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7-14 14:07:04| 人氣4,85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不自由毋寧死的法國一頁史歌~:~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巴黎群眾攻克了Bastille.巴斯第監獄揭開法國大革命序幕


在每年的7月14日是法國國慶日,以紀念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眾攻克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斯第監獄,從而揭開法國大革命序幕。許多法國城市在夜間施放煙火。閲兵在早上舉辦,最大的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法國總統面前進行。

法國大革命(1789年–1799年)是一段激進主義在法國乃至歐洲政治及社會層面橫行的時期。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絕對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內土崩瓦解。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著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封建、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衝擊,傳統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

法國大革命始於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革命的頭一年第三等級的革命民眾在6月發表了網球廳宣誓,7月攻佔巴斯第監獄,8月凡爾賽婦女運動迫使法國皇室在10月份返回巴黎。之後的幾年間不斷出現關係緊張的自由集會和保守的君主制度改革。1792年9月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路易十六隨之在次年被推上了斷頭台。不斷出現的外部壓力實際上在法國革命中起到了主導角色,法國革命戰爭從1792年開始,戰爭取得了一個世紀以來法國未曾取得的勝利,並間接致使法國獲取了義大利半島的大部分土地和萊茵河以西的領土。在國內,民眾情緒的日益高漲導致了1793年至1794年恐怖統治的產生。羅伯斯庇爾和雅各賓派倒台以後,督政府於1795年開始掌權,直到1799年拿破崙上台。

現代社會在法國革命中拉開帷幕,共和國的成長、自由民主思想的傳播、現代思想的發展以及國家之間大規模戰爭的出現都是此次革命的標誌性產物。革命隨後導致了拿破崙戰爭、兩次君主制復辟以及兩次催生現代法國的革命。接下來的一個世紀,法國將在共和國政府、君主立憲制政府及帝國政府下交替管治。

革命發生的直接原因是1788年春法國的旱災。當時法國還沒有從發生在3年前的乾旱中恢復過來,上次乾旱因飼料不足出現了大規模的屠宰牲畜的情況,造成以牲畜的排泄物為主要肥料的法國農田肥力不足大量閒置。 1788年7月13日,周長達40厘米的冰雹連續敲打著農田,造成大量土地收成全無。同年冬天,法國處於嚴寒狀態。這致使法國大革命前夕麵包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從正常情況下的一個4磅麵包8蘇到1789年底的12蘇),並使得患病人數和死亡率上漲,以及在革命前數月貧困階層的大規模饑荒和普遍的營養不良。饑荒甚至蔓延到歐洲的多個地區,而且政府缺乏足夠的運力致使食品無法運往災區。

18世紀是法國經濟通貨膨脹日益惡化的時代,通貨膨脹使得社會購買力下降,1780年代地主因歉收加租又進一步削弱農民的收入。國內最大的地主群體羅馬天主教會對穀物徵收什一稅(dîme)。什一稅儘管表面上減輕了國王稅項對民眾的壓力,實際上對每天都餓著肚子的窮人而言是一座大山。國內設置的關卡則限制了國內的經濟活動,以及在間歇性的作物歉收時成為運輸障礙。資料顯示1788年貧戶的家庭一半收入花費在麵包上,1789年則達到80%。商品滯銷,農民湧入城市造成高失業率,都使得社會開始動蕩不安。

法國由於路易十五時代的過度參戰又未能打贏(特別是七年戰爭)而導致國庫空虛,以及參加美國獨立戰爭帶來的財政壓力。當時法國國債總量高達20億里拉。由於戰爭債務帶來的社會負擔,更因為君主體制指揮下的軍隊表現無能,以及缺乏為退役老兵提供社會服務所拖累。同時貴族階級,尤其是住在凡爾賽的路易十六和他的皇后瑪麗·安托瓦內特的驚人花費大大加重平民百姓的經濟負擔。老舊而效率低下的財政系統已無法負擔政府債務,而極不合理的稅務制度又讓這一切雪上加霜。

新舊階級勢力之間的衝突在某種程度上對革命推波助瀾。法國的貴族頭銜是開放的,讓一些有能力及有錢的第三等級人群有機會成為貴族。1700年至1789年間,法國社會增加了5萬個新貴族。隨著國家財政陷入危機,封爵的價錢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一些沒落的貴族對這些新貴族也十分的不滿。貴族本身也有投資商業、礦業、地產等行業,因此中產階級財富與貴族財富的概念界限在18世紀以後變得模糊,但中產階級和貴族之間的衝突依然日益嚴重。

