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0-11 18:04:11| 人氣2,2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禪秘要法經》之-白骨觀、不淨觀修持法 (4)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附錄--《禪秘要法經》之-白骨觀、不淨觀修持法 (4)

 

顛倒淨穢本來人

 

然後再觀想「身諸毛中,一一毛孔,百千無量諸膿雜汁,猶如雨滴從毛孔出,疾如震雨,內外俱流,膿血盈滿,不淨之極,難可堪忍,猶如膿池,亦如血池,諸蟲滿中」。

 

皮繃緊了,變年輕了,變漂亮了,然後呢?到最後,還是這麼一灘膿血。不要說死了以後,又臭又爛,就是現在活著,把這層皮一剝,還剩個什麼?所以,愛漂亮的太太小姐們——不對,這句話說得不夠完整,很多先生們也愛漂亮,說什麼「愛美是人的天性」,這句話一說,把「愛美」說得冠冕堂皇,好像很有道理似的。其實有個什麼道理?有個道理,便是墮落。

 

你看,白骨觀裡為什麼經常參雜著不淨觀?除了生理氣機的奧妙之外,在心理方面主要就是破除我們的「身見」。像喜歡變年輕,變漂亮,都屬於「身見」,同時也屬於貪念和癡念。我們前面說過,白骨觀不單單是在身體上作功夫,同時還要配合九十八結使的解脫。

 

所以聽了「禪秘要法」,不要以為只要打起坐來把自己想成一個白骨架子就行了。過去在大陸上,有位修行人和我很要好,他就是修白骨觀,觀得很好,不但把自己觀成白骨了,而且看別人也都是白骨。我就恭喜他囉。這位修行人很了不起,他不接受我的恭維,他很老實的對我說,不行噢!心裡的慾念還是空不了啊!他幽默自己他說「縱然白骨也風流」,哈!你們看,這是前輩修行人的典範,所以我說他是「是真名士自風流」。我這句話的「風流」和他那句話的「風流」可不是同一個「風流」啊!和你們講話很累,解釋了以後還要再下註解。再聽不懂的,不管了,你們自己去找懂的問。

 

總而言之,平常要多檢點自己的心念,不要以為愛漂亮沒關係,你愛漂亮愛得過火,小心來生變——變什麼?變蟲子。不是嚇人的,佛經上就有這段記載,釋迦牟尼佛有一次帶他的堂兄弟難陀——也是一位美男子,到海邊去,沙堆上躺著一位從來沒有看見過那麼漂亮的美女,這個女的已經死了,臉上爬著一條蟲子。釋迦牟尼佛就對難陀說,你看到的,這個女的實在是非常的漂亮,她活著的時候就非常愛美,當然也就很喜歡自己的漂亮,現在她身上那條蟲子就是她變的,因為太愛自己的色相了,死了以後還捨不得離開,由於這個貪念,也是癡念,她就變成了這只屍蟲,還在自己的屍體上爬。

 

當然,白骨觀、不淨觀很自然的會使我們的「身見」減輕,其他的煩惱,像貪、瞋、癡、慢、疑等,也都隨著會沖淡,可是不是絕對的。所以,平常的起心動念要多留意省察啊!

 

「此想成已,當觀胸裡,舉身是蟲,猶如蟲聚。」「復當更觀左腳大指,膨脹膿潰,青膿、黃膿、赤膿、黑膿、紅膿、綠膿、白膿,爛潰支橫,與屎尿雜。復有諸蟲遊戲其中,穢惡臭處,不可堪忍。厭患此身,不貪諸欲,不樂受生。

 

其實我們這個身體不需要等死了,爛了,才惡臭難聞。大家每天都大便小便吧?說說看,是臭的還是香的?生病時,嘔吐過沒有?那個味道怎麼樣?不要說身體裡面的腸子、胃部,其實,整個身體上下都是臭的。你幾天不洗頭,你看它臭不臭;你再幾天不洗澡、不刷牙試試看,包你擠公共汽車時可以第一個上車,因為別人都被你薰得遠遠的。

 

即使我們每天梳洗得乾乾淨淨,告訴你,這個身子還是臭的。只不過我們「久而不聞其臭」,從生下來就開始聞這股人味,聞慣了。我當年從峨媚山閉關下來,離城裡還有一里路的時候,呵!一股人味就傳了過來,實在難受。所以你們看神怪小說裡,妖怪老遠就會聞到生人的味道,不要說妖怪,狗也有這個本事啊!

