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3-28 12:55:47| 人氣1,41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錢氏源流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錢姓也是百家姓中重要的一員,宋時的百家姓中,錢姓排列第二,因此而為人熟悉。相傳來源,周代有個叫籛孚的人,是傳說中的壽星彭祖籛鏗的後代,在朝中負責管理錢財,稱之為「錢府上士」。籛孚的家族十分興旺,他的後代以先輩「錢府上士」的管職為榮,就以「錢」為姓。由於錢姓是從籛姓分化出來的,與彭姓有共同的祖先,所以在歷史上的錢姓和彭姓常自稱是一家。

 

雖然錢姓早在西周就已獲姓得氏,但在發展的最初階段卻是寂寥無聞、無所作為,整個先秦時期見諸於史籍記載的僅僅有隱士錢丹一人而已,且語焉不詳、事蹟不清。而錢姓族人這時的活動範圍仍只局限於其肇基之地的彭城及其周圍地區,至於關中錢姓則已是湮沒無聞了。進入秦代,錢姓人中才有當時地屬關東的下邳(今江蘇雎寧)名士錢產因才能出眾、節操高雅被朝延委命為御史大夫,由於御史大夫在秦代是專門負責掌管朝廷監察、糾劾百官之權的三公要職,位尊而權重,一般非皇帝股肱親信不得擔任。故而詔令一出,錢產頓時聲名雀起,飲譽一時,一向不為人所熟知的錢姓也變得家喻戶曉,從此進入天下著名姓族之列。

 

一、彭姓錢氏-據《通志·氏族略》 、 《姓譜》等書記載,相傳黃帝之孫顓頊在祖父去世後繼為天子,掌管中原地區。他執政期間,中原各部落氏族勢力不斷發展壯大,人口迅猛增長,土地日趨緊張,部族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尖銳,面對此種情況,顓頊決定重新分封天下,他將自己的八個後人分別分封到己、董、禿、壇、曹、斟、羋等地,讓他們各自建立方國獨立發展。這些方國名稱後來陸續演變為相應的姓氏,成為我國南方早期主要八個姓氏的來源。其中彭國傳至顓頊曾孫吳回時,帝嚳委託吳回接替其兄長重黎的火正之職(掌管火種的官),史稱火正祝融。

 

吳回之子陸終成年後娶鬼方氏的女兒女(女貴)為妻,懷孕三年卻總不生產,無奈之下,陸終只好為妻子剖腹產子,結果得子六人。六子中的第三子名筏,字鏗,史稱筏鏗。後來帝堯封筏鏗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建大彭氏國,從此,他便以彭為姓而稱彭鏗。彭鏗是中國古代有名的長壽者,相傳他在唐堯時就與夏禹、皋陶等人同時被舉薦入朝任職,夏商之時,任守藏史,至週為柱下史,同時又是擁有侯伯之位的大彭國君,活了八百多歲,遂被後人尊稱為彭祖。彭祖之孫彭孚,西周時任錢府上士,掌管國家的財政大權,其後人為了紀念他的事蹟,就以他的官職為姓,稱錢氏。西周建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彭孚雖出生於彭城,而任職於京城,所以錢姓的一部分最早形成應在今陝西關中和江蘇彭城一帶。

 

相傳彭祖筏鏗子女眾多,而按照西周時期的嫡長子繼承製,只有彭祖的長子長孫一系才能繼承彭祖的名位和封地,其餘諸子諸孫則無法享有這一權利。因為宗法制度規定,任何一個家族中只有嫡長子得以承襲父親的一切權力和地位,世代保有本家族大宗的地位,其餘諸子在分得一部分財產和土地後,另外分成若干新的別宗,稱為別子,各有自己的氏號。

 

這些別子以後就成為這些別宗的始祖,他們的土地和名位也由各嫡長子繼承,成為別宗的宗子。這些別宗的宗子,對於大宗而言,他們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宗族內,則為族長,就是大宗,史稱別子為相,繼別為宗。因此,彭祖的各支庶子孫多改換姓氏以有別於嫡系,其中有一支把字去頭簡化為,於是便形成了後來的錢姓。清朝人王相所著《百家姓考略》記載:錢,徵音。彭城郡。係出筏氏。彭祖姓筏名鏗,支子去竹而為錢氏。
  

