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0-28 19:22:29| 人氣1,75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略說*四禪*修持之境行果(二)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略說*四禪*修持之境行果()

 

再來說二禪的階段-“尋、伺”是一個階段,“喜”是一個階段,“尋、伺”是不斷一直在重複運用,當你穩定下來,後面的“喜、樂、一心”就會出來。尋、伺是要有用力的過程,就像你最初要拉那個心猿意馬或是那匹野馬、那頭牛,像禪宗十牛圖前面,你要去找尋、找尋,後來找到之後,還是要花費一番力量,去馴服那個心猿意馬。所以前面的尋、伺是要有用力的。

 

再來當你的心能夠穩定下來,覺得“尋、伺、喜、樂、一心”已經能夠穩定了,因此現在那個心猿意馬,跑到其他地方的機會已經比較少了,你就漸漸可以放下來。這時候放下尋、伺,不用再去找尋了,已經乖乖穩定在那裏,所以這時候妄念已經很少了,幾乎沒有了,你的心就安住在那裏,不用刻意再去找尋。如果還覺得這樣還是要很用力,還是會累喔!於是在這時要會放下你的尋、伺,一樣從頭到尾維持放鬆的訣竅,一定要放鬆的!

 

當這時你放下尋、伺,亦即無尋、無伺了,只有“喜、樂、一心”,也就是進入到二禪的境界。經文裏面有時會講說“覺、觀 ”,如果“無覺、無觀”就是進入二禪,亦即“喜、樂、一心”,事實上這兩個是一樣的,不必還要再那麼用力去找尋、去拉扯。如果是呼吸方面,以呼吸為所緣,一樣繼續在呼吸上面,這時候你可能進入到“面”,所謂點、線、面。所謂 “喜禪支”,以幾個禪支來講,它是由粗到細,越前面的是越粗,越後面的就是會越細膩,再來是越微細,到最後是會進入到似空似寂的禪境裡。

 

覺-越粗表示心行是在越粗的情況之下,它是需要用些禪力。所以當漸漸覺得不需要“尋、伺”了,那粗的覺-你就要會放下,我們的心自然會想要省力、要輕鬆,自然進入“喜禪支”,會覺得不用那麼累了!但“喜禪支”還是比較粗,頻率波動比較大,當你歡喜過一陣子,也就會又自然寧靜下來,便會又捨下“喜禪支”,而只有“樂”跟“一心 ”,這就會進入三禪的禪境界裡了。

 

二禪就是喜、樂,當你再放下“喜禪支”,只有“樂”與“一心 ”,這時候就進入三禪。再來,當你繼續坐下去,會覺得連“樂禪支”的頻率、波動還是比較大,心還是有些用力,因你越進入,心的感受、敏覺度越來越高,就會發現“樂禪支”裏面還是有些用力,於是不知不覺把“樂禪支”也放下而超越,自然放下“樂禪支”而進入“一心”,這就是叫“捨 ”!然後自然而然“念清淨”便進入到四禪境界,那是只有“一心”的世界!

 

“一心”還是有所緣在目標上面,如果所緣目標在呼吸,你還是一樣,就是在點、線、面,在“面”與 “空間”都可以,你“一心”在此上面,這樣就進入四禪。如果你要進入四禪,要出禪定,心的波動一樣會從很微細的,然後慢慢越來越明顯、越來越粗,於是會從四禪、三禪、二禪、初禪這樣下來了。

 

這些就是初禪到四禪的一個過程。只要熟練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就知道怎麼樣進、怎麼樣出。所謂“尋、伺、喜、樂、一心”的初禪,與“覺、觀、喜、樂、一心”的初禪,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尋、伺、喜、樂、一心”就是找尋,然後安住在此上面,屬偏重在專注,專注在“置心一處”上面。至於“覺、觀、喜、樂、一心”呢?

