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7-12 06:12:38| 人氣7,216| 回應18 | 上一篇 | 下一篇

蔣渭水真相?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誰能還蔣渭水真相?我!不信,看我的回應。(又在吹牛了,乾脆看完整部《台灣共犯體之析判》)

誰能獨占蔣渭水?【聯合晚報07.07.09黃國樑】

每一個歷史人物,當被重新提及的時候,往往不是一次歷史溯源與反省的濫觴,而是開啟了一次圖騰化的過程。
台灣民眾黨誕生八十周年的前夕,黃煌雄請馬英九與謝長廷分別講述蔣渭水,當然絕無意欲圖騰化蔣渭水的動機,但他邀請的這兩位總統參選人,卻自必會找出一個符合自己政治利益的切角去論述,其結果可能不是讓台灣社會更加理解蔣渭水,反可能是窄化或標籤化了蔣渭水。
蔣渭水成立台灣史上第一個政黨,時間可倒回到八十年前那麼久遠的光陰,台灣還在被日本這個東亞剛崛起的帝國統治,隔岸的中國,雖然已締造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但還陷於軍閥割據的紛擾。
這個政黨,並不具備現代民主政黨的形貌、功能與意義,更多的是作為文化與思想的啟蒙角色,以及民主政治意識的灌輸,其目的可能更有著反抗異族統治的民族主義意涵,或者是殖民角落必定會產生的反壓迫過程。
民進黨或是當年仍在黨外的黃煌雄,算是最早重新評價這位被刻意遺忘的人物與歷史,但「蔣渭水」這名字的意涵,卻被民進黨刻意獨占,將蔣渭水的歷史詮釋權緊抓在手,以蔣渭水是台灣反對運動的先驅予以定格,然後將蔣的反對光芒,暈染到自己身上,繼承蔣所代表的反抗色彩與價值。
早年避談甚至禁制揚蔣作為的國民黨,在民進黨後來不斷頌揚蔣渭水後,似乎才突然回過神來發現蔣渭水與國民黨的歷史連結,無形之中,又將蔣渭水置放於「孫中山的信徒」的定位,以資與民進黨的論述對抗。
這種在歷史人物中汲取政治養分的作法,其實透露出的是政黨思想的鈍化與沈淪,反襯了政黨已無法提出新的價值與值得追尋的理念,他們必須不斷在歷史堆裡挖掘礦脈。最可怕的景況是,萬一蔣渭水真的是一條豐饒而有用的黃金礦脈,把它佔為己有的政黨,很容易以為自己已擁抱了有如神授之天命,仍陷於劬勞困苦的人民,就被真的拋諸於腦後,再不為這群黨徒們所疼惜了。

日本迫害蔣渭水 馬搶道歉【聯合報2007.07.11黃光國/民主行動聯盟總召集人】

馬英九、謝長廷參加「台灣民眾黨」八十週年紀念座談會,謝長廷直批國民黨是「外來政權」。他逼問馬英九:國民黨來了後,台灣民眾黨很多人,「不是被殺、被捕、就是逃亡」,「他們只是抗日、提倡環保有什麼罪?為什麼被抓、被槍殺?」
在謝律師「義正辭嚴」的質詢之下,國民黨彷彿變成迫害台灣民眾黨的罪魁禍首,怪異的是,馬英九沒有就這一點澄清,反倒表示:國民黨在戒嚴時期的確有些錯誤決策,「當時他還小,也沒有參與,但他當了黨主席之後,仍然願意道歉認錯」。
看到這段對話,真是讓人啼笑皆非!國民黨到底有沒有「迫害」過台灣民眾黨?
一九一九年,第八代總督,也是日本佔領台灣後的頭一個文官總督田健次郎,決定改變武力鎮壓政策,發表所謂「內地延長主義」,並恢復業已中斷的「台灣總督府 評議會」。田健次郎的「開明」姿態引起了台籍知識份子的遐想。林獻堂等人乃於一九二一年發起「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並組成「台灣文化協會」,散播民族主義和民主思想。
由一九二一到一九二六年之間,孫中山在大陸採取「聯俄容共」政策,國共合作,展開北伐。文化協會也在台灣建立了極有系統的「統一戰線」,一面在台灣各地推廣文化啟蒙運動,一面在五年之間發動了七次的「議會設置請願」。一九二五年,孫中山逝世,國共之間開始發生摩擦。到了一九二七年四月,國共正式分裂,屬於文化協會右派的舊幹部林獻堂、蔣渭水、蔡培火等人也分裂出來,在七月組成「台灣民眾黨」,繼續從事請願運動。
隨著日本侵華行動的升溫,日本殖民政府對台灣民眾黨的迫害日益加劇,台灣民眾黨內部左右兩派也不斷內訌。一九三一年二月十八日,蔣渭水在民眾黨本部召開第四屆黨員大會時,日本警察一擁而入,立即宣布禁止結黨。
民眾黨解散後,蔣渭水到處奔走,擬與台共取得聯繫,不幸罹患傷寒,當年八月五日逝世。民眾黨在群龍無首情況下,主要幹部紛紛出奔中國大陸,其政治運動亦歸於消滅。
謝長廷的論點是民進黨人最典型的二二八史觀,把台灣歷史濃縮成只剩下一個二二八事件。國民黨這個「外來政權」因為幹過二二八,所以必須承擔台灣歷史上所有 的不幸。民進黨因為是「本土政權」,所以一定是民主而又進步,因此有為所欲為的正當性。基於這樣的「史觀」,謝長廷捕風捉影、擬想出來的「台灣民眾黨故事」,當然是「張飛打岳飛,打得滿天飛」。
馬英九努力地想面對台灣歷史,可惜他「外省人的原罪感」太過強烈,一聽到台灣人受迫害,就忙著想要道歉。請不要忘記,國民黨在台灣實行白色恐怖,是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之後的事,距離台灣民眾黨解散已經有十六年之久。國民黨再壞,也不該把日本人所幹的惡事都攬到自己頭上吧?
面對歷史須謹記:是山還他一座山,是水還他一個水。背離此原則,在有心人刻意扭曲下,受害者便可能異化成為加害者。歷史的弔詭,豈可不防!
《渭水春風》感動,所以行動
 
無悔無怨的承諾與守候─理性奇女子陳甜 vs. 感性百變天后洪瑞襄
     「如果有人比蔣渭水偉大,我就嫁給他。」
這不只是一句台詞,也是陳甜女士對一生摯愛的蔣渭水,無悔無怨的承諾與守候
005.jpg 
(堅毅的奇女子陳甜  vs.  音樂劇百變天后洪瑞襄)
被媒體喻為「劇場界百變天后」的洪瑞襄,在台灣音樂劇三部曲《渭水春風》挑戰的角色,是蔣渭水一生中最重要的伴侶、知己─陳甜女士。而私下的瑞襄,個性其實和陳甜也有不少雷同處。
一九○○年出生的陳甜女士,年紀小蔣渭水約莫十歲,她與蔣渭水相識相戀,進而投入民主文化運動這個陌生領域,無悔付出一切;二○一○年在舞台上的洪瑞襄,可以婉約也能強悍,演過舞台劇、音樂劇、歌仔戲甚至挑戰崑曲演出,國、台、客語多聲帶都難不倒她,展現她對表演的熱情與不悔執著,也令人十分敬佩。
8569.jpg 
(蔣渭水和陳甜可說是俊男美女的絕配組合)
陳甜受蔣渭水影響,從一個不識字的平凡女子,搖身成蔣渭水推動民主文化運動中最重要的助力,在那個一切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下,她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她還參與過最早的文化劇(舞台劇)演出,當時所謂新劇,清一色由男性扮演,只有陳甜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因此,她可說時那時代前衛、獨立的新女性代表。
認識陳甜女士的生命故事,讓瑞襄深受感動,她覺得陳甜為愛跟隨蔣渭水先生走入原本不可能碰觸的「台灣新文化運動」,從目不識丁到跟著蔣渭水習字讀書,瑞襄說:「從表面上看,陳甜女士與傳統女性追隨另一半志向的做法是一樣的,但最不同的是,當她了解蔣渭水所做的是為了民眾百姓,她不只是因為愛情而協助蔣渭水,同時也因認同這是重要的、正確的事,因此願意全心投入。」
19230000蔣渭水與黃呈聰夫婦.jpg
(陳甜陪伴蔣渭水左右,是知己、伴侶、夥伴,也是水哥最得力的精神支柱) 
演出時,瑞襄盡可能猜想當時陳甜是用怎樣的心情面對蔣渭水這樣的男人。因為一般女性為了愛而追隨另一伴的志業很常見,但大部分女生,包括她自己,最終想望還是能擁有安穩的家庭生活。瑞襄表示,倘若把她放在一九二○年那個風起雲湧的世代,她或許能像陳甜一樣投入蔣渭水的事業,但內心深處,她還是希望自己的男人能給平穩的家庭,但蔣渭水為了民主文化運動散盡家財,連家庭、家人都置入其中,這點可能就只有陳甜女士這種「感性和理性」都極大化的人才能做到!因此,瑞襄認為,陳甜和一般女人很不同,性格上,最終她還是選擇以理性來主導自己的人生。
 
003.jpg 
 (1960年陳甜出家時照片及1970年修行時的照片)
002.jpg
  (位在現今台北市萬華區的慈雲寺及寺內陳甜休憩的眠床)
陳甜和蔣渭水可說是難得一見的「身、心、靈完美結合的伴侶」,瑞襄認為,這也是為什麼陳甜女士在蔣渭水離世後,會選擇遁入空門的緣由!因為沒人能取代蔣渭水。所以,在舞台上,當瑞襄說出:「如果有人比蔣渭水偉大,我就嫁給他。」她十分能體悟那一刻陳甜的心情,因為她了解,這不單是一句台詞,而是陳甜對一生摯愛蔣渭水,無悔無怨的承諾與守候。
http://impossibletimes.pixnet.net/blog/post/11378548
 
