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12-05 11:19:46| 人氣32,2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拾 》厚積薄發 《美元圈套》王伯達 (同步入出走日記142

推薦 2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厚積薄發 《美元圈套》王伯達 (同步入出走日記142

(111.10.28)

南韓,大到不能倒,三星掌櫃李在鎔,特赦,回歸三星CEO

這世界的資源掌握在政治與財閥的少數人身上

是幸還是不幸?

曾看過王伯達《美元圈套》(101.3.6)

想著韓國,國家扶持大企業

有意識的扶持產業,鞏固國家經濟。

台灣的政策則是鯰魚,中小企業自我努力

想著哪一個政策是對的?

 

多年以後,得到答案,扶植的大起大落。

鯰魚,只能靠自己努力!

平日的厚積底蘊,這個時候才能薄發。

(101.3.26)在金融海嘯後,面對量化寛鬆,美元的衰弱,真的會以為美國的地位,有可能提前被中國追上。在《美元圈套》一書中,藉由筆者的剖析,拉回,應該說是醒了,面對貨幣戰爭,應該更清楚自己國家的定位。
王伯達的《民國100年大泡沫》,提醒了外匯存底迷思和房地產泡沫。
《美元圈套》更清楚了解亞洲國家過度仰賴出口,長期依賴美元,並壓抑台幣匯率來維持出口產品競爭力,為美國「殖民地」的悲哀。
面對未來減少的人口紅利、退休金大缺口和政府負債等..社會問題,也是關係到你我切身的問題。

筆者提醒著:面對新興亞洲的泡沫危機,房地產、股市將是至少二成的修正。
大宗物資價格滑落水泥、玻璃、銅、鐵、鋁、鎳、石油等將下修,連黃金也是拉回修正。
糧價在各國收購和增加自給率計畫時上漲,在出口國增加供給後拉回修正,其中受惠農業機具、種子、農業、肥料、農地、水資源。
資金在美國升息時、美元轉強,將回轉美國,未來美國可能將有幾年的榮景,美國龍頭的地位仍是主導。
因廉價工資移轉,人民幣國際化慢慢可能會從非洲、中東開始佈局,未來這地區充滿投資的機會和世界資金佈局。
筆者的財經知識豐富,財商高度傳遞都是大方向、大格局的觀點。
值得深思的一本書,只是小老百姓改變的是自己的投資方向,空間有限;希望決策者能多思考索台灣未來的定位。
這是沈重且嚴肅的課題。

 

 

(摘錄博客來網站)
《美元圈套:全球經濟大逆轉,如何創富與避險》-王伯達


(書目重點整理)
前言 我們還活在日本的陰影中

經濟學的現實面─盲目追求經常帳順差的迷思,長期以來已經誤植在台灣老百姓的腦海中。自1981年起,台灣已經連續30年出現經常帳順差,換回來的是一大堆的外匯,且絶大部份成了央行帳上的外匯存底。
連年的經常帳順差所代表的意義在於出口的金額大於進口,也就是,血汗工廠、環境污染以及能源的消耗是由國人來承擔,但絶大多數的成果則是由美國人來享受。
第1章 經常帳順差的迷思
透過貶值刺激出口,雖然短期內會讓出口的數量與金額上升,但相對來說就是增加進口的成本,並削弱了進口消費的能力。
 第2章 美國,得天獨厚的逆差國?
 第3章 國際收支平衡的祕密
擁有國際收支順差的中國和台灣,其貨幣升值的壓力之所以沒有反胦在人民幣和台幣的匯率走勢上,正是因為被轉化為外匯存底累積起來了。

帝國繁榮的真相─美國用美元向全世界買了一堆商品,這些流出去的美元,再透過投資美國金融商品的方式回流美國;美國人得到實體商品,其他國家的人則拿到以美元計價的美國金融商品,這樣的循環模式建構出一個窮國供養富國的世界,而這正是美國這個龐大的經濟體能持續維持運作的重要關鍵。
 第4章 誰在買進美國?
 第5章 開發中國家的囚犯困境
 美國沒有操控自己或他人的匯率,卻得到了操控匯率的結果,亞洲國家沒有操控匯率的意圖,卻被迫執行了操控匯率的行動,亞洲所謂的「經濟奇蹟」,其實只是依附在美元之下的殖民地。
第6章 美國獨有的利器─關鍵的因素,就在於美元這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