 

表面上好像一樣,事實上它是有微細的不同,“覺、觀”就是當下有覺、有觀,它是有觀的,所謂“觀”就是有去體悟。所以當你具有聞思、以及禪修基礎之後,在打坐的當下,就是一種“止觀雙運”。在初禪的時候,是有止、有觀,意即 “止觀雙運”,是見法、開悟的最好方法與階段,你的心進入一種相當好且寧靜、平靜的品質,當下又去體悟法、見法。所謂 “覺、觀、喜、樂、一心”是最好的一個初禪到四禪見法階段。

 

當我們清楚瞭解整過程,修禪定就不會困難,否則很容易盲修瞎練。在我們不是很熟練的時候,確實是要經過這樣的過程,但是大多數人都不知如何運用“覺、觀、喜、樂、一心”,於是很多的禪定都只是在“尋、伺、喜、樂”上打轉,等於都在專注這方面,於是在專注之後,自然它會產生什麼出來?產生很多的禪相,所謂“ 禪相”是當你專注之後,很自然會產生很多的相,包括有光明,或是像蓮花,或是看到很多的一些相,都是屬於禪相。很多人迷失在此階段,以為 “我在禪坐裏面看到什麼……,我開悟了!我看到什麼相……”其實這些不是真正的開悟,而是屬於一種禪相。

 

所謂“禪相”,嚴格來講,都是屬於一種幻相。所以當你在打坐的過程,記得-不管你在禪修裏面遇到什麼樣的境界、什麼樣的相,當然可以講出來,但是千萬不要迷失在禪相上面,不要迷執在禪相上面,這些都是一種幻相,當你執迷就很容易走偏差。因此最重要是要“覺、觀、喜、樂、一心”!

 

接下來是要進入“點、線、面、空”,比較具有聞思基礎的,就比較容易進入!有些行者經過三天的禪修,就能夠體悟到點、線、面、空的禪境,這都是曾下過相當多的工夫。

 

至於所謂“氣動”方面,也是一種禪相,不要迷執在上面,如果氣動是自然產生,就讓它自然生、自然滅,不迎不拒。記得-“氣動”背後往往會有什麼樣的心態?很多人在打坐的時候,也是在求“氣動 ”,認為打坐有“氣動”會一直抖、一直動,甚至有的人還會跳起來,這樣就是打坐的境界很高,認為打坐很好啊!有的人不知其然的,就在想“奇怪?人家怎麼坐得很高興,坐到身體一直抖,而我怎麼都沒有?……”結果又在期求趕快要有“氣動”的現象,這些都是錯誤的導向。

 

修行不是在修那些打坐、氣功、氣動,不是這樣的!這些都是容易落入“ 世間法”的禪定、禪相裏面,以及有為、有求的境界裏面,因此“氣動”方面不要去求。如果在放鬆之後,我們身體自然氣脈的這種動、如如然輪動,只要不是你在祈求的,沒關係!讓它自然生滅,就是看著它緣生緣滅,它也是在宣說無常生滅。

 

但一般眾生往往背後有祈求、有期待的一種心態,但卻不自知,於是在打坐的時候,也會要求氣動,要求一些感應,執著在打坐有什麼感應嗎?有感應啊!有看到什麼相?我們都有耶!都迷失在禪相上面而不知道。所以修行的正知正見很重要,如果迷失在禪相上面,很容易進入在幻相的世界,修行就容易走火入魔。

 

若一直期待在禪相、幻相上面,就是因為沒有正確的聞思基礎,然後有很多的祈求、期待,你要看到什麼?看到什麼?然後又一直有幻相產生。事實上,幻相是因為你的內心有所求,內心欲望投射出來,自己不知道以為看到什麼相,結果又迷失在此階段,被自我所投射出來的幻相迷住了,然後就很容易產生走火入魔的情況。

 

問題是,或許你可以看到貪,但是他不一定能看到,如果能夠看到裏面有貪心,就會出離出來;真正有見法,就不會迷失在這裏,不會迷執在這裏。所謂 “開悟”,並不是要求種種的禪相,而是“尋、伺、喜、樂、一心”,縱使沒有任何禪相,但是有正常 “尋、伺、喜、樂、一心的過程,你的心慢慢寧靜!

