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1-23 06:59:28| 人氣2,673| 回應7 | 上一篇 | 下一篇

《衝突與合作》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洪國起、王曉德的《 衝突與合作——美國與拉丁美洲關係的歷史考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4)舊了些,不如徐世澄的《衝突與合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新。

新舊又如何?反正拉美是美國門羅主義下的後院!

拉美不正向左轉?

啥左轉?又不是首轉,轉得出美帝老大的手掌心嗎?


門羅主義

1823年12月2日美國第5屆總統J.門羅在國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國對外政策的原則,史稱“門羅主義”。是美國對外擴張政策的重要標志。
從T.傑斐遜執政起,美國進入大規模領土擴張時期。其擴張政策與英國發生尖銳的沖突。在美英戰爭(1812)中,美國向北擴張的企圖受挫,因而把擴張的矛頭指向拉丁美洲。可是,歐洲的“神聖同盟”企圖幹涉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英國也乘機向拉美地區擴張。1823年8月,英國外交大臣G.坎寧邀請美國共同反對俄、普、奧3國“神聖同盟”對拉美各國的幹涉,禁止再把拉丁美洲殖民化,得到門羅的贊同。
1823年12月2日,門羅總統在致國會咨文中宣稱:美國將不幹涉歐洲列強的內部事務或它們之間的戰爭;美國承認並且不幹涉歐洲列強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保護國;歐洲列強不得再在南、北美洲開拓殖民地;歐洲任何列強控制或壓迫南北美洲國家的任何企圖都將被視爲對美國的敵對行爲。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號。實際上,宣布拉丁美洲屬于美國的勢力範圍。從某種意義上講,門羅主義在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已獨立的拉美國家再淪爲歐洲列強的殖民地的作用。
門羅宣言最初並未引起國外足夠的重視。1870年以後,始有“門羅主義”的提法。隨著美國成爲世界強國,在門羅主義的指導下,美國于1876年調解阿根廷與巴拉圭間的邊界糾紛;1880年調解哥倫比亞與智利間的糾紛;1881年解決墨西哥與危地馬拉間,智利與阿根廷、智利與秘魯間的邊界糾紛。1895年美國在英屬圭亞那與委內瑞拉邊界問題上,迫使英國讓步,同意成立仲裁法庭,以確定兩國邊界。1904年T.羅斯福(1901-1909在任)提出“羅斯福推論”,進一步補充了門羅主義。他指出,某個拉美國家一旦“鬧事”,美國可以幹涉其內部事務。在羅斯福、T.W.威爾遜任內,美國經常幹涉拉丁美洲,尤其是加勒比地區的內部事務。1933年以後F.D.羅斯福執政時放棄幹涉政策,轉而推行睦鄰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拉美地區依然奉行門羅主義。1959年6月,美國操縱雇傭軍入侵危地馬拉;1961年4月,美國組織雇傭軍入侵古巴;在加勒比海危機中,迫使蘇聯作出讓步;1964年1月,美國直接幹涉巴拿馬;1965年美國出兵多米尼加鎮壓多米尼加人民武裝起義;1983年美國與6個加勒比國家組成“多國部隊”出兵格林納達。這些行動都可視爲是門羅主義的繼續。
有些中國學者認爲,門羅主義的宣布是以投神聖同盟的威脅英國之機,來抵禦英國對美國擴張政策的威脅,以保障美國在拉丁美洲擴張的行動自由。因此,門羅主義也可視爲美國侵略拉丁美洲的一種政策。
http://baike.baidu.com/view/89190.htm

徐世澄《衝突與合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本書以18世紀末至1993年底美國和拉丁美洲的關系以及美國對拉美政策的曆史演變爲主要線索,按曆史階段系統地評價了美拉關系的發展進程,並從中得到一些帶規律性的看法。其學術價值在于:它不但是一本系統、完整的有關美拉關系史的專著,而且通過對美拉關系及美國對拉美政策進行較系統的解剖,有助于讀者更好地了解、識別和認清美國對拉美和第三世界國家和地區政策的本質。

目錄
緒論1
第一章美國獨立戰爭前後的美拉關系5
第一節美國的獨立與美拉關系5
一美國獨立戰爭中的美拉關系5
二美國的中立、孤立主義的對外政策6
第二節美國與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10
一美國與拉美獨立運動10
二美國與拉美國家的建交12
第二章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美拉關系15
第一節門羅宣言(1823)15
一門羅宣言産生的背景15
二門羅宣言的意義與實質19
三門羅主義的演變25
第二節美國對拉丁美洲的擴張和幹預31
一吞並得克薩斯31
二1846~1848年墨美戰爭35
三在中美洲和加勒比的領土擴張38
第三節“天定命運”和美西戰爭41
一“天定命運”的實質41
二美西戰爭(1898)44
三普拉特修正案和古巴的“獨立”48
第三章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美拉關系51
第一節“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5l
一羅斯福的“大棒政策”和塔夫脫的“金元外交”51
二美國對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幹涉53
第二節巴拿馬的“獨立”和巴拿馬運河的開鑿59
一地峽運河地點的選擇59
二巴拿馬的“獨立”和運河的開鑿62
三巴拿馬獨立後美國與哥倫比亞的關系66
第三節墨西哥革命和美墨關系68
一墨西哥革命的背景68
二美國對墨西哥革命的幹預69
三美國對墨西哥1917年憲法的反應72
第四節泛美主義的發展與實質75
一早期拉美團結聯合思想與拉美國家的幾次國際會議75
二泛美主義的産生與前六次美洲國家會議78
三泛美主義的實質82
第五節美國在拉丁美洲的經濟擴張83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和拉美的經濟關系83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拉美的經濟擴張86
第六節拉美國家和人民反對美國幹涉的鬥爭88
一拉美國家反對美國幹涉的鬥爭88
二尼加拉瓜人民抗美愛國鬥爭90
第四章20世紀3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拉關系94
第一節富?羅斯福的“睦鄰政策”94
一“睦鄰政策”産生的背景94
二“睦鄰政策”的實施97
三“睦鄰政策”的實質105
第二節戰爭夥伴106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對外政策106
二三次美洲國家外長協商會議108
三戰爭期間的合作與美拉關系的加強113
四查普德佩克會議及其他問題117
第五章戰後初期及50年代的美拉關系122
第一節“冷戰”局面的形成122
一戰後國際階級力量的巨大變化122
二“冷戰”局面的形成124
三“冷戰”時期國際形勢的特點127
第二節美國對拉丁美洲的全面擴張129
一進一步擴大在拉美的經濟勢力130
二組織美洲政治軍事集團132
三美國加強對拉美國家的政治軍事控制136
第三節拉美國家和人民對美國的態度140
一拉美國家的對美政策140
二拉美國家對外政策中的獨立傾向143
三拉美人民的反美反獨裁鬥爭147
第六章60年代的美拉關系15l
第一節古巴革命及其對美拉關系的影響151
一古巴革命與古美、古蘇關系的變化15l
二古巴導彈危機155
三美國操縱美洲國家組織對古巴“集體制裁”160
四巴拿馬和多米尼加共和國人民的反美鬥爭166
第二節“爭取進步聯盟”與肯尼迪政府對拉美政策的調整171
一“爭取進步聯盟”171
二肯尼迪政府對拉美政策的調整178
第七章70年代的美拉關系180
第一節尼克松和福特執政期間的美拉關系(1969~1977)180
一尼克松的“低姿態”政策及其後果180
二拉美的國有化運動和美國的態度184
三美國支持智利軍人政變188
四美國貿易法對拉美國家的歧視189
第二節卡特執政時期的美拉關系(1977~1981)192
一卡特對拉美的“新方針”192
二巴拿馬運河新條約的簽署(1977)194
三“人權外交”和美拉關系197
四尼加拉瓜革命勝利(1979)對美拉關系的影響198
第三節拉美國家爲維護海洋權同美國的鬥爭200
第四節蘇聯與美國在拉美地區的爭奪203
第八章80年代的美拉關系208
第一節裏根的中美洲和加勒比政策208
一“低烈度戰爭”戰略209
二粗暴幹涉巴拿馬213
三提出“加勒比地區倡議”216
四入侵格林納達218
第二節美墨雙邊關系的發展和問題221
第三節修複與南美洲國家的關系224
第四節“貝克計劃”和在債務問題上美拉之間的矛盾229
第九章90年代初的美拉關系231
第一節布什執政時期的美拉關系(1989~1993)231
一布什的中美洲和加勒比政策232
二改善美墨關系241
三宣布“布雷迪計劃”245
四開展掃毒外交247
五提出“美洲事業倡議”251
第二節克林頓執政時期的美拉關系(1993~2001)254
一擴大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254
二建立和鞏固拉美地區的“民主體制”,促進海地恢複民主255
三以掃毒爲名,幹涉哥倫比亞等國內政257
四幫助墨西哥克服金融危機258
五對古巴繼續采取“以壓促變”的政策259
第十章21世紀初的美拉關系262
第一節小布什第一任期間(200l~2005)的美拉關系262
一小布什第一任期美國對拉美的政策262
二“9?1l”事件對美拉關系的影響和在安全問題上美拉之間的關系263
三美洲自由貿易區談判的進展和問題264
四美國與墨西哥的關系265
五美國和委內瑞拉的關系267
六美國和海地的關系267
七美國和阿根廷、巴西、智利的關系267
八美國和哥倫比亞、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的關系269
九美國和古巴的關系270
第二節小布什第二任期的美拉關系271
一小布什第二任期美國對拉美的政策的調整271
二美國和墨西哥的關系274
三美國和巴西、阿根廷的關系277
四美國和委內瑞拉的關系278
五美國和古巴的關系281
六布什政府對拉美的政策的看法282

門羅主義——美國的富強之路

今年是門羅宣言發表183周年,門羅宣言一發表,就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爭議,100多年來,各家對于門羅主義一直論爭紛紜、褒貶不一。在隨後的曆史中,門羅主義成爲美國外交的重要基礎。當時美洲的國際環境和美國實力的弱小使美國外交的決策者在處理拉美獨立問題時面臨嚴峻考驗,門羅主義以平和的語言宣告美國開始作爲大國在國際舞臺獨立的發揮作用,它對國家戰略的啓示是引人深思的。   
今年是門羅宣言發表183年,這個美國外交史上的重要文件,從它發表那一天起,就存在廣泛的爭議。僅在當時的歐洲各國,對于它的評價就存在天壤之別,推崇者如法國的拉法耶特評價門羅主義是"上帝允許人類給予世界的僅有的最傑出的文字";詆毀者如梅特涅稱之爲"邪惡的教義和危險的榜樣"。一直以來,國內外的政界、學界對它也是意見紛紜,褒貶不一。本文無意對門羅主義做出或褒或貶的評價,但在當時美國國力弱小和美洲國際環境錯綜複雜的條件下,公開向世界宣布門羅主義,美國的外交決策者們做出的是一個有魄力、有遠見的決策。"它是從半個世紀以來獨立同外國相處中建造起來的應予肯定的美國外交政策結構的一塊頂石。""爲美國外交政策樹立一個舉世共見的准則,並將它牢固的植根于民族意識"。門羅主義在發表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並沒有産生直接的作用,但如後來史學家的評論,"門羅主義之所以重要,並非在于它做了什麽,而在于它發展的結果"。美國對拉丁美洲的政策一直以此爲基調,近至1960年,當蘇聯開始向古巴滲透時,它還被援用。從國家戰略的角度來說,門羅主義爲正在崛起的美國在外交上奠定了的基礎,它的戰略意義是引人深思的。   

一、門羅時期的美洲國際環境和美國實力   

門羅宣言的發表源于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的獨立運動,拉美各國在西班牙國內起義之際開始獨立運動並取得了重大勝利,美國在世界上率先承認了拉美國家的獨立。在面臨神聖同盟威脅幹預的情況下,英國外交大臣坎寧向美國提出兩國發表聯合聲明,反對在拉美恢複殖民,主張承認拉美獨立。美國的外交決策者們在經過激烈爭論後,決定撇開坎寧的建議,獨立闡釋美國立場,于1823年12月2日由美國時任總統門羅以國情咨文的形式發布,是爲門羅主義的由來。   
門羅主義針對的地理範圍在拉丁美洲,涉及的列強主要是西班牙、英國、俄國和法國,西班牙是拉美新獨立國家的宗主國,極力主張鎮壓拉美獨立運動;俄國是神聖同盟的領袖,在美洲擁有阿拉斯加,並試圖向中美擴張;法國與拉美經濟關系密切,也積極主張幹涉拉美事務;英國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是拉美新獨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英國雖然願意看到拉美西班牙殖民地的獨立,但和美國相互猜忌,試圖遏止美國勢力的擴張。可以說,美國面臨著險惡的國際環境。   
門羅宣言發表在美國獨立後的第47年,就國家綜合實力而言,門羅時期的美國不是一個強大的國家,與這些有涉的列強相比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經濟上,美國制造業僅相當于英國的1/5左右,不到俄國和法國的一半,也比西班牙要低,占世界制造業總産值的比重約2%左右。門羅時代是一個赤裸裸的強權政治時代,今天一些廣爲接受的國際法准則和國際規範,如限制戰爭權等遠沒有得到接受,各國維護國家利益和爭取國際地位最主要的手段是戰爭,最重要的工具是軍隊。在門羅時期,美國的軍事力量相當弱小,門羅宣言發表前的1819年,美國遭遇經濟危機,一些擴充軍事實力的計劃被推遲或者取消。1821年美國國會立法將陸軍規模裁減爲6183人,海軍雖然在1819年通過長期建設規劃,但擴軍計劃也被推遲和壓縮,1823年美國海軍力量只相當于法國的1/4,俄國的1/8,與英國的差距更大。與相關列強以數十萬計的龐大軍隊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神聖同盟威脅要鎮壓拉美獨立運動,當時,國際社會僅有美國承認拉美獨立,在拉美獨立問題上采取什麽樣的政策,對年輕的美國將是一次重要的考驗。   

二、兩種戰略選擇   

一個大國的崛起,首要的是足夠的實力,實力的強大是成爲大國的基礎,但一個大國最終被國際社會承認爲大國,則不僅僅是自身實力的問題。在其走向大國之路上,在對外關系上必然會經曆一些重大的考驗,成功的大國不僅能經受考驗,更重要的是以這些重大事件爲作爲大國奠定經久的外交傳統。這些傳統的影響具有戰略意義,而且其反過來將有力的促進實力的增長。門羅主義爲美國外交開辟了具有經久戰略意義的傳統。針對坎寧的建議,美國的外交決策層形成了兩種不同意見,門羅總統和前總統傑斐遜、麥迪遜等人,盡管不信任英國的意圖,他們還是認爲"美國應該與唯一能夠對它構成傷害的大國結成同盟以獲得安全,這個同盟將保護拉美的獨立,或許,這也是嚇阻神聖同盟支持西班牙的最佳途徑。"國務卿亞當斯則反對接受坎寧建議,認爲"對俄國和法國直言不諱地宣布我們的原則,總比充當尾隨在英國軍艦後面的一艘小船要光明正大和體面得多",主張美國應該獨立發表自己的見解。   
按照國家戰略理論,國家大戰略有霸權、自助、規避、搭車和超越五種。從國家戰略角度進行分析,美國決策層的兩種不同意見大致可以分別歸入"搭車"和"自助、超越"戰略。門羅等人最初主張接受坎寧的建議,和英國一道發表聲明,借助英國的力量達到維護拉美獨立和求得美國安全的目的,如傑斐遜所言,"有大不列顛在一起我們不必懼怕整個世界"。在當時美國國力弱小的情況下,這不失爲一種理想選擇,它能夠得到當時美國決策層大多數人的支持是有道理的。但這種戰略是一種保守消極的選擇,對于一個生機勃勃、欲有所作爲的大國來說,任何重大戰略選擇都不能苟且于眼前。門羅宣言宣示的是一個積極的選擇,它沒有附和英國的建議,撇開當時的"超級大國"的主動邀約發表了自己的獨立見解,體現了一個新興國家的大國氣魄。同時,它又超越列強之間的紛爭,不介入列強可能的對立和沖突,門羅宣言不針對特定國家,沒有給美國樹立敵人,而且迎合了當時拉美普遍存在的"泛美主義"思想的需要,因而在當時也受到了拉美國家的普遍歡迎。   
門羅主義在美國獨立半個世紀之際,國力依然弱小之時,向世界表明美國已經開始作爲一個獨立的大國向世界施加自己的影響。門羅宣言引起了列強的不同反應,最終結果卻是英國無賴的接受了門羅主義,神聖同盟受到沈重打擊,美國獲得了外交的勝利。排除其他評價因素,從國家利益和戰略的角度來看,門羅宣言是成功的。在以後的曆史中,門羅主義在事實上和外交風格上塑造了美國一個多世紀的對外關系,美國日後的發展、強大離不開門羅主義的作用。

三、門羅主義的國際戰略啓示   

門羅主義在美國國力弱小的情況下發表,它的提出和産生經久影響,有當時美國決策層的深謀遠慮,從國家戰略的角度看,啓示是多方面的,其意義已經超越了門羅宣言乃至國際關系本身。   

