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6-29 11:01:16| 人氣1,91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深入“菩提”道—微探~:~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深入“菩提”道微探~~
 

修行法道的總體大綱分成三種:大乘佛菩提道、中乘緣覺菩提、小乘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與聲聞菩提合稱二乘菩提,是所謂的解脫道)。透過這三種修行的法道,可以開悟佛法的智慧。 

佛菩提道是佛法修行兩個主要的法道之一(另一則是解脫道,佛菩提道的修行內容其實涵蓋了解脫道所有的內容)。就是佛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以自己修行成佛的經驗,的弟子們如何一步一步地跟隨步,也一樣能得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圓明而成佛的修行內容。這也是菩薩要修行到最後究竟成佛的所有過程。也可稱作是菩薩道,因成佛的途徑就是菩薩階位的修行。 

佛菩提道的修行總共分五十二位階,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及妙覺位。 

行十心就是: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迴向心、護心、戒心、願心。 

十住就是:一、發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 

十行就是:一、歡喜行。二、饒益行。三、無瞋恨行。四、無盡行。五、離癡亂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實行。 

十迴向就是: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二、不壞迴向。三、等一切佛迴向。四、至一切處迴向。五、無盡功德藏迴向。六、隨順平等善根迴向。七、隨順等觀一切善根迴向。八、如相迴向。九、無縛解脫迴向。十、法界無量迴向。 

十地就是:一、極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極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 

菩薩五十二位階修行中,第五十一位名等覺,由十地道種智成就故入此地,此地應修一切種智,圓滿等覺地無生法忍。等覺菩薩的修行法門就是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命時,無一處非捨命處。在這百劫中,於一切時地廣施內財外財,完全是在修集福德,是在與眾生廣結善法因緣,實際履踐無我法對自己的五陰完全沒有任何執著使得極微細的我執習氣,能斷除淨盡,以之圓滿三十二大人相,及無量的隨形好。 

菩薩百劫於一切所知境中,斷除所知障中極微細執著愚痴,及修集福德滿足已,成最後身菩薩,住兜率天觀察世間時節因緣;當眾生法緣成熟時,即降神母胎受生長大,示現出家修行,最後一夜頓斷久遠劫來,故意所留一分極微細煩惱障,及頓斷最後一分極微細所知障,金剛定現前,究竟成佛,成三界尊,入如來地,成就四種涅槃,四智圓明,是名無上正等正覺,十號具足之人天導師。

  
透過二乘菩提智慧的覺悟,可以證得包含從聲聞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即阿羅漢)、以及緣覺辟支佛的五種次第的解脫果,最後證有餘涅槃及無餘涅槃;而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所覺悟的佛菩提的智慧,則是次第實證菩薩道五十二階位的果證,可以次第實證本來自性淨涅槃,有餘涅槃及無餘涅槃、最後成佛而證無住處涅槃。但這三者的修行,都能解脫於三界生死輪迴的苦。

大乘菩提的智慧與覺悟可以含攝整個的二乘菩提,但佛菩提的智慧卻是二乘人所無法了解,更不能實證的。故佛亦可謂之阿羅漢,而阿羅漢不可謂之佛。 

解脫道,佛術語,在大乘佛理論中,指佛法修行兩個主要的法道之一(另一則是佛菩提道,佛菩提道的修行內容涵蓋了解脫道的所有內容)。解脫道的內容即是二乘菩提的修行法道,包含緣覺道以及聲聞道的修行,不再受業力與無明的牽制,滅除眾生所有能障礙生死的煩惱(即煩惱障),而得解脫的智慧,能證涅槃果,不受後有,出離三界六道生死的輪迴。

解脫道的修行目標就是解脫在三界世間中不斷生死流轉之苦,滅盡三界後有的種子,入無餘涅槃,不再有後世,不會出生於世間。二乘的解脫道只能使人成阿羅漢而不能使人成佛。

 

聲聞道:

四聖諦。四種神聖的諦,即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和苦滅道跡聖諦,簡稱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是佛陀之基本法,歷史上部派佛和現代上座部佛的基本義。四聖諦包括苦的普遍存在、苦的原因、苦的消滅與滅苦的方法。四諦括了兩重因果關係: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這是從表面現象到深層原因的逆推過程。反過來說,就是修道除惡、滅貪嗔癡,就可以離苦,脫離輪回。 

八正道。是指佛徒修行達到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徑,故又稱八船、八筏。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梵語「正」也有「圓、全面」的意思。一般都將八正道作戒、定、慧三學的展開,和三十七菩提分法之總結。八正道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項內容:「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跟「戒、定、慧」的修行次序有所不同,以智慧開始,首先要有正確的見解和正確的思想,這就涉及到人們常說的「慧根」,在起修之前應該先有些許基礎,否則會障礙重重、不得要領;然後才屬於持戒的範圍:語言、行、謀生都要符合法律、合乎禮儀,這裡語言擺在行之前,可見謹防禍從口出十分重要;跟在大乘「六度」中一樣,「精進」貫穿修道的整個過程;跟見解、思想比起來,意念屬於深層的心理範疇,處於思想生之前的階段,前面粗淺的內容規範以後,才能做到控制深層的微細意識,如果能控制意念,基本上就可以進入禪定了。從禪定中獲取的智慧,又可使前面的修行提高層次。因此八個環節是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三無漏學中,正語、正業、正命戒,正精進、正念、正定定學,正見、正思維慧學。 

緣覺道:因緣法(十二因緣法、十因緣法)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理,指從「無明」到「老死」、過去世到未來世、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們因果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佛陀、辟支佛、阿羅漢,都依「四聖諦」三轉十二行,覺悟十二因緣而了知生死輪迴相,達到究竟解脫。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個緣生法都是無常的。們之間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關聯周而復始。在解說緣起法時亦可結合上《大緣經》的「名色緣識」。

