領呢?我們如何能夠知道,它們是以什麽來做識路的標記。它們是連這城市的犄犄角角都識辨清楚的。前邊說的制高點,其實指的就是它們的視點。有什麽樣的制高點,是我們人類能夠企及和立足的呢?像我們人類這樣的兩足獸,行動本不是那麽自由的,心也是受到拘禁的,眼界是狹小得可憐。我們生活在同類之中,看見的都是同一件事情,沒有什麽新發現的。我們的心裏是沒什麽好奇的,什麽都已經了然似的。因爲我們看不見特別的東西。鴿子就不同了,它們每天傍晚都滿載而歸。在這城市上空,有多少雙這樣的眼睛啊!  
    大街上的景色是司空見慣,日複一日的。這是帶有演出性質,程式化的,雖然燦爛奪目,五色繽紛,可卻是俗套。霓虹燈翻江倒海,櫥窗也是千變萬化,其實是俗套中的俗套。街上走的人,都是戴了假面具的人,開露天派對的人,笑是應酬的笑,言語是應酬的言語,連俗套都稱不上,是俗套外面的殼子。弄堂景色才是真景色。它們和街上的景色正好相反,看上去是面目劃一,這一排房屋和那一排房屋很相像,有些分不清,好像是俗套,其實裏面卻是花樣翻新,一件件,一宗宗,各是各的路數,摸不著門檻。隔一堵牆就好比隔萬重山,彼此的情節相去十萬八千裏。有誰能知道呢?弄堂裏的無頭案總是格外的多,一樁接一樁的。那流言其實也是虛張聲勢,認真的又不管用了,還是兩眼一摸黑。弄堂裏的事又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個公斷,真相不明的,流言更是攪稀泥。弄堂裏的景色,表面清楚,裏頭亂成了一團麻,剪不斷,理還亂。在那窗格子裏的人,都是當事人,最爲糊塗的一類,經多經久了,又是最麻木的一類,睜眼瞎一樣的。明眼的是那會飛的畜生,它們穿雲破霧,且無所不到,它們真是自由啊!這自由實在撩人心。大街上的景色爲它們熟視無睹,它們銳利的眼光很能捕捉特別的非同尋常的事情,它們的眼光還能夠去僞存真,善于捕捉意義。它們是非常感性的。它們不受陳規陋習的束縛,它幾乎是這城市裏惟一的自然之子了。它們在密密匝匝的屋頂上盤旋,就好像在廢墟的瓦礫堆上盤旋,有點劫後余生的味道,最後的活物似的。它們飛來飛去,其實是帶有一些絕望的,那收進眼瞼的形形色色,也都不免染上了悲觀的色彩。  
    應當說,這城市裏還有一樣會飛的生物,那就是麻雀。可麻雀卻是媚俗的,飛也飛不高的。它一飛就飛到人家的陽臺上或者天井裏,啄吃著水泥裂縫裏的殘湯剩菜,有點同流合污的意思。它們是弄堂的常客,常客也是不受尊重的常客,被人趕來趕去,也是自輕自賤。它們是沒有智慧的,是鳥裏的俗流。它們看東西是比人類還要差一等的,因它們沒有人類的文明幫忙,天賦又不夠。它們與鴿子不能同日而語,鴿子是靈的動物,麻雀是肉的動物。它們是特別適合在弄堂裏飛行的一種鳥,弄堂也是它們的家。它們是那種小肚雞腸,嗡嗡營營,陷在流言中拔不出腳的。弄堂裏的陰郁氣,有它們的一份,它們增添了弄堂裏的低級趣味。鴿子從來不在弄堂底流連,它們從不會停在陽臺、窗畔和天井,去諂媚地接近人類。它們總是淩空而起,將這城市的屋頂踩在腳下。它們撲啦啦地飛過天空,帶著不屑的神情。它們是多麽傲慢,可也不是不近人情,否則它們怎麽會再是路遠迢迢,也要泣血而回。它們是人類真正的朋友,不是結黨營私的那種,而是了解的,同情的,體恤和愛的。假如你看見過在傍晚的時分,那竹梢上的紅布條子,在風中揮舞,召喚鴿群回來的景象,你便會明白這些。這是很深的默契,也是帶有孩子氣的默契。它們心裏有多少秘密,就有多少同情;有多少同情,就有多少信用。鴿群是這城市最情義綿綿的景象,也是上海弄堂的較爲明麗的景象,在屋頂給鴿子修個巢,晨送暮迎,是這城市的戀情一種,是城市心的溫柔鄉。  
    這城市裏最深藏不露的罪與罰,禍與福,都瞞不過它們的眼睛。當天空有鴿群驚飛而起,盤旋不去的時候,就是罪罰禍福發生的時候。猝然望去,就像是太陽下驟然聚起的雨雲,還有太陽裏的斑點。在這水泥世界的溝壑襇縐裏,嵌著多少不忍卒睹的情和景。看不見就看不見吧,鴿群卻是躲也躲不了的。它們的眼睛,全是被這情景震驚的神色,有淚流不出的樣子。天空下的那一座水泥城,阡陌交錯的弄堂,就像一個大深淵,有如蟻的生命在作掙紮。空氣裏的灰塵,歌舞般地飛著,做了天地的主人。還有瑣細之聲,角角落落地灌滿著,也是天地的主人。忽聽一陣鴿哨,清冽地掠過,裂帛似的,是這沈沈欲睡的天地間的一個清醒。這城市的屋頂上,有時還會有一個飛翔的東西,來與鴿群做伴,那就是風箏。它們往往被網狀的電線扯斷了線,或者撞折了翅翼,最後挂在屋脊和電線杆上,眼巴巴地望著鴿群。它們是對鴿子這樣的鳥類的一個模擬,雖連麻雀那樣的活物都不算,卻寄了人類一顆天真的好高騖遠的心。它們往往出自孩子的手,也出自浪蕩子的手,浪蕩子也是孩子,是上了歲數的孩子。孩子和浪蕩子牽著它們,拼命地跑啊跑的,要把它們放上天空,它們總是中途夭折,最終飛上天空的寥寥無幾。當有那麽一個混入了鴿群,合著鴿哨一起飛翔,卻是何等的快樂啊!清明時節,有許多風箏的殘骸在屋頂上遭受著風吹雨打,是殉情的場面。它們漸漸化爲屋頂上的泥土,養育著瘦弱的狗尾巴草。有時也有乘上雲霄的掙斷線的風箏,在天空裏變成一個黑點,最後無影無蹤,這是一個逃遁,懷著誓死的決心。對人類從一而終的只有鴿子了,它們是要給這城市安慰似的,在天空飛翔。這城市像一個幹涸的海似的,樓房是礁石林立,還是擱淺的船只,多少生靈在受苦啊!它們怎麽能棄之而去。鴿子是這無神論的城市裏神一般的東西,卻也是誰都不信的神,它們的神迹只有它們知道,人們只知道它們無論多遠都能泣血而歸。人們只是看見它們就有些喜歡。尤其是住在頂樓的人們,鴿子回巢總要經過他們的老虎天窗,是與它們最爲親近的時刻。這城市裏雖然有著各式廟宇和教堂,可廟宇是廟宇,教堂是教堂,人還是那弄堂裏的人。人是那波濤連湧的弄堂裏的小不點兒,隨波逐流的,鴿哨是溫柔的報警之聲,朝朝夕夕在天空長鳴。  
    現在,太陽從連綿的屋瓦上噴薄而出,金光四濺的。鴿子出巢了,翅膀白亮白亮。高樓就像海上的浮標。很多動靜起來了,形成海的低嘯。還有塵埃也起來了,煙霧騰騰。多麽的騷動不安,有多少事端在迅速醞釀著成因和結果,已經有激越的情緒在穿行不止了。門窗都推開了,真是密密匝匝,有隔宿的陳舊的空氣流出來了,交彙在一起,陽光變得混濁了,天也有些暗,塵埃的飛舞慢了下來。空氣裏有一種糾纏不清在生長,它抑制了激情,早晨的新鮮沈郁了,心底的沖動平息了,但事端在繼續積累著成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太陽在空中沿著它日常的道路,移動著光和影,一切動靜和塵埃都已進入常態,是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所有的浪漫都平息了,天高雲淡,鴿群也沒了影。 
    5. 王 琦 瑤
