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超女」于丹竄紅大陸 引學術論戰> 李黛娜
正當全球吹起中文熱的時候,去年年底以個人的理解,透過口語化的方式在大陸媒體講演《論語》與《莊子》的「學術超女」于丹急速竄紅,在中國刮起了復古傳統風。不過人紅是非多,批評者認為于丹對經典的評點不到位,乃至有褻瀆經典的嫌疑。支持者認為,文化是多元的,沒必要一味標榜經典、聖賢。
于丹並不是研究古漢語出身,她是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從事電視研究的教授,影視傳媒系主任、影視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去年十一期間在央視百家講壇講讀《論語》心得一舉成名,其後著述《于丹「論語」心得》銷量超過150萬冊,被媒體稱為「學術超女」。
今次于丹在央視百家講壇的《莊子》心得剛剛播完,文史專家張蔚星就提出,于丹的講解存在不少謬誤,再加上媒體的廣泛報導,于丹的著作熱銷,她對傳統文化很多不正確的解釋,會被大眾奉為真理,貽害巨大。
3月5日更有來自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等知名大學的10名博士在網上聯名發帖,稱要「將反對于丹之流進行到底」。發起者為中山大學研究古詩詞和古文獻的徐晉如博士,稱于丹「極度無知,傳播錯誤的甚至有害的思想」。
他們認為,「當于丹用『心靈雞湯』般的語言來猥褻孔子時,人們早就在不知不覺中被煮熟」,還呼籲不要再鬧出「把廁所當客廳的笑話」了。帖子在網上貼出後,立即引起萬人跟帖。甚者,更在于丹新書籤售會的現場穿著「孔子很生氣,莊子很著急」T恤進行抗議。
13歲開始發表文學作品的文藝評論家、劇作家──塞外李悅,特別撰文〈「論語」可以亂講嗎——批評于丹〉發表於論壇。他認為,現在似乎是一個沒有文化大師的時代,卻是一個文化名人輩出的時代。文中指出,于丹曲解了《論語》,認為該書誤導了那些沒讀過《論語》的讀者。
2007年3月3日,于丹在北京簽售新書《于丹〈莊子〉心得》,引來數千讀者冒雨排隊等候。不過火爆的場面不光引來了追捧于丹的讀者,還招來了學術反對者的光臨, 一男子身穿寫有“孔子很著急,莊子很生氣”等反對于丹學術標語的白色T恤,沖到簽售現場欲與于丹理論,被中關村圖書大廈一群保安連推帶搡架出門外。(新紀元)
塞外李悅認為,于丹的主要感想是,「《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但是實際上,《論語》並不是提供「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的百科全書。于丹只能選取與「快樂的生活」有關的篇章,這些篇章只不過佔《論語》的1/10左右。于丹所講的《論語》的10%,卻有許多曲解之處,需要給讀者一個正解。
比如《論語‧顏淵》中,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于丹解釋:「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從古而今誰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國民對這個國家失去信仰以後的崩潰和渙散。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而真正從內心感到安定和對於政權的認可,則來自於信仰。這就是孔夫子的一種政治理念,他認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于丹將「民無信不立」的「信」解釋成「信仰」和「對政權」的認可,顯然將「民」當成了這一句話的主體。子貢是問一個國家要想政治穩定,需要哪些條件。孔子回答時也是把國家當成主體的,因此,「民信」的正確解釋應該是「取信於民」,就是讓老百姓相信。
再比如,《論語‧雍也》篇中,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于丹解釋為:「你自己想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有所樹立;你自己想實現理想馬上就會想到也要幫助別人實現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
