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8-26 09:37:43| 人氣4,745|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七武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原以為只有1960年的《豪勇七蛟龍》仿黑澤明的《七武士》詳參【圖博館】:黑澤明:名導演44

《豪勇七蛟龍》The Magnificent Seven七俠蕩寇志

導演:John Sturges
編劇:黑澤明/橋本忍/小國英雄/沃爾特伯恩斯坦
演員:尤伯連納 Yul Brynner/埃裏瓦拉赫 Eli Wallach /史蒂夫麥奎因
  一群強盜每年都要騷擾墨西哥的一個小村莊。村裏的長者派三名農夫去美國,目的是尋找武藝高強的槍手來保衛村莊。最後一共來了7名高手,他們去墨西哥的理由每個人都各不相同。他們人單力薄,要對付100多個前來掠食的強盜。經過一番激戰,終于將盜賊殲滅,但七人中亦折損四人,令人傷感不已。

網搜卻冒出(真紅!):

【日本動漫《七武士》】片長:26集

[故事簡介]:某個時代,戰爭隨處可見,大量的巨大艦艇和機器武士在天空中混戰。沒有勝利者的歡呼,只有失敗武士落寞的身影和失去土地的農民的哀號。
  動畫改編的《七武士》真人版舞臺劇,將于2008-11-14日開始在日本演出,詳細情報皆公布于官方網站。http://www.samurai-7.jp/index.html

【中國電視連續劇《七武士》30集(2003)】劇情:

  江南長生會爲販賣長生經(保險)舉行招聘會。負責人蕭蕭刀(何賽飛飾)卻在招聘會上發現老板梅龍的獨生女兒梅小瑤(馬伊俐飾)。小瑤不滿會中人浮于事,希望建立自己的力量,實行改革。她把剛出師的馬小虎(孫耀威飾)也拉入了長生會。長生會的競爭對手--爲老堂爲爭奪業務,不擇手段,弄得百姓非常不滿,激起小虎等人的正義感。他們在與不老堂的競爭中深深了解對方,也結交了不老堂的朱元、酒樓賣唱的花解語(王豔飾),幾人之間産生了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
  花解語被不老堂利用,導致長生會被滅,梅龍傷重而亡。對梅龍暗生情愫的蕭藏刀發誓要複仇,在她帶領下花解語、小瑤、小虎、落陽、毛高,以及棄暗投明的朱元,七武士終于七人一條心,攜手爲正義而戰。蕭藏刀、毛高、朱元壯烈犧牲,但能夠爲愛、爲正義而死,他們死得其所。

書名《七武士-日本古代七位血性武士傳奇》

《七武士》揀選七個日本古代傳奇人物:以神出鬼沒的奇襲戰法著稱的源義經;開遊擊戰和山地戰先河的楠木正成;人稱“越後之龍”的上杉謙信;集“戰國的風雲兒”、“天才的革命家”、“暴君”、“第六天魔王”稱號于一身的織田信長;開創“加賀百萬石”輝煌基業的前田利家:五十七回戰無傷的本多忠勝;被豐臣秀吉稱贊爲可指揮百萬大軍的大谷吉繼,勾勒出他們波瀾壯闊的人生軌迹。這七位英雄人物因其功業綻放出奪目的光彩,在曆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但更打動人的則是他們的武勇、耿介、信義、忠誠,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詮釋了“孝義重丘山”的真義。
http://baike.baidu.com/view/262695.html?tp=0_11

七武士The Seven Samurai (1954)

導演: 黑澤明
主演: 志村喬 三船敏郎 千秋實
劇情梗概
  本片可說是日本名導演黑澤明第一部真正加入西片趣味的時代劇,內容描寫日本戰國時代,貧窮家村百姓爲保衛家園,與雇來的七位武士共同聯手擊退強盜的故事。導演黑澤明雖然意圖將這部片子拍成徹底的娛樂動作片,但事實上,整部作品仍充分流露著黑澤明式的人道精神。
  至于七武士的性格塑造,整體而言可說詮釋得相當成功,尤其是飾演堪兵衛的志村喬,將這個角色的智慧與成熟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日本戰國時代,一個滿目荒涼窮山惡水的山村裏,每年麥收的時候,都會遭到強盜的襲擊。這一年,村民們決定雇傭七名武士來保衛他們的村莊和收成,七名武士分別是勘兵衛、久藏、勝四郎、五郎、七郎、平八和菊千代。武士勘兵衛是個步伐矯健、作戰經驗豐富的人,他負責指揮全村人進行防禦准備。強盜來偷襲了,武士久藏和菊千代殺死三名強盜。但武士平八卻倒下了。武士和村民們手握鐵鍬、木棒死守村莊,志乃和武士勝四郎這對戀人卻在倉房中互訴衷腸。天亮了,13名強盜騎馬沖入村莊,格鬥中,強盜殺死了武士久藏和五郎。菊千代懷著憤怒和仇恨殺死了最後一個敵人,自己也倒地而亡。強盜終于被盡數殲滅了,村民們也付出了很大代價,七名武士中陣亡四名,枯山上豎起了無數新的墓碑。
幕後制作
  這是一部日本的“西部片”。是當時編劇界老手小國英雄、新星橋本忍與黑澤明三個繼影片《生存》後的再一次攜手。當時日本還沒有一部大型的時代劇,黑澤明決定,要在日本拍攝出一部像美國西部片那樣大場面的影片。影片采用了望遠鏡頭拍攝全景的方法,不僅表現了當時的風貌,而且捕捉到了大街上來往的武士們的表情。此片上映後,被認爲是一部無論從規模上還是從趣味上講,都是同類影片中最優秀的作品。此片獲1954年旬報十佳獎第三名,入選日本名片200部。
相關影評
  一、七個武士形象代表了武士精神的七個方面,他們的總和就是武士道。《七武士》的人物設置蘊含深意。
  勘兵衛:勘兵衛是武士的領袖,他是武士精神的一個標志。勘兵衛曾經參加過許多戰爭,武藝高強,戰術精通,但是卻無法逃脫變成浪人的命運。勘兵衛正直,爲了解救被竊賊劫持的人質,他甘願削發扮裝和尚,且順利完成計劃。勘兵衛誠實,農民們邀請他時,他並沒有端架子,而是實話實說地講了自己“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真實生活,並不奇貨可居談價錢。勘兵衛真誠,看到農民請他吃白米飯自己吃稗子飯便深受感動,而答應爲農民服務。勘兵衛精明,在挑選武士時花樣百出,得到了貨真價實的武士。勘兵衛善戰,在農民的村莊指揮若定,戰術多變,最終大破人多勢衆的山賊。勘兵衛睿智,在擊敗山賊取得大勝之時,他並沒有得意忘形,而是清醒地說出了農民才是大地真正的主人的箴言。勘兵衛這樣的人物,是優秀武士的集中體現,仿佛亂世中一股清新的空氣,吹拂著人們的心靈。
  其他五位武士則分別代表了武士精神的一個方面。
  五郎兵衛:五郎兵衛代表了智慧。他的預見能力極強,無論是被勘兵衛試探還是與山賊作戰,五郎兵衛的智慧都得到體現。他因爲對勘兵衛人品和性格的敬佩而成爲七武士的一員,更因戰死沙場而成就了武士的業德。
  七郎次:七郎次代表了友誼和忠誠。它是勘兵衛的老戰友和老朋友,基于此七郎次在多年的分離之後一經見面便接受了勘兵衛的邀請。對正義事業的選擇體現了七郎次身上真正的武士精神,而對友誼的忠誠更顯示了作爲武士的道德准則。
  久藏:久藏代表了武功。作爲武士,擁有高強的武藝是安身立命之本,武士即使在武功上比不得宮本武藏(著名劍俠),也必須追尋劍道的真諦。久藏就是一名得到劍道真諦的代表人物,他武藝高強:一擊而斃挑釁武士,單人殺賊奪銃,對戰中時時保持先機,實在令人歎服。更爲寶貴的是,久藏武藝高強卻不事炫耀,立下多麽大的功勞後也立刻躲到一旁休息,並不誇口居功;勝四郎直面的崇拜之辭也只換得淡淡一笑,這是武士境界的極高體現。
  平八:平八代表了樂觀。別的武士失意後會選擇各種各樣的道路,平八卻心甘情願地與普通百姓一樣,靠砍柴爲生。這樣的行爲需要相當高的思想境界,而樂觀精神也是武士道中重要的方面。沒有樂觀,經常身處困境中的武士是難以生存的。
  勝四郎:勝四郎是未來的象征。《七武士》中的勝四郎是個乳臭未幹的家夥,他在第一次擊殺山賊時還會瑟瑟發抖。勝四郎也有人性的弱點,無法把持自己的欲念使他和志乃結下一段孽緣。勝四郎的優點在于,他能夠明辨是非,選擇真正的武士去學習和追隨;在勘兵衛都沒有參破真諦的時候,是勝四郎以年輕人的銳氣爲假武士菊千代命名。勝四郎必將成爲理想中武士的未來。
  再有一位特殊的武士:菊千代
  菊千代是武士世界中的狂阿彌。菊千代的身份最爲特殊,在一群真正的武士中,菊千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冒牌貨色。他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富于正義感和向上精神,卻不具備德操和武功。菊千代以自己的蠻勇試圖獲得武士的名號,這使他遠離了武士道的精神。菊千代總是笑話百出:強迫勘兵衛等人接受自己,拿別人的武士家譜自吹自擂,貪戀戰功貿然出擊導致陣地幾乎失守……但是菊千代也有體現價值的另一面:敲響梆子驚出村民使衆武士擺脫尷尬處境,奮不顧身救援農民,深入敵後繳獲火銃,高樹戰旗鼓舞士氣,舍生忘死禦敵拼殺,菊千代的行爲完全象一個武士,甚至比真正的武士還要出色。但是,爲武士階級所重視的出身使菊千代不可能成爲一個真正的武士,埋葬他遺骨的墳上剛開始也沒有得到應由的禮遇--這不禁使人陷入深深的思考:真正的武士是得名于他的出身或者戰功,還是要看他是否掌握了武士道的真諦?在這一點上,菊千代以他的行爲給予了世人合理的答案。 七位武士各具優長,構成了《七武士》的英雄群像。這是武士道的思辨性的體現:它是影片所寄予的期望,也是人世永久的期待。

