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7-03 07:13:40| 人氣2,14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航海時代─各洲殖民地滄桑史】

推薦 1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大航海時代─各洲殖民地滄桑史】

隨著歐洲大航海時代在十五世紀展開,歐美眾多國家,亦展開了大規模的殖民計劃。殖民者憑著船堅炮利,以武力手段到殖民地傳播「文明」,對當地土著加以「同化」。殖民者更給各地從未接觸過歐亞大陸病菌的原住民帶來了天花、肺結核、麻疹等可怕的疫症。疫症的肆虐,令原住民人口銳減。倖存下來的,也逃不過殖民政府的迫害和殺戮。高壓殘暴的殖民統治,對殖民地人民帶來的傷害禍延至今。 

()中東殖民地簡史

中東位於歐、亞、非三洲的連接處,區內有貫通地中海和海,令大西洋和印度洋溝通的蘇彝士運河,戰略地位特殊,更蘊藏著極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加上民族和宗的紛爭,令中東也無可避免地成殖民主義下的哀歌。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十一世紀,猶太人的祖先希伯來人,先後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來王國和以色列王國。

此後,巴勒斯坦先後被希臘、波斯、羅馬、阿拉伯和土耳其等統治,猶太人流落到世界各地。公元七世紀,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和波斯接管巴勒斯坦後相繼遷入,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公元十三世紀,土耳其人建立了鄂圖曼帝國,土耳其人不是阿拉伯人,但都以伊斯蘭
教為主要信仰。到公元十六世紀是鄂圖曼帝國的全盛時期,版圖更擴張至地中海一帶,橫跨南歐、巴爾幹半島、中東及北非,鄂圖曼帝國統治這個廣闊版圖持續了約四百年之久。

公元十八世紀末,鄂圖曼帝國國勢漸衰,北非的領土先後落入英法意之手。公元十九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猶太復國主義者相信,猶太人回到聖地(迦南地)建立以色列國,是聖經預言。一次大戰結束後,鄂圖曼帝國解體,鄂圖曼帝國僅能保存現今土耳其的領土成立土耳其共和國。英法則進駐巴勒斯坦地區,巴勒斯坦淪
殖民地。

當時這個地區居民仍以阿拉伯人
主,阿拉伯人約佔92%,猶太人不足10%。英美控制中東,極力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大批猶太人從世界各地移居到巴勒斯坦。二次大戰期間,希特拉屠殺猶太人,更多猶太人逃到巴勒斯坦,猶太人與阿拉伯人開始出現流血暴力衝突。二次大戰後,猶太人與阿拉伯人衝突日漸加劇,這時英國已元氣大傷,只想盡快掉這塊燙手山芋。

1947年11月29日,在美英操縱下的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決議規定把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 劃給佔32% 人口的猶太人(原本只擁有7%土地),這項決議對阿拉伯人根本是不公平的。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告立國。阿拉伯國家堅決反對這項議案,終與以色列爆發中東戰爭,在歐美各國提供軍事裝備下,以色列重挫阿拉伯各國,埃及、約旦、利亞和黎巴嫩先後和以色列簽訂停戰協議,停戰協議雖然達成,但遺下的問題仍未解決,先後爆發五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以武力手段佔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大量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淪
難民。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佔的領土上實施猶太殖民政策,大建立猶太殖民區,更推出各項優惠政策,鼓勵國內外的猶太人到殖民區購置物業和定居。意圖透過改變其佔領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和文化構成,令地區猶太化,以建立一個大以色列國。國際社會普遍視猶太殖民區非法,但殖民區卻持續擴建,遷入的人口也不斷增加。又在各殖民區之間修建只供猶太人使用的公路,把各殖民區連接起來,同時將巴勒斯坦的土地和社區分割得七零八落。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發表《獨立宣言》,宣布在約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帶,建立以耶路撒冷
首都的巴勒斯坦國,但由於土地劃分的問題並未能正式建國。