蔣渭水 维基百科
蔣渭水(1891年2月8日-1931年8月5日[註 1]),字雪谷,台灣宜蘭人。為台灣日治時期醫師、民族運動者,台灣文化協會與台灣民眾黨的創立者,被視為最重要的日治時期反殖民運動運動領導領袖之一[3]。
蔣渭水一生倡立4個深刻影響全臺灣的重要事業;其一為史上第一個全臺性的文化組織「臺灣文化協會」,其二為第一份臺灣人的報紙「《臺灣民報》」,其三為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政黨「臺灣民眾黨」,其四為第一個全臺性的工會組織「臺灣工友總聯盟」。在這4個足以代表蔣渭水各階段社會運動成就的組織當中,發軔最早,並且對臺灣民眾最具有啟蒙意義的,即是成立於1921年10月17日的臺灣文化協會。 該協會創立會則明列以「助長臺灣文化之發展為目的」,其一系列推展民眾文化提升之作為,舉凡發行文化會報、辦理文化義塾、舉辦文化講演團、設立文化書局、開辦各類知識講習會與夏季講習會等各類文化活動,不但為1920年代臺灣啟蒙運動之濫觴,同時更可視為20世紀臺灣「本土文化」與「世界文明」接軌的領先成就。
由是觀之,時人稱之為「文化頭」,且自比為「文化鐘鼓手」與「文協機關手」的蔣渭水,實堪稱為引領臺灣文化啟蒙的「臺灣新文化運動之父」。
  生平
早年立業蔣渭水父親蔣鴻彰在宜蘭城隍廟以命理為業,所以自幼熟習台灣宗教民俗活動,其上有一位哥哥蔣來福,下有一位弟弟蔣渭川。他後來受業於宿儒張鏡光,接受私塾漢文教育,17歲就讀宜蘭公學校。20歲(1910年)考進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現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
1912年(大正元年)蔣渭水與蘇樵山、黃調清、林錦生、曾慶福、杜聰明、李根盛、翁俊明等人相繼加入中國同盟會臺灣分會,以及之後曾經發電報至國際聯盟控訴日本妨礙中華民國之統一[4]。1913年(大正2年),與同為醫學院學生的翁俊明、杜聰明密謀至北京暗殺袁世凱,但未能成功;1914年(大正3年)時曾鼓吹醫學院學生加入「台灣同化會」,1915年(大正4年)以該屆第二名的成績畢業後,曾分發宜蘭醫院實習一年,而後1916年(大正5年)即在台北市大稻埕太平町(今延平北路)開設大安醫院[5]。
於1917年取得宜蘭名酒甘泉老紅酒的代理權,開設春風得意樓,經常邀集醫師、學生與社會人士討論有關台灣社會弊病與興革方法。 
位於台灣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的義美食品延平門市,原址為蔣渭水創辦的大安醫院。
  請願運動
1921年起蔣渭水開始參與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並時常從日本進口《台灣青年》雜誌提供給青年學子,以啟蒙其自主意識;1921年(大正10年)結識林獻堂,並與其他同志成立台灣文化協會,作為提倡民權之啟蒙運動的組織,並發表文章《臨床講義》,從醫師的角度針貶台灣的各種「疾病」。
從1921年蔣渭水響應議會請願運動後,漸漸成為一個本土運動者。總督府當局視蔣渭水為台灣政治社會運動的「第一指導者」、「煽動民族反感」的強烈民族運動者。平日派有二名特務坐鎮文化書局監視;到民眾黨被禁止後增派四名特務;到蔣渭水的大眾葬時更派出八十名警吏。
1923年(大正12年)因治警事件被判刑4個月,以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名義持旗向日本太子請願,為台灣人因政治請願被拘禁的第一人[1]。1925年又因反抗總督政令被囚禁4個月,兩次入獄被監禁144天。蔣渭水一生受日本方面拘捕、囚禁達十餘次之多。
1926年(昭和元年)蔣渭水在大安醫院旁開設文化書局,販售當代先進思潮的書籍。
  成立政黨
1927年(昭和2年)台灣文化協會卻因為左右派的路線之爭而告分裂,之後蔣渭水成立台灣民眾黨,出任中央常務委員兼掌財政部長。台灣民眾黨主張爭取地方自治、提倡言論自由,是台灣第一個有現代化性質的政黨。
成立政黨之後,於1928年(昭和3年)籌組台灣工友總聯盟,並擔任顧問,且與台灣農民組合聯合進行階級鬥爭[註 2],但是蔣渭水的行為受到黨內右派所批判。
1930年林獻堂、蔡培火、葉榮鍾等人退黨並籌組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台灣民眾黨不只一次向國際聯盟控訴日本在台灣販賣鴉片特許制與霧社事件,逼使日本政府採取醫療措施,讓臺灣的情況得到國際的注意。
由於台灣民眾黨尊崇孫文學說,在謝春木、蔣渭水等人主導之下卻逐漸往農工運動邁進,所以在1931年(昭和6年)被台灣總督府勒令解散。
總督府當局對台灣政治社會運動的「第一指導者」- 蔣渭水,他俱有能「煽動民族反感」的強烈民族運動者,視為眼中釘,便利用分化與孤立來對付,平日派有二名特務坐鎮文化書局監視;到民眾黨被禁止後增派四名特務;到蔣渭水的大眾葬時更派出八十名警吏。
   辭世
1931年(民國20年)8月5日蔣渭水因傷寒病逝於台北醫院,時年41歲。
逝世時的境況,他的革命戰友張晴川形容是「傷心身外一無餘,剩得蕭條數卷書,兒女遺孤猶在讀,親朋同志痛何如」,留下弱妻與稚子,租來的房舍被追討,連家中唯一值錢的電話也被抵債,遺眷靠同志捐贈的奠儀生活,不安定的生活,使許多第一手的資料散失,難以找尋。
臨終前立下遺囑如下:
「台灣革命社會運動,已進入第三期,無產階級的勝利迫在眉睫。 凡我青年同志須極力奮鬥,而舊同志要加倍團結, 積極的援助青年同志,期望為同胞解放而努力,實所至望。」
  安葬
1931年(民國20年),8月23日上年8點30分在台北迪化街之「永樂座」舉行「故 蔣渭水先生之台灣大眾葬儀」,場內中央有蔣渭水先生之遺像,二旁有「精神不死」、「遺訓猶在」、「大眾干城」、「解放鬥將」及以大眾為詞首的輓聯:
「大義受大名 生據大安作營陣 死埋大直 大夢誰先覺 ;眾民歸眾望 功憑眾志以成城 力排眾難 眾醉君獨醒」
五千餘人聞訊趕來參加大眾葬送別,並有從南京、廣州、上海、廈門與日本的東京、京都各地來的弔慰電文二百餘件,10點30分移靈,以「故 蔣渭水先生之台灣大眾葬儀」之大靈旂引導。移靈時天突降大雨,送葬群眾無人退避,靈旂之後有音樂隊、弔軸、輓聯、花環、靈車。有80名工友團青年在護衛靈車,又有80名青年整理隊伍。儀委員護靈4人一排而行,工友聯盟數百名手持白旂、民眾黨同志、工總、商總及一般會眾隨後,計有五千人,安葬於大直的大直山公墓。
1942年(民國31年),臺灣捲入日本軍部發動的大東亞戰爭,大直山公墓被徵為要塞,蔣渭水骨灰罈被迫遷移,安放在關渡慈航寺10年。
1952年(民國41年)蔣渭水先生的舊同志陳其昌、白成枝印刊《蔣渭水遺集》,募款捐建,遷葬於台北六張犁芳蘭山麓,蔣渭水先烈紀念塔上,鐫刻遺囑,墓碑由當時陳誠副總統題字,下方刻著遺囑:「台灣革命運動,業已進入第三期,吾人預期之勝利亦迫在眉睫,凡我同志務須不屈不撓極力奮鬥,而舊同志尤須倍加團結,積極的援助青年同志,鞏固吾人精神力量,為同胞解放努力,是所至囑。」
  相關著作
《蔣渭水全集》(上/下),後人收集其相關作品之集成。
  紀念
1987年3月20日出版的《遠望雜誌》(創辦人陳其昌即為日治時期臺灣民眾黨的幹部[12])即同時將蔣渭水及孫中山並列於封面。黃煌雄稱譽蔣渭水為「台灣的孫中山」[3],葉榮鍾也表示:「革命家最大的必備條件,就是始終不渝的反抗精神,……渭水先生在這一點,可以說是夠水準的領袖。」
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定名為蔣渭水高速公路。
臺北市錦西街錦西公園改名為蔣渭水紀念公園。
台北市及宜蘭市亦各有一條渭水路[註 3]。宜蘭市渭水路現已改編為中山路二段。
中央銀行自2010年8月5日起,發行5000萬枚面額10元的「蔣渭水先生紀念流通幣」,用以紀念其影響台灣民主與文化運動。
2010年9月10-12日,台灣「音樂時代劇場」於台北國家戲劇院發表以蔣渭水一生為藍本的音樂劇《渭水春風》。
  參見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台灣文化協會
治警事件
台灣民眾黨
台灣工友總聯盟
  注釋
1.^ 關於蔣渭水的生日有多種版本,1931年8月蔣渭水逝世時,《臺灣新民報》刊載其出生日即為1890年8月6日,然而,學界尚有不同意見, 另有1891年2月8日、1988年2月8日兩種版本[2]。
2.^ 台灣農民組合、台灣民眾黨、台灣工友總聯盟和新文化協會,是日治時代非武裝抗日的社會運動四大團體
3.^ 台北市的渭水路命名由來,亦有觀點認為戒嚴時期依據中國山川命名的可能性較高,而非紀念蔣渭水。
  參考文獻
1.^ 1.0 1.1 蔣渭水一生行誼.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 [2011-04-13查閱] (正體中文).
2.^ 黃信彰,蔣渭水生日那一天?,自由時報-自由廣場(正體中文)
3.^ 3.0 3.1 黃煌雄. 《蔣渭水傳──臺灣的孫中山》. 時報出版. 2006年03月23日. ISBN 9571344478 (正體中文).
4.^ 莊永明/著,《台灣百人傳》ISBN:9571333271(正體中文)
5.^ 台北探索館『台灣人物』特展-蔣渭水
6.^ 蔣渭水最後的驚嘆號崇隆大眾葬紀錄時代心情
7.^ 廖進平(1895-1947)
8.^ 蔣渭水孫女在北京 曾遭政治歧視
9.^ 蔣渭川孫女:走出悲情 迎向陽光
10.^ 蔣渭川和他的時代
11.^ 國防部軍法局-鍾浩東等叛亂案
12.^ 國家圖書館 《遠望》雜誌創刊展
  參考書目
黃煌雄. 蔣渭水傳──臺灣的孫中山. 時報出版. 2006年03月23日. ISBN 9571344478 (正體中文).
  外部連結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
台灣孫中山-蔣渭水
音樂劇《渭水春風》官方網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4%A3%E6%B8%AD%E6%B0%B4
 
蔣渭水

蔣渭水 出生在一八九一年二月八日,一九三一年八月五日亡,字雪谷,宜蘭人,父鴻章,以相命為業,所以幼時曾任乩童,但發覺乩童之工作並未替神傳達旨意,反而誤導來求神開導的人,因此對神明永不回頭,以後對迷信、惡習更是抨擊。 兄來福以拳技聞名,弟渭川。十歲受業於宜蘭宿儒張鏡光,十七歲入宜蘭公學校(小學),只讀了三年即考入台北醫學校,一九一八年此校改稱為台北醫學專門學校,為台大醫學院之前身。在校期間接受了現代醫學教育,同時也產生了「政治熱」,在學時領導校內外學生從事一些充滿民族意識的反抗行為,在異族統治下此種行為是具有勇氣並受到同學的愛戴,曾因毆打日人而被禁足兩星期;也曾在艋舺舉行學生大會,與和尚洲水湳庄舉行柑園會議,痛斥日本當局的壓迫,並鼓吹民主革命。一九一一年身為醫生的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辛亥革命成功,消息傳來使得當時集全島優秀青年於一爐的醫校學生洋溢著民族意識,學生之中又以蔣渭水表現得最為熱烈。一九一五年以總平均第二名的成績畢業。次年他在台北市大稻埕太平町開設「大安醫院」(為今之延平北路義美食品)。設立醫院所得的一切,完全奉獻出來從事台灣人的民族自救運動與文化運動。 對台灣民族自決思想及反帝反殖民地的台灣民族解放目標十分強烈,時常邀集醫學專門學校及台北師範學校等校之學生到他的醫院討論有關台灣目前的殖民地受苦情形,以及為追求解放的進行方法。在學期間常著文痛批日本暴政,又曾密派同志翁俊明和杜聰明,組暗殺團赴北京擬刺袁世凱。其方法是以培養的病原細菌,投入僅由達官所能享用的自來水水源中,但未能成功。
蔣渭水一九二○年成立文化公司,多次參加議會請願運動,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治警事件入獄,在一九二七年成立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個政黨「台灣民眾黨」,組織台灣工友會總聯盟等多項為台灣人無條件的獻出。在入獄後由熱心的民主運動者變成了一位革命鬥士。以「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口號來解除內部的紛爭,免得讓統治者漁翁得利。
台灣的蔣渭水、菲律賓的黎剎、印度的甘地、中國的孫中山是近代亞洲最傑出的革命家,其中蔣渭水與甘地較相似,皆主張和平的民主革命,以無私的奉獻從事政治運動。
徹底的特質和不妥協的精神
他是具有最純潔的理想主義精神者,一生受日人拘捕、囚禁十餘次,也都沒有改變其為台灣奮鬥努力的立場,也就是一生具有「徹底的特質和不妥協的精神」,不妥協可說是敵我分明,無中間地帶,也就是造成政治家與政客的分水嶺。這句原本是蔣渭水對蔡惠如的讚譽,後來大家認為最具有「徹底的特質和不妥協的精神」就是他本人,所謂「徹底的特質和不妥協的精神」在此說明漢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即是妥協的原動力,舉例如言之,林獻堂在一九三○年接受總督府評議會的評議委員,這就是妥協,又如蔡培火在交涉過程中與總督府小林保安課長變成好朋友,這也是妥協及無徹底的特質。在金錢方面,他將大安醫院的收入全部投入社會運動,大安醫院也變成當時同志的集合所、食堂、旅社。眾所周知他是台灣工友總聯盟的「產婆」但在各種場合,他卻不以領袖自居,在拍照時也從不坐在中間位置,在各種運動上,他都站在最前線上,表現最積極,且為實際的中心人物,但卻處處避免以「英雄」、「領袖」自居,蔣渭水這種無「頭目思想」、無「領袖慾」、無「英雄主義」的做法與修養,使他成為公認的領袖。他受到全體台灣人的激賞,被尊稱為「台灣人的救主」。
蔣渭水的本土運動 : 由於與生俱來的鄉土感情,對鄉土所受歧視與壓迫的不滿,以及期待鄉土改革與進步的殷切,蔣渭水不僅毅然決定拋棄世俗生活,致力於喚醒島人的工作,為台灣政治社會運動鞠躬盡瘁。從一九二一年蔣渭水響應議會請願運動後,漸漸成為一個本土運動者,當時所謂的本土運動,是指以民眾為基礎,以台灣為基地所從事的抗日運動而言,他的背景、個性、職業、認知以及客觀情勢發展的需,終使蔣渭水成為本土運動的擎天柱。蔣渭水所領導的民眾黨也成為本土運動的主要團體。本土運動不僅要如文化協會的啟蒙民眾、喚醒民眾外,尚有組織民眾、訓練民眾,其所做的不僅如議會請願運動、文化協會等所曾做的更加深入而擴大,並對島內外的大事提出具體批判與主張。其最終目標是為台灣人全體在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解放。就其主張、關係及本質而論,它是一種徹底而不受隸屬的民族運動,所以本土運動,亦即是台灣人的民族運動。蔣渭水他是台灣民族運動、台灣本土運動的推動者,也是這運動的犧牲者。
蔣渭水終其一生,以漢民族的血統為榮,但更以做一個「台灣人」而自豪,他從未說過他是「中國人」,這點是他與菲律賓總統阿奎諾相同的地方(她說她是菲律賓人,但以擁有華裔血統而自豪。)新加坡李光耀亦同。
總督府當局對台灣政治社會運動的「第一指導者」- 蔣渭水,他俱有能「煽動民族反感」的強烈民族運動者,視為眼中釘,便利用分化與孤立來對付,平日派有二名特務坐鎮文化書局監視;到民眾黨被禁止後增派四名特務;到蔣渭水的大眾葬時更派出八十名警吏。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4/67.htm
 
蔣渭水─台灣診斷書
  「再我所認識的台灣近八十年來的政治人物中,要找一位巷蔣渭水這樣具有活力、 有熱誠、有魅力、推行的政治運動又那麼的有組織,有方法、有感染力的政治家, 我想只有他一位,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人了。」康寧祥曾如此描述蔣渭水。
蔣謂水就讀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時的獨照
  有「台灣孫中山」之稱的蔣渭水不僅是位領導「倡民權,爭平等」的非武裝抗日運動的政治家, 也是一位受歡迎的醫師以及成功的商人(經營春風得意樓)。但他卻非豪門子弟,年少時當過乩童,也在宜蘭市政府做過工友。二十一歲(一九零九年)考入台北醫學院,從此不僅接受了現代教育, 也產生了「政治熱」。
此幀可能是赴義前的合照,蔣渭水(後右1)
  一九二一年,蔣渭水和林獻堂組成「台灣文化協會」。 當過醫生的蔣渭水,曾對當時的台灣社會開出一份診斷報告書。
患者:台灣。
姓名:台灣島。
年齡:一籍現住址已二十七歲。
原籍:中國福建省台灣道。
現住所:日本帝國台灣總督府。
職業:世界和平第一關的守衛。
遺傳:明顯地具有黃帝、周公、孔子、孟子等血統。
素質:為上述聖賢後裔,素質強健、天資聰穎。 
既往症:幼年時,﹝及鄭成功時代﹞,身體頗為強壯,頭腦明晰,意志堅強,品性高尚,身手矯健。 自入清朝,因受政策毒害,身體逐漸衰弱,意志薄弱,品行卑劣,節操日下。轉日本帝國後, 接受不完整的治療,稍見恢復,為因慢性中毒長達二百年之久,不易霍然痊癒。
現症:道德頹廢,人心澆漓,物慾旺盛,精神生活貧瘠,風俗醜陋,迷信深固,頑迷不固, 罔顧衛生,智慮淺薄,不知永久大計,只圖眼前小利,墮落怠惰,腐敗、虛榮、寡廉鮮恥、 四肢倦怠、惰性滿滿、意氣蕭沉、了無生氣。
主訴:頭痛、暈眩、腹內飢渴感。
最初診察患者時,以其頭較身大,裡因富於思考力,但已二、三嘗試問題世家詢問, 其回答卻不得要領,可想像患者是個低能兒,頭骨雖大,內容空虛,腦髓並不充實﹔ 聞及稍微深入的哲學、數學、科學及世界大事,便目暈頭痛。
預斷:因素質純良,若能施以適當療法,尚可訊速治療。反之,若療法錯誤, 遷延時日有病入膏肓死亡之虞。
療法:原因療法,及根本治療。
處方: 正規學校教育  最大量
補習教育    最大量 幼稚園     最大量
圖書館     最大量 讀報社     最大量
若能調和上述各劑,迅速服用可於二十年內根治。 上有其他特效藥品,此處從略。
大正十年(民國七年)十一月三十日 主治醫師  蔣渭水
 