二、少數民族錢姓-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明是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共同創造的成果,在長期的歷史交往中,各族人民相互交流融合,積極汲取彼此的優秀文化成果,在許多方面,都打上了民族融合的烙印。以姓氏為例,在古今很多少數民族當中,都可發現漢姓的使用,如在當代的滿、回、苗、壯、蒙古、彝、藏、黎、土家、哈尼、布依、納西等民族中都有錢姓的存在。當然,他們無論從血統還是來源上都與由彭祖或彭孚而來的錢姓主源有所不同,情況也較為複雜,具體來分,其中有些是漢族融入者,有些則是各族中依形勢自行改姓者。

 

滿族錢姓滿族原本沒有錢氏之姓,清代之前滿族又稱女真,是居住於東北長白山一帶的少數民族,所用姓氏自然也都是本民族所固有的,如完顏、葉赫等等。明末清太祖努爾哈赤舉兵反明時,出於戰略上的需要,他創制兵民一體、軍政合一的八族制度以統轄女真各部。以後隨著統治地域與人口的擴大,清太宗皇太極又以境內漢人和蒙古族為基礎創建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

 

清軍入關後,漢軍八旗大量吸納中原漢人,規模不斷壯大,錢姓也相應出現於其中,由於經過清代的長期融合,漢軍八旗中的漢人大多滿化成為滿族,而不少滿族人戶則因漢化開始採用漢姓,尤其在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清王朝倒臺,迫於形勢壓力,大批滿族紛紛改姓漢姓,作為漢人大姓,錢姓自然是選擇之一,滿族錢姓因此大為擴大,並出現了不少名人。如北京近代著名表演藝術家錢金福就是其中之一。另據《清朝通志·氏族略》和河北隆化縣有關資料記載,滿族的錢姓世居爛泥河,後來又遷徙他處,其姓氏一直使用至今。

 

哈尼族錢姓哈尼族錢姓出現也相對較早。據《明清土司通纂》和《哈尼族社會歷史調查》等書記載,哈尼族錢姓在明清時就是一個勢力較大的姓氏,居住在臨安府一帶的錢姓人中還有人擔任過土司副長官的職務,其後裔一直到今天在當地仍有較大的影響。

 

另外有一些由改姓而來的少數民族錢姓。中國當前不少的少數民族錢姓人,其姓氏歷史上並不是錢,而是通過同音轉譯等形式改姓錢的。如據《中國人的姓名》等書記載,蒙古族的錢姓來自蒙古姓敏罕氏,由於敏罕一詞的蒙古含義是數目字,與漢姓諧音相近,因此這些人在與漢人交往時,往往將本姓簡述為錢,以至相沿至今未改。此外彝族錢姓也同樣是由本族舊姓都普轉音而來,成為天下錢姓中的一支。另據《台灣省通志·人民志》和《清代台灣之鄉論》等的記載,台灣的賽多族人原有以沙拉灣為姓者,後來也都改姓錢。
  
三、賜姓錢姓-
賜姓,是中國古代帝王彰布皇家威儀,昭示榮寵,籠絡、褒獎臣屬,邀集人心的重要手段之一。五代時錢謬曾以杭州為中心建立了吳越國,歷時86年之久,是時境內安寧,人民富足,有不少吳越臣僚先後都被賜以國姓,而改姓為錢。 《宋史·吳越錢氏世家》稱,吳越王錢謬與戰士多賜己姓,至忠懿王錢弘傲臨朝稱制,這些因賜姓而改姓錢氏之人皆稱同宗,都自認為屬於錢姓之人了。目前屬於這種賜姓的錢姓人僅見於台灣高山族土著中,據《台灣姓氏源流》記載,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台灣高山族土著七姓中有一支因忠於朝廷,有功於國家,被乾隆帝賜姓為錢,此後相沿不改,迄今仍為錢氏。

 