美元宰制的圈套─美國根本不需要擔心雙赤字的問題,經常帳赤字可能帶來的美元貶值問題,由亞洲央行買單,財政赤字可能帶來的國債問題,也由亞洲央行買單。美元與美債,其實加起來只是一堆紙,但美國卻用這些紙向其他國家換取重要的資源與產品。在美元不斷的氾濫之下,就算美國未來真的償還了這些債務,其價值可能也與當初亞洲央行購買時的價值相去甚遠。
 第7章 美元本位乘勢崛起
 第8章 「石油危機」解救了「美元危機」
 第9章 美元陷阱下的第一個犧牲者:日本
 第10章 東南亞金融風暴的真相
 第11章 九○後,亞洲國家一一失落

風雲再起,美國迎向逆轉勝─美國在許多重要領域均具有世界第一的地位,而這些商品也都正好處在趨勢的浪頭上,不只支撐了美國經濟基本面,也鞏固著美元的地位。當全世界準備抛棄美元時,美元卻將再度吸引全球的目光,而對於了解這一切背後邏輯的投資人而言,這都是一個個不可多得的機會。
 第12章 從石油美元到糧食美元
 第13章 從儲貸危機到次貸危機
 第14章 從電腦革命到去電腦革命
 第15章 從冷戰結束到反恐結束
九局下半美國進攻
若從美國基本面條件來看,經濟成長的落後指標失業率,已經由2009年10月的10.1%降2011年3月8.8%,而從過去聯準會升息的經驗來看,失業率只要改善1%~2%就可能啟動升息循環,而美國的消費者物價也來到超過2%的水位。美國二次量化寬鬆即將結束,啟動升息循環的時間似乎已經不遠,而正如同在1994年啟動的升息循環讓美股與美元進入了長達數年的多頭走勢,這次發生的機率也很高。
美控制體制很得心應手。當全世界出現掉入美元陷阱的犠牲者並開始大量囤積美元時,美國開始恣意妄為的擴張其經常帳逆差和國債,讓這些國家有大量美元得以儲備,並維持國際貿易的運轉,維持美元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而這種周期性的不穩定結構也就容易創造一個個的泡沫事件。而對於了解這一切背後邏輯的投資人而言,這都是一個個不可多得的機會。
新興亞洲市場資產泡沫面臨危機→美元走強資金回美國,未來數年可能迎榮景→新興如非洲.中東再次擁美元,繼續跟美國玩資本輸入遊戲,美國再次奪回發球權的循環。

強迫取分,中國面對艱困的未來
 第16章 泡沫的陰影籠罩
 第17章 成也貨幣,敗也貨幣
 第18章 泡沫何時破滅?
 資金緊縮終將見效
又水煮青蛙般,以台灣為例,在1990年的經驗,央行在半年內升息3%,然而股市與房市還是繼續往上衝,一直到6個月之後股市才見到高點,只不過在那之後的十個月內,台灣股市指數整整跌掉了將近80%
第19章 泡沫後,中國經濟的出路
非洲.中東市場的未來將會逐漸瓜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
但中非人口數和開放程度,短時間內都無法取代中國的地位,因此,未來全世界將不再有大量便宜的商品可供消費,通貨膨脹將是常態。
中國和當年台灣一樣,思考如何從勞力密集的產業型態,轉換為技術與資本密集的產業型態,甚至進一步提高金融與服務業的比重。
 第20章 人民幣進軍大聯盟
未來,中國將輸出人民幣到非洲投資,並逐漸將中國本地的製造業移轉到非洲地區。人口紅利模式移轉,人民幣國際化之後,大量資金搭配廉價勞動力與天然資源,非洲將可望為人民幣進軍大聯盟之後的受益者。
跟隨日本,台灣走上失落之路
資產泡沫化與產業微利化,是盯住美元並落入美元陷阱之後的結果。
 第21章 從現在的日本,看台灣的未來
 人口負債─ 社會結構高齡化,2010年台灣的扶養比6.85比1,但2051年將達到1.5比1老化速度極快。
政府負債─不改變現行運作,退撫基金最快將在2025年破產、勞保局估2031年破產。
第22章 泡沫破滅,關鍵在貨幣
民國100年第四季是房地產漲幅最高季8.03%,現已擴大二線城市如台中第三季12.8%,高雄第四季13.6%,資金過於氾濫,借錢變得太容易,泡沫擴散二線,通常是價格反轉的重要訊號。
 1990年有房地產泡沫,空屋率13.3%;2000年有網路泡沫,空屋率17.6%,每十年公布一次空屋率,再公告恐在高出,房地產不會像股市修正般劇烈,但一年修正10-20%恐也把很多人的自備款賠光了。

