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10-02 20:16:57| 人氣1,53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歷史─2】

推薦 1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國歷史─2
 

春秋時代

770年,由於遭到北方遊牧部落犬戎的侵襲,周平王東遷黃河中游的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此後,周王朝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小國(諸侯國和附屬國),史稱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大國共有十幾個,其中包括晉、秦、鄭、齊及楚等。這一時期社會動盪,戰爭不斷,先後有五個國家稱霸,即齊、宋、晉、楚、秦(又有一說是齊、晉、楚、吳、越),合稱春秋五霸。

第一個稱霸的國君齊桓公任用管仲,在國內施行改革,使當時階級矛盾十分激烈的齊國安定下來,並逐漸盛,許多諸侯都朝拜齊國。齊國率九個盟國之師攻伐威脅周朝的楚國,楚成王被迫將和。齊桓公死後,他的五個兒子爭做國君,齊失其霸業。宋襄公曾經試圖稱霸,後楚軍所敗。

晉國公子重耳在一場內亂後登上君位,是晉文公。晉文公實行改革,使晉國的勢力發展到中原,與南方大國楚國生摩擦。後楚國出兵圍攻宋國首都帝丘,晉文公聯合秦、齊、宋三國之師大破楚軍於城濮,成中原霸主。與晉國盟的秦國國君秦穆公在晉文公死後起了稱霸的野心,與晉文公之子晉襄公屢次發生戰爭,最後以晉國的勝利告終,於是往西發展,把西邊的一些戎國滅掉,使秦穆公成西戎的霸主。

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即位後,再次與晉國爭霸,楚國圍攻宋、鄭,晉國幾次派兵來救,都大敗而歸。許多中原國家背晉向楚。楚莊王成中原的霸主。莊王死後,楚經靈王、平王兩代漸弱。東南方的吳國闔閭趁勢興兵伐楚,並大敗楚軍,攻佔楚國國都壽春,後平王之子昭王聯盟秦國攻吳,吳兵退出楚境。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的越國趁吳軍遠征時攻擊吳國,大敗吳軍,吳王闔閭被射死,後闔閭之子夫差又報仇攻越,大獲全勝,俘虜越王勾踐。吳國又出兵齊國,與魯國聯合將齊國打敗,又攻晉國,但在黃池被晉軍打敗,越王勾踐趁這時襲擊吳國,九年後兼吳國,夫差自殺而死。隨後北上,與齊、晉等諸侯會盟。勾踐死後,越國衰弱,戰國時楚威王所滅。

春秋時期確定二十八宿;後期則生古四分曆。

而且能製造精良的戰車與騎兵,同時此時中國的冶金也十分發達,能製造精良的鐵器,在農業上出現各種灌機械,大大提高生效率,從而以後人口大大膨脹奠定基礎。歷史上出現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史事記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比較自由,史稱百家爭鳴。出現多位對之後中國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諸子百家),例如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等人。出現很多學術流派,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道家(自然)、儒家(倫理)、陰陽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辭辯論)、墨家(兼愛非攻)、雜家(合各家所長)、農家(君民同耕)、小說家(道聽途說)等。

文化上出現了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戰爭史上出現的傑出兵法家有孫武(孫子兵法)、司馬穰苴(司馬法)、孫臏(孫臏兵法)、吳起(吳子兵法)、尉繚(尉繚子)等等。

 

戰國時代

546年左右,黃河流域的爭霸基本結束,晉、楚兩國平分霸權。

403年,晉國被三個門閥巨卿瓜分,成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史稱「三家分晉」。再加上姜姓的齊國被田氏取代,人稱田齊。

韓、趙、魏、齊、秦、楚及燕,並稱戰國七雄,戰國時期正式開始。大部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將戰國開始劃封建社會,然而大部分西方及臺灣學者卻又將之劃封建社會的崩潰,這是定義不同所致。

戰國初年,各國開始變法運動,其中,以李變法的魏國,在魏文侯時首先興起,北伐韓、趙、中山,東伐齊、宋,南伐楚,西伐秦,成為強國。齊國在齊威王時興起,兩次攻伐魏國獲勝,並長期任霸主。南邊的楚國經吳起變法後盛,滅掉陳、蔡、越,擴展疆土。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訓練成一部大的軍隊,與秦、齊、楚爭先。韓國國君韓昭侯任用法家大師申不害變法,逐漸興起。