合姓,即是合併而成的姓氏,是中國姓氏發展史上的一種特殊變異現象。錢姓的合姓是錢姓與其他姓氏合併或聯姻的結果,以錢王、錢賴兩姓人數居多。如錢王姓就是由錢姓和王姓協商合併而成,最早出現於浙江崇德(今桐鄉)一帶,以後又遷往浙江的其他地區及江蘇、福建、安徽、廣東甚至台灣、香港等地。錢王姓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當年崇德兩姓族人出於人員互補、消除糾紛的目的而試圖通過平等合作的方法尋求共同發展的最佳手段。至於錢賴姓,基本也是由錢姓和賴姓合併而來。

 

據《臺北文獻》所載《猶他家譜學會在台蒐集族譜報告》一文報導:在目前的台灣,便生活著一些以錢賴為姓的人。不過他們大多是錢姓與賴姓通婚後的主婦及子女,尤其是受西方從夫姓的文化傳統影響,很多賴姓女姓婚後在保持自己原有姓名的同時,在前面又冠以夫姓,形成複姓。

 

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將錢氏列入以官為氏類,說:顓帝曾孫陸終生彭祖,裔孫孚,週錢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據《史記。楚世家》記載,陸終是顓頊的曾孫,他的妻子懷孕三年,剖腹產,生出6個兒子,"三曰彭祖"。彭祖是有名的大壽星,《世本》說他"姓箋,名鏗,在商為守藏史,在周為柱下史,年八百歲。"他的後裔彭孚,在西周任錢府上士(錢府,掌管錢財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官職為姓氏,就是錢氏。因西周建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彭孚必在京為官,故錢姓形成於陝西。

 

錢氏早期除部分分佈於今山東、河南等省外,主要是在江南發展繁衍。秦朝有御史大夫錢產,子孫居下邳。西漢徐州人錢林,因王莽專政,棄官隱居長興陂門裡。錢遜,因避王莽亂,徙居烏程。唐初,光州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有中原錢姓將佐隨往,在福建安家落戶。宋元時期,錢氏發展到今廣東、四川、安徽、湖南等省。明清時期,今上海、雲南、湖北等省市均有錢氏的聚居點。從清代開始,居住在閩、粵及沿海的錢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徙居海外者。

 

唐末杭州臨安人錢謬,任鎮海節度使,896年擊敗董昌,據有今浙江及江蘇西南部、福建東北部地區,於907年被後梁封為吳越王,他自稱吳越國王,在位期間,曾徵發民工,興修錢塘江及太湖水利工程,有利於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吳越國公傳584年,末代君為錢謬之孫錢叔,於978年獻所拒之地歸北宋,被封為鄧王。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錢氏政權。

 

雖然錢姓早在西周就已獲姓得氏,但在發展的最初階段卻是寂寥無聞、無所作為,整個先秦時期見諸於史籍記載的僅僅有隱士錢丹一人而已,且語焉不詳、事蹟不清。而錢姓族人這時的活動範圍仍只局限於其肇基之地的彭城及其周圍地區,至於關中錢姓則已是湮沒無聞了。進入秦代,錢姓人中才有當時地屬關東的下邳(今江蘇雎寧)名士錢產因才能出眾、節操高雅被朝延委命為御史大夫,由於御史大夫在秦代是專門負責掌管朝廷監察、糾劾百官之權的三公要職,位尊而權重,一般非皇帝股肱親信不得擔任。故而詔令一出,錢產頓時聲名雀起,飲譽一時,一向不為人所熟知的錢姓也變得家喻戶曉,從此進入天下著名姓族之列。

 

然而就在錢產及其錢姓的發展漸入佳境之時,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卻因長期的暴政苛刑最終引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大起義,並很快崩潰垮臺,此後項羽劉邦楚漢相爭,天下大亂,一時狼煙四起,生靈塗炭。是時錢產業已亡故,其後人為躲避兵燹之苦,便紛紛離開京師鹹陽重返家鄉下邳。 

 