首先,門羅主義體現了一國社會制度先進性對外交決策的積極影響。

  外交從根本上說是一國內政的延續,外交水准在很大程度上是國內政治狀況的體現,先進的經得起考驗的政治制度能激發國民蓬勃向上的朝氣,一個先進的國內政治制度將爲外交提供適宜和有效率的決策體制,創造積極進取的外交風格,是積極外交的力量之源。而且,先進制度的吸引力本身就是外交的巨大優勢,吸引別國學習借鑒本國制度,增加相互信任,其産生的作用是物質力量無法代替的。相反,一個落後的政治制度將制約外交發揮主動性,一方面,落後的政治制度決定了外交決策體制的落後和行政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落後的國內政治制度在外交上往往成爲別國的攻擊目標,外交人員的很大精力將牽掣在應付解釋制度的合理性上,外交的戰略決策不可避免受到影響。可以斷言的是,不具備制度吸引力的國家的實力發揮將受到極大制約,將難以成長爲一個經久的大國。   
厄恩斯特?R?梅曾經指出,"就門羅主義而言,我的結論是其結果最好通過國內政治來理解"。亞當斯的見解得到認可並最終通過門羅宣言的形式發表,是美國適宜的外交決策體制的産物。民主共和制度是人類最先進的社會制度。當時,君主專制制度在世界處于絕對統治地位,其時君主專制制度的弊病已經充分暴露,在西歐各國已經呈現頹勢;與此相對照的是美國民主共和制度的生機和活力,美國的政治精英和普通民衆對民主共和制度充滿信心,美國的孤立主義思想就包含對民主共和制度優越性的理解,要將美國的獨特制度與舊大陸的專制制度分隔開來。門羅宣言終究也包含對自身政治制度優越性的理解。門羅主義中的"兩個半球主義"和"非擴展原則",前者的提出是基于歐洲和美洲的制度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制度,包含著認爲美國建立的和美國希望在美洲新獨立國家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優于舊大陸的君主專制制度;後者指美國視歐洲列強將它們落後的專制和殖民制度擴展到美洲的企圖爲對美國"和平和安全";的威脅,反對神聖同盟在拉美恢複舊制度,有先進的制度可供選擇,就不應該再退回到落後制度。"非殖民原則"和"不幹涉原則"也多少包含認爲民主共和制度優于專制殖民制度的因素。不能排除當時美國的決策者在國家實力處于絕對劣勢的情況下發表門羅宣言包含對民主共和制度有充分信心的因素,對政治制度優越性的理解促成了外交上的積極行動,盡管"美國扮演該角色所需的物質力量如果受到進一步考驗實際是不存在的"。門羅主義在拉丁美洲各國受到普遍歡迎,也在于玻利瓦爾、聖?馬丁等人向往在拉美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對共同制度的向往促進了拉美和美國的理解,美國政治制度的優越性轉化爲外交的優勢。   

其次,門羅主義是美國政治精英建設強大國家決心和信心的延續和發展。

  一個國家是否要爭取強國地位必須由它自己來決定。在實力弱小時,國家往往選擇"搭車"戰略,爲國家崛起積蓄力量。但一個國家要最終崛起爲一個大國特別是新興領導國家,在確立大國地位前展現出朝氣蓬勃的國民心態,在國民特別是在精英層表現出追求國家強大的強烈願望和信心,在外交風格上呈現積極有爲的姿態。通俗一點說,新興大國在大國地位確立以前,它的作爲起碼要"像"一個大國的樣子。在保持與現有國際體系和諧的前提下,在一些關鍵時刻,借助一些重大事件,以大國姿態明確的向世界表明自己的獨立立場,既向世界宣示本國作爲大國應有的影響力,因爲一個國家爭取大國地位的成功最終還是取決于別國的承認,也可爲本國外交樹立經久的傳統,延續的強國外交傳統是國家強大的持續動力。當然,這不是要在國家實力不夠強大的情況下,承擔超過實力所允許的責任,追求實力達不到的國際地位。   
華盛頓在告別演說中表達了建設"自由的、進步的偉大國家",爲人類樹立"由正義與仁慈所指引的民族的高尚而且新穎的榜樣"的思想,建設新的強大國家是美國建國後曆屆政治精英的不變追求,新興的美國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迹象。美國建國後,長期奉行孤立主義思想,不介入列強紛爭,一心一意提高自身實力,但在一些重大國際事件中,美國已經開始呈現一個新興大國的姿態,在對待大革命時期的法國問題上,在1812年美英戰爭中,美國外交開始展現自己的特點,門羅宣言的發表,美國作爲一個新興大國登上國際舞臺。亞當斯的意見能夠爲其他美國決策者接受,有亞當斯個人因素作用,更重要的在于門羅和其他決策者同樣有追求國家強大的理想,"不是亞當斯通過一個人的鬥爭建立起至關重要的信念,而是門羅已經形成了美國應該和英國平等的思維。"美國的大國姿態在門羅宣言中也得到充分體現,"它(門羅主義)表現出美國在1823年已經是一個大國,這個國家那時已經享有它今天所擁有的尊敬。"除去其他因素,美國決策層對于國家強大的信心和決心對于門羅宣言的發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總體保持孤立主義的情況下,在關鍵時刻,美國的決策者抓住機會贏得了列強的認可並開創了延續的傳統。實際上,直到門羅宣言發表,美國才開始被當時的列強作爲一個大國看待,大國地位得到列強的接受。門羅主義成爲美國外交的"一塊頂石",開創了美國新的外交傳統並經久的延續下去。瑪麗?貝克?愛德在1923年《紐約時報》紀念門羅主義100周年的文章中寫到:"我嚴格信奉門羅主義、我們的憲法和上帝的律法。"   

最後,新興大國要引領國際關系趨向文明進步。   

縱觀國際社會的發展進程,我們可以看到國際社會是不斷趨向文明進步的,這一趨勢推動國際關系不斷進步、不斷趨向文明。同時,國際社會的發展又是階段性的,國際社會在不同曆史時期對大國的行爲方式和道德准則有特定的時代要求。既有大國保持大國地位和新興大國崛起,必然自覺或不自覺的使自身的行爲方式和道德水平符合時代的要求,成爲國際關系體系前進的引導者;不能適應時代進步要求的大國在曆返姆⒄菇麿討凶鈧戰竸煥玮返難≡袼廍灼誯9舭噬緇崬幼畛醯?quot;每一個人對每一個人的戰爭狀態"演進到今天的相對文明狀態,是曆史進步的必然結果。對于處在崛起進程中的新興大國,不僅需要增強自身實力,在國際關系領域,爲國際社會引入新的准則,引領所處時代國際關系趨向文明進步,能夠做到這一點,該國將獲得道義力量的支撐。在任何時候,新興大國尤其是開創一個國際新時代的先導國家的崛起離不開道義力量的支撐,而且這種道義力量的支撐具有超前性。   
門羅時期,國際主流的政治制度是君主專制制度,國際關系准則是基于權勢平衡的均勢政治,殖民制度盛行。在這樣一個時代崛起的大國,要遵循既有的國際文明准則,將已有國際文明向前推進。美國的民主共和制度爲國際社會注入新的選擇,代表了那個時代發展的方向,如前所述,這是美國外交的一大優勢。"美國曆史上從未曾參與過均勢體系",門羅宣言包含對均勢體系的拒絕,在列強忙于權勢鬥爭之時,美國暫時置身其外,對當時普遍的國際關系准則是一個超越。門羅主義提出了"非殖民原則",適應了拉美各國尋求獨立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止殖民主義在拉美複辟的作用,贏得了拉美獨立各國的認可,在當時的拉美受到了普遍的歡迎,是那個時代國際關系的一個進步。"非擴展原則"和"不幹涉原則"對當時習慣于擴張和幹涉的其他列強的沖擊也是很大的,所以保守的梅特涅才會詛咒門羅宣言是"邪惡的教義和危險的榜樣"。在門羅時代,門羅宣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國際關系文明的進步方向,道義的無形力量起到了彌補美國實力不足的作用。   
不可否認的是,門羅主義本身包含美國控制拉美的野心,在以後的曆史中,門羅主義被美國的擴張主義者不斷加以擴展,發展成爲美國擴張主義的幌子。以今天的國際文明標准來衡量,對它所代表的國際關系准則進行譴責是可取而且必要的。這也正是不能對門羅主義加以肯定的原因所在。
http://www.pinggu.org/html/2006-9/15/108604.html

拉丁美洲向左轉?2007/06/1黃競涓(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

新自由主義與新結構主義乃當前主導拉丁美洲經濟運作之意識型態,雖然不能解決巨大之貧富差距問題,但已將拉丁美洲更緊密地整合在全球化之網絡中。21世紀初目睹所謂拉丁美洲向左轉的趨勢,似乎太過樂觀與言之過早。

拉丁美洲(墨西哥加中美洲與南美洲,加勒比海國家除外)一直是全世界貧富差距最大之區域,在1980年代是全球外債危機的火藥庫,也是內亂頻仍死傷慘重的 殺戮戰場。身處霸權美國後院成為門羅主義的禁臠,但同時又高度仰賴美國之資本與市場追求經濟成長。一頁頁拉美歷史寫滿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與零星印地安原住 民之游擊革命,既有強人卡斯楚、肖像商品化之切格瓦拉,還有神秘蒙面人馬訶士,更有為找尋政治受難失蹤兒子的阿根廷母親們以及前仆後繼如螞蟻大軍的北上偷渡客。
從長期採取「進口替代工業化」策略到1980-1990年代讓位給「出口導向」經濟策略,由1960-1980年代普遍之軍人專政轉型至1990年代普及之民主政體,拉丁美洲彷彿也見證了福山之「歷史終結論」,宣告新自由主義之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之意識型態雙傳捷報。
拉丁美洲自2002年開始,GDP平均每年成長4%,通貨膨脹率降為個位數字(從1995年平均高達36.4%之通膨率降為2005年之 6.3%),失業率也大幅減低,外國直接投資也顯著增加,在有些國家甚至超過以往全盛期之規模,而外債總體數字也較1998年以來之金額緩步降低。即便如 此,拉丁美洲國家外債問題依然嚴重,截至2005年仍有超過7500億美元之外債(外債總額佔GDP之31%)。而採納新自由主義藥方接受震盪治療之國家 個別表現差異極大,儘管總體經濟看來不錯之統計數據,事實上與底層老百姓之感受與心情有極大落差。
貧窮及其衍生之問題造成社會底層人民失望與不滿,導致一些國家左派總統候選人當選。
以目前左派當政的波利維亞、厄瓜多與尼加拉瓜為例,三國為拉丁美洲平均每人國民所得最低的前四名,而根據世界銀行2006年統計數據顯示拉丁美洲最富有20%人口之財富是最貧窮20%人口之財富比例最大者為玻利維亞(超過40倍),該國同時也是每1000名新生兒死亡率最高之拉美國家(2006年高達51.8人,而拉美之平均數為19.4人)。而每人平均每日生活費只有1美元之人口比例最高之國家,尼加拉瓜、波利維亞與厄瓜多也名列前茅。
這些國家雖由左派當家,但其經濟與財政政策仍受全球化市場與資本邏輯制約以及本身條件限制,不可能大幅度開時代倒車全盤揚棄新自由主義之藥方。
其他由左派當政(主要為社會黨)之拉美國家,有成功實行新自由主義之模範生,如智利與巴西,也有逐漸從震盪治療中慢慢經濟復甦之阿根廷與烏拉圭。這些國家不僅不會揚棄新自由主義之經濟政策,更希望吸引更多外資促進其國之經濟發展,當然在作法上也會更注意社會福利之投資。
就連反美嗆美最力之委內瑞拉總統查維斯,其在2007年6月11日接受加拿大媒體訪問時表示,他雖然正將委內瑞拉轉型成社會主義的國家,但他將尊重私有財產制度。儘管他已陸續將石油、通訊以及電力事業國有化,但目前並無其他國有化之計畫。
這位反小布希急先鋒竟然最愛美國老牌男星克林伊斯威特之電影,並看過「神鬼戰士」(Gladiator)三次。查維斯雖然仗著委國豐沛之石 油產量與古巴卡斯楚傳人之象徵地位,敢與美國抗爭,但他似乎也不敢逾越美國所能容忍之紅線(前巴拿馬強人諾瑞加殷鑑不遠),也並未遠離新自由主義之邏輯。
新自由主義與新結構主義乃當前主導拉丁美洲經濟運作之意識型態,雖然不能解決巨大之貧富差距問題,但已將拉丁美洲更緊密地整合在全球化之網絡中。21世紀初目睹所謂拉丁美洲向左轉的趨勢,似乎太過樂觀與言之過早。

(楨:就只准新右派轉型為新保守主义!不許准新左派轉型為新社會主義?参見我館《台灣共犯體之析判》p.53:「上述中間偏左的政治發展,從英國工黨布來爾(1997,5)法國左派喬斯潘(1997,6)德國社會黨施諾德(1998,9)先後取代前任的保守黨,加上美国民主黨柯林頓的連任。可看出二十世紀末歐美的政潮已由偏右的新保守主義転至偏左的新社會主義(但廿一世紀初美国又極速的右傾)。論者將之稱為第三條路,意指走出左右之外的第三條路,此論如對比於以新保守主義指稱新右派、可知不當,因為所謂第三條路的執政者仍出自原左派的政黨,只是施政內含已有修正(如從福利國家、大政府、公營化及工運取向,転至福利社会化、小政府、民營化及勞資恊調),故應仿新保守主义稱之為新社會主義或新左派。論者不如此稱呼之因可能存在著馬列社會主義的禁忌,或怕有替中共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正當化之嫌。」
另外、對新社會主義之質疑見: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6998699/20070525063955/
美國的自由主義、保守主義與外交政策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6208598/20080423064903/
《第三條路》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6402246/20080428060755/
《巔覆左右》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6436696/20080429064506/

拉美七國 共組南方銀行07/12/12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

拉丁美洲七國9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簽約成立南方銀行(Banco del Sur),不再依賴過去造成拉丁美洲經濟危機的國際貸款機構。
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厄瓜多、烏拉圭、巴拉圭與委內瑞拉七國將成為南方銀行的創始會員國,銀行總部設在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斯,並在玻利維亞與阿根廷設立分行。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是發起成立南方銀行的主力,七個創始會員國中,除了巴拉圭,均由左派執政。
南方銀行創立資本約70億美元,主要由巴西與委內瑞拉提供,阿根廷出資8億美元。組織營運規範尚未確立,包括銀行投票權結構。究竟是各會員國一國一票,或者按出資比率分配,預計未來兩個月內才會敲定相關細節。
南方銀行成立的宗旨是提供拉丁美洲國家貸款,貸款條件比過去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或美洲開發銀行貸款少。七個創始會員國的財長都將是董事會成員,南方銀行將提供各種開發計畫貸款,像是興造道路、跨國鐵路、打擊貧窮等計畫。
查維茲說:「南方銀行是我們擺脫依賴與低度開發枷鎖的策略。」
南方銀行是查維茲眾多野心勃勃提議中的一項,他呼籲拉丁美洲聯合起來,成為「共和邦聯」(confederation of republics),他也企圖建立跨洲天然氣管與貿易聯盟。
批評家說,最後可能變成查維茲擴大影響力的象徵計畫,產油的委內瑞拉主要資金來自油元。
也有專家認為,南方銀行代表拉丁美洲追求金融獨立跨出的一大步。
華盛頓左派智庫西半球事務委員會(Council on Hemispheric Affairs)研究員馬龍說:「南方銀行可能是拉丁美洲最令人注目的振興金融計畫。」他說,南方銀行的組織結構不致讓查維茲獨行專斷。
拉丁美洲各國對IMF頗為詬病,因為IMF貸款常附有限制政府支出的嚴苛條件。阿根廷總統柯契納說,IMF的政策是導致阿根廷五年前經濟崩潰的禍首,原因之一是鼓勵借款國過度舉債。

區域整合邁大步 南美12國組聯盟>中時08.05.25篤為

     醞釀經年的「南美國家聯盟UNASUR」,廿三日經成員國元首簽署憲章後正式成立。今後南美洲將以共同的身分出現在國際舞台上,區域整合向前邁進一大步。
     南美12國元首廿三日下午在巴西首都巴西里亞簽署《南美國家聯盟憲章》,落實2004年秘魯第三屆「南美國家元首高峰會」倡議的南美共同體方案。去年四月會員國同意將新組織更名為「南美洲國家聯盟」,今後成員國間將強化經濟、金融、社會發展和文化交流的整合。
     特別會議地主國巴西總統魯拉在揭幕時致詞,表示南美正創建一個經濟與社會政治多元的新世界,「南美國家聯盟」將在「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和「安地那國家集團」的基礎上建設民主公義和和平的拉丁美洲,直接造福區域內超過三億的民眾。但原先計畫將兩大區域集團整合並替代的計畫,並沒有實現。
     由於哥倫比亞總統烏里貝棄權,被選為輪值主席的智利總統巴契列特強調,她將經由對話避免南美洲國家間衝突,也期待在最短期間內達成消除貧窮等「可以衡量和顯示」的初步成就。卸任輪值主席玻利維亞總統莫拉雷斯表示:「我們今天圓了祖先的夢開始建設統一的南美洲,今天是我們美洲人民歷史性的一日。」