李悅在文章中批評說,實際上,「能近取譬」是講與身邊相類似的人將心相比,而不是「從身邊小事做起」。「從小事做起」怎麼會「推己及人」?諸如此類的在于丹的書中共有14處「謬誤」。
不過,支持于丹的人則認為,以前沒讀過《論語》、《莊子》,但看了于丹的節目,覺得經典離的很近,她把一些為人的道理講出來,讓人覺得經典不再難懂。用一些淺顯的語言娓娓道來,也沒什麼不好。
也有學者指出,這也是中華民族的悲哀,以《論語》為例,這是一部流傳了幾千年的文化經典,可是,現在的中國人,從小到大,有幾個人完整地或者較完整地讀過《論語》?即便出身如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的大學生們恐怕也沒有幾個真正的讀過。雖然中小學教科書裏選有《論語》的部分章節,但那比蜻蜓點水還不如,簡直可以忽略不計。《論語》如此,遑論其他。民族傳統經典的斷裂,造成了整個社會文化生態鏈的斷裂。
南京大學中文系學者傅元峰接受大陸媒體採訪時說:「從表面看,大家的矛頭都指向了通過央視百家講壇成名的學術名人們,實際上真正的罪魁禍首是『百家講壇』。只要百家講壇存在,就會有源源不斷的于丹被製造出來,如果這個平臺的節目理念不改變,批判的聲音會越來越多。」
因此,他認為真正應該反思的是「百家講壇」:「對於它這樣的文化傳播者來說,不是收視率高了節目就獲得成功了,相反欄目的文化責任擔當、欄目對傳統文化的保護、闡發等是相當匱乏的。不客氣地說,『百家講壇』代表的是典型性文化症狀。在這種前提下,僅僅去批判學術明星們,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
華府中國問題專家石藏山也認為不應該單純批判于丹,他告訴新紀元記者,「可以從更大角度看這個問題。一是中國社會需要一種內向的文化認同,二是于丹提供了一個契機,使中國從新向中國傳統的古典去尋找,這些都是正面的。」
石藏山認為,于丹對傳統的解讀錯誤,源於中共近年對中國文化的扭曲。不過應該強調,任何文化和藝術,都是心物的一種共振感應,而現代心、和古代的物(儒家)發生的感應,肯定不是傳統儒家的東西。但總體看,也許應該採取某種程度的寬容,因為這總比共產黨那套要好得多。
http://mag.epochtimes.com/014/2878.htm
于丹之爭:文化符號還是利益博弈
新華網重慶頻道4月28日電(記者張琴)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的走紅一直爭議不斷,北京十博士發表“批于檄文”認爲于丹誤導大衆錯讀經典,隨後重慶十博士發表聲明認爲應該寬容對待于丹及其學術解讀。不久前,北京十博士推出了新書《解“毒”于丹---告訴你未被糟蹋的孔子與莊子》,而此外批判于丹的書還有3本。
時至今日,有關于丹的爭論越發沸沸揚揚,一場本該純屬文化和學術的探討漸漸演變得十分複雜,商業利益的陰影揮之不去。
于丹走紅惹惱了誰?
于丹是從“百家講壇”的“造星運動”産生的明星學者之一。在她極富感情和現實背景的詮釋下,“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等《論語》裏的經典話句,成爲當下流行的“時髦”語。《于丹的〈論語〉心得》賣了60萬冊,最多一天的簽售量達8000冊。更令人吃驚的是,網絡中甚至出現了以年輕人爲主的“魚丸”(于丹的擁戴者)、“乙醚”(易中天的擁戴者)和“海飛絲”(紀連海的擁戴者)。
在正在此間舉行的第十七屆全國書市上,《于丹的〈論語〉心得》仍然十分暢銷,甚至成爲團購圖書排行榜的第二名。書市團購負責人告訴記者,零售暢銷書成爲團購的搶手書,這樣的情況並不多見,可見這本書的受歡迎程度。記者在全國書市展銷現場也看到,有很多人自掏腰包購買《于丹的〈論語〉心得》。
然而,于丹的走紅卻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乃至爭議。北京的十位博士聯合發表聲明《我們爲什麽要將反對于丹進行到底》,批判于丹的解讀中有諸多“硬傷”,認爲她對學術的不嚴謹“戲說”已經對大衆産生了誤導。這十位博士還于近期推出了新書《解“毒”于丹---告訴你未被糟蹋的孔子與莊子》,繼續批判于丹及其學術解讀。在此之前,《孔子很著急》、《莊子很“生氣”》兩本同樣批判于丹的書已經出版發行,而另一本《當〈論語〉遭遇于丹》一書也將于近期上市。
記者本想采訪事件主角于丹教授,但她始終明確表示不願意就此接受媒體采訪,並在參加完全國書市的幾個活動後于27日匆匆離開重慶。
十博士交鋒所爲何?
