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7-05 10:53:08| 人氣4,653|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海德格---向死的存在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 摘要
死亡,是人一生都無法逃避的宿命。此篇再介紹我們如何認識死亡,瞭解向死存在的意義。首先我們必須任知道死亡是我們整體存在的一部份,第二是對生存論中的死亡的分析,第三我們必須瞭解死亡與我們日常生活有何關係,第四如何本真的認知向死存在的可能。由此我們將可知向死存在在我們的存在中擔任何種角色。

二、關鍵字
此在、死亡、向死存在、整體性、本己的、無所關連的、不可逾越

三、 本文

1. 此在的整體性

死亡是一個人存在的整體結構之一,且死亡是必然的,因此瞭解何謂死亡更能掌握存在的整體性,但海德格認為我們無法在生存狀態下經歷死亡,他說「此在在死亡中達到整全同時喪失了此之在」 ,所以說當此在達到整全的同時,此在就不再存在。且海德格認為他的死亡分析是死亡的生存論分析。海德格說:「問題在於追究臨終者的死亡過程的存在論意義,追究他的存在的某種存在的可能性的存在論意義,而不在於追究共同此在的方式以及死者共遺留下來的人們的一同此在的方式。」
我們常可以從電影中看到一幕,年幼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或母親過世,還活著的一方就欺騙孩子說“只是睡著了”,孩子接受這個答案,但又朦朧覺得有哪裡不一樣,幾年過去孩子長大了,他知道“睡著了”的意思,那朦朧感也變的真切了起來,是一種深沈又哀傷感覺。我們會知道死亡為何物,的確是種深沈又哀傷的感覺,因為我們對死亡的認識是藉由他人的死亡經驗來理解,海德格說:「他人的死亡卻愈觸發人的心弦」 ,和“此在能夠獲得某種死亡經驗,尤其是因為他本質上就共他人存在” 。我們從他人的死亡中經驗到,存在者從此在的生存方式轉變成不在此在的。
我們不是實際上經歷了他人的死亡,我們最多只是“在傍”,我們只能看到的是他人的死亡,看不到自己的死亡。海德格指出一種錯誤「此在可以隨隨便便用其他此再來代替,所以在自己的此在身上始終經驗不到的東西,可以靠陌生的此在通達,」 ,說明他人的死亡經驗終究並非自己的。我們要如何瞭解死亡,必須了解死亡是一種獨特的可能性,之所以獨特是因為「死亡是此在本身向來不得不承擔下來的存在可能性。」 這種獨特的可能性,是說死亡是不能由他人代理的,只能是自己的死亡。海德格說:「每一此在向來都必須自己接受自己的死。只要死亡“存在”,它依其本質就向來是我自己的死亡。死亡確乎意味著一種獨特的存在的可能性:在死亡中,關鍵完完全全就是向來是自己此在的存在。死顯示出:死亡在存在論上是由向來我屬性與生存組建起來的。」

而人們存活於世,必定有一部份是尚未完成的,而這一部份就是屬於此在的死亡,這種「尚未」顯示出此在的不完整性,如果人們都已經完成而終結了,那就已經不是「此在」了。而且完整性、整體性和終結的生存論概念不能藉助於推論產生,它們產生於此在之存在方式本身,所以死亡是作為構成此在完整性的東西。且海德格認為死亡所討論的初步結果可以通過三個論題來說明:

「1.只要此在存在,它就包含有一種它將是的「尚未」,即始終懸欠在外的東西。
2.向來尚未到頭的存在者的臨終到頭具有不再此在的性質。
3.臨終到頭包含著一種對某一此在都全然不能代理的存在樣式。」