王琦瑤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兒。每天早上,後弄的門一響,提著花書包出來的,就是王琦瑤;下午,跟著隔壁留聲機哼唱“四季調”的,就是王琦瑤;結伴到電影院看費雯麗主演的“亂世佳人”,是一群王琦瑤;到照相館去拍小照的,則是兩個特別要好的王琦瑤。每間偏廂房或者亭子間裏,幾乎都坐著一個王琦瑤。王琦瑤家的前客堂裏,大都有著一套半套的紅木家具。堂屋裏的光線有點暗沈沈,太陽在窗臺上畫圈圈,就是進不來。三扇鏡的梳妝桌上,粉缸裏粉總像是受了潮,有點黏濕的,生發膏卻已經幹了底。樟木箱上的銅鎖鋥亮的,常開常關的樣子。收音機是供聽評彈,越劇,還有股票行情的,波段都有些難調,絲絲拉拉地響。王琦瑤家的老媽子,有時是睡在樓梯下三角間裏,只夠放一張床。老媽子是連東家洗腳水都要倒,東家使喚她好像要把工錢的利息用足的。這老媽子一天到晚地忙,卻還有工夫出去講她家的壞話,還是和鄰家的車夫有什麽私情的。王琦瑤的父親多半是有些懼內,被收伏得很服帖,爲王琦瑤樹立女性尊嚴的榜樣。上海早晨的有軌電車裏,坐的都是王琦瑤的上班的父親,下午街上的三輪車裏,坐的則是王琦瑤的去剪旗袍料的母親。王琦瑤家的地板下面,夜夜是有老鼠出沒的,爲了滅鼠抱來一只貓,房間裏便有了淡淡的貓臊臭的。王琦瑤往往是家中的老大,小小年紀就做了母親的知己,和母親套裁衣料,陪伴走親訪友,聽母親們喟歎男人的秉性,以她們的父親作活教材的。  
    王琦瑤是典型的待字閨中的女兒,那些洋行裏的練習生,眼睛覰來覰去的,都是王琦瑤。在伏天曬黴的日子裏,王琦瑤望著母親的墊箱,就要憧憬自己的嫁妝的。照相館櫥窗裏婚紗曳地的是出嫁的最後的王琦瑤。王琦瑤總是閉花羞月的,著陰丹士林藍的旗袍,身影嫋嫋,漆黑的額發掩一雙會說話的眼睛。王琦瑤是追隨潮流的,不落伍也不超前,是成群結隊的摩登。她們追隨潮流是照本宣科,不發表個人見解,也不追究所以然,全盤信托的。上海的時裝潮,是靠了王琦瑤她們才得以體現的。但她們無法給予推動,推動不是她們的任務。她們沒有創造發明的才能,也沒有獨立自由的個性,但她們是勤懇老實,忠心耿耿,亦步亦趨的。她們無怨無艾地把時代精神披挂在身上,可說是這城市的宣言一樣的。這城市只要有明星誕生,無論哪一個門類的,她們都是崇拜追逐者;報紙副刊的言情小說,她們也是傾心相隨的讀者,她們中間出類拔萃的,會給明星和作者寫信,一般只期望得個簽名而已。在這時尚的社會裏,她們便是社會基礎。王琦瑤還無一不是感傷主義的,也是潮流化的感傷主義,手法都是學著來的。落葉在書本裏藏著,死蝴蝶是收在胭脂盒,她們自己把自己引下淚來,那眼淚也是順大流的。那感傷主義是先做後來,手到心才到,不能說它全是假,只是先後的順序是倒錯的,是做出來的真東西。這地方什麽樣的東西都有摹本,都有領路的人。王琦瑤的眼瞼總是有些發暗,像罩著陰影,是感傷主義的陰影。她們有些可憐見的,越發的楚楚動人。她們吃飯只吃貓似的一口,走的也是貓步。她們白得透明似的,看得見淡藍經脈。她們夏天一律的疰夏,冬天一律的睡不暖被窩,她們需要吃些滋陰補氣的草藥,藥香彌漫。這都是風流才子們在報端和文明戲裏制造的時尚,最合王琦瑤的心境,要說,這時尚也是有些知寒知暖的。  
    王琦瑤和王琦瑤是有小姊妹情誼的,這情誼有時可伴隨她們一生。無論何時,她們到了一起,閨閣生活便撲面而來。她們彼此都是閨閣歲月的一個標記,紀念碑似的東西;還是一個見證,能挽留時光似的。她們這一生有許多東西都是更替取代的,惟有小姊妹情誼,可說是從一而終。小姊妹情誼說來也怪,它其實並不是患難與共的一種,也不是相濡以沫的一種,它無恩也無怨的,沒那麽多的糾纏。它又是無家無業,沒什麽羈絆和保障。要說是知心,女兒家又有多少私心呢?她們更多只是個做伴,做也不是什麽要緊的做伴,不過是上學下學的路上。她們梳一樣的發式,穿一樣的鞋襪,像戀人那樣手挽著手。街上倘若看見這樣一對少女,切莫以爲是一胎雙胞的姐妹,那就是小姊妹情誼,王琦瑤式的。她們相偎相依,看上去不免是有些小題大作的,然而她們的表情卻是那樣認真,由不得叫你也認真的。她們的做伴,其實是寂寞加寂寞,無奈加無奈,彼此誰也幫不上誰的忙,因此,倒也抽去了功利心,變得很純粹了。每個王琦瑤都有另一個王琦瑤來做伴,有時是同學,有時是鄰居,還有時是在表姐妹中間産生一個。這也是她們平淡的閨閣生活中的一個社交,她們的社交實在太少,因此她們就難免全力以赴,結果將社交變成了情誼。王琦瑤們倒都是情誼中人,追求時尚的表面之下有著一些肝膽相照。小姊妹情誼是真心對真心,雖然真心也是平淡的真心。一個王琦瑤出嫁,另一個王琦瑤便來做伴娘,帶著點憑吊的意思,還是送行的意思。那伴娘是甘心襯托的神情,衣服的顔色是暗一色的,款式是老一成的,臉上的脂粉也是淡一層的,什麽都是偃旗息鼓的,帶了一點自我犧牲的悲壯,這就是小姊妹情誼。  
    上海的弄堂裏,每個門洞裏,都有王琦瑤在讀書,在繡花,在同小姊妹竊竊私語,在和父母慪氣掉淚。上海的弄堂總有著一股小女兒情態,這情態的名字就叫王琦瑤。這情態是有一些優美的,它不那麽高不可攀,而是平易近人,可親可愛的。它比較謙虛,比較溫暖,雖有些造作,也是努力討好的用心,可以接受的。它是不夠大方和高尚,但本也不打算譜寫史詩,小情小調更可人心意,是過日子的情態。它是可以你來我往,但也不可隨便輕薄的。它有點缺少見識,卻是通情達理的。它有點小心眼兒,小心眼兒要比大道理有趣的。它還有點耍手腕,也是有趣的,是人間常態上稍加點裝飾。它難免有些村俗,卻已經過文明的淘洗。它的浮華且是有實用作底的。弄堂牆上的綽綽月影,寫的是王琦瑤的名字;夾竹桃的粉紅落花,寫的是王琦瑤的名字;紗窗簾後頭的婆娑燈光,寫的是王琦瑤的名字;那時不時竄出一聲的蘇州腔的柔糯的滬語,念的也是王琦瑤的名字。叫賣桂花粥的梆子敲起來了,好像是給王琦瑤的夜晚數更;三層閣裏吃包飯的文藝青年,在寫獻給王琦瑤的新詩;露水打濕了梧桐樹,是王琦瑤的淚痕;出去私會的娘姨悄悄溜進了後門,王琦瑤的夢卻已不知做到了什麽地方。上海弄堂因有了王琦瑤的緣故,才有了情味,這情味有點像是從日常生計的間隙中迸出的,牆縫裏的開黃花的草似的,是稍不留意遺漏下來的,無心插柳的意思。這情味卻好像會洇染和化解,像那種苔蘚類的植物,沿了牆壁蔓延滋長,風餐露飲,也是個滿眼綠,又是星火燎原的意思。其間那一股掙紮與不屈,則有著無法消除的痛楚。上海弄堂因爲了這情味,便有了痛楚,這痛楚的名字,也叫王琦瑤。上海弄堂裏,偶爾會有一面牆上,積滿了郁郁蔥蔥的爬山虎,爬山虎是那些垂垂老矣的情味,是情味中的長壽者。它們的長壽也是長痛不息,上面寫滿的是時間、時間的字樣,日積月累的光陰的殘骸,壓得喘不過氣來的。這是長痛不息的王琦瑤。 
………………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38494.html