356年,秦國的秦孝公採用法家的商鞅變法開始後,秦國國力大大增,使其他六國恐懼,名士蘇秦游遍六國,說服六國國君聯合合縱抗秦,秦國卻用張儀相,又使六國屈從於秦,破壞合縱。宋、魯等小國到戰國後期齊楚所滅。

合縱破壞後,齊國作山東六國中最盛的國家,開始沾沾自喜,其差點滅掉燕國,自稱東帝,攻滅宋國的行使諸侯驚恐,在燕國大將樂毅的統領下,燕、韓、趙、魏、秦五國大軍重創齊國,攻陷齊都城臨淄,後齊國在大將田單使用火牛陣走燕國後成功復國,自此東方雄主齊國衰落,秦國基本上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秦昭襄王時期,秦國開始發動對六國的大規模戰役,採用范睢的遠交近攻策略,任命大將白起發動戰役,通過伊闕之戰、郢都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四大戰役橫掃山東六國,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秦國最終在秦始皇的統治下,於前221年憑藉王翦父子消滅六國,完成統一,中國歷史進入新的時代。

科技史上出現墨子,建築史上有魯班,首次發明瓦當,奠定中國建築技術的基礎。

文化上有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詩人屈原,他著有楚辭、離騷等文學作品。

 

秦漢時期

秦朝的統一與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秦朝源自周朝諸侯國秦國。前770年,秦襄公在東周周平王東遷時有功,受封於關中平原,建立秦國。秦國於戰國時期逐漸轉,到秦王政陸續攻滅六國(前230年至前221年)而一統天下,建立秦朝,結束戰國時期,中國從此進入統一時代。

秦王政建立秦朝後自稱「始皇帝」(即秦始皇),從此中國有了皇帝的稱號,並且發起一系列的改革以鞏固帝國。而後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疆域東起遼東,西至臨洮,北抵長城,南達象郡(今越南北部)。雖然秦朝外表十分盛,但由於秦始皇集權、過度發展、嚴重勞役百姓,所以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暴虐之特點,讓天下百姓飽受苛政之苦而想要起義。

秦始皇最後留下的,是一個外中乾的帝國。秦朝了鞏固遼闊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與改革。政治制度是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君主專制的皇帝握有最高權力,丞相僅僅是輔佐,而法律基本延續秦國法律。

了降低各地區差異,秦始皇推行書同文(以小篆文字)、車同軌、統一貨幣(秦半兩)與度量衡。軍事上,興建長城以鞏固北方,六國長城與城敦等防禦工事,沒收天下百姓武器,鑄成十二金人,先後五次東巡以安定關東各地區。

交通方面,興建馳道與靈渠等交通設施以便軍隊前往各地平亂,也有利各地區運輸物資。經濟方面,秦朝延續商鞅變法的政策。推行重農抑商,鼓勵農民增糧食,甚至有機會獲爵位。工商業方面實行鹽鐵專賣,但不完全禁止商業,也鼓勵如經營畜牧業的烏氏倮與丹沙的巴地寡婦等商人。

政治思想方面以法家尊,推行融合「法、術、勢」(以法律根本、以愚民手段、法術勢相結合)三合一的君主專制,另有發揚陰陽家的五德始終說以神化皇帝。宗以傳統崇拜祖先、天帝、山川神等眾神以及巫術、占卜與占星等,而神仙方術之術受秦始皇所迷信。了箝制人民思想避免叛亂、與報復欺騙秦始皇的方士們,先後發生焚書坑儒事件,這是先秦文化與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秦始皇死後,宦官趙高與李斯密不發喪,密謀奪權。趙高胡亥的師傅,與秦始皇長子扶蘇和蒙恬之弟蒙毅不合,而李斯也對蒙氏兄弟不滿。他們擁立胡亥太子,假造詔令以賜死在九原督軍的扶蘇,史稱沙丘之變。他們等到東巡大軍返抵咸陽才發喪,胡亥也繼位帝,即秦二世。