查維茲遠交近攻 美國眼中釘>楊仁賢07/08/24

美國仍是委內瑞拉最大的石油出口地,但近年來查維茲已積極的分散石油出口市場,例如增加出口至中國,這已引起美國的戒心了。查維茲自上台以來也已經拜訪中國四次了,努力與中國交好。
查維茲今年5月宣稱,要將委國最大的Sidor鋼鐵廠與幾家私人銀行收歸國有,並且在電視演說中強硬表示,若是鋼鐵廠無法把國家利益放第一位,將會被迫收 歸國有,並且計畫立法強迫民營銀行必須優先融資與委國的企業,若不服從,將會被驅趕出境。查維斯矢言要把國家帶進「21世紀社會主義國家」的道路上。一般 預料,查維茲也將會廢止委國中央銀行的獨立立場,並將電信及電力產業給國有化。美國對此就說,若有任何外資被國有化,將會向委內瑞拉當局尋求損害賠償。
查維茲的左派施政及反美理念著實讓美國頭疼,而查維茲藉著石油大搞能源外交,結合古巴等地的左派政權對抗美國,更是讓小布希政府擔心。據報 載,查維茲也有意探求發展核武的可能性。2006年2月美國萊斯女士在國會聽證會上坦承,「對美國而言,查維茲政府是在西半球最嚴重問題中的一項,而它與 古巴的關係,更是特別的危險。」
查維茲與古巴卡斯楚政權的關係其實是他反美和追求南美洲領導地位戰略中的一環。運用手中的石油籌碼與南美高漲的反美情緒,查維茲積極建構他 在西半球的影響力及地位。查維茲以提供古巴每日大約9萬桶原油,來換取古巴提供醫生、老師、軍事戰略、以及軍事情報的合作。他也積極地金援加勒比海等國 家,以及南美洲如阿根廷、巴西、厄瓜多爾等國家,試圖建立聯盟關係。
2005年11月在阿根廷所舉辦的南美高峰會議上,查維茲就提出「美洲波利瓦爾替代計畫」(Bolivarian Alternative for the Americas),以對抗美國所提出的「美洲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FTAA)。當然,由於南美各國對美利益的不同考量,查維茲的計畫是否能成功,仍有待觀察。
查維茲利用美國可能對其發動軍事攻擊的藉口,也積極運用日益增加的力量來發展軍事,他從俄羅斯購買攻擊直昇機及AK-47s武器,也花費大約2百萬美元從西班牙購買軍事裝備。另外,最令華盛頓當局擔心的是,查維茲也與伊朗當局積極發展關係,站在同一陣線。在聯合國對伊朗發展核武的討論案上, 查維茲就聲稱,伊朗有權發展核武,並表示委內瑞拉與伊朗如同「兄弟」一般,為爭取正義的世界而奮鬥。
而查維茲自上台以來,真正與美國漸行漸遠的關鍵點在於,美國政府在2002年4月的軍事政變中所扮演支持的角色。雖然內情沒有公開,外人並不清楚,但這事件確實讓委內瑞拉與美國的關係徹底決裂,每況愈下。
查維茲在今年3月的美國電視節目專訪中公開指控,美國情報局計畫謀殺他並企圖推翻他的政權。而查維茲本人也在2006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公開指控布希是「魔鬼」。
雖然美國仍是委內瑞拉最大的石油出口地,但近年來查維茲已積極的分散石油出口市場,例如增加出口至中國,這已引起美國的戒心了。查維茲自上台以來也已經拜訪中國四次了,努力與中國交好。
自當選委內瑞拉總統以來,查維茲就喊出名為「波利瓦爾革命」(Bolivarian Revolution)的改革措施。但他認為這些改革措施不足以完全消除貧困和拯救委內瑞拉,因此在2005年初又提出了建設「21世紀社會主義」的口 號。他認為,委內瑞拉正在進行的「波利瓦爾革命」應該以社會主義為目標,否則不能稱為革命。
雖然我們仍不清楚「21世紀社會主義」的具體內容及理論基礎為何,查維茲及其幕僚也未明確解釋過,但可以確定的是,在他看來,資本主義乃是萬惡之源,只會造成大多數人的貧窮,唯有在社會主義之下,委瑞拉人民才能真正享有平等、正義和自由。
查維茲解釋過,「21世紀社會主義」是嶄新並且屬於委瑞拉的社會主義,它是印地安人的、基督徒的、和波利瓦爾的社會主義。他從南美獨立戰爭 英雄「波利瓦爾」的思想中,擷取了大量的思想養分。他說,「建設社會主義就是實現波利瓦爾的理想。」他也認為基督教帶有社會主義的色彩,所以曾言「耶穌是 歷史上最偉大的社會主義者。他也曾在《你好,總統》的電視節目中公開坦承崇拜古巴的卡斯楚及中國的毛澤東。
伴隨著持續的高油價與南美的反美風潮,以建設社會主義為職志並且矢志推動南美洲反美聯盟的查維茲將會有更多的資源與籌碼持續與美國搞對抗。美國未來將如何與查維茲周旋,且讓我們睜大眼睛的拭目以待吧。

恃油而驕 委總統亂放話【歐洲日報07.11.28

查維茲已經變成他自己最大的敵人了嗎?
過去數周來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口無遮攔,得罪不少人,先後污辱了哥倫比亞總統、委內瑞拉羅馬天主教大主教和西班牙前總理。先是西班牙國王,現在輪到沙烏地阿拉伯國王公開譴責他鹵莽無禮。
對於查維茲的毒舌派、不斷撈過界干預別國內政,且私人和政治事情扯不清,很多盟國都感到不耐。
但距十二月二日十多項進一步鞏固他政權的修憲公投僅剩幾天,查維茲似乎更關心他的國內民意,勝過關心得罪的外國人的感受。
更何況,得罪西班牙皇室和哥倫比亞右翼總統,對他的選票是有利而無害的。
查維茲從未克制衝動個性,哥倫比亞總統烏利貝取消他和左翼份子談判交換人質的調停人身份時,他口沒遮攔地說,「烏利貝是醜陋、無恥小人,哥倫比亞配得上比他更好的總統,至少比較受尊重的。」
查維茲也卯上國內羅馬天主教領導,譏諷要求國人對其良心進行公投的樞機主教是「智障、頭殼壞掉」。
委內瑞拉是中東之外全球最大產油區,原油每桶漲至一百美元使查維茲身價跟著水漲船高,意氣風發到誰都不怕,絲毫不在乎沙烏地阿拉伯國王反對他在石油輸出國組織峰會上提出漲價的反美言論,對於西班牙國王在拉丁美洲峰會上當眾叫他閉嘴,也毫不在意。
查維茲的經濟政策或許嚇跑很多外國投資客,但至目前為止油價飆漲帶來的財富,使委內瑞拉不致因他的狂言莽行受嚴重傷害。
華盛頓跨美洲對話智庫專家席福特指出,「我想他會覺得超有信心,是因為這個能源市場的情況是再好不過了。」席福特和其他分析家一致認為,查維茲只是忠於他魯莽的本性,但也有人認為這一切都是為搧動國內群眾的表演。

擴權公投險敗查維茲意外首挫【聯合報07.12.04陳世欽

委內瑞拉選委會三日宣布,委國選民以百分之五十一反對、百分之四十九贊成的些微差距,否決了查維茲總統的擴權修憲公投案。這是查維茲主政九年來首次在投票中落敗,查維茲立即認輸,並向反對者致賀。美國則對此結果表示歡迎。
這次公投投票率約百分之五十六,比去年總總大選七成投票率下跌甚多。結果公布後委國在野黨欣喜若狂,慶幸委國總算有驚無險,逃過陷入威權統治的噩運。查維茲承認自己可能操之過急,表示此結果顯示委國民主正日益成熟,而他接受這個結果更證明了他是真正的民主派。
他表示會繼續從事社會主義建設,改革方案仍然「活著」;意味他隨時可能捲土重來。
投票作業二日下午結束時,全國氣氛緊繃。委國選委會在開票的幾小時中一直不公布初步計票結果,最後在反對者鼓譟下,選委會才由軍警護衛召開記者會,宣布公投案遭否決。
美國國務次卿伯恩斯表示,委國人民渴望民主,不希望查維茲掌握無限的權力,否決公投提案是他們的一大勝利。他說:「我必須說,這是正面的消息;是委國人民的勝利。」
委國反對黨陣營最近大和解,共同致力否決修憲提案。這次公投修憲案共六十九條,主張總統可不受限制連選連任,並有權宣布全國無限期進入緊急狀態;強化國家 機器在經濟等領域的權力;並得沒收私人財產。另外還包括縮短工時、擴大社福等內容,查維茲的用意顯然是將民生問題和總統擴權掛勾,想藉此提高修憲案過關機 會。
修憲未過,五十三歲的查維茲將在六年後卸任。他曾公開表示想連任到2050年,屆時他將高齡九十五歲。
一名曾在總統大選中支持查維茲的婦女指出,她因為不贊同公投提案的部分內容而投下反對票。公投提案最近觸發學生的街頭反對聲浪。
委國曾是美國的堅定盟邦,近年來全力反對美國對開發中世界的政策,左傾程度是拉丁美洲大國之最。過去一年來,查維茲成立社會黨,勒令一家批評時政的電視台 關閉,將石油、電信、電力產業收歸國有,最近並提高與部分國家對峙的姿態,得罪巴西與智利在內的友好國家,召回駐哥倫比亞大使,並揚言不再對美國輸出石 油。
查維茲改革方案衍生日益濃厚的不確定感,除觸發資金出走潮之外,委國貨幣兌美元的黑市匯率近來更是暴跌。

查維茲操弄民粹過頭 鐵票生鏽

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全力推動的擴權公投案,以些微差距遭到否決,這次的低投票率顯示他操弄民粹過頭,連許多過去的支持者都開始懷疑他,而正反雙方票數如此接近,也凸顯出委國已出現兩極化分裂。
這次投票率只有五成六,遠低於去年總統大選的七成,查維茲自己都坦承許多支持者沒有出來投票,是修憲案被否決主因之一。
一名曾經力挺查維茲、在街頭擺香菸攤的選民岡薩雷斯女士表示,雖然公投案列有「社福及於攤販之類體制外勞工」的項目,對她有利,但她卻投下反對票,因為「這是謊言」,根本不可能實施。
在首都加拉加斯的貧民區,民眾曾熱烈討論公投案的利弊。一名曾支持查維茲的美髮師表示:「如果查維茲認定我們會乖乖追隨他,他一定是瘋了。如果政府無法滿足我們這些窮人的基本需求,又如何為我母親提供補助金?」
這次修憲案中,讓政府可沒收私人財產的條款特別引發疑慮。儘管查維茲政府一再澄清這項權力不會用在一般平民身上,許多選民還是擔心政府可能沒收他們的財產,而投下反對票。
兩極對立惡化間接改變加拉加斯的面貌,市區隨處可見敵對陣營的文宣塗鴉,過去幾周街頭經常出現反對修憲案的大規模示威。投票日當天,一些投票所大排長龍,另一些卻門可羅雀。
一名反查維茲的銀行經理說:「我希望子女生活在一個由總統治理,而非國王宰制一切的國家。社會主義代表失敗。」
即使查維茲的部分政治盟友也與他決裂,其中一名批評者是他的前妻瑪莉莎貝兒‧羅德里奎茲。

查維茲斡旋 哥被俘6年兩人質獲釋【聯合報╱王先棠08.01.12
 
在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居間斡旋多月下,哥倫比亞左派游擊隊10日終於把兩位被俘長達6年的女人質釋放,她們是哥國前副總統候選人克拉拉‧羅哈斯與議員康斯薇洛‧龔薩雷斯。
羅哈斯被俘期間與游擊隊員生下的3歲男童艾曼紐,則已被送往哥國首都波哥大一個寄養家庭生活。
哥倫比亞副總統桑托斯對兩位人質成功獲釋表示欣慰,但強調,還有數百名人質在「哥倫比亞革命武裝部隊」(FARC)手中。
委內瑞拉紅十字會的兩架直升機10日飛往哥倫比亞東部叢林地帶,在游擊隊同意的偏遠接應地點救起兩位人質,飛往靠近委國邊境的城鎮聖多明哥。獲救人質改搭噴射機飛抵委國首都加拉加斯,與從哥倫比亞過來的親友重逢,再到查維茲官邸當面致謝。
兩位人質感謝查維茲與綁匪協商的「人道行動」讓她們重獲新生,同時籲請查維茲繼續努力,好讓同遭游擊隊挾持的近750名人質都能平安獲釋。龔薩雷斯說,查維茲「不能鬆懈」。

哥總統致歉 拉美軍事危機落幕>中時08.03.09 郭篤為
 
      哥倫比亞部隊越界攻擊厄瓜多境內左派游擊隊,引發長達一周的叫罵和外交危機,7日在「里約集團」高峰會議上,經過長達3小時的爭辯和調解後終於化解。介入爭端的四國總統握手言和,結束了拉丁美洲原本逐日升高的軍事衝突危機。
     7日在多明尼加首都聖多明哥召開的第20屆「里約集團」高峰會議上,與會各國對哥倫比亞入侵厄瓜多領土的事實並無異議。長達3小時爭辯和調解後,美國公開支持的哥倫比亞總統阿瓦羅.烏里貝被迫降低反擊聲調,同意在發布的《聖多明哥宣言》中公開向厄瓜多政府與人民致歉,並承諾假使厄瓜多合作清剿反政府游擊隊「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FARC),哥倫比亞不會再進行類似軍事行動。
     厄總統接受道歉但難掩怒氣
     厄瓜多總統拉菲爾.柯瑞亞在烏里貝當場坦承錯失後表示:「既然對方承諾不再侵擾兄弟之邦並請求原諒,這造成嚴重損失的爭端已經解決;上帝保佑厄瓜多、保佑拉丁美洲。」上周遭烏里貝譴責庇護血腥游擊隊的柯瑞亞同時表示:「我這雙手可沒有沾上任何鮮血。」本月1日哥國空軍越界轟炸厄瓜多境內「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游擊隊所引發的爭議,隨而宣告落幕。
     尼、委國先後宣布與哥復交
     柯瑞亞突如其來的為解決爭端開啟了解決的大門,帶來在場元首連續不斷的掌聲。東道主多明尼加總統里昂內爾.費南德茲在全體元首與代表團起立鼓掌歡呼聲中,陪同烏里貝趨前與柯瑞亞握手致歉,全程緊盯著烏里貝的柯瑞亞面無表情,在握手後立即轉身背對。
     烏里貝並繞過大半個會場和力挺厄瓜多的委內瑞拉總統胡哥.查維茲握手拍背言和,結束了近年來兩人在國際會議場合「王不見王」相互迴避的尷尬局面。烏里貝上周公開指控查維茲資助「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3億美元並協助游擊隊尋求製造核彈原料,導致委內瑞拉重兵壓境。
     查維茲向烏里貝表示:「高峰會議是上天的恩賜」、「我們都對和平的到來感到愉快,我們必須團結和整合。」查維茲並和阿根廷女總統克麗斯汀娜.費南德斯互擁,感謝她在危機爆發後表態,親自前往卡拉卡斯加入反哥倫比亞和美國的陣營。
     里約集團以拉美方式化爭端
     24小時前加入厄瓜多與委內瑞拉行列宣布與哥倫比亞斷交的尼加拉瓜總統丹尼爾.奧蒂嘉,隨即宣布取消斷交的決定。第4個介入爭端的國家尼加拉瓜帶來的另一個驚喜,明顯的出乎烏里貝總統意料之外,在現場轉播鏡頭前難以掩飾喜悅的表情。烏里貝和奧蒂嘉握手互擁時表示:「我會替你的大使付回來的機票。」委內瑞拉隨後也加入與哥倫比亞「復交」行列。
     4、5兩日在華府舉行的「美洲國家組織」緊急臨會時,由於美國強力支持烏里貝強硬對抗的架勢,會議在發表「批評」而非「譴責」哥倫比亞侵害厄瓜多主權的決議後,不歡而散。「里約集團」以拉丁美洲方式解決拉丁美洲的爭端,化解了近10年來首見的危機

<委內瑞拉與中國:富起來的極權國家>中國時報 2007.05.22郭崇倫

要發展經濟富起來,西方國家的全球化與民主選舉,是不是一定要走的路?