  

二乘解脫道所證涅槃: 

有餘涅槃

世尊的開示在《增壹阿含經》中。世尊說明滅五下分結的三果人所證得的涅槃是有餘涅槃界,有待斷的煩惱障應斷,有待修的梵行應修,所以三果人雖證涅槃,仍無法於捨壽時當下取證無餘涅槃,所以說他所證的涅槃名有餘。三果人因此緣故,必須捨報後生起中陰身,再於中陰階段取無餘涅槃,名中般涅槃;或是往生到下一世去,在下一世的初禪天中捨報而取無餘涅槃;乃至證量最差的上流處處般涅槃,都是有餘思惑待斷的,所以稱有餘涅槃。這個有餘涅槃的說法,與一般的說法不同;一般都說阿羅漢未入涅槃以前,有老、病、冷、熱、飢、渴等微苦餘存,故名有餘涅槃,這是佛界一般大師們的說法。 

無餘涅槃

《增壹阿含經》:「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無餘涅槃界。」可見只有到了第四果時一切思惑斷盡無餘了,不會再有中陰身生起了,更不會再領受下一世的五陰或四陰了-更不受有-這個涅槃才是無餘涅槃界,所以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所證的都是無餘涅槃,是在捨壽前就已經證得無餘涅槃了!不因捨壽前仍有冷熱飢渴等苦作所依而說有餘涅槃。因阿羅漢、辟支佛的應斷煩惱、應修梵行都已經完成了,在解脫道中已無所餘待斷、待修的法了。 

滅盡五陰方是無餘涅槃

所謂無餘涅槃,乃是滅除五陰,唯餘涅槃之本際(本識如來藏)獨存,不是以五陰中的任何一法進入無餘涅槃中,也就是說識陰六識中的任何一法(譬如離念靈知心)都是要全部滅盡的。阿羅漢在捨壽時,識陰六識及意根全皆滅盡,永不復起,已沒意根來主導了,本識就不會再受生於三界中出生名色,三界中再也找不到他的本識所在了,這就稱無餘涅槃。由此緣故,說無餘涅槃乃是滅除一切五陰之後,本識不再受生於三界中,所以不再有後世的任何一陰、任何一識生起,十八界永遠滅盡而不再有來世的新五陰、新意識了,這才是無餘涅槃的無境界境界。 

滅盡六入方是無餘涅槃

眾生所以會流轉生死痛苦無量,都是由於識陰所熏習、所造業而導致的,因此而愛著識陰所擁有的六入;若是知道解脫生死的唯一途徑就是滅除全部名色自己,那識陰相應的無明滅除了,識陰六識不再造作種種行業,就不會再有未來世識陰出生的動力存在了,死後不再去入胎受生,就不會有未來世的名色出生,就沒有十二處而沒有了六入,就不會有觸、受、愛、取、有,也就不會有世世不停的生死痛苦繼續出現,那就是無餘涅槃。 

十八界捨已方證無餘涅槃

由於有餘涅槃未入無餘涅槃之時,這時的蘊處界的寒熱、飢渴、痛癢...仍然都存在,所以有餘涅槃位是相待而且有對的境界; 也還有智慧、解脫明...與無明相待的法,因此而使阿羅漢在入無餘涅槃之前,能有聲聞的無生智可以人宣說而度人同證有餘涅槃。但是無餘涅槃的特性卻是待而且無對的,所以無餘涅槃中除了本際獨存外,實無任何一法可以繼續留存,故說滅盡十八界法已,方能取證無餘涅槃。由於二聖人不能現前證得本際觀自在的境界,所以對生死苦會有恐懼,佛陀只好他們入無餘涅槃的正理:滅盡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名色,不存任何一法,只剩入胎識心獨存。所以才會說棄捨十八界法而入無餘涅槃的正理。如是無餘涅槃位中無一切法存在,不與任何一法相待、相對,是故無餘涅槃是待的,不是有待之法。如是境界乃是無境界之境界,卻不是斷滅空;是滅盡一切法之境界相,唯獨第八識如來藏心,離六塵、離見聞覺知及思量性而獨存,故不可以想要把離念靈知意識心保留著來進入無餘涅槃。 所以滅盡十八界而成無餘涅槃,出離三界生死的正理,講的正是不許有自我、自己存在,也不許有六塵、萬法的存在、否則就是有我,不是實證無餘涅槃,不是的出離生死苦。以上佛在阿含部的經典中已有開示,二乘人不能證菩薩所證之本來自性淨涅槃,更不能證佛地所證的無住處涅槃。


二乘解脫道的修行位階及果證 

中乘緣覺道:辟支佛果。意譯“獨覺”。是因過去世因緣,生在無佛之世,性好寂靜或行頭陀,無師友導而獨自以因緣觀智慧悟道,進而修行直至證阿羅漢果但不導世人之人。 

小乘聲聞道

初果:須陀洹。見地-斷三縛結,即是我()見、疑見、戒禁取見,不再認定五陰色身及六識是實常恆不壞的自我了。

二果:斯陀含。薄地-所斷煩惱減低欲界煩惱之貪著,令貪、瞋、痴淡薄,名薄貪瞋癡,但還離不開欲界貪愛。

三果:阿那含。離地,心解脫-所斷煩惱五下分結,即是欲貪、瞋恚、我見、戒禁取見、疑見。

四果:阿羅漢。俱解脫、慧解脫-四果所斷煩惱五上分結,即是色界貪、無色界貪、掉、慢、無明。

 

台長: 幻羽
人氣(1,918)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禪七修行系列~2017春~續~ |
此分類下一篇:~:~微探“大圓鏡智”~:~
此分類上一篇:禪七修行系列~2017春~續~七七(第七篇)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