  二、失敗與自殺的宿命——《七武士》的悲劇內涵

  日本武士留給中國人最深刻的印象有二,其一是他們無一例外的將被我民族武術家擊敗;其二是他們常常在失敗後切腹自殺。前者展現了他們的可笑,妄自尊大的人與其民族在我們看來必將遭受失敗的命運;後者則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殘忍,正因爲殘忍之于自己往往比之于他人更令普通人無法接受。
  這兩種印象恰好可以讓我們思考日本武士階層乃至日本民族的奇特心理素質——表象的傲慢與潛在的自卑共存,二者其實不過相差一線,他們總是企圖以對自我毀滅的莊嚴幻想來達到保持武士道精神完整性和遮掩自卑感彰顯時痛苦的失落感的雙重目的。很顯然,精神的不敗撫慰著追求肉體極限而不得的苦痛,代表著口舌之欲的腹部成爲了失敗肉身的換喻性象征,切腹是爲了維護其精神的純粹性。難怪加繆曾經語出驚人的說過,全部本體論哲學的唯一命題便是“自殺”。
  黑澤明對“武士生活”這一母題素有研究,他攝制的日本曆史題材的影片幾乎都或多或少的有對武士生存狀態的分析。日本人對自身産物的研究理應與中國人的視點不同。看起來《七武士》中出現的武士就與中國人傳統印象中的武士不同。這七位武士分別是:閱曆滄桑、富于遠見的勘兵衛,年輕幼稚、易動感情的勝四郎,農民出身、渴望擠進武士階層的菊千代,劍術卓絕、專攻藝業的久藏,機智的五郎兵衛,熱情樂天的平八以及沈靜守序的勘兵衛的助手七郎次。日本戰國時代,山賊橫行,他們常常劫掠殺戮農民,致使土地荒蕪、人民生活困苦。富裕的村子雇傭武士來守衛,而貧窮的村莊則任由宰割。一個貧苦的小村莊裏的農民在一次次血腥掠奪之後憤怒了,他們希望雇傭武士保衛村莊,卻又拿不出錢,只能保證武士吃飽。以上七位心地善良,富于俠義精神的武士就被這個村莊招募而來,經過和數倍于自己的敵人們的鬥智鬥勇,終于盡數消滅了山賊,而菊千代、久藏、五郎兵衛和平八也因被山賊的火槍擊中而犧牲。農民們並沒有因爲武士們的英勇作戰而對他們有怎樣的感激,剩下的三名武士黯然離開村莊繼續流浪,而勝四郎和農民的女兒志乃的短暫的愛情也告結束。
  粗粗看來,這部影片有點像《七俠五義》式的武俠片,的確,這部影片的娛樂性很強,或者說它很平易近人。影片中有激烈的戰鬥和沖突,有男女之愛,有戲謔打鬧和風格各異的人物,各路人才集聚,協作解決問題的模式有點像《加裏森敢死隊》。影片的拍攝技巧是富于東方哲學韻味的。勘兵衛救孩子的段落,運用了蒙太奇手法,他沖進屋內之後的鏡頭接著是農民們焦急等待的場面配上幾聲打鬥的音響,以後便是強盜奔出屋來,頹然倒地,勘兵衛抱著孩子微笑而出。打鬥的場面被省略了。久藏奪槍的一場戲,也是這樣處理的,夜幕中久藏匆匆而去,孤身深入敵營,衆人焦急等待,時間驟顯緩慢,之後便是拂曉的晨霧中,久藏提著槍緩步走回,見衆人道“殺了兩個,我需要睡一會兒。”設若巴贊跳出來評論,肯定會批評這些段落的不真實,長鏡頭要求的是一覽無遺,而蒙太奇的處理手法更接近于東方式的哲學思維,也就是無爲勝有爲、無聲勝有聲的觀念,運用得當的省略有著比詳盡無疑的微觀敘述更精彩的表現力。古龍的武俠小說就深得此道,因而常常顯得氣勢逼人、痛快淋漓。黑澤明運用渲染和省略的手段,顯然是爲了增強影片的民族韻味,並以之作爲吸引觀衆的動力,他相信觀衆不會因爲沒有看到真殺實砍的場面而遺憾,而是會從這些省略之中體會到武士們精湛的技藝。事實上,蒙太奇和長鏡頭的對立並非真實與不真實的對立,而是對真實理解不同的對立。電影的真實,或者說藝術的真實更要尊重的是觀衆的感受的真實,而不是簡單的現實真實。
  那麽,可否認爲這部影片就是一部娛樂敘事片呢?顯然這與黑澤明一貫的影片風格並不相符。影片中有幾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暴露了黑澤明的說理企圖:
  1、勘兵衛成功救出被劫持的小孩子,心懷敬佩的勝四郎要拜他爲師,勘兵衛說自己一生打過不少仗,不過都是敗仗,不配當你的老師。勝四郎迷惑不解。
  2、勘兵衛始終不願意勝四郎加入隊伍,說是因爲他太年輕。
  3、武藝平平,但生性樂天、愛開玩笑的平八曾被五郎兵衛評價爲艱苦時期很有用的人物,卻早早死去了。
  4、最後的決戰勝利後,勘兵衛卻頹然言道“我們還是被打敗了”。
  5、勝四郎和志乃純真的愛情到了影片最後,卻成了兩人無語交錯而過,志乃唱著秧歌加入種地的隊伍,而勝四郎茫然站在路口。
  6、殺光山賊的武士們並沒有受到英雄般的待遇,他們黯然死去或者離去,頗有“狡兔死,走狗烹”的意味,而這時勘兵衛又言道:“我們失敗了,勝利的是農民們”。
  特別應該注意的是勘兵衛的三次關于“失敗”的言論,難道以他的足智多謀一生中竟然只打過敗仗?爲什麽將明擺著的勝利說成失敗?很顯然,這樣的失敗只能做象征意義的理解。武士階層作爲日本社會獨有的階層,有著他們獨特的生存特點。他們大都以行俠仗義、鋤強扶弱爲己任,盡管他們有的歸依豪門,有的流浪四方,但武士的存在都是以消滅敵對勢力爲目標的,片中武士們消滅了山賊,然而卻失去了工作,被農民解雇,吃飯又成了問題。可見勘兵衛所謂的失敗,正說明了武士存在的悖論:爲消滅敵人,他們存在,可是敵人消滅了他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從這個意義上講,武士們的戰鬥所擊敗和消滅的正是他們自己!
  所以勘兵衛打了一輩子的“敗仗”,而這場敗仗要繼續打下去,直到把自己打倒、消滅,武士們的命運就是自殺的命運。因此他才始終不願意涉世不深的勝四郎繼續武士這一自我毀滅的道路。而相比之下,農民們不管怎樣自私、懦弱,受人譏笑,他們仍是雇傭者和最終的勝利者,因爲他們所作的一切都是爲了自身的生存,雇傭武士打山賊是如此,種莊稼也是如此,這種生存的需要遠遠要勝過戰爭時期的浪漫主義愛情,志乃最後走進莊稼地正是這樣一個隱喻,志乃的選擇不是愛與不愛的選擇,而正是權衡兩種不同階層最終命運的選擇。樂天派的平八早早死去不僅僅是渲染氣氛、推動情節發展的需要,更是象征著武士階層命運的不容樂觀。而之所以死去的是久藏、平八、五郎兵衛和菊千代,正因爲他們都是熱衷于武士生存之道的人們,而活下來的三位,勘兵衛已經認識到武士階層的宿命,勝四郎還年輕,稱不上一位真正的武士,而七郎次這次參加完全是一種偶然,因爲他早已經改行做了小販。
  黑澤明通過這部電影,構造了一個包含著深刻隱喻的寓言,揭示了日本武士階層的特殊生存狀態與必然消亡的曆史趨勢。武士們自從出生就開始了自我毀滅的命運,他們的一生不但要承受隨時可能橫死沙場的命運,更要承受的是一步步向死而生的無奈與苦痛;武士階層自從産生就注定了它必然消亡的宿命,這種宿命就是一種集體自殺的宿命。真正擊敗和殺死武士階層的不是強盜山賊,也不是外國的武術家,而是武士自身。武士階層的死亡這一切通過一個電影故事展現得如此清楚,而難以清楚說明的是在悖謬中生存的武士之心究竟是委屈、無奈、痛楚、悲壯還是絕望。不僅如此,武士階層的命運正說明了事物矛盾雙方互相依存,差別發展的辯證法。黑澤明是一位精通辯證法並自覺地運用辯證法闡述思想的藝術大師,他的《影子武士》同樣顯示出辯證的主題。電影史上像他這樣可以在一部影片中將思想性、藝術性和欣賞性完美結合的作者並不多見。
  由此可見,《七武士》這部影片仍然回歸了武士“失敗”與“自殺”的主題,無論怎樣的視點,看到的都是同一的事物,感性直覺是如此,理性分析也是如此;個人命運如此,階層的命運也是如此。當失敗與自殺成爲必然,武士的命運也就真正詮釋了何謂“向死而生”。