可是看看委內瑞拉與中國,它們都是這五年才富起來的極權國家,兩國從不同的出發點,相互學習模仿,走到了一起,兩個國家所呈現出的替代發展模式,對發展中國家的統治者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去年再度連任後,積極開始社會主義經濟模式,除了把四家外國石油公司的股份,收歸國有,將來還預備對電力、電訊業實行國有化,總面積高達四十萬畝的大型農場與牧場,也將由國家收購,透過全國性土地改革,重新分配閒置土地給窮人。
中國則逐步開放國有資產,給外資、甚至是民間資本來經營,經由競爭提高效率,國家仍然保持壟斷性產業,土地也仍為國家所有,但是有長達九十九年的使用權,就像委內瑞拉不會完全社會主義化一樣,中國也不會走到完全市場化那一步的。
為了市場與資本,經濟國際化是有必要的,但中國與委內瑞拉都不會讓跨國公司主宰控制,國家管制權力仍然極大;中國欣然加入國際貿易金融體系,既遵守「遊戲規則」,又藉著本身的分量,成為主要成員,讓大家同意修改「遊戲規則」。
委內瑞拉沒有中國的分量,所以宣布退出國際貨幣組織與世界銀行,要以自己的油元成立「南方銀行」,可是對可以影響的國際機構,像石油輸出組織(OPEC),世界原油產量第五位的委內瑞拉是說什麼也不會退出的。
兩國在自己的世界中,都有讓美國不順眼之處;拉丁美洲革命政權有其傳統,古巴卡斯楚堅持最久、查維茲發揚光大、其他新上台拉丁美洲左派政權追隨其後,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就將卡斯楚、查維茲、與他自己比成革命的父親、兒子與孫子三代,而古巴、委內瑞拉與玻利維亞則是照耀拉丁美洲的「三顆紅星」。
而亞洲的北韓、中國、越南則是仍然堅持社會主義無產階級政黨專政的「不神聖結盟三兄弟」,比起拉丁美洲來,有兄弟之名,無兄弟之情,各懷鬼胎,其中越南在政治改革上,走得最快,中國經濟自由化,幅度最大,北韓則仍自我陶醉在社會主義美夢天堂裡。
委內瑞拉對媒體的控制最近才開始加強,五月廿七日是民營電視台RCTV執照截止期,反對黨近來發動多次街頭示威,抗議政府打壓新聞自由,但查維茲不為所動,堅持要以政府電視台取代,這是因為他吃過苦頭,在二○○二年四月政變時,包括RCTV在內的五家民營電視台掌握了百分之九十收視率,是鼓吹民眾上街推翻查維茲政府最力的媒體。
查維茲自己也有自己的宣傳節目,每周日長達五小時的「你好,總統」,由查維茲本人演出委內瑞拉版的「卡斯楚脫口秀」,查維茲還把國內經驗外銷,與古巴、玻利維亞等國組織衛星廣播公司,「戳破」美國的宣傳。不過查維茲恐怕要把中國「中宣部」那套學起來,幕後操縱,不要公開控制,做得難看,中國設立網路警察,監控異己,則是另一個示範。
但中國學不來的則是查維茲說學逗唱的本事,近日他接受美國芭芭拉.華特斯專訪,發揮迷人的魅力,讓芭芭拉連「你有沒有想結婚?還是以革命為新娘?」都問出來了;美國媒體對查維茲的印象極好,認為他低價供應美國窮人冬季燃油是劫富濟貧義舉,甚至他大罵布希時,都心中暗爽,一播再播。
當然以中國的大、委內瑞拉自然資源豐富,不是其他國家可以比擬,要學未必學得來,但是如果歐美國家掉以輕心,「中委模式」是有可能成為第三世界的傳奇。

墨媒:中國加強在拉丁美洲經濟影響力【中央社07.11.08

「墨西哥日報」引述墨西哥市立大學政治暨文化系教授雷翁的話表示,最近三十年來中國已經加強在拉丁美洲的經濟影響力,雙邊貿易量從一九七六年的二億美元增加到目前的五百億美元以上。
在第四屆都會太平洋研究大會所發表的有關拉丁美洲與太平洋強國之間的經濟與地緣政治關係的論文中,雷翁指出,中國已經承諾將在未來幾年內在拉丁美洲再投資一億美元。
雷翁說,中國藉由積極參與國際論壇及援外計畫等外交作為,以及增加貿易量及有利於中國產品運輸的基礎建設投資,已經成功地與拉丁美洲主要關鍵國家建立策略聯盟,中國的主要目的集中在石油資源、原料、糧食以及打開更多國外市場。
他解釋說,中國工業每天對碳氫化合物六百三十萬桶的高度需求,佔全世界需求量的百分之八,而百分之六十仰賴中東地區供應,由於中東地區政治不穩定及中國人民消費習慣的改變,迫使中國不得不往其他大陸尋求化石燃料。
現在中國已經分別自智利、巴西、古巴與玻利維亞進口大量的銅、鐵、鎳與錫等原料,此外,由於中國只有百分之十一的土地適宜耕種,加上土地沙漠化的現象正在加速中,也迫使中國進口大量的玉米、棉花、肉類、乳製品與大豆,例如阿根廷與巴西已經成為中國大豆主要供應國。
墨西哥「環球日報」引述西班牙畢爾包銀行亞洲經濟學專家劉雅嵐(音譯)的話指出,中國去年對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資額高達八十五億美元,比前年增加百分之三十一,根據中國貿易部的統計資料,這個數字代表中國非金融性直接投資額的百分之四十八。
此外,中國與委內瑞拉的關係正持續加強中,昨天兩國政府還簽署了六十億美元共同基金的合作發展計畫,目前委內瑞拉每天提供中國二十萬桶石油,根據官方計 畫,這個數字將在二零一二年增加到一百萬桶。劉雅嵐指出,中國對委內瑞拉的興趣不只在石油方面,中國正在為自己的產品尋求新的市場。

委將采購20億美元俄武器包括米-28攻擊直升機

俄新社網站2008年5月12日報道 俄羅斯《商人報》5月12日報道,委內瑞拉計劃在6月與俄羅斯簽訂一批軍事采購合同,合同總價值至少將達到20億美元。
  據《商人報》報道,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准備在5月底對俄羅斯進行正式訪問,屆時他將與俄羅斯新總統梅德韋傑夫簽訂一系列協議。在此之前,梅德韋傑夫曾允諾繼續與委內瑞拉保持緊密的軍事合作。
  石油大國委內瑞拉一直是俄羅斯武器的主要采購商。在2005年~2006年,委內瑞拉曾向俄羅斯采購了價值34億美元的軍事裝備,其中包括24架“蘇”-30MK 2V“側衛”(Flanker fighter)戰鬥機、TOR-M1防空導彈系統、Mi-17B多用途直升飛機、Mi-35“雌鹿”E型(Hind E)攻擊運輸直升機以及Mi-26“光環”(Halo)重型運輸直升機。
  近年來,俄羅斯一直反複強調在2013年之前會全力支持委內瑞拉軍隊的現代化改造工作。《商人報》稱,目前委內瑞拉與俄羅斯正在就10架“伊爾”-76“耿直”型(Il-76 Candid)軍用運輸機以及2架“伊爾”-78型空中加油機的項目進行秘密磋商,預計這份合同總價值將達到6億美元。這批飛機將會在2009年交付,列裝後將取代委內瑞拉空軍現役的6架洛克西德?馬丁公司制C-130“大力神”運輸機以及2架波音制707-320C空中加油機。此外,俄羅斯還同意向委內瑞拉出售4艘“基洛”級636型常規潛艇。雙方于2007年年底對該項目進行了磋商,預計合同總價值將達到12億美元。“基洛”級636型常規潛艇主要用于反潛戰與反水面戰,同時還可執行監視及巡邏任務,被認爲是世界上最安靜的潛艇之一。
  與此同時,委內瑞拉還對購買Mi-28NE“夜空獵手”(Night Hunter)攻擊直升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商人報》稱,委內瑞拉至少會購買10架Mi-28NE型直升機,總價值將達到2億美元,預計在2009年下半年開始交付。俄空軍從2007年9月開始接收Mi-28NE型直升機,首批4架將在2009年完成一系列測試後列裝。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5-15/0803500341.html

美國將領警告俄勿將古巴作爲轟炸機加油基地

新華網華盛頓7月22日電 (記者 楊晴川 王薇)被提名爲美國新任空軍參謀長的施瓦茨22日警告說,美國決不允許俄羅斯將古巴作爲有投放核武器能力的轟炸機的加油基地。
  施瓦茨當天在參議院確認其提名的聽證會上說,如果俄羅斯真有這樣的計劃,他將建議美國決策者首先通過交涉予以阻止。如果俄方仍執意要繼續進行這樣的計劃,他認爲美國應采取強硬措施,向俄方表明其已越過重要界限。
  俄羅斯《消息報》本周早些時候援引軍方消息報道說,作爲對美國計劃在歐洲建立反導基地的應對措施,俄可能會將古巴作爲其有投放核武器能力的圖-160轟炸機的加油基地。但俄軍方已公開表示這一報道失實。
http://mil.news.sina.com.cn/2008-07-23/0709512660.html

美國海軍重建第四艦隊遏止中俄潛艇進入南美

4月24日,美國海軍正式宣布重建第4艦隊,負責中南美洲水域的作戰。軍事觀察家認爲,美國的這一決定具有極大的戰略意義,其中最爲重要的就是在被稱作美國後院的中南美洲地區,築起一道結實的“反潛柵欄”,保證美國在該地區的利益不受挑戰。
  “海豹”少將出任司令
  美國五角大樓宣布,現任海軍特種戰司令部司令約瑟夫?克南少將,將出任第4艦隊司令。海軍官員說,從今年7月1日起,所有從美國大西洋和太平洋艦隊調往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地區的海軍船只,將由第4艦隊承擔操作責任。 
  二戰時期,第4艦隊曾是美國海軍的一支主要力量,用來封鎖和防衛敵軍潛艇和其他戰艦,但在上世紀50年代被取消。對于重建第4艦隊,美海軍參謀長拉夫黑德說,這表明美國已認識到“西半球南部海事安全的極其重要性”。
  第4艦隊的重建使得美軍南方司令部的實力大增。除了現有的空軍第12航空隊和陸軍第6軍外,第4艦隊的加入使得南方司令部擁有了“等量級”的海軍力量。南方司令部將會獲得更多的訓練機會與其它資源。
  克南少將曾是美軍“海豹”突擊隊成員。他雖說是一名海軍特種兵,但對大艦隊的業務也並不陌生。當他還是下級軍官的時候,就曾在多艘戰艦上服過役,對水面艦只與潛艇作戰都有相當的了解。
  艦隊肩負秘密任務
  對于重建第4艦隊的目的,美國五角大樓官方說得很客套但含糊其辭。不過,軍事戰略分析家卻認爲,重建第4艦隊是美國爲加大全球戰略影響而布下的一枚重要棋子。
  第4艦隊的公開使命將是支援南方司令部打特種戰,執行緝毒以及低烈度戰爭任務,確保被美國視爲“後院”的中南美洲的“絕對安全”。南方司令部司令斯塔夫雷迪斯上將說,重建的第4艦隊的首要任務是,阻止海地和古巴大量非法移民湧入美國,阻止中南美洲毒品湧向美國。另一重要任務就是外交使命,即人道主義救援。比如去年美國的醫療艦巡遊12國,爲40萬民衆提供醫療援助。今年夏天,該醫療艦將重遊12國,不過,這回是在第4艦隊的指揮下進行。
  不過,斯塔夫雷迪斯上將有一點沒有明說,即第4艦隊還會執行秘密特種戰任務,給左傾的中南美洲國家政府“制造麻煩”。另外,第4艦隊還有一大使命,即阻止反美軍事強國的崛起。斯塔夫雷迪斯上將表示,重建第4艦隊,對中南美洲整個地區有威懾作用。這位上將所說的威懾其實是指對以委內瑞拉爲代表的“反美”國家保持的軍事壓力。據俄羅斯媒體報道,委內瑞拉要從俄羅斯購買9艘潛艇,包括5艘636潛艇和4艘新式677E“阿穆爾”級潛艇。隨著以委內瑞拉爲代表的“左傾”國家在中南美洲的重新崛起,美國對自己的“後院”感到擔憂,而海軍又是美國戰略中“遂行威懾的最好工具”,因此,重建第4艦隊是美國戰略新布局的必然。
  在“後院”築反潛柵欄
  此外,有軍事專家分析,第4艦隊真正的戰略意義是在“美國後院”築起一道防止中國與俄羅斯戰略潛艇的“反潛柵欄”。1943年3月,美國海軍成立原來的第4艦隊時,其核心任務就是在南大西洋巡防,防止納粹德國的潛艇進入“美國後院”。從3年前開始,美國五角大樓和媒體開始翻炒“潛艇威脅論”,其目標是中國與俄羅斯的新興潛艇力量。由于香港著名企業家李嘉誠的和記黃埔集團下屬的一家子公司,通過國際競標獲得對巴拿馬運河太平洋一端的巴爾博亞和大西洋一端的克裏斯托瓦爾兩個港口長達25年的管理權,美國對此非常“關切”。曾擔任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穆勒稱,美軍撤出後“巴拿馬運河將落入中國人的手中”,“中國在需要時甚至會封鎖運河”。
  去年5月,駐日本的美國海軍司令詹姆斯?凱利少將公開表示,隨著中國能源需求的增加,中國海軍極可能派出核潛艇和其他艦只,遊弋于全球海上運輸的主航道,爲運送能源的中國民用船舶護航。“護航的重點是澳大利亞到中國、非洲到中國、中東到中國和南美到中國的全球主要航線”。
  新聞背景 /BACKGROUND
  美海軍有6個作戰艦隊
  美國海軍共37.07萬人,編有太平洋艦隊司令部和大西洋艦隊司令部。原來有5個作戰艦隊,即負責大西洋地區的第2艦隊、負責太平洋東部和北部的第3艦隊、負責海灣地區的第5艦隊、負責地中海地區的第6艦隊及負責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第7艦隊。此外美海軍還設海軍運輸司令部和海軍特種作戰司令部。從4月24日起,美國海軍又增加第4艦隊,負責中南美洲水域,從而使得作戰艦隊總數增至6個。(盧琛)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4-30/0740497924.html

拉丁美洲的第三條道路——庇隆主義>夏立安

世界曆史發展表明,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不是只有一條。自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在西歐確立以來,一部現代化曆史就是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不斷發展並向全球擴張的曆史,而且也是對立的意識形態不斷産生和發展的曆史。如果說資本主義是現代化進程中的第一條道路的話,那麽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則是第二條道路。在這兩大對立的意識形態之間,産生第三條道路甚至第四條道路,也就不足爲奇了。本文試圖以阿根廷的第三條道路即庇隆主義爲研究對象,對其表現特征及産生的原因作一初步探討。

一 全球視野下的第三條道路

要深刻認識拉丁美洲的第三條道路,必須將之置于全球視野之下。縱觀世界現代史,大致三次提出了第三條道路的主張。第一次提出于19世紀後期,以伯恩施坦爲首的改良的社會主義,是對有別于”野蠻資本主義“和革命的社會主義的第三種選擇。從50年代的社會黨國際起,改良的社會主義一直是社會民主黨所孜孜以求的第三條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德國和北歐國家爲代表的福利資本主義成爲改良社會主義和改良資本主義之外的另一種選擇,這是第二次提出第三條道路。及至90年代,隨著蘇聯的解體,作爲資本主義對立的一極已不複存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長期積累下來的矛盾很快暴露出來,其中民衆對政府信任下降和社會不平等加劇等問題,成爲許多資本主義政府面臨的難題。在這種形勢下,布萊爾、克林頓和施羅德的第三條道路應運而生,這是第三次提出第三條道路。
除上述西方國家的第三條道路外,發展中國家也提出了許多第三條道路的主張。主要有阿根廷的庇隆主義,智利的阿連德政權,秘魯的貝朗斯科政權,以及納賽爾、尼赫魯、鐵托、恩克魯瑪和蘇哈托等人倡導的不結盟運動,還有查韋斯的第三條道路,等等。應當說,盡管發展中國家的第三條道路形形色色,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它們都力圖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外,尋求適合自身發展特點的現代化道路。

二 拉丁美洲的第三條道路

衆所周知,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最早獲得民族獨立的地區,並率先對現代化道路進行了探索。在經曆了西化運動的挫折之後,拉丁美洲國家于19世紀後期就開始認真探討自身發展的道路。20世紀30年代,在深刻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危機的背景下,一個具有濃重第三條道路色彩的理論首先在歐洲産生了,這就是職團主義。30年代是職團主義的鼎盛時期,它不僅在意大利、德國、羅馬尼亞等國家大有市場,而且在伊比利亞半島國家生根結果,如佛朗哥統治下的西班牙和薩拉薩爾統治下的葡萄牙是典型的職團主義的例子。西班牙和葡萄牙與拉丁美洲有著特殊的曆史文化關系,歐洲的職團主義對拉美産生深刻的影響也就不足爲奇了。
除受伊比利亞半島國家的影響外,拉丁美洲選擇第三條道路,還有一些本身的內在原因。首先,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拉美面臨著同歐洲一樣的甚至更嚴峻的危機。一方面大蕭條引起拉美初級産品出口經濟的嚴重危機,另一方面寡頭政治面臨崩潰的危險。因此,尋求一條既能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又能避免發生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成爲拉美一些國家最緊迫的要求,而具有中間道路特征的職團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這一需要。其次,近代歐洲興起的天主教複興運動爲職團主義的産生提供思想和理論基礎。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産生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大飛躍,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到19世紀後期,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貧富懸殊和階級矛盾愈加突出,也是不爭的事實。對這些社會問題加以關注的,除了早期共産主義運動以外,還有近代天主教複興運動。作爲天主教複興運動中最重要的理論文件,教皇利奧十三的《新事物》通諭(1891)和庇護十一的《第四十年》通諭(1931),無疑成爲這場天主教運動的思想指南。天主教複興運動主張勞資合作,反對階級對抗的觀點,不僅賦予了歐洲的職團主義以極大的合法性,而且爲拉美這個天主教世界接受職團主義鋪設了條件。
爲何說職團主義具有中間道路的特征呢?這要從職團主義的含義來解釋這一問題。關于職團主義,常見的定義有兩個:一是指三四十年代的職團主義運動和體制,在此,職團主義指的是一種利益代表制度。 持此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施米特(Philippe C. Schmitter )。 第二種含義的職團主義是維亞爾達(Howard J.Wiarda)提出來的,指的是一種文化曆史傳統,即等級制的、精英治國的、威權主義的、天主教的、家長制的傳統。筆者認爲, 盡管不能否認文化曆史因素在職團主義生成中的作用,但也不能對其估計過高。職團主義更多的是一種權威形式和政治組織結構,是一種利益代表制度。職團主義的主要理論觀點有:1.建立一個適當分配的社會,而不是必須是平均主義的社會,就能使社會和諧發展;2.國家是各種社會利益集團利益沖突的調節者,國家只對社會經濟進行幹預,而不是對它們實行壟斷統治;3.職團主義反對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沖突合理性的分析,它認爲功能的職業的利益集團的合作是可以消除階級對抗和利益沖突的;4.職團主義主張工會、雇主和國家三方合作的利益調節制度,主張直接民主政治,反對地域性的利益代表制度,即反對代議制度。
姑且不論職團主義有多大思想合理性和現實可能性,僅從其定義就可以看出,它是一種不同于自由資本主義和革命的社會主義的政治設計,其第三立場的觀點是顯而易見的。就職團主義的國家觀而言,它一方面反對”最少管事的政府是好政府“的自由主義哲學,另一方面又反對共産主義國家中國家是階級壓迫和階級專政職能的主張,它堅持國家領導和控制下的職團合作。需要注意的是,盡管拉美的許多國家表現爲職團主義政治結構,但很少有政府聲稱是職團主義國家。只有阿根廷1930年革命後上臺的烏裏武魯政權是個例外。