秦二世受趙高擺布,他賜死蒙氏兄弟,並殺害兄弟姐妹數十人。蒙恬的九原軍也由王離接管。秦二世縱情於聲色犬馬,圈養無數狗馬禽獸;徵招罪犯與百姓,續建阿房宮與秦始皇陵。秦朝政治趨向混亂,趙高把持朝廷,蒙蔽皇帝,控制群臣言論,指鹿馬。前208年,李斯被趙高陷害,於咸陽腰斬,夷三族。另外役民過甚,當時力役三十倍於古以及田賦二十倍於古。舊六國百姓不願受嚴刻的秦法箝制與無數的勞役折磨,於同年爆發秦末農民戰爭。

207年劉邦與張良會合於洛陽以東,然後奪南陽、定武關,入關中。此時趙高擔任丞相,因畏懼劉邦,命閻樂殺秦二世,改立子嬰秦王。同時,劉邦軍於藍田擊潰秦軍,駐軍霸上。秦王子嬰殺掉趙高后於軹道向劉邦投降,秦朝亡。劉邦入主關中後,廢除嚴苛的秦法,與百姓約法三章,受秦人擁戴。前206到前202年劉邦與項羽之間爆發了爭奪天下的戰爭,史稱「楚漢之爭」,最後劉邦取勝。

相关图片 

大一統的漢朝

西漢前期的休養生息

漢朝是中國第一個在文治武功與國際聲望達到極輝煌的時代,也是中國歷史分野上被視上古時期轉折到中古時期的第一個朝代,具有承先後的重要關鍵地位及代表性。由於中間歷經王莽漢的短暫中斷過程,所以又分西漢(又稱前漢)及東漢(又稱後漢)。

202年漢高祖劉邦正式稱帝,立國號「漢」,西漢建國。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採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和九卿,任用蕭何丞相,採取與民休息、靜無的黃老治術,鼓勵生,輕徭薄賦。稱帝之後,異姓諸侯王勢大,因此漢初幾年對異姓王一一分別翦除,改封劉氏宗親王。後劉邦與功臣斬白馬立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史稱「白馬之誓」。

漢初政府官員基本上由大大小的功臣充任,從而形成漢初「布衣卿相」的政治格局。此時,由於秦末以來動亂多年,國力虛弱,導致漢高祖劉邦在收復秦末被匈奴占據的河套地區時,遭匈奴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即白登之圍,從此以後,漢朝採用和親政策。劉邦與劉盈去世後,呂后稱制,大封諸呂,並欲王諸呂。而以陳平、周勃首之功臣派亦做好準備,並與劉氏皇族聯合。呂后一死,功臣派與皇族立即先發制人,發動政變,一誅平呂氏外戚,廢掉少帝劉弘,迎立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代王劉恆帝,是漢文帝。

漢文帝和兒子漢景帝在位期間,繼續採取黃老無的手段,奉行「無而治」的方針,實行輕徭薄賦、力行節儉的與民休息政策,恩威並施,以彌補秦末民變和楚漢戰爭的多年動亂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大大得到減輕。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國等問題。漢文帝對待這些問題採取的是異常謹而且又有效的手法。

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是租率最終減三十稅一。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文帝生活也十分節儉,宮室內車騎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

景帝即位不久,就採納晁錯的建議,削奪諸藩王的封地,引發各封國的擔憂,而在漢景帝三年正月(公元前154年)爆發了「七國之亂」,漢景帝因此殺了晁錯,以寄達到平息叛亂的目的。但是七國之亂並未因此緩和,景帝任用周亞夫出兵平叛,在三月即告弭平,各諸侯國的勢力因此極大削弱。七國之亂以後,景帝開始專心打理朝政,據說景帝十分樸素,仁厚愛民。

除了平定七國之亂以外,從來沒有大規模用過兵,和匈奴的戰爭始終控制在一定的規模內,依然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在與匈奴和南越國(南)保持和平的同時,也在積蓄國力,透過馬復令等措施來積極備戰;此一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是中國成大一統帝國時代以來,第一次被傳統歷史學家讚譽的時期。