白居易詩歌《長恨歌》

  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顔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顔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複止,西出都門百余裏。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顔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蛾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鍾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爲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颻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譯文注釋】
  漢家皇上重美色迷戀傾城傾國,執政多年一直沒找到。楊家有位剛長成的姑娘,養在深閨裏沒人見過。天生麗質頗爲珍惜,一天被選到皇上身邊。她回頭嫣然一笑百媚千嬌,六宮施粉的妃嬪都黯然失色。春寒料峭,賜浴華清池,滑膩的溫泉水洗她那如凝脂的肌膚。侍女扶出,一副嬌懶無力的媚態,這只是初承恩澤的時候。雲一樣的鬢發花一般的容貌,金步釵亂顫,在芙蓉帳裏度過春宵。春宵苦短太陽高升,從此君王再不上早朝。備受寵愛陪侍宴席沒有閑暇,不論遊玩夜晚只有她在皇帝身旁。後宮美人三千人,君王對三千人的寵愛都集中在她一身。在華麗的宮殿裏,她妝飾好了去伺候聖君,玉樓宴會後,君王和她醉倒進溫柔鄉裏。姐姐弟兄都封了爵位,好讓人羨慕呀,一家門戶盡生光。于是叫天下做父母的心裏,覺得生男兒還不如生個女郎。
  避暑的驪宮高入雲霄,仙樂飄飛到處都能聽到。宮裏緩歌曼舞,琴聲簫聲縈繞不絕。皇上整天看都看不厭。誰知漁陽反叛的戰鼓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驚破了!皇家城闕煙塵漲天,千萬輛車馬逃往西南。旌旗搖動,走走又停停,離開都城一百多裏。六軍不肯前進怎麽辦?婉言美人須死在馬前。她的花鈿丟在地上沒人理會,有她頭上的翡翠翹,金雀,玉搔頭。皇上掩著臉,想救救不了,回頭張看,不由眼淚和血一起流下。黃沙漫天風蕭瑟,高高的棧道彎彎曲曲直上劍閣。峨眉道上行人少,只覺旌旗沒了光彩,陽光那樣暗淡。江水這麽碧綠,蜀山這麽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懷念的情思難以斷絕。在行宮裏看見的月光也是傷心的顔色,夜裏雨打棧鈴的聲音只是斷腸的聲響。
  大局扭轉聖駕回京,走過這裏徘徊不忍離去。馬嵬坡下的泥土中,不忍觀看美人當年白白死去的那塊地。君臣互望留下了眼淚,向東望,任由馬前行回到京城。回來看到宮苑園林,太液池芙蓉未央宮翠柳依舊媚人。芙蓉花多像她的臉,柳葉多像她的眉,此情此景怎叫人不落淚?在這春風吹拂桃李花開的夜晚,在這秋雨敲打梧桐落葉的時辰!西宮南苑秋草長滿庭院,滿階落葉無人掃。梨園弟子頭上白發萌生,當年椒房宮女也亦老去。晚上螢蟲飛舞,皇上悄然思憶,挑盡了孤燈還無睡意。夜裏報時的鍾鼓緩緩敲響,天上銀河還在發光,天卻快亮了。霜這麽重,房上鴛鴦瓦這麽冷,翠被冰涼,能與誰同眠?然而時光悠悠,生死相隔多年,從不見你的靈魂進入我的夢裏。
  京城有位修煉的臨邛道士,能用精誠把亡魂招致。因爲感動皇上輾轉懷念的深情,方士殷勤地尋覓。他禦氣排雲像一道電光,飛上九天,下入地府尋了個遍。向上窮盡天界下入黃泉,兩處沒見到她的蹤影。忽然聽說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虛無縹緲中。樓閣玲瓏彩雲飄拂,之中有許多輕盈美妙的仙子。其中有一人叫太真,雪樣的肌膚花樣的容貌,似乎就是要找的人。到了仙宮,叩問西廂,經過侍女小玉和董雙成轉達。她聽說漢家天子派來使臣,不由從九華帳裏的夢中驚醒。推開枕席穿上衣服來回走動,銀屏與珠簾都依次打開。雲髻半偏,剛剛睡醒,花冠還沒整好便走下堂來。風吹著她的仙衣飄飄飛舞,姿態還像當年她舞動霓裳羽衣舞時。玉容寂寞眼淚縱橫,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帶著雨。她含情凝目向君王致歉:自從離別後,音信渺茫。昭陽殿裏的恩愛從此斷絕,只覺蓬萊宮裏的日月這麽漫長!回頭往下看人間,只看見雲霧看不見長安。只能將舊物表表我的深情,把金釵鈿盒兩樣東西寄托帶還。金釵留一股,鈿盒留一扇,我們一人分一半。只要我們的心像金和鈿一樣堅牢,遠隔天上人間總還能相見!臨走叮嚀又托他捎話,話裏的誓言只有他們知道。七月七日長生殿,半夜裏沒人正可以說悄悄話。在天上我們願意做比翼鳥,在地上我們願意做連理枝條。天長地久有一天終會窮盡,這個遺憾連綿不絕。
  【注釋】
  〔1〕漢皇:中唐後詩人多好以漢武帝(劉徹)代借指唐玄宗。
  (2)傾國:指美女。
  (3)禦宇:臨禦宇內,即統治全國。
  〔4〕楊家有女:指楊貴妃是蜀州司戶楊玄琰的女兒,幼年養在叔父楊玄珪家,小名玉環。
  (5)難自棄:指她自己也以自己很美麗,頗自珍惜。
  (6)選在君王側:這裏是曲筆。楊玉環開元二十三年,冊封爲壽王(玄宗的兒子李瑁)妃。二十八年玄宗使她爲道士,住太真宮,改名太真。天寶四年冊封爲貴妃,實際等于暗奪。
  (7)眸:瞳孔,指眼睛。
  〔8〕六宮:後妃的住處。唐代皇帝的後妃有128人分住6個宮。
  (9)粉黛:本是婦女的化妝品,這裏用作婦女的代稱。無顔色:是說六宮妃嬪和楊貴妃比較之下都顯得不美了。
  〔10〕華清池:開元十一年建溫泉宮于驪山,天寶六年改名華清宮。溫泉池也改名“華清池”。今陝西臨潼。
  (11)凝脂:形容皮膚白嫩而柔滑。——《詩經?衛風?碩人》
  〔12〕承恩澤:指得到皇帝的寵遇。
  〔13〕金步搖:一種首飾的名稱,用金銀絲宛轉屈曲制成花枝形狀,上綴珠玉,插在發髻上,行走時搖動,所以叫“步搖”。
  (14)春從:指白天隨皇上出遊,晚上有專房之寵。
  (15)金屋:漢武帝時金屋藏嬌之典,借指楊貴妃的寢宮。
  〔16〕姊妹弟兄:指楊氏一家。楊玉環受冊封後,她的大姐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伯叔兄弟楊钅舌官鴻臚卿,楊錡官侍禦史,楊釗賜名國忠,天寶十一年(七五二)爲右丞相,所以說“皆列土”(分封土地)。可憐:可愛。
  (17)可憐:令人羨慕。
  〔18〕驪宮:驪山由的宮殿。唐玄宗常和楊貴妃在這裏飲酒作樂。
  〔19〕漁陽:天寶元年河北道的薊州改稱漁陽郡,當時所轄之地約在今北京市東面的地區。包括今薊縣、平谷等縣境在內,原屬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管轄。革卑:古代軍中用的小鼓,騎鼓。霓裳羽衣曲:著名舞曲名。
  〔20〕九重城闕:指京城。煙塵生:指發生戰禍。西南行:天寶十五年(七五六)六月,安祿山破潼關,楊國宗主張逃向蜀中,唐玄宗命將軍陳玄禮率領“六軍”出發,他自己和楊貴妃等跟著出延秋門向西南而去。
  〔21〕翠華:指皇帝儀仗中用翠鳥羽毛裝飾的旗子。
  〔22〕蛾眉:美女代稱,此處指楊貴妃。
  〔23〕翠翹:翠鳥尾上的長毛叫“翹”。此處指形似“翠翹”的頭飾。金雀:雀形的金釵。玉搔頭:玉簪。這句說各種各樣的首飾和花鈿都丟在地上。
  〔24〕雲棧:高入雲端的棧道。縈紆:回環曲折。劍閣:即劍門關,在今四川省劍閣縣北。
  〔25〕峨嵋山:在今四川省峨嵋縣境。唐玄宗到蜀中,不以過峨嵋山,這裏只是泛指今四川的高山而言。
  〔26〕《明皇雜錄》:“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屬霖雨涉旬,于棧道雨中聞鈴音,隔山相應。上(指玄宗)既悼念貴妃,采其聲爲《雨淋鈴曲》以寄恨焉。”
  〔27〕天旋日轉:比喻國家從傾覆後得到恢複。回龍馭:指玄宗由蜀中回到長安。此:指楊貴妃自盡處。
  〔28〕馬嵬坡:在今陝西省興平縣西。即前“西出都門百余裏”所指之地。
  〔29〕太液:池名,在長安城東北面的大明宮內。未央:宮名,在長安縣西北。兩者都是漢朝就有的舊名稱。此處借指唐朝的池苑和宮廷。
  〔30〕西宮:《新唐書?宦官傳》載:李輔國脅迫太上皇(李隆基)從興慶宮遷“西內”(唐稱太極宮曰“西內”)。
  〔31〕梨園:見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注。椒房:宮殿名稱,皇後所居。以椒(花椒)和泥塗壁,取其溫暖而芳香。阿監:宮廷中的近侍,唐代六七品女官名。青娥:指年輕貌美的宮女。“青娥老”和上句“白發新”對舉。
  〔32〕孤燈挑盡:古時用燈草點油燈,過一會兒就要把燈草往前挑一挑,讓它好燃燒。挑盡:是說夜已深,燈草也將挑盡。
  〔33〕耿耿:明亮。星河:銀河。欲曙天:天快要亮的時候。
  〔34〕鴛鴦瓦:屋瓦一俯一仰扣合在一起叫“鴛鴦瓦”。霜華:即霜花。重:指霜厚。翡翠衾:繡著翡翠鳥的被子。
  〔35〕魂魄:指楊貴妃的亡魂。
  〔36〕臨邛(音窮):今四川省邛崍縣。鴻都:洛陽北宮門名。鴻都客:是說這位四川方士曾在洛陽住過。一說“鴻都客”是說臨邛道士來京都爲客。
  〔37〕窮:找遍的意思。碧落 :指天上。黃泉:指地下。
  〔38〕五雲:五色雲。綽約:美好的樣子。
  〔39〕參差是:仿佛就是。
  〔40〕叩玉扃:叩玉作的門。扃:本指門閂或門環,這裏指門扇。小玉:作者《霓裳羽舞歌》自注:“吳王夫差女小玉。”雙成:姓董。《漢武帝內傳》記:西王母命玉女董雙成吹雲和之笙。此借小玉、雙成作爲楊貴妃的侍婢。
  〔41〕九華帳:用九華圖案繡成的彩帳。
  〔42〕珠箔:珠簾。屏;屏風。邐迤:連接不斷。
  〔43〕闌幹:流淚貌。
  〔44〕凝睇:凝視。
  〔45〕昭陽殿:漢宮名,趙飛燕居住過的地方。這時代指楊貴妃舊居處。蓬萊宮:傳說中的海上仙山。這裏代指仙境。鈿合:鑲嵌金花的首飾盒。寄將去:托請捎去。
  〔46〕擘:分開。這兩句意思是:釵留一股盒留一片,釵分開了裏頭是黃金盒分開了裏頭是金屬花片。
  〔47〕長生殿:在華清宮中。
  〔48〕連理枝:兩樹根不同,而樹幹結合在一起。這裏是表示愛情的真摯。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詩人,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今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陽[屬河南]履道理私第,葬香山,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詩歌合爲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歎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爲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因而人稱詩佛,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爲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爲“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爲有名!
    【詩歌背景】