但到此只是顯露出死亡是此在整體的一部份,我們要瞭解此在的終結,就必須從存在論上去瞭解此在自身的生存方式,且需明確的指出此在自身的存在樣式即煩的現象時,才算成功。

2.對死亡的生存論分析

首先,要排除對於生命和死亡的任何生物學和生理學的規定。其次要排除任何對死亡的醫學解釋,即使這解釋可能存在論上的。再來我們還要排除對死亡傳記學的、人種學的和心理學的闡釋。最後這關於生存論的分析是無關人死後是否有另外一種可能。海德格認為在方法論上,對死亡的生存論分析先於死亡和臨終的生物學、心理學、神正論、及神學等有關的問題,但若從存在者的角度來看,死亡的生存論分析則顯的是形式的和空洞的。為了達到對死亡的生存論分析,我們必須將死亡解釋成“向終結存在”,而且也需藉助關於此在的基本結構來作分析。作為此在的本質「煩」,「煩」具有三個定義,一、先行於自身的---生存,二、已經在世界之中的---實際性,三、作為寓於(世內)---沈淪。如果說死亡是此在的存在部分的話,那麼死亡也必須擁有這三個性質。海德格認為:「死亡不是尚未現成的東西,不是減縮到極小值的最後懸欠,它毋寧說是一種懸臨。」

死亡是此在之絕對不可能性的可能性,這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所以只要「此在」是存在的,他存在的可能性中就存在死亡這種可能。如果把死亡的「尚未」理解為「此在」在存在上的欠缺,也就等於是把死亡理解為「此在」之外的東西,這樣所理解的尚未,實際上是「懸欠」,所以向死亡存在就是先行於死亡,在死亡來臨之前有所作為。

海德格認為人是被拋擲的,到世界中「去生存」。此在感受他被拋向生也被拋向死,並且向死亡的可能性生存著。海德格說:「向終結存在不是通過也不是作為時而浮現出來的某種態度才產生的;它本質的屬於此在在現身狀態中,這樣那樣綻露出來的被拋狀態。」 換句話說,「此在」就是走向死亡的存在。而且這一切可能性的存在也只能此在在向死這可能性的存在中才能被開顯出來。知道自己是被拋入死亡狀態,所以向死亡存在不是偶發的,而是在將死亡納入自身之中,了解到死亡是人生中最極端的可能性。而死亡是無處不在的,也就是說,一個人出生都有死亡的可能性。但若僅僅談煩與向死存在仍是不足的,還是得把此在的日常生活與之相聯繫。

3.向死存在與此在的日常生活

首先「此在首先和通常以在死亡之前逃避的方式掩蓋著最本己的向死亡存在。只要此在生存著,它就實際上死著,但首先和通常以沉淪的方式死著。」 (而日常狀態的自我乃是「常人」,它在閒談中表現自己。另外人們常將死亡當成死亡事件或偶然事件,每日都有人“死了” ,而有人死了其實是無此人,死亡只是一個常人所遭遇的公眾事件,海德格認為:「“死”被敉平為一種擺到眼前的事件,它雖碰上此在,但它並不本己的歸屬於任何人。」 也就是說那是別人的死亡,是一個偶發事件,與我無關,但將死亡當成死亡事件模糊了死亡的可能性,認為死亡是偶然的,於是將死亡與人分離了,掩藏了死亡的可能性。
掩藏了死亡是希望能逃避死亡,是將死亡從可能性中排除。對臨終者的安慰就是一種安定作用,最親近的人們常會安慰臨終者,相信他會逃脫死亡,其實是逃避
現實。「常人就是以這種方式為提供對死亡的持續的安定和煩忙」 ,而這種安定作用將此在從他的死亡中排除開。沈淪的特徵是誘惑、安定和異化,此在以這種方式逃脫死亡,然而死亡始終是此在的事件。而此在的日常狀態也證明了常人也是向死存在。

另外,在生存論的標畫中,向終結存在被規定為
a.向其最本己的存在
b.它是無所關連的
c.它是不能超越的
這種向死亡存在的標畫似乎是空洞的,在日常狀態中,我們所關注的是常人所言所思的死亡,即“人總有一天會死”,但這是無足輕重的,因為死亡的確是無可置疑但卻不是直接相關的。另外,在日常狀態中此在掩藏了最本己的可能性即死亡,所以作為實際的此在處於不真中,且此在確知自己會死亡,但不是在本真的意義上確知自己的死亡。現在我們可以規定一個生存論和存在論的死亡概念:「死亡作為此在的終結乃是最本己的、無所關連的、確知的,而作為其本身則不確定的、超不過的可能性。死亡作為此在的終結存在在這一存在者向其終結的存在之中。」