三 庇隆主義

在拉丁美洲國家中,阿根廷的庇隆主義是公開聲稱走第三條道路的理論,對第三條道路的闡釋也最系統和最完備。喬治?布蘭克斯頓對此進行了十分透徹的研究,他在《庇隆的阿根廷》一書中寫到,“正義主義堅決認爲,社會中基本上相互沖突的力量有四個而不是兩個,那就是理想主義、物質主義、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在這四種力量中,如果一種力量主宰一切,或者兩三種力量聯合起來壓倒其他力量,那就會形成某種形式的暴政。理想主義占絕對優勢就會造成技術專家的獨裁統治,理想主義與集體主義占絕對優勢就産生法西斯與納粹的暴政,物質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結合就是資本主義,物質主義與集體主義的結合則是共産主義。在庇隆主義中,這四種要素的結合形成“第三立場”。庇隆主義者認爲,正義主義或第三立場學說的目標是實現人類社會中人的幸福,而達到這一目標的方法是協調物質主義、理想主義、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這幾種力量,並以基督教的精神珍視每一種力量。
選擇第三條道路與職團主義並無必然的聯系,但選擇職團主義卻必定是持第三立場的。盡管庇隆主義政權沒有公開表明它是職團主義的,但意大利法西斯主義的職團主義制度對庇隆政權的影響,同庇隆本人對職團主義的推崇是顯而易見的。自1938年始,庇隆在阿根廷駐意大利大使館任武官近兩年之久,這一段經曆“開闊了他的眼界”,而墨索裏尼重建意大利社會和民衆動員的所作所爲,對庇隆的思想産生了尤爲深遠的影響。庇隆本人並不諱言法西斯主義對他的影響,他說,“對我來說,一切都開始于1938年1月”, 在都靈所學的法西斯主義的政治經濟課程,“爲我指點了迷津”,法西斯意大利是“第一個國家社會主義,……這是一條在俄國社會主義和美國資本主義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庇隆還說, “我注意到了職團主義的複興,而且我對它進行了深入研究。我開始認識到職團的複興正指引著我們,即使它不能把我們引向職團或行會制度的話(因爲回到中世紀的行會制度是不可能的),那麽,也至少可以把人民引向積極的社會參與之途,而不是把他們看作社會參與的不速之客。”庇隆設想的是“一個擁有完美有序社會的有序國家,一個人民有序組織的有序國家,和一個國家能爲人民所用的社會,……這將是未來的政治形式,也就是說,這是真正的人民民主,這是真正的社會民主”。庇隆不僅認識到職團對于民衆政治參與和社會民主的重要性,而且深感有組織和有控制的工會活動不僅有益于社會正義,而且能避免階級對抗和社會沖突。1944年,庇隆在一次講話中指出,“工會有害于雇主的看法是極其荒謬的,這也是極其不可能的,相反,工會是避免工人與雇主沖突的最好的方式,……是達成協議的手段,不是鬥爭的工具。因此,罷工和停工要受到制裁,盡管工人無疑擁有與雇主組織一樣的追求其利益的權利,而且,分析起來,這一權利是絕對正義的。這就是爲何維護工會,維護一個真正的職業性的工會主義的原因。”職團主義的核心內容是強調國家嚴格控制下的職團合作,庇隆主義自然也不例外。庇隆致力于建立一個“新社會”,建立一個以軍人、有産階級和工人爲基礎的社會,而他把自己視爲這個“新社會”的象征。庇隆說,“我以擁有這三個頭銜爲榮:一個士兵、 阿根廷第一工人和一個愛國者。 ”這一言論表明,庇隆視己爲阿根廷社會中軍人、工人和有産階級這三大政治勢力的領袖,視己爲能使他們和睦相處的工具。
意大利職團主義對庇隆主義的影響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但意大利職團主義的影響畢竟是一種外部因素。阿根廷選擇第三條道路也自有其不可忽視的內在條件。同歐洲職團主義的生成條件一樣,在阿根廷也有適宜于職團主義生長的土壤,這就是阿根廷的民族主義。
在三四十年代阿根廷的政治潮流中,民族主義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潮流。民衆民族主義是其派別之一,它最初出現于20年代後期,主要以阿根廷青年激進傾向力量(FORJA)爲代表。 這一組織的基本原則是民衆的民主和反對帝國主義,關心的首要問題是把外國人控制的資源和財富轉移到阿根廷人手中。與一般的激進組織一樣,它傾向于忽視一些更深層次的、更具挑戰性的問題,如工業發展和社會改革。另一派別的民族主義是右翼民族主義,它最初由烏裏武魯爲首的一小撮人組成,他們支持烏裏武魯對代議制進行的改革,在某些方面,他們與19世紀的聯邦主義持有相同的看法:視布宜諾斯艾利斯爲腐朽的物質主義的象征,把省區和農村地區理想化。在1930年以前的形成時期,民族主義主要表現爲一種文學運動,深受歐洲許多極其保守思想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西班牙的教權主義和法國的君權主義,而“歐洲的這些影響構成了它的反自由主義和反共産主義的基本內容”。就教權主義和君權主義而言,阿根廷右翼民族主義受教權主義的影響可能更大一些,它是作爲西班牙保守主義的一個分支和西班牙民族主義運動的一個變體發展起來的,其具體表現是30年代轟轟烈烈的天主教複興運動,而這一運動在1934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國際聖餐大會期間達到了高潮。同歐洲的天主教運動的情況大致相同,教皇通諭《新事物》和《第四十年》,對阿根廷的天主教運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兩個文件都猛烈抨擊了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提出了“社會正義”問題和建立和諧有序社會的目標。30年代阿根廷的民族主義者正是在教皇通諭的深刻影響下,“用精神和階級合作主義的語言來定義人類社會”,他們高舉社會正義的大旗,既反對個人主義的虛僞,又反對共産主義的無神論和唯物主義。1943年革命之後,庇隆開始影響阿根廷政治,民衆的民族主義與右翼的民族主義合而爲一,融入了浩浩蕩蕩的庇隆主義的洪流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庇隆主義中所顯示的第三條道路的立場是阿根廷追求自身現代化道路的結果,是阿根廷民族主義的充分體現。沒有民族主義運動就很可能沒有第三條道路思想的産生,至少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這樣的。
庇隆提出的“和平的民衆革命”和建立“有組織的社會”的目標,是通過其職團主義來實現的。到50年代,庇隆的職團主義體制有了突出的發展,先是經濟總聯合會參加了勞工總聯合會,之後,自由職業者總聯合會、大學總聯合會和中學生聯盟都參加了勞工總聯合會。
總之,來自歐洲的法西斯主義和阿根廷當地的民族主義構成了庇隆主義的思想基礎。事實上,二者集庇隆主義于一體也並不矛盾。不管給阿根廷的制度以什麽標簽,庇隆的制度確是別出心裁的,而其主要根源是在于阿根廷國內。這個制度遠非一般意義上的獨裁,它顯然是得到大多數阿根廷人民的支持的。從大的曆史背景看,無論是法西斯主義,還是阿根廷民族主義,均是全球化或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産物,是現代化示範效應下後進國家兩難選擇的結果。而既要公平又要效率,既要參與又要秩序,這兩對矛盾的存在也許正是第三條道路鮮有成功的原因。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13503

《台灣共犯體》七、美國發展的過程
http://www.jslm.twmail.net/Data/Paper/History/LSTaiWanGongFanTi.mht

七、美國發展的過程

 (一)有關美國特質的解釋

  美國憑著文化帝國主義,除了社會主義國家或反霸意識強烈者,其餘大多以很「美」方式解釋美國。首先看美國宣傳機器(八五p133-5)「今日世界」出版的《美國通史》如何解釋美國,Nevins序言:「美國立國雖短,卻是當代最早的共和國,最早的民主國,且擁有全世界最老的一部成文憲法。美國人自始就意識到自己獨特的命運……美國在民族融渾、信仰的寬容、社會的平等、經濟的公勻、和政治的民主上,作了空前最大膽的實驗……本書的副題--這兒記下的是一個懂得要自由的人民的發展史,他們願意為自由而工作,為自由而戰」(七八)。
  但Herberg在《美國的宗教》則批評美國民族熔爐和文化多元論,因所有到美者均「受到改變和同化,成為理想化的英格魯撒克遜的模型(即WAPS)」(七九p27)。但他又說:「可是有一件並不要改變的,就是他的宗教……因為一開始美國社會的結構就容納各種不同的宗教社團,並給予充分的平等地位」(p29、33)。理想模型是世俗化、強調天命和內在苦行,並激發出行動、服務和責任感(p84),這構成了美國人的精神結構和生治方式(p78-9),其內容含民主政治、自由企業、社會平等、理想主義(強調個人價值尊嚴、入世、樂天、自由、獨立、責任、誠實)(p81-7)。
  可是Herberg的看法不合史實也自相矛盾。由前述英國分析可知美國一開始便存在神權獨裁,且有許多美國人並未受WAPS同化。因WAPS是清教內含,如它是所有美國人的精神結構和生活方式,怎說美國宗教充分平等?
  美國民族的「熔爐論」和「同化論」雖已遭學界拋棄,但由「多元論」的不合WAPS仍主導和掌控著美國民族文化的事實來看,可見新的「多元一體論」實質上乃「多元論」的變形,亦即美國的民族文化仍以WAPS為「體」(一0九九p153-162)。
  延續著托克維爾對美國民主著重於地方獨立自主性共同體(八六ch.5),Mead也認為移民至美的清教徒「自治」產生了共同體意識,彼此休戚相關,共同參與、決定,並排拒外來干涉(八一p5-13)。這顯然太美化了清教徒和共同體意識。
  Nevins以自由發展史來解釋美國,此種流行於英美文化帝國主義的史觀,其謬不在於它不合納粹、共產國家興起的史實(八七p8),而是它乃自由神話。Morris在《美國歷史文獻》序言也說:「這本包羅基本文件的簡要叢書之目的在提示我們,美國的偉大所根據的諸原則--對於個人的自由和相互容忍之尊重,對於政治為根據於被治者的允許之堅定不移的信仰,對於人人應有同等機會之關懷,以及美國對於國際相處之道德和人道目的及願望之宣揚」(八十p6)。這種神話當然也包括了,將貴族政治們發动的獨立運动神化成民主自由的典範,將華盛頓神化成国父(一二七二p.159,一二七三p.418)。
  程天放在《美國論》認為美國有四大文明成就:進步的人生觀、個人聰明才智能儘量發揮、民主政治大規模試驗的成功、愛好和平(八三ch.18)。
  甚至以批評美國為職志的黃枝連,雖然認為美國所謂的自由民主是資本主義追求個人或集團的社政經文化利益而來(八四p4-5),但在渴求人民有真正權力的欲望下(p12-3 ),竟天真地相信「獨立宣言」對英國捏造的罪狀(p49-50)。

 (二)美國的獨立革命

   1、革命過程

  在此直接切入美國獨立運動,至於殖民者對印度安人的屠殺迫害和諸殖民國間的鬥爭參見(七八,八八ch.2-3)。
  革命發生的原因除移民者在英就已與政府對立外,英國和殖民地長期的利益衝突和糾結(八九p127-5),終於在英國會自認有權統治殖民地,並認為殖民地應支付母國為保護殖民地所花費而加強徵稅下爆發了(五五p700-1)。雖然英國與西班牙在殖民模式上有以下差異:掠奪所得用於發展產業與奢侈生活、對外征戰之異,開放與嚴禁其他族群到殖民地之異,開放各教派與獨尊天主教之異,依殖民地條件發展多種產業與將莊園制移植至殖民地之異,放權讓殖民地自治及宗祖國絕對統治之異(一0九九p1-8)。
  首先英國會70位議員為保障在英屬群島的沙糖投資,於1764訂立沙糖條例徵收關稅,以禁止比英國低25~40%糖價的法屬群島的糖進入北美。在1765又訂立印花稅條例徵稅,殖民地反抗,英被迫於1765廢印花稅,1766廢保護關稅,但保留茶葉稅以象徵帝國主權(五五p701)。可是英國會又給印度的東印度公司茶葉獨占權,1773年12月16日波士頓商人終於與英攤牌,將運茶船上的茶葉全倒入海。英認權威受挑戰,於是在1774通過四項強制法案--關閉波士頓港、剝奪麻州選舉總督顧問委員會之權、規定某些被告必須在英受審、軍隊可強住民宅。同年對加拿大又通過魁北克法案--寬容舊教、教會什一稅、無陪審團亦可審判、總督不受立法機關制衡,且適用於俄亥俄谷(五五p701-2)。1774年9月5日第一次大陸會議在費城舉行,支持麻塞諸塞對英的開戰(七八p87-8)。1776年9月4日大陸會議宣佈獨立宣言(七八p96)。1783英敗,和約承認殖民地獨立。

   2、革命的神話

  在獨立宣言中,革命者以一種充滿正義方式控訴英國與殖民地的衝突。宣言引用洛克的民主理論,認為專制且殘暴的英國,因破壞了天賦人權,所以人民有權也有義務將之推翻,並列舉英國犯下那些罪狀(八十p24-8)。其實衝突的背景是1763-1774年間,兩地均不景氣,加上糧食欠收帶來購買力降低、輸出減少(八九p146)。在不景氣中,北方關心的是在英重商主義下的貿易損失,而南方關心的是透過革命可免英國債務(七八p72-3)。
  宣言中所謂的民主政治,無論就理論或史實,均只是革命一方己見。至於英國罪狀,更是技倆,但是一種很有力的技倆,為何?Alinsky在《反叛手冊》將此解剖的清清楚楚,那就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九十p39-42)。

   3、革命成功的原因

  殖民地憑什麼打敗強大的大英帝國?Nvins認為美國利因多於弱點。弱點有:一、軍隊素質不齊、訓練差、組織紊亂。二、普遍地效忠英國和對革命不關心,造成革命的阻力和消極性。三、幾次重大戰役美軍幾乎全軍覆沒。四、財政無法支持作戰,中央無力發行公債,只能濫發紙幣。五、各州彼此不信任。利因有:1、地利,英軍則陷於,從英國本土到美洲補給、指揮、運兵線太長,加上美洲戰場廣闊,兵力分散顧此失彼。2、革命軍勇猛無畏。3、1778年以後與想向英國報復的法國結盟。4、華盛頓堅毅的意志,彌補了他在軍事兵力和作戰指揮上的不利(七八p90-6)。
  Roberts則認為雖然美洲殖民地和母國,長久而言不可避免分雜,但因:一、英國對殖民地的態度在強制和撫慰間搖擺不定。二、在殖民地未能建立有效的軍隊和官僚體系。三、開戰初期未能迅速地進軍,失去先機。四、未能積極地建立一強大海軍以對付法國的參戰(五五p702
-3)。

 (三)制憲會議

   1、背景

  戰後美國制憲(1787年在費城舉行)背景如下:一、與英國貿易中斷,造成經濟不景氣。二、希望中央來解決濫發紙幣、債券、和證券,所造成的財政和金融秩序大亂。擁有上述紙幣、債券和證券者(新的支配階級)希望有一強大的中央政府能整規財政,幫助他們收回債權。但大量的債務人和自耕農則希望各州繼續發行紙幣,不希望有強大的中央攻府。三、戰後各州陷於分裂狀態,彼此以通貨和關稅互鬥,商人、金融家、債權人和投機者深感不利,而希望有一強大中央政府。四、為解決新增的未墾地之利用,1787訂〈西北土地法令〉鼓勵人民拓荒,成立新墾區,人口達6萬人則可成為一新州,此舉促使土地投機者,希望加強中央權力,以便謀取更多的土地(八八p166-175,七八p110-4)。