  詩作于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時作者35歲,任周至縣尉。關于這首詩的寫作緣起,據白居易的朋友陳鴻說,他與白居易、王質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遊寺遊玩。偶然間談到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這段悲劇故事,大家都很感歎。于是王質夫就請白居易寫一首長詩,請陳鴻寫一篇傳記,二者相輔相成,以傳後世。因爲長詩的最後兩句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所以他們就稱這首詩叫《長恨歌》,稱那篇傳叫《長恨傳》。 當時長安妓女以“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而自誇,並因此身價倍增。
  體裁
  歌,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種形式,後成爲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  
  格律
  歌的特點是不講究格律,任由詩人創作興致所至。抒發感情,句數多少不限,可以說是句式整齊的“自由體”詩。
  遺迹
  華清池位于西安東約30公裏的臨潼驪山腳下北麓,是中國著名的溫泉勝地,曆史記載,這裏的溫泉大約發現在3000年前的西周時代。唐代建有富麗堂皇的“華清宮”,“華清池”由此得名。
  據記載,唐玄宗從開元二年(714年)到天寶十四年(755年)的41年時間裏,先後來此達36次之多。飛霜殿原是唐玄宗(685一762)和楊貴妃的臥室。白居易《長恨歌》就寫道:“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詩歌賞析】
  詩的主題是“長恨”
  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起第一部分,敘述安史之亂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終于得到了楊氏。而楊氏由于得寵,雞犬升天。並反複渲染玄宗之縱欲,沈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釀成了“漁陽鼙鼓動地來”的安史之亂。這是悲劇的基礎,也是“長恨”的內因;
  “六軍不發無奈何”起爲第二部分,具體描述了安史之亂起後,玄宗的倉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軍”駐馬要求除去禍國殃民的貴妃“宛轉娥眉馬前死”是悲劇的形成。這是故事的關鍵情節。楊氏歸陰後,造成玄宗寂寞悲傷和纏綿悱惻的相思。詩以酸惻動人的語調,描繪了玄宗這一“長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淚下;
  “臨邛道士鴻都客”起爲第三部分,寫玄宗借道士幫助于虛無縹緲的蓬萊仙山中尋到了楊氏的蹤影。在仙景中再現了楊氏“帶雨梨花”的姿容,並以含情脈脈,托物寄詞,重申前誓,表示願作“比翼鳥”、“連理枝”,進一步渲染了“長恨”的主題。結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深化了主題,加重了“長恨”的分量。 全詩寫情纏綿悱惻,書恨杳杳無窮。文字哀豔動人,聲調悠揚宛轉,千古名篇,常讀常新。
  今人丁毅、方超在《(長恨歌)評價管窺》一文中認爲,此詩是白居易借對曆史人物的詠歎,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說,詩人年輕時與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靈相愛,但由于門第觀念和風尚阻礙,沒能正式結婚。分手時,詩人寫了“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彼此甘心無後期”的沈痛詩句。文章指出,《長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幾個月,詩人爲失去與湘靈相會之可能而痛苦。“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正是詩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劇,抒發自己的痛苦與深情。
  最成功處就是抒情
  相當複雜的情節只用精煉的幾句就交代過去,而著力在情的渲染,細致地寫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的濃烈和貴妃死後雙方的思念之情。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裏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麽,爲什麽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長恨歌》首先給我們藝術美的享受的是詩中那個宛轉動人的故事,是詩歌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全篇中心是歌“長恨”,但詩人卻從“重色”說起,並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來是樂到了極點,像是一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後面無窮無盡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制造者最後成爲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許多人說《長恨歌》有諷喻意味,那麽,詩人又是如何表現“長恨”的呢?馬嵬坡楊貴妃之死一場,詩人刻畫極其細膩,把唐玄宗那種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得的內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由于這“血淚相和流”的死別,才會有那沒完沒了的恨。隨後,詩人用許多筆墨從各個方面反複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但詩歌的故事情節並沒有停止在一個感情點上,而是隨著人物內心世界的層層展示,感應他的景物的不斷變化,把時間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來開拓和推動情節的發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別之後,內心十分酸楚愁慘;還都路上,舊地重經,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回宮後,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難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夢境,卻又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詩至此,已經把“長恨”之“恨”寫得十分動人心魄,故事到此結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詩人筆鋒一折,別開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構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把悲劇故事的情節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環曲折,有起伏,有波瀾。這一轉折,既出人意料,又盡在情理之中,故事也因此而顯得更爲宛轉動人。
  《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濃的敘事詩,詩人在敘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國傳統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回環往複的特點。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過人物對它們的感受來表現內心的感情,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蘊蓄在內心深處的難達之情。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回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複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環,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達到了高潮。詩人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複抒情,回環往複,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蘊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作爲一首千古絕唱的敘事詩,《長恨歌》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很高的。一篇《長恨》有風情! 白樂天如是說。可見詩人的內心裏,實在給《長恨歌》灌注了太多的情感。
  《唐詩鑒賞辭典》——饒芃子
  《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當時詩人正在盩厔縣(今陝西周至)任縣尉。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有感于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在這首長篇敘事詩裏,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愛情被自己釀成的叛亂斷送了,正在沒完沒了地吃著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曆史上的人物,詩人並不拘泥于曆史,而是借著曆史的一點影子,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說,街坊的歌唱,從中蛻化出一個回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用回環往複、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描摹、歌詠出來。由于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人的複雜真實的再現,所以能夠在曆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