由啟蒙時代帶來的憤恨和渴望,以及由此而生的社會和政治因素也是法國大革命產生的重要原因。這包括對專制王權的憤恨;那些和荷蘭、英國等國的商業城市有聯繫的,野心勃勃的知識分子和商人對貴族特權和統治的憤恨;農民、工人以及資產階級對傳統貴族領主特權的憤恨;對神職特權者的憤恨和對宗教自由的渴望,相對貧困的鄉村低等教士對貴族主教的憤恨,和由此延伸的對天主教的憤恨,受新教徒控制的小兄弟會修士會對其它宗教機構的影響;對自由以及共和制度(尤其是隨著革命的深入發展)的渴望;以及國王解僱財政顧問中被視為人民代表的雅克·內克爾和安·羅伯特·雅克·杜爾哥 。

路易十六繼位時正值法國爆發經濟危機;國家幾近破產,入不敷出。造成這種窘境的根源是法國參與了七年戰爭和美國獨立戰爭。1776年5月,財政部長杜爾哥失去支持,被迫下台。翌年,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雅克·內克爾繼任為財政總監。由於他是新教徒,且身為外國人,無法以歸化的法國公民身份擔任部長職位。內克爾意識到,國家在稅收的責任分攤問題上存在的不公平;貴族和神職人員往往享受著許多稅務豁免。他認為,國家不能抽稅太高,貴族和神職人員的稅務豁免特權應該取消,並建議通過舉債來解決法國的財政問題。內克爾發表了一份報告以闡述其壓縮大約36,000里弗爾赤字的主張;並提出限制那些掌控著最高法院司法權的貴族們的開銷。

正因如此,國王的大臣們與內克爾水火不容。一方想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另一方則希望對方認同自己這個財政總監的地位。地方勢力也因內克爾損害他們的利益而反對他。國王否決了內克爾的這個提案,並將內克爾解職,查爾斯·亞歷山大·德·卡洛訥被指派為繼任者,此事嚴重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卡洛訥起初還很大手大腳,但他很快就意識到嚴峻的財務狀況,並提出了新稅法。他的建議中包含一個普遍通行的地價稅,徵稅對象包括了貴族和神職人員。社會矛盾的激化,導致了諸如磚瓦之日的社會暴動。

諷刺第一第二等級欺壓第三等級的漫畫

1788年路易十六召開權貴會議(l'assemblée des notables),參會者都是貴族階層。貴族階級希望推進憲政改革,以及任何加稅行為需由三級會議通過,國王不得任意逮捕或拘禁人民等,又計劃在1789年5月召開三級會議。這標誌著波旁王朝不再是獨斷專行的君主專制。

三級會議最初的安排是分為三個等級,分別為教士、貴族和其它法國人,每個等級都有一票,這樣其餘兩個等級都能否決第三個等級的決定。巴黎最高法院擔心政府會搞一場虛假的會議以操縱結果,於是他們要求會議以1614年的上次的三級會議形式安排。1614年的規定區別在於每個成員有一個投票權,第三等級成員則有雙倍投票權。

例如在多芬尼(Dauphiné)省,省議會同意將第三等級的票權擴大到2倍,舉行普選,允許每人一票而不是每等級一票。由傾向自由的巴黎市民組成的組織「Committee of Thirty」,組織活動反對等級計票。這個由富人組成的組織,向三級會議施壓要求跟隨多芬尼省的投票方式。他們認為舊例是合理的,因為民眾應該擁有主權。由重新擔任財政總監的內克爾組織的一幫第二等級的貴族則對此投票方式表示反對。然而路易十六最終在12月27日同意了每人一票的方案,只是將每張選票所代表的票權判斷權力留給了三級議會。

選舉在1789年春舉行,普選的第三等級合資格者要求為法國本土出生或已成為法國公民的男性公民,並要求在居住地投票以及繳納稅款。

投票產生出1201名代表,包括291名貴族300名教士以及610名第三等級成員。在討論前,三級會議編寫了「意見書」(cahiers de doléances)說明即將提交討論的內容。意見書只提及之前幾個月的事情,而且大部分內容支持君主專制。很多內容假定第三等級將會支持日後的稅收改革,很少提及啟蒙思想。自由派的貴族和教士編寫的小冊子在出版管制暫停後如潮水般湧現並廣泛傳播。西哀士在當年1月出版的小冊子《第三等級是什麼?》(Qu'est-ce que le tiers état? )中提出:「第三等級是什麼?是一切,是整個國家;第三等級在政治秩序中的地位是什麼?什麼也不是;第三等級要求什麼?要求取得某種地位。」