第23章 產業轉型刻不容緩
從基礎做起,網路和文化事業將是台灣未來長期發展的關鍵
 第24章 別再作帝國的經濟殖民

終章 投資人的九局下半,讓台灣走出自己的道路
推薦序 台灣最有高度的財經書 黃國華
推薦序 看穿「五鬼搬運」的金錢圈套 吳惠林

 

台灣最有高度的財經書  黃國華

  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已經過了,就一個站在全球政經金融高度的投資者而言,過去十年有哪些面向是值得深思玩味的,未來又有哪些事件會改變過去十年的慣性,亦或者,已經正在發生巨變而只是大家還尚未察覺其滾滾洪流呢?

  王伯達的這本書,稱不上會讓人財源滾滾,也不是一本讓投資人按圖索驥的參考書,而是一本繁體中文界近年來堪稱「最有高度」的財經書籍。他用兩個面向的分析去闡述未來十年可能面臨的財經新局,一是鑑往知來的金融史觀,二是用台灣人最熟悉的棒球術語來妙喻他所架構的總經趨勢分析。

  伯達兄的論述之所以有其高度,最主要的憑據是來自於他的金融史觀。本書從石油危機、日本泡沫、東南亞金融風暴、網路泡沫到次貸危機等一次次的金融危機中,抽絲剝繭地找出許多共同點,伯達兄直指這些共同點的核心─亞洲人被美元制約的歷史共業,當然,本書並不會以陰謀論來作為分析與推論的主軸,所以書中所提出的所有推論,都是建立在嚴謹總經數字和金融史實上。

  美國人對亞洲說:「美元是我們的,但問題是你們的!」一句話便道盡了本書所點出的問題核心,作者從匯率、國際分工(壓榨?)、原物料等不同的切入點去剖析美元,再用美元的角度冷眼旁觀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的演變與第二個十年的變數,論述十分嚴謹中肯,伯達兄對於總經與金融的分析高度,對讀者而言有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他幫讀者建立起相當完整的國際金融基本知識的架構,讀者可以藉由巨人高度的視野去思索未來的投資與理財方向。

  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用生動逗趣的棒球術語來形容他所看到的未來,比方說他用「強迫取分」來形容中國的過度投資,用「進軍大聯盟」來比喻中國未來可能的發展和其困難度,他以「九局下半逆轉勝」來描述對美國榮景再起的預期,更妙的是,他用「服禁藥」來揶揄台灣央行不當干預匯率而造成資產泡沫的政策,並對當局提出「可能終生被禁賽」的沉痛建言。當然,在這些逗趣的比喻下,作者順道點出了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可能的演變,如中、美、台經濟的消長和發展,也提出了亞洲資產泡沫的嚴重性,相當具有研讀的價值。

  伯達兄一直是我很欣賞的財經作者,他繼我之後,在《壹周刊》長期撰寫「台股教戰」專欄,和我一樣是專業的法人背景出身(金控公司的承銷部門),也一樣是從事網路筆耕起家,難能可貴的是,伯達兄成名後並不會利用自己所得到的媒體舞臺和名氣,去替上市公司大股東做股票的宣傳,也沒有去販賣所謂的金融商品,更沒有收會費搞投顧的商業行為。除了總經學養外,我更景仰的是他的個人操守。

  這本書是伯達兄繼《民國100年大泡沫》之後的第二本著作,容我東施效顰,如果《民國100年大泡沫》是王伯達在創作生涯的「新人獎」,那麼我認為本書應該就是伯達兄在創作領域上的「勝利打點」了。

