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6-07 21:35:52| 人氣26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3886-云何為『菩薩之四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標題:云何為『菩薩之四力』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之四力』?茲依《佛說無言童子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假使菩薩信諸佛法,愛樂順從不懷狐疑,亦無猶豫,是為信力。諸佛精進本求道時,志慕此典不以懈廢,不懷怯弱亦不退轉,是為精進力。若攝其志合集德本無所忘失,其意不亂不捨道心,所可興廢真正之心勸助於道,是為意力。所修智明於一切法,不須他慧而得自在,慧無所礙,是為智慧力。

(二)    薩信於賢聖,獨步三界無所疑難,是為信力。所施精勤恭敬奉順,是為精進力。心之所念常思賢聖之所班宣,未曾忘捨,是為意。若從至聖,所聞智慧經典之本則能奉行,是為智力。

(三)    假使篤信罪福之報而不疑亂,是為信力。若能勤行不當作而不為之,是為精進力。念所興業終無腐朽,是為意力。若能曉了無有罪福報應,有能分別一切諸法,是為智力

(四)    假使其心清澄無穢,能攝其意順道教者,是為信力。意所啟受而將養之,是精進力。若令其心常順志一,是為意力。心觀諸法一切如幻,是為智力。

(五)    復次信一切法皆悉為空,是為信力。所修精進解諸見縛,是為精進力。於內外空不懷恐怖,是為意力。觀究竟空本末悉空,為智慧力。

(六)    無相無願於一切法無所造行,是為信力。以此道法而為他人分別說者,是精進力。設使於此念于諸法所行安詳,是為意力。昔所講說方當宣暢令班宣者,一切推求永不可得,是為慧力。

(七)    一切所有心自當思,欲以放捨信布施處,是為信力。有所放捨不懷懈倦,未曾怯劣大道,未曾違捨施與發布施,又勸助道意,是為意力。不得施者亦無受者,不蒙想報,是智慧力。

(八)    奉順禁戒成就真正信戒果實,是為信力。以所精進滅除諸毀戒之心,是為精進力。若以道心念之不忘,所尊禁戒,皆以勸助於一切智,是為意力。觀身如影言如呼響心如幻化,察於禁戒而無所行,是為智力。

(九)    成就忍辱信於威勢,是為信力。所行精進不聽眾想,不演麤辭欲加於人從邪徑,假使令支解割截身肉,集忍辱力,未曾懷瞋,慈心忍辱,是為精進力。所行忍辱則以勸助於一切智,是為意力。無身意識不得身心,是智慧力。

(十)    道為精進不為懈怠,信於此者而心歡樂興盛篤信,是為信力。常行精進不捨須臾,亦無所著用化眾生,將護正典殖眾德本,奉事於佛供養隨順,皆為一切眾生之故,修治佛土莊嚴清淨名德之稱,是精進力。蠲除一切眾生瞋恚懈怠垢穢,以被德鎧所修精進,則以勸助於一切,是為意力。若不慇懃望想於道,不失威儀禮節之正,選擇精進,不得一切諸法處所,是智慧力。

(十一)          樂於閑居宴靜獨處,不慕眾會發興悅力,是為信力。所行精進修於禪定,興發脫門三昧正受,是精進力。因由所從致禪思而不動搖,是為意力。於彼一心觀於無常苦空非身,而不亂禪,不輕慢禪,不退轉禪,曉了善權方謀宜適,是為善權方便誘進牽致至於智力。

(十二)          聞於一切諸度無極道品之法,若能信此是為信力。一切所聞執持不忘,能為他人嗟歎方便,設於彼法,若能奉遵若不奉遵,自察本末,是精進力。處於眾生其心不亂,遊於愛欲譬如蓮華,教化一切,是為意。察三界空猶如泡沫芭蕉野馬影響幻化,開示未聞,是為智力。

(十三)          以清澄心慈向眾生仁不周,是為信力。信於大哀,心所興造不以懈怠,是精進力。心好正典不捨法樂常執奉行,是為意力。心無所著而不懷害,不造有二,無進不進,逮得靜觀修行正法,是智慧力。

(十四)          思惟人身,以無央數眾惡瑕穢荒亂眾力,不得久存,供養於此[怡-台+]悷蛇蚖,因由邪行,曉了如此,是為信力。若速眾沒苦痛之患眾惱並至,此則為是死生之義,觀察佛法,是精進力。假使心變在於不善終不聽從,心亦不隨聲聞緣覺,又心不隨塵欲貪嫉,心亦不從毀戒惡智,是為意力。若入法慧分別慧句,入於宣暢體解之慧,過去當來今現在慧,是為智力。

    由此觀之,如是『十四類』,即所謂菩薩之四力,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力』者,力即力用,謂行滿功成,萬境無動,能善辦眾事也。經云:菩薩具深心力,無有雜染,乃至具加持力,令信解領受,是名力波羅蜜。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367日星期五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http://blog.udn.com/famscl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blog.nownews.com/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
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bid=905

http://www.facebook.com/notes/me/#!/famscl

台長: 果前
人氣(26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學佛心得分享論叢 |
此分類下一篇:3887-云何為『菩薩之賢聖正見』
此分類上一篇:3885-何等為『菩薩趣向最勝道而不生我相四法』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