“西漢的鼎盛時期”的图片搜索结果 

西漢的鼎盛時期

景帝駕崩後,其子劉徹即位,史稱漢武帝。武帝在位期間(在位前14187年),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使得西漢的政治、經濟及軍事整合起來。在政治上,武帝加皇權,建立年號「建元」,始開中國以皇帝年號紀年的濫觴,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諸侯藩王的勢力,從此,諸侯藩王的勢力不再能對中央朝廷構成威脅;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由,取消百餘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大大的加。文化上,廢除之前以「黃老學說、無而治」的治國思想;並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思想從此逐步成中國歷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對外關係上,積極對付西漢的最大外患匈奴。在此期間,先後出現衛、霍去病等傑出名將,經過武帝、昭帝、宣帝三朝數十年用兵後,終於打敗匈奴單于,使其「漠南無王庭」;又滅南越國,征討朝鮮,使漢朝成當時的東亞霸主。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並先後以兩位公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大國烏孫,而達到離間西域和匈奴關係,進而聯絡西域的目的。漢武帝年篤信巫術,聽信江充讒言,導致發生著名的「巫蠱之禍」,戾太子劉據被迫殺江充而謀反,結果兵敗而死,皇后衛子夫因此自殺。事後武帝也極後悔,修建望思台以悼念太子。

西漢經過多年對外戰爭,文景之治的積蓄耗費殆盡,經濟遭受巨大衝擊,國力也出現衰退的局面。此,在巫蠱之禍後,漢武帝利用遠征軍失利的時機發表著名的「輪台之詔」,不再奉行窮兵黷武的政策。提振經濟,武帝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農業生,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統購統銷,干預物價,加國家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此一系列政策使漢朝得以避免步入衰敗。

漢武帝去世後,鉤弋夫人之子,年僅八歲的劉弗陵即位,是漢昭帝。漢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和霍光三人共同輔政。但是在元鳳元年(前80年),爆發元鳳政變,上官桀被殺,霍光從此大權獨攬。霍光延續武帝在位年的政策,對內休養生息,放寬鹽鐵專賣制度,提高儒生地位。昭帝死後,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即位。他行放縱,密謀排除霍光,但反被霍光所廢。之後霍光又迎立劉病已即位,是漢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還政於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此後宣帝將霍氏集團一網打盡。

但是,宣帝繼續奉行霍光的治國路線,大力整頓吏治,勸民農桑,抑制兼,降低國家在經濟中的角色。這段時期,漢朝不僅內政明,而且對於匈奴繼續保持勢,在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設立西域都護以加對西域三十六國所處地區的聯絡與控制。經過昭宣二帝的休養生息,國家經濟得以從武帝中期以來面臨衰退的困境下的明顯恢復,史稱「昭宣中興」。

 

王莽政與改革

漢宣帝死後,漢元帝劉奭即位,西漢開始走向衰落。元帝「柔仁好儒」,對於社會秩序採取放縱態度,經常下令大赦免,導致盜賊遍地,土地兼日益嚴重,也致使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他死後,漢成帝劉驁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後寵愛許皇后、班婕妤和趙氏姐妹(趙飛燕、趙合德),趙氏姐妹不能生育,因而嫉恨其他可以生育的妃嬪與他們的子女,成帝與其他妃嬪的子女均趙飛燕姐妹殘害殺死,史稱「燕啄皇孫」。

由於「酒色侵骨」,成帝最後竟死在「溫柔」之中。由於成帝不理朝政,外戚王氏集團的興起提供條件,皇太后王政君的家族權力急遽膨脹。成帝死後,由定陶王之子哀帝劉欣即位,哀帝有「斷袖之癖」,終日與他寵信的董賢廝混相好,外戚王氏的權力一度受壓抑。此時國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間「再受命」說法四起。

元壽二年(前1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賢成大司馬,並迎接中山王劉衎即位,是漢平帝,改元元始。但是,劉衎已淪王莽的傀儡。五年後,王莽毒死僅14歲的平帝,並迎立太子劉嬰即位,號「孺子」,自己擔任「假皇帝」,91月,王莽逼迫孺子嬰退位,漢自立新朝,西漢結束。