1789年5月5日三級會議在凡爾賽舉行,內克爾作了一個三小時的開場演說。會議剛開始就陷入了僵局,第三等級的基本戰術是要求所有的決議必須由三個等級公開討論決定,因此他們要求參會代表的身份確認必須要公開進行,而不是僅在各自的等級群體里完成。教士等級宣稱需要更多時間完成,遭到民眾反駁。內克爾聲稱每個等級都要做身份確認,「國王會為大家仲裁」,但卻未獲得另外兩個等級認可。

1789年6月10日,Abbé Sieyès提出由第三等級自行操作參會人員認證,邀請另外兩個階級參加,但不會永遠地等下去。他們兩天後動手,並在6月17日完成人員認證工作。然後他們通過投票作出了一個意義深遠的決定,他們自稱為「國民議會」,一個不是為國家而是為「人民」服務的會議。他們邀請另外兩個階級參與,但事先聲明即使另外兩個階級不加入,他們依然會對國家事務進行決策。

為了繼續保持對三級會議的控制及阻止國民議會的行動,路易十六以木匠在兩天內要為國王演講做準備,對場地裝修為由,下令關閉國民議會的召開地Salle des États。當時的天氣不太好,於是國民議會轉移到附近的一個室內網球場。在這裡,1789年6月20日他們發表了《網球場宣言》,宣稱國民會議會續存至法國憲法建立為止。大部分的教士代表很快就加入到國民議會中去,貴族階層則有47人加入。到6月27日,國王方面公開讓步,不過大量軍隊在巴黎和凡爾賽集結。巴黎及其它城市不斷有人對國民議會發表支持。

7月9日國民議會宣布改稱為國民制憲議會。這時候,內克爾因為靠近第三等級惹禍上身。在皇族裡,瑪麗皇后、國王的弟弟阿圖瓦伯爵以及其他樞密院裡的保守派都勸說路易十六解僱他。1789年7月11日,內克爾宣布皇室家庭應該按預算資金過活後,國王解僱了他,同時重組財政部。

三級會議

不少巴黎市民認為路易的行動是皇室對議會開始干預的第一步,因此消息傳出後第二天巴黎開始出現暴動。他們更擔憂的是正在進駐的部隊(其中不少並非本國士兵而是皇室僱傭的外國兵團)已接到推翻制憲議會的命令。在凡爾賽的制憲議會不斷想辦法避免再被驅逐出開會地點。巴黎很快就陷入暴亂、搶劫之中,暴動市民受到法國衛兵的支持。

7月14日,叛軍盯上了巴士底堡里的武器和彈藥庫存。儘管當時監獄裡只有7名囚犯(四名鍛工,包括薩德侯爵在內的兩名因道德罪被收押的貴族,以及一名殺人疑犯),巴斯第監獄由此被當作是法國封建制度的象徵。經過數小時的戰鬥,巴斯第監獄於當天下午被攻陷。雖然雙方已經停火以免陷入殘殺,但當時的巴斯第監獄管理者侯爵洛奈依然被人拖出來毆打、用刀亂刺直至最後被斬首。他的頭被穿在長矛上繞城展示。暴動民眾回到巴黎市政廳,把拒絕提供武器的商會會長雅克·德·弗萊塞勒推上被告席,此人即刻被判槍決。這一天後來也成為了法國國慶日。

國王和他的軍事支持者這時再次讓步了。拉法葉侯爵擔任巴黎國民衛隊的指揮,在網球場宣言發布時擔任國民會議主席的讓·西爾萬·巴伊(Jean Sylvain Bailly)在名為「公社」的新政府架構下擔任巴黎市長。內克爾再次上台,不過這次將會是曇花一現。儘管內克爾在其財務大臣職位上的表現有目共睹,但作為政治家卻不太受到其它派別的歡迎。他的經濟政策並不能觸及社會矛盾的深處,這就為他的最後一次下台埋下了伏筆。