就在北京十博士發出批判于丹的聲明後,重慶十位博士也發表了聯合聲明,提出大家應該平和看待于丹走紅現象,寬容對待于丹對學術的解讀。這十位博士分別是重慶工商大學的蔡敏、鄧偉、黃文、程世波以及西南大學劉幼昕、四川外語學院譚代龍、重慶交通大學李紅秀、重慶大學錢鋒和劉揚。
兩地十位博士的兩種態度的聲明,一時間再次將公衆對于丹及其學術解讀的關注熱度點燃,爭議也隨之而來。
重慶的十位博士指出,于丹對于《論語》和《莊子》的解讀,起碼促成了更多人關注和喜愛國學經典,而且大家應該寬容對待不同文化傳播形式的出現,尊重和相信觀衆和讀者也有自己選擇的權利和鑒別能力。此外,對于丹諸如“最淺薄的作者”、“中國文化到了危機關頭”等措辭也是不夠嚴謹的,甚至有點像是人身攻擊。
錢鋒博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于丹之爭也反映出現在知識分子的一種浮躁,一些批判根本不是就學術本身,而是對于丹走紅的一種心理不平衡的宣泄。此外,媒體的炒作使得這些人有了發揮的空間,也反映出包括媒體的整個社會的功利、浮躁和淺薄。
針對受到批判的于丹講學中的“硬傷”,鄧偉博士對記者說:“中國古代經典作品到了現代不該只有嚴肅學術一種傳承方式,而是應該有多元化的形式。于丹的解讀也許有不妥之處,但她講的是于丹心得,每個人都有權利說自己的心得,但不要攻擊別人的說法就是‘褻瀆學術’。”
劉幼昕博士認爲,《于丹〈論語〉心得》是將晦澀難懂的傳統經典內容通俗化、平民化的一種創新嘗試,更多國民通過此從有聽講的興趣、到産生閱讀經典原著的行爲,從而産生自己獨到的思考和心得。這未嘗不是教育和社會的一種進步。
“大學課堂也罷,公衆論壇也罷,應當多些思想與心得的真誠分享,少些無知者嘩衆取寵般的炒作與惡搞。某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士也要反思自己作爲教育的所謂“精英”,能否爲大衆和社會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劉幼昕博士說。
幾位博士在接受采訪時都表示,他們沒想到發表聲明後也卷入于丹爭論的旋渦中去,針對他們的各種評論也層出不窮,讓他們很無奈,因此現在也不再關注和參與有關的評論。
文化探討應該平和回歸
其實,類似的“爭鬥”早就存在。余華推出《兄弟》後,批判書《爲余華拔牙》應時而出,而劉心武的紅樓夢解讀書籍也引發了數十本批判其“紅學觀”的圖書。
鄧偉博士說,大家可以探討學術觀點,但不能爲了某些利益隨意批判,這不利于國學的傳播,甚至也不利于批判者自身的學術研究和社會形象。
同爲《百家講壇》明星學者的紀連海則在全國書市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家對學術的解讀不一樣很自然,針對不同受衆選擇不同的解讀方式也很自然,所以他覺得百家講壇的講學方式能夠普遍適合最廣大受衆的需求和情況,讓普通百姓也了解一些國學和曆史文化。“我不覺得丟人現眼,也不怕別人批判,我們本來就不是針對學術界的專業研討,而是針對普通人的通俗講學。”紀連海直言不諱。
重慶社科院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孫元明認爲,易中天、于丹和紀連海等明星學者的講學是將學術與大衆傳播的有效結合,給公衆提供了一種通俗的國學解讀大餐。他們是具有專業知識,又善于表達的現代學者,他們傳播的國學與曆史文化對促進國民閱讀古典經典是有積極意義的。此外,“論語百家煮”,一百個人對孔子就有一百種解讀,沒有是非對錯,討論研究要保持平和寬容的心態。
孫元明還指出,什麽樣的觀點不重要,只是擔憂公衆以爲于丹或者別的誰的觀點就是全部,這就有産生誤導的可能。所以,其他專家學者也應該利用各自可能的渠道,盡量發表和傳播自己的觀點,讓公衆全面接受各方信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國學與曆史文化。
http://www.cq.xinhuanet.com/news/2007-04/29/content_99280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