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6-06 23:38:28| 人氣1,01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參修應識之法要(續-16)─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參修應識之法要(-16)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德山棒”、“臨濟喝”、“雲門”、“趙州茶”

中國禪宗來到唐朝,發展出了黃金時代,其中德山宣鑒、臨濟義玄兩位禪師分別又以善用「棒」、「喝」之法開導學者聞名,因此有「德山棒、臨濟喝」的美名,棒與喝對學禪者來說,基本上都有隨機迪的作用,棒喝交馳,頓悟來焉。

臨濟義玄禪師最初求道時,就備受棒打之苦。《指月錄》記載: 

臨濟參侍於黃檗西運禪師座下時,問佛法大意,反遭黃檗一頓痛打,再問,又遭棒打,如此問了三次,挨打三次,使臨濟相當灰心,想要離開黃檗,便去辭行,黃檗要他去找大愚禪師。

臨濟便往大愚處,說明來意。

大愚問臨濟:「黃檗跟說了些什?」

臨濟回答:「我問他佛法大意,問了三次,被打了三次,不知我錯在裡?」

大愚就說:「黃檗如此苦口婆心,都是了解除的困惑,還來這裡問有錯沒錯。」

臨濟一聽,隨即大悟,就說:「原來黃檗的佛法無多子。」

大愚當下住臨濟衣領,說:「這個尿床鬼,剛剛還說自己有錯沒錯,現在倒說黃檗的佛法無多子,且說個道理來聽聽!」

臨濟只朝大愚肋下打了三拳,就回到黃檗處,將過程說了一遍,黃檗一聽就說:「大愚這老漢果多嘴,等他來時我要痛打他一頓。」

臨濟說:「還等他來?此刻就打。」隨後就給了黃檗一拳。

黃檗說:「這瘋癲漢,敢來這裡虎鬚!」

臨濟於是大喝一聲。

 

這則臨濟悟道的公案,相當生動有趣,棒與喝兩種方法都被用到了,但實際上,棒與喝在公案中並非處罰,而是要透過非常手段,打破學禪者的成見,讓學者不知所措,陷於困境之中,到走投無路之際,頓然領悟。

臨濟領悟的過程如此,所以後來他在帶領學禪者參悟的過程中,乃就經常以大喝一聲的方式
導,「臨濟喝」之所以馳名,源自於此。

 

德山棒:

唐代德山宣鑑禪師常以棒打接引學人之法,形成特殊之家風,世稱德山棒。

五燈會元卷七:「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

景德傳燈錄卷十五:「師尋常遇僧到參,多以拄杖打。臨濟聞之,遣侍者來參,令:『德山若打汝,但接取拄杖,當胸一拄。』侍者到,方禮拜,師乃打,侍者接得拄杖與一拄,師歸方丈。(中略)

師上堂曰:『問即有過,不問又乖。』有僧出禮拜,師便打。

僧曰:『某甲始禮拜,便打?』

師曰:『待汝開口,堪作什?』」

 

德山對棒打之未作任何解釋,若由諸相關之公案推斷,在「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宗旨下,不得開口言說,只能以棒打點醒學人。其目的有二:

()截斷學人之心識活動,令彼在急遽間不假思索,得於當下見性。

()不許學人直接說出悟境,以免觸犯自性不可說之忌諱。

另有謂棒打或測試學人臨機之反應而設。



臨濟喝:

唐代臨濟義玄禪師以「喝」接引徒眾之四種方法。

臨濟錄:

師問僧:『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師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
生會?』

僧擬議,師便喝!
 