1993年9月,以巴雙方雖然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議,但協議內容很多都未有切實執行,1994年5月,巴勒斯坦開始自治,但以色列以「神所揀選的民族」自居,加上英美等國的縱容下,以色列仍處處欺壓巴勒斯坦。

2002年6月,以色列以基於安全
理由,修建高八米由鋼筋混凝土牆、鐵絲網、高壓電網和電子監控系統組成的隔離牆,並由以色列士兵巡邏和監視,預計長約七百公里,未全部完工。隔離牆深入約旦河西岸,變相掠奪巴勒斯坦人土地。居住在耶路撒冷巿郊的巴勒斯坦人,被劃於隔離牆外,他們因此喪失耶路撒冷居留權,變相把約四分之一的巴勒斯坦人驅逐出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若要越過隔離牆探親、上班、上學甚至去醫院,都必須通過檢站接受嚴密的保安檢。修建隔離牆的行動,受到國際社會譴責,國際法庭也在2004年7月,宣布隔離牆違反國際法,但以色列並沒有理會。

2007年6月,哈馬斯奪得加沙的控制權,以色列以威脅安全
理由,對加沙展開全面封鎖,令加沙幾乎與外界全完隔。國際救援組織運送的物資受到以色列嚴格限制和檢,建築材料、鋼管和肥料幾乎禁止運入加沙,令區內的食水、食物、藥物和醫療設施,完全不足以應付加沙人口,救援隊伍更屢次遭到以軍武力對待。以軍與哈馬斯不時發生武裝衝突,以軍藉著軍備上的優勢,不時對加沙展開猛烈攻勢,經常波及民居、學校、醫院、甚至聯合國的救援設施,做成大量平民和兒童傷亡。而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多次譴責,並未能制止以軍的瘋狂行動。

猶太人相信,以色列是神所應許的流奶與蜜之地,是猶太人的迦南地。猶太人建立以色列國後,不斷透過猶太殖民區和隔離牆,蠶食巴勒斯坦領土,霸佔最肥沃的土地和水源,將巴勒斯坦分割,以阻撓巴勒斯坦建國。巴勒斯坦人亦相繼成立巴解和哈馬斯等組織,與以色列進行武裝
爭。雙方雖曾多次達成停火協議,但都只能短暫維持。在以色列的粗暴欺壓和炮火洗禮下,這片原屬於巴勒斯坦人家園的土地,已變成了巴勒斯坦人的流血與淚之地。

以色列建國以來,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環境變得非常惡劣,房屋、食水、食物、電力、藥物等基本物資都嚴重缺乏,國際救援組織的人道救援工作更經常遭到以軍阻撓。而以巴雙方對耶路撒冷的管治權、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居住地、以巴邊境劃定等問題,仍存有嚴重分歧,雙方至今仍時有衝突,與和平之路仍有遙遠的距離。

國土曾橫跨南歐、巴爾幹半島、中東及北非的鄂圖曼帝國,在二次大戰前已被西方列瓜分。二次大戰後,以色列立國,中東其他的地區,相繼獨立成黎巴嫩、敍利亞、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門,北非地區相繼獨立成埃及、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但中東和北非的各國仍受到西方政權一定程度的干預,各國先後發生政變以擺脫西方政權的干預,各國與西方政權的分歧漸增。各新政權也難逃西方政權的挑動,令局勢再次陷入混亂。

1990年波斯灣戰爭爆發,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聯合國通過要求伊拉克撤軍決議,伊拉克未有撤軍,美英法首的聯軍出兵波斯灣,將伊拉克軍隊從科威特擊退。1991年2月伊拉克接受停戰協議,波斯灣戰爭結束。