魏晉之後,錢姓宗族尤其是江南烏程、長興等地錢姓卻面目一新,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態勢。儘管這時中國北方僅僅經歷了西晉短暫的統一就再度陷入到持續不斷的割據紛爭之中,進而形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大分裂時期,但中原百姓為躲避北方日漸頻熾的戰亂而大規模南遷所引發的永嘉南渡卻給原本地廣人稀、經濟落後的江南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契機。

 

因為南渡不僅使江南宗族、人口大增,也極大推動了當地經濟文化的開發和發展。同時由於這些人口南遷後仍大多保持著分宗別姓聚族而居的生活習慣,這就使江南錢姓伴隨北方錢姓的南來得到了長月的發展,不但人丁興旺、福祚良多,而且名人賢士層出不窮,出將入相者甚眾,逐漸成為社會中舉足輕重的一支力量,影響日益擴大。如三國曹魏時,長興人錢盛官居廬江(治今安徽合肥)太守,錢瑞歷任青冀二州刺史、龍驤將軍。

 

入晉,漢高密侯錢鹹九世孫錢彌遷家於長城(今浙江長興東),官至大司農、輔國將軍,封豫章縣(今江西南昌)侯。約於同時,長城人錢寵積功封授東遷縣(今浙江湖州東)開國侯,錢迪升太子太傅,錢祥拜伏波將軍,錢岳任步兵校尉,錢鳳任大將軍鎧曹參軍。此外,錢端、錢廣、錢像等人也都是這一時期知名一時的風雲人物。然而直到此時,江南錢姓仍以烏程、長興以及附近的長城、東遷等地為主要聚居區。由於這些地方從三國孫吳時就隸屬於吳興郡管轄,所以吳興自然也就成為當時天下錢姓最為矚目的地區,進而躋身於錢姓著名郡望之列。

 

南北朝時,錢姓的發展特點變化無多,衣舊以傳統的幾個聚居地為中心發展。不過,隨著錢姓宗族的日漸活躍,江南錢姓已不再拘於吳興一地,而開始向南方的其他一些地區發展,足跡漸遍於今湖南、廣東等地。 

 

西元589年,隋文帝楊堅用兵江南,擄獲陳後主陳叔寶,滅亡陳朝,結束了中國自東晉十六國以來270多年的分裂局面,天下復歸於統一,是時南北暢通,社會安定,經濟漸趨繁榮。其後不久,李唐代興,因襲隋制,繼有四海,通過隋唐諸帝的不懈努力,中國封建社會終於迎來了以隋唐盛世為標誌的全盛期。而伴隨著這一歷史進程,錢姓宗族的發展也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由於隋唐政治文化中心仍主要集中在長安、洛陽等北方城市,因此錢姓族人往往以出仕、經商等形式,開始流向北方,出現北遷趨勢,並逐漸遍佈於中原各地。

 

隋代由於國祚短促,錢姓宗族尚不彰顯,僅有長城人錢秀卿與錢伯仁二人入朝分別擔任伏波將軍與散騎常侍之職,影響頗為有限。但進入唐代,錢姓不斷壯大,活動範圍相應拓展。唐初,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闢漳州,隨行有不少中原錢姓將佐,後多在福建落戶生根,成為福建錢氏的先祖。而隨後出現的錢九隴與錢起這兩個一武一文家族,則成為唐代錢姓的代表。 

 

經過隋唐五代的蓬勃發展,至北宋建立時,整個錢姓宗族已呈現出一種全面繁榮的態勢,影響日大。尤其吳越是因忠懿王錢弘俶明識大局,主動向北宋王朝獻國納土而隆,並不像其他割據政權那樣被武力平滅,所以吳越錢氏王族不僅沒有遭受通常改朝換代時國破家亡、慘遭殺戮的厄運,反而在入宋後大多仍能入仕為官,繼保榮華,扮演著重要的社會角色。雖然西元1127年北宋為金所滅,中國北方一度戰火紛飛,生靈塗炭,人口損失嚴重,並出現了南宋與金朝長期的南北對峙局面,但由於錢姓宗族分佈最為密集的江南地區遠離戰火,且南宋定都於杭州,因此,錢姓的發展並未受到大的影響,甚至還出現了昌盛的勢頭。不過,兩宋錢姓的發展特點基本上還是建立於隋唐五代的基礎之上,即以吳越錢氏王族為核心,其他支系則遙相呼應。