渭水春風 维基百科
 
《渭水春風》(英語:The Impossible Times)是以台灣日治時期,非暴力抗日運動領導領袖蔣渭水一生為藍本的音樂劇,由台北市文化局委託「音樂時代劇場」創作,2010年9月10日-12日在台灣台北國家戲劇院首演,殷正洋飾演「蔣渭水」,洪瑞襄飾演「陳甜」,邱君強指揮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劇中同時使用閩南語、日語與賽德克語。
本劇由楊忠衡擔任藝術總監,並與林建華共同編劇,冉天豪作曲與編曲,作詞為蔣渭水、向陽 (詩人)、楊忠衡、林建華、連啟傑,導演符宏征。其他創作人員還有伍錦濤(舞蹈設計)、王孟超(舞台設計)、林恆正(服裝設計)、黃祖延(燈光設計)、魏世芬(歌唱詮釋指導)。
《渭水春風》是「音樂時代劇場」製作第三部以台灣為題材的音樂劇。前兩部分別是《四月望雨》與《隔壁親家 (音樂劇)》。
  曲目表
第一幕序曲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蔣渭水、陳甜)
水淹七軍(歌伎阿珠旦)
勇敢的水兵(水野靜夫、稻垣藤兵衛、佐佐木、眾酒客)
英雄出少年(李文俊、許老闆、周先生、李先生)
愈來愈遠的夢(蔣渭水)
敢是哪裡曾相見(蔣渭水、陳甜、稻垣藤兵衛、李菜)
轉場
一碗裝不滿的米(阿鬼、貧民窟居民)
轉場
台灣臨床講義(蔣渭水、陳甜)
台灣風雲起(林獻堂)
台灣是我們的名(陳其昌、林獻堂、蔣渭水、眾青年)
天降大使命─台灣文化協會會歌(蔣渭水、陳甜、群眾)
  第二幕
皇恩浩大(日本貴族、群眾)
喇叭是我老大(鱸鰻頭、阿猴、阿獃)
牢舍銘(蔣渭水、鱸鰻頭、阿猴、阿獃)
秋風讀未出阮的相思(蔣渭水、陳甜)
轉場
免驚月娘失光明(稻垣藤兵衛、李菜)
轉場
夢迴中山(蔣渭水)
我們的時代─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蔣渭水、陳其昌、眾黨員)
東海狂濤嘆迷濛(林獻堂)
哀歌(塔道諾干)
射日的祖先正伸手(賽德克長老、眾族人)
奮戰
回到祖靈身邊(賽德克長老、眾族人)
真相(蔣渭水、陳甜、稻垣藤兵衛、陳其昌)
孤星(蔣渭水)
夢中行過(蔣渭水、陳甜)
普羅亡救主(群眾)
世界恬靜落來的時
  演出時間與主要演員
2011年5月20日-22日(臺北國家戲劇院)
蔣渭水:殷正洋 飾/陳甜:洪瑞襄 飾/林獻堂:程伯仁 飾/稻垣藤兵衛:江翊睿 飾/李菜:羅美玲 飾/邱君強指揮長榮交響樂團
2011年1月28日-29日(高雄市立文化中心至德堂)
蔣渭水:殷正洋 飾/陳甜:洪瑞襄 飾/林獻堂:程伯仁 飾/稻垣藤兵衛:江翊睿 飾/李菜:羅美玲 飾
2011年1月8日-9日(臺中中山堂)
蔣渭水:殷正洋 飾/陳甜:洪瑞襄 飾/林獻堂:程伯仁 飾/稻垣藤兵衛:江翊睿 飾/李菜:羅美玲 飾
2010年9月10日-12日(臺北國家戲劇院)
蔣渭水:殷正洋 飾/陳甜:洪瑞襄 飾/林獻堂:程伯仁 飾/稻垣藤兵衛:江翊睿 飾/李菜:羅美玲 飾/邱君強指揮台北市立交響樂團
  外部連結
《渭水春風》官方網站
「音樂時代劇場」官方網站
1.^ 蔣渭水愛情故事 9月搬演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8%AD%E6%B0%B4%E6%98%A5%E9%A2%A8
 
四月望雨 维基百科
 
《四月望雨》(英語:April Rain)是以台灣作曲家鄧雨賢一生為藍本的音樂劇,由永齡教育慈善基金會委託創作,2007年6月15日-17日在台灣台北國父紀念館首演,劇中同時使用閩南語、日語與客語。
本劇由楊忠衡擔任藝術總監與原創劇本,冉天豪作曲與編曲,作詞為王友輝(閩南語)、鍾永豐(客語)、楊士平、楊忠衡,導演與劇本改編楊士平。其他創作人員還有伍錦濤(舞蹈設計)、陳佳慧(舞台設計)、林恆正(服裝設計)、方淥芸(燈光設計)、魏世芬(歌唱詮釋指導)。
《四月望雨》是「音樂時代劇場」製作的「台灣音樂劇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二部曲」與「三部曲」分別是《隔壁親家 (音樂劇)》與《渭水春風》。
  曲目表
第一幕序曲:美麗的花都台北(純純、眾人、鄧雨賢)
台北小唄(純純)
人不癡情枉少年(鄧雨賢、陳君玉、吉村祥一)
桃花泣血記(宣傳員)
我的夢‧我的世界(鄧雨賢、鍾有妹)
大稻埕進行曲(鄧雨賢、群眾)
街燈伊知影(吉村祥一)
桃花、櫻花、圓仔花(愛愛、純純、眾女歌手)
望春風(純純、眾女歌手)
四月望雨(鄧雨賢、純純)
飯菜涼了你知否?(鍾有妹)
跳舞時代(愛愛)
愛國進行曲(群眾)
明天,我們的世界(眾人)
  第二幕
皇城驚奇(眾人)
奇巧的花布巾(純純、鄧雨賢、眾人)
四季紅(純純、鄧雨賢、眾人)
榮譽的軍夫(群眾)
聞無咖啡香(眾人)
天佑吾皇(柏野正次郎)
孤身一個人(陳君玉)
我是東田曉雨(鄧雨賢)
宣導歌(群眾)
月夜愁(吉村祥一)
取我去見花(純純)
雨夜花(鄧雨賢、陳君玉)
感謝你煮的每一餐飯(鄧雨賢、鍾有妹)
終曲(眾人)
  演出時間與主要演員
2010年5月7-9日(台北國家戲劇院)
鄧雨賢:江翊睿 飾/純純:洪瑞襄 飾/陳君玉:程伯仁 飾/鍾有妹:張世珮 飾/柏野正次郎:陳何家 飾/吉村祥一:葉文豪 飾/愛愛:蔡景馨 飾
2008年8月23-24日(高雄至德堂)
鄧雨賢:江翊睿 飾/純純:洪瑞襄 飾/陳君玉:程伯仁 飾/鍾有妹:張世珮 飾/柏野正次郎:陳何家 飾/吉村祥一:陳彥廷 飾/愛愛:史茵茵 飾
2008年8月15-16日(新竹縣立文化中心演藝廳)
鄧雨賢:江翊睿 飾/純純:洪瑞襄 飾/陳君玉:程伯仁 飾/鍾有妹:張世珮 飾/柏野正次郎:陳何家 飾/吉村祥一:陳彥廷 飾/愛愛:史茵茵 飾
2008年7月19-20日(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演藝廳)
鄧雨賢:江翊睿 飾/純純:洪瑞襄 飾/陳君玉:程伯仁 飾/鍾有妹:張世珮 飾/柏野正次郎:陳何家 飾/吉村祥一:陳彥廷 飾/愛愛:史茵茵 飾
2008年6月28-29日;7月2日;7月4-6日(台北國家戲劇院)
鄧雨賢:江翊睿 飾/純純:洪瑞襄 飾/陳君玉:程伯仁 飾/鍾有妹:張世珮 飾/柏野正次郎:陳何家 飾/吉村祥一:陳彥廷 飾/愛愛:史茵茵 飾
2008年6月21-22日(台中中山堂)
鄧雨賢:江翊睿 飾/純純:洪瑞襄 飾/陳君玉:程伯仁 飾/鍾有妹:張世珮 飾/柏野正次郎:陳何家 飾/吉村祥一:陳彥廷 飾/愛愛:史茵茵 飾
2007年10月26-28日(台北國父紀念館)
鄧雨賢:江翊睿 飾/純純:洪瑞襄 飾/陳君玉:程伯仁 飾/鍾有妹:張世珮 飾/柏野正次郎:陳何家 飾/吉村祥一:陳彥廷 飾/愛愛:林佳蓉 飾
2007年6月15日-17日(台北國父紀念館)
鄧雨賢:江翊睿 飾/純純:洪瑞襄 飾/陳君玉:程伯仁 飾/鍾有妹:張世珮 飾/柏野正次郎:陳何家 飾/吉村祥一:陳彥廷 飾/愛愛:張雅涵 飾
[編輯] 外部連結《四月望雨》官方網站
「音樂時代劇場」官方網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6%9C%88%E6%9C%9B%E9%9B%A8
 
隔壁親家 (音樂劇)维基百科
 
音樂劇《隔壁親家》(英語:My Dear Nextdoor)改編自廖風德(筆名廖蕾夫)同名小說,2009年8月14日-16日在台灣台北國家戲劇院首演。
本劇由楊忠衡擔任藝術總監與編劇,冉天豪作曲與編曲,劇本改編韓豈傑,作詞為王友輝、澎恰恰、楊忠衡,導演曾慧誠,執行導演伍錦濤。其他創作人員還有伍錦濤(舞蹈設計)、黃廉棨(舞台設計)、林恆正(服裝設計)、魏世芬(歌唱詮釋指導)。楊忠衡以本劇〈夾在書頁的信〉入圍第21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
《隔壁親家》是「音樂時代劇場」製作第二部以台灣為題材的音樂劇。第一部是《四月望雨》,第三部是《渭水春風》。
  曲目表
第一幕
天公伯我問你(石龍伯)
丟丟銅/宜蘭酒令/歹所在住一世人(石龍仔、粗皮仔、眾村民)
冤家相堵(石龍伯、粗皮雄、天賜、天保、天養、招治、迎治、連治)
天公伯我問你(粗皮雄)
命運的一條線(天賜、招治)
一半的世界,圓滿的未來(招治、鄧國恩)
咱作陣來去台北(天保、迎治)
夢碎的悲哀(迎治)
管路
美夢變破網(天保、迎治)
阿兜仔保庇水底寮(村長、眾村民、粗皮雄、石龍伯)
第二幕
歡歡喜喜來辦桌(眾村民、粗皮雄)
夾在書頁的信(天養、連治)
尊嚴與卑微(石龍伯)
拆毀的記憶(粗皮雄)
盟誓(石龍伯、粗皮雄、天養、連治)
不回頭的牛(天養)
緊來去找伴(何雅郎、眾青少年)
夾在書頁的信(天養、連治)
命運的一條線(石龍仔、粗皮仔、石龍伯、粗皮雄、眾村民)
  演出時間與主要演員
2011年6月17日-18日(台中中山堂)
石龍伯:澎恰恰 飾/粗皮雄:許效舜 飾/李迎治:洪瑞襄 飾/石天保:程伯仁 飾/石天養:江翊睿 飾/李招治:張世珮 飾/李連治:鍾筱丹 飾/石天賜:謝怡安 飾
2011年4月15日-17日(台北國父紀念館)
石龍伯:澎恰恰 飾/粗皮雄:許效舜 飾/李迎治:洪瑞襄 飾/石天保:程伯仁 飾/石天養:江翊睿 飾/李招治:張世珮 飾/李連治:鍾筱丹 飾/石天賜:謝怡安 飾
2010年1月29日-31日(台北國父紀念館)
石龍伯:澎恰恰 飾/粗皮雄:許效舜 飾/李迎治:洪瑞襄 飾/石天保:程伯仁 飾/石天養:江翊睿 飾/李招治:張世珮 飾/李連治:鍾筱丹 飾/石天賜:謝怡安 飾
2009年12月25日-26日(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
石龍伯:澎恰恰 飾/粗皮雄:許效舜 飾/李迎治:洪瑞襄 飾/石天保:程伯仁 飾/石天養:江翊睿 飾/李招治:張世珮 飾/李連治:鍾筱丹 飾/石天賜:謝怡安 飾
2009年8月14日-16日(台北國家戲劇院)
石龍伯:澎恰恰 飾/粗皮雄:許效舜 飾/李迎治:洪瑞襄 飾/石天保:程伯仁 飾/石天養:江翊睿 飾/李招治:張世珮 飾/李連治:鍾筱丹 飾/石天賜:謝怡安 飾
  外部連結
《隔壁親家》官方網站
「音樂時代劇場」官方網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A%94%E5%A3%81%E8%A6%AA%E5%AE%B6_(%E9%9F%B3%E6%A8%82%E5%8A%87)

台長: 阿楨
人氣(7,216) | 回應(18)|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時評政治 |
此分類下一篇:白色恐怖的真相
此分類上一篇:公投誰不會玩

阿楨
http://www.jslm.twmail.net/(真善圖博館網站)

台灣共犯體之析判

(二)日據時台灣社會及其反對運動

   1、解構割台
  
台獨(李政權亦然)總以為滿清是以犧牲台灣的心態來割台,並認為既已割給日便不屬中國。在1995年馬關條約簽訂百年及抗日勝利五十年之際,他們不但不批判日本,反在島內及日本紀念台灣被割、感激日本占據台灣、希望日本能再支持台獨。李不但極力拉攏日本右派,甚至對中日關係極盡分化之能事,難怪李会完全附和日本右派,從南京大屠殺、慰安婦、參拜靖國神社、到釣魚臺主權。由此不難發現他們筆下有關台灣的史著、評論甚至教科書(李陳政權找他們來編的),會稱「日據」為「日治」,他們認為日本統治台灣是合法的。相反,中國接收台灣是非法的,故不用「光復」而用日本人的說法「戰後」。同樣,在反華意識主導下,教科書上自然會「客觀」地強化日據對台的建設,淡化日據對台殖民的殘暴;同時淡化國府在台的建設,強化國府對台的殖民性及外來性。
  
其實滿清割台乃「迫於事無可如何」(五九五p216),這由日本將占台看成和約的底限(p210-1),加上光緒及大臣面對日本強壓寧可多賠款非萬不得已不割地的立場(p211-2),在談判過程又竭力保台,並利用俄德英外力干涉日本(p212-4)等,可知。
  
日本對遼東半島的企圖,雖因三國為本身利益出干涉,再由中國出錢贖回,而未達成。但在割台一事上。英為聯日抗俄、俄希望日向南發展以抗英、德想聯日制衡俄英,故均不願干預(p233-5)。
  
黃秀政在《台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中除了對李鴻章的批評較苛外,其它看法類郭廷以之見。不過黃氏在解釋清廷的割地與反割地之爭時,認為「清廷之棄台此時在內外合謀之下已告粗定……亦已作政策性的決定」(九八七p35)。而郭氏則認為「似乎已決定割台」「當然,這是出於萬分無奈」。由此可知,歷史的解釋依史家的觀點和立場而不一。尤其牽涉到統獨主權及民族意識的議題,比如鄭成功、鄭經、施瑯與滿清的關係,從一開始國府史家以中華民國民族革命的立場束解釋,便將重心置於鄭成功的反清復明。再來台獨史家則將重心置於貶抑施瑯的引清入台。最後中共史家則批評鄭經的分離行徑,推祟施瑯與康熙的統一策略,並引為兩岸統一之鑑(一一六二)。
  