2001年美國發生911恐怖襲擊,美國指襲擊是由伊斯蘭恐怖組織阿爾蓋達和阿汗富的塔利班政權策動,決定出兵攻打阿富汗,是次出兵被視美國對恐慌武裝組織的反恐戰爭的開始。塔利班政權瞬即潰敗倒台後,阿富汗由美國協助下建立新政府。塔利班殘餘勢力轉戰山區,繼續與新政府對抗。2014年12月,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阿富汗戰爭正式結束。

2003年美國以伊拉克收藏大殺傷力武器和剿伊拉克境內恐怖理由,未經聯合國授權,由美英兩國主的聯軍,出兵攻打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倒台後,聯合國武器檢團重返伊拉克,卻未有發現任何大殺傷力武器。伊拉克新政府由美國協助下建立,但新政府與境內各派武裝組織的遊擊戰仍持續不止。2011年10月,最後一批美軍全面撤出。

2010年起,突尼斯、也門、埃及、利比亞、敍利亞,先後爆發被稱阿拉伯之春的大規模反政府示威,獲歐美媒體大力鼓動,部反對派的武裝勢力,更得到歐美軍事援助。

2010年12月,茉莉花革命在突尼斯爆發,總統本‧阿里於翌年1月下台,並流亡出國。但短短四年間,突尼斯的總統之位已經歷四次變更。

2011年1月,也門多個城鎮爆發反政府示威,總統薩利赫於年底宣布交出權力,副總統哈迪在翌年2月接任總統。但新政府未能控制國內效忠薩利赫的民兵和胡塞武裝組織,2014年9月,胡塞武裝組織進攻首都,翌年1月挾持總統哈迪,並宣布接管政府,2月哈迪逃往南部恢復總統職權,3月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聯軍在美國提供支援下對胡塞武裝組織展開軍事行動,各派混戰持續。

2011年2月,埃及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軍人總統穆巴拉克被迫下台後,改由文人總統上台執政,穆巴拉克更被逮捕到法庭受審,但文人總統執政約一年就被軍方罷免。

2011年2月,利比亞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卡達菲政府以武力鎮壓。3月聯合國通過授權北約對利比亞展開空襲,反對派在北約空襲支援下於8月推翻卡達菲政權,10月卡達菲被殺後,各派系未能組成統一政府,令利比亞繼續陷入內戰。

2011年3月,敍利亞有年輕人在學校牆上以革命標語塗鴉遭逮捕虐打,激起民眾抗議,軍警向示威群眾開槍造成死傷,示威規模持續擴大,更要求總統巴沙爾下台。反政府武裝組織在西方政權支持下,與巴沙爾政府軍展開武裝對抗,戰事持續數年仍未有平息跡象。

北非、中東和中亞地區的政局動盪,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新政府亦未能有效打擊區內極端武裝組織的活動,令極端伊斯蘭組織伊斯蘭國乘勢崛起,在伊拉克和敍利亞攻佔大片領土。更在北非、中東和中亞地區大規模招募戰士建立分支,令這大片地區不時遭到武裝份子的襲擊。加上在鄂圖曼帝國時期已爭取建國獨立的庫爾德族武裝組織亦加入戰團,令各派混戰的局面愈催激烈。

持續數年的戰火,過百萬的難民被迫逃離家園湧往歐洲。地中海更多次發生難民船隻沉沒,造成大量難民傷亡。難民潮湧至,對歐盟成員國做成沉重負擔,成員國對接收難民的問題也出現分歧,美國更是反應冷淡。國際救援組織指敘利亞、歐盟,以至美國都要為難民問題負上責任。

由歐美積極推動的阿拉伯之春,令數個西方政權眼中的獨裁政權相繼倒台。但迎來的卻不是歐美吹噓新中東誕生的民主與和平,而是令各國陷入派系內戰和政治鬥爭中,為各國人民帶來了漫長的阿拉伯之冬。



