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影視史學 文章數:284
緬里尼可夫導演的《哭泣的沙皇》之風格不似蘇俄之革命傳統(如前評《恐怖伊凡》《波坦金戰艦》等),反似歐美之煽情傳... (詳全文)
發表時間:2009-11-29 09:55:34 | 回應:0
明明看錄過好萊塢電影《凱蕯琳大帝》,網上怎找不到相關的電影資料?豈只沒《凱蕯琳大帝》的電影資料,連史傳資料也沒... (詳全文)
發表時間:2009-11-21 10:12:35 | 回應:0
印象中所錄看之《彼得大帝》非蘇聯版,但網上只找到維拉迪莫佩托夫1938年導演的《彼得大帝》。蘇俄的電影較少在院線上... (詳全文)
發表時間:2009-11-18 09:57:58 | 回應:0
愛森斯坦的《恐怖伊凡》獲得1946年盧卡諾影展最佳攝影獎,實至名歸:投影在堡牆、傾斜前進的伊凡之黑白剪接畫面,真有... (詳全文)
發表時間:2009-11-15 11:10:29 | 回應:0
愛森斯坦1938年的《亞曆山大•涅夫斯基》雖是他的第一部有聲(有對白)的電影,電影戰爭的視覺效果相當震撼,以當年的... (詳全文)
發表時間:2009-11-13 10:17:00 | 回應:0
1970年的《滑鐵盧戰役》Waterloo到底算那國的電影?網上蠻亂的,有蘇聯、英國、美國、甚至意大利,就沒法國。應是蘇英... (詳全文)
發表時間:2009-11-10 09:50:34 | 回應:1
如同前評幾部有關路易十四和法國大革命之電影都缺「正戲」,拿破崙亦然,盡是《拿破崙情史》。喜歡端正地看啊!另參本... (詳全文)
發表時間:2009-11-08 10:58:57 | 回應:0
1983年華依達導演的《丹敦》是在《幻影與真實:史家眼中的好萊塢歷史》一書中讀到的,原以為可在網上找到丹敦(Danton... (詳全文)
發表時間:2009-11-06 09:44:22 | 回應:0
相對於法國雷諾阿(Jean Renoir)1938年導演的前評《馬賽曲》之正面評價法國大革命,美國Jack Conway1935年導演的《雙城... (詳全文)
發表時間:2009-11-04 10:18:46 | 回應:1
《阿瑪迪斯》《飛越杜鵑窩》(另參本館後評)的導演米洛斯福曼2006年新作《哥雅畫作下的女人》很能「透過哥雅的靈魂,... (詳全文)
發表時間:2009-11-02 10:28:59 | 回應:0
Jean Renoir尚‧雷諾1938年導演的《馬賽曲》La Marseillaise,徒耗了5百萬法郎和工會組織群衆支持下完成拍攝,但因全片... (詳全文)
發表時間:2009-11-01 10:10:31 | 回應:0
印象中看過不少有關「法國大革命」的「正戲」一一腦中仍殘存著革命家高站在人群前誇張地演講辯論、廝殺及上斷頭臺的畫... (詳全文)
發表時間:2009-10-30 10:12:15 | 回應:0
如同前評《路易十四情婦》片商的譯名和明星噱頭,常令外行人在看熱鬧之餘,忘了電影主題:導演試圖藉電影表達類似前評... (詳全文)
發表時間:2009-10-28 10:09:10 | 回應:3
蘇菲瑪索1997年主演的Marquise《瑪奇絲》與路易十四何干?怎譯成《路易十四情婦》?片商的噱頭,習慣就好了。片中Marq... (詳全文)
發表時間:2009-10-26 10:54:22 | 回應:0
真有好萊塢電影的,一般<維多利亞女王>未見布朗先生,1997年的電影《布朗夫人》卻能掰出維多利亞與布朗悶騷的戀情。... (詳全文)
發表時間:2009-10-24 11:44:05 | 回應:3
第一頁      ‹上一頁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下一頁›      最末頁
«上十頁      第 17 / 19 頁 , 共 284 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