  詩歌開卷第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看來很尋常,好像故事原就應該從這裏寫起,不需要作者花什麽心思似的,事實上這七個字含量極大,是全篇綱領,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著全詩。緊接著,詩人用極其省儉的語言,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顔色”的楊貴妃。描寫了楊貴妃的美貌、嬌媚,進宮後因有色而得寵,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複渲染唐玄宗得貴妃以後在宮中如何縱欲,如何行樂,如何終日沈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這些,就釀成了安史之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這一部分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通過這一段宮中生活的寫實,不無諷刺地向我們介紹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個重色輕國的帝王,一個嬌媚恃寵的妃子。還形象地暗示我們,唐玄宗的迷色誤國,就是這一悲劇的根源。
  下面,詩人具體的描述了安史之亂發生後,皇帝兵馬倉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別是在這一動亂中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毀滅。“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寫的就是他們在馬嵬坡生離死別的一幕。“六軍不發”,要求處死楊貴妃,是憤于唐玄宗迷戀女色,禍國殃民。楊貴妃的死,在整個故事中,是一個關鍵性的情節,在這之後,他們的愛情才成爲一場悲劇,接著,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起至“魂魄不曾來入夢”,詩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裏揪心的“恨”,用酸惻動人的語調,宛轉形容和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以後睹物思人,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種種感觸。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回腸蕩氣。正由于詩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這樣的程度,後面道士的到來,仙境的出現,便給人一種真實感,不以爲純粹是一種空中樓閣了。
  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詩的末尾,寫道士幫助唐玄宗尋找楊貴妃。詩人采用的是浪漫主義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後來,在海上虛無縹緲的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讓她以“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現,殷勤迎接漢家的使者,含情脈脈,托物寄詞,重申前誓,照應唐玄宗對她的思念,進一步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詩歌的末尾,用“開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筆,點明題旨,回應開頭,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給讀者以聯想、回味的余地。
  《長恨歌》首先給我們藝術美的享受的是詩中那個宛轉動人的故事,是詩歌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全篇中心是歌“長恨”,但詩人卻從“重色”說起,並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來是樂到了極點,象是一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後面無窮無盡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制造者最後成爲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過去許多人說《長恨歌》有諷喻意味,這首詩的諷喻意味就在這裏。那麽,詩人又是如何表現“長恨”的呢?馬嵬坡楊貴妃之死一場,詩人刻畫極其細膩,把唐玄宗那種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得的內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由于這“血淚相和流”的死別,才會有那沒完沒了的恨。隨後,詩人用許多筆墨從各個方面反複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但詩歌的故事情節並沒有停止在一個感情點上,而是隨著人物內心世界的層層展示,感應他的景物的不斷變化,把時間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來開拓和推動情節的發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別之後,內心十分酸楚愁慘;還都路上,舊地重經,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回宮後,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難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夢境,卻又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詩至此,已經把“長恨”之“恨”寫得十分動人心魄,故事到此結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詩人筆鋒一折,別開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構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把悲劇故事的情節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環曲折,有起伏,有波瀾。這一轉折,既出人意料,又盡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觀願望和客觀現實不斷發生矛盾、碰撞,詩歌把人物千回百轉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故事也因此而顯得更爲宛轉動人。
  《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濃的敘事詩,詩人在敘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國傳統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回環往複的特點。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過人物對它們的感受來表現內心的感情,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蘊蓄在內心深處的難達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淒涼,這是以悲涼的秋景來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層。行宮中的月色,雨夜裏的鈴聲,本來就很撩人意緒,詩人抓住這些尋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帶進傷心、斷腸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見一聞,一色一聲,互相交錯,在語言上、聲調上也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愁苦淒清,這又是一層。還都路上,“天旋地轉”,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顔不見,不由傷心淚下。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回長安後,“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白日裏,由于環境和景物的觸發,從景物聯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複雜微妙的內心活動。“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鍾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青娥”都已白發衰顔,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回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複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環,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達到了高潮。詩人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複抒情,回環往複,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蘊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
  作爲一首千古絕唱的敘事詩,《長恨歌》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來,許多人都肯定這首詩的特殊的藝術魅力。《長恨歌》在藝術上以什麽感染和誘惑著讀者呢?宛轉動人,纏綿悱惻,恐怕是它最大的藝術個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來的讀者,使他們受感染、被誘惑的力量。
  情殤——論白居易《長恨歌》主題思想
  人們對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曆來爭論不休,有所謂愛情說、政治主題說、雙重主題說等等。本文作者持愛情說。首先從作品的四個層次來分析,肯定自居易井非像陳鴻寫《長恨歌傳》那樣板著說教的臉孔去描寫李楊故事,而是以“情”作爲主旋律,讓主人公的情去感動讀者,使之産生共鳴,取得審美上的極大成功。本文還結合作者生平經曆和社會曆史分析他在處理曆史題材、政治題材和來自民間的人性題材、心理題材的關系問題上的獨到之處,進一步說明唐明皇楊貴妃形象的審美意義。