在以上不利下,割台不可免,即使在台官僚士紳仍向外國求援,仍無補於事(p219-223);即使滿清堅不割台,日本也必然出兵占台,這由日本禁止台灣參與停戰協定、台灣民主國成立後日本更加速用兵(p212),可知。
  
馬關條約確定割台之後,台灣士紳反對的最激烈。主政的唐景崧及主軍的劉永福,在兩岸士紳大力反對聲勢下(p215-6),半因抗日意識、半因士紳脅迫(六00p8),而於1895年5月25日成立「台灣民主國」。推舉唐為總統、士紳邱逢甲為副總統、劉任大將軍,年號「永清」以示不忘大清,並認為獨立乃「無主可依」下依「台民公議」不得已之舉。雖「改台灣為民主之國,國中一切新政,應即先立議院,公舉議員,詳定律例章程,務歸簡易」,但「仍應恭奉正朔,遙作屏藩,氣脈相通,無異中土」(五九五p226,六0一p15)。
  
甲午戰前劉銘傳等就已不斷加強在台軍力,戰啟又派福建水師提督楊歧珍及劉永福帶兵赴台,這些正規軍達五萬人(五九五p228),加上各地民兵,如能將率用命軍民合作,應有所做為,但:一、正規軍大都臨時招募,訓練紀律均差,武器雜亂單位眾多,各路軍力彼此不合,缺乏海軍,武器彈藥補給不足(p228-9)。二、更糟的是,清末勇營繼綠營之後也腐化,當兵並無強烈的保國衛民觀念,而是圖軍餉,故與日軍交戰後大多不是投降便退逃,甚至成了各地亂源,使得民兵在抗日之餘還要與它周旋(散見六00)。三、各地民兵對日軍的前進雖造成很大的阻力(ch.2),但因缺乏統一的民族國家意識、統一的指揮,加上武器戰術均不如日軍(p75)。故無法阻止日軍入侵。
  
樺山資紀於1895年5月28日從三貂角、澳底登陸至11月18日攻破民主國最後根據地台南,日軍雖付出死14600(其中4600死於瘧疾)傷二萬餘之代價(p58)。但由上述缺失,及以下見機不妙紛紛逃回大陸的官僚士紳兵勇、台北台南等大城之商紳市民歡迎日軍進城、有些地方如新竹有人同時準備「歡迎義軍」的黑旗及「大日本良民」的白旗(p69)等,可知充分地反映了當時社會基於權益取向不同的各階層及地域優先的地方主義。
  
喜安幸夫認為台灣當時缺乏統一的民族國家意識,缺乏全島命運共同體只有地域觀念(p75)。但他卻誤以為日據時的經濟發達、交通網擴充、教育普及等孕育了島民單一命運和共同的體認,尤其重回中華民國懷抱之後升高了全民一體的中國人一體感(p76),這只要看日據時反對運動及228時的分裂,尤其國府三、四十年建立的中國意識及中華民國,經不起民進黨尤其李登輝幾年的摧殘,便可知。
  
如今在台灣談什麼國家認同及意識,已是政客及媒體的騙術,對廣大的人民尤其中產階級和新人類而言生活優先,可能少有人會再上當了。雖然精英們可一再製造台灣意識、台灣情結,但終有疲乏之日,民86年4月開始的反李風潮,正反映了人民對精英們操弄台灣意識、台灣情結的不滿,只是此種不滿尚未到覺悟的地步。正因如此,李陳等政客才可一再操弄。

   2、日據反對模式由武到文之因
  
民主國雖亡,但各地反抗仍四起。首任總督樺山資紀及次任桂太郎,著重以強勢兵力掃蕩各地的反抗,但吏治腐化無能(六00p100)。
  
1896年10月14日上任的乃木希典一面整肅吏治,一面以「土匪歸順政策」及「三段警備制度」,試圖有效統治。但歸順政策主其事者陽奉陰違,歸順者常被「誤」殺及逮捕,反抗者則認為日本已疲弱才會想招撫,故失敗。而三段警備(將全島分成三等,一等區域的警備由憲兵擔任,隊長兼當地行政官。二等由憲警聯合擔任。三等由警察擔任。)實施結果,兵力分散,指揮系統及行政經費分配紊亂,被治者也無法適應軍政不一的管理方式,故亦敗。
  
繼任者兒玉源太郎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以下列方法奠定了統治基礎:
1 兒玉於1898年11月5日以「六三法」(1896年3月30日由日本帝國議會通過,賦予台灣總督特別享有立法權之法,六0二p217-8)為法源,頒佈「匪徒刑罰令」,將所有反抗日軍、破壞公共設施、火燒山林田野、殺人擄人搶劫強姦者,皆視為匪徒,主犯死刑從犯重刑(p94-5
)。1902年3月兒玉向帝國議會報告,1896-1902年治以匪徒罪者共5330人其中3480處死(四一五p161)。加上其他死因,至1902年止,單就日官方統計被殺台人達32000人(六0二p93),至於未統計者遠遠超過此數。
2 建立完備有效的警察網。到1902年,台人約300萬人,平均三千人有一派出所,警費占民政預算的44.8%(四一五p154-5)。
3 兒玉依後藤獻計,對抗日義軍採取懷柔、誘騙、分化、各個擊破等策略,並給予投降者參與工程建設的機會(p157-161),到1902年終於結束了第二階段大規模的抗日運動(六00p169)。
4 在總督府高額赤字預算及日本國內有售台的「賣卻論」下,兒玉仍說服帝國議會於1899年通過四千萬圓公債,進行台灣的現代化建設,到1905年總督府預算已能自足不需母國補助(六00p185-6)。其因是:一、透過土地調查、林野調查、整理田賦,沒收了大量土地及增加稅收。二、增加砂糖稅,鴉片、鹽、樟腦、香煙等專賣收入。以1906年歲入為例,1565萬日圓中的11.6%是地租、9.4%是砂糖稅、17.3%是鴉片收入、33%是鹽樟煙收入(六0二p92)。
5 建設南北鐵公路及港口,發展雙元經濟性產業,建立金融銀行制度,建立全島醫療衛生制度,建立公學校教育制度(六00p181-191)。
  
雖然如此,1907年之後仍發生了多次的武裝抗日,其中以1915年的礁吧年及1930年的霧社事件最慘烈,前者處死866人、後者使霧社早住民1236人只剩298人(四一五p162,178)。
  
但因日本已能有效治台,殖民雙元經濟發展的成功,少數傳統商紳及新興資本家,為謀政治權益,乃從事殖民體制內的反對運動,可是島內反對運動很快又因階級及利益的衝突而分裂。於是在日本軍國主義高漲下(之前一度有國際民族自決及日本大正民主期的利多),反對運動失敗。

   3、台灣議會運動

   (1)議會運動的過程
  
林獻堂1907年在日遇梁啟超,林受梁影響,認為反日運動最好從和平地追求以議會政治為主的各項權利下手(六0四p3-4)。1913年林在日與主張同化的板垣退助接觸,次年板垣到台鼓吹同化運動。但因板垣的同化不同於日本當局,板垣較重視自由民權,而當局則希望台灣日本化,林則希望藉同化運動取消六三法下的各種不平等待遇,加上在台日人及當局排擠鎮壓板垣領導的同化運動,故同化會成立不到二個月便被強制解散(p15-30,六0二p135-6)。
  
同化運動失敗,1918年林到日與留學生發動六三法廢除運動,但因此運動是以同化主義為指導原則,而遭一些反同化主義者反對(六0三p34),加上受到辛亥革命、民族自決、民本主義、及朝鮮獨立運動等影響(六0四p76-7),以林呈祿為主的自治主義聲勢漸超同化主義(六0三p40)。1920年兩派在林獻堂主持下於東京展開辯論,取得協調,主張以台灣議會請願運動為名來掩飾要求自治之實(六0三p35,六0四p71)。
  
議會運動於是從1921年1月30日由林氏領銜向日本帝國議會展開,長達14年共15回的請願(看來李陳政權從1993年開始的參與聯合國運動,雖在島外吃不開,但在民粹外交下,亦頗有屢戰屢敗之雄風)。周婉窈將運動分成五期:嚐試期(1-2回)、受挫期(3-5)、蓬勃期(6-8)、民眾黨期(9-12)、沒落期(13-15)。

1 嚐試期雖遭帝國議會否決,但林獻堂及蔣渭水的台灣文化協會於1921年10月17日成立,在文協的鼓吹下,議會運動在島內發展起來,當然總督府的壓力也隨之增強(六0三p72-5)。總督府除全面圍堵運動監視成員外,與運動相關者的公私職位及其鴉片、鹽、煙、酒等販賣權均遭剝奪,緊縮及控制參與者(因大多是地主、資本家、醫生,且正處島內外不景氣時)的資金,另外動員林獻堂周圍的人遊說林不要再參與運動,林受此打擊加上同志不諒解而退出。上述種種導致文協分裂,並使第三回簽署者由第二回的五百多降至二百多人(p76-80)。
2 受挫期。第三回期間成立「台灣議會同盟會」,遭總督府以妨害安寧秩序為由禁止(p81)。但同盟會在東京重新成立,總督府於是在1923年12月16日展開全島性一網打盡的大檢肅,並以違反治安警察法罪名起訴,史稱「治警事件」(p82)。表面上是法律事件,但總督府實則是以政治事件,控以主張民族自決、違憲、企圖獨立等罪名,被控者當然會試圖辯駁(p84-5)。(看看美麗島事件時國府與反對者雙方之鬥法)。治警事件雖使得議會運動在島內大受群眾歡近,在日本輿論及知識界也引起重視(p87-8)。但因官方打壓,以致第四回簽署者只71人、第五回233人。
3 蓬勃期。從第六回開始因:一、經台灣民報及文協的鼓吹,議會運動廣受民眾了解。二、官方不敢明顯地再以違憲企圖獨立等對之,運動取得了合法性。三、1925年3月日本通過普選案,給運動帶來鼓舞(p94-5)。結果請願人數由六回的782人升到七回的1996人、八回的2470人。
4 民眾黨期。1927年文協分裂成左右兩系,並由左系奪得領導權,議會運動改由7月10日成立的台灣民眾黨在幕後推動(p112)。但到1930年民眾部內的右系又另行推動地方自治運動,而左系則深受孫中山革命的影響而主張民族及階級運動並行(p112)。
5 沒落期。1931年2月民眾黨被禁,議會運動支柱喪失。楊肇嘉為主的地方自治不熱衷於議會運動(p116-7),加上日台右翼法西斯勢力高漲(p151-2),故1934年9月2日議會運動宣佈取消(p154)。另方面,總督府於1935年4月1日公佈地方自治改正案,並於10月1日實施。1936年8月15日地方自治運動也宣告停止(p155)。
  
議會和地方自治運動在日據下能爭取到的最高上限不過如下。將官派的州、市、街庄(鎮鄉)的議會,改為州議會半數由總督任命、半數由市街庄議員間接選出;市街庄議會半數由州知事遴選、半數由25歲以上男性能獨立生計及納稅年5日圓以上條件之選民選出。另外在議會之外成立由州市議員互選出的參事會,議長由州市街庄長兼任。各級議會對行政首長不能罷免及投不信任案,相反,總督有權停止各級議會,總督、州知事有權否決下級議會的決議。所以雖然1935年11月22日議會選舉結果,投票率達95.9%,市議會日人占51%台人占49%、街庄議會台人占%92%,但實質上毫無地方自治可言(六0二p155-7)。

   (2)議會運動的性質
  
議會運動參與者以中上地主、資本家、醫生、及知識分子為主(六0三附錄六,六0四p197-9)。依當時左右鬥爭來論,議會運動屬中上階層的民族自決式自治運動。
  
但周婉窈認為「在簽署人數中,低學歷及無學歷者眾多,雖然不必意謂著低收入或低階者的眾多(因傳統的士紳地主並未受日式教育或只取得低學歷),但請願運動不限於知識階層則是無可置疑的」(六0三p173-4)。簽署者約5%是公務員其中保甲又占一半,故「反映出基層社會對請願運動的支持」(p175)。除了王敏川等少數外,大部分左派不是支持就是樂觀其成(p176)。可是運動內的右系蔡培火等卻批評左系的蔣渭水不當地加入民族階級意識而導致文協分裂,也批評左派不應反對請願(六0四p145-6,282,340,347-353,422-446)。而左派則批評運動者忽略了階級鬥爭並依附於統治者(參見五八七,六0六)。
  
周氏以運動者一再否認有獨立意圖只主張體制內的自治運動,而認為「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是一個以台灣為主體要求近代式政治權利的民族運動」,「至若其最終的要求是否為台灣獨立則末可遽然論斷」(p169-170)。而黃昭堂則認為運動成功的話,「台灣就會變成一個獨立的自治體」(六0二p140)。
  
周氏忽略了獨立與否不在主觀的掩飾辯駁,而在主權歸屬及運動的實質發展。本來運動要求的台灣議會在行政權上是要遵守日本行政體制,亦即不要求各級行政首長,而只爭取帝國議會特別授權台灣議會行使立法及預算審議權,且議決須帝國議會裁可(六0三p51-6)。但隨著運動的激進化,台灣自治、民族自決等主張乃應運而生(p125-7)。日本方面從一開始的治警事件,三好檢查官便將運動定位為反日本的民族自決獨立運動,這指控獲審議第十五回請願的委員會一致認同(p145-8)。周氏本人也認為無論總督府、運動的左右系、或一般島民,均視此運動為脫離日本的民族自決運動(p166)。
  
將議會運動定位於脫離日本的民族自決運動,依主權不可分割及全世界殖民地獨立運動的理論或實際,它自然是一獨立運動。至於右系主觀上想從事體制內改革,但客觀形勢自然會迫使運動至獨立之路,當然日方也能準確地判斷。
  
其實不要說殖民地,國府之下的反對運動,由下分析可知,如能撥開各種掩飾辯駁的迷霧便能了然其自然通向獨立之路,甚至李政權亦然。所以李政權控訴什麼台灣不能加入聯合國不但是不義,且辯說加入好比東西德有助於統一。此種控訴好比國府被逐出聯合國時控訴國際政治沒有道義、好比國府的統一中國論一樣,純屬自欺欺人。且東西德的統一之因是東德在兩德及國際競爭力敗給西德而被併吞,而非同時加入聯合國,加入聯合國反而是兩個德國的體現。相反的,蘇聯同時在聯合國有多席位才是造成蘇聯瓦解的原因之一。台灣加入聯合國當然是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體現,怎可能有助於統一。以上這麼淺顯的道理,若非李登輝或台灣(安全)情結,在百家爭鳴的台灣媒體及知識界,絕不可能不被廣為人知。