(
)非洲殖民地血淚史

十五世紀開始,歐洲的殖民者開始進入非洲大陸,展開非洲長達幾百年的血淚史。 

歐洲殖民者入侵非洲後,會成殖民政府掠奪非洲土著土地和自由的工具。殖民者不但霸占土地,更迫土著替殖民者勞役,殖民政府和會掌管奴隸生殺之權,並禁止非洲傳統部落的宗活動。隨著歐洲殖民者入侵美洲,需要更大勞動力開發美洲,歐洲列的殖民者開始將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作奴隸,在十六世紀初至十九世紀初,被賣往美國的黑奴已多達六百萬人。傳教士為擄掠來的黑奴施洗,然後一批一批地押上船,他們便可獲取洗禮費。

黑奴貿易,嚴重破壞了非洲的生產力,疾礙了非洲的發展,給非洲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工業革命的發展,歐洲列強需要大量的工業原料,便加緊對非洲的侵略,大肆掠奪非洲的農業和礦產,非洲大陸幾近被英、法、德、比、葡、意等歐洲列強瓜分。非洲人民雖曾多次抗爭,但都被殖民政府武力鎮壓而未有成功。直至二次大戰後,飽受戰爭洗禮的歐洲列強,無力再兼顧殖民地,非洲各國才先後擺脫殖民統治,實現國家獨立。

非洲南部,曾先後被荷蘭和英國占領。英國殖民期間,白人殖民者和教會佔有九成土地,非洲人只有約一成,且貧瘠缺水,地少人多,非洲黑人多被迫替白人工作,日常生活遭受白人控制。十九世紀中後期,發現豐富的金剛石礦和金礦,大批歐洲移民湧入南非,眾多黑人被白人強迫帶到礦場勞役。二十世紀初,英國雖讓南非逐步取得自治和獨立,但實際上,只是由跟隨殖民政府來到的白人,繼續以充滿種族歧視的政策統治黑人。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曼德拉的帶領下,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才正式結束。

非洲各國雖然取得獨立,但殖民統治遺下的禍根並沒有因此消除,歐洲列強按照經緯線、幾何線或曲尺在地圖上畫的線來劃分非洲國家的邊界。相同的種族和部落被強行拆散,分居在不同國家,飽受分離之苦,而一些有矛盾的部落和種族卻被劃分在同一實體內,為日後的種族部落衝突內戰和各國的邊界糾紛埋下伏線。近年歐美各國對非洲的經濟援助,看似慈悲為懷,但是與過去數百年來歐美從非洲大陸的掠奪和破壞相比,根本只是杯水車薪而已。


 
()美洲殖民地簡史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美洲大陸開始受到歐洲人的注意。到了十六世紀,歐洲殖民主義入侵,為美洲大陸的土著印第安人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在中南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主要的入侵者,入侵後進行了瘋狂的掠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不僅霸占原本屬於印第安人的土地,更以監護為名,將土地和印第安人分配給到達殖民地的貴族、軍官和教會,強迫印第安人承擔沉重的租賦和勞役,地位如同奴隸。後來發現了美洲的豐富礦物,便將印第安男子送到礦山勞役,在惡劣的工作環境和殘酷的虐待下,大部分都悲慘地死去。

在殖民政府配合下天主教教會在殖民地擁有巨大產業,更打著傳播文明的旗號,嚴密地控制著殖民地的教育和日常文化生活,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裡都要跟從教會的教規。對於不肯聽從教會的人,教會經常以異端的罪名將他們送進宗教裁判所,遭受監禁或燒死。

直到十九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國力漸衰,中南美洲人民乘勢聯合起來相繼起義,令拉丁美洲的獨立革命取得成功,中南美洲才續漸擺脫殖民統治。

在十七世紀初英國開始向北美洲殖民,當時跟隨英政府到來的主要是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生活艱苦的工人以及清教徒。英政府先後在北美洲東岸建立了十三個殖民區,也開始掠奪印第安人的土地。

美國於十八世紀末脫離英國獨立,十三個殖民區便成為美國獨立最初的十三個州。1803年美國從法國手中購買路易斯安那洲,美國西進運動由此展開,在這個歷程中,美國統治階級不斷血腥壓迫印第安人。