看穿「五鬼搬運」的金錢遊戲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去年(2010)九月,我為《民國100年大泡沫》這本書寫序,純粹是因為該書徹底破解了「外匯存底的迷思」,有助於世人不再繼續沉淪,也或可因此減少天災人禍。其實,我在1988年就曾於報紙發表〈富裕的煩惱——解開外匯存底過多的結〉一文(後來收錄於1990年《自由經濟的坎坷路》一書)。2004年1月起,我在《中國時報》「財經漫談」專欄中,連續以七篇短文解說外匯存底的迷思(後來收錄於2004年11月出版的《生活中的經濟學》一書)。儘管我不時於報章雜誌中為文宣導外匯存底過多的危險,卻還是眼看著朝野上下,尤其是政策制訂者,仍死抱著錯誤的觀念,陸續做出錯誤的決策,以致一再出現「錯誤的政策比貪汙更可怕」的後果。

  於是,當我看到《民國100年大泡沫》一書講出我的心聲,而且以完整豐富的圖表和數據、淺顯易懂的文字呈現時,儘管我不知作者為何許人,仍撰文為其推薦。結果,該書一出版即驚動立委就該書內容質詢央行總裁,不但高踞暢銷排行榜首位,最終也成為去年的暢銷書。這證明了王伯達這位年輕作者的寫作功力非凡。

  事實上,不只台灣有著外匯存底過多所引發的大泡沫疑慮,全球的新興經濟體都有同樣的毛病,而對岸中國高達三兆多美元外匯存底的病兆最為嚴重。與之唇齒相依的台灣,就算能趕緊遠離,都無法免於災難,何況我們的政府還一味提出飛蛾撲火策略,方便台商西進,將雞蛋投向同一個籃子裡。

  究其主因,應是「中國經濟強大,GDP已超越日本,正在追趕美國」的認知。當前,美國普遍被世人看衰,尤其在嚴重雙赤字的陰影下,似乎顯現日薄西山的頹勢。但實情真是這樣嗎?我可能是近年來「看好美國」的極少數人之一。別的不說,只要看「去去去,去美國」仍是各國流行的現象,就可窺知一二!而「美國的寶貴資源都還保存著」,則是我最常用來支撐這個論點的證據。

  ●美國和美元仍將堅強屹立

  雖然我堅信自己的論點無誤,卻苦於無法說服大家,而沒想到年輕的王伯達在短短的半年之內,繼《民國100年大泡沫》之後再寫成《美元圈套》這本書,清晰解說美國將繼續強大的前因後果,而且和前書一樣輔以豐富的數據和圖表,透過層次分明、平鋪直敘的迷人筆調,將歷史經驗、石油美元、糧食美元、網際網路產業發展、生產力提升等種種標示「美元不可能下落」的因素,以及兩岸如何振衰起弊,娓娓道來,極具說服力。有類似看法的我,當然樂於撰文大力推薦。

  全書扣人心弦的內容,還是讓讀者親自去品嚐,我則藉此機會補上一些重要的基本觀念供大家仔細思量。

  本書中緊扣的「錢」或「貨幣」概念,正是最關鍵的因素。很不幸的是,人類發明了錢,到頭來卻反被錢所役使,如今「貨幣戰爭」響徹雲霄,「經濟戰爭」更是早已稀鬆平常。

  本書前言提及,在台灣最早指出外匯資產猛增現象的是已故中研院蔣
碩傑院士,其留下來的篇章就是一盞明燈。蔣院士畢生捍衛「貨幣的本質」,認為應謹守「貨幣為交易媒介」的原則,各國央行應嚴控貨幣數量。然而,當今世人扭曲了貨幣的本質,將交易媒介的「信用」內涵掏空,使得所謂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人們在「槓桿原理」的催眠之下大玩金錢遊戲,上演「五鬼搬運」的戲碼,並在金融泡沫破滅之後深受其苦。一切的一切,其實可以說都是「貨幣過多」和「對貨幣角色誤解」惹的禍。除非人類能導正觀念,回歸金錢與貨幣的本質,回歸互通有無、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的「經濟真相」,否則日子將會愈來愈苦,不但天災人禍不會斷絕,還會愈來愈多、愈來愈強,甚至於「毀滅」都不是危言聳聽呢!