   2、少數人的制憲

  由於制憲會議是在上述背景下舉行的,故會為少數支配階級為其利益所控制,就很自然。這也可從以下分析得知:一、代表大多是支配階級,含商人、大地主、各類債權人。二、為避免大量反對者和大多人民獲悉內容,會議採秘密方式進行(七八p117)。三、制憲結果有利於支配階級,這表現於聯邦憲法的第1條8-10項和第6條,更表現於第2條總統產生方式由州選舉人間接選出而非全體公民直選,代表人權的人權法案要到1791年才通過(八十p54-7,61,64-6,
八八p177)。
  美國革命如同英清教徒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無論就理論或史實,美化後的民主自由均是一種神話,這並非說它們與民主自由不相干,相反,在私利和公理一致下,對民主自由產生成長作用。

   3、三權制衝

  理論上美國三權是分立且制衡:一、總統行政權制衡國會立法權的方法有,向國會建議立法,發出有立法效力的行政命令、規例和章程,否決國會通過的法案。行政權制衡司法權的方法有,總統委任聯邦法官之權,赦免權。二、立法權制衡司法權的方法有,審查預算、設立或廢除行政部門、彈劾或審判行政官員、推翻總統的否決、參院有權批准總統的任命官員和對外條約。 立法權制衡司法權的方法有,撥款給司法部門、設或廢聯邦法院、彈劾和審判司法人員、決定最高法院法官人數。三、司法權制衡行政權的方法有,宣佈總統或政府的施政違憲。司法權制衡立法權的方法有,宣佈國會立法違憲(九一p8)。但實際上三權大小取決於當時國內外環境和民意,只是愈至近代,美國在國際霸權愈大,和國內各種問題需解決時,則總統權就大。對比於英國的國會至上,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有違憲與否的解釋權。

   4、選舉人制度的問題

  美國總統選舉人制度雖在政黨紀律、公眾輿論和選舉人道德力量等下,維持了運作(歷史上只1821、1948、1960三次發生選舉人不投給原支持的總統候選人,九二p114-5),並經改進為直接選舉。但因美國選舉人得票是以州為單位,如此就發生:一、以極少數之差而喪失全部選舉人票,如1884年紐約州,民主黨以超過共和黨1100張選票,而獲得全州36張選舉人票,並因此嬴得總統選舉。二、少數當選。選舉人票數多但全體選民票數卻少,或選舉人票數和選民票數不成比例。這發生於1860、1876、1888、1912、2000年(九二p116-7)。尤其二千年這次,不但違背民主多數決,而且造成美國右派勢力大增,而這又造成默教反美之反彈,於是造成了2001年91恐怖攻擊,而美帝使趁机在美国國內外製造反恐氣氛,結果是發动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爭,使得美軍深陷伊境,全世界普遍反美,但戰孚販子小布希仍可憑藉美国民族主義贏得2004年大選。

   5、人權的迷思

  一般總以為美國是人權的代表,事實上,即使撇開社政經文化結構性不平等,單就行政司法立法在人權上的實際,它們只要認為危及美國結構和安全,均會斷然終止人權(詳見九二ch.
7,10,九三ch.14-9),但因美國實施人權的條件比他國好,故人權狀況較好。美國往往憑著其優勢搞人權外交,壓迫社會主義和第三世界國家,但對它想拉攏的政權的人權則視若無睹。所以什麼人權,其實際是利害至上,想干涉瓦解他國主杈時就宣伝人抆优於主扠,想反恐時又宣伝安全优於人杈想……。正因如此,美国在2001年的聯合國人扠大会上才会被排除会籍.

 (四)邁向帝國的過程

  美國獨立後歷經華盛頓和亞當斯實行中央擴權的聯邦主義,雖然使美國的憲政秩序穩定下來,也助長了支配階級的權益,加上聯邦訂下四條迫害外僑和有反政府嫌疑者的法案。在1800年的大選中,傑佛遜以反聯邦主義,取得小農、工匠、商店主、和工人等的支持當選總統(七八p141-2)。傑氏表面上主張地方分權,反對像歐洲強權擴張國力,其實不然。當拿破崙迫使西班牙讓出路易斯安那給法國時,傑氏便與宿敵英國聯手迫使昔日戰友法國以美金1500萬吐出給美,傑氏並靠此獲連任(p147-8)。
  1817門羅當選總統,1822連任,1823宣布門羅主義,名是歐洲強權不應干涉美洲,實則美國想獨霸整個美洲(七八p175-6,八十p110-3)。後來的史實即是整個中南洲淪為美帝經濟殖民地,依賴理論就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來。對此,不要說美国官方,即使對此政策批評的美国學者也是從美国利益來論,認為美国的拉美政策應遐免有利於美國及拉美的官僚特扠階級而損及一般中下階級,應迎免拉美依賴於美国,但他們並未依拉美各國的社政經文化背景來看,而是和美國官方一樣認為美国的民主、資本主義及現代的社会文化等价值來推銷拉美各國。在此价值的使命感下,英国從門羅主义以來,不論是為了反歐洲或反蘇联勢力進入拉美,不論是與拉美各国衝突或合作、不論是熱戰或冷戰,美国的拉美政策總是以美國利益优先,而非以拉美本身為出發點(一一三七p.1-27)。
  買下路易斯安那後,又與鄰近的西班牙殖民地發生經濟和種族利益的衝突,1819西班牙被迫讓出整個現今美國西部。在1821墨西哥從西班牙獨立,美便利用當地3萬美人,趁機入侵敗墨,而取德克薩斯。1848美墨戰爭墨敗讓出加利福尼亞。1853花1000萬美元買了南方3萬平方英里土地。1867花720萬美元自俄買下阿拉斯加。1898美西戰爭西敗,美帝領土伸入海外--菲律賓、夏威夷、關島、波多黎克和其他西印度群島、古巴、太平洋小島。1903巴拿馬割讓運河區,之後巴拿馬雖一再反對,但美帝為其利益不肯放手,還於1989入侵巴拿馬推翻反美政權另扶親美者。第二次大戰後又從戰敗國取得不少托管地(八三p13-23)。

 (五)美帝的深層結構

  以上只是美帝表層的侵略和擴張,另有深層。就好比美國國內的社政經文化霸權不在表層的民主自由法治,而是深層的WAPS結構。美帝深層結構根基在,歷經兩次大戰,美國以其優越的地緣、資本主義和民主政治大敗德日,取代大英帝國成為與蘇聯對抗(下一個是中共?)的超強。戰後美帝藉冷戰將對抗共產的公理和圖謀本身的私利結合起來。在軍事上,國內建立軍工共犯體,國外建立一連串反共長城。在經濟上,國內高生產力和大福利制度,國外透過軟(經援和跨國企業)硬(軍政干預)兼施,將全球大量生產和消費資源,廉價地掠奪到美國過奢華生活再高價傾銷回去,來回間賺取暴利並破壞地球生態資源。文化上,大力宣傅美式民主、自由、人權、娛樂式文化工業、科技、宗教、文藝(以上詳見八五,八九ch.26)。
  以上掠奪是要付出軍工共犯體奪去了國家大量人力、財力和物力,廉價的資源也導致美製產品重厚長大(相對於日本的輕薄短小),當國際資源尤其石油危機發生,加上長期軍事和福利支出重擔,尤其對比於德日和NICs不其生產力的技術和組織,美國開始吃到當帝國的苦果。
雖然在波灣灣戰爭及蘇联瓦解下,美国仍獨占著霸杈地位,一時之間尚無那国能挑戰其霸杈(一一三六p.207-227)。而且美国做為人類歷史上唯一能一再東山再起的世界帝国(英國則是唯一未崩潰但仍沒落),從八O年代末開始,歷經十年的改革(減少联邦赤字等),在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机的對比中,愈發顯示美帝做為一超強的實力,只是廿一紀初在小布希的軍政重於經濟的政策下,又陷於財政外貿双重赤字的泥沼。

 (六)南北戰爭和資本主義

  獨立後,美歷經多次有權階級和受支配階級的鬥爭,到十九世紀中,北南長期發展造成的:資本主義-莊園經濟,工業-農葉,工「奴」-農奴,保護產業-貿易開放等極大的利益差異。在北方爭自由和解放農奴的公理下,以高度的生產力和優越的海軍打敗南方(八八ch.16-7,七八ch.11-3)。
  南北戰爭就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來看,必然發生(上述對立)和不必發生(隨著資本主義發展,南方的莊園農奴制自然会被淘汰。雖然依Fogel等人的研究,當時南方的農奴制的投資報酬率高於北方的雇工制百分之三五(一一八Op.240))皆可解釋的通。但林肯做為一聯邦的統治者,好比古今中外的其他統治者一樣(中共主席江澤民1997訪美時便以此來解釋進占西藏乃解放西藏的封建農奴政教合一政杈,當然也可用於解釋台灣問題)所考量的不是南北不同的社政經文化制度的不同選擇,而是主杈統一的問題,故林肯便以南方室佈獨立、破坏了联邦統一為由,發动了對南方的戰爭,戰爭雖帶來破壞,但卻加速了資本主義發展,並奠定了美國成為超強的基礎。這些表現於:一、意識形態上,強調經濟理性和科技理性的自由放任、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將社會達爾文主義和資本主義結合起來,展開了對大自然、工人和少數民族的掠奪和剝削,並造成了產業托拉斯化和各項社會問題(七八ch.18,八三ch.16,八九p689-697,九四p3-8,233-6)。二、政治上,傳統以來代表資產階級或上層階級謀利的共和黨,趁著民主黨已成為南方奴隸主的代名詞。在內戰勝利後,共和黨以一貫立場從1860到1912,除1884、1892大選失利外,堅走資本主義路線(七二p286
-7,318-327)。三、經濟上,農業全面地機械化和科學化,工業則在保護關稅和自由競爭下迅速成長並聯合成各式托拉斯,以此基礎配合國家的對外擴張政策,促進了美國經濟帝國主義的發展(八九ch.19-26)。

 (七)經濟大恐慌和羅斯福新政

  由於美國經濟已發展到要靠國內外消費才足以支撐的地步,可是對外輸出卻因一次大戰後歐洲需求大減(八九p720)。國內又因長期以來財富集中於上層階級、工人實質工資下跌(p693-5),政府支出減少、物價上升、和失業增加等,造成1921-1922的需求不足,經一段時間消化存貨後,經濟從蕭條走出,開始了二0年代的泡沫經濟(p720-3)。泡沫經濟的動力在投機部門尤其股票投機,雖然透過廣告促銷和擴大信用,暫時刺激了需求增加,但當時國際間為戰後重建而盛行保護主義。如此一來就妨害了國際貿易,美國產品也不易輸出,加上美國經濟基礎所在的農業和製造業並未復蘇。以上終致1929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大恐慌(p762-8)。
  因美國經濟已是消費性資本主義,故解決大恐慌之道在增加就業藉以提高大眾購買力,並促使商品生產復蘇。又因私人企業在大恐慌打擊下已瓦解,故羅斯福便採由政府主導的「新政」重振美國經濟(八九p777)。主要措施如下:一、立法恢復銀行和信用體系運作,管制證券交易。二、建立倉儲制度,維持農產品合理價格,擴大農貸,開拓農產品外銷市場。三、開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機會,訂最低工資最高工時,健全勞工組織。四、實施社會安全法,舉辦失業保險、養老金和各項社會福利(七二p294-5)。
  新政挽救了美國經濟,且為他個人和民主黨取得第四任總統。戰後民主黨雖偏重充分就業和社會福利,而共和黨則是經濟成長和強大國防。但因美國經濟已與軍工共犯體、經濟文化帝國主義和大量消費等密不可分,而這些又取決於經濟不斷成長和充分就業。可是上述經60年代各項反政府運動尤其70年代能源危機的衝擊,就顯露其弊病,最直接的表現於美國產品在世界逐漸喪失競爭力。

 (八)學生運動

  美國經濟到60年代在經濟學家眼中已是登峰造極,代表作是Galbraith1958年的《富裕社會》和Rostow1962年的《經濟成長過程論》。在此背景下,美國產官學全體上下充滿樂觀主義。社會學界盛行著結構功能論,論說美國社會是現代社會的典範;經濟學界盛行計量實證,論說美國已是大量消費的富裕社會;政治學界盛行政治行為論,論說美國的政治文化是最理想的民主政治;心理學界盛行現代人性格。這些合稱為現代化理論。因美式現代化模式主觀上自認有最好價值的民主自由人權平等、自由競爭富裕社會、和世界反共警察和平天使,客觀上又自認有實證支持。故美國人到處推行現代化福音,推行地區的朝野也被芻化。
  世人萬萬沒想到,就在美國國力頂盛之時,社會運動卻如火如屠地展開,其中以黑人和學生運動聲勢最大。因運動來得令人措手不及,精英和學界對此就有左右兩派極大不同的解釋。
1 右派:一、極右派認為學生運動是共黨陰謀,南方朔批評此違背事實(九六p18)。南氏批評自相矛盾,因他不同意有客觀經驗事實(p20,26),故極右派可依左派言行解釋運動與新馬或共黨掛勾,反之左派不也「誣指」右派與美帝掛勾。二、反革命論者認為後現代社會是一高度理性化的社會,運動者是不能適應的被淘汰者。南氏批評反革命者自己才是反革命。其實革命與反革命之爭是種技倆。反革命者不知被淘汰者正是理性化的犧牲者,革命者忽略了渴求無異化的世界,結果卻是更大的異化。三、自由主義者認為運動者在家庭社會化過程就已存在反父權意識的左派傾向,並對下層社會有罪惡感,加上大學生涯本是一過渡邊際性,面對既有產官學界的重要或中心位置均已被占有,於是以種種理想正義鼓動學生運動。南氏批評此派只知從既有社會結構看問題,而不從參與者觀點來看(p17-23)。南方此批不通,反之南氏不也只從參與者觀點來看,且有美化之謬。
2 左派。南氏認為左派是基於無私心、無目的、沒被污染、非現世主義的理想主義、批評舊社會的不人道不正義和異化,而追求人類的人道、正義和無異化的新社會新文化(p4-6)。只不過左派中的激進和虛無者陷於非理性的暴力和原始的神秘主義(p27-30)。
  以上左右爭論忽略了美式資本主義下的社政經文化結構是一體的,成果與代價是一體。不可能如右派所想只要調整而不須改變結構就能解決問題,也不可能如大多左派所渴求的不但要保有既有的民主自由人權平等福利,還要更進一步達到無異化。但美國人不論在運動時期或之後面對日德NICs等挑戰時,他們顯然不願改變其結構。正因如此,試圖改變結構的左派才會遭人民甚至工人的反對而失敗(就根本原因而言),並非南氏所說的運動因主張被社會吸收過去、或過激主張被大眾唾棄、或受特務滲透壓迫、或運動分裂、或未能在社會大眾中生根(p7)。同理,1968年5月法國的學生工人革命失敗主因亦如此。

 (九)美帝的發展

  60年代各種運動是發生於美國國力頂盛之時,故上下仍信心十足地解決問題,對外先逐漸由冷戰走上和解並退出越戰,對內展開各項社會福利、都市重建、立法加強照顧黑人。可是歷經70年代開始的能源危機、停滯性通貨膨脹、生產力競爭力下跌、失業大增,到80年代雷根的新保守主義試圖以資本主義的自由放任政策,解決政府高額的赤字預算,減稅重振企業的投資意願,但又想加強國防以壓迫蘇聯,所以只好減少社會福利和教育支出。如此一來不但未能振興經濟,在失業增加、都市解體、和傳統黑白實質不平等下,黑人處境更加艱困,終於1992年暴發有史以來最大的洛城黑人暴動,此暴動徹底地打擊了美國人解決種族問題的信心。因以前國力頂盛、白人普遍在罪責下極力為黑人謀利尚不能解決。如今不但無力支付,白人也認為自己權益受不平等的保障少數族群法律所損,更遭的是亞洲尤其南韓新移民以優勢力量(無論教育、勤儉、家族觀念和健康衛生均比黑人優越,三三0p102、三三一p98)和資本主義只知求利不想回饋黑人的心態,在繼白人之後又奪走黑人利益和信心。至1995年加州竟然通過反「非法」移民的法案來對付日益增加的中南美洲和亞洲的移民。
弱勢者以上的術突並不因蘇職瓦解、美伊戰爭美大勝及美国內經復甦等所導致的美国霸杈地位之再現而消失,其因除了泠戰結束後世界各大国如俄中法等要求多極体系之大環境外,美國從80年代來透過減少联邦赤字及有利於經濟成長的政策引導下,發揮了美国优勢的高科技產業,進而帶动了高經濟成長、低失業及依通膨(一一二一p.82-7),但同時也產生了高科技產業之弊──貪富差距拉大、高科技產業波动性大,在此同時伝統保守與瀲進前衛間有關文化議題如同性戀墮胎等的文化戰爭,從家庭、學校、媒体、法律到選舉政治等各領域,展開一場文化霸扠爭奪戰(一二九七)。
更有甚者,在蘇联瓦解及自我再生中獨霸世界的美帝,由於其所憑萔的技倆不是為富不仁如全球化的金融銀行体系造成了亞洲金融危机進而傷及歐關自己,就是蠻橫霸道如媒体帝国和在全球駐軍动武,就是正招挑戰如高科技及其武器正招日本中共等之挑戰,故再生的美帝如不放棄主宰世界的舊習,未來很有可能再遭危机。
可是沈迷於全球化及新經濟的美国或許忘了自滿的教訓,如此一再吹噓以高科技為核心的合球新經濟(其實是以美國為核心的全球化)不再适用舊經濟來解釋,而是高成長低通臌低失業、高消費與高投資同時、以高科技產業為支柱、生產力大增、就業市場大幅消(伝統產業)長(高科技)、景氣收縮期短擴張期長(一三三七p.20-24)。但這些只是新經濟的表象,它所標榜的高科技可帶动豎体產業生產力並未實現(新好比它所宣稱的無紙化反而帶來更多的資料書籍雜誌尤其廣告用紙)
,由實証研究可知,不但伝统產業並未因高科技而提高生產力,即使大量使用電腦的银行保險業等1990年代後半期的生產力反降。「故新經濟也者,至多只是發生於1990年代電腦製造業的現象罷了。」
「那麽如何解釋美国的高成長、低物价、低失業現象呢?美国股市的熱絡帶动總需求的成長,而亞洲金融危机前後資本的湧入、国際基本物料价格的下跌和高股价帶來極低的資金成本使總供給大幅度擴張,其結果當然是所得的快速成長、物价穩定和逐漸減少的失業」(一三三六p.22-3)。
雖然在高科技下,資訊、金融、投資、媒体工業等的全球化現象已不可免(一三三八p.2,111),但這不代表如宣伝所言地球村下的国別階級已消失,相反,形成以美国富人及中產階級為核心的新資本主義世界体系(p.85,97,179,一三三九p.295)。結果美帝在耗費了全球資金後,從廿一世紀初一開始先是高科技泡沬、再來是911恐怖攻擊,於是發动對外戰爭,使得小布希又重蹈其父重軍事較經濟覆徹,從2004年開始小布希又重施貶美元的故技,只是這回碰到的對手可不是聽話的日本而是難對付的中共。

