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1-07 14:13:34| 人氣1,78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日常佛學 :希達多的本事及原始教義(序我是這樣說的)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佛學輾轉東傳,一開始,習於拜物泛靈信仰的中國俗民已將佛陀想像為飛天的仙人,而知識分子摸不著「空」境,只能以道家的「無」去應對。

佛陀講空,意指世間萬事萬物流變無常,雖不虛無也不實在。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因為印度人的思維以「是否流變」,而中國人的思維以「是否存在」來認知事物。

在中國,特別是在台灣,世俗佛學;即佛教,主要的實踐內容,在於行善、恭敬三寶、佈施僧院、祈菩薩佑護避鬼神侵擾、盼死後免墜無間地獄而超生三十三重天,或能投胎轉世入富門豪戶官府。而知識界的所謂佛學,或為玄學清談,或為哲學論壇,見仁見智,反正佛陀教義任何經典都以「如是我聞:我是這麼聽說」冒頭。

八萬四千法門,各取所需,若能清心,淨貪、嗔、癡三毒,減免生死之間日常生活中必遇的惶惑、驚怖和苦惱,其自以為得道,都應是佛陀會同意認可的吧。雖然,這種逃避現世的行儀論理,想脫離現實生活的任何思想和想像,正好是佛陀所認為的妄想。

佛陀生於亂世印度之邊陲小邦,覺悟「生於武士階級,資力小欲望大,想在今生今世希求王位的夢想必遭破滅」,所以出家求道,一如當代印度有良好出身年輕人的夢想:企求四統天下的帝霸事業或修道成聖。他出家前,生活極其柔軟:「雨季的四個月夏期,我總是在夏宮獨居,沒有其他男子,只有女妓伴我娛樂。」當他在苦行林修道時,由於身心衰危,下河洗澡險些爬不上岸,一夜聽得河上的
漁夫以歌謠唱道黢「弦張得太緊會斷,太鬆不響,要張得適中才能巧妙撥唱。」如此,悟得面對現實生活的道理:人,沉溺在苦惱和沉溺在欲望或世間的歡樂,其沉溺是相同的。

任何現象的成立,都依靠其中相對的互成關係;沒有任何關係,就不可能產生任何事物。這樣的關係,佛陀稱它為因、緣、條件或集。它的作用,就是他要說的因緣法: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宇宙、世間和人生的一切事物和活動,就是這樣,都是由時間所現的無數因果關係,和空間所現的無數依存關係,密實交織、錯綜交集而又不停轉化的結果。

佛陀並不認為自己創見了什麼玄秒,只不過像是「在曲折的小徑深處看到了古人的行䰇」,關於他整理出來的「緣起法」,他說:「這種由於貪癡愚妄的運作而產生的悲苦,無論我出不出世,無論你出不出世,都時時刻刻在世間運行。」在此基礎逆行,他以「緣滅法」教導人們:吾人可能在內心的世界中,看透苦集的原理和過程,以及苦滅的過程和方法。

佛陀也反對談神奇,「生死之間的全部內容就是一切」。其生前,不祇眼見獨子高徒相繼觴逝,也再三攔阻不得而眼見西鄰強國大軍過境,將其故國城邦滅族燬城。而其自身,四十寒暑遊行說法,終以病老死於荒野,在在也都顯示他所教誨的:
我不都是這樣說的嘛?有什麼事物都不敗壞的?

任何可愛戀的適意的事,都是會別離的。

啊,眾生生滅,像大雨滴泡、一生一滅。

但是,這些哀傷的感嘆,並非僅用以來描繪世間的隱暗陰沉,因慈悲憐憫,是以此陰影來襯吾人內心自有的明亮法燈。

年輕的時候,我的身心總愛遠離人群,跑個無蹤無影,母親極其擔憂,常到四處的寺院買經供佛,僧尼常笑語安慰說:她那樣虔誠供養,十方諸佛諸菩薩,千千萬萬的,會在我上下四方緊隨護佑。

我總不信這些,但我相信母愛的護佑。

可憐的希達多,出生七日就死了母親,也許母親身體的味道都還沒能記住呢;很少人會比希達多的境遇不幸吧?

本書以佛陀教義之第一次結集;阿含經為基礎,剔除神異誇張及玄義轉玩,還原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悲痛的一生和入世去苦的實用教義。

(摘自,東年著,聯合文學出版:我是這樣說的──希達多的本事及原始教義)

台長: 東年
人氣(1,78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葉綺紅
請問買得到這本書嗎?
2007-01-18 22:13:4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