王莽(外戚)奪權後,宣布一系列的改革,改國號新。然而這些改革卻往往不切實際。23年,新朝被劉玄首的叛軍推翻,劉玄成更始帝,然而他的無能腐敗,加上叛軍中的綠林軍和赤眉軍混亂,使漢朝宗室劉秀得以乘虛而入。25年劉秀復辟漢朝,定都邑,史稱東漢,而他後被稱漢光武帝。

相关图片 

王莽,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縣)人。年幼時父親王曼就去世,不久,哥哥也死去,家裏一時陷入貧困。好在王莽孝敬母 親、尊敬兄嫂,加之勤奮好學,日子倒也過得和睦。後來,王莽的姑母王政君當了漢元帝皇后。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王政君的八個兄弟,除了王莽的父親 王曼早死,其他人都被封了侯。看著其他的叔伯都成了侯,王莽心裏倒也不急,繼續在家讀書並照料老小,博得親們的稱讚,大家都說他將來一定成大器。

漢陽朔三年(前22)秋,王莽的伯父大司馬王鳳病重,王莽在床前悉心照料,親自其嘗藥,日夜不離,蓬頭垢面,到上睡覺連衣服也不脫,只了伯父使喚 他時方便。幾個月後,王鳳死去,臨終前再三地囑咐已成皇太后的王政君和漢成帝:王莽是可用之才,一定不能浪費。沒幾天,王莽就得了回報,被封黃門。 王莽繼續施展自己恭順有禮、勤身博學的本領,得到大臣們的好感。他的叔父成都侯王商上書漢成帝,說自己願意把封地的一部分分給王莽。漢成帝與王莽相處時間 不長,也覺得這人不一般,就連連提升他的官職。成帝永始元年(前16),王莽被封新都侯,一下成皇帝身邊的紅人。

即使混到這等地位,王莽也不敢怠慢他人,表現得更加謙恭,不僅常常把自己的好東西拿出來與結交的大臣們分享,還不時拿自己的俸祿接濟窮人。漸漸地,王莽就給自己籠絡了一大批人。漢綏和元年(前8),時年38歲的王莽受封大司馬,成繼伯父王鳳之後輔佐皇帝的重臣。

王莽在大司馬的位置上還沒坐熱屁股,漢成帝就一命嗚呼了。漢成帝生前無子,就將定陶王劉欣入繼太子。綏和二年(前7)四月,劉欣繼承皇位,是漢哀帝。

漢哀帝一上臺,他的祖母傅氏和母親丁氏的家裏人馬上得勢。王莽一看情勢不對,馬上向漢哀帝稱病辭職。漢哀帝本是漢成帝的庶侄,知道自己根基淺,加之太皇太后王政君在上,王家在朝中根深蒂固,就極力地挽留王莽。王莽最終還是堅決地辭去官職,回到南陽新都封國。

歷史證明,王莽的這一非像當時人們以的那樣:他要從此蟄居南陽不問政事。漢元壽二年(前1)六月,整天沉溺酒色的漢哀帝死在未央宮。太皇太后王 政君聞訊,立即闖進宮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皇帝的玉璽奪在手中。隨後,王政君召問大司馬董賢:“皇帝的大喪該如何辦?”董賢一聽這帶有殺氣的問話,頓 時嚇得六神無主。王政君胸有成竹地指使董賢:“你既沒主意,就把周禮改制。

王莽當了皇帝後,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試圖在政治、經濟 方面進行革新,以緩和階級矛盾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改制的主要內容有:(1)將天下的田地都改王田,並按井田制進行重新分配,禁止私人之間進行買賣。(2)將奴婢改“私屬”,同樣不能進行買賣。(3)實行“五均六”,五均是指在都城長安和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等大城市設立五均司管理市場;六 是指由國家掌握鹽、鐵、酒、鑄錢等項事業,禁止私人經營4)推行幣制改革,用以小換大、以輕換重的方式盤剝人民。(5)進行官制改革。

由於這場改制違 背客觀規律,缺乏必要的社會基礎,不僅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還遭到地主階級的極力反對,引起更大的社會混亂。漢更始元年,新莽政權在農民起義和 西漢宗室勢力的雙重打擊下徹底崩潰,“周禮改制”也隨之灰飛煙滅。