另參本館<姓資姓社>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0734384/20081016063824

台長: 阿楨
人氣(2,673) | 回應(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時評國際 |
此分類下一篇:《世界南方潮》
此分類上一篇:《美洲歷史》

阿楨
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
作者:愛德華多.加萊亞諾 Eduardo Galeano
出版社:南方家園 2011年

本書特色

  本書是本關於拉丁美洲文化背景的經典之作。在拉丁美洲世界極為暢銷,被眾多書評家喻為「凡是識字的人,都看過這本書」。成書時間已逾十年,儘管書中談及的拉美局勢今非昔比,然裡面許多精彩的用語,仍為拉丁美洲諸多政治領袖公開演講時所用。
  二○○九年的美洲國家領袖會議上,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將此書送給與會的美國總統歐巴馬,此書可謂是「拉美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甚至於殖民議題」的集大成解析,就連現今國際領袖也必然拜讀,藉由此書再次深入了解拉美社會演變脈絡。
  知名世界新聞工作者,也是中東、拉美特派的戰地記者張翠容,長年觀察第三世界國家局勢變動,更是推崇此書影響拉美社會發展的定位。香港文匯報報導此書:「六、七零年代的拉丁美洲曾在依附理論的旗幟下討論大陸的前途,此書是為這一解剖美洲病體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骨架補給了血脈、經絡和肌膚。」
  這本以「愛情小說」和「海盜小說」的方式來談政治經濟學的書,邀請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所長陳小雀專文導讀,以及淡江大學法文系教授吳錫德、世界新聞工作者張翠容聯名推薦。
  本書是一本關於拉丁美洲文化背景的經典之作。此書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題為「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困」,講述了舊殖民主義圍繞拉丁美洲金銀、農作物和其他礦產進行的掠奪史;第二部分題為「發展是遇難者多於航行者的航行」,敘述了新殖民主義如何通過自由貿易、貸款、鐵路、陰謀和暴力將拉丁美洲的民族工業發展扼殺在襁褓之中,解析了投資、技術、經濟援助、合資企業、金融機構、國際組織等現代文明手段如何不文明地參與了古老的掠奪戰。
  相較於一般史料類的歷史書籍,本書則是以說故事的方式從哥倫布發現現新大陸世界的一大改變,娓娓道出拉丁美洲接下來腥風血雨的一段歷史。作者用小說的方式敘述拉丁美洲的政治經濟發展,沒有嚴格的年代先後安排,更不按照國別鋪陳;每個小章節表面上是相互獨立的故事,彼此卻又有密切的關聯。這種鬆散的敘事結構,即便讀者從書中任何一頁開始閱讀,也能迅速進入拉丁美洲綿密、永無止盡的悲慘時空。
2011-10-09 12:37:26
版主回應
  第一個部分「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因」,即在描述歐美帝國主義以掠奪國土以外的天然資源為其擴張目的,而資源豐富的地區如拉丁美洲等國之所以貧窮,就是因為他們的豐富天然資源如礦產、農產作物等,加上充足的勞動力,引來歐美等國的垂涎,結果造成了數百年的貧困。在這個部分,作者明確地提出藏在拉丁美洲血管裡 的血液是:黃金、白銀、農產品(蔗糖、可可、橡膠、棉花、咖啡)、勞動力、耕地與礦產(銅、錫、鐵、石油)。
  當地的領導階級並沒有為當地人民發聲,而是在歐洲殖民者的威脅利誘下,成為殖民主義的共犯。當地人民受到經濟上的剝削,更受到政治上的高壓統治,統治者配合殖民主義演出,當地的傳統工業與民族工業無法發展,只能任由外來者的宰割,這正是當今政治經濟學所忽略的一面。
  第二個部分「發展是遇難者多於航行者的航行」,是指英、美兩國把現代文明體繫帶進拉丁美洲,但這樣的現代體系並沒有為拉丁美洲帶來幸福,而是受到更不文明、更粗暴的對待,也因為英、美兩國的殖民統治披著「現代文明」的外衣,使得拉丁美洲人民「無處可伸冤」。
 拉丁美洲國家在獨立之後,英國人舉著「保護主義」與「自由主義貿易」的大纛光明正大的「入主」拉丁美洲,但是「保護主義」與「自由主義貿易」是對英國人自 己而言的,當地人是無緣享受如此的保護與自由。英國人把拉丁美洲當地一切的工業成品往自己國家輸送,使得當地的貿易天秤往英國傾斜,當地的工業與貿易還是無法發展。英國人也開始在拉美修建鐵路,這看似為當地帶來文明的舉動是一種傷害,因為拉丁美洲各地的扇形鐵路網所面向的是歐洲各個主要港口,所背對的、留下的則是一大片的沙漠。
  「正如人們所說的,拉丁美洲不發達的歷史成就了歐美資本主義的發達」。在本書中,拉丁美洲的落後是一種惡性循環:殖民帝國所施加的壓迫與剝削造成拉丁美洲的落後,而拉丁美洲卻還必須承擔「輸血」後的惡果:過度都市化所造成的巨大城鄉差距、各種環境汙染、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下被注定的分工位置等等,使拉丁美洲難以脫離低度發展的困境。
  作者簡介 愛德華多.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
  烏拉圭籍的新聞記者,之後為專職作家,在國際左派評論圈頗有盛名。關於本書的目的,他認為:「寫這本書是為了與人們交談。外行作家對外行讀者說話,是想公布官方歷史,即勝利者講述的歷史所隱瞞或謊報的某些事實。」
  名人推薦
  這是一本罕見在地觀點且極具省思的歷史記述與調查,客觀中流露憐憫,平實中帶有撻伐和針砭,寫出一段人類共同的悲劇史實;是拉丁美洲人最該讀的一本書,也是全世界有良知的人最要看的一本真實好書。(吳錫德 / 淡江大學法文系教授、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歷史博士)
2011-10-09 12:38:35
阿楨
流亡16個月 宏國前總統回家【世界日報2011.05.31

宏都拉斯前總統賽拉亞(Manuel Zelaya)29日以勝利姿態返抵國門。他返國後可望使宏國脫離近兩年來的孤立局面。

塞拉亞:政變係"國際陰謀" 2011年05月31日 南方日報

  剛剛返回宏都拉斯的前總統曼努埃爾·塞拉亞29日在一場新聞發佈會上說,兩年前逼迫他下臺的那場政變係“國際陰謀”,幕後主使者實際想要殺害他。
  “策劃者來自不同領域”
  因軍事政變下臺23個月,流亡海外16個月,塞拉亞28日回到宏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爾巴,受到數千支援者歡迎。
  2009年6月28日,一夥政變士兵持槍闖入總統宅邸,挾持穿著睡衣的塞拉亞。
  他29日告訴媒體記者,“那場政變是國際陰謀,陰謀策劃者來自社會不同領域,應該接受調查。”
  政變結束後,時任議長的米切萊蒂就任臨時總統。當年11月,宏都拉斯舉行總統選舉,原反對黨國民黨候選人波菲裏奧·洛沃獲勝。
  塞拉亞說,前聯合參謀部參謀長羅密歐·巴斯克斯將軍曾告訴他,陰謀幕後主使者實際想要殺害塞拉亞,但武裝部隊反對刺殺行動。現任總統洛沃上臺後解除多名發動軍事政變的高級軍官職務,包括巴斯克斯。
  真相仍待調查
  2010年5月,一個由瓜地馬拉前副總統愛德華多·斯泰因領導的真相調查委員會成立,調查宏都拉斯軍事政變前、政變過程中以及政變之後的情況,定於今年6月16日公佈報告。
  不過,塞拉亞質疑真相調查委員會是否能澄清每一件事,因為調查委員會一些成員當初支援政變陰謀。
  按法新社的說法,回國後,塞拉亞將領導“全國民眾抵抗戰線”。塞拉亞因政變下臺後,他的支援者成立這一政治團體。

三陸官生宏國遭槍擊 脫險復原後繼續念2011-05-23 中廣新聞

三名到友邦宏都拉斯讀書的我陸軍官校學生,日前在宏國遭搶,行搶歹徒還開槍,造成兩名學生中彈。此事引發國防部高度關切,宏國國防部長、參謀總長等軍政高階首長,都到醫院探視受傷學生。

另參本館:拉美向左轉 新社會主義典範?《卡斯楚》 《切‧格瓦拉》 《世界南方潮》 《衝突與合作》 《美洲歷史》
2011-11-08 10:22:14
版主回應
尼加拉瓜 奧蒂嘉陣營宣布勝選【中央社2011.11.07

尼加拉瓜前馬克思主義游擊隊指揮官奧蒂嘉(Daniel Ortega)的太太兼發言人今天一早表示,奧蒂嘉贏得第3個總統任期。根據部分開票結果,奧蒂嘉取得大幅領先。
選前民調指出,奧蒂嘉獲得48%的支持率,超過最接近的對手嘉德亞(Fabio Gadea)18個百分點。現年79歲的保守派嘉德亞為電台主持人。
根據尼加拉瓜選舉委員會,投票結束後約5小時的初步開票結果顯示,奧蒂嘉拿下66%的票數,嘉德亞得票率26%。

前將領當選瓜總統 鐵腕抗犯罪【中央社2011.11.07

矢言鐵腕打擊猖獗犯罪與毒品暴力的瓜地馬拉退役將領培瑞斯(OttoPerez Molina),今天輕鬆贏得總統大選,標誌這個中美洲國家政治改向右傾。
即將卸任的中間偏左總統柯隆(Alvaro Colom)呼籲培瑞斯和巴蒂松(Manuel Baldizon)兩方人馬尊重選舉結果,「以避免暴力和不法行徑」。他表示全國共106人因涉嫌觸犯選舉法規遭到拘留。
柯隆不能再競選連任、且其政黨未推其他人選角逐總統寶座後;2位總統候選人均偏右。
培瑞斯成為瓜國自1986年恢復文人統治以來,第1位具有軍事背景的總統。雖然部份國際團體對此感到憂慮,但在年輕人口眾多的瓜地馬拉,戰爭早已不復存於許多人的記憶。
培瑞斯早年畢業於瓜地馬拉國立軍事學院(National Military Academy)。軍旅生涯中,歷任軍事情報局長及督察長等職。
1993年培瑞斯於軍事情報局長任內,曾協助逼退當時的總統塞拉諾(Jorge Serrano)。塞拉諾當時試圖解散國會、任命新成員進入瓜地馬拉最高法院
當年內戰目擊者表示,數以百計的村落在軍隊堅壁清野之下,從地圖上消失;但培瑞斯否認屠殺或種族滅絕。培瑞斯從未遭到起訴,且是1996年和平協議談判的軍方主要代表之一,為自己博得「和平將軍」之名。
培瑞斯的政見包括,將殺人犯罪率降低一半,擴大軍警編制人力,打擊墨西哥販毒組織行徑兇殘的越界暴力犯罪活動,以及波及國內大小城市的街頭暴力。
培瑞斯支持者、48歲的馬丁尼茲說:「我們的確擔心他曾經涉入當年的內戰, 只是我們現在情況比過去更糟,看看暴力犯罪的嚴重程度,就知道了。」
瓜地馬拉的謀殺犯罪率在全球數一數二,每天18人死於非命,是世界平均值的6倍。箇中原因除了幫派和毒販暴力,還得加上1960至1996年內戰期間軍、警,及準軍事部隊被控屠殺大量人民,其中大部分為馬雅人。

宏都拉斯掃黑肅貪 176名員警有關 2011-11-04中廣新聞

宏都拉斯政府最近大力掃黑肅貪,結果導致176名員警被捕,因為這些員警涉嫌毒品交易、謀殺及綁架案。
宏都拉斯境內組織犯罪猖獗,日前當局釋放兩名被控謀殺學生的員警,舉國譁然,因此宏國總統「洛柏」下令將警政總長革職,改以部署軍隊協助掃黑肅貪,並逮捕不法員警。同時,國會也開始討論警政改革法案,以杜絕警政貪污腐敗。
根據聯合國報告,宏都拉斯被評為2010年全球謀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其中絕大多數都與黑幫有關。此外,宏都拉斯也是南美走私毒品到墨西哥及美國的要道,因此境內毒梟猖獗。

不滿世銀 厄國總統從峰會離場 2011/10/30 中央社

厄瓜多左派總統柯利亞( Rafael Correa)今天衝出拉丁美洲、西班牙與葡萄牙領袖高峰會場,要求世界銀行(World Bank)代表道歉。
柯利亞打斷柯克斯的報告後問道:「在葡西語系國家論壇,為什麼我要聽公開勒索我國的世界銀行副總裁說教?」
柯利亞回想2007年他接任總統的時候,世界銀行決定扣住之前同意給厄瓜多的1億美元貸款,他隨後驅逐世銀駐厄瓜多代表。
世界銀行發言人之後告訴記者,柯利亞的發言不恰當,且針對個人,世銀感到遺憾。
柯利亞稍後回到會場,在他演說中再度攻擊美國籍的柯克斯,還有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

重挫叛軍 哥國擊斃FARC領袖 2011-11-6自由時報

哥倫比亞官員表示,左派游擊隊「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FARC)的領導人坎諾,已於四日遭政府軍狙殺身亡。哥國官方宣稱這是FARC歷來遭遇的最重大痛擊,但分析家指出,坎諾之死雖然不足以敲響這個已有近半世紀歷史的武裝叛亂組織的喪鐘,但有可能逼迫接棒的新領導人與哥國政府和談。
2011-11-08 10:27:00
阿楨
紐時:中國大陸搶攻加勒比海 2012-04-09 中央社

 「紐約時報」報導,巴拿馬日前獲得中國大陸政府資助,捐贈價值350萬美元體育館;多明尼克開辦新學校、醫院與體育館;安地卡及巴布達(Antigua and Barbuda)也有新發電廠與板球球場,新學校也正在興建中;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Trinidad and Tobago)也感謝中國大陸政府為他們興建新的總理官邸。
 隨著中國經濟起飛,中國大陸也開始積極資助第三世界國家,從過去的非洲,現在更是踏進美國後院加勒比海地區。從國有銀行貸款、企業投資,校園、體育館、港口、官方辦公大樓的興建等,中國大陸政府積極與加勒比海往來。
 報導指出,多數分析並未將此視為美國的安全威脅,認為中國大陸並未在加勒比海興建任何軍事設施,也未與這些國家建立軍事關係,看不出有引爆另一次古巴危機的可能,但已經可以看到中國大陸在加勒比海的經濟與政治影響力,正在逐日升高。
 中國大陸政府去年宣布將提供63億美元貸款給加勒比海各國。分析認為,南美洲與非洲不同,中國大陸在南美主要是尋求長期的經濟合作,像是旅遊、貸款等及可能的潛在聯盟。
 根據維基解密(WikiLeaks)取得的2003年電報顯示,美國外交機密文件中曾提及,中國大陸在這個距離美國不到190英里的地區積極發展,可能是基於「戰略舉措」(a strategic move),為古巴卡斯楚時代結束預做準備。
 另一個因素則是中國大陸要確保「一個中國」政策的落實,這些加勒比海國家因為拒絕給予台灣國際承認,獲得中國大陸在經濟上的支持。在2004年與台灣斷交的格瑞那達,就獲得中國大陸政府協助興建鐵路。
 為了不被排除,台灣則積極尋求與貝里斯(Belize)、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St. Kitts and Nevis)與聖露西亞(St. Lucia)等國維持良好關係,提供農耕、漁業等,為這些國家經濟產業發展提供協助。
 報導說,台灣外交官也坦言,他們無法阻止這些國家與中國大陸往來,只能繼續在加勒比海各國進行戰略投資,維持友好關係。
 不少加勒比海當地的分析指出,在美國專注於中東議題的現在,中國大陸總有一天將會整合和加勒比海的政治力量,特別是當地不少國家向中國借款,未來勢必得在許多議題上支持中國政策,以繼續取得經濟協助。

另參本館:《衝突與合作》拉美向左轉 新社會主義典範? 《海權》
2012-04-11 10:20:24
版主回應
中國武器終于殺到了:中國軍火努力打進拉美!