   4、台灣文化協會
  
依蔣渭水自述,文協創立目的在提高台灣文化(六0五p51-2),1921年的文協會規也明文:「本會以助長台灣文化之發達為目的」(六0一p69)。文協的確也做了大量與文化相關的事:發行會報、設置讀報社、舉辦各種講習演講會、設書局、推動話劇、利用電影宣傳文化等(六0六p126-133,六0四p295-318)。
  
由於受到島外社會主義思潮及島內農工運動的影響,加上文協的文化啟蒙也造成了新舊社會的衝突,比如受大陸白話文運動影響,張我軍等批評在台舊詩人舊文學並推動白話文學(六0四p330-3)。進而主張廢漢文而只用台語文(p302),文協在1923年10月第三次總會也議決加強推廣台語羅馬字(p294)。
  
所以文協內部逐漸因階級意識、階級利益、意識形態、及連帶而來的反對運動方式等的差異而分裂。右派(蔡培火等)批評蔣渭水在左派社會主義的「牽制及蠱惑下,思想發生變化,行動也難免有出軌的行跡」(p338)。黃煌雄則認為文協參與的青年、農、工等運動,愈來愈多愈投入,才導致分裂(六0五p55)。且蔣氏本人同時批評忽略農工運動的右派犯了「衰老症」、專搞階級鬥爭的左派犯了「小兒症」(p98-9),蔣氏主張的孫中山的以農工階級為基礎的民族運動(p102)。
  
以上種種的分歧導致文協在1927年1月3日的臨時大會上被連溫卿派奪權,而林獻堂、蔡培火、蔣渭水則退出文協(六0四p340-1)。

   5、台灣民眾黨
  
文協分裂後,舊幹部於1927年2月在台中集會,由蔣渭水提案成立「台灣自治會」(六0五p108-9)。黃煌雄認為自治會綱領不但類似導致文協分裂的新會章且比它前進,但文協舊幹部為能接受呢?原因是舊幹部對大勢所趨已有所反省及自覺(p110)。
  
自治會因主張「自治主義」而遭禁,蔣氏更名為「台灣同盟會」仍遭禁。1927年5月更名為「解放協會」(之後又改名為「台政革新會」),並將綱領修改成:「期實現台灣人全體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解放」,在政策方面也有所變更(p111)。
  
革新會之後以「台灣民黨」名義申請,但日方以「台灣人全體」及「解放」是民族主義者的用詞為由而禁之,民黨於是將綱領改為:確立民本政治、建設合理的經濟組識、改除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日方對此無異議,但卻以蔣氏不得參加、參加也不能支配大局、不得搞民族主義等為「台灣民眾黨」成立的條件。民眾黨於是在宣言中聲明不行民族主義,並只讓蔣任中常委兼財政部主任,於1927年7月10日獲准成立(p113)。
  
由於成立時的宣言、綱領及政策有妥協性質(六0一p113-5)。於是在10月28日臨時中常會通過有強烈台灣自治和社會主義色彩的「對於綱領的說明,以及對於階級間的態度」兩項蔣氏的提案(六0五p1114-6)。但中常委們深知將不見容於總督府,於是接受彭英華的「綱領解釋案」,取消之前的「要求制定台灣憲法」等條文、淡化階級運動色彩(六0一p117-8)。
  
由此上述民眾黨的發展可知,黨內一開始便存在著鬥爭。民眾黨在蔣的領導下順著反對運動的激進化,逐步地加強農工階級運動的成分,這充分地表現於1929年10月17日第三次大會蔣氏的宣言(六0五p130-140,六0一p119-128)。蔣還在1930年12月30日提出將民眾黨修改成「以農工階級為中心的民族運動」的新黨綱(六0一p131-5,六0四p434-8,六0五p151-6),於1931年2月8日的中央委員會通過。但當18日召開第四黨員大會時,台北警察署長入場聲明民眾黨遭取締,理由是民眾黨已被左派主張階級鬥爭、民族主義的激進分子把持,穩健分子已退出(六0五p158-9)。

   6、台灣社會主義運動
  
台灣社會主義運動在日共、中共、第三國際的影響、支配、分化下,不可避免地鬥爭不已。新文協中的王敏川及連溫卿,因受日共不同派系的影響,而使得文協成為台共的外圍組織甚至被台共掌控,也造成文協及台共內部的分裂(六0六p189,275)。
  
日共在1922年7月建黨,1924年3月被迫解散,1926年12月重新建黨。建黨之初,日共的指導理論是山川均的「山川主義」--提出「單一無產階級論」張調農工無產階級聯盟,認為先進分子要加入無產階級,而無需拘泥於較高的目標與綱領。1926年重新建黨後,山川主義被福本知夫的「福本主義」取代--提出「分離.結合論」,主張先進行理論鬥爭,清除動搖分子(此即分離),再「結合」純粹的馬列主義者,由這些職業革命家領導工農,實現社會主義革命(p222-3)。1927年第三國際批評山川主義把共產黨解散成左派勞工運動,福本主義則將日共和無產階級群眾分離(p224)。
  
受山川主義影響的連溫卿於1929年第三次新文協大會之後,遭受福本主義影響的王敏川及台共排擠出文協(p189,215),從此文協成為台共寄生的工具,台共以合法的文協掩護其非法活動(p258)。
  
在島內反對運動激進化及社會主義化的同時,台共於1928年4月13日在第三國際指使下,由日共(因日共負有解放日本殖民地之責)指令謝雪紅、林木順等在上海成立。台共隨即提出「政治大綱」,由於第三國際對殖民地共產特別強調民族主義,故大綱除了反封建、反帝國主義、反資本主義,主張無產階級專政、統一戰線外,特加台灣獨立(六0七p215)。
  
台共為實現其獨立建國之目的,而將台灣民族界說成「中國南方移民渡台後結合形成的」民族,至於早住民已被「趕進深山」不屬台灣民族(p203)。台共批評民主國的獨立運動只是資本主義的民主建國運動(p204),之後的民族運動僅知要求自治(指議會地方自治運動)或從事文化工作(指文協)。1926年之後的農工運動雖迫使文協左傾,但這些人忽略了台灣具有殖民地及封建殘遺的特殊性,故未能正視民族解放運動及革命先鋒隊--台共之重要(p208-211)。
  
台共分析當時的階級結構,認為應以貧農及工人為主力,結合進步的資產階級、中地主、自耕農等,向日本帝國資本家、反動資產階級、及大地主等鬥爭(p206-8)。
  
台共成立後便積極地控制了文協及各式農工反對運動團體,除了造成這些運動及團體的分裂外,並在日本右翼勢力高漲背景下,加上本身因第三國際、中共、日共等之不同影響,而不斷地鬥爭分裂。最後終於在1930、31年兩次的大掃蕩中瓦解,主要成員不是被捕、逃亡大陸、就是地下化(以上詳見五八七、六0六、六0七相關介紹)。

台灣社會主義運動以上錯綜複雜的史实在陳芳明《殖民地台灣》一書中全被簡單化,陳批評中共、國府及其他不依其台獨史觀解釋者,說他們是偽的學術、歷史、社會主義、民族主义,亦即只有陳的解釋才是真的(一二五六p.15-28,248-267)。
2007-07-12 06:35:01
廢物聯盟
廢票聯盟大有可為【聯合報07.07.12黑白集】

二○○四年總統大選,簡錫堦、鄭村棋等發起廢票運動,結果,投票前一天發生兩顆子彈案,連宋僅以兩萬票的些微差距飲恨,而廢票卻達三十餘萬票。自那時起,廢票運動在台灣社會似已受到注意,因為無論藍綠陣營,原先的支持者若投廢票比率較高,便可能因而敗北。

看了馬謝在紀念蔣渭水對話會上的交鋒,人們應會發現:廢票聯盟若仍存在,明年簡直大有可為,因為投廢票比率有急劇上揚之勢。

曾口口聲聲倡言和解共生的謝長廷,面對馬英九,卻咬定「外來政權」沒有資格談本土,儼然要剝奪馬與他競選的權利。而馬英九則渾然已經忘記國民黨在台灣的正面事蹟,對民進黨假本土真貪腐的事例亦毫無火力;彷彿民進黨一祭出本土字樣,馬英九就癱在地上。

於是,這場選戰的情景是,謝長廷一面聲稱和陳水扁區隔,「走自己的路」;另一面卻仍大打族群、省籍牌,又豈會顧及如此定調其實與扁如出一轍,卻與和解共生背道而馳?而身負藍營背水一戰重任的馬英九,連民進黨種種錯誤與蠻橫都不甚敢提,又豈像在打選戰?

一些期盼台灣終能從割喉、撕裂、內耗、沉淪的夢魘裡覺醒的中間選民,或曾寄望過謝的和解共和論,現在看來恐怕只是一場誤會。而期盼馬能為大是大非力爭,以實際表現印證杭廷頓二次政黨輪替論,使台灣走向民主成熟境域的傾藍或中間選民,恐怕也頗感苦澀。

若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屆時投廢票以示抗議的比率可能高得驚人。廢票聯盟主事者何在,不該趁這股熱帶氣旋向選民進行對話嗎?
2007-07-12 10:21:38
奢談未來?
<搭起台灣與未來世紀的橋樑吧>中時社論2007.07.12 

看到馬謝兩位總統候選人第一次面對面的對話,談的卻是歷史人物蔣渭水的歷史定位,這讓我們想起一個美國總統選舉辯論的故事:

一九九六年杜爾在激烈的初選競爭下獲得共和黨的提名,向現任的柯林頓挑戰。在共和黨提名大會中,杜爾為反駁別人對他年歲過高的批評,在提名大會演說中說:「年歲是有他優勢的,就讓我來擔任與那個曾經美好之美國的橋樑吧,讓我來擔任那個彌漫祥和、信仰與信賴年代的橋樑吧,對許多認為這些從不存在的人來說,美國從不曾有過那個年代,我要說,你們錯了!而我知道有,因為我曾在那裡過,我目睹過,我記得」,杜爾運用「搭起與過去橋樑」(bridge to the past)的隱喻,除了是希望將他的高齡轉化為一種資產外,也是企圖藉由對逝去年代的推崇,突出他對現時的批評。

兩周後,柯林頓在民主黨提名大會的演說中,則刻意以「搭起與未來橋樑」(Bridge tothe future)的隱喻來突出他與杜爾相對照,宣稱他要充當與未來的 橋樑,他說:「我深愛並崇敬美國歷史上的富足與驕傲。因而我決定要帶著這些美好的傳統邁向未來。但無論如何,我們毋須還要再搭起與過去的橋樑。我們需要的 是與未來搭起橋樑,而這就是我提供給你們的承諾。所以就從今夜起,讓我們下定決心建立起通往二十一世紀的橋樑,面對我們的挑戰,同時保護我們的價值」。

花這些篇幅回顧當年這兩位美國總統候選人的對話,主要是我們最近在看到朝野政黨的總統候選人為蔣渭水的歷史角色爭執不休時,湧上心頭的最直接感受。

講實在話,馬謝兩人既不是歷史學者,對台灣史的理解也都是半調子,他們有什麼資格對蔣渭水的歷史定位說三道四呢?蔣渭水曾說過「中華民族」又怎樣?透過蔣渭水的際遇來證明「國民黨是外來政權」又是怎樣的邏輯?容我們不客氣的說,這不是在紀念這位歷史人物,而是在各取所需的消費這位歷史人物!蔣渭水活在日本殖民的年代,他個人的言行連結的是那個年代的特殊歷史情境,就算再怎麼牽強附會,也犯不著硬是拿來與當代的政治糾葛相類比吧!更關鍵的是,蔣渭水在台灣史冊中該有什麼樣的評價,怎麼說也輪不到要由兩個想選總統的人來「論定」吧!

回到我們一開始所舉的例子,我們檯面上的政治人物,是不是花太多的時間、太多的智慧去尋求「與過去搭橋」?探討過去、尊崇過去不是不重要,我們所有人不都是從某種共享的過去與記憶走過來?沒錯,這些記憶有某些是美好的,有某些是讓人傷痛的,更有某些是呈現各自表述的,諸多是非功過也是該加以釐清的,但在「與過去搭橋」的同時,是不是也該花同樣的時間、同樣的智慧,來思考一下怎麼「與未來搭橋」?畢竟政治人物如果永遠都自陷於過去的種種糾葛中,試問花一堆時間所爭辯的,會是實質的問題嗎?還是根本都是些虛無的問題?

別的例子不談了,談談愛爾蘭吧!這個在歐洲曾經被視為最貧窮落後的國家,為什麼能在上世紀末忽然異軍突起,爆發出驚人的競爭力,不僅在吸引外資上名列前茅,更成為歐盟第二富有的國家?除了他們懂得善用自己的優勢外,最主要的緣由是,他們朝野都選擇努力跳出歷史的恩怨糾葛,一起攜手前瞻國家的未來。他們能,台灣人就不能嗎?

此時此刻,全球所有主要國家的領袖都在思考什麼?稍微多留意一下國際新聞,誰都會注意到,他們戒慎恐懼所思考的是: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尋找自己國家的定位?如何避免在殘酷的跨國競爭中被淘汰掉?他們的問題清單上有能源危機、金融兼併、產業替代、智財專利、金磚四國興起……等等,對當下的台灣而言,這些課題沒有一樁是不重要的,更沒有一項是簡單的。但是試問我們朝野準備要當總統的候選人,怎麼到現在都還不在這些議題上展開討論?

珍視歷史遺產當然重要,但這絕不意味我們必須選擇停滯在過去的糾葛中動彈不得,當全世界,特別是我們所有亞洲的近鄰,都在努力與未來的世紀尋求搭橋的時候,我們何苦要不斷的藉由清算過去、消費過去來拉大彼此的距離?耗損彼此的情感?同時還蹉跎掉台灣的生機?
2007-07-12 11:10:45
塵俠
如果選戰是堅守道德+秉持正義 V.S. 奸頑虛偽+巧言令色
那是台灣民主的失敗與不幸
如果選戰結果是後者勝利
那不但是台灣名眾及後代子孫的悲哀
而且也會讓台灣的價值改觀
2007-07-12 11:42:34
版主回應
選戰怎可能堅守道德+秉持正義呢?