 

西元12762月,元軍兵進臨安,俘南宋恭帝趙黑及其宗室,南宋軍民雖經頑強抵抗,終無法扭轉頹局。 1279年,南宋最後滅亡,天下復歸於一統。應當說,元朝大一統的政治形勢,無論從各方面都促進了中國各地區經濟、文化的聯繫,鞏固了中國自秦漢以來形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成果,而錢姓宗族也藉此形勢,在兩宋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得到壯大,並隨元朝大規模的屯田戍邊政策向西域、蒙古等邊疆地區發展,活動範圍相應擴大,影響更為廣泛。

 

不過,元朝統治者為了削弱各民族的反抗,維護自身蒙古貴族的特權,對全國各族人民採用分而治之的方法,將天下之民按照征服或歸順時間上的先後,劃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個高低貴賤不同的等級,每一等級都享有不同的權利和地位,而原屬南宋統治的江南各族人民因抵抗元軍最為激烈,時間最長,所以被定為最低一等的南人,處處受到歧視與壓制,出仕為官更屬艱難,因而有元一代,錢姓宗族多不忘故朝舊主,紛紛棄政隱居,潛心於文教與工商事業之中,政壇上顯得沉寂一時,無所作為。

 

但由於經過南宋百餘年的經營,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移至江南,尤其是素有蘇湖熟,天下足美譽的江浙地區,更成為當時天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人口盈盛,社會繁榮,文化教育極為發達。入元後,這一地區雖因兵燹紛擾,發展一度受到延滯,但很快就得到恢復,發展勢頭更熾,甚至成為元代繁榮與富足的象徵,被喻為天堂之地。錢姓宗族便是在這一種背景之下,立足於江浙原有各居住地經商從教,發展文化事業,並憑藉自身雄厚的經濟文化實力逐漸向周邊一些新興的城市和地區遷徙輻射,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又湧現出許多新興的家族支系,諸如松江錢壁,華亭錢全袞、錢惟善,江西吉水錢好德等等莫不如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向江浙日、浙繁榮的新興地帶遷徙已構成元代錢姓宗族發展一大特點。 

 

西元136710月,明太祖朱元璋為徹底掃滅元朝殘餘勢力。整軍誓師北伐。宣佈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經過殊死戰鬥,至翌年7月,明軍攻克大都(今北京)。元順帝被迫北遁,歷時99年的元朝至此結束。明朝建立後,明太祖一面採取各種措施鞏固統治,一面則安定社會秩序,大力發展生產,努力恢復自元末就已廢弛的封建經濟,使國家形勢迅速得到好轉。針對遭受元末戰爭破壞最為嚴重的中原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多是無人之地的慘狀,他以江浙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等地元末少經兵燹,經濟發達,人煙輻輳,土地已漸趨緊張為由,下令向中原地區移民屯墾,目標主要集中在今河南、山東、河北一帶。不久,太祖又詔令向湖南、湖北等兵民逃死流亡殆盡的省份移民駐戊,規模相當宏大,影響深遠。所以至今在湖北京山縣仍流傳著洪武開坎的故事,便是這一歷史事件的真實反映。

 

應當說,移民不僅對於恢復、發展戰亂區的經濟文化起著決定性作用,也使大量原先居住於江浙一帶的錢姓宗族再度遷往大江南北的廣大地區,進一步鞏固並擴大了活動範圍,進而形成錢姓歷史上的又一次遷徙浪潮。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江浙錢姓自五代以來便罕遇戰亂,生活相對富足穩定,加之又極富文化傳統崇尚學術,特別在元代其更以文教工商為業,勤儉治家,所以到明代時便很快湧現出一大批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棟樑之才,據編撰於清代乾隆年間的《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記載,僅其知名者便已百數,分佈地區已不再限於江浙而遍及全國各地。他們或官或宦,或文或武,都對社會進步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並用實際行動壯大、印證了錢姓自古多才俊的聲勢。 