4.本真的向死存在的生存論籌畫

a.向死亡存在是此在本身向一種與眾不同的可能性的存在

首先死亡是最本己的可能性。在存在中對死亡的自我了解就是,死亡總只是自己的死亡,別人無可替代。

b.此在通過期待而對其可能性中某種可能的東西有所作為。

期待將可能的東西移到可能的東西之可能的實現上,而且本質就是等待這種實現,所期待的東西就是為這種現實的東西而被期待的。而這種可能性越是被證明就會越深入這種可能性中,即為“生存之根本不可能的可能性”,而向死亡存在則作為可能性先行,並使這種可能性變成可能。

c.向死亡存在是對存在樣式為先行的存在者之能在的先行。

在這能在的先行中展示了最極端的可能性,、即為本真生存的可能。而且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並使此在的本己脫離了“常人的自我”。
正如海德格所說:「死亡是把此在作為個別的東西要求此在。⋯這種個別化是為生存開展出“此”的一種方式。這種個別化表明了,事涉最本己的能在時,一切寓於所煩忙的東西的存在與每一共他人同在都是無能為力的。只有當此在是由它自己來使它自身做到這一步的時候,此在才能夠本真地作為它自己而存在。」


d.這種最本己的可能性是無所關連的。

死亡將此在作為個別的此在,而死亡的無所關連將此在化成其自身。也只有當此在是由它自己使它做到這一點時,才能夠本真成為它自身。也就是海德格所說的:「由它自己出發,從它自己那裡,把它的最本己的存在承擔起來。」

e.我們也以看到,最本己的無所關連的可能性是不可逾越的。

這種最本己的可能性不像非本真的向死亡那樣可以逃避死亡,而是對死亡無法逾越,也顯示出人的有限性。而且作為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死亡使作為共在的此在具有對他者的領會,進而放棄自身。而「為這種無可逾越的境界而給自身以自由。」 也說明人從向死存在中獲取自由。

f. 最本己的無所關連而不可逾越的可能性,也是確知的。

確信死亡為真顯示了一種確知,而這種確知比純粹形式的對象更佳原始。但海德格認為常人通常對死亡沒有明確的認知,也沒有理論的認知。可此在不同,因為確信死亡為真要求此在處於生存的本真狀態中,也就是確信人是向死存在的。

g.最本己的,無所關連的,不可逾越而又確知的可能性,從其確知性看來是不確定的。

雖然確知死亡存在,但我們無法預期死亡何時會來,因此造成了死亡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說人總有一天會死,但暫時尚未知曉。而死亡的不確定性形成對人的存在的威脅,只要死亡不確定,那麼它就持續性的威脅著。而威脅產生畏與恐懼,人們恐懼死亡,害怕死亡,所以恐懼、害怕死亡是本真的向死存在的一種內在感受。

5.結論
海德格界定出在本真狀態的此在是向死存在的,雖然這樣說好像有點悲觀,似乎認為人從一出生就是拍著馬鞭急速向死亡奔去,可是我們無法辯駁,因為人就是會死,但海德格所說的向死存在還是有其問題,如此在可曾實際的將自身拋入向死存在中呢?或此在是否要求一個由死亡先行規定的本真呢?我沒有辦法回答這問題,但我認同海德格所說的部分,我的死亡是我的死亡,他人的死亡是他人的死亡,絕不可能他人的死是我的死,或我的死是他人的死。由於我的死亡是我的死亡,而且我確信死亡將會到來,重點是我不知道死神何時會跟我打招呼,我對死亡感到憂懼、害怕,那我還不好好的活在每一刻。雖然這樣說有點誇張,但大多數的人認為死亡離他還很遙遠,甚至忽略了死亡的存在,殊不知我們的確是向死亡前進的,而死亡可能存在在我們的呼吸之間,在我們的步伐之中,但我相信唯有如同海德格所說的拉近與死亡的距離,感受到死亡的存在,我們在能認識自身的整體存在,並能放棄自身達到自由。但我還是認為向死存在好像悲觀了點,也不知是否影響日後存在主義者如沙特、卡夫卡等人所著的小說,如此的悔暗不明。

四、 參考書目

《存在與時間》,馬丁•海德格著,陳嘉映、王慶節譯,唐山出版社,1989年。
《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作為基本存在論的此在分析》,約瑟夫•科克爾曼斯著,陳小文、李超傑、劉宗坤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

台長: unicorn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4,653) | 回應(1)|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日本藤素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4 22:01:4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