  就讓我們從蔣碩傑院士在1982年8月31日發表於《中國時報》的〈「五鬼搬運法」觀念之澄清〉這篇文章談起。

  ●貨幣供給不當的推手

  蔣院士在文中清楚解說了「五鬼搬運」和「金蟬脫殼」的現象,也明確指出造成貨幣供給額變動的三大因素:一是財政赤字,二是金融赤字,三是國外資產淨額增加。在寫作該文當時(1980年代初),台灣政府的財政保持盈餘,國外資產淨額增加也不明顯,但出自銀行的金融赤字卻是大有問題,因此他寫下了「五鬼搬運法就是金融赤字」的文句。無論出於哪一種因素,最後都導致貨幣供給的增加,接著必然帶動物價的上漲,進而產生「金蟬脫殼」的事實。所以,貨幣供給才是主角,貨幣「過量」增加將會肇禍。那麼,造成貨幣供給「不當」增加的三大因素,其「推手」是誰?

  可以說都是政治力量在作祟。台灣在1980年代中期之後外匯存底猛增,是政府不當管制政策所致;外匯存底的猛增,與政府刻意管制進口、鼓勵出口,以及匯率、利率政策都脫不了干係。財政赤字則是國家入不敷出,舉債度日,這當然是政府一手導演。至於金融赤字,表面看起來似乎是金融機構沒盡好金融中介的責任,實際上卻往往是政治力量指使或壓迫金融業者,或政府沒盡到監督責任,甚至縱容金融業者所致。姑且不論早期金融機構被政府壟斷,遭政府、民代及特權人士主導的那段歷史,就是後來在新銀行開放設立、金融自由化開步走之際,我們不是常見政府以軟硬兼施手法,要銀行低利貸款給有關業者嗎?「紓困」和「打銷呆帳」正是明目張膽的做法。無論是哪一種「不當」增加貨幣供給的做法,都是政治黑手在指導,都是妄想以「可見之手」取代「無形之手」來調控市場,不讓市場機能自由發揮。

  為什麼政治力量那麼喜歡、那麼自然地操控貨幣的供給?關鍵就在於貨幣是存量或流量的觀念。蔣院士始終堅持貨幣是「流量」而非「存量」,並曾在多篇學術論文中反覆強調。他說:

  「……討論貨幣理論究應採用凱因斯學派之存量分析法抑傳統之流量分析之問題。以戰前1929年前後美國股市之大波動及崩潰為例證,闡明1929年前股市之狂漲,實係由於投機者大量購買股票之資金,乃係由股票經紀商代向銀行融通所得。而銀行融通之資金又係因聯邦銀行不欲令利率上漲故而增加貨幣數量以供應者。因此股票之多頭投機,遂連帶的引起通貨之不停膨脹。及至一九二八年終,聯邦銀行始了解寧可任利率上升,不可再任貨幣數量上漲,於是急速緊縮信用,使貨幣數量之增加快速停止。股市遂亦停止上漲。多頭投機者於是急速拋售其股票以求償還其債負。而償還之資金流入銀行後又不一定能再由銀行迅速貸出。於是貨幣流通數量因而急遽下降。例如1930年一年內股票經紀人借款餘額下降三十四億美元,而各銀行之活期存款則亦下降四十八億美元,遂造成深重之不景氣。此間來龍去脈顯然仍以用傳統之流量分析法——特別是Wicksell的『累進式銀行信用膨脹理論』—說明之最為清晰明瞭。如用凱因斯之存量分析法,則反易失察貨幣數量變動之動態及因果也。」

  貨幣流量的概念,就如同把貨幣視為人體中的血液,流動不已,使經濟體系得以順利維持動態的運作,而經濟體系的運作當然是無數的「個人」之交互關係、或交易行為的不斷進行。換句話說,貨幣是作為「交易媒介」,本身沒有價值,只是一層「面紗」,這也是古典經濟學家的說法,用當前的經濟詞彙來說就是「狹義貨幣」。

  蔣院士在1981年6月20日發表於《中國時報》的〈貨幣理論與金融政策〉一文中這麼說:

  「……我所以堅持要用狹義的『貨幣數量』的定義,其理由是在通貨膨脹威脅之下,貨幣只可能被用作『交易的媒介』或『支付的工具』,不會再被廣泛的用作『價值的儲藏工具』了。同時也只有狹義的『貨幣』才能用作『支付工具』,其他附有利息的儲蓄性存款,雖然可以用作『價值儲藏工具』,卻不能用作『支付工具』,而必須轉換為『貨幣』才能用以購買或支付,與其他『票據』等並無二致。所以我一向主張不可將儲蓄性存款與狹義的貨幣合併在一起而統稱之為廣義的貨幣M2。」

  流量的概念或狹義貨幣,就是只承認貨幣作為「交易媒介」的功能,貨幣需以生產或服務行為的價值作後盾,本身並無價值。蔣院士在1982年7月18至20日刊於《中央日報》的〈紓解工商業困境及恢復景氣途徑之商榷〉一文中,就明白指出:

  「在通用貨幣為交易媒介而不准私人自製貨幣的國家,一般人民及廠商要想得到一些貨幣以供行使之用,必須先從事一種生產或服務行為以賺得相當價值之貨幣。其所賺得之貨幣,即是他對國民生產的貢獻之指標。他們以如此賺得的貨幣來購買一切商品,就是享受他們自己的生產行為應得的成果。」

  ●五鬼搬運,與竊盜行為無異

  由此概念,蔣院士提出「五鬼搬運法」這個名詞。他接著說:

  「假使有人既不從事生產或服務,又不肯以適當之代價向人告貸,而私自製造一批貨幣,拿到市上來購買商品,那就等於憑空將別人的生產成果攫奪一份去了一樣。這不是和竊盜行為一樣麼?而且這竊盜行為是極神祕而不露痕跡的。它能夠不啟人門戶,不破人箱籠,而叫人失去財物。吾人不妨戲稱之謂『五鬼搬運法』。這種法術,費景漢教授曾稱之為凱因斯的魔法。其實這絕非凱因斯所發明,在我國兩千多年前早已有人使用過。就是漢文帝在他老糊塗之後,曾經因為聽說他的嬖佞鄧通依相法當餓死,就特地賜他一座銅山,並准他私自鑄錢。這就等於特許他使用『五鬼搬運法』,任意搬取別人財物一樣。因為別人辛苦生產的成果,他只要以私鑄的錢,就可以取得。這種特權自然是眾人所嫉。一旦文帝崩逝,年輕有為的景帝即位後,就迅速將他的特權取消,並且將他那份富可敵國的財產,全部籍沒,使他最後還是餓死街頭。」

  ●金蟬脫殼,擺脫債務的伎倆

  提出「五鬼搬運法」之後,蔣院士又生動地導出「金蟬脫殼法」,他是這樣敘述的:

  「現代的鄧通們聰明得多了。他們不向政府要求私印鈔票的特權,而只慫恿政府銀行去大批增加貨幣供給,用極低的利率來貸款給他們,由他們去使用以購取財貨。其結果也同樣的能以非從事生產所獲的新製貨幣來攫取別人生產的結果,而他們卻避免了犯刑法的罪名。往往他們一筆低利貸款,就遠遠超過漢朝鄧通一輩子可能鑄造的錢。至於他們因此積欠銀行的負債,他們另有一套『金蟬脫殼之法』來解脫。」

  如此巧妙的偷天換日法術,蔣院士指明是凱因斯引介出來的,他說:

  「這一套法術,雖然也未必是凱因斯所發明,卻曾經由他推薦給法國財政局。原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政府曾因戰費欠下一筆龐大的公債。這公債的利息與還本,成為法國或政府戰後財政上極沉重的負擔。凱因斯在他當時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曾經建議:假如他對法國財長借箸代籌的話,他一定要故意製造一場強烈的通貨膨脹,使物價大幅度的上漲,那麼這筆戰時公債的真實負擔自然也隨之減輕了。我做學生的時候拜讀了這篇文章,深怪這位大師何以竟如此充斥著野狐禪氣息,所以始終對他的理論頗存戒心。不料今日台灣的報界竟滔滔者皆凱氏之徒也。」

  其實,不只當時台灣報界滔滔者皆凱氏之徒,全球應都如此,而迄今似乎也沒什麼大改變,反而更在「刺激消費」的口號下,盡情運用凱因斯傳授之法大印鈔票。畢竟,「可見之手」的調節就是權力的同義詞,追求名利的凡人怎麼可能捨棄呢?何況,指責施用五鬼搬運容易,但要舉證揭露卻難上加難。2008年上演的金融海嘯,只能說是歷史重演而已,其根源正是誤解貨幣、濫用貨幣、濫發貨幣、如今「印鈔救市」的紓困措施當道,而金融風暴、經濟衰退不斷循環上演,一點都不足為奇呢!