 

據史書記載,中華民族向海外移民早在秦漢時期便不乏其人,如徐福東渡扶桑、衛滿北奔朝鮮等等莫不如此。不過直到明清之前這種移民規模都很微小,不成氣候,且移民大多以經商逐利的商人為主。至明朝中晚期情況方有所變化。當時由於明廷內部宦官專權與朋黨之爭迭相而至,朝綱廢弛,政治腐敗,百姓苦不堪言,特別是地處東南沿海的江浙閩廣等省份,土地兼併更為激烈,賦役繁重,剝削峻苛,大批農民破產流亡,陷入無立錐之地的困苦窘境,於是很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流移到海外謀生。

 

清朝初期這種形勢雖一度有所改觀,但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國內政治、經濟形勢持續惡化,加上同期南北美洲以及東南亞等歐美國家殖民地急需廉價勞動力,因此閩、粵等沿海地出洋華僑人數劇增,而清政府為了彌補巨額對外貿易赤字、穩定貨幣,也希望通過海外移民減輕社會壓力,賺取可觀的外匯收入,所以轉而採取放任移民的政策,故而又進一步促進了華僑隊伍的壯大,到光緒末年全球華僑及僑裔已達四百多萬人,作為東南名門著姓的錢氏宗族自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從遷徙方向看,目標主要集中在台灣、東南亞以及歐美等地。

 

由於台灣與大陸隔海相望,距離最近,故而往往成為移民們的首選之地。僅明末崇禎年間,福建沿海饑民遷往台灣的就有數萬人之多,形成第一次大規模的移民。至17世紀初期,在台灣的漢族人數便已達到十萬多人。 1662年抗清將領鄭成功率軍收復台灣後,又有大批反清軍民相繼來台,據粗略統計,當時來自福建、廣東的漢人移民幾近20萬,台灣錢姓也就是在這個時期遷入定居的。按照《台灣省通志·人民志》等書記載,南明桂王永曆年間(1647—1-661),福建同安人錢某入墾鳳山縣觀音裡竹仔門莊及後莊仔莊,首開錢姓遷居台灣之先河,惜其名已無考。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軍攻入台灣,平定鄭氏政權,海峽兩岸宣告統一。為進一步發展當地經濟,鞏固海防,清廷下令正式解除源自清初的禁海令,採取措施鼓勵大陸百姓入台墾荒,東南沿海省份遂又掀起了新的一輪移民浪潮,其中尤以福建、廣東兩省為著。到乾隆年間,台灣已有閩人約數十萬,粵人約十餘萬,全島人口成倍增長,嘉慶時,台灣人口躍至200萬,大部分都是閩、粵移民。與之相應,入台錢姓也空前活躍起來。乾隆二年(1737),安溪人錢甫舉家移居臺北縣泰山鄉大山科村錢厝坑,成為台灣錢姓第一位有名有姓者。

 

乾隆十二年(1747)至五十九年(794),大陸錢姓又分別有錢登選、錢(名無考)和錢子白等人率族眾分三批入台,定居於鳳山、苗栗、湖口等地。嘉慶四年(1799),錢桐遷居鳳山縣。道光七年(1827),錢興和錢頭等人遷居基隆。同治十二年(1873),又有錢國珍遷居台灣縣,並在當年中武舉,成為當地移民中較有身份的人。總計自明末至清末近300年間,錢姓人約有8次入墾台灣,不僅開拓了他們原有的生存空間,而且還為台灣帶去了新的人口和勞動力,極大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開發與發展。

 

1949年,國民黨政權在內戰中失敗、被迫敗退台灣,大批軍政科教人員隨同遷台,其中就有不少的錢姓人,如國學大師錢穆、化學教育家錢思亮、報業钜子錢震、國民黨高級將領錢大鈞、錢懷源等等都是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的到來,無疑進一步擴大了在台的錢姓人數和影響力。如今,錢姓位居台灣大姓的第92位,主要分佈在臺北、鳳山、苗栗、新竹等地區。

 