  關于《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曆來是讀者爭論的焦點問題,觀點頗爲分歧,約可分爲三派:其一,愛情主題說。認爲從作品宮中多寵的憲宗;其三,雙重主題說。認爲將此詩看成純粹的諷諭詩或愛情頌歌都不恰當,它是暴露與歌頌的統一,諷諭和同情的交織,既爲李、楊的愛情悲劇一掬同情之淚,又爲他們的誤國失政一歎遺恨之聲,二者交相融彙而不是機械疊加。此外,還有人認爲此詩是作者借李、楊悲劇來抒發自己愛情失意的情懷。究竟如何,還需從作品本身去分析。
  可將詩分爲四個層次:
  第一層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至“盡日君王看不足”,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貴紀。貴紀進宮後恃寵而嬌,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複渲染唐玄宗得貴妃後完全沈湎于歌舞酒色。開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著全詩;
  第二層從“漁陽鼙鼓動地來”至“回看血淚相和流”,寫安史之亂,玄宗逃難,被迫賜死貴妃,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有意將因玄宗荒淫誤國所造成的安史之亂進行了淡化處理,對二人的生離死別則著意形容,讀者受到的是悲劇氣氛的感染而不是曆史的理性批判。陳鴻《長恨歌傳》“懲尤物,窒亂階”之說是板著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視爲此詩的寫作動機;
  第三層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至“魂魄不曾來人夢”,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行宮見月,夜雨聞鈴,是一片“傷心色”和“斷腸聲”。長安收複以後回朝時,重過馬克,“不見玉顔空死處”。回宮後,池苑依舊,物是人非,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蕩氣回腸;
  第四層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此恨綿綿無絕期”,寫玄宗派方士覓楊貴妃之魂魄,重在表現楊妃的孤寂和對往日愛情生活的憂傷追憶。詩人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上天入地,後終在虛無縹緲的仙山上讓貴妃以“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再現于仙境。“情”的宣泄已超脫于帝王妃子間的感情糾葛,而更多地帶有詩人的主觀的理想成分,並早已超出了曆史事實的範圍,將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沖突表現無余。結尾“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二句,是愛情的歎息與呼聲,是對于愛情受命運播弄,和愛情被政治倫理摧殘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時空而進入無極之境。這樣,詩人便以“長恨”表現了愛情的長存,亦即點明全詩的主題。
  應該說,寫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觀上是同意陳鴻的“懲尤物、窒亂階”之說的,後來在《新樂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還重複強調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題,明確宣揚性愛之爲害,但是又承認“人非木石皆有情”,性愛是消滅不了的,所以解決問題的途徑只好是“不如不遇傾城色”。但在《長恨歌》的實際寫作當中,他又服從了民間愛情故事所表達的人類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欲望。這樣,整個故事便具有了更爲深刻複雜的涵義:既寫了真美,又寫了真惡,並將兩者直接聯系在一起。《麗情集》本《長恨歌傳》有一段話:
  叔向母日: “甚美必甚惡。”李延年歌日: “傾國複傾城。”此之謂也。
  這段話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入對這一問題的最後思考。白居易寫作《長恨歌》時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是:不因爲“甚惡”而抹煞。“甚美”。盡管其主題最後似偏離了對“甚惡”的譴責,但“甚惡”內容本身畢竟沒有被抹煞,反過來又豐富了“甚美”的涵義。
  《長恨歌》一方面是一個重大的曆史題材和政治題材,另一方面又是一個來自民間的具有悠久傳統的人性題材、心理題材。白居易在創作中服從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詩人的個性思想,即傳統模式與作者主觀能動作用同時並存,這固然是與詩人的生活經曆和人生觀是分不開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貶官江州司馬爲界,經曆了由積極入世到消極出世兩個階段,實踐了他所信奉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謂“獨善”的基本內涵是樂天知命、知足保和,並由此而與釋、老相通,以隨緣任運、委順自然爲應世態度。在他的整個思想體系中,“獨善”與“兼濟”並行不悖,“施之乃伊呂事業,蓄之則莊老道德”(《君子不器賦》),它們是一個完整人生觀的兩個側面。還在遭貶以前,他努力爲雲龍、爲風鵬,並與元稹大力倡導新樂府運動。也正是因爲他年輕時候的胸懷大志,頗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氣概,才使得他有足夠的氣魄處理這樣一個重大的曆史題材,並以“不惑”來總結唐明皇後半生的政治得失,寫就了《長恨歌》。這樣,在他心目中對唐明皇的一分爲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來。正是因爲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輕國的唐明皇是對立統一體,所以,白居易把這個故事寫成一個好皇帝的悲劇。好皇帝有所惑,終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我們從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種理想化的結果。排斥的是封建統治階級爲皇帝們頭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爲半神的理想化。而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種理想在內,他們從現實生活中皇帝權威下降的土壤出發,把封建統治階級的頭子想象爲和他們自己一樣的普通人,一個有愛欲、有苦惱、有錯誤、有缺點的人情味十足的癡情皇帝,簡直同一般愛情故事中的主人公並無差別!他們從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應該和百姓一樣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從民本思想出發,有條件、並且有所揚棄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這種對唐明皇的理想化,這樣完成了對唐明皇形象的塑造。詩人被貶江州以後,“獨善”與“兼濟”的地位才發生了轉化,他的精神生活與仕宦生涯逐漸轉軌,終于以“獨善”消釋了“兼濟”,在精神自救的過程中,白居易逐漸從關注社會政治轉向關注個體生命,對于自由人格的鍾愛逐漸超越了對道德人格的執著。
  《長恨歌》中的李、楊愛情故事,由于采用了民間的私誓情節,明皇、貴妃兩個形象也具有了普通男女的思想感情。人皆有情,君王也與普通人一樣有情,一樣爲色所迷。所以,當《長恨歌》轉向描寫此種“色”、“情”時,便無法貫徹對唐明皇的批判,而變成對這位具有普通人性的多情男女的贊歎。詩中,“重色”已不再具有任何貶義,作者不過用他所知的宮廷生活營造出外在的環境,淡化其客觀效果並進行藝術處理,而將一個按照普通人的思想感情邏輯行動的唐明皇形象放人其中。當然,這也反映了男權社會中自然形成的男子中心觀念,而《長恨歌》中的楊貴妃形象則是一個在這種觀念支配下産生、同時又反映著男人們的複雜欲望心理的美婦形象。這一形象首先在描寫方式上與傳統和民間作品中的美婦形象接上了榫:與身份很俗但形象很高雅的琵琶女相反,貴妃的形象描寫反而采取了極俗的方式,一直寫到“溫泉水滑洗凝脂”,如此處理,其實是在按照民間美婦作品的方式塑造楊貴紀這一形象,《長恨歌》的主題也就不期然而然地發生了變化。“女色禍國”實際上主要是封建史家的觀念,民間傳說中缺少這樣一種故事類型,例如妲己、褒姒的故事,便沒有一種民間流傳形式。相反,某些可能具有這種因素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中主題卻發生變化,女主人公並沒有被視爲“禍水”,楊貴妃形象便是一個典型例子。民間作品中的美女形象,曆來都是人們所崇拜的對象,能以自己的聰敏智慧戰勝淩辱者,如《陌上桑》中的秦羅敷, 《羽林郎》中的酒家女,甚至《木蘭從軍》中的花木蘭等。楊貴妃的形象無法塑造成這樣,但民間傳說卻讓她成爲蓬萊仙女,這等于完全免去了她應負的任何政治或道德責任。世代讀者對貴妃形象也頗有爭議,一種傾向滿懷憐惜熱愛之情,而一種傾向則要求追究她的政治責任,甚至遭到宋人的“理性”批評。而詩人在這一點上作出了最大膽的創造,實難能可貴。
  與西方的女性贊歌相比,中國人對女性美的贊歎受到封建倫理觀的更多束縛,被制欲說教所抑制,被“禍水”的曆史觀所抵銷,被母性形象或無鹽之類的醜婦形象所遮蓋。但盡管如此,從《神女賦》、《洛神賦》到才子佳人小說,女性美的描寫仍是文學的最重要主題。對女性美的崇拜,與歧視、憎恨、恐懼女性的觀念混合在一起,成爲封建文化最奇異的景觀之一。白居易在一個將這種種觀念最觸目地集中于一身的女性人物身上,在語言文字力所能及的程度上和倫理觀念所許可的範圍內,使女性美獲得了最完美的表現。與它相比,《神女賦》《洛神賦》的語言過深、過曲,而小說白描語言則過褻、過露。這個語言運用的度的掌握,反映出作者對有關女性的崇拜、占有、恐懼等多種心理因素所做的適當控制。《長恨歌》用直觀的描寫使貴紀形象世俗化,造成“近褻”的效果,但又通過馬嵬之死使她的命運悲劇化,通過相思、尋仙等情節使她純情化、崇高化。白居易善于運用此種描寫,使它與悲劇化、崇高化的主題構成適當的張力。與宋詞直至明清小說中更爲世俗化、肉體化的女性描寫相比,《長恨歌》帶有神話色彩的處理方式,在對女性美的歌贊中保留了更多的對女性的尊重。
  《長恨歌》所涉及的安史之亂曆史事件,或許可以寫成正義與邪惡的鬥爭,但他卻選擇了另外的主題,這源于詩人儒家知識分子的政治立場。其道德主題並不體現在直接的政治批評中,而是從更一般意義上來規範人們的倫理關系和社會行爲,感情主題與曆史(道德)主題交織在一起。應該說白居易在此問題上並沒有太多的道德禁忌,或者說,他對道德問題的看法比較單純:禮防所不容的事情不能做,人本有的情欲也應有適當宣泄。
http://baike.baidu.com/view/28603.html?tp=0_11