國王到巴黎巡視,並在7月17日同意將國旗定為藍白紅三色旗,以及確定「國家萬歲」(Vive la Nation)、「國王萬歲」(Vive le Roi)的口號。保守貴族們對皇室的行為很不滿,一些對政局產生懷疑的人開始流亡。一些人更是參與到國家的內亂及歐洲封建王朝的反法同盟的活動中去。

另一方面,人民主權論開始向全國散播。在農村地區,人們參與燒毀地契等的「大恐慌」活動。凡爾賽的動盪使得失業率大幅度上升,各種謠言在社會中散布。

1789年8月4日,國民制憲議會決議通過取消封建制度(儘管當時各地的農民起義已經基本上推翻了封建制度),包含該內容的決議案被後世稱為《八月法令》。該法令掃除了第二等級的封建領主權力,以及第一等級收取什一稅的權力。這樣貴族、教士、城鎮、城市、省等等都失去了它們的特權。

當年8月26日,國民制憲議會發布《人權宣言》。這份宣言不但具有憲法效力,更重要的是對國民制憲議會的原則的宣示。它對外宣布國民制憲議會不但是立法機構,還是編製新憲法的主體。

內克爾、穆尼埃和拉利托勒達勒侯爵和一些人曾建議建立參議院,成員由國王從民選代表中選出,但這個建議未能實現。

制憲議會代表在起義中奪取巴黎市府政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國王不得不表示屈服,承認了制憲議會的合法地位。此時制憲議會實際上成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在議會中君主立憲派起主要作用。制憲議會通過法令,宣布廢除封建制度,取消教會和貴族的特權,規定以贖買方式廢除封建貢賦。8月26日通過《人權宣言》,宣布「人們生來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10月份國王再次籌劃利用僱傭軍推翻制憲議會失敗後,王室被迫從凡爾賽宮遷到巴黎,制憲議會也隨之遷來。巴黎出現一批革命團體,其中雅各賓俱樂部、科德利埃俱樂部在革命中發揮巨大作用。

1790年6月,制憲議會廢除了親王、世襲貴族、封爵頭銜,並且重新劃分政區。成立大理院、最高法院、建立陪審制度。制憲議會還沒收教會財產,宣布法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宗統治而歸國家管理。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失敗,部分激進領袖和民眾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7月16日君主立憲派從雅各賓黨中分裂出去,另組斐揚俱樂部。

9月制憲議會制定了一部以「一切政權由全民產生」、三權分立的憲法,規定行政權屬於國王、立法權屬於立法會議,司法權屬各級法院。9月30日制憲議會解散,10月1日立法議會召開。法國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法國大革命引起周邊國家不安,普魯士、奧地利成立聯軍攻打法國。由於路易十六的王后、奧地利皇帝的妹妹瑪麗·安東尼特洩露軍事機密給聯軍,使法國軍隊被打敗,聯軍攻入法國。1792年7月11日立法議會宣布祖國處於危急中。巴黎人民再次掀起共和運動的高潮。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比爾、馬拉、丹敦領導反君主制運動,於8月10日攻佔國王住宅杜伊勒里宮,拘禁了國王、王后,打倒波旁王朝,推翻立憲派的統治。8月10日的起義使吉倫特派取得政權,迫使立法會議廢除1791年憲法、國王退位、實行普選制。同時,法國軍隊和各地組織的義勇軍在9月20日的瓦爾米戰役打敗外國聯軍。

9月21日,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經過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皇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和教士埃德熱沃爾特。

吉倫特派當政以後,把主要力量用於反對雅各賓派和山嶽黨。從1792年秋季起,人們不滿他們的溫和政策,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和限制物價。以忿激派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嚴懲投機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價格。而吉倫特派卻頒布法令鎮壓運動。與此同時,法國軍隊在1792年10月後已經打到了國外。歐洲各國非常害怕,在1793年2月,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荷蘭、薩丁尼亞、漢諾瓦、英國成立了反法同盟,對法國進行武裝干涉。然而吉倫特派無力抵抗外國軍隊,巴黎人民於5月31日- 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專政。

