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8-27 01:10:24| 人氣7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美中台三角:從一江山島戰役、金門炮戰到導彈危機 重新認識歷史上的台海危機* -BBC-

推薦 1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灣主要戰機 F16

*美中台三角:從一江山島戰役、金門炮戰到導彈危機 重新認識歷史上的台海危機*

               -BBC- 2020/08/26 19:00

1940年代中末期,中國爆發第二次國共內戰,大陸亦稱解放戰爭。  這次戰爭成為中國現代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北,中共在北京建立政權。從此,台灣海峽成為一道鴻溝,兩岸形成政治分立與軍事對峙。 

延續半個多世紀,分立與對峙迄今依然沒有結束。 

國共雙方從未簽署停戰、和平協議。理論上講,大陸與台灣仍然處於戰爭狀態。過去幾十年,台灣海峽曾多次燃起硝煙,最嚴重時,兩岸兵戎相見。若台灣的堅定盟友、超級大國美國介入,海峽戰火有可能延燒為全面戰爭。

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台灣海峽危機」(簡稱台海危機)。一般認為,國共戰爭結束後,曾發生過三次台海危機。

第一次台海危機 時間:1954年9月3日至1955年5月 

戰事:九三炮戰、一江山島戰役和大陳島撤退 

1954年9月3日下午,中國人民解放軍數百門火炮向大小金門島的國民黨軍陣地和停泊在金門港內的艦艇發動強大轟炸。九三炮戰一直持續到9月22日。這是1949年後中國第一次「炮擊金門」,引發第一起台海危機。 

一江山位於台州列島上下大陳島以北,1955年1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攻勢,經過激戰,在19日拿下這座小島。一江山被攻陷之後,蔣介石終於決定放棄台州列島,但堅持將大陳島的居民全部轉移到台灣。1955年2月,在美國第七艦隊的支援下,大陳島軍民撤退,當時蔣介石還派遣蔣經國多次前往大陳島與居民溝通,並且和大陳軍民一起撤離。 

3天後,解放軍控制了整個台州列島。 

國民政府撤出大陳島

背景:國共內戰大規模戰事結束後,雙方隔著海峽繼續厲兵秣馬,中國要「解放台灣」、台灣要「光復神州」,海峽戰事看似一觸即發。但是,1950年朝鮮戰爭的爆發改變了局面。 

當時,美國派遣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防止朝鮮半島的衝突向南發展。第七艦隊的露面激怒了中共,中共將凖備進攻台灣的軍隊轉調朝鮮戰場,海峽戰事推遲,直到朝鮮戰爭結束、第七艦隊撤離。 

之後,美國政府開始著力加固與台灣中華民國政府的盟友關係。1954年牽頭創建東南亞公約組織,旨在推動地區團結、遏制所謂的共產主義威脅。此外,美國還開始公開探討和蔣介石政府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中共將此視為對國家安全的極大威脅。為鞏固在台灣海峽的戰略地位,1954年9月對金門發動炮擊,此後奪回對一江山島、大陳島的控制。 

影響:這次戰事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卻給中美台關係帶來深遠影響。它間接促成了1954年12月美國和台灣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美台軍事同盟從此成形。對台灣來說,失去台灣列島,國軍無異於丟掉了「反攻大陸」的跳板。對中國來說,另外一個巨大的影響是,危機中面臨美國核威懾,推動中國領導人下定決心,發展自己的核武器。

第二次台海危機 時間:1958年8月23日至1959年1月7日 

戰事:「八二三炮戰」,大陸稱為「炮擊金門」。 

金門,這個與福建廈門隔海相望的小島,曾經被台灣軍隊視為「反攻大陸的跳板」、抵抗解放軍的「海上長城」。1958年8月23日,中國解放軍各式火炮日夜不停的開火,金門島遭受軍事戰爭史上最密集的炮轟,單單150平方公里的金門島,就受到47萬發炮彈轟擊。金門成為中華民國現有領土中唯一受到共產黨軍隊猛烈攻擊的地方。 

炮戰初期,解放軍集中打擊島上軍事目標,後期重點封鎖海運線,圍困金門。直到10月5日,中共國防部長彭德懷發表《告台灣同胞書》,表示基於「人道立場」不再炮擊金門。此後,解放軍開始對金門「單打雙不打」,意即單數日打飛彈,雙數日停止。直到1979年大陸與美國建交,時任中共國防部長徐向前才宣佈正式停止對金門炮擊。

《炮擊金門》是在大陸廣泛流傳的一幅油畫

背景:美國同台灣簽署了《共同防禦條約》,但條約的規定是協防台澎,金馬(金門、馬祖)不包括在內。對於金馬,美國國會決定授權美國總統臨時作決定。一種觀點是,中國想借「炮擊金門」向國際社會、特別是向美國表明中國人民解放台灣的立場和決心,同時測試美國協防台灣外島的意向。中國史學界廣泛認可的一種說法是,炮擊金門不求殺傷和佔領,政治意義高於軍事意義。 