一喝有多種效用,臨濟此則公案有四種功效:

第一喝,發大機之喝,於學人繫著知解情量,拘於名相言句時下之,其時有若寶劍截物一般。

第二喝,大機大用之一喝,於修行者測度師家,來呈小機小見時,震威一喝,如獅子哮吼時,野干腦裂。

第三喝,師家勘驗學人之修行,或學人測試師家時所用,勘驗之喝。

第四喝,即向上之一喝,雖不入前三喝之中,卻能將前三喝收攝在其中。

此公案中,臨濟以四喝示僧,僧不能會得,擬議論,因此臨濟再下一喝。



雲門

又作雲門胡、韶陽餬。係雲門宗之祖雲門文偃禪師與某僧有關「如何是超佛越祖」一問,所作之機緣問答。

碧巖錄第七十七則:

僧問雲門:『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

門云:『餬。』

雲門以「餬」(胡麻所製之)回答佛意、祖意、如何是超佛越祖之問,而不容以思量分別之餘地,即顯示超佛越祖之言,除著衣喫飯,屎送尿外,別無他意,故即便是超佛越祖之談,亦無如一個餬吃卻了事。

 

有人問雲門:怎麼樣才能把佛法說得恰到好處?

答:胡

呢?給個燒吃,把的嘴巴給堵住不說話,那就好了,一旦有言說,都無實義!

起心即妄!

動念即乖!

法過語言文字,不立語言文字……文字是思想的符號,語言是思想的聲音,思想是沒有聲音的語言,這些全是障道因緣。

、我會形成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態?就是被言語、文字所害的。

 

楞伽經上說:『任何物體,先有個形狀,給安上個名字,就會起聯想,就有了妄想的素材。』

有名字才用語言表達,但語言、文字無論表達得如何恰當,充其量只是相似,不全等,且往往使人誤會或看錯,所以,語言的功效是極其有限的,表達常識可以,表達實相則很難。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知道“雲門”的答案極其幽默,而且直截了當。



趙州茶:

趙州從是唐朝末年的一位高僧。趙州是指趙州縣,在河北省的北方。趙州縣的北部有一座觀音院,從禪師住錫於觀音院,大弘禪法,普度群機,所以世人又稱他「趙州禪師」。

有一次,有位學人去參訪趙州禪師,趙州就問對方:「上座以前來過?」

學人答道:「以前沒來過,今天第一次來。」

趙州便說:「喝茶去!喝茶去!」

不久又來了一位學人,趙州同樣問道:「上座以前來過?」

學人答道:「以前來過多次,今天又來。」

趙州仍然說:「喝茶去!」

站在一旁的院主,院主相當於現在寺院中的監院或是當家,院主覺得奇怪,就問趙州:「第一位學人不曾來過,禮貌上當然應該請他喝茶;但是第二位學人已經來過多次了,還請他喝茶呢?」

趙州於是對院主說:「院主!也喝茶去!」院主當下就開悟了。

這就是“趙州茶”的公案。

 

有兩個人去參趙州從禪師。

州問一人:曾到此間

答:曾到。

州:吃茶去!

又問一人:曾到此間

答:不曾到。

州:吃茶去!

院主見了奇怪,請問趙州:曾到、不曾到都叫吃茶去?

州:院主!

院主:有!

州:吃茶去!

 

各位想想:都叫吃茶去?

陸象山傳裏有句話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本來沒子事,喝茶去

趙州禪師接眾的方式很特殊,不是長篇大論的講很多道理,而是以喝茶的方式讓人契悟當下這一念心。

悟到這一念心的人,喝的就是趙州茶!

未悟到這念心的人,喝的就是普通茶。

喝了趙州茶,這一杯茶始終是喝不完的,因悟到了這念心,就能體會心量的無窮無盡、無始無終。

趙州茶喝不完沒關係,可以帶回去布施給大眾,如同靈山會上,釋迦牟尼佛傳心燈,心燈無盡,燈燈相傳,光光相照,光明是永恆的。禪七中的趙州茶會,目的就是要大眾都能“契悟當下的這念心”。

                      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參禪─容易

                          放得下切莫遲疑!

                          放不下也得放下!

                               何以故─?

                               參──

 

                                  *幻羽*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