美國聯邦正規軍隊和民兵對印第安人的屠殺和征剿,從1803年一直持續到1892年,差不多進行了一整個世紀,期間美國政府更曾作出屠殺印第安人的獎勵規定,十九世紀末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差不多被完全滅絕,這種滅絕運動,當時美國許多傑出的民主領袖和基督徒也曾積極參加,而倖存的印第安人也被趕入印第安保留地。

這些所謂的印第安保留地也充滿血腥,在政府和教會的配合下囚禁和迫害印第安人。1824年美國的印第安事務局還頒布禁令,禁止印第安人在公開場合使用民族語言,禁止四十歲以下的年輕印第安人按照印第安人的傳統生活方式生活等。

雖然在二十世紀的三十年代,美國政府開始放寬對印第安保留地的政策,讓印第安人享有部落自治和掌管土地的權利,但要直到1964年美國公民權利法案禁止對膚色、種族、宗教或者原國籍的歧視和1978年國會通過美國印第安人宗教自由法案,確保所有印第安人受到第一修正案的保護,印第安人的人權才正式獲得保障。

17561763年間,英國戰勝法國,加拿大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殖民政府發表了皇家聲明,根據這些條約,印第安人放棄了他們對指定土地的享有權利,作為殖民政府給予一次性現金支付和年金的交換。一些保留地區也被劃分出來,作為供土著民族專用的區域。在美國革命之後,許多英國保皇黨人移居到加拿大。從1830年起,加拿大東部地區的保留地被劃歸由政府管理和監督,因此印第安人實際上成了國家的被監護人。

英國政府在1867年7月1日建立了加拿大聯邦自治政府, 1876年通過的第一部《印第安人法》賦予聯邦政府以更大的權力來控制居住在保留地的印第安人,保留地內的住屋標準也很差,更在教會配合下安排兒童上學的時候和地方。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印第安人才逐漸獲得完整的政治權利和法律上的權利。

西方殖民統治對印第安人的迫害、奴役和殺戮,嚴重毀滅印第安文化,現時殘存的古代文明資料已經不多,印第安文化已經越來越被符號化、抽象化,印第安人的語言、歷史和傳統正在面臨走向滅亡的危險。


 
()亞洲殖民地簡史

早於十六世紀,西班牙已入侵菲律賓,往後的十七至十九世紀,中國、東南亞和南亞各國,先後被歐美列強以租界和殖民地的方式入侵。直到二次大戰,日本在亞洲展開大規模侵略,日本戰敗後,歐美各國忙於戰後重建,面對亞洲各國聲勢浩大的獨立聲音,殖民勢力才逐漸由亞洲撤離。

十六世紀中西班牙開始進佔菲律賓,並相繼擴展至菲律賓大部分土地,建立殖民政府。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獨攬行政、司法和軍事大權。為保護西班牙商人利益,殖民政府在菲律賓實行經濟封鎖和壟斷政策。天主教會佔據了最肥沃土地,不僅向居民徵收雜稅,還控制教育等各種文化事業,成為殖民統治的支柱。十六至十八世紀,菲律賓人多次反抗西班牙殖民政府,到十九世紀後期,更發起武裝起義,西班牙殖民政府瀕臨瓦解,菲律賓更於1898年6月宣告獨立,但隨著西班牙於美西戰爭戰敗,菲律賓又淪為美國殖民地。

美軍先以武力手段,屠殺和鎮壓菲律賓境內的反美游擊隊。再以威迫和利誘的手段,唆使地主資產階級和菲律賓政府官員協助成立親美殖民政權。在美國管治下,新殖民政府引進美國式政治、司法和教育制度,為了緩和反美情緒,逐漸擴大菲律賓人參政機會,並於1935年讓菲律賓成立自治政府。二次大戰菲律賓被日本佔領,日本戰敗投降後,美軍重返菲律賓,1946年美國宣布給予菲律賓獨立,但在美國壓力下美菲先後簽訂軍事和貿易協定。美軍雖曾在1992年撤離,但在2004年美菲再次簽訂合作協議,令美國至今仍在菲律賓境內保留若干軍事力量,對菲律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仍有一定影響力。