「八二三炮戰」發生後,美國沒有直接參戰,但是第七艦隊協助台灣軍隊突破封鎖,美國支持的大口徑巨炮也起到了了扭轉戰況效果。美國空軍還從關島和日本向金門運送軍用和民用物資解圍。 

影響:金門炮戰既沒有讓蔣介石趁機反攻大陸,也沒有使毛澤東順勢解放台灣,一個原因是美國不希望戰火擴大。這是國共雙方陸海空軍迄今最後一次兵戎相見,對兩岸關係的走向、中美台三角互動有著決定性影響。此後,台海形勢由軍事對抗轉為冷戰性對峙,國共對抗的主要戰場轉移到國際政治舞台。 

中國說,金門炮戰後,海峽兩岸領導人在一個中國的共同基礎上都調整了政策;台灣軍隊未從金門撤出,挫敗了美國「劃峽而治」的陰謀。台灣流傳的一種觀點是,「八二三炮戰」後,武力反攻大陸幾無可能,台灣政府轉而積極促進對自由民主的追求。從這種意義上看,「八二三炮戰」是一場重要的「台灣保衛戰」,此後台海進入長期和平,維持兩岸分治,台灣才得以享受今日的民主與自由。 

第三次台海危機 時間:1995年到1996年 

戰事:又稱台灣海峽導彈危機、台灣海峽飛彈危機。

「戰事」共分兩波。

1995年,李登輝以台灣總統身份首次訪美,北京方面做出強烈反應,在台灣海峽和台灣周圍試射導彈、實彈演習,這是第一波。1996年3月台灣大選前,中國解放軍再次試射導彈、演習,威懾台灣,這是第二波。彼時,美國派遣「獨立號」航空母艦戰鬥群去台灣東北海域,隨即又從波斯灣調遣「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戰鬥群開往台灣東部海域。 

台灣海峽戰雲密布、狼煙四起,軍事衝突大有一觸即發之勢。萬幸的是,這次危機並未衍生兵戎相見。 

背景:1995年美國首次允許李登輝到訪,李登輝成為台美斷交17年以來首位訪美的台灣最高層官員。他在母校康奈爾大學發表「中華民國在台灣」的重要講話。中國的反應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為了防堵李登輝將台灣脫離中國的企圖,當年7月,解放軍開始在台灣海峽進行軍事演習。 

接下來,美國派遣兩艘航母戰鬥群前往台灣海峽周遭,40艘軍艦集結周圍海域。這是越戰後美國在亞洲規模最大的海軍部署。時任美國國務卿克里斯托弗(Warren Minor Christopher)稱,這些戰艦會「在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

李登輝過世當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表聲明,稱「在他12年的執政期間,李的大膽改革發揮了關鍵作用,將台灣轉型成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民主燈塔。他鞏固了美國與台灣之間的深遠友誼」。

影響:這次台海危機或許推動華盛頓意識到它所面臨的「為別人打仗」的風險。為安撫中國政府,時任總統克林頓1998年訪華期間在上海承諾「三不」: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加入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美中台關係再次發生變化。 

20多年過後的今天,有學者認為,1995年李登輝訪美引發的「台海危機」導致新的美中台三角關係成型。李登輝以台灣在亞洲完成民主化的成績單,將台灣重新推進國際外交舞台。 

華府智庫威爾遜中心(Wilson Centre)國際學者馬里德(Richard McGregor)認為,台海飛彈危機之後,北京加深對美國的疑慮,認為若兩岸發生軍事衝突,美國會為了台灣出兵。

亦有分析認為,在台灣海峽與美國航母戰艦群的會面,也讓北京意識到軍力落後美國太多。因此,中共軍事戰略開始轉向,軍事武器科技發展、特別是空軍以及航母的建造加速。

回顧20多年前美中台關係,觀察人士指出,在李登輝執政下,台灣的外交基調確定,以「中華民國在台灣」影響台灣日後總統的兩岸政策。特別是現任總統蔡英文,曾經是當年(1999年)李登輝發表「兩國論」、也就是台灣與中國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的起草人之一。蔡英文重申的「維持現狀」主張,被評論者認為承接李登輝的外交核心政策。

台灣金門離島小島——獅嶼。島上插有中華民國青天白日旗,對面高樓大廈是福建廈門市

「首戰即終戰」?:馬英九說了什麼

外界分析,美方此刻高調踏入距離中國廈門市最近僅有2.3公里的金門,不僅是悼念殉職軍人,仍是回應台灣前總統馬英九最近一連串的談話,包含批評蔡英文「親美抗陸」以及美國現在不可能出兵的說法。 