【日本動漫《七武士》】片長:26集
  
  原作:黒澤明「七人の侍」より
  監督:滝沢敏文
  演出協力:高橋良輔
  シリーズ構成:冨岡淳広
  キャラクターデザイン:草琢仁
  アニメーションキャラクターデザイン:橋本英樹
  メカニカルデザイン:小林誠
  美術監督:小倉宏昌
  音響監督:鶴岡陽太
  アニメーション制作:GONZO DIGIMATION
  OP:《Unlimited》 [相川七瀨]
  ED:《普遍》 [RIN]
  [故事簡介]:
  某個時代,戰爭隨處可見,大量的巨大艦艇和機器武士在天空中混戰。
  沒有勝利者的歡呼,只有失敗武士落寞的身影和失去土地的農民的哀號。
  逃離戰場的部分流浪武士變成了山賊,他們到處搶奪農民的糧食與女人。由于懼怕山賊,農民們只能敢怒不敢言,並進一步成爲了山賊們的糧食生産地。
  某個村落裏的一小部分農民無法再忍受山賊的行爲,在村裏長老的建議下,有三個人站出來,願意去尋找可以幫助他們擊退山賊的武士,他們是:水之巫女雲母和小町、農民利吉。
  農民們沒有招攬武士的金錢,他們有的只是白白的大米,所以饑餓的武士成爲了他們的目標。來到繁華的賀儀街,這裏有著各式各樣的武士,三人尋找了很久,但找來的武士,卻幾乎都在吃飽喝足後揚長而去。只有熱心幫助他們的年輕武士岡本勝四郎留了下來。
  唯一被他們看中的島田勘兵衛卻又因爲無心戰爭而拒絕了邀請。
  不過,事情總有轉機,命運的鎖鏈已開始編織他們的相遇:七個武士將會在這裏集結。
  [人物介紹]:
  島田勘兵衛[CV:寺杣昌紀]
  武士。經曆了無數戰爭的洗禮,身軀疲憊的他到處流浪,對未來已不抱希望。
  與勝四郎、菊千代等人的相遇,又喚醒了他內心的熱血。
  岡本勝四郎[CV:樸璐美]
  武士。年輕的見習武士。見義勇爲、樂于助人,對于農民也毫無武士的階級優越感。
  對戰鬥充滿幻想與期待,他心中的偶像就是老練但又不失英雄氣概的島田勘兵衛。
  菊千代[CV:コング桑田]
  農民。雖然是七武士一員,但其實是個覺醒得比較徹底的農民,樂于助人,且一直以武士自居。
  擁有強壯的機器身體,力量雖驚人,但不懂任何劍術,碰到稍微有點本事的武士就會吃敗仗。
  久藏[CV:三木真一郎]
  武士。劍術高手。爲人沈默寡言,手中的劍就是他的生命。
  七郎次[CV:草野徹]
  武士。島田勘兵衛以前的戰友,具有謀略家的才智。
  片山五郎兵衛[CV:稻田徹]
  武士。因與勘兵衛意氣相投而加入討匪。
  林田平八[CV:犬飼淳治]
  武士。劍術一般,但個性開朗。
  雲母[CV:折笠富美子]
  農民。村的水之巫女。她所擁有的水晶將爲尋找期待的武士而發出光芒。
  小町[CV:齊藤千和]
  農民。村的水之巫女,雲母的妹妹。
  利吉[CV:西前忠久]
  農民。思想較爲進步的農民。一直堅持用武力去反抗壓迫他們的山賊一夥。
  右京[CV:子安武人]
  城裏某富商的兒子。身體柔弱如女人,似乎有到處強占美女的嗜好。

【中國電視連續劇《七武士》(2003)】30集

  演員:
  孫耀威 Eric Suen .....馬小虎
  王豔 Yan Wang .....花解語
  何賽飛 Saifei He .....蕭藏刀
  邵峰 Feng Shao .....沈落陽  

  劇情:
  江南長生會爲販賣長生經(保險)舉行招聘會。負責人蕭蕭刀(何賽飛飾)卻在招聘會上發現老板梅龍的獨生女兒梅小瑤(馬伊俐飾)。小瑤不滿會中人浮于事,希望建立自己的力量,實行改革。她把剛出師的馬小虎(孫耀威飾)也拉入了長生會。長生會的競爭對手--爲老堂爲爭奪業務,不擇手段,弄得百姓非常不滿,激起小虎等人的正義感。他們在與不老堂的競爭中深深了解對方,也結交了不老堂的朱元、酒樓賣唱的花解語(王豔飾),幾人之間産生了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
  花解語被不老堂利用,導致長生會被滅,梅龍傷重而亡。對梅龍暗生情愫的蕭藏刀發誓要複仇,在她帶領下花解語、小瑤、小虎、落陽、毛高,以及棄暗投明的朱元,七武士終于七人一條心,攜手爲正義而戰。蕭藏刀、毛高、朱元壯烈犧牲,但能夠爲愛、爲正義而死,他們死得其所。

  書名《七武士-日本古代七位血性武士傳奇》

  《七武士》揀選七個日本古代傳奇人物:以神出鬼沒的奇襲戰法著稱的源義經;開遊擊戰和山地戰先河的楠木正成;人稱“越後之龍”的上杉謙信;集“戰國的風雲兒”、“天才的革命家”、“暴君”、“第六天魔王”稱號于一身的織田信長;開創“加賀百萬石”輝煌基業的前田利家:五十七回戰無傷的本多忠勝;被豐臣秀吉稱贊爲可指揮百萬大軍的大谷吉繼,勾勒出他們波瀾壯闊的人生軌迹。這七位英雄人物因其功業綻放出奪目的光彩,在曆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但更打動人的則是他們的武勇、耿介、信義、忠誠,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詮釋了“孝義重丘山”的真義。
http://baike.baidu.com/view/262695.html?tp=0_11