民主又怎會與道德正義扯在一起呢

你太屈服政治現實,不能堅信民主理想

何不反思、別被幻想騙了?
2007-07-13 07:27:34
蔡子逸
政客就是愛黃牛

朝見黃牛
暮見黃牛
三朝三暮
黃牛如故
2007-07-12 20:43:46
版主回應
詩人果然有不同時評之詞
2007-07-13 07:29:28
念情
我也來湊熱鬧
這裡在講啥東東
2007-07-12 21:20:56
版主回應
在台扯
扯台灣無解之結

時間長了金剛結也會解散
2007-07-13 07:23:27
塵俠
你沒有發現嗎
我所提的兩種幾近極端的人格特質
恰好可以分別在2008總統大選的候選人身上看到
(如果xx情結的當事人之一能不被&quot搞&quot掉的話)
這不也是另一種&quot政治現實嗎&quot
面對這種現實
我只是在想 前者作為候選人
代表了希望和理想 也還算合理
但是後者作為候選人
那可就要好好思考台灣民主的本質了
----吾非頑固 吾擇善也矣
2007-07-13 08:28:27
游丟馬撿
游錫堃不要,被馬英九撿到 >新新聞 07/07/19 文/魯袁淳

唯一存影珍貴紀錄,蔣渭水「大眾葬」過程再現
蔣朝根把紀錄片介紹給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莊永明;當時北市文化局長廖咸浩知道此事,又將影片放給前局長龍應台和五位教授看,在場人士看了都說:「要買!一定要買!當馬英九看過蔣渭水紀錄片,堅持買下版權,同時收藏家親眼目睹影帶轉拍,也就安心了。

宜蘭出身的改革先鋒蔣渭水,一生反抗外來政權,被譽為「台灣孫中山」。研究台灣史的前監委黃煌雄形容:「蔣渭水是日治時代最重要的政治運動領導人,不僅是台灣人,更是宜蘭人的驕傲。」

另外,民進黨主席游錫堃也表示:「蔣渭水是反殖民主義的民主鬥士,反對外來政權。若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敬佩蔣渭水,應該放棄一中,把中國國民黨改成台灣國民黨,才是認同台灣。」

諷刺的是,民進黨以「蔣渭水精神」批判馬英九不本土,舊的國民黨中央黨部外牆卻曾懸掛大幅蔣渭水海報。至於蔣渭水的珍貴紀錄片,收藏家原有意賣給游錫堃主政時的宜蘭縣政府,最終卻反而是馬英九領導時的台北市政府買下。

收藏家費心保存七十年

一九三一年,蔣渭水唯一的存影紀錄片,由「真開寫真館」的一名老師拍攝,全長二十九分鐘,以膠捲記錄蔣渭水大眾葬的過程。影片放映時,老台北人津津樂道的 永樂座劇場、延平北路商業街、蔣渭水執業的大安醫院、台灣民眾黨本部、圓山明治橋、基隆河劍潭美景一一重現;民眾無懼日本武警干擾,五千多人的送葬隊伍高 舉標語旗幟,自大稻埕經中山北路,一路浩浩蕩蕩步行至大直山安葬。畫面黑白無聲,格外莊嚴肅穆。

原始畫面較為震撼人心

於是,他再度找上了蔣家。蔣朝根把紀錄片介紹給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莊永明,莊看後立即與收藏家簽約,請他年底之前都不要轉賣,給市政府四個月的時間評估。

當時北市文化局長廖咸浩知道此事,又將影片放給前局長龍應台和五位教授看,在場人士看了都說:「要買!一定要買!廖向收藏家提出要求,希望再放一次影片給市長馬英九看。
2007-07-20 10:38:16
阿楨
蔣渭水硬幣不做了? 馬急澄清:沒跳票 2009-12-14 TVBS 蔣志薇

馬總統去年當選後,建議發行蔣渭水的10元硬幣,但是蔣渭水的後代遲遲等不到下文!對於平面媒體用「跳票」來形容,馬總統相當在意,今天特別澄清,發行硬幣有一定的程序,央行會依據法規,在適當時機發行蔣渭水硬幣,蔣渭水的孫子蔣朝根則說,總統的確有誠意,但也希望總統的支票既然開了,就要趕快處理。
這是去年馬總統當選後寫給蔣渭水家屬的信,馬總統徵詢家屬發行蔣渭水10元硬幣的意見,並且表示獲得同意後,會請央行辦理,當時還附上央行設計的樣式,正面就是蔣渭水的肖像,時間點在2008年,背面則是蔣渭水紀念碑,但是時間已經過了1年半,卻遲遲沒下文。
蔣渭水後代蔣朝根:「他(馬)是有誠意啦,他大概也沒料到說,過不了(立院)財經委員這一關,不過我覺得他是可以持續去推動啦,一個國家元首,當然你開出來的支票,是越早兌現是越好啦。」
總統府公共事務室代主任張國葆:「央行的態度就是說,他們會廣徵社會各界的看法,然後再根據他們的法規,簽報行政院核定,會在適當的時機來進行,所以並沒有跳票。」
總統府強調,蔣渭水紀念幣一定會發行,只是時間問題;根據了解,最早央行打算發行總統就職紀念套幣,但馬總統認為沒有必要,反而是建議發行對台灣民主發展有貢獻的歷史人物,例如蔣渭水紀念幣,家屬滿心期待,卻等不到央行下一步,如今還是消息見了報,央行才和蔣渭水家屬聯繫,也難怪家屬會感覺不受尊重。
2009-12-15 08:11:59
版主回應
10元硬幣新風貌 發行蔣渭水紀念幣 2010-07-02

中央銀行發行局今(7/1)日宣布,為紀念台灣民主與文化運動的先驅蔣渭水先生,將自8月5日起,發行面額10元的「蔣渭水先生紀念流通幣」5,000萬枚。
中央銀行副總裁楊金龍指出,本次央行發行的「蔣渭水先生紀念流通幣」的規格及圖案,規格為銅鎳合金,直徑26毫米,重量7.5公克,全絲邊,面額新台幣十元;正面圖案為蔣渭水肖像,上緣鐫「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下緣鐫「蔣渭水先生(1891-1931)」。
在背面的圖案部分,上緣以如意邊框圍「國泰民安」及「風調雨順」兩組隱藏文字;面額10圓之0內有兩組隱藏圖案;下緣鐫盲人觸摸點。幣面向左、右輕轉,隱藏文字及圖案即可漸次顯現。
央行指出,該紀念流通幣將會與現行10元硬幣同時流通,民眾可至各地台灣銀行兌換;每次可兌換壹小捲,也就是50枚,合計為新台幣500元。另外,明(100)年將再發行建國百年流通幣,面額同樣為10元。
累計今(99)年以來,央行累計已發行兩種面額10元的紀念流通幣,之前為蔣經國紀念流通幣,現在則是蔣渭水紀念流通幣,同樣都是5,000枚的發行量。
根據民間集幣社業者指出,紀念幣和一般流通幣的最大差別,是紀念幣為限量發行,流通幣則為無限量發行,一般民眾拿到紀念幣後會收藏起來,比較不容易在市場上流通。
但是,就算民眾拿著蔣渭水和蔣經國紀念流通幣去購物,同樣也有10元貨幣的交易功用。
根據央行發行局的計畫,明年元旦,還將發行全新版的建國百年流通幣,屆時,新版的建國百年流通幣,將會逐步取代,現行流通的蔣中正版10元流通幣。
2010-07-03 12:20:18
阿楨
藉蔣渭水之語提醒蔣為文【聯合晚報╱社論 2011.05.28(另參本館: 福佬沙文主義

成大蔣為文教授指黃春明「可恥」事件,繼續延燒。蔣為文公開嗆聲之後,隔天上電視政論節目,衍生他的說法,指中華民國不改名就是個外來政權。這番立論毫不新鮮,據以作為他所熱愛推廣的「台語文」之立論基礎,卻未必人人贊同。就算設立了台文系的成功大學,也指蔣之言論為其「個人行為」。
同樣姓蔣,並且身為台灣人前輩的,有位蔣渭水。蔣渭水的肖像去年發行在10元硬幣上,這個「蔣渭水紀念幣」代表了他對今日台灣的貢獻,也代表了今人對他的紀念。蔣渭水的故事,倒可以讓蔣為文作為參考。
蔣渭水幾乎一生皆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他在創立文化協會後出版會報第一號上,寫了一篇著名的「臨床講義」,將台灣喻為一位病患,稱其原籍是「中華民國福建省台灣道」,而其遺傳則是「明顯地具有黃帝、周公、孔子、孟子等血統」。正因受日本殖民之苦,蔣渭水在讀總督府醫學校時,就跟杜聰明、翁俊明等合請一位大陸老師來學習。不只是蔣渭水,台灣民報在東京創立時,蔡惠如替創刊號寫下創刊宗旨,就說堂堂的漢民族怎能不懂自家文字。
國民黨政權來台,初期的威權統治,包括白色恐怖的歷史,的確令很多台灣民眾失望不滿。但「政治」的負面影響之外,從文化角度而言,就算蔣為文等人今日所堅持定義的「台語」,並不是沒有漢字的依託。如果只因為痛恨政權,就連文字也寧可依附羅馬拼音,難道就有「自主性」可言?蔣教授可能忘了,台語本叫河洛話,用它唸唐詩最合詩的聲韻與感情。元、清兩個起始於「非漢人」的大帝國,都消滅不了漢字,則「愛台語」非以輕蔑漢字、仇視漢字為手段嗎?
這兩日陸續有推廣「台語文」、「台語文學」者,補充蔣為文的觀點,可看出並不非要以「站在漢字的對立面」作為唯一手段。以台灣今日多元化和強調族群融和的情境來說,不必因不同立場就互罵可恥。蔣渭水的文化意念未必能感動蔣為文,但希望蔣為文不至於認為蔣渭水可恥。
2011-05-29 12:25:49
版主回應
各界名人誠摯推薦《我是油彩的化身》 2011-10-13

以臺灣美術巨擘陳澄波的傳奇人生為主題的原創音樂劇《我是油彩的化身》,十月起展開全臺巡演,各界名人皆熱情支持。臺北演出場包括總統馬英九,副總統蕭萬長賢、立法院長王金平、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等人皆到場全程觀賞。其他知名藝文界人士如白冰冰、蔡琴、澎恰恰、許效舜、卜學亮、唐從聖、王彩樺、蕭煌奇、陳樂融、曾寶儀、僅雯、劉亮佐、顏嘉樂、呂曼茵、黃志瑋、余秉諺、錢帥君、巧克力、巨砲、安唯綾、小蝦等,也同為現場座上嘉賓,並表示深受感動。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的董事長,也是陳澄波的長子陳重光,可說是對於本劇最感同身受的觀賞者。陳重光表示,他以前從來沒想過父親的故事可以搬上大舞臺,透過歌曲,舞蹈的方式來對大家訴說。演出時,陳重光所有家人,皆對演出效果感到驚喜,這一切已遠遠超過他們原本的預期,不但劇中場景忠實呈現了當時的景象,飾演男女主角的洪榮宏與高慧君,兩人在劇中的氣質形象也與他父母十分相像,如同他們真實重現眼前,激起了陳重光對父母許多過往的回憶與思念。
本劇由嘉義市政府策劃,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執行,由果陀劇場演出,長榮交響樂團現場演奏,梁志民導演,與知名劇作家王友輝編劇作詞,音樂人陳國華作曲;由首次參與舞臺劇演出的金曲歌王洪榮宏擔綱男主角陳澄波,金鐘影后高慧君飾演女主角張捷。為了帶給觀眾最具震撼力的演出,國內知名指揮家郭聯昌,帶領具國際演出水準的長榮交響樂團現場演奏,聽覺與視覺相融合,更增添本劇的張力。梁志民導演在舞臺的製作上,使用了最新科技的投影技術,高達兩萬流明的強力投影設備將有層次並生動的呈現出陳澄波的生活場景及油彩畫作,以音樂、歌舞、影像,重現陳澄波真實且精采的生命歷程。
總統馬英九於臺北場結束後於後臺向演出團隊致意時,認為劇中所有內容,無論劇本、歌曲、舞臺、燈光、演員演出等,一切都非常美麗。透過此齣音樂劇,政府用藝術的方式撫慰二二八事件所造成的傷痛,並且讓世人可以用另一種新的角度,來看待這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副總統蕭萬長則盛讚陳澄波是永遠的嘉義之光,是值得所有嘉義人回憶的藝文泰斗。此劇除了彰顯出陳澄波在藝術上的重要性,也可看出嘉義市對於文化藝術的重視與努力。立法院長王金平,更親自出資包票,以行動支持優質戲劇。他認為這齣劇代表了社會對於政治安定與人民追求幸福的期望意象,不但提昇了嘉義的文化水平,也透過藝術重現、勾起嘉義人的歷史情懷,實屬可貴。
藝人白冰冰表示,儘管之前已看過完整的彩排內容,但她表示每次欣賞演出後,總是會深受陳澄波的故事所感動,忍不住落淚。白冰冰說,她認為陳澄波是所有臺灣人都應該知道的一位人物,「無論你身在何方,都應該進劇院來,認識陳澄波,了解他的故事,了解我們臺灣的歷史。」目前也同為舞臺劇演員的卜學亮,說無論是洪榮宏與高慧君的好歌喉、悅耳的歌曲、優美的臺語歌詞或國際級藝術家的畫作,都令他印象深刻。作家陳樂融說,長榮交響樂團的現場演奏與經典畫作相輝映,精采萬分,編劇王友輝所創作的典雅歌詞尤動人心。演員唐從聖認為,這是一齣具有精緻現代手法的舞臺劇,陳國華老師的編曲跳脫了傳統臺語歌的框架,為這齣戲更加增添了流行味,非常值得一看!