 

台長: 阿楨
人氣(2,238) | 回應(6)|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停車暫借問》
此分類上一篇:《香魂女》

阿楨
文藝復興:邏輯邪30/66

都已啥時代還在掰文藝復興

屍人不是想復辟古典的文藝
是因人文與人本有同一邏輯
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
台灣教改的核心是人本主義

愛說笑
文藝復興是歐洲理性化關鍵
是中國現代革命學習的對象
教改是改革理性的教育制度
是兩岸後現代噴罵對象
二者八竿子打不到一起

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
尤其鄉民憤青糞青噴子那管那麼多
反正亂打亂罵一通誰管有沒有邏輯

這個嘛,廣義的人文主義是指:「一種以研究古典語文為基礎,以人為中心的教育和學術運動」,並隱含著樂觀主義、現世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狹義的則是指古典語文的研究和國語運動。只是當時歐洲的國語運動是想將方言提升到與拉丁文同樣精緻層次,而非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古文太精緻故要廢,要用我口說我語的粗俗白話文。

精緻只是說說
粗俗白話文也不算啥
網文更進化到粗暴的外星文
都根源於同一邏輯:個人享樂主義
不論是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
或者人本的快樂學習
人文只是說說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8160050
2014-06-10 09:07:51
圖博館
《米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GUoXja-gTY