《七武士》拉雜談>古廣奇 

  《七武士》(一譯《七俠四義》)是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一九五四年的作品,主要演員有三船敏郎、志村喬、加東大介等。故事講日本戰國末期,諸候割據,時局動蕩,農民階層飽受壓迫,不少武士也淪爲浪人。某地一個小農村遭山賊洗劫,村民決定請幾位武士守護家園。從求助、備戰到對抗,農武合作揭示階級分歧,混戰場面打出官能刺激,最後敲響了英勇武士的喪鍾。片長三小時的黑白片,竟無悶場,緩急有致,實系一時之經典。
  黑澤明寫成《七武士》的劇本用了半年,而在日本的北海道伊豆拍攝它就用了整整十一個月。黑澤明在此片善用長焦距拍攝,加上在大混戰時的快速剪接,令到戰鬥的場面更加逼真刺激。文戲場面則使用較多長鏡頭,拖慢節奏,令本片緩急有致,形成張力。鏡頭取角也很妥當,比如禦敵時用村民的角度穿過籬笆窺望山賊,決戰時以俯瞰角度全觀武士與農民的跑動等,提高了戰鬥的緊張氣氛,也深化觀衆對戰況的感受。本片是日本原始戰爭場面的再現,諸種大規模的「動作」,如比武格劍、萬馬奔騰、陣形走位等等,在時代變遷下難以複見,特別能夠撼動人心。
  片中人物衆多,性格鮮明,光是七武士的組合已叫人一看難忘。現把角色分武士、農民及女性三類淺論。
■ 武士之一:勝四郎
  勝四郎是年輕的武士,給人「初出茅廬」的印象。他崇拜智勇雙相的武士勘兵衛,甘願爲徒,截然就是老少對立。後來勝四郎到山坡上采花,那喜悅之情就像小孩子一樣,赤子之心表露無遺。因爲年少氣盛,他會趕走對勘兵衛無禮的菊千代,他會跟反唇相詰的三個市井動手動腳,他會爲不能加入「七武士」集團而心煩意燥。縱然如此,勝四郎主動「贊助」農民買白米,本性還是善良的。
  勝四郎卷入了危機四伏的農村保衛戰,就是踏出了那道冒險的門檻,自成一條主線:「冒險──成長──獲得經驗」。他一方面從戰事中得到作戰經驗(殺人、戰友死亡),另一方面跟農婦志乃搭上了,「成爲男人」,得到性經驗。這宗情事在剛烈的戰事之間穿插,緩和了緊張氣氛和急速節奏,令戲劇效果更加強烈。他和志乃甜蜜的愛情襯托著緊張的殺伐氣氛,愛的絕望卻伴隨著勝利的喜悅而來。愛情落幕,遙證了勘兵衛對武士人生的感歎。勝四郎這才算是剛剛開始武士生涯。
■ 武士之二:勘兵衛
  「七武士」需要領袖,勘兵衛正正堪當此職。甫出場,他喬裝和尚,佯送飯團,迅速地打倒流浪武士,救回被擄的小孩。事實上,這一幕是取材自日本戰國時代的典故。原來的主角名叫上伊勢守信綱,後人封他爲「劍聖」,是日本一位家喻戶曉的曆史人物。黑澤明把這典故幾乎原封不動地搬到片中,引起(日本)觀衆的聯想,輕易地建立智勇雙全、當機立斷的英雄形像。
  勘兵衛的英雄形象近乎完美。在農民尋找武士的一段,「白飯之恩」打動了那顆仁義之心,他即設身處地爲農民設計劃策、尋找志士。至少三位武士(菊千代、五郎兵衛、勝四郎)對勘兵衛敬服有嘉,希望能伴其左右,成爲加入七武士集團的原始動機。到了備戰,更見勘兵衛嫻熟兵法布陣,准備周全,道破「戰爭中群體比個人重要」,教農民上下一心抗戰。臨陣作戰,勘兵?指揮冷靜,勇悍無懼,未曾出錯或者露出狼狽模樣,他的英雄形象更是鶴立雞群。
  勘兵衛的個人魅力凝聚了幾位浪人,領導才能保住了村民的安定生活,無疑是七武士最重要一員。然而,他對勝四郎說自己不過是一名「常敗軍」,更慨歎時光飛逝、舉目無親。如此優秀的武士也落得如此下場,道出了武士的悲哀命運。
■ 武士之三:菊千代
  在「智救孩童」事件裏,菊千代首次出場。他手持武士刀湊熱鬧,說明了他的武士身份。可是他的舉止──搔癢、叫囂、扮鬼臉、手舞足蹈等,明顯與此一身份不符。此類小動作爲菊千代獨有,而且貫徹全片。除此以外,菊千代粗聲粗氣,不避鄙俗,就連言談也十分市井。他是全片最吵嚷的角色,話也最多。正好突顯配合他那粗枝大葉、孟浪輕狂的性格,也營造出一個鮮明的不協調形象──身份與言談舉止不相配。這種矛盾形象帶來懸念,令人著意追尋他的真正身份。
  劇情發展下去,菊千代身世之謎一層層地揭開。與此同時,農民與武士之間的沖突也慢慢展開。菊千代既鄙夷農民:「農民小器!狡猾!愛哭!邪惡!愚昧!還殺人啊!這是他們的真面目!」;但又同情農民,明白身處低下階層的絕望和痛苦,痛陳:「是誰害他們這樣的?是你們!你們這些武士!」他一方面拆穿了農民苟且偷安的西洋鏡,同時也撕破了武士虛妄的自尊面具。這是「武士/農民」身分賦予菊千代的特殊視野,令人(包括觀衆)反思:央求幫助的農民固然並非「聖人」;以拯救者姿態出現的武士也不是那麽完美無瑕。
  吊詭的是,菊千代本身爲武士所累而成爲孤雛,可是他卻主動加入「七武士」集團,爲一班陌生的農民賣命。菊千代一角帶出了這樣的訊息:無論武士和農民都都是階級制度的棋子,互相排斥、互相傷害,事實上兩者卻充滿無奈。
■ 農民
  片中的農民面目大部份面目模糊,大都懦弱怕事、欠缺主見。當時農民置身社會最低階層,只懂種田收割,求得三餐溫飽而已,並無其他特別能力。莫說對抗山賊,就連找武士也碰得一鼻子灰。他們久被欺壓,對武士心懷畏懼。所以七武士初到村莊時,沒有人敢出來迎接。另外,如前所述,導演借菊千代之口道出農民的種種不是,而那卻又是迫不得已的。他們的願望不過是安安穩穩地過日子而已。個別農民也有其獨特性格:老爹的眼光獨到,萬造的自私自利,利吉的忍辱負重,興平的蠢鈍呆滯,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就拿電影首幕來談。一衆農民衆在一起怨天尤人:「土地稅!強迫勞動!戰爭!旱災!還有強盜!神叫我們農夫挨餓!」可見他們受的劫難,有天然的,也有人爲的。爲政者並沒有體恤民情,只顧搜刮,農民生活的苦難可想而知。農民一開始都沒有想過反抗,只會消極依從,乃至自我放棄(有人提議集體上吊)。利吉提議用竹箭反抗,但是其他人則怕觸怒山賊而否決。這是典型日本「賴活不如好死」的意識作祟。
■ 女性
  片中戲份最重的女性是志乃。父親萬造生怕女兒會被武士看中,強行替她剪去長發。志乃雖然心不甘情不願(掙紮),最終只能屈服,默默承受,乖乖易服爲男。萬造代表了社會的眼光,認定女性最終只會成爲男性的附庸,所以要避免和邪惡的武士相處。志乃她同時受到父親和性別的壓迫,只有順從一途,可見當時女性地位低微,孤立無援的情況。
  除了志乃,利吉的妻子是另一位命運悲慘的女性。她被獻與山賊,被迫與丈夫利吉分離。縱然她有機會獲救,卻寧願葬身火海,帶著不潔之身與丈夫訣別。男人可以納妾,女人失貞則該死,這是時代的錯誤。此外,女人毋需負上抗敵的責任,甚至淪爲挾持對象(最後決戰),可見當時社會完全漠視女性的能力,女性是被動、受保護的一群。
  電影是否同情這些可憐的女子呢?恐怕未至如此,頂多只能視爲中立而已。比如說菊千代在收割時吃農家女的豆腐,那位女子只能原地發呆。也沒有人覺得不妥出口斥責菊千代。在片中女性只有被欺壓的份兒;逾越階級談戀愛的志乃就從來沒有機會或勇氣爲自己說話。本片只是忠于當時男女不平等的情況客觀敘述婦女的生活,似乎沒有爲她們翻案的訊息。再者,電影主要是要建立武士的英雄形象,女性地位只不過是枝節而已。
  黑澤明說:「在不受任何外力箝制下,自動自發地、出于自覺地犧牲小我以成全大我,乃是個體性發展到最高,力量發展到最強的一種標記,乃是個體性駕馭自身的最高表現,乃是個體意志的最高自由。」這是描述了道德化的英雄形象,而這在黑澤明電影中往往以武士來表現。《七武士》正是如此。
  片中的七位武士保護村子,換來不過只是三餐溫飽。從大處來說,他們捐棄前嫌,盡心盡力爲自己看不起的農民賣命(久藏曾說:「真想殺盡農民。」)。面對逐步迫近的死亡威脅,武士毫無退縮,反而想辦法鼓舞農民。其中四位武士更戰死沙場,那不就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嗎?
  傳統上,武士必須嚴格遵守武士道(Bushido),強調忠誠、犧牲、謙遜、武士精神、榮譽、感情。武士道在意的是淩駕他人,當然不是用武力而是在精神層次上去超越,能夠征服自己的人就能使他人心服。因此,十分強調個人修爲。看回七武士,他們是農民的拯救者,但事後農民已不知報恩,自顧自地插秧幹活。存活下來的武士卻不吭聲,勘兵衛只能歎息「勝利是屬于農民」的,也沒有向農民死纏爛打。至此,他們的意志已經超越了肉體。縱然農民無動于衷,觀衆一定會被寄托在武士身上的英雄形象深深懾服。
http://www.jiulang.org/artreview_0003.htm