雅各賓專政,又稱恐怖時代,是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比爾的專制統治。雅各賓專政後,平定了被推翻的吉倫特派在許多地區煽起的武裝叛亂。6月3日 - 7月17日頒布3個土地法令,使大批農民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買到土地。6月24日公布1793年憲法,這是法國第一部共和制的民主憲法,但是由於戰爭未能實施。7月,改組並加強作為臨時政府機關的救國委員會,並把投機商人處決。10月底,他們把吉倫特派及其支持者斬首,包括布里索、羅蘭夫人、科黛,美國革命家托馬斯·潘恩也被捕入獄。1793年底 - 1794年初將外國干涉軍全部被趕出國土,國內的叛亂也基本平息。

1794年3-4月雅各賓內部開始了激烈的鬥爭。羅伯斯比爾以搞陰謀的罪名處死了雅各賓派中與他政見不和的丹東、埃貝爾等人,使雅各賓派趨於孤立,民眾也開始反對恐怖政策。

7月,國民公會中反羅伯斯比爾獨裁的力量組成熱月黨,於7月27日(法國新曆共和二年熱月9日)熱月黨發動熱月政變推翻羅伯斯比爾並將他斬首。自1791年—1794年,巴黎設置斷頭台,三年內被斬首的反革命份子達6萬—7萬人之多。 斷頭台遺址即今日巴黎市中心協和廣場。

熱月黨人於10月解散國民公會,成立新的政府機構督政府。恐怖時期結束,但政局仍然不穩,波旁王朝無人敢出任國君。1796年 - 1797年,督政府派拿破崙·波拿巴遠征義大利取得重大勝利,軍人勢力開始抬頭。1797年立法機構選舉時,許多王黨分子當選。督政府為打擊王黨勢力,宣布選舉無效。1798年立法機構選舉時雅各賓派的殘餘勢力大批當選,督政府再次宣布選舉無效。這種政策歷史上稱為鞦韆政策。

1799年英國又組成第二次反法聯盟,以西哀士為首的右翼勢力要求藉助軍人力量控制局面。11月9日(共和八年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督政府的統治,建立起臨時執政府,自任執政。法國大革命匆匆收場。歷史學家在對法國大革命作出定義的時候,往往將大革命的徹底結束定在七月王朝的建立。這是由於歷史學界普遍認為法國大革命的結束應以代表頑固封建勢力的波旁王朝在法國消亡為標誌。但實際上七月王朝的國王依然和波旁有血統關係。



著名油畫"自由引導人民"充分展示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社會思想。激烈的社會運動推翻了封建王朝,啟蒙運動思想向歐洲各國傳播,動搖了歐洲的封建王朝體制,結果最後是拿破崙奪權。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出生於科西嘉島,法國軍事家與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及百日王朝的皇帝(1804年-1814年,1815年),曾經佔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廣大領土。

拿破崙於公元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島的阿雅克肖城,父親給他取名「拿破崙」義大利語的意思是「荒野雄獅」。其名字在義大利的科西嘉語時為發音「拿布略尼・博歐拿巴」(Nabulione Buonaparte),後來才轉變為法語發音的「拿破崙・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在科西嘉島被賣給法國後,法王便承認拿破崙的父親為法國貴族。在父親的安排下,拿破崙九歲時就到法國布里埃納軍校接受教育。178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後,被選送到巴黎軍官學校。

拿破崙16歲時父親去世,他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軍校規定的三年學業,通過畢業考試被授與少尉軍銜。在隨部隊駐防各地期間,他閱讀了許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盧梭的思想對他的影響非常大。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回到科西嘉。當時科西嘉是三種勢力——革命派、保皇派和獨立派——的競逐場,拿破崙加入了支持革命的雅各賓派,並在一個志願軍團中得到中校的地位,後因與科西嘉獨立英雄巴斯誇·帕歐里起衝突,拿破崙全家被迫在1793年6月逃回法國本土。

在1793年12月,24歲的拿破崙帶「革命政府」兵防衛土倫岸炮砲台,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國艦隊,於是他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以24歲的年紀被任命為准將。1794年,熱月反動中拿破崙由於和羅伯斯比爾兄弟關係緊密而受到調查,後因拒絕到義大利軍團的步兵部隊服役而被免去准將軍銜。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託成功平定保王黨武裝叛亂,一夜之間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在軍隊和政界中嶄露頭角。