 

如果修這個觀法現成了,也自然會聞到自己的臭味,而且其臭無比。再加上一大灘五顏六色的膿汁污血,滿身內外的蛆蟲。這可不是想像噢!硬是出現這種景象。你們說,受得了受不了?這種身子還留戀不留戀?連自己的身子都不想要了,那些好吃的,好穿的,還想不想?什麼名啊、利啊的還爭不爭?很自然的,「厭患此身」之外,同時也就「不貪諸欲,不樂受生」。人生沒什麼味道。啊!有味道,很不好的味道,所以再不想來了。

 

當然,你們也有人修其他禪密的路線,到了相當的程度,也會聞到自己的臭味,不過慢一點就是。有時候你們會聞到一股香味,對不對?很多人就以為香積菩薩來了。其實啊!那是你自己身上發出來的香味,連自己的味道都搞不清楚,那裡能分辨眾香國裡菩薩香味。有時候是檀香味,氣到了脾胃,把它弄乾淨了,健全了,就會有檀香味。有時候是蘭花的香味,這是屬於腎臟所發出來的味道。有時候聞到清香味,那是肺、肝的味道。這些又是你們沒聽說過的東西。不要說你們了,連那位大醫生都聽傻了眼,這門學問裡東西多得很啊!

 

「此想成時,見大夜叉身如大山,頭髮蓬亂如棘刺林:有六十眼,猶如電光,有四十口,口有二牙,皆悉上出,猶如火幢。舌似劍樹,吐至於膝。手捉鐵棒,棒似刀山,如欲打人。」「如是眾多,其數非一。見此事時,極大驚怖,身心皆動。」

 

這麼多恐怖的夜叉要來打你,要你的命,你不嚇瘋了才怪。但一定有很多人不服氣,心裡想,這有什麼好怕的,這些明明是幻像嘛!唉呀,少吹了,那是你坐在日光燈下,滿堂都是人,腦子裡想像著這麼一群夜叉,那當然不怕。

 

所以我常說,一般人修道都不算數的,坐在冷氣間裡,又是棉花墊子,又是毛巾蓋毯的;肚子餓了,打開冰箱就有吃的,下了坐,看看報,喝喝茶;然後閉眉閉眼地說什麼不動心囉!對生死沒有恐怖囉!不要把話說得太早了。

 

十塊錢放在你眼前,你是會不動心;一百萬放在你眼前,你看你動不動心!其實豈止對一百萬動心,平常動心的地方多的是,只是人們沒有用心檢查。生死沒來的時候,說什麼不怕生死,現在讓你一個人去住到深山冷廟裡,四顧無人,半夜裡來了這麼一個青面撩牙,伸著舌頭,拿著鐵棒的厲鬼,你看你怕不怕,你嚇得跑得動的話,還算有膽子;就怕你到時候跑也跑不動了。這時候你不必作什麼不淨觀了,因為你早就嚇得屎滾尿流的,不淨觀自然現前了。

 

有位同學平常膽子不算小,在幾次生死交關的時候,他都很鎮定,甚至於有一次他以為自己死了,也一點都不怕。可是他在定中,或者夢中碰到黑暗無邊的境界,或者身體在無底的虛空中往下飄浮,他就害怕了,當時他心裡很清楚,明明知道是幻境,同時告訴自己不要理它,任它變化。可是就是熬不過去,熬沒多久,還是把眼睛張開算了。所以要注意啊,有些人以為自己不怕死,好像蠻了不起了。唉呀,少自欺欺人了。還差得遠哪!

 

《心經》大家都念過吧,它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心無掛礙」可不是「不怕死亡」。無掛礙了,才「無有恐怖」,這個和不怕死有很大的差別。因為我們心裡都有很多掛礙,也就是還有很多結使,所以當這些夜叉們現身,「見此事時,極大驚怖,身心皆動」。這個時候,任憑你工夫再深,定力再高,都抵不了事,你還會毛骨驚然地打顫。因為這一關牽涉到心理問題,要「無有恐怖」,就必須「心無掛礙」。

 

那麼,你說要無掛礙,就必須解脫結使,噢!九十八結使,解脫起來太麻煩了,算了,這一觀不要觀它,換一種觀法。哈!如果你這樣說,聽起來,好像你蠻聰明的,其實笨得很哪!不管你走那一種禪修的路子,這個境界都會來的。大家口口聲聲說學佛,學的什麼佛噢!我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他怎麼修道,怎麼證道,這個你們總知道的吧!好,他在菩提樹下打坐,睹明星而悟道之前,是不是也經歷了夜叉、羅剎這些恐怖的境界?這些道理怎麼不去參呢?一些自認為喜歡學禪的,要明心見性,要參話頭,參什麼「狗子有佛性也無」?真是笨伯!放著這麼好的話頭不曉得參,連問題都不會找,還學禪哩!那不是參禪,那真是慘然啊!