  蔣院士在1980年代初那場轟動全台的「蔣(碩傑)王(作榮)論戰」所提出的針砭,三十年後由王伯達這位年輕人在本書中再予以詮釋,可說是承先啟後。王伯達在書末呼籲:「每一刻都是改變台灣的機會,每一個人都是改變台灣的機會」改變,必須具備正確的觀念,而我認為,閱讀本書就是一條建立正確觀念的捷徑!


前言 我們還活在日本的陰影中
「九○後」這個名詞在中國的意思是指出生於1990至1999年的年輕世代,而這個世代在中國又有個別名叫作「小皇帝」,這是因為中國的一胎化政策,以及改革開放後的經濟成果,讓這個世代在一出生就擁有豐厚的資源,並過著優渥的生活。因此,「90後」在中國無疑是天之驕子的代名詞;然而,若是從整個亞洲的角度來看,「90後」其實反倒是一連串苦難的開始。

1990年日本的資產泡沫開啟了該國失落的二十年,同年在台灣也發生了萬點泡沫,而1997年則有亞洲金融風暴。我在《民國100年大泡沫》一書中,曾經以外匯存底的角度來解析這三個資產泡沫的成因,表面看起來,除了外匯存底這個經濟數據之外,前述三個資產泡沫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連繫,然而,若我們將國際強權的角力、貨幣制度的變革,以及經濟發展的模式等變數納入這三個事件,大家就可以發現,亞洲會發生這些資產泡沫絕非偶然或巧合,因為一直以來,我們都只是在跟隨著日本的腳步,走上失落的世代罷了。

亞洲國家的成長模式,不管是過去的日本、亞洲四小龍或是現在的中國,其實都是透過壓抑匯率,以及廉價的勞動力,來實現出口導向的經濟型態。在壓抑匯率的過程中,這些國家因而累積大量的外匯存底,而其中絕大部分的資產配置內容,則是美國國債以及其他的美元資產。這也是為什麼全球外匯存底存量前十名的國家,包括中國、日本及亞洲四小龍都名列其中,而美國國債持有國前十名則是包括中國、日本、台灣以及香港。這些亞洲國家為了經濟成長而壓抑匯率的模式,雖然獲得了短期的亮眼成績,然而卻也因此掉入了「美元的陷阱」。

所謂「美元的陷阱」,指的是這些亞洲國家在經濟與匯率上,對美元的依賴以及其所可能產生的後遺症。這些國家仰賴美國的消費來驅動本國經濟成長的同時,不僅要壓抑本國匯率來維持美元的購買能力以及本國產品的競爭力,同時外匯存底中也購置了大量的美國國債,讓美國這龐大的經濟機器得以繼續運作下去。亞洲國家輸出了大量的商品到美國,最終還得把這些錢透過投資美國國債的方式來維持美國的消費能力。從邏輯上來看,我們這些亞洲國家根本是用自己的錢買下自己的商品,並且創造自己的出超。美國用一大堆的美鈔與國債,說穿了,就是用一大堆的紙向這些亞洲國家換取實質的商品與資源。美國雖然沒有殖民的行為,然而卻是透過美元的陷阱,巧妙的把這些亞洲國家變成了星條旗下一個個的經濟殖民。

「美元的陷阱」另一個顯著的癥狀就是「外匯存底的詛咒」,也就是外匯存底大量累積所引發的資產泡沫。我在《民國100年大泡沫》一書中曾提出外匯存底的詛咒這個理論,這本書出版後,我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發現,早在八○年代,就有台灣學者提出過這樣的看法。全世界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名的華人,中研院院士蔣碩傑先生在其《台灣貨幣與金融論文集》中留下了〈外匯資產猛增引起金融危機之對策〉一文,並在後續的數篇時論中對外匯存底的累積提出了警告,無奈當時的輿論及國人普遍認為出超及外匯存底的累積是好事,因此這樣的建議並沒有被政府聽進去,後來泡沫也隨之破滅。