拿破崙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對當時的軍事知識深有研究,善於將各種軍事策略運用在實戰之中,尤其是主張將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作用。1796年3月2日,26歲的拿破崙被任命為法國義大利方面軍總司令,3月9日,與情人約瑟菲娜·德博阿爾內結婚,之後便匆匆奔赴前線。正是在義大利拿破崙開始展現他非凡的軍事才華。他所統率的義大利方面軍連續不斷的擊敗當時強大的奧地利與薩丁尼亞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聯軍,最後迫使對方簽署了有利於法國的停戰條約。同時,他還在北義大利廢除了封建法律,並建立了類似於法國的共和體制。

取得義大利之役的勝利後,拿破崙的威信越來越高,他成為法國人的新英雄。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到受威脅,因此任命他為法國埃及方面軍司令,派往東方以抑制英國在該地區勢力的擴張。在拿破崙的遠征軍中,除了2,000門大炮外,還帶了175名各行業的學者以及成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在遠征中拿破崙曾下達過一條著名的指令:「讓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中間。」拿破崙本人精通數學和天文學,同時還十分熱愛文學與宗教,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十分大。

然而1798年遠征埃及本身是一大失敗。拿破崙的艦隊被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完全摧毀,部隊被困在埃及。1799年回國時,400艘的軍艦只剩下2艘,原本侵略印度的計劃受阻,人員損失慘重;在遠征埃及時,除發現羅塞塔石碑外,法軍探險隊深入金字塔內,拿出泥板楔形文字研究,開啟日後考古學對埃及古文明研究起源,文化意義貢獻重大。

此時歐洲反法聯盟逐漸形成,而法國國內保皇派勢力則漸漸上升。1799年8月,拿破崙最終決定趕回巴黎。1799年10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歡迎。11月9日,拿破崙發動了霧月反動並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實際為獨裁者。

拿破崙之後並行了多項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並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響的《拿破崙法典》,是在政變的當天晚上就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由拿破崙本人親自參加討論做最終確定,基本上採納了法國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較理性的原則。法典在1804年正式實施,即使是在一個多世紀後依然是法國的現行法律。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有重要影響。在政變結束後三週拿破崙向人民發布的公告中,他自豪地宣稱:「公民們,大革命已經回到它當初藉以發端的原則。大革命已經結束。」

1802年8月,修改共和八年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過共和十二年憲法,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的皇帝,稱拿破崙一世。12月2日,拿破崙仿效查理曼大帝的歷史,以減少革命派對於他登基帝位的不快。同時這也是第一次法國皇帝以自己的「名字」作為皇帝的稱號。他並不是由當時的教宗庇護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將皇冠戴到了頭上,然後為妻子約瑟菲娜·德博阿爾內加冕為皇后,以示他的權力至高無上,不受教會控制。一年之後,他又在義大利由教宗加冕為義大利國王。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於是在9月24日離開巴黎,親自揮軍東征,到10月12日法軍已經佔領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國和奧地利在烏爾姆激戰後,反法同盟投降。之後法國又取得了奧斯特里茨戰役的勝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並且迫使奧地利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拿破崙隨後聯合了德國境內各邦城國組成「萊茵聯邦」,把它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次年秋天,英國、俄國、普魯士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斯塔特擊潰敵軍,普魯士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拿破崙因此取得了德國大部分地區。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大敗俄國軍隊,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會面,雙方簽定了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拿破崙頒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自此,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確立。拿破崙一世兼任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並分別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

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遭到人民的唾棄。拿破崙於是乘機入侵了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是這個舉動遭到西班牙人的反對,拿破崙根本無法平息當地的暴動。英國於是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8日登陸蒙得戈灣,8月30日佔領了整個葡萄牙。牽制30萬法軍於西班牙泥濘無法調動至主戰場普魯士前線,導致「反法聯盟」形成,之後他們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了伊比利半島。因為發生在伊比利半島上,此事件稱為半島戰爭。

正當拿破崙陷入西班牙問題之際,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在背後偷襲法國在德意志的領土,拿破崙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奧地利軍隊雖然一開始取得優勢,但是拿破崙很快就轉敗為勝,迫使奧地利簽定維也納和約,再次割讓土地。次年,拿破崙娶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莎為妻,法奧結成同盟。到了1811年末,法俄關係已經開始惡化,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拒絕繼續與法國合作抗英,最後戰爭爆發。拿破崙率領由說12種不同語言士兵組成的500,000大軍攻入俄羅斯。俄軍採取了撤退不抵抗的戰略(堅壁清野),直到1812年9月12日法軍歷經焦土政策(法軍有440,000人陣亡和重傷)後,進入莫斯科。拿破崙本以為亞歷山大一世將會妥協,未料到迎接他的卻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時在國內又有人策劃了一次失敗的政變,令他不得不返回法國,最後回到法國的只有20,000人;拿破崙稱「敗給俄國冬天將軍」;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皆避免與西班牙作戰及不與俄國冬天決戰,即吸收拿破崙戰敗經驗予以修正。