8月12日,美國衛生部長一行人剛抵達台未滿24小時,馬英九隨即在台北一場公開演講稱,若兩岸發生戰爭「首戰即終戰」,引起政壇軒然大波。  馬英九發言表示,「解放軍攻台是首戰即終戰,讓台灣沒有機會等美軍援助,而且現在美軍根本不可能來」。 

8月22日,馬英九基金會舉辦「國家不安全研討會」,馬英九再次批評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識」是「選擇錯誤的國家路線,輕率把國家推到戰爭邊緣」;「蔡英文寧可承受戰爭風險,也不願接受能促進和平、可以避戰的九二共識,還把它惡意扭曲為一國兩制?」 

此外,九二共識一詞的創建者蘇起,在會議上說,蔡英文政府讓台灣民眾「誤認」美國會協助台灣,但實情是「美國心有餘而力不足」;蘇起說,一旦兩岸開打美國不可能翻轉戰況,因為美國航空母艦艦齡老化,維修落後。 

蔡英文8月23日在臉書回應馬英九稱,「國際局勢瞬息萬變,在國家內部尋找敵人並沒有意義。我更要請馬前總統冷靜想想:為什麼您的想法,和主流民意有這麼遠的距離?和國際社會有這麼大的落差?」

2016年馬英九出席蔡英文就職典禮

高敬文認為,馬英九對蔡英文將台灣帶到戰爭邊緣的批評有失公允,也不符合實情:「比起前任總統陳水扁,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更加穩定,美國能信賴她;台海的緊張關係,應源自於北京以及解放軍這些日子不斷舉行的演習以及挑釁台灣的舉動,」高敬文告訴BBC中文。 

不過,中國官媒《新華社》,24日發文稱「中國從來沒有侵略擴張的基因,從未擴大自己的主權聲索,堅持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根據國際法,通過談判協商解決與鄰國的領土和海洋權益爭端。」 

馬英九與蔡英文兩岸路線角力 針對馬英九連日發言,日本《產經新聞》矢板明夫告訴BBC中文,這是馬英九向蔡英文開啟攸關兩岸路線的攻防戰。  矢板明夫認為,馬英九以前「三軍統帥」的身份高調批評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又特別提到台灣軍方無法抵禦解放軍的言論,「嚴重影響台灣軍心,蔡英文政府勢必要全力回防。譬如蔡英文立即前往軍人公墓,代表台政府頒發褒揚令給台灣前行政院長—823炮戰中的主要將領郝柏村,為的是穩定軍心。」

這是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取水地——福建晉江龍湖

矢板明夫又分析,馬英九在北戴河會議舉行期間,不斷批評台灣的「親美抗中」路線,又一再推銷「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主張,此舉意在重新成為北京在台灣的對話窗口,因為前高雄市長韓國瑜以及台北市長柯文哲都不再得到多數民意支持。 

「不過,蔡英文重新找回在馬時代任職海基會副董事長的知名台商許勝雄代理海基會董事長,這也是向北京表示,台灣仍有對話空間,」矢板明夫強調。  馬英九辦公室回應批評稱,馬英九「反對中共不放棄武力攻台及對台軍演」,並強調蔡英文政府「除不求戰、不畏戰外,更應積極避戰,以保障民眾安全。」 

印太地區軍事演習不斷

不管台灣兩任總統對於兩岸政策的歧異為何,過去兩個月以來,美中及台海兩岸之間的軍事演習此起彼落,甚至不斷升級。 

美國在這幾個月派出包括航母等各型軍艦,在台灣海峽以及南海進航行,並與澳大利亞、日本等舉行聯合軍演。 

7月21日,日本防衛省,海上自衛隊在推特發文稱,日美澳三國海軍在西太平洋以及南海地帶舉行聯合軍演。8月18日,日本航空自衛隊與美軍又開啟大規模聯合演習,在東海與日本南西諸島周邊空域出動F-15等39架軍機,進行空戰訓練。 

回應美國,北京則通過接連舉行大規模演習。

"遼寧號"船體由前蘇聯建造,是中國的第一艘航母

自2020年七月下旬以來,中國解放軍開始在東海、南海等四大海域,進行軍演;近一個月以來,公開曾進行至少八場演習和大型軍事訓練。 

中國唐山海事局本周發出「冀航警0223」航行警告,宣佈自8月24日0時起至9月30日深夜12時止,在渤海海域執行超過一個月的實彈射擊活動,期間禁止船舶駛入。 

新加坡《聯合早報》周一(8月24)日分析稱解放軍最近在黃海和南中國海舉行的演練,「帶有對台灣南北夾擊、形成合圍的意圖。」身處美中夾縫,吳怡農告訴BBC中文,台灣需要一個動員「全社會」的國防體系 (whole-of-society approach)——從社區做起。他又稱,台灣的民間力量絶對有這個潛力,不但有成為彼此後盾的決心,也願意支持必要的改革。」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