從入世英雄到隱世智者:黑澤民電影中的「完人」主題

  每個藝術家這一生,都會透過他最擅長的藝術形式,環繞幾個對他而言是再重要不過的主題。這些主題,多半都是藝術家最關切的、最想告知世人的、或是藝術家自己最想解開的謎題。
  剛過世的世界級大導演黑澤明,一樣透過電影的藝術形式,環繞著他最在乎的幾個議題。最初的議題是「被西方文化沖擊後的日本,英雄形象到底是什麽?」
個人決斷下的人道主義
  對日本而言,武士道結合禪道下的英雄形象,已是日本文化中不可分割、且引以爲傲的文化象征。這恰像「儒士」在華人文化下的精神象征一樣。華人文化中的儒,的確在西方文化沖擊下,漸漸失去其定位,這文化沖擊使儒在這一世紀,經過不知多少的彷徨與陣痛,最終還是免不了淡去其色彩。日本文化中的武士精神,一樣經曆了類似的曆程。彷徨陣痛的這一世紀,恰好與黑澤澤民導演生涯期間相遇,因此「何爲英雄?」與「英雄的出路」,就成爲黑澤民電影回繞的基調。這基調,黑澤民同時用現代劇與曆史劇來對應探討。從1943年黑澤民拍出第一部重要電影「姿三四郎」,到1965年拍出「紅胡子」,這二十年間,黑澤民都將英雄定義集中于「個人決斷下的人道主義」。這種個人決斷,又以在亂世中的決斷最是艱難。因此,黑澤民愛將劇情背景置于亂世景觀之中,來凸顯其英雄的決斷能力。這種亂世中的人道主義,是一種屬于個人性而非群體性的意志,是一種近似貴族化的、是少數人(一如武士精神是少數人才擁有的能力)才能做出的決斷,也因此,黑澤民電影中的英雄,就注定要承受孤獨。
亂世下的個人決斷
  我們來看看黑澤民第一部轟動國際影壇的電影「羅生門」。
  1950年的「羅生門」,黑澤民終于轟動國際影壇,走出日本格局,成爲世界知名的大導演,而他被國際稱道的,正是對人道主義的強調。
  羅生門如何描述亂世呢?背景是在充滿戰亂饑荒的時代,但其亂世感不止于此,還在于在這樣的時代充滿人與人之間僅剩自私自利的互殘,人們再也無法彼此信任。黑澤民透過對白道出:「這比戰亂饑荒還恐怖」。
  劇情述及一個凶殺案發生,四名當事人紛紛爲了遮掩自己的軟弱而說出漫天大謊。說謊之惡,甚至死後成鬼繼續說謊。在這樣的亂世下,多半的人選擇玩世不恭犬儒主義、或自私到了無情無義,而黑澤民卻選擇一個也曾爲了錢說謊的樵夫的意志決斷人道精神,道出亂世下的英雄定義:樵夫決定原諒自己與他人的軟弱,在艱難時局貧困生活下,撿回被人拋棄的嬰孩好好撫養。這種決定,當然不是容易的,但卻是英雄的必然決定。因此樵夫注定孤寂。電影結尾,他一人抱著嬰孩走出羅生門。
黑澤明是要讓『羅生門』中竹藪這個意象,象征『人心』這個黑暗迷宮。
  只比「羅生門」晚兩年拍攝的「生之欲」,黑澤民則將亂世感置于面對死亡之刻。得知自己罹患癌症末期的男主角,從渾渾噩噩的痛苦過渡到想盡情玩樂、想尋找青春的種種掙紮,最終産生一種自覺:「好好在生命末期作點有意義的事。」于是男主角爲了一群婦女孩子,搏力與公家機關的官僚主義抗衡。整個過程中,黑澤民屢屢強調著這種面對死亡産生的自覺,需要極強的意志力、也面臨無法挽救的孤寂。
『生之欲』中,堪治(志村喬)堅持要單獨面對死亡,因此而與身邊的人産生疏離,並與社會秩序構成挑戰。
英雄是改變亂世,還是爲亂世所毀?
  這種意志力、這種自覺、這種人道主義、這種亂世下的英雄描寫,實在說來,是讓人有些不安的。一定會有人問:「亂會因爲個人式的意志決斷有任何改變?如果亂世繼續是亂世,孤寂英雄的舍己意義爲何?孤寂、與永不氣餒的意志,在明知亂世不可能因個人決斷而有絲毫改變下,仍可以撐持英雄的一生?有沒有可能,英雄非但沒有改變亂世,反而被亂世所毀?」會這樣問,當然是因爲黑澤民刻意著眼「亂世」。治世下作人道主義者是何其的容易,要看到「意義」是何其簡單,但亂世中英雄即或堅持終生,能對亂局有多大的影響力?更何況是一個個人式的意志決斷、一個孤寂的英雄?華人文化中,不也有治世君子出、亂世君子隱的警語?黑澤民會不會只是企圖說服觀衆(還是他自己?),因而故意忽略,絕大部份亂世都是殺死英雄,而不是塑造英雄?
  這就是爲什麽這段時間的黑澤民電影,劇尾總有點說服力不夠、略嫌草率的感覺。他過于強烈的透露出一種「求解」或「作結」的企圖,讓電影一面倒的服從此企圖,其原本多層次的結構,就會坍塌成一個「單音獨鳴」的觀點,電影流于武斷偏狹。于是在觀衆的納悶與隱隱不安中,結束電影。
英雄神話
  這種漏洞,到了「天堂與地獄」就更加明顯。發生一個綁票案,營救一個孩子的過程中,不知多少「自覺意志人道精神」參與其中,從商人之妻、人,到警察、新聞界、甚至老百姓,全都如此單純的維護著正義。商人更是爲人道營救,完全犧牲了自己的前途,讓自己從零重新開始。觀衆都立即可以辨明,這種「個人式的意志集合出來的集體英雄」,是一個神話,是何其的不可能。觀衆難免在心中道出:「這只是電影!真實狀況是,舍己者是傻瓜。將只有他被犧牲,將沒有人同情他。」
『天堂與地獄』裏的一幕:權藤(三船敏郎)在警方與妻子的注視下,收拾手提箱,准備付贖給綁匪。此處的畫面很明顯的形成多重的場域,影像化出一個遭到重擊的社會空間。
空間在『天堂與地獄』中是富有社會意義的隱喻,譬如權藤在這裏要隔著玻璃/鐵絲窗,才能面對造成他痛苦的綁架犯。
  兩年後的「紅胡子」,英雄形象更加離奇了。背景完全抽象化,遠離任何時代、社會背景,變成是在任何時空都可以發生的一家醫院裏。主角「紅胡子」之人道主義英雄,不僅濟助貧困、力抗惡勢力(如妓女院),甚至有十分厲害的武功,可以一人打敗十數人。這完全神似華人電影中對「俠」的神話刻化。
『紅胡子』中的一幕:保本(加山雄三)從新出(三船敏郎)那兒習得有關生死的秘密。這是黑澤明電影中師生關系的極致。
  黑澤民至此,亂世中的英雄定義與英雄出路已經破綻百出了。會這樣,究其因,是黑澤民忽略了社會體制本身就是強權,會彰顯惡勢力,並削弱英雄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努力。此時的黑澤民卻執意相信,唐吉訶德是可以割斷與社會團體間交會互動的聯系,可以彷佛如入無人之境,而作「孤身」的追求。于是英雄最後不僅在道德上、也在能力上,必須徹底的完人化、神話化,否則無法改變大局。不進行徹底的社會分析,將答案建立在個人的英雄神話上,是注定要露出破綻的。
從入世英雄到遁世智者
  果真,黑澤民從1970年起,電影方向出現非常重大的轉折,幾乎可以說是顛覆所有自己的過去。不僅英雄定義改寫,過去電影始終暗藏的積極結尾也轉爲悲涼、甚至是荒謬。
  1970年拍攝的「電車狂」,已開始出現悲戚之音。電車狂描述的是貧民窟裏的點點滴滴生活。沒有出路、沒有未來,過一天算一天,只有智能不足的孩子最快樂。如果說這部電影中還有英雄,大概就是那位頗有禪意的智慧老者。老者在整部電影著墨不多,但卻是黑澤民後來由「英雄主題」走向「隱世智者主題」的轉折伏筆。
  拍完「電車狂」,關心亂世英雄的黑澤民割腕自殺,獲救。
  從此黑澤民電影的基調改變了。他筆下人物越來越少出現那種積極入世的說服意願,越來越多「避世無欲、隨遇而安」的禪意,也刻意著力刻劃積極入世的英雄的無力與悲涼。意志力、決斷,都在劇情中自身證明爲荒謬。或者可以這麽說,1970年後,黑澤民要的是充滿禪意的智者,而非知其不可而爲之的意志決斷人道主義英雄。
『電車狂』:小六仔的精神因幻想而雀躍,駕著他想像中的電車,行過貧民區。
尋訪水車村
  接下來是兩部震撼世界影壇的曆史劇。對黑澤民而言,曆史劇比較能用客觀分析的哲學立場,透過拉開距離,求索思想的基調。而這基調,竟然是背叛自己過去的英雄答案,對英雄做強烈的反諷。
  「影武者」表達的是「武士不再」的悲涼。當武士只剩下影子,就算有作英雄的意願,也是大勢已去。影子只能追逐英雄死亡的認同足迹,讓自己無聲無息的犧牲,沒人紀念、毫無意義的消逝于必敗之戰裏。
他究竟是魅力非凡的家族領袖,抑或只是影武者?自我在『影武者』中無論就認識論上或社會意義上而言,都成令人詰之在三的『疑點』。
  「亂」更企圖說明,亂世下堅持作英雄的荒謬。瘋子才是亂世中最幸福的人。越是想堅持義理與真誠,越是飽經離亂痛苦、甚至死的荒謬。
『亂』裏,楓夫人(原田美枝子)的報仇行動,促成一文字家族的滅亡。
  終此一生探討英雄形象、探討這時代的武士精神的黑澤民,自197以後,部部電影曆程再在背反了自己最初的英雄信念。從著意描述意志決斷、人道精神並孤寂,到最終著意描述悲涼無力與瘋狂。亂世仍舊是亂世,黑澤民晚期的電影反諷了早期電影。混亂的世界根本不會改變,英雄不過是在自我虛耗。亂世中,隱世智者之禪意才有安寧。這就是電影「夢」的主題。夢,指斥人背叛自然、人制造戰爭,人唯一的出路,只剩下尋訪夢中的桃花源—水車村。顯然黑澤民對這答案也是不怎麽順意。說教比過去任何一部電影都甚,更是要說服觀衆或自己似的,嘮嘮叨叨,充滿造作痕迹。
  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黑澤民由意志決斷的人道主義英雄形象,走向充滿禪意的智者呢?
英雄只能是完人?
  黑澤民1954年拍的電影「七武士」,曾深深影響了好萊塢,導致拍出「豪勇七皎龍」。同樣著力英雄,而這兩部電影,在某些細節上,透露出剛才的提問的解答的蛛絲馬迹。
  「七武士」與「豪勇七皎龍」,都是描述英雄幫弱者逐退惡霸的過程,也都描述亂世。黑澤民描述下的七武士,盡管在亂世中武士階級已不好度日,但人格與武士精卻仍舊是完美無缺的,唯一不大像武士、有點醜態的,還是農人出身混入武士階層的人物。電影中不完美的是農人。他們膽小、自私、卑微,不知謝恩,當武士逐退土匪,並因此犧牲四名武士的性命,農人隨即忙農事,完全活回農人自己窄小的世界,彷佛武士未曾出現、爲曾有武士因此死亡過。因而電影結尾武士說:「最終農人是勝利的!」這句話時,含有多少武士英雄的孤寂與莊嚴偉大,含有多少對卑下農人的無奈!
  改編後的西部片「豪勇七皎龍」,對槍手的描述就大不相同。首先,槍手不盡然都是完美的,七位未必都是爲了豪勇之義,中間是有爲了錢而來的。但是,這動機不純正的槍手犧牲前,問:「告訴我,是否真的有金子在山上?」時,其他槍手卻充滿憐愛的撫慰他:「的確是有,而且你會分到大筆。」讓那槍手含笑而逝。
  「豪勇七皎龍」中,對農民—還是印地安農民—的描述,並無任何卑下的貶抑,對那出身原是農民、卻冒充混入槍手生涯者,也僅只平淡鋪陳他想擺脫貧困的決心,無任何醜態描述。七武士中的農民都是膽小的,豪勇七皎龍中的農民,則有膽小的、有短視的、也有重義氣勇敢的。當膽小的農民出賣槍手,農民的孩子跟槍手抱怨:「我爸爸真膽小,我瞧不起他。」時,槍手狠狠揍一頓孩子的屁股,然後說:「你爸爸有他勇敢的地方!他要保護你。這種保護所付的代價也是一種勇氣,我至今不敢,所以我不結婚。」
  豪勇七皎龍一樣的,犧牲了四名槍手。但事後,孩子紛紛上墳獻花,農民與槍手互動的情意非常感人。當槍手說出:「農民最後是勝利的。」絕無貶抑之意,僅只道出那曾是農民的槍手最終還是爲了婚姻愛情,放棄槍手生涯,讓其他槍手深受感動因而說出的話。
  如此說來,「七武士」與「豪勇七皎龍」最大的差別是什麽呢?
  其實這差別,正好點出黑澤民英雄形象的漏洞。那就是對英雄—日本傳統中的武士—太過完美的刻劃!黑澤民描述下的英雄,是完人、是不能有軟弱的,他們是一種特殊的「階級」,軟弱不屬于他們,屬于其他階級。也因此,英雄永遠承負救贖他人的使命,他們自身不需要救贖。
『七武士』中的勘兵衛(志村喬)是位典型的黑澤明英雄。 
在『七武士』這一幕裏,我們看到死者的重量及社群生活的希望。
無法接納邪惡英雄的文化困境
  恰像尼采筆下的超人最終成爲瘋子,黑澤民這種完人的描述,最終也只能以瘋告終。從武士到武士的影子,最終到亂,到夢,完人在亂世要不堅持至瘋,要不退隱成智者。
  在黑澤民的電影中,無法接納英雄的平民化、軟弱化、罪人化,也就是說,黑澤民電影中沒有英雄的軟弱、沒有英雄也會卑下可恥的形象、沒有對卑下可恥之英雄愛憐的接納與扶持;換句話說,他的電影中沒有英雄也是弱者是惡者的觀念,他無法接受西方自古至今對英雄形象的描述——或許在某些時刻,英雄可以超越自身之惡救濟他人,但更多時候,英雄不僅不能救人、也不能自救,只能期待「他者」的救贖,因爲英雄跟平庸者一樣,內在自有其卑劣與邪惡,它們卻又特別容易在亂世中伸展自身。正是這點,促成1970年黑澤民電影路向必須轉折。
  完人形象的追求,其實不只是日本、也是華人文化的特點。一定會發生的連帶效應就是,把所有的焦點置于「完人」的堅持,卻對與「人」同樣重要的社會機制的分析與對應興趣缺缺。當置身于社會機制中,發現無法掌控的與邪惡共舞,威脅其完人追求,便遁隱作智者去也。
  這樣的文化不可能産生浮士德——盡管向善的作爲總是被邪惡愚弄甚至征服,卻拼命至死方休,最後得到救贖——並非因浮士德是完人,而是因爲上帝有恩寵。
  于是,入世英雄主題跳作隱世智者的禪機。黑澤民電影主題在面對亂世的態度上已徹底改變,不變的是對完人的堅持。智者,一樣被要求往完人之途邁進。
  如果入世英雄的天敵是意志力的匱乏,則智者的天敵、或說智者最可能懼怕的是什麽呢?是死亡!
  這就是「德蘇烏紮拉」、「夢」和「一代鮮師」最後期電影都觸碰到的主題。「德蘇烏紮拉」中的深隱自然的老者因懼怕死亡而提早面對死亡。「夢」中最後一夢水車村中的深隱自然的老者活到天年、生命無憾。「一代鮮師」中的老師,想年複一年的以赤子心面對生命、不肯屈服死亡,這再在都說明,死亡成爲黑澤民從英雄轉爲智者後,必須面對的主題。
  可惜的是,這幾部電影,恰好都是最嘮叨、說服痕迹最強烈的失敗作品。而「一代鮮師」中對赤子之心的生活刻畫,也十分造作肉麻。或許,充滿禪機的隱世智者如何以完人之態活在現代的日常生活,對黑澤民而言,還僅只是個「假設」,尚需驗證吧?
  其實黑澤民最晚期電影的失敗,一樣對我們繼續陳述著他因死亡無法繼續的謎題——完人追求,是唯一的人生之路?
  假如我們放棄「完人追求」,作個現代浮士德,勉力至死,盡管終生無法避免的善惡共舞無法完美,卻仍充滿盼望,因爲我們等候的是「他者」的救贖—來自上帝的恩寵,又會是怎樣的人生之路呢?
http://life.fhl.net/FHL/Black_movie/hero.htm