新都侯王莽請回來料理!”董賢忙不迭地答道:“一切依太皇太后主見。”王莽進京第一件事,並不是要處理漢哀帝的喪事,而是到王政君那裏,訴說董賢的種種罪過。王政君則讓他去找書彈劾董賢,說董賢犯有大不敬罪。董賢一看大禍臨頭,又不忍受辱,就帶著自己的妻子自殺了。

董賢一死,大司馬的位子就空了下來。王政君讓大臣們薦一個人做大司馬。明事理的人馬上回道,王莽賢德恭順,又是太皇太后的親侄,做大司馬是再合適不過。除了前將軍何武、左將軍公孫祿兩人反對,滿朝的文武大臣都唯唯諾諾。就這樣,王莽又坐回了大司馬的位置。

接下來的緊要事,就是擁立新皇帝登基。和漢成帝一樣,漢哀帝也沒有留下子嗣,王莽就和太皇太后王政君在宗親中選,最後選定了中山王劉興年僅9歲的兒子劉㧑做皇帝,是漢平帝

漢平帝即位時,太皇太后年事已高,沒有精力再理朝政,就把輔佐皇帝的重任交給了王莽。自此,高高在上的王莽,開始大開殺戒,先是逼迫漢成帝和漢哀帝的皇后自殺,後將矛頭指向曾反對自己當大司馬的何武和公孫祿,王莽指使人以互相稱的罪名將這二人罷官後處死。

王莽在剷除異己的同時,從沒有忘記培養自己的黨羽爪牙,並分別給他們委以重任。漢元始元年正月,王莽派自己的心腹去益州,讓自稱越裳族的蠻人帶著 一隻白野雞和一隻黑野雞來朝進貢。王莽又讓人放風,說白野雞是名貴之物,是吉祥的象徵,當年周公旦輔佐周成王時,有越裳族的人進獻白野雞,時間都過了 1000年,又有越裳族的人來進獻白野雞,豈不預示著王莽就是當年的周公旦?朝中大臣心領神會,都說王莽的功德不遜于周公旦,請求太皇太后封王莽“安 漢公”,王莽假作幾番推辭,接受了封號。隨即,王莽又指使同黨進諫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年事已高,精力不濟,無需再過問一些瑣碎之事;皇帝年紀小,應有 人代處理朝政。安漢公王莽賢德,朝中大小政事可由安漢公裁決。”太皇太后聽聞,認王莽是自己的親侄,由他處理政務自己倒可以安享福,就欣然答應。

從此,王莽就猶如皇帝,大小政事任由自己處置。漢元始五年十二月,王莽正式開始實施他位奪權的計畫。這天,大臣們聚在一起,給漢平帝上壽。王莽依禮獻酒,他就順勢把一杯毒酒端到漢平帝面前。漢平帝喝下後,就一病不起,幾天之後死去。

接下來,王莽就做主在宗室中找了廣戚侯兩歲的兒子劉嬰當皇帝,是孺子嬰。漢初始元年十一月,王莽又借“上天”之命,使太皇太后准許他稱“假皇 帝”,並言不由衷地說自己會日夜侍奉皇帝孺子嬰,等皇帝12歲時自己就交政,希望皇帝以後能成與周成王相美的明君。王莽的話說得好聽,但他想當皇帝的 心思,已沒有人不知,但太皇太后還是依了他。

眼看著皇帝的位子唾手可得,王莽當然不會止步,他在當上“假皇帝”沒幾天,就又假借“上 天”之命要當的皇帝。等安陽侯王舜去找太皇太后王政君索要傳國玉璽,太皇太后才算明白過來自己親侄的實心思,又氣又悲,怒王舜:“們這些忘恩負義 之人,豬狗不如!然要做新皇帝,就自個做一個玉璽得了,何必要用我劉家這亡國的不祥之物呢?”王舜無奈地說:“事已至此,王莽必定要拿到玉璽,能 老守著不給?”太皇太后一聽這話,氣得把玉璽狠狠在地上。