早於十七世紀初英國以東印度公司名義在印度開展貿易生意,在英政府的協助下,漸漸建立軍隊開闢殖民地,並挑撥印度國內各封建割據王國的矛盾,從而坐收漁人之利,並進一步向尼泊爾、不丹、孟加拉、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和緬甸等國進行侵占,各國先後被併入英屬印度或淪為英屬殖民地和保護地。

在殖民統治下,英國人在印度大肆掠奪,把印度的糧食和工業原料,源源不絕地運回英國,又壟斷鴉片、食鹽和煙草貿易。更強迫農民種植鴉片,再運到中國銷售,牟取暴利。在英國統治下的印度次大陸,經濟和生產受到嚴重破壞,期間發生的飢荒奪去了數千萬人命。

在印度聖雄甘地的帶領下,印度終在二次大戰後取得獨立。英國雖無力再阻止印度獨立的聲音,但仍抱著留下影響力的心態。1947年宣告印度獨立的《蒙巴頓方案》,將印度分為以印度教為主要宗教的印度自治領和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的巴基斯坦自治領。這個以宗教分治的方案,令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衝突進一步加劇,兩國在邊界領土的紛爭至今仍未解決。而尼泊爾、不丹、孟加拉、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和緬甸也相繼脫離英國獨立,但殖民統治期間對各國造成的混亂,令各國多次發生不同程度的派系鬥爭和戰爭,大大困擾著各國人民。

十九世紀中後期法國以保護傳教士和天主教徒的名義開始入侵當時仍是滿清屬國的越南,清軍雖一度大敗法軍,但清廷仍放棄對越南的宗主權,越南正式淪為法國殖民地,隨後法國更入侵柬埔寨和老撾,組成法屬印度支那聯邦。

法國殖民政府在經濟上對越南進行殘酷的掠奪和剝削,主要以掠奪土地、徵收重稅、實行鹽酒專賣、放高利貸、販賣鴉片、廣設賭場等等,越南人民雖曾多次起義,但都被鎮壓下去。

法國以保護為名佔領柬埔寨和老撾,法國殖民政府採用以越治柬,以越治老的政策,把大批越南人安插在柬埔寨和老撾的政府和軍隊中。柬埔寨的政治、經濟和民生全被法國殖民政府操控,人民的一切權利都被剝奪,並隨意將大片的柬埔寨領土劃給越南。法國殖民政府對老撾的侵占,主要都是霸占土地和徵收稅款。

二次大戰期間,越南、柬埔寨和老撾相繼被日本佔領,及後日本戰敗,法軍雖曾重駐三國,嘗試恢復殖民統治,但最終敵不過三國要求獨立的聲音,讓三國獨立。

法國的殖民統治雖然結束,但管治期間對三國之間及各國內民族和派系的挑撥煽動與利益胡亂分配,加上美國、蘇聯和中國的干預,令三國往後數十年陷入長期的內戰和政治鬥爭,為三國人民帶來慘絕人寰的災難。

馬來西亞於十六至十八世紀先後受到葡萄牙和荷蘭殖民統治,十八世紀後期英國從荷蘭取得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管治權,並逐漸控制馬六甲海峽。英國為了大量開發錫礦及樹膠園,從中國及印度大量引進勞工,但工作環境和待遇都欠佳。二次大戰,日本侵占馬來西亞,日本戰敗後,英殖民政府重新執政,經過馬來亞共產黨的叛亂後,馬來西亞國內要求獨立的聲音大增,迫使英殖民政府讓馬來西亞舉行大選,並於1957年脫離英國獨立。