《豪勇七蛟龍》劇情介紹

  一群強盜每年都要騷擾墨西哥的一個小村莊。村裏的長者派三名農夫去美國,目的是尋找武藝高強的槍手來保衛村莊。最後一共來了7名高手,他們去墨西哥的理由每個人都各不相同。他們人單力薄,要對付100多個前來掠食的強盜。經過一番激戰,終于將盜賊殲滅,但七人中亦折損四人,令人傷感不已。
幕後制作
  本片的配樂已成經典,另一特色是啓用當時名氣不大的演員,但後來相繼變成大明星。1998年重拍。本片共有三部續集:1966年的《豪勇七蛟龍續集》(Return of the Seven,港譯《七鏢客》),1969年的《荒野七鏢客》(Guns of the Magnificent Seven),1972年的《虎膽奇謀七勇士》(The Magnificent Seven Ride)。
精彩影評
  ▲《豪勇七蛟龍》 美利堅七人衆
  1、改編自《七武士》。節奏方面經過好萊塢的改良,情節波折大大提高,內容也選取了最精彩的部分。演員大多是熟面孔,遠比日本的七人好認。觀影效果來說,要比《七武士》更爲爽快。
  2、忘不了《七武士》中最後一個鏡頭,三人四墳,呈現出悲壯的反戰意味;然而對每個盜賊的死法,交代得那麽細致,黑澤明還是無法掩飾自己對暴力美的熱愛,這與他想表達的人道主義主題,還是有脫節的。
  《豪勇七蛟龍》的立意相對簡單,開頭是豪情壯志,結尾爲了煽情,雖然死的人和黑澤明一樣多,但豪氣仍然不減。劇中深挖的情感,相較《七武士》,更落實于每個具體的人物之上,總體來說,就是在思鄉和流浪中不斷搖擺的“浪子情懷”。
  3、立意的不同,是文化背景的體現。
  黑澤明的七武士,有英雄落魄的意味,與時代變遷,武士道精神的沒落密不可分,直到最後,也沒有解決他們“該往何處去”的問題;美利堅的好漢,心思遠沒有那麽細密,也無需對自己的人生意義做那麽深的反思,無非是強出頭,能打就是好漢。所以氣勢方面,反倒比黑澤明來得瀟灑。
  4 大師的價值,在于不斷被後人借鑒、翻拍、再詮釋。最近動畫片也有拍《七武士》的。客觀來說,《豪勇七蛟龍》還是不錯的改編版本。
http://baike.baidu.com/view/996684.html?tp=2_11