米尼 _百度百科

《米尼》是由陳苗執導、劉燁等人主演的一部愛情類電影。於2005年上映。該片改編自著名作家王安憶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當代青年人的愛情觀和價值觀。
  劇情簡介
本片根據王安憶同名小說改編。電影版的《米尼》對原小說進行了修改,故事背景改到了當下上海。主人公米尼(李心潔飾演)在海南長大,是知青後代,倔強而樂觀。自幼接受嚴格雜技訓練,長大後成為了一名出色的空中飛人演員,是上海大世界雜技團的主角之一。阿康(劉燁飾演)是一家名叫“隨波逐流”的音像製品店的店員。米尼和阿康雖然生存在不同的環境裡,卻同樣生活在空虛迷惑的精神世界中。一次偶然的邂逅,終使他們不能自控地走到了一起“隨波逐流”。阿康的出現,點燃了米尼純真的愛情。然而他們心中熾烈的愛情在別人的眼中卻並非如此美好
  導演
導演陳苗是“第六代”電影人中唯一的女導演,畢業於美國俄亥俄大學電影系及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近年來,她作為製片人和導演製作了一系列長篇文藝類紀錄片, 《夜上海》、《我屬蛇》、《上海恰恰》被稱為上海三部曲,在鳳凰衛視,中央電視台、上海電視台播出,併入圍溫哥華國際電影節、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等多個著名國際電影節。
  編劇
編劇趙川是上海人,八十年代末及整個九十年代在澳洲生活。現居上海。創作跨越文學、評論、戲劇和視覺等領域。2003年北京大學作訪問學者。2002年台北駐市作家。2001年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首獎。還曾獲得2000年澳洲藝術委員會文學創作基金和1995年澳洲首屆華文創作獎短篇小說首獎等。著有小說集《鴛鴦蝴蝶》、散文集《不棄家園》和《悉尼八怪》(八人合集),在台灣上演過實驗話劇《廁所的臉》等。
2016-05-15 12:48:11
圖博館
一句話影評

1.我喜歡劉燁,我喜歡這樣的愛情電影。
2.一個悲傷的故事。看資料說是根據王安憶的小說改變的,印像中,王安憶作品中的女孩都是可以一生不變地相信著愛情,哪怕受盡傷害,如此有靈氣的女孩兒卻被愛情折磨的殘喘,或者說,是被生活。
3.有人說應該讓周迅來演。李心潔的普通話說的是不好,不過我喜歡她,所以寧願是她演。劉燁演這個形像看起來也還滿貼切的,他其實就是痞子相。可是那些畫外音的狂文藝的獨白真的是把我噁心到了,不知道是不是把王安憶書裡的話照搬過來了。故事也太單薄了。
4.落入俗套了。雖然沒看過原著,但相信王安憶的原著絕對不是這個水平。
5.各方面都還不錯,挺完整的,只是故事太殘酷了,看完心裡哽得慌。
6.愛情能不能沒有麵包,《米尼》給出一個否命題,如果命運注定逃不出等級階層的枷鎖,那奮鬥的意義究竟何在?
  幕後故事
導演陳苗在拿到版權後對原作進行大幅度的修改,但是在人物的定位和走向上和製片人王大為產生了巨大的分歧。劇本幾經修改,在雙方未能達成統一的背景下,為了配合演員的檔期,於2005年3月倉促開機。
  “從購買電影改編權到修改劇本,從敲定男女主角的最終人選到最後的執導拍攝,都是以一部電影導演的身份完成的作品,誰知道這部影片公開亮相時,導演署名一欄竟然是其他人。”導演陳苗明確向記者表示,由於該片的製片人王大為嚴重侵害了自己的相關權益,她預備近日向法院提起正式訴訟,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陳苗還透露,影片開拍前,製片王大為與她雙方出資購買電影的海外版權,於是陳苗出資20萬交給王大為,由他全權負責該片海外版權的購買。但是影片拍攝過去了很長時間,都沒有看到該片海外版權的購買合同和相關憑據,訴訟勝訴,卻至今沒有拿回錢。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528535/10097503.htm
2016-05-15 12:48:29
圖博館
米尼 (2007)

導演 : 陳苗 / 金琛
編劇 : 趙川
主演 : 劉燁 / 李心潔 / 張耀揚
  劇情簡介 · · · · · ·
  米尼(李心潔飾)是雜技團的空中飛人,母親遠嫁海外,長期被寄養在舅母家,生活孤獨。某天,她和在音像店工作的周大康(劉燁飾)相愛,後者是普通是城市下層青年,喜歡偷東西,仔細研究以後再寄還失主,以此窺視別人的生活,洞悉世界。
  但是,愛情的浪漫並不能掩蓋現實的殘酷。阿康因為偷東西入獄,米尼關節受傷離被迫開雜技團,出獄後的阿康選擇另 ​​外的人生道路,米尼為了復出掙錢把自己出賣給雜技團的讚助商大成哥(張耀揚飾)……生活的難題一個接著一個,他們彼此深愛,彼此傷害,一步一步從浪漫溫暖的開 ​​頭走到了鮮血淋漓的結局。
  短評 · · · · · · ( 全部630條 )
莫名其妙的愛情、男友犯法、賣身,過程缺乏可信度和浪漫情懷,太沒勁了
  米尼不是那個米尼
  很難想像王安憶的《米尼》能被拍成什麼樣的電影。當第一個鏡頭出現,李心潔化著極濃豔的舞台妝,身上纏著血紅的飄帶在半空中飄啊飄啊,我就知道那不是王安憶的米尼。一直以來都將自己喜歡的作家分成兩種,一種是迷戀於書寫人靈魂的陰暗面,而另一種則致力於呼喚閃光人性。王安憶是前者,張愛玲也是。那種黑暗的力量是巨大的,100分鐘左右的電影語言想要描繪那黑暗顯然很......
  獨白一場
人的一生,與世間種種的緣分始終有限,一份痴迷,一次際遇,一段時光,一場旅行,結果即使落空,斂入內心化做一場獨白也是好的。看電影,看每一個故事的承起轉折,光影揮毫灑落,落幕旦夕,便是醉笑陪公三萬場,不訴離殤。今天看了《米尼》,是根據王安憶小說改編的電影,很多人抱怨改編的不好,我沒有看過原著,但這樣獨白式的電影,我一向招架不住。由衷的偏......
2016-05-15 12:49:48
圖博館
改編基本失敗

不管你是否讀過王安憶筆下的《米尼》,都不妨礙你去影院讀解這個因為版權問題而鬧得沸沸揚揚的電影。從小說移植過來的劇本只是保留了故事基線,背景則放在商業氣息與唯美情懷相交織的現代上海。影片中的一切都在淡化,除了人物和情感。李心潔飾演的米尼是個普通不過的雜技“空中飛人”演員,長期在舅母家寄人籬下。在偶然中遇見了劉燁飾演的阿康——一個在音像店打工的反......
  愛情的灰燼
王安憶的作品我看的不多,記憶中只有一部《妹頭》,她的成名作應該是《長恨歌》。在電影院觀看過鄭秀文版本的《長恨歌》,實在是很糟糕,鄭秀文歇斯底里的演繹生生的破壞了那個裊嬝娜娜地從老上海弄堂中走出來的活色生香的王琦瑤。李心潔應該是實力派的演員,長得也漂亮,可腦海中總把對她的印象定位於《鬼域》中驚悚片女主角的形象,總覺得米尼這個角色並不是頂適合她,如. .....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778993/
2016-05-15 12:50:15
日本藤素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2 09:26:1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