多年來的歐洲殖民統治和大量引進外地勞工,令馬來西亞成為一個多元種族的社會。但各種族在語言、宗教及生活形態上,都有明顯的差距,令馬來西亞經常發生不同程度的紛爭和衝突。

汶萊十九世紀末淪為英國保護國,國內外事務均受到英國的控制,軍事和經濟上也主要是滿足英國的利益,及加強對馬六甲海峽的操控。二次大戰後,汶萊亦要求獨立,1962年8月20日英殖民政府被迫在汶萊舉行了第一屆縣一級的地方議會和立法議會選舉,汶萊人民黨大勝,但殖民政府仍無意交出權力。汶萊人民於同年底選擇武裝起義,但失敗告終。

1971年,汶萊與英國重新簽約,規定除國防和外交事務繼續由英國負責外,汶萊恢復全部內部自治權。1984年1月1日,汶萊宣布獨立,收回全部內外主權。

1619年荷蘭人在印尼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並開始管治印尼,179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解散,1800年荷蘭政府正式接管印尼成立殖民政府。

荷蘭人強迫印尼人勞役,種植丁香荳蔻等香料,並賤價購入,令印尼很多家庭都生活困苦。統治期間,利用華人作為殖民統治工具,給予華人經濟和政治上優待,讓華人協助管理印尼人,更曾大量組織華人移民以發展經濟。但華人在印尼的經濟主導地位開始反超荷蘭人,而華人商幫又大量引進廉價華工當苦力,後來華工暴動,殖民政府武力鎮壓,大批華人被殺。

殖民政府在教會配合開辦多所學校,宗教教育是重點之一,嘗試以宗教思想的灌輸,減低人民對殖民政府的反抗,並藉教會學校培養殖民政府需要的人材。
一次大戰後,印尼人開始爭取獨立,但被殖民政府打壓而未有成功。二次大戰時,日軍曾佔領印尼,日本於1945年投降後數天,印尼宣布獨立,但不久荷蘭軍隊便重新接管印尼。經過印尼人不斷抗爭及在國際壓力下,荷蘭於1949年承認印尼獨立。

清朝前期,歐洲各國迅速發展,已逐漸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勢力,當時中國國力強盛,歐洲勢力未能侵犯。乾隆晚年以後,清室國力漸衰,歐洲列強乘勢入侵。

滿清入主中國後仍自詡天朝上國,視海外諸國為蠻夷,全無平等外交觀念。康熙、乾隆年間,雖在對外貿易政策作出有限度開放,但規條嚴繁。
英國的對華貿易長期出現逆差,為了謀利便將殖民地印度生產的鴉片輸入中國。道光年間吸食風氣已蔓延全國,眼見鴉片禍害日深,道光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禁煙。林則徐到達廣州後,以強硬手段迫令英商交出鴉片,並在虎門銷毀,清政府也停止和英商貿易。

1840年英國議會通過對華用兵,爆發鴉片戰爭,及後中國戰敗,與英簽定《南京條約》,清政府被迫割讓香港島、賠款及開放通商口岸。

1856年英國和法國先後藉口以香港註冊商船被侵犯和傳教士被殺,於1857年組成英法聯軍侵華,美俄沒有參戰,但外交上予以配合。清政府再次戰敗,與英、法、美、俄四國,簽訂《天津條約》。1859年6月換約期屆,英法公使率軍北上,清廷以大沽口為海防重地,通知英法公使於北塘登岸,但英法軍艦強登大沽口,清軍發炮阻止,英法艦隊戰敗撤退。

1860年英法援軍續至,更攻入北京,大肆搶劫,火燒圓明園,清政府議和,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此兩條約,再次令清廷承擔巨額賠款和增開通商口岸,更要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容許外國人自由進入內地遊歷、通商,外國人犯罪須由外國領事懲辦,使外國人成為不受中國法制約束的特權階級。允許傳教士內地傳教,租買土地,修建教堂,與中國人衝突漸增,更有教會教徒在領事保護下欺壓百姓,而地方官均無力阻止。亦開始准許招募華工出國,大批中國人被外商誘騙至南洋做苦工。