 

打坐不是在求禪相,不是要求打坐裏面的光明相,什麼相… …,但是那些是自然的過程,它有、它會產生,心要不迎不拒。記得-心要不迎不拒!!它有、讓它自然產生,沒有、也很好!打坐最重要是讓心能夠寧靜下來,然後要“止觀雙運”,不要迷失在路途中。那些現象都只是禪修過程中很多的枝節、插曲,但很多行者卻都迷失在這上面。

 

所謂“尋、伺、喜、樂、一心”,一般只是專注,以專注在呼吸為例,當你專注在呼吸上面,有的人就在數息,一、二、一、二 ……,然後你數了好幾年,還是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數了好幾年還是這樣,好幾年還是在尋、伺上面,一直打坐下來就是在那裏“糟糕!我今天怎麼又數的不好啊!我昨天數的很好,今天又數不好啊!… …”都是一直在尋、伺上面,因為你不知道怎麼樣去轉換,不知道怎麼樣去進入。

 

如果是在聞思之後,你在有“覺、觀 ”的“一心”,你的目標不是在呼吸上面,是要去體悟你的一呼一吸,它都在告訴你什麼?是-無常法印啊!當你的心寧靜下來,繫在呼吸上面,不管是在鼻頭、人中,或是在丹田,都要去體會呼吸就是在宣說著法意,那個身心當下都是一直在生滅變化,當下就是在宣說著無常法流、無常法印、還有“無我”!當然“無我”又是更深了,當下就要去體悟到這個呼吸不是“我” 在做主、或是“我”在決定啊!不是“我”要不要的問題,而是整個眾生、整個法界的因緣。

 

所謂的“無我”是至少要先具體的體會“無常法印”。呼吸方面,就有不同的地方,如果不知道去體悟無常法流,只是把心一直專注在一個點上面,結果你的心不是變成僵化、僵硬在一點,沒有在流動,不然就是只是在數目上面,或是在呼吸上面,只是把呼吸當作工具,然後就一直在呼吸上面,而當下沒有去體會到法印,沒有體會到呼吸給我們啟示的法印-生滅無常,只是專注在 “尋、伺、喜、樂”點上;若是當下體會到“有覺、有觀”,就能體會到無常法流,就會是“覺、觀、喜、樂”的禪境。

 

動作方面,也是一樣,包括經行或是打坐,微細的動裏面,我們的動作、我們的目的,不是在看動作,是保持一種覺知,但是重點不光是在覺知而已,而是更進一步去看到無常法流,以及去看到動作背後是有意念在引導,又很微細進去,當下有去看到動作的生滅,以及背後意念在引導,都是要進入有覺有觀,而不是光看動作而已,否則經行了好幾年,還是一樣只在練工夫。

 

當然在覺、觀的情況,背後有一個預期心,事實上初學是難免,當慢慢體會之後,最初你是要體悟無常法流,有一個預期心,這樣也是不錯,但是慢慢體會之後,就會發現這是正常自然的現象,是溶入在“覺、觀、喜、樂、一心”的初禪境裡,當下越放鬆、越清醒、越明覺,越容易體會到 “覺、觀、喜、樂、一心”,就體會到放鬆了!

 

在有所得、有所求、很用力的情況之下,沒辦法進入初禪,你要越放鬆,體會到放鬆的要領,然後慢慢才能體會到所謂的“無為法”-真正的“出世間法”禪定!“有為法”只是練工夫的禪定,是屬於“世間法”的禪定,而真正“出世間法 ”的禪定,是“無為法”哪!

 

真正要能夠『見法』,是要透過“無為法”!有為法、有修、有作意,所看到的不是大自然的法!真法是-『法本自然、法爾如是』的法,真正要見到自然活生生的法流,一定是要“無為”,才能溶入無常的法印,法才會呈現在汝眼眸!

 

放輕鬆去看大自然的法則在運轉,慢慢去體會,越能體會放鬆,就是信任你的身體、信任法界,然後就能夠放鬆。如越能夠客觀覺察,禪修越輕鬆,而且越能夠見到法。要越無所求,出離心是要有,要珍惜當下每個法緣,這是很重要,在過程中又懂得自然放鬆,就會很容易可以與法相見!

 

                                                    -待續-!

 

        

台長: 幻羽
人氣(1,757)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禪七修行系列第七次七七 |
此分類下一篇:略說*四禪*修持之境行果(四)
此分類上一篇:略說*四禪*修持之境行果(一)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