亞洲國家輸出了大量的資源與商品,但並沒有換回貨幣的升值與購買力的提升,而是換來了一大堆的紙,對亞洲的民眾來說,這是一種經濟上的剝削與奴役,也因此亞洲國家雖然長期擁有大量的經常帳順差,人民的經濟壓力卻是愈來愈沉重,這樣的經濟現象也改變了亞洲的社會現象。經濟的壓力讓亞洲快速的步入低生育率的少子化社會,日本成為全世界高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而台灣則可能是下一個日本,其他如南韓與新加坡也面臨低生育率的困境,接踵而來的則是人口負債、退休金負債與政府負債等一連串的問題。

不同於亞洲國家在90後逐漸走入了失落的世代,美國,在1990年以後則是迎來了近年來最長的一段榮景。1990年1月,道瓊股價指數為二千七百多點,然而十年之後,道瓊指數最高在1999年則是來到了11.500點的水準,漲幅325%,代表科技股的那斯達克指數漲幅更是高達950%,這是美國近年在經濟上最繁榮的一段時間。

2000年之後,美國的網路泡沫以及中國的崛起,似乎要為亞洲失落的90年代平反,並為美國的榮景畫上句點,次貸的爆發則更確定了全世界對經濟強權移轉的信心。現在的美國在經濟上要面臨中國的挑戰,而金融面則是需要收拾次貸危機的殘局,美國失業率在2009年底曾經一度飆高至10.1%,而標準普爾(S&P)在2011年四月調降美國評等展望為負面時,更像即將壓垮山姆大叔的最後一根稻草,一時之間美元與美股被全世界的投資人棄若敝屣。然而在我們給美元的棺材釘上釘子之前,我們要注意的是,美國是否真的沒救了呢?其實在開啟1990年那段美好的年代以前,美國同樣也陷入了一個經濟的困境,在經濟的實質面上遭遇日本強力的挑戰,在金融體系上則是面臨儲貸危機後的金融失序,當時美國的失業率一度高達10.8%,美元指數則是由1985年的120以上滑落至1992年的80以下,這些與現在美國的處境幾乎是如出一轍,然而到了2001年,美元指數則是重回了120的高點。

「90前」的美國靠著石油美元的支持,度過了美元危機;日本政府與金融業者因著利差的誘因,出現大量資金流向美國,持續購買美國國債更是讓美元和美國政府度過了最艱困的時期;個人電腦與網路的發展讓美國實現了產業升級,抵消了日本在汽車與工業上競爭的衝擊;1991年冷戰的結束讓美國得以縮減軍費支出並專心發展經濟。綜合以上種種因素,讓美國得以迎來「90後」快速增長的年代。

而若把同樣的時空背景移轉到2011年,我們將可以發現,90年代讓美元和美國經濟快速攀升的因子,目前正一個個的浮現在市場環境之中。石油危機再度浮現,糧食危機也步步緊逼,讓「石油美元」及「糧食美元」同時綁架了全世界對美元的需求;中國取代了日本,踏入了美元的陷阱,成為美債與美元的主要支持者;網路科技再度崛起,讓美國掀起去電腦化的過程;而奧薩瑪.賓拉登的殞命更是宣告反恐戰爭將告一段落。這一切的一切,都與1990年代的世界局勢如出一轍。而中國現在的資產泡沫則是愈來愈像1990年的日本,愈來愈接近爆發的邊緣。上一波美國的榮景是由日本泡沫爆發所綻放的煙火來揭開序幕,現在即將爆發的亞洲泡沫會否開啟美國另一波榮景呢?

九○後是亞洲國家和美國的強弱分界點,即便2000年以後,金磚四國崛起,中國第一的呼聲不斷,然而在我來看,2010年過去的這十年,只能說是美國長期榮景中的一個逗號而非句號,而我們並沒有從90後的失落中走出來,我們並沒有從美元陷阱中逃出來。

亞洲國家其實還活在日本失敗的陰影中,亞洲國家還活在帝國的殖民中。

 

台長: jean
人氣(32,253) | 回應(0)| 推薦 (28)|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練功-總體經濟.理財.雜誌 |
此分類上一篇:第一桶金來自何方 闕又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