王莽拿到朝思暮想的玉璽,自然喜不自禁。新始建國元年正月,王莽登基做了皇帝,改國號“新”。西漢帝國就這樣葬送在這個外戚手中,自此走入歷史。

 

東漢前期的中興

新莽天鳳五年(17年)綠林起義爆發,23年,王莽政權在赤眉、綠林民變下終於滅亡。同年2月,綠林軍擁立漢宗室劉玄作皇帝,恢復漢的國號,年號更始。25年赤眉軍立劉盆子帝,隨後擊敗綠林軍,更始帝劉玄向赤眉軍投降。通常劉玄被認是西漢最後一位皇帝。漢更始三年(25年)六月,原本服從更始帝的漢朝宗室劉秀在縣(今河北高邑東南)之南即皇帝位,是光武帝,滅劉盆子,仍沿用漢的國號,以這一年建武元年,定都陽,史稱東漢。即位後,於37年終於消滅赤眉、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漢光武帝廢除王莽時的弊政,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頓吏治,設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進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權力,加中央集權;同時清查土地、新定稅制、振興農業,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另外提倡儒術,建立太學,設置五經博士,與尊儒並行的便是表彰氣節,因此士大夫爭相以名節目標,淳美的政,奠下基礎;對匈奴等外部勢力實行防禦的策略,縱容姑息放棄西域,對外戚嚴加限制,史稱光武中興。但由於分封土地,也造成土地兼情況日益嚴重,地方豪勢力興起,東漢的最終滅亡埋下隱患。

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期間,竇固以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長駐三十多年,不僅善於使用武力威懾各國,更善於運用外交手段去聯絡距離較遠的國家。但匈奴人亦同樣在開展類似的行動,推翻各國親漢的政權,再與新政權結盟。雙方不斷地反覆攻防,一直到20年後,班超之子班勇才完全掌控西域。

章和二年(88年)十月,車騎將軍竇憲領軍出塞,擊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銘命,史稱燕然勒石。二年後,永元三年(91年)竇憲派兵再次出擊,出塞五千里進攻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單于主力,斬名王以下五千餘人,俘虜北單于皇太后,北單于倉皇逃竄不知所終,從此掃除數百年來匈奴對漢朝北方邊境的威脅,漢朝國勢也再一次到達漢武帝時期的鼎盛;佛也在此時傳入中國。但是在章帝後期,外戚竇氏日益跋扈,揭開東漢後期外戚與宦官兩股勢力爭的序曲,東漢盛世僅維持六十餘年。

相关图片 

東漢後期的敗壞與亂政

88年,年僅三十一歲的漢章帝突然駕崩,時僅十歲的太子劉肇即位,是漢和帝,他即位伊始,實際上朝政都由竇皇后操縱,國家政治日益腐敗。竇氏的跋扈引發和帝的不滿,不久年僅14歲的和帝就捕外戚竇憲,外戚勢力開始衰弱,和帝信用宦官,從此東漢的政治淪外戚和宦官兩股勢力的爭。不過,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奮,不失英明之主。元興元年冬十二月,年僅廿七歲的和帝病逝。出生僅百日的少子劉隆即位,是殤帝。殤帝僅在位8個月就駕崩了。

接替即位的是河王劉慶之子安帝劉祜。他即位早期由太后鄧綏臨朝理政。鄧太后勤儉節約,任用賢良,同時對自己家族的勢力有所限制,卻也對宦官勢力縱容。建光元年(121年),鄧太后逝世,安帝親政,將鄧氏家族誅殺殆盡。安帝依賴外戚宋氏和閻氏以及宦官的力量。聽信奸臣,肆意無忌,朝政昏庸不堪,東漢快速衰敗下去。

延光四年三月,漢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葉城。外戚閻氏秘不發喪,擁立漢章帝之孫濟北王劉壽之子劉懿,史稱漢少帝,其在位僅200餘日就病死。少帝死後,閻氏家族密謀再立傀儡,被中常侍孫程擊破,閻氏家族被誅殺。孫程迎立濟陰王劉保,是漢順帝。在順帝執政早期,宦官勢力膨脹,卻引發社會各界的反彈。陽嘉元年(132年),貴人梁皇后,從此梁氏外戚勢力開始崛起,梁的兄弟梁冀被任命大將軍。