1859年清廷於甲午戰爭戰敗,掀起歐洲列強和日本強租港灣及劃分勢力範圍,令中國面臨瓜分危機。租界的稅收、行政和司法,漸落入外國手中,嚴重打擊經濟和民生。八國聯軍之役後,更容許各國在使館區內駐軍防守,清政府主權盡喪。

清朝被推翻後,國民政府仍受到列強欺壓。直到二次大戰結束,中國抗戰的決心和貢獻得到世界尊重,中國以戰勝國身份出席會議,簽署《聯合國共同宣言》,中國的大國地位得到公認,各國對華的不平等條約才終止。
 

 

()大洋洲殖民地簡史

大洋洲的澳洲和新西蘭,先後遭到英國殖民統治,原住民皆受到欺壓。澳洲在十八世紀中後期開始遭到英國的殖民統治,起初英國將澳洲視為流放國內罪犯的地方,後來發現澳洲蘊藏豐富的金礦和煤礦,為了搶奪這些資源,不惜動用槍砲和軍隊,將原住民逐離原居地。

澳洲殖民政府更與教會合作,對原住民施行同化政策,強制將各部落的兒童帶走,集中在教會養育院的機構居住和教育。將澳洲各地各部落不同語言和文化的小孩,集中起來統一以英語教育,學習大英帝國歷史、文化和禮儀等,日常生活也要跟從英國模式,灌輸基督教當然是指定動作,這些兒童也失去了家庭溫暖,心理嚴重受創,在1972年這項種族歧視政策才被廢除。在近二百年的殖民地統治後,在1967年原住民才獲得澳洲政府承認「澳洲公民」身份。直到2008年澳洲時任總理陸克文才正式代表澳洲政府向原住民道歉。

在殘暴的殖民統治下,澳洲原住民的文化差不多被徹底摧毀,短短兩百年間人口銳減,不少原住民族群慘被滅絕。澳洲原住民有三萬年以上的歷史,人口曾達到六百萬人,有三百多種不同的語言。但現在澳洲原住民人口卻不到三十萬人,語言只剩十六種。

十九世紀從歐洲來的捕鯨人、獵海豹者和傳教士大規模踏入新西蘭。1840年簽署了《懷唐伊條約》,新西蘭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移民的不斷增加與新西蘭土著毛利人爭執漸多,十九世紀中期戰爭爆發。戰爭初期,毛利人藉著地利和戰術優勝,取得不少勝仗,但後來英國派遣軍隊加入,毛利人最終戰敗,殖民政府奪取了毛利人的大量土地,令毛利人流離失所,毛利人雖曾起義反抗,但都遭到鎮壓和屠殺。

新西蘭於1947年獨立後,歐洲白人與毛利人爭議未減。基於《懷唐伊條約》被認為是新西蘭的立國文獻,但條約的英文版和毛利文版存在差異,引起不少爭議。新西蘭政府於1975年成立了懷唐伊調解庭,新西蘭政府和毛利部落都達成重大和解,主要以金錢或土地的形式向毛利人作出賠償,毛利人的地位正式得到確認。

 

台長: 幻羽
人氣(2,142) | 回應(1)| 推薦 (1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世界江山采風 |
此分類下一篇:【2010年底以來至今的“歐洲難民”危機】
此分類上一篇:【15至17世紀的歐洲大航海時代─將世界弄得千瘡百孔】

幻羽
從這2篇大航海時代,再來看當今數萬難民紛紛湧去歐洲,也延生了很多問題。唉~~真是因果業報啊!該如何解呢........無言
諸位好好修啊,多累積些福德因緣哪QQ
2018-07-03 08:21:43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