 

為什麼會有這些境相現前呢?「一切唯心造」。 「如此相貌,皆是前身毀犯禁戒諸惡根本。」「無我計我,無常計常,不淨計淨,放逸染著,貪受諸欲。於苦法中橫生樂想,於空法中起顛倒想,於不淨身起於淨想,邪命自活,不計無常。」

 

法經上說,這是「前身毀犯禁戒」的本因。豈止前身,現在就是。看到別人比你強,心裡就老大的不高興,然後想盡辦法整人,一定要把別人弄垮,才洩心頭之憤。這種心理、這種嘴臉簡直比青面撩牙,吐著舌頭的夜叉還要恐怖,還要難看。就算你沒有整過人吧,平常發起脾氣來的時候,瞪著眼睛,眼露凶光,專盯著人家的不是,嘰哩呱啦的罵,這不就是有「六十眼,猶如電光,有四十口,口有二牙皆悉上出,猶如火幢」嗎?罵起人的時候,當然是語氣火爆,句句傷人,所以「舌似劍樹」,一肚子怨氣,恨不得把對方揍個半死,這就是「手捉鐵棒似刀山,如欲打人」。  現在在座諸大菩薩,有時候打起坐來,瞎貓撞到死耗子,出了一下子陰神,看見自己在那兒打坐,那是看到自己的表現。當你們活見鬼——看到這種夜叉的時候,你要知道「魔由心造,妖從人興」。這就是你惡業所感,無始以來心理結使的(呈)現行(相)。這裡面也含攝了心物一元的道理。

 

在這本禪秘要法裡,他把心理結使作了另一種簡單的歸納——「無我計我。無常計常。不淨計淨。放逸染著,貪受諸欲,於苦法中橫生樂想。於定法中起顛倒想。於不淨身起於淨想;邪命自活不計無常。」

 

頭腦細密一點的話就可以看出來,上面這幾句話中綜合了「四法印」苦、空、無常、無我,以及「四念處」——「念身不淨、念法無我、念心無常、念受是苦」的道理。

 

說到四法印、四念處,大家早就背得滾瓜爛熟了,可是有什麼用?一點都沒用到自己身上來。所謂學佛、修行,要把佛所說的道理,用自己的身心來實踐,來實證。

 

首先說到「無我」,有誰做到了「無我」?生理上的無我——忘身,牽涉到功夫,暫時不談。心理上的無我,大家做到了多少?哎呀!一天到晚都是「我」啊!我要這樣,我不要那樣;我愛你,你不愛我……大家好好反省看看,一天到晚就是以「我」為中心的活著,造業噢!說什麼修行,簡直是不行。

 

再來「無常」,不管多笨的人都知道,人終歸要死的,人生如夢,變化無常。可是多少聰明人都還是辛辛苦苦地鑽營,一會兒爭名,一會爭利,一會兒爭意氣。有人坐在那裡,肚子裡在說,我這個人啊,學佛以後就與世無爭了。這真是大話,譬如說,碰到逆境煩惱來時,好比你好心幫忙朋友成家立業,結果他後來恩將仇報,反過來忌害你,害你吃官司,差點坐牢。你懊惱不懊惱?當然懊惱。這怎麼還能說是與世無爭!只要心裡有「不平」就是「爭」。碰到這種逆境的時候,幾個修行人能一念無常或者一念無我的「一笑罷休閒處坐,任他著地自成灰」?做得到才是修行人,做不到的免談!隨時改過的,才算得上是修行人。假如連隨時改過做不到,更不要說其他了。「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然」。這是《禪門日誦》上的,再提起大家的注意。

 

看到了這麼多恐怖、要打人的夜叉,怎麼辦呢?釋迦牟尼佛說:「此想成時,復當更教,汝莫驚怖,如此夜叉是汝噁心猛毒境界,從六大起,六大所成。」

 

如前面所說,這些可怕的夜叉只是我們身心罪業的反影。再進一步分析,是從「六大」而有。講到這裡,使我們想起《楞嚴經》上也有類似的記載。

 

後世許多人瞧不起這個白骨觀,認為它是小乘的修法,那麼《楞嚴經》總是部大經囉!古人說過「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我們看,佛在《楞嚴經》上對阿難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大家都號稱學佛的,《楞嚴經》應該看過的吧。

 

什麼是「六大」?釋迦牟尼佛繼續開示: 「汝今應當諦觀六大,此六大者:地、水、火、風、空、識。」

 

地、水、火、風、空這五大是屬於生理部分。譬如骨骼是地大,血液是水大,熱能是火大,呼吸是風大,空間就是空大。至於第六個「識大」,是屬於心理部分,指心識而言。用現代話來說,我們人是由心理、生理兩大部分組合而成;用佛學專有名詞說,就是六大和合而成。

 

釋迦牟尼佛繼續開示:「如此一一,汝當諦推汝身為是地耶?為是水耶?為是火耶?為是風耶?為是識耶?為是空耶?」「如是一一諦觀此身從何大起?從何大散?」

 