漢安二年(143年)八月,順帝病死,太子劉炳即位,是沖帝,即位是年僅2歲,由梁太后臨朝執政。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初六,劉炳駕崩,年僅三歲。正月廿五日,梁冀擁立劉纘即位,是質帝。質帝非常聰穎,稱梁冀「跋扈將軍」,結果不久質帝就被毒害殺。

本初元年閏六月初七日,大將軍梁冀擁立漢章帝之孫劉志即位,是漢桓帝。桓帝年少,因此繼續由梁太后臨朝執政。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勢力幾無邊界,他殘害忠良,中飽私囊,無惡不作。桓帝對他暗中也頗不滿,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桓帝派兵士包圍梁宅,梁冀與妻子雙雙自殺,梁氏外戚勢力土崩瓦解。宦官成新的權力中心。單超、徐璜、具瑗、左、唐衡五人被封縣侯;單超食邑兩萬戶,後又封車騎將軍,其他四人各一萬戶,世稱五侯。

五侯貪婪放縱,終致在延熹九年(166年)引發第一次黨錮之禍。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168年),漢桓帝駕崩。桓帝沒有留下子嗣,由河間王劉開的曾孫劉宏繼位,是漢靈帝。靈帝即位之初,就引發以竇太后、竇武首的外戚勢力和以曹節、王甫首的宦官勢力的激烈權力爭。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發動政變,殺竇武,竇太后失勢被軟禁,外戚勢力被削弱。宦官則在永康二年(164年)製造第二次黨錮之禍。而靈帝本人驕奢淫逸,為填補財政公開賣官,朝政腐敗。

數十年的政爭以及天災動搖了漢朝的民生,終於在184年爆發由太平道主張角引發的黃巾之亂,黃巾軍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號召數十萬民眾參與,雖然叛亂不久即告平定,但是東漢朝廷經此一役已實力大減。關鍵是中央朝廷了儘快平叛,又將軍政權力下放給各州的州牧。各地豪從此開始慢慢擁兵自重,加以其原已具有大經濟實力,最終演變成東漢末年眾豪軍閥割據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

漢靈帝死後,外戚大將軍何進和宦官雙雙火而亡,終於結束戚宦之爭。但董卓掌權後,廢少帝劉辯弘農王,改立陳留王劉協,並且焚首都陽。董卓被呂布誅殺後,經過幾年混戰,出現把持朝廷的曹操、位於河北的袁紹、位於淮南的袁術、位於江東的孫策、位於荊州的劉表、位於益州的劉焉等勢力。其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架空漢室權力,消滅各路割據勢力,並在官渡之戰中消滅了最大的敵人袁紹軍隊的主力,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罷三公官,復置丞相,曹操任丞相,獨攬大權。曹操揮軍南征,卻在赤壁之戰中被孫權、劉備聯軍擊敗,曹操退回北方。不久劉備以荊州根本,進占益州,曹劉孫三分天下之勢開始形成。而在這段期間,漢獻帝只是一個傀儡皇帝,朝廷大權掌握在曹操手中。曹操先是晉位魏公,不久又晉位魏王,違返漢高祖所訂「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劉備亦晉位漢中王,東漢至此已名存實亡。

建安25年(220年)春正月庚子,魏武帝曹操去世,其世子曹丕繼任漢丞相,襲封魏王。同年十一月,曹丕漢,迫漢獻帝「禪讓」帝位,東漢結束,四百多年的漢朝國祚也正式告終,三國時代正式開始。而魏文帝曹丕漢建立魏後,漢昭烈帝劉備隨即在蜀地宣布繼承漢朝法統,建立了沿用漢國號的政權,史稱蜀漢。江東孫權雖向魏稱臣,內政外交皆自主,幾年後吳大帝孫權亦稱帝,國號吳。()

 

               棕色189年東漢漢靈帝時的疆域。

台長: 幻羽
人氣(1,535) | 回應(0)| 推薦 (1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世界江山采風 |
此分類下一篇:【中國歷史─3】
此分類上一篇:【中國歷史─1】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