經典影片《七武士》導演黑澤明簡介

黑澤明1910年出生在日本東京的一個武士家庭,從小家教很嚴,父親不但讓他學劍道,還逼著他學書法,而他對繪畫卻非常感興趣,曾經意志當一名畫家,但是當時以畫家爲職業非常困難。他經曆了日本曆史上最富戲劇性的世紀,它從一個半封建王朝轉變成了一個工業大國。
1923年9月1日,關東地區發生了強烈的地震,三分之二的城市建築被毀壞,死亡人數幾乎與廣島原子彈死亡人數相當。那年黑澤明十三歲。
1928年初中畢業後黑澤明曾熱衷于繪畫,矢志當一名畫家。但是當時以畫家爲職業非常困難,黑澤明對此也沒有自信。由于哥哥丙午的突然自殺,黑澤明必須迅速負起長子的責任,因此,他帶著急于就業的焦急心情四處找工作。1936年的一天,黑澤明從報紙上看到P.C.L電影制片廠(東寶電影公司前身)招考副導演的廣告,對日本電影界一無所知的黑澤明便由此進入影壇。
1943年,已有多年經驗的資深助理導演和寫了十幾個劇本的知名青年劇作家黑澤明終于邁出了導演的第一步。開拍處女作《姿三四郎》,黑澤明努力使這部作品更有趣也更令自己滿意,正值戰時缺乏娛樂的日本觀衆狂熱地湧入影院,黑澤明也因此確立了自己作爲導演在日本影壇的地位。當時正值二戰,日本國內軍國主義盛行,電影創作也受軍部的直接管轄,導演沒有創作的自由。黑澤明在自傳中不無羞愧地寫到:“戰爭期間,我對軍國主義是沒有抵抗的。很遺憾 沒有抵抗的勇氣,只是適當地迎合或者逃避。”1944年的《最美》即是以描繪戰時女子挺身隊在工廠裏的勞動生活,借以鼓舞鬥志的影片。拋開影片的政治目的,這部作品在藝術上,無論攝影角度還是構圖,或是紀錄片式的拍攝方法,都是頗有成就的,這也是黑澤明自己最喜歡的一部小品式的電影。當然,《最美》還帶給了黑澤明終其一生的伴侶--矢口陽子。
1951年9月,正當黑澤明爲其新片《白癡》在票房和評論上的雙重慘敗而煩心不已時,傳來了《羅生門》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金獅大獎的喜訊。這是西方電影節第一次把頭獎給了一位亞洲導演(次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又頒給了《羅生門》),從而開啓了日本電影的黃金時代。雖然,日本的評論家都說:那兩個獎不過是評獎者出于對東洋式的異國情調好奇的結果,但事實上,《羅生門》全面展示了黑澤明精湛的導演技巧和他開掘人類心靈的深度。此外,在運動鏡頭、光影處理等電影技巧方面,本片在當時也是無與倫比的。難怪多年以後黑澤明仍對日本評論界耿耿于懷:“日本人爲什麽對于日本的存在毫無自信?爲什麽對外國的東西就那麽尊重,對日本的東西就那麽鄙視?”《羅生門》得獎以後的10年之中,黑澤明在各大影展中頻獲大獎,成爲國際影壇的風雲人物。其拓展電影表現手段,觸及人類情感秘密的電影令西方影人心醉神迷,甚至影響了斯皮爾伯格、盧卡斯、科波拉等一代西方導演。黑澤明被稱爲一個完美主義者,他堅定的性格,嚴謹的工作作風,以及他易怒的脾氣一同被人們談論和稱道。
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中期是黑澤明的創作低谷。1971年因電影票房失利和創作追求問題,他曾試圖自殺。不過,很快他又站立起來。曾自喻爲鰻魚的他說:“電影作家這條鰻魚,看到養育他的河污染了,水也幹枯了,他沒法在這樣的地方産卵。”于是,他只好不止一次地遠涉異域,比如在1975年蘇聯的河面上産了卵,即獲莫斯科影展金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德爾蘇.烏紮拉》。電視和好萊塢對日本電影的沖擊,以及日本電影生産機制的僵化及隨之而來的人纔流失使日本電影全面衰退,這是真正令黑澤明神傷的事情。
晚年的黑澤明與兒子黑澤久雄創辦了黑澤制片公司,在1991年他還拍攝了關注核輻射和生態環境問題的《八月狂想曲》。
1990年,80高齡的日本導演黑澤明在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終身成就獎。
85歲高齡時,黑澤明仍雄心勃勃要創作一部古裝巨片,因意外摔傷而未果。
直到1998年他去世,黑澤明導演的電影超過了30部,包括《羅生門》、《七武士》、《蜘網宮堡》和《亂》等,他的作品對其他導演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如喬治‧盧卡斯和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他們尊稱黑澤明爲電影大師。而在日本他被指責過分地迎合國際觀衆,以及過多地將日本社會暴露給西方。
作品:
《姿三四郎》 1943
《美的尋求》 1944
《姿三四郎續集》 1945
《踩虎尾的男人》(1945年完成被禁演,1952年首映)
《創造明天的一群》 1946
《我于青春無悔》 1946
《那個輝煌的星期天》 1947
《酩酊天使》 1948
《靜靜的決鬥》 1949
《野犬》 1949
《醜聞》 1950
《羅生門》(1950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白癡》 1951
《生之欲》 1952
《七武士》 1954
《生物的記錄》 1955
《蜘蛛巢城》 1957
《深淵》 1957
《戰國英豪》 1958
《懶夫睡漢》 1960
《大鏢客》 1961
《大劍客》 1962
《天國與地獄》 1963
《紅胡子》 1965
《電車狂》 1970
《德蘇烏紮拉》(1975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影武者》(1980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亂》 1985
《夢》 1990
《八月狂想曲》 1991
《一代鮮師》 1993
http://hk.cnmdb.com/newsent/20070719/1110877

 

 

台長: 阿楨
人氣(4,745)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羅生門》
此分類上一篇:《大鏢客》

阿楨
布丁武士 A Boy and His Samurai 2010

導演: 中村義洋
編劇: 中村義洋
演員: 錦戶亮 友阪理惠 鈴木福
劇情簡介
一部令人食指大動的溫馨電影,改編自荒木源暢銷小說,《金色夢想》導演中村義洋自編自導。
故事從一個開設速食店的單親家庭展開,單親媽媽遊佐廣子(友阪理惠飾),為了生計與孩子的教養問題,奔波忙碌、焦頭爛額,偏偏,她的兒子友也(鈴木福飾)又調皮搗蛋,店內顧客更是超難伺候,眼看家中開銷又不斷地增加,廣子簡直快要崩潰…。
突然有一天,店裡出現了一個武士裝扮的人,他名叫木島安兵衛(錦戶亮飾),遠從180年前江戶時代穿越時空來到現代東京。這怪象無人可解、廣子也半信半疑,但既然出現在這,遊佐家卻也收留了他,多個助手也不錯。
就在安兵衛找到自己的出路,家中和樂融融的三人關係,卻也因此產生變化…。