你們看這是不是禪宗的話頭——「我是誰」?「生從何處來,死向何處去」?找來找去,結果是「本來一片閒田地,過去過來問主公,幾度買來還自賣,可憐疏竹引清風。」這首詩懂不懂?不懂。不懂算了,講清楚就沒得禪味了。讓我們看看「禪秘要法」上怎麼說。

 

「六大無主,身亦無我。汝今雲何畏於夜叉?如汝心想,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想見夜叉亦復如是。」

 

當然,只要有點常識的人就知道,我們的生理部分,是瞬息萬變的。不要說明年的我已經不是今年的我,又老了一年——莊子說的好:「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從生理方面講,我們的細胞是每分每秒不斷地在新陳代謝。所以嚴格說來,下一秒的我已經不是前一秒的我。再說心理部分吧,變化起伏就更明顯了。女朋友不理你了,哎呀!人生乏味啊!苦啊。過幾天女朋友和你講話了,噢!人生充滿了希望!這是舉明顯的情緒變化來說,至於我們滿腦子的游絲妄想,那更是來無蹤去無影的變化萬千了。因此說「六大無主,身亦無我」。在這裡面找不出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  那麼,我們第八阿賴耶識所顯現的夜叉不也是如此?我們又何必害怕呢?它們也終歸要變去的。

 

在這一段裡,銜接得快了些。因為很多人都知道「六大無主」,也知道「身亦無我」,但是看到夜叉還是會害怕。所以我們再引用一段《心經》,來作個補充說明。一般學佛的人都認為《心經》是談空的,告訴你們,錯了。

 

《心經》一開始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開端(這不是空)。接著「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之後,談了一路的空,又說了一連串的無,說什麼「無眼耳鼻舌身意,無……」然後「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無」到最後,「菩提薩埵」——大徹大悟(這也不是空)。然後才「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無有恐怖」之後,「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也不是空)。

 

所以光是「六大無主,身亦無我」,還只見到了空性的一面,還不夠,必須再轉個身,所謂「懸崖撒手,自肯承當」。透過「無」,在「空」相外,為自己找個安身立命之處,然後才好歸家穩坐。

 

因此釋迦牟尼佛接著說:「但安意坐。設使夜叉來打汝者,歡喜忍受,諦觀無我;無我法中,無驚怖想。」

 

說了半天,這個快速成就的修持捷徑——白骨觀,可也不簡單啊!所以,好好用功,千萬不要再敷衍了啊!

 

釋迦牟尼佛繼續開示:「但當正心,結跏趺坐,諦觀不淨及與夜叉。作一成已,復當作二。如是漸漸乃至無量,一一諦觀,皆令分明。」

 

這「第五薄皮觀」到這裡介紹完了,釋迦牟尼佛一本慣例,又再殷殷叮囑:「佛告阿難,汝好受持,觀薄皮不淨法,慎莫忘失。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此想成時,名第五觀薄皮竟。」

 

要知道,所謂「觀想」,是包含了「觀」和「想」兩種不同的概念。先「想」,想專一後,自然就「觀」出來。就五陰來說:是先利用「色、受、想、行、識」中第三個「想」陰的功能,想純熟了,在第六「識」的帶質境中呈現出「觀」的境界。功力再深,融通於第八「識」之大圓鏡智,則就不觀而觀,觀而不觀了。

 

就五遍行來看:先藉「作意、觸受、想、思」中的「作意」和「想」,想念專一,達到「心一境性」時,即達「精思入神」的境界,則「觀」境現前,意根中的概念,就呈現出影像。

 

《瑜伽師地論》中曾經對觀想和修持方法作了兩種歸納:一為「有分別影像」,一為「無分別影像」。譬如密宗的各種觀想,以及白骨觀的修法,都是先藉意識的「有分別影像」起修,也就是先經過「作意」,和「想」的專一修持,等到「觀」想境界現前時,就是「無分別影像」的境界了。

 

現在以「白骨觀」作例子,我們先想像自己大腳指的白骨,或者把自己想成一整幅白骨架子。輕輕鬆鬆地想,不要太用心地想把它看出來,不是用眼睛盯著看,而是經過心理的「作意」,「想」像這個白骨的樣子。在思想的意境上有了這個模糊的影像後,就讓它持續在那裡。這當中,還是有許多雜念妄想不斷的來來去去。沒有關係,不要管它,你只要心理上記著,要一直「想」這個白骨,讓這模糊的影像持續下去,也就是把白骨「止」住。慢慢的,雜念越來越少。到後來只剩下白骨一念,其他妄想不起了。這時候,突然之間,白骨的影像就會顯現,也就是達到了「止觀」的境界。

 

初步止觀效果,白骨可能在身子外面。此時只須稍加「作意」,讓白骨回轉到自己身上來,很快,「白骨觀」就現前了。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