1813年英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現今德國境內多次激戰。雖然法軍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是針對拿破崙的壓力卻是越來越大,直到十月的萊比錫戰役法軍被擊潰,各附庸國也紛紛脫離法國獨立,同盟軍開始向巴黎挺進。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佔領,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崙必須退位。同年4月11日,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並在日記裡說到:法國首相塔列隆是法奸,是波旁王朝復辟潛伏於他身邊,暗算出賣他。同月13日,拿破崙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他在前往厄爾巴島的路上幾乎被暗殺。拿破崙保留了「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只局限在那個小島上。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國,重新成為法國國王,波旁王朝復辟。

1815年2月26日拿破崙從厄爾巴島濳返法國,他再次奪得政權。歐洲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同年6月18日,拿破崙的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被英國威靈頓公爵帶領的反法盟軍所擊敗,史稱「滑鐵盧戰役」,7月15日他正式投降。其後拿破崙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聖赫勒拿島。從奪回政權到再次戰敗只有約一百天的時間,被稱為百日政權。

拿破崙被流放聖赫勒拿島。自1821年2月起,拿破崙的健康狀況開始急速惡化。同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去世,5月8日,這位征服者在禮砲聲中被葬在聖赫勒拿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崙的死因仍是眾說紛紜,英國醫生的驗屍報告顯示他是死於嚴重胃潰瘍,但根據新的研究:1980年代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生物化學系檢驗拿破崙遺體發現,他應死於砷中毒,而且從當年貴族愛用的壁紙上,歷史學家亦發現含有砷的礦物,猜測是因為環境潮溼而讓砷在空氣中滲透;普遍認為是波旁王朝為阻止拿破崙重返法國,買通侍從人員在拿破崙專飲橡木桶葡萄酒裡放砒霜,而負責囚禁監管的英國人員又失察,導致拿破崙被暗殺。

他去世後九年,新的奧爾良王朝在國民的壓力之下將拿破崙的塑像重新豎立在旺多姆圓柱上。1840年,法國奧爾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派其子將拿破崙的遺體接回。同年12月15日,拿破崙的靈柩被運回巴黎,在經過凱旋門後被安葬到塞納河畔的榮譽軍人院。

拿破崙是一名很出色的軍事家,他一生親自參加的戰爭達到60多次,而其指揮的軍隊,直到今天在軍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義。但是他的征戰打破了歐洲的權力均衡。在拿破崙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新的歐洲秩序與均衡被重新建立起來。

除此之外,拿破崙也是最早提出歐羅巴合眾國構想並試圖通過武力合併來實現的人。雖然他本人並未成功實現這個夢想,但今天的歐洲也正朝向一體化的目標前進。

作為一位政治家,拿破崙的影響也同樣深遠,於1804年頒布以他的名字為名的《拿破崙法典》(又叫《法國民法典》)是大陸法系的經典典範,也是1896年頒布的《德國民法典》的重要參考之一,其中所確立的關於人法和財產法的基本原則基本為後來大多數國家普遍模仿和遵循,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隨著他的領土擴張迅速的傳播開來;另一方面他又勇於挑戰及破壞貴族主義,可以說是近代的民主主義以及民族國家等理念的先驅者。

許多著名人物向拿破崙表示過追思之意,包涵拿破崙的敵國英國君主。1855年尚是王儲的愛德華七世,曾在巴黎向母親維多利亞女王口中「偉大的拿破崙墓」,下跪致敬。拿破崙在巴黎時,每日21:30就寢入眠,第二天清晨3時起床,3時30分起批閱公文及召見文武大臣,夜眠僅5、6小時。

巴黎拿破崙墓在圓頂大堂內



拿破崙在榮譽軍人院圓頂大堂內墓

台長: 幻羽
人氣(4,857)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何處無江湖? |
此分類下一篇:金正日逝世--朝鮮政權即將移轉--金正恩
此分類上一篇:歷史滄桑:中共建黨元老鮮有善終者(轉載)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