據“歐亞評論”(EurasiaReview)網站20112月22日刊發美國拉丁美洲事務委員會報告,近些年,向拉丁美洲不斷增多的武器銷售引發了美國的關注和擔憂;美方認爲,特別是俄羅斯和中國方面通過軍售買賣持續對拉美國家進行勢力的滲透。該文用一個章節說道中國軍品近年努力進軍拉美市場。
盡管無法忽視美國、俄羅斯,以及其它主要歐洲國家作爲武器供應商的存在,但中國依然十分努力的進入這個市場。舉例而言,在2009年中國向委內瑞拉出售了雷達系統 (10套JYL-1遠程三坐標警戒引導雷達);向厄瓜多爾出售4個型號的YLC空中搜索雷達系統;並向玻利維亞出售了多架K-8戰鬥機。墨西哥也購入了中國口徑爲105毫米的火炮。在2010年,中國曾試圖向秘魯銷售MBT-2000型坦克,但尚未能達成該協議。
  相關新聞
中哥攜手合建鐵路 與巴拿馬運河競爭
泛美計劃成立投資拉美的人民幣基金
西方吃驚:中國在拉美大力投資,將很快就取代歐美
中國與拉美經濟關系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插足巴拿馬運河 大傷美國自尊
中國人勢力擴大 巴拿馬人警惕
韓媒渲染中國佔領中南美 學者:韓國落伍中國顯焦慮
里爾升值 中巴貿易摩擦擴大
歐巴馬聯巴西制中 碰釘
巴西與美國商討 在里約設軍事基地
巴西和法國簽署曆史性軍事條約
俄轟炸機 進駐美國後院
拉美自覺 美後院失火
美國不容「後院」空虛
美國海軍重建第四艦隊遏止中俄潛艇進入南美
俄將貸款40億美元與委內瑞拉軍事合作
委內瑞拉與伊朗深化軍事技術合作
中國、俄羅斯在委內瑞拉軍事聯合阻擊美國
美國媒體:中國有望使用委內瑞拉軍事基地

福島戰爭30年 英阿劍拔弩張 中時 2012-04-04

阿根廷女總統費南德茲二日造訪阿根廷最南端港口烏蘇懷亞,悼念阿方六百四十九名喪生者,她向出席的老兵表示:「馬爾維納斯群島位於我們的大陸礁層範圍,遠離英國本土一萬四千公里,但英國卻宣稱握有控制權,可說荒謬。」「當今世界上仍存有十六個殖民地,而其中十個受到英國統治,這是廿一世紀的不公不義。」
二日英國各地也舉行紀念活動,許多老兵和遺族參加在英國國家紀念植物園的紀念儀式,儀式中並點亮一根蠟燭,預計燃燒七十四天,紀念在戰爭中犧牲的二百五十五名英軍。
福克蘭群島周邊海域蘊藏豐富天然資源,近年英方不顧阿方警告,開始鑽探石油與天然氣,阿方也重申對福島主權主張,導致兩國關係緊張。
英國皇家海軍驅逐艦「無畏號」(HMS Dauntless)四日將啟航前往南大西洋執行任務。
  相關新聞
阿根廷宣佈將懲罰開採福島石油的英國公司
領土之爭 阿根廷決將英國告上聯合國
福克蘭主權爭議 拉美32國替阿撐腰
南美聯手制裁 苦了3000福島人
英國退役將軍:中國將爲石油幫阿根廷奪取馬島
英國擬向馬島派遣核潛艇防備阿根廷軍事行動
學者稱若阿根廷國力超過英國馬島將自然回歸
讀圖:馬島,英國絕不拱手相讓 沒落帝國傾力一搏
馬島戰爭啓示:大國如何保護爭議海島
馬島海戰啓示:輕型航母不堪重任
馬島海戰:戰損與勝敗的錯位
專家稱保衛海島權益不能只靠地面部隊

半世紀古巴禁運 美國難撼卡斯楚 聯合報 2012-02-09

美國對古巴實施經濟禁運,7日屆滿50周年,古巴人並未視這一天是大日子,且多數古巴人認為美國的貿易禁令是一項失敗的政策,美國人唯一得逞的,是讓古巴人的生活變得較苦。
古巴電視新聞一再報導政府的說法,宣稱長達半世紀的禁運導致古巴付出9750億美元(約29兆台幣)代價,多數專家認為是誇大。
美國的古巴禁運支持者表示,禁運制裁在逼迫古巴變革上仍令人滿意。眾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羅斯─雷提南說:「直到古巴舉行自由、公平、透明的選舉,政治犯獲釋,言論自由獲得保障,在此之前,將持續禁運。」
美國故總統甘迺迪1962年2月7日將對古巴施加的部分禁運,後來擴大為全面禁運,提高對古巴狂人卡斯楚施壓力度。甘迺迪冀望禁運可阻斷古巴經濟,動搖卡斯楚政府。
美國總統歐巴馬放寬了對古巴的旅遊禁令。拉丁美洲智庫華府主任泰爾表示,古巴已開始改革經濟:「政治人物應推動與古巴更廣泛的參與及對話。古巴正在改變,我們不該再花50年當觀眾。」
  相關新聞
查韋斯三赴古巴治療 向天祈命淚灑當場‎
古巴50年來首次受難日放假‎
教宗籲社會開放 古巴副總統:無政改計畫‎
美國政府2010年以來沒收古巴4.93億美元‎
古巴大使:古巴看病全免費 發展模式恰與中國相反‎
古巴,只有免費沒有醫療‎ 中國評論
專家解析古巴免費醫療利弊 稱能否堅持有待觀察‎
卡斯特羅警告外國公司勿掠奪拉美資源
左派勢力 席捲三分之二南美
宏國流亡政府官員:美涉入政變
歐巴馬訪拉美修好:平起平坐
拉美要「脫美」自組聯盟
2012-04-11 11:11:49
阿楨
美洲峰會分歧多 最後聲明難產 2012/04/16 中央社     

美洲高峰會今天在哥倫比亞卡他赫納落幕,面對美國和加拿大的反對,與會領導人未能就古巴能否參與未來美洲高峰會的議題達成共識,高峰會閉幕時並未發表最後聲明。
絕大多數與會領導人表示,希望美洲唯一共產黨一黨統治國家古巴未來能參與美洲高峰會,但獲加拿大總理哈珀(Stephen Harper)支持的美國總統歐巴馬表示反對,本屆高峰會閉幕時未發表最後聲明,2009年在千里達的美洲高峰會也是如此。
非法毒品走私在美洲各地衍生犯罪問題,中美洲尤其深受其害。鑒於非法毒品走私戰爭失敗,瓜地馬拉提議考慮將毒品的使用合法化,但多位領導人在會中也沒有就此達成協議。
主辦美洲高峰會的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在記者會上說:「沒有最後聲明不表示峰會失敗。沒有聲明正是因為沒有共識,我們全都知道福克蘭群島或古巴議題不會有協議。」桑托斯也說,交換不同意見是民主健全的象徵。
關於阿根廷與英國的福克蘭群島主權爭議,阿根廷尋求各國支持,桑托斯表示,大多數國家呼籲以和平方式解決這場爭端。
拉丁美洲多國空前的反對美國制裁古巴,讓歐巴馬今天在美洲高峰會上顯得孤立,並顯現華盛頓當局在中國大陸積極拉攏的拉美地區影響力下降。
歐巴馬上任後在2009年美洲高峰會享有的巨星地位,在本屆美洲高峰會上已不復見,歐巴馬在為期兩天的高峰會面臨受挫和壓力。
16名美國安全人員在歐巴馬抵達哥倫比亞前陷入召妓醜聞,巴西等國也就美國貨幣政策予以抨擊,加上古巴和毒品合法化問題,讓歐巴馬一直處於守勢。連美國盟邦哥倫比亞也與美國意見分歧,希望讓古巴參與未來美洲高峰會。
不過,歐巴馬和桑托斯今天同意深化在西半球和西非地區的安全合作。
美國國務院在聲明中表示,美國和哥倫比亞致力就區域安全合作訂定行動計畫,是為了因應愈來愈多由跨國組織犯罪衍生的安全問題。
2012-04-21 13:11:53
版主回應
美國的守舊導致美洲峰會失敗 2012/04/19 泰國世界日報社論

美洲高峰會已經在哥倫比亞落幕。但是,令人感到震驚的是,整個峰會因為古巴是否參與的問題,竟然在閉幕時沒有發表聲明,從而使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安全特勤違反守則,在哥倫比亞集體嫖妓,以及有警員拒付幾十美元的嫖資醜聞,成為壓倒峰會新聞的「焦點」,這是歐巴馬總統的悲哀,更是美洲的悲哀。
  美洲峰會是美國和加拿大這兩個西方強國的後院,戰略地位不可謂不重要。從參加會議的層級來看,也可以說明這一點。美國總統歐巴馬和國務卿希拉蕊都全程出席,還破天荒地公開跑夜店豪飲飆舞的內幕。誰都知道,加拿大對古巴說不,主要還是給美國面子,不然,美國在這個問題上的頑固立場,就會變得十分孤立。那麼,為何在古巴是否參與美洲峰會的問題上,華盛頓堅持冷戰思維,拒絕讓其參加,導致了美洲峰會一無所成。
  從表面來看,歐巴馬拒絕古巴有兩個明顯的原因。一個是不想得罪美國,尤其是佛羅里達州的反卡斯楚古巴人,尤其是在爭取總統連任的大選年。另一個是擔心卡斯楚親自赴會,成為美洲峰會的「英雄」,受到歡呼,而美國總統就會被徹底冷落。
  實際上,從目前國際形勢的發展來看,美國和加拿大沒有理由在美洲峰會上繼續封殺古巴。首先,古巴內部已經開始「政治破冰」,改革已經上路,儘管幅度還不是很大。對於古巴的改革,美國和加拿大應該持支持鼓勵的姿態,讓古巴領袖能夠在美洲的政治大舞台上,與華盛頓和渥太華的領袖互動;其次,從全球化的角度來看,美國和加拿大不應該排斥哈瓦那,而是要積極將古巴的經濟發展納入美洲區域發展和全球化發展的軌道中,這樣既鼓勵古巴走出孤立,融入國際社會,更能讓古巴人民獲得經濟發展的成果。再次,美國和加拿大在緬甸、伊朗乃至北韓等問題上,已經改變既定立場,採取外交對話等靈活措施,讓事態朝向好的方面。那為何對於古巴,就繼續採取隔離與對峙的立場呢?這豈非是雙重標準?
  從美洲發展的前景來看,美國和加拿大所持的對古巴立場,對區域發展相當不利,而且對美國的全球戰略來說,也是負面因素居多。事實上,美國和加拿大對古巴的長期封鎖,在很大的一個層面上,成全了卡斯楚在美洲敢於對美國「說不」的英雄形象。美國如果一早改變「既定政策」,放手與哈瓦那交往,乃至全方位交往,而非圍堵,那麼,古巴的改革和變化可能來得更快。這不僅會造成古巴的變化,也會讓以卡斯楚為師的國家,比如委內瑞拉,有另外一種發展的可能性。如此一來,美洲的經濟秩序和政治秩序的版圖,將會發生巨變,區域的整合將會更加順暢。
  不僅如此,隨著中國的崛起和強大,中國對美洲的攻勢也逐漸加強,在政治上、經濟上、資源上,都收穫良多,以至於國際輿論驚呼,美國在東海南海建構圍堵中國的封鎖鏈,中國也在美國的後院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來加以抗衡。但是,以這次美國在美洲國家峰會上的表現來看,華盛頓還是沉溺在「美國可以搞定一切」的昔日超級強權虛幻中,在美洲整合上毫無作為,只是消極等待卡斯楚的「自然消亡」,在此之前,什麼都懶得做。
  令人失望的是,歐巴馬號稱給美國帶來空前的變化契機,但從古巴問題來看,歐巴馬與以往的總統一樣,完全沒有創新。
2012-04-21 13:12:26
阿楨
阿根廷將該國第一油企國有化 稱為開啟強國之路 北京新浪網 2012-04-21

  新華網布宜諾斯艾利斯4月20日電(記者馮俊揚宋洁云)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日前表示,阿政府將該國第一大石油企業YPF公司國有化的決心不會動搖,因為衹有國家控制了石油資源才能為阿根廷開啟強國之路。
  克里斯蒂娜說,許多新興市場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政府都牢牢把握對石油產業的戰略性控制,因為這事關一個國家的存亡和發展。在拉美主要經濟體中,衹有阿根廷政府還沒有掌握石油資源這個經濟命脈。她強調指出,阿根廷控制了石油資源後,這個南美國家將開啟強國之路。
阿根廷政府日前宣布將向YPF公司第一大股東、西班牙雷普索爾公司強行收購51%的股份,實現對這家阿根廷石油巨頭的控制。阿政府將YPF公司國有化的舉措引起了西方國家強烈不滿,歐盟準備對阿根廷采取集體行動,維護西班牙企業的合法權益。

阿根廷國有化“誤傷”中石化? 鉅亨網 2012-04-18

但“國有化”風波卻有可能讓第三方受害,比如中國。成為一家政府控股的石油企業后,YPF在阿根廷石油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將處於絕對優勢,市場的公平競爭原則將被破壞,中海油早在2002年就曾與YPF在印尼合作過,目前還持有阿根廷第二大石油企業泛美能源20%的股份。阿根廷國有化YPF事件本身都再次提醒中國企業要及時注意在海外投資項目的風險。
無獨有偶,蒙古礦產資源局4月16日在烏蘭巴托宣布,暫停由南戈壁資源有限公司全資附屬公司SouthGobi Sands LLC擁有的若干許可證的勘探及開采活動。這意味著,南戈壁旗下惟一一個已經運行的煤礦敖包特陶勒蓋(Ovoot Tolgoi)也受到負面影響,其許可證也遭到暫停。
不光是中石化和中鋁,中國企業近年來頻頻在海外經營的過程中遭遇各方面突發事件:既有相關國家審批環節的風險,也有地緣政治的風險,還有被收購的企業的違約風險。同時,部分企業也確實遭到了不小的損失。比如,因利比亞戰爭影響,有專家預言,中國近200億美元的資產可能在該國的利益洗牌中“打了水漂”。
“從種種事件來看,中國企業不僅要知道如何投資,還要學會及時應對相關的突發事件。”業內人士認為,這不僅需要企業努力,同時需要國家相關部門助力。

另參本館:《衝突與合作》拉美向左轉 新社會主義典範? 中國併購
2012-04-22 09:51:52
美國黑金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5 09:23:19
阿楨
“鐘擺”提速,拉美政壇再度“向左轉”? 2022-01-05 環球時報

年僅35歲的博裡奇上個月當選新一屆智利總統,正在吹起“左進右退”強風的拉美國家不止智利。最近兩年多,左翼政治人物先後在阿根廷、玻利維亞、秘魯、洪都拉斯等國“登頂”。左翼“回潮”並不稀奇,畢竟該地區以“鐘擺效應”著稱,只是這一次,“右進”週期比人們預想的時間似乎短了好幾年。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 “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以及外生經濟衝擊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許多拉美國家的左翼政黨掌握了政權,迎來被稱作“粉色浪潮”的左翼運動高潮。後來,隨著委內瑞拉前總統查韋斯、阿根廷前總統基什內爾等人的離世或離開政治舞臺,這股浪潮逐漸消退,大約在六七年前,右翼政黨開始在拉美多國執政。當時人們普遍預計,這一輪右翼執政週期至少持續十年左右。然而只持續了3年左右(2015至2018年),此次拉美政壇的“鐘擺”提速了。
在過去5年裡,拉美出現一股潛在的“進步主義浪潮”,這股浪潮孕育了今天左翼政治人物的登場。而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重衝擊和饑餓、貧困等問題的加劇,令左翼政治力量在該地區加速復興。。右翼在崛起後不久就開始遭遇失敗,博索納羅、哥倫比亞總統杜克、智利總統皮涅拉遭遇大規模抗議就是例證。2018年7月,墨西哥左翼國家復興運動党候選人洛佩斯•奧夫拉多爾當選總統成為一個標誌性事件——這是左翼政黨40年來首次在一向親美的墨西哥執政。
這一輪拉美左翼的復興,與此前的“粉色浪潮”相比,新左翼更加擁抱綠色環保、女權主義、少數群體平權運動等潮流,這能獲得更多年輕選民的支持。在意識形態上或更溫和、包容。新左翼上臺後能否完成對新發展模式的探索至關重要。而左翼的復興並不意味著右翼的“大潰敗”,是左右翼力量在拉美仍整體保持均勢。
美國正在失去拉美嗎?
整體來看,左翼的復興對於中國與拉美的關係來說是一個“利好”。當然,這一切並不能得出“美國正在失去拉美”的結論。“美國在下功夫拉攏拉美左翼。”
“我們南美國家可以組成一個經濟集團,來面對兩個巨人——美國和中國,就像歐盟一樣。”重出江湖的盧拉日前這樣形容拉美未來可在國際地緣政治中扮演的角色。不少分析認為,拉美國家今後在外交上將採取更加獨立的政策,對區域外大國的認知或許會進入一個重新調整的階段。
2022-01-06 07:49:1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