布丁武士:傳統與現代的文化展演

同樣用穿越時空串劇情,重點在電影有沒有拍出新意和亮點。《布丁武士》除了著重在傳統和現代的器具轉變,更充分利用男女主角設定的個人特質,往下帶出了傳統和現代的文化融合與衝突。
片中的文化衝突造就了電影渾然天成的喜感,單純如兩個時代的語言、兩個時代的人際關係份際。在文化融合方面,最經典的莫過於男主角參加甜點比賽,挽救江戶城的舞刀絕技。而男主角從介入女主角一家,到被女主角趕出來的「男女誰應該主內主外」觀點,則辯證性的討論了傳統和現代文化價值觀,看似清楚、對立的分野,在這個議題上,其實不能簡單以傳統、現代二分。
男主角主動願意幫忙家務,原本以為是傳統主動適應現代的結果,沒想到,在男主角出外工作以後,他卻主動要求女主角辭職,當個家庭主婦──這樣的想法,不就跟她離開前夫的原因一模一樣嗎?即使過了一百八十年之久,男主外、女主內的想法,在社會中從來沒有被真正拆解過。
然而,男主角也說出了他的苦衷:他在江戶時代是一個沒有工作、成天無所事事的武士。導演細緻且一體兩面的處理了職場女性和江戶武士的問題,讓既有設定去產生一個個事件火花,並讓兩人的情感以隱微的方式連接著。表面上充斥荒謬、笑料、淚水,骨子裡卻帶有溫情關懷,這是中村義洋常用的手法。
中村義洋擁有非常好的說故事能力,比起強烈的社會隱喻,他似乎偏愛拍輕鬆幽默的電影,許多可以繼續發展的議題都只是點到為止,或許是他還沒能大鳴大放的原因吧。
http://christinasy.pixnet.net/blog/post/44183798
2012-09-01 10:38:38
版主回應
《神劍闖江湖》如詩如畫的雨中試刀 文:普蘭可

  《神劍闖江湖》漫畫的篇幅很長,大體上分為「東京篇」、「京都篇」(以反派志志雄真實為中心,又稱志志雄篇),以及「人誅篇」。
  日本連載少年漫畫的通病,新人新作品開始連載時,往往沒有長期規劃,而是單元劇的型態,算是「試水溫」吧,《神劍闖江湖》的「東京篇」就是單元劇性質的。漫畫到了「東京篇」末尾,才有比較有規劃的劇情出現,的《神劍闖江湖》電影主要取用的正是這個部分......
  電影中的外印是把一堆角色的特色融合在一起,包括蒼紫(使用小太刀二刀流,電影裡只剩一刀流)、蒼紫的部下般若(全臉毀容以便易容,平時戴面具,電影變成只毀一半根本沒有意義),外印的武器(他本來是傀儡師,會拿鋼絲當武器),最離譜的是還讓他用手槍,這就算了,手槍還可以打個沒完沒了,當年的左輪手槍一次只能打六發啊,那到底是什麼離譜的手槍......
  而電影中的戌亥番神也其實和「人誅篇」中可悲又完全可略的戌亥番神沒太大關係,除了都用拳擊以外,其實電影中的角色還比較像是原本御庭番眾中的式尉,甚至跟左之助對打的段落也類似,真不知為何要硬把「人誅篇」的角色代換進來,還讓他既信天主教又吃素,加了這麼多奇怪特色,卻在片中幾乎成了免洗角色。
  漫畫在「京都篇」一開始,齋藤一先偽裝成反派出場,其實是為了測試劍心的實力,之後成為劍心打倒志志雄一黨的夥伴,電影版把他的出場提前了。
  話說這個前新選組隊長齋籐一是歷史上實際出現過的人物,維新後也真的在當警察,原本其貌不揚,但是在漫畫中,被美化250%以上,成為最帥氣的角色之一,於是電影版竟然由江口洋介飾演,有這位硬底子演員的加持,電影中齋藤一的表現相當亮眼。
  但是另一個歷史人物,卻被漫畫家和月伸宏整個大亂改,延伸到電影中也一樣,那就是剛說到的反派武田觀柳,其實名字來自於史實中的新選組戰略幹部武田觀柳齋,他原本是甲州流軍學的專家,在新選組中地位崇高,為人十分跋扈,但後來新選組改採西式訓練,他的地位一落千丈,結果心生叛變,因而遭到齋藤一等人暗殺。
  所以武田觀柳齋根本就沒活到維新以後,而且只知舊學問,當然也不可能成為大商人了。武田觀柳這個角色大概只取了武田觀柳齋的跋扈個性。
  講了老半天,都還沒說到主角劍心,和月伸宏創造這個角色的靈感是幕末的四大千人斬,分別是:河上彥齋、岡田以藏、田中新兵衛、浦啟輔。
  四大千人斬的第四人有許多不同版本,但請注意一定都是倒幕方的。至於為開創新時代而斬人這點,那根本是子虛烏有的事,電影中有拍出幕末時倒幕派在牆上掛上大大的「尊攘」,那是啥?正是倒幕派的思想中心「尊王攘夷」,所謂攘夷就是反對一切外國事物的義和團行動,完全是守舊思想,和開創新時代一點關係都沒有。
  後來歷史開了大玩笑,攘夷派的長州、薩摩因為攘夷分別在四國戰爭與薩英戰爭中被老外K個滿頭包,結果他們就把攘夷拋諸腦後,開始全盤西化,於是到片頭的鳥羽伏見之戰時,倒幕軍的現代化程度還比較高而獲勝。
  以往常會為了強調幕府是「守舊」,所以讓佐幕軍都拿著冷兵器作戰,其實幕府是率先主張開國的......這次電影還了佐幕軍一個公道,幕軍方面也一樣有火槍,只是數量比較少。
……………
  在幕末被這樣莫名其妙暗殺掉的可憐人很多,譬如後來成為首相的伊藤博文,當年也是個小殺手,當時知名的國學者塙忠宝(塙次郎)奉命研究與外國人打交道的禮儀,結果就被當時是憤青的伊藤博文選為目標暗殺掉了,簡直不分青紅皂白,這件事連伊藤博文後來自己也覺得太離譜,大概很是自責,所以對塙次郎的兒子特別提拔,算是贖罪。
  甚至到維新後,這些「志士」們還繼續製造麻煩,維新後,攘夷志士趁英國公使到港,殺進隊伍,想殺死大使,造成英國衛隊多人死傷,攘夷志士也全部喪生,他們自認為是為大義犧牲,但是對維新政府來說他們只是無理取鬧的恐怖份子。
  也因此,這些倒幕派浪人原本歷史評價不佳,比較受到尊崇的反而是雖然打敗仗,但是在幕末一直擔任維護秩序角色的新選組,直到《神劍闖江湖》漫畫出世,幾乎完全架空歷史,把維新志士給浪漫化,才鹹魚翻身。
  回到電影,全片最值得讚賞的就是在場景上的用心,不論是一開始的雪中戰爭場面,或是最後的山林石階決戰場景,都設計的極有詩意,而運鏡也善用場景設計,營造出相當生動的鏡頭語言,如刃衛在橋上,居高臨下看著小薰的一幕,無聲之間就把雙方的強弱之別以及壓迫感帶出,劍心和齋藤一的雨中試刀,也是如詩如畫。
  但本片仍有日片一貫的缺點,大概是日劇拍習慣了,運鏡常常都太近,結果明明搭了很不錯的背景,卻經常是失焦的,混戰鏡頭也有部分拉得太近,場景和動作明明設計的很辛苦,畫面卻只見衣服飛來飛去什麼都看不清楚,相當可惜。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75/33756501/
2013-08-03 09:57:17
阿楨
日本千年史:用30分鐘跟著NHK大河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nsikcSxcWE

“大河劇”是什麼? 2021-11-11

有人以為日本人叫大和民族,所以這些歷史劇叫做大河劇,但大和與大河,只有中文裡讀音一樣,其間完全沒有關係。另有人以為歷史劇就是大河劇,這種觀點也不能說完全正確。
其實大河小說發源地是法國。最早出現的是大河小說,被認為是羅曼羅蘭寫的《約翰•克裡斯朵夫》。當時這些小說被稱為roman-fleuve,翻譯過來就是大河小說。這種小說通過寫一個人物或者一個家族的經歷,來反映出其所處時代的變遷,所謂時代的滾滾洪流,因此命名為大河小說。知名的大河小說還有馬丁•杜加爾的《蒂博一家》等。二十世紀初,大河小說的概念也曾流傳到中國。較早翻譯羅曼羅蘭作品的作家李劼人先生自己寫的《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及《大波》這三部小說,就命名為大河三部曲。就算是現在,港臺等地還有作家把自己寫的這類小說稱為大河小說的。
從以上說明可以看出,歷史小說未必是大河小說。大河小說應該是以人的經歷來反映歷史環境。像《隋唐演義》這一類沒有特定主角的小說,就很難成為大河小說。而金庸的《射雕英雄傳》、《鹿鼎記》等小說,日本人卻是把它們看作大河小說的。
從大河小說引申出大河劇的概念,倒是日本人的創造。總而言之,把大河小說拍成電視劇,也就成了大河劇了。但是,NHK電視臺拍的大河劇篇幅都很長。一般一星期放一集,一共放映將近一年。於是,大河劇漸漸地也轉變成規模龐大的電視劇的意義了。但是,規模龐大的電視劇,一般總也反映了某個時期的時代背景,定義上到也是並無什麼矛盾。
◆NHK歷年大河劇一覽
…….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OFV2GHI05372VRI.html
2023-02-10 07:22:2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