(楨:以下政批《夢想家》!另參本館:誰的國慶? )

我是油彩的化身音樂劇-避重就輕,侮辱藝術與陳澄波

此為師大拿到計畫,委託果陀劇場演出,音樂劇中演出的部份:
1. 陳澄波很浪漫的追求藝術,把妻子留在台灣,到日本學習美術,強調浪漫與家庭觀
2. 在日本學畫時很努力,畫圖很有名
3. 228時,做為和平使者代表
4. 結束
從演出內容不深入觀之,編劇的導演,沒有瞭解陳澄波?以為演員穿得美美的來唱歌、跳舞、歡樂氣象,就可以呈現油彩的化身-陳澄波,其實是對陳澄波和藝術的侮辱
一位台灣人到日本拿到帝展,台灣人的感受如何?這是一個很好的課題,到底這位藝術家在追求什麼?
去中國教書約3-4年,就回台灣,他的想法又是什麼?
畫作多是嘉義(故鄉)的景,他在想什麼?
國民黨時代,他競選嘉義市參議員,一位藝術家參選政治,他的心情又是如何?
國民黨的軍隊來了,發生228,去嘉義水上機場當和平使者談判,被國民黨政府抓起來,槍殺,為何會如此?
被槍殺後,家人的生活又如何?家庭怎麼熬過那段艱苦的日子?
陳澄波是228唯一一位消逝的藝術家,但編劇為了迎合國民黨,不敢演出真相,避免衝擊國民黨嗎?
國民黨利用完莫那魯道,又要利用陳澄波了嗎?
http://twnathan.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24.html
2011-11-27 09:26:25
阿楨
蔣渭水紀念會小英缺席 馬搶本土光環2011-08-06 中國時報 鄭閔聲

 一場本該由馬蔡同台演出的蔣渭水逝世八十周年紀念會,因為蔡英文婉拒出席,變成馬英九一人獨挑大樑。主辦單位希望超越藍綠、傳承台灣精神的宏願無法達成,馬英九則獨享本土意識光環,蔡英文的選擇頗令人費解。
 蔣渭水窮盡四十一年短暫生命,投身非武裝抗日,成為廣受景仰的反殖民運動領袖;國內最先致力於研究蔣渭水生平的正是兩位「老黨外」要角黃煌雄、康寧祥。
 正因蔣渭水對黨外到民進黨一路下來的傳承意義,民進黨執政後,首度舉辦蔣渭水逝世七十周年追思會,陳水扁就以總統身分全程參與,日後多次重要活動,蘇貞昌、謝長廷等民進黨內要角也從未缺席。
 馬英九近年來力圖聯結本土意識,例如他積極參與二二八紀念活動、不時參與白色恐怖受難者追思儀式,過去也曾以國民黨主席身分,兩度參加紀念蔣渭水活動。昨天馬致詞時強調,「希望人民不要忘記我們的歷史。」更是想透過連結蔣渭水精神,緩解部分人士對國民黨「外來政權」的質疑。
 當然,蔡英文安排其他行程而婉拒出席,並不代表她不重視蔣渭水及本土意識,但蔣渭水長子昨天當面稱許馬英九「誠實面對歷史,認同民主與台灣這塊土地。」確實填補了馬亟需被肯認的「台灣認同」 。
 排除選舉考量,對蔡英文來說,黃煌雄這位從政數十年的老黨外,怎麼說都是民進黨的前輩大老,黃煌雄也一再強調,會以相同規格接待馬蔡兩人,可惜蔡英文最後仍然婉拒出席。黃煌雄雖然表示尊重,但其內心的失望可想而知。

另參本館:蔣渭水真相? 馬的原鄉精神
2011-08-06 10:02:41
版主回應
我是油彩的化身(楨:以下多為吹毛挑骨之評!)

劇本已經差到沒有任何東西能挽救的地步了。音樂雖然不錯(我是說作曲,不是演奏者),舞台設計也還可以(陳澄波的畫非常具有穿透力,但如果拿掉畫家的畫還真不知剩下甚麼......),但這齣戲的呈現跟龐大的宣傳完全不成正比。
首先是主角們演技都非常非常的差,連節目單上號稱金鐘影后的高慧君也是,木訥、無感情、背稿式的唸白、含混模糊的口白,一個完全沒有演過戲的人演戲之前難道都不用上一點表演課程嗎?洪榮宏唱歌的確很好聽,當初會買票也是衝著他去的,但這畢竟是齣音樂劇,不是單純的演唱會,完全沒有演技的可言的表演讓人難以接受。高慧君最大的問題就是音不準音不準音不準!不只是跟洪榮宏驚險重逢的一幕,很多首歌她的key根本就不對!(洪榮宏也有一兩首歌key跟樂團合不起來)或許演唱者跟樂團中間的差距頂多是小二度或是大二度音程,但不管怎樣就是不諧和(嘿但也別以為差到大小三度音程就可以逃過= =+),高音很多處都非常乾,聲嘶力竭到粗獷的地步,戲本身給人的情緒蘊積又很極淺,硬裝出來的聲嘶力竭只讓人忍不住冷眼。看戲的時候幾度覺得怎麼反而一些配角表現都還比較出色,翻開節目單介紹,不少都是師大表演所的學生......嗯,只能說除非天才,不然表演也是需要花時間、苦工學習,不是靠名聲就可以演得出來。
不過阿嬤可不可以找老一點的人演?找這麼年輕的小姐來,雖然肢體上扮得不錯,但一開口就是假,一開口唱更明顯,這是天生的侷限不能全歸咎演員,既然如此,那可不可以找別人演阿嬤,讓她演別的角色!五年前我在國父紀念館看劉曉慶演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就覺得某些天生條件還是很殘忍的,劉曉慶演十七八歲的玉觀音真是一點說服力都沒有,雖然表現得很輕快,但一開口就是阿桑的嗓子啊!
音樂大致編得不錯,但陳澄波去東京習畫那首日文歌的調性,擺明是台灣那卡西,一堆台語對話中突然竄出原住民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整個情境根本不合理。最有情境的地方是陳澄波要被槍決時真的非常感人(整齣戲最讓我感動的也就洪榮宏最後唱的這首歌)、不捨。不過樂團常常讓人捏一把冷汗,序曲一開始就非常不整齊,每個聲部各拉/吹各的(喔當下突然覺得TSO好強),銅管「依序」出聲(譜上真的是寫依序嗎......),死氣沉沉、沒有流動性、呆板至極,直到人海戰術出場唱鬧熱滾滾的嘉義市才拯救了樂團的不濟,不過樂團一下,常常蓋過舞台上演員講話的聲音,根本聽不到講甚麼,舞台兩側的字幕亮度又很暗、排得也很密,總之就是聽也聽不到、看也看不清,這種技術性的事事先可以多一點考量嗎?講到字幕暗,最後陳澄波絕筆信(?),投影出來的亮度也太太太暗了,根本看不清楚陳澄波寫了甚麼,要彰顯的又因為一個技術性問題而弱掉。
之所以樂團一下,演員講話就糊成一團聽不清楚,除了樂團聲音大、演員聲音小,麥克風調得不夠適宜以外,演員發音差也是問題!到底有沒有請台語老師來正音啊?!沒有念到對的音(共鳴),字就很難清晰的傳到遠方,演員們真的有花時間用心讀劇嗎?六年前我看綠光劇團人間條件二,最大的驚詫就是語言(其他姑且不論),原來這個我從小熟悉的語言是一場未完成的藝術,需要人們去發掘,而台上的黃韻玲、李永豐作到了。回過頭來,《我是有油彩的化身》在語言詮釋上實在很淺薄。再來台語音樂劇的前輩們,如:《四月望雨》、《渭水春風》等,難道都沒有給他們一些啟發、一些感想嗎?
而劇本真是糟透了,以人物為中心的演出難道就一定要用編年體方式嗎?國、高中國文課本學過一堆倒敘、插敘,老師上課在講都沒在聽就是了?在硬要用順敘法的方式下編劇,只好又設計出一個穿梭古今的人物──阿慶,不斷在各個場景之間作「場景解說、人物情緒提示」,這不是一場「戲劇」嗎?請用演的不要用說的!如果要聽說的我去聽廣播劇或是評彈就好了。另外,在這個年代繼續維持戒嚴時期的作法,將一個人神格化是非常不明智的作法,一點小契機就「我以後一定要做大事」,真充滿了蔣公看到魚兒往上流就奮發向上的精神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偉人傳看來充滿隔閡與扭曲,一個人最美的是在人情間糾纏迤邐產生的虹彩,而不是扭曲後充滿聖人神格的心思。虛偽的情感讓我完全無法感動,幸好我本來就對陳澄波很有好感。此外,許多橋段都非常的功能性、匠氣,如原住民突然跑出來跳兩圈就又回後台,學生除了送完雨傘從此就掰?
另外,這個節目居然是嘉義市政府先設定要以陳澄波為主提,再透過「招標」方式製作,這樣的製作方式還真特別。不過我覺得不管他的製作目的為何,只要可以作出好戲就算為政治服務也還能接受,最不好的就是替政府(花納稅人的錢)作出不好的戲,這樣才讓人懊惱。同樣情節簡單的好戲也可以作得溫馨、深刻,而不是靠濫情、狗血來搏掌聲。
http://lyande1109.pixnet.net/blog/post/29220850
2011-11-27 09:23:00
阿楨
(楨:呆歹彎一群見不得人好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另參本館: 馬文化政策 《數位內容》 《閒置空間‧新造化》 《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 《臺灣劇場筆記》 誰的國慶? 誰的跨年 2012大選
本館文化邏輯如下:
1.國家最好不要有任何意識形態政策,故宗教/教育/文化…部皆應廢!
2. 要的話也不應均養一群文化廢物/流氓,而應依藝術/市場機制優勝劣敗!)

盛情相挺丟官 賴聲川卻神隱旁觀 2011-11-19 中時

 賴聲川目前人在大陸帶領劇團巡迴演出《寶島一村》,昨天下午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宣布下台的同時,賴聲川剛貼了文談到劇團瀋陽演出大受歡迎,歡喜之情溢於言表。相對於他在台灣拿納稅人的錢,辦了一場令人瞠目結舌的盛會,讓當初尊重創作自由的政務官倉皇下台,卻滑溜溜地晾在一旁,宛如路人甲,著實讓人看傻了眼。
 盛治仁如此情義相挺,賴聲川徹頭徹尾像忍者龜一般,僅委託劇團經理說自己「不碰預算、只管創作」,或發布一封形同打空拳的公開信,不針對外界疑慮加以說明,而是牽扯已逝作曲人陳志遠,末了還來上一句「台灣要加油!」
 即使盛治仁最後落得被高層示意辭官,難堪至此,賴聲川還是不願出面說明,照例透過妻子發言,將爭議導向大選政治,試圖脫身。
留言:
「夢想家」2夜2億燒掉的豈止是盛治仁的官帽?藝文界被操弄成這樣的反應,損失的只有盛治仁?藝文活動本來就是要燒錢的,過去政府單位對這方面是比較小氣,老農津貼有選票而且區塊非常清楚,所以每逢選舉就成了要脅的籌碼,連排富都不必了!藝文界就不同啦,有明顯的區塊而且各懷鬼胎,人人都想多分一點,人人都妒嫉別人多分了一點,現在好啦!以後的文建會可好幹啦!管你是聖賢才智貧庸愚劣,通通一樣多,沒人再爭啦!藝文界?活該啊!

丁乃竺:選後說明 檢調資料解夢 2011-11-19 中國時報    

 丁乃竺表示,整個團隊承受很多壓力與誤解,賴聲川會選擇沈默,並非心虛,「因為現在台灣一碰到選舉期間講什麼都會被過度解讀或引發更多誤會。」加上過去這段時間以來,外界提出的輿論批評,「讓我們感覺沒有人願意溝通、傾聽我們,感覺說什麼都是枉然,所以我們也是背負很大的委屈與勇氣選擇沈默。相信在選後,等我們說明白,大家也能明白的。」
 此外,對於賴聲川聲稱「不管預算」遭到議論一事,丁乃竺說:「請同情一位一直專心創作的藝術家吧,他不是不管,是真的不懂,所以劇團內部才需要分工啊。」
2011-11-26 12:19:09
版主回應
台灣藝文界(的廢物/流氓):李仁芳接文建會主委 是瞧不起這個專業2011-11-19台灣英文新聞(楨:自由報系!另參本館:自由造假)

對於代理主委李仁芳,不少藝文工作者都抱質疑態度,指李從企管學界出身,有著學者的「傲慢」,他是因應馬的競選政見文化創意產業而來文建會,但他對文化更不理解。張鐵志表示,主委繼任人選將是他們監督重點。
策展人胡永芬表示,李仁芳是非文化出身,這種任命思維根本就是瞧不起這個專業,且「盛治仁下台未對其他訴求作說明,看不到馬團隊真正的反省。」

曾志朗救得了火?藝文界疑慮多 2011-11-20 中國時報

 行政院緊急指派政務委員曾志朗接任文建會主委,藝文界褒貶不一,普遍而言疑慮多於支持,除了曾志朗所學並非藝文專業,懷疑他對台灣藝文環境現況了解不多。
 在眾多疑慮聲浪中,明華園團長陳勝福對曾志朗的出任予以肯定,「曾志朗很好,他當過教育部長,歷練夠、能明白文化薪傳和教育養成的關係。

重振形象 藍3部曲轉守為攻 2011-11-19 中時

 大選進入最後兩個月之際,馬英九高舉著亮眼的不分區立委名單,從挨打一個月的泥淖中掙扎站起。這是國民黨重擺陣式的第一步。以公布不分區名單做為起手式,國民黨先擦亮訴求清新改革的旗幟;緊接著的老農津貼大逆轉,以「打不贏就加入」的戰術,為國民黨止血。
 接下來的第三階段,也是這波戰略的關鍵,則是以盛治仁請辭獲准為開場的「部隊重整」,搭配不分區名單進行內閣人事調整,並強化政府改革的決心與形象,藉此重塑行政團隊,進入作戰狀態。

藝文界:開始檢討文化政策 2011-11-19 中國時報

 「終結百年煙火,開啟文化元年」連署活動由「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推動,發起人包括鴻鴻、作家張鐵志、策展人徐文瑞、賴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周馥儀等人。
 在活動網頁上,有人雖然加入連署,但也表示並不全然贊同連署內容,因此也不斷出現新的意見訴求及進行辯論。    
回應
現在是要限縮文化產業的補助是嗎? 奇怪,文化事業受補助,非文化圈的人認為文化補助浪費就算了,文化圈內人居然也在鬥爭被補助多的,沒想過藉此來整體提高文化補助的水平? 像極了共產黨的無產階級革命鬥爭—我沒錢也要讓你沒錢,卻不是你有錢我也要跟著有錢?...
相關新聞
盛治仁下台 藝文界搶文化預算

終結百年煙火,開啟文化元年:藝文界對台灣文化政策的九大要求
【連署宣言】
這些年來,政府的文化政策一貫偏重硬體建設,更越來越走向煙火式、節慶式的空洞活動,「瘋園區、飆節慶」以人潮表象替代文化紮根,缺乏國家長遠文化發展的認真思考。這表現在越來昂貴的煙火秀、美術館以參展人數作為主要標準。「建國百年活動」將這個邏輯發揮到淋漓盡致,《夢想家》更淪為只是一場超級昂貴的政治秀,缺乏深層的藝術價值。
再者,過去十年,政府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讓市場產值成為衡量藝術價值與公共資源分配的主要標準;文化政策逐漸從創造力培植轉變為以人數和產值取向為主要目的。
我們對台灣文化政策提出九大要求:
1. 要求現任主委下台
2. 要求文化預算提升至4%
3. 要求三黨候選人針對文化政策進行辯論
4. 要求補助正常化
5. 要求正視藝文多元性,均衡藝文預算分配
6. 要求文化政策重視「培養文化生產者」
7. 要求文化政策制定與執行均受全民監督
8. 要求暫停並全面檢討所有文化園區發包案/文創院的組織與功能
9. 要求終結文化建設的閒置浪費與畸形發展
http://renewtwculture.blogspot.com/

楊照:避菁英、品味唯恐不及的選戰2011.11.19聯合報 楊照(新新聞副社長兼總主筆)

台灣的選舉,持續朝著更加「民粹」的方向發展,這是個清楚的事實。最能夠顯現這項事實的,弔詭地,正就在於今年選舉中很少見到「民粹」兩個字,很少聽到對於「民粹」的批評。
別迷信菁英,用一種平等的眼光來看待這個社會,不是壞事。不過選舉選到這樣迴避菁英唯恐不及,顯然也不是什麼健康的好事。
第二樁可惜的,是如此全面擁抱「民粹」,必然敗壞社會的基本文化品味,並且壓縮文化藝術精緻發展的空間。「夢想家」事件最根本的肇因,其實就在品味,主事者以為有大型活動,讓很多人可以參與熱鬧,就可以合理化兩億多的預算,背後是再「民粹」不過的邏輯,並且先入為主覺得只要在「民粹」邏輯上站得住腳,藝文界的菁英意見、品味批判就不足為恤。

(楨:熟令馬民粹?呆歹彎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致之!賴劇叫好叫座雅俗共賞,反之者自己叫爽而已!另參本館:臺灣人要騎那種馬? 民粹亡臺 庶民經濟)
2011-11-26 12:19:33
圖博館
蔡英文賀歲春聯被指錯字台灣作家:爸媽沒教你識字嗎?