在遷往台灣的同時,錢姓宗族中也有不少人漂洋過海,邁出國門,走向世界各地。從目前來看,其最主要的海外聚居地為東南亞和歐美諸國。他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積極進取,勇於開拓,並通過不懈努力,與所在地各族人民一道為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錢姓史聞*

 

1>吳越武肅王錢謬早年家境貧寒、生活困窘,後來迫於生計始投身軍旅,未想竟由此發跡,終致割據稱王,佔有吳越十三州土地,成為一方霸主。顯貴後,他決定效仿漢高祖故事榮歸故里,打算好好在家鄉人面前炫耀一下。於是一面下令將家鄉改命為衣錦軍,並在故宅舊園基礎上大修宮殿樓閣,窮極壯麗一時,另一面又召聚親朋故舊、鄰裏鄉人整日笙歌燕舞,歡宴不休,甚至於把自己幼時玩耍嬉戲的地方披上錦繡彩緞,表示不忘過去。他同時自鳴得意地令鄉人四處傳唱自己的《還鄉歌》,以歌功頌德,家鄉因此蔚為轟動,熱鬧非凡,人稱當年漢高祖劉邦唱《大風歌》時也不過如此。

 

2>錢棨(1743-1799)字湘舲,一字振威,清代江蘇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出身於一個世代書香的門第。錢綮自幼飽讀詩書,勤學不輟,以才華過人遠近聞名。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以鄉試第一的成績中舉為解元。相傳他這次及第頗為神奇,當時主考官謝墉深夜閱卷,困頓入夢,恍惚中見到一位仙人授給自己一支巨筆,筆土赫然刻有經天緯地四個大字,筆端飾以孔雀毛,光焰奪目。一覺醒來,案上正好放著錢柴的試卷,謝墉想想夢中神仙所授之筆必定就是此人,於是便把他的試卷放置解首,即第一名。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錢棨進京參加會考,途中夢見蒼龍彩雲在他面前淩空飛舞,於是他左手按住龍角,右手取筆在龍頭上寫下奎壁凝暉四個大字,字剛寫罷,龍即騰空飛去。不久,他便連續摘取了會元狀元的桂冠。

錢棨連中三元的消息傳出,舉朝震動,乾隆皇帝認為這是滿清開國以來的大喜事,是為太平盛世的瑞兆,傳臚三日,乾隆皇帝更親自作《禦製三元詩》以示慶賀。其詩云:

 

  龍虎傳臚唱,太和曉日暾。國朝經百載,春榜得三元。
  文運風雲壯,清時禮樂蕃。載諮申四義,敷奏近千言。
  詎求止端楷,所期進讜論。王曾如何繼,違弼我心存。

 

乾隆不僅讚賞他的殿試對策好,文章雖只近千言,而內容切實,表述完整,且書法端正,清秀有力。在京的士大夫及四方詩人紛紛賦詩祝賀,和者數百家,翁文綱一人就曾作有《三元花歌》、《三元喜宴》詩等四首。後來,翁文綱還特地將這些詩收集起來,彙編成《三元詩集》,並付梓傳世。

 

3>浙江錢塘江自古以來就以風大浪高、破壞力驚人聞名於世,錢塘觀潮很早即為當地一景。唐末五代時,由於連年戰亂,錢塘江堤岸久疏修葺,已是殘陋毀損、破舊不堪了,根本無法繼續捍禦巨潮大浪的沖刷侵蝕,兩岸百姓屢屢流離失所,深受其害,甚至吳越國的都城杭州也受到威脅,時無寧日。鑑於情況緊急,吳越王錢謬下令組織動員境內人民鑿石填江,進行大規模整修。不料當時海潮洶湧澎湃,工程根本無法正常進行。情急之下,錢謬認為這是鬼神作怪,便當下傳令工匠趕造竹箭3000支,並配以羽鏃,命水軍士卒輪番用強弓硬弩對潮施射。海潮竟自慢慢消退,工程得以順利完成,確保了杭州城及其錢塘江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錢謬也因此備受世人稱頌。

 

        

台長: 幻羽
人氣(1,417)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