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7-06 01:20:45| 人氣3,71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史努比*說~【站台圖照簡述】11~*元寶~水餃*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史努比*說~【站台圖照簡述】11~*元寶~水餃*

餃子,是一種以麵為皮的充餡食物,是在中國北方比較傳統的食物。在一些地方稱之為扁食。常見的有水餃、蒸餃、煎餃。

中國北方人過春節,絕不能少了餃子。大年除夕包餃子,午夜十二點開始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農曆正月十五的餃子也叫團圓餃子,因為這一天是農曆新年後第一個滿月。除此之外還有「冬至餃子夏至麵」的說法,在中國北方很多地方都有冬至吃餃子的習慣。

中國南方地區也普遍有餃子這一食品。但是與北方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餃子在南方地區有可能做成米粉皮(用米研磨成粉,做成餃子皮)。而且餃子在南方地區只是一種普通的食品。很少出現在逢年過節的餐桌上。與北方餃子的地位截然不同。

滿族稱餃子為「子孫餑餑」。

晉語區、以及魯西南等地區也把餃子叫做「扁食」(晉語區對該物多有煮角的稱呼,但「扁食」在閩南語中卻是餛飩的意思)。

             

                                              開運五色餃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相傳東漢末年,南陽大夫張機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他在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百姓捱饑受寒,耳朵凍爛,隨後他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天派藥。他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做法是用羊肉、一些驅寒草藥煮熬,之後用饀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據說吃後身體會發熱,兩耳變暖,後世有人詐傳該配方含有辣椒,但此為偽史,因為辣椒原