據中國台灣網2016.12.31報導,為迎接雞年到來,台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依慣例,印製了賀歲春聯及紅包袋。蔡英文辦公室30日公佈春聯和紅包樣式,春聯印有“自自冉冉、歡喜新春”賀詞。蔡辦發言人黃重諺美滋滋宣稱,春聯的靈感是來自於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於1915年所創作的漢詩《乙卯元旦書懷》。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台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印製的春聯文字取自台灣文學。但誰料蔡辦的春聯和紅包袋一經公佈,竟立刻招來台當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附屬機關——台灣文學館館長的狠狠打臉。台灣作家張大春更是直言:爸媽沒教你識字嗎?
  黃重諺昨日介紹蔡英文上台後,台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發布的首款賀歲春聯及紅包袋時說,“冉冉”代表“冉冉上升”,相信不管哪方面,台灣和每個人會慢慢的有所提升,通過漸進改革和穩健轉型印象,表達每個人都有不同成長的意涵。
  台灣文學館館長廖振富在Facebook發文,質疑該“春聯”有3大問題:
一、“自自冉冉、歡喜新春”這八個字,上下兩句並不相對稱,不是“春聯”,只能稱為新年的兩句吉祥話。對聯的上下句必須“兩兩對仗,平仄相反”。
二、賴和原詩的這兩句:“自自冉冉幸福身,歡歡喜喜過新春”,原文可能是“自自由由”誤寫成“自自冉冉”,因為“自自冉冉”是前所未見且語意不通的詞。
三、至於“冉冉”的意思,有以下幾種常見解釋,1、柔弱下垂的樣子。2、行進的樣子。3、歲月流逝的樣子。4、逐漸緩慢的樣子,如“國旗冉冉上升”。黃重諺引用的是最後一個常見的用法,但“冉冉”本身並不能解釋成“上升”。
  “總統府”辯稱無誤:我們有出處
“總統府”公佈的賴和基金會出品的版本。
學者再批:錯、錯、錯,連三錯
東華大學教授、作家須文蔚在臉書貼文指出,“總統府”原本說依據手稿,後來拿出的是賴和基金會出版品的印刷文字,多方比對就知道,該事件乃是“錯、錯、錯,連三錯。”
成大台文所林肇豊博士貼出的賴和手稿複印件,裡面是“自自由由”,但“由”字跟“冉”字很像。所以,須文蔚說,應該是“總統府”引用的書籍出版時打錯字了。
2017-01-01 10:51:54
圖博館
須文蔚指出,根據成大台文所林肇豊博士貼出的賴和手稿複印件,此事第一錯是:書籍出版時打錯字;第二錯是“總統府”編選今年春聯時,沒查證,書法家寫了,還印出。第三錯是,經台灣文學館館長廖振富提醒,“總統府”發言人與幕僚沒找台灣文學專家查證,又辯稱無誤,直接發言。
  須文蔚表示,總統府製作春聯看來是小事,但這是彰顯領導人新年祝福的心意,絕非小事,凸顯了古典文學知識的匱乏已成為“常識”。他指出,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這不是賴和手書漢詩時,一定會有的質感?
  須文蔚指出,“存疑”與“求真”是這個時代必要的功課,在研究賴和此詩時,後世學者深知相對於“日本人”而言,“台灣人”是受到“鞭策牛馬身”,因此,賴和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享有一個“自自由由幸福身”,成為“自在無憂幸福身,端居樂業太平民”。(可參《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學論文集》東海大學中文系,文津出版社, 2003 年- 571 頁。)
  台灣作家張大春:爸媽沒教你識字嗎?
對此,台灣著名作家張大春大筆一揮,寫了一首詩嘲笑:“昔年笑看音容苑,今歲驚羞自冉身。'總統府'中唯白目,為誰歡喜為誰春? ”
張大春下午在臉書上以“爸媽沒教你識字嗎”為話題,並表示:“人家自自由由,你自自冉冉,還發明了個荒腔走板的說頭,'總統府'你也真是太自由了。”
他也提到上次惹議的“桃園機場賦”,“那樣不倫不類的東西、到今天還掛在'國門'之上,就是由於當政者一向不識字,不解意,不通文,不學事,沒有教養——也就是四不一沒有。”
張大春受訪時表示,自己的看法都已表示在臉書上,“這爛笑話真不值得我多說什麼啦!”
  回應
不但英文菜,中文也不好
人家是日本人啊,正常,有這水平不錯了。
這不想當中國人了,自然連中國字也用不好了
這臉打腫了吧,不過就那德行也是死鴨子嘴硬到底的
自冉的燈塔!自燃的燈塔……
民王自冉方歲!
不愧是中華傳統在台灣
http://www.guancha.cn/local/2016_12_31_387127.shtml
2017-01-01 10:52:16
阿楨
一個蔣渭水 藍綠白各取所需 2019/08/05 中國時報

  近日因為台北市長柯文哲宣布成立台灣民眾黨,刻意與日據時期社會運動重要領導人物蔣渭水創立的政黨同名,而使得「蔣渭水熱」又掀起一波高潮。
  2001年,陳水扁以總統身分出席蔣渭水逝世70周年紀念會;2005年馬英九台北市長任內拍攝蔣渭水紀錄片;2006年扁政府將國道五號改名蔣渭水高速公路;2010年馬英九總統任內發行蔣渭水頭像10元硬幣……。
  1976年戒嚴時期寫成《蔣渭水傳》的促轉會前主委黃煌雄表示,國民黨來台後為維持一黨獨大和社會穩定,視台灣近代民族運動為禁忌,根本不提當時被戴上「左派」帽子的蔣;證諸高中歷史課本,1983年版本反抗日本統治只提到連橫、林獻堂和羅福星。
  1987年解嚴,3年後歷史課本首次出現「228事件」,蔣一直到1993年版本才露臉,列在林獻堂後面,且無論是連林羅或蔣都只有短短一句。
  1997年國中《認識台灣》試用本,蔣名字僅出現一次,林卻出現3次,還附大頭照。此時蔣仍只是「陪襯」林獻堂。
  1999年起開放民間編寫教科書,蔣開始「復活」。2001年龍騰版高中歷史下冊,林看似仍凌駕蔣,但後者篇幅變多,不但談及其早年生活,還認為他是「日據時期最有活力和魅力的政治領袖」。
  之後10年蔣的歷史地位大躍進,2011年南一版提到蔣1923年治警事件,以及1927年創建台灣民眾黨。至此蔣再也不是陪襯,而是主導者。
  今年9月登場的108新課綱南一版,認為蔣和林是推動日治時期政治與社會運動的「左右手」;龍騰版更認為治警事件是「日治時期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社會運動,其中自治主義的主張,初次凝聚了『以台灣為獨立體』的思考觀點」。
  綜觀來看,蔣短短40載生命當中,思想經過多次轉折:無論是早年自認受到漢文化薰陶、中期從文化面堅決反對日帝侵略、或是晚期逐漸左傾,都是蔣。但一個蔣,不只歷史課本各自表述,藍綠白也各取所需--藍取其抗日民族情懷、綠取其本土性、白取其醫師從政的天命--事實上蔣抗日卻未有武裝行動,其民族自決絕對不是現今的台灣自決,而「醫師從政」則輕巧忽略蔣的宏大抱負。
2019-08-09 07:39:00
阿楨
石文傑》藍營縣市抵制「台獨課綱」! 2019/08/07

  民進黨透過頒定108年高中新課綱,陸續推出新的高一歷史課本,堂而皇之灌輸青年學子早已過時的台灣地位未定論,否定《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的效力,宣稱《舊金山和約》、《中(台)日和約》未明定台灣的歸屬,為台灣獨立預留法律空間,不啻表示台灣國名國號未定。
  其實這只是台獨政黨在自己暗爽,自欺欺人,完全無視國際現實與島內外情勢,現今世上主要的大國和小國約160餘國承認中共,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定建交公報時,中文版都承認台灣是中國的領土,雖然外文版有的寫認知(acknowledge)或理解(understand),未寫承認(recognize),但依國際條約中英文版地位平等,相同有效,不能否定其效力,這是台獨人士必需要面對的事實。
  其次南一版高一《台灣史》第136頁:「我國現今領土主要由台灣、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太平島、東沙島等島嶼所組成…。」據《中華民國憲法》第4條明文:「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教育部這一課綱及已審定通過的課本,是公然進行「法理台獨」,搞「固有」與「現今」兩字之異,公然變更《中華民國憲法》中的「固有」疆域,不但中國大陸不見了,連釣魚台群島也消失了。就教育部審定的高中課本而言,台灣在法理上顯然已從中國分裂出去。這嚴重觸犯憲法,恐不只是教育部長潘文忠一人所擔待得起的罪刑,蔡英文總統與民進黨立委諸公都得擔負分裂國家與喪權辱國的罪名和後果。
  當年民進黨執政的縣市公然抵制馬英九總統的課綱微調,拒絕新課本,為何如今國民黨執政的15縣市不敢如法炮製,拒絕蔡英文違背憲法的台獨課綱及台獨史觀的新版高一台灣史課本?
  期待明年重新執政的韓國瑜總統上台後能立即撥亂反正,停止蔡英文的台獨課綱,別再犯當年馬英九的錯誤,拖到執政後期才動手,恐緩不濟急,莘莘學子已被洗腦淨盡矣。當年台南市前市長賴清德都敢公然侵奪各中小學教學研究會自主選用課本的權利,為何國民黨縣市長毫無作為?難道國民黨連清末東南督撫發起東南自保運動的魄力都沒有,還奢言撼動蔡英文的霸氣?
  15縣市團結先從拒絕台獨課綱出發,發揮地方包圍中央實力!(作者曾任高、國中歷史老師)
  相關新聞
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祕書長段心儀》108課綱 教成沒根的一代
2019-08-09 07:39:28
阿楨
政治正確下的斯卡羅 看不到全部真相 2021-08-21 聯合報

公視「史詩級」的電視劇「斯卡羅」上周推出,引起廣泛回響,原住民籍立委高金素梅以「迷失在官方史觀中的細膩史詩」形容該劇。有人認為,與其說是歷史劇,不如說是反映當前政治正確、投射現實政治需求的政治劇。歷史向來是當權者合理化政權的工具,當權者挑選對自己最有利的角度,說明、詮釋歷史,政治下的歷史很多時候只呈現部分的真相,而看不到全部的真相...
  回應相關新聞
原民學者:應學習更多不同族群的文化與歷史
  回應
台灣最擅長的就是抹黑中國、竄改歷史、混淆視聽,台灣人就是喜歡會抹黑、造謠、硬坳又不認錯的政黨。

斯卡羅-維基百科
  正面
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表示,「這是孕育自台灣這片土地,獨特而波瀾壯闊的故事。」「我們希望用比過去更高的製作技術和格局,來帶動台灣影視音產業的發展,讓本土的IP、演員和製作人才,都能被國際看見。」
  負面
楊渡,在臉書粉專上批評「斯卡羅」竄改歷史,把李仙得英雄化、美化,「那簡直是對被屠殺的原住民再次的侮辱」,而且是對被出賣的台灣人尊嚴的踐踏,「公視成了綠營傳聲筒」,「文藝創作不能竄改歷史」。中華民意研究協會副研究員林廣挺指出,這部戲藉由原住民作為敘事工具,投射當下臺灣社會亟欲「提升台美關係」和「擺脫中國」。
  相關新聞
沒有粉絲尖叫的「金曲32」!五大亮點力拼抓住直播觀眾
  回應
金馬/金曲獎愈來愈本土化, 海外華人不願參加,根本走不出去, 愈來愈沒看頭....
2021-08-21 07:33:54
阿楨
228就是叛亂 2023/01/11 郭冠英

美方駐台領事館及所屬新聞處、加拿大長老教會(台灣長老教會的頭),都介入了228事件。
「主啊!當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得水深火熱之時,您讓美國人送兩顆原子彈給日本,結束了戰爭,也送國民黨來台灣,進行統治。我們經過30餘年的煎熬,願主能憐憫我們,以您的全能使時光倒流,讓我們再做一次選擇,那時我們相信,如在兩者間須擇一的情形下,我們願意接受十顆原子彈,而將國民黨送給日本,去懲罰日本帝國主義,阿門!」這是長老會上,孟祥柯牧師的禱告詞,時間是1979年11月13日,美麗島事件風雨欲來。
上一世紀太平洋戰爭進行得水深火熱之時,台灣州皇民20萬人與盟軍作戰,現在又轉形為了美國,要去抗中保台,全民皆兵,…
珍珠港事變後,美國國防部遠東戰略小組推動「X島」專案,決定攻佔台灣,並在戰後以「國際託管」實際控制。戰後,在台扶植黃紀男等人,成立「台灣青年同盟」,進行台灣託管運動。「青年同盟」後改組為「台灣再解放聯盟」,由廖文毅擔任領導人,成為最早的台獨團體,固定向美國國務院報告,經費仰賴默許下的台日走私。
美在台協會主任卜睿哲在2007年表示:《被出賣的台灣》並非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葛在事件中,扮演的是「當事人」而非「觀察者」角色,立場並不客觀。朱浤源撰寫多篇論文,探討並抨擊該書中大量的刻意錯誤及偽造史料。中研院近史所學者黃種祥的《228事件真相辯證》一書中也有詳析。連一些傾獨但還有些基本史學素養的學者,也不得不說「George Kerr一生都在推銷其『台灣託管論』,並非他獨愛於台人,實以美國利益為出發點。」
中國戰區美軍指揮官魏德邁,更直接認定228是叛亂:「從民眾摧毀的巨大財務損失(價值十億台幣,如以1947年的匯率計算,折合兩億美金),和眾多死傷的外省人(超過一千人),以及要求政府軍隊解除武裝,和任由暴動集團重建台灣政府行政組織等角度來看,此次事件很明顯地具有叛變的特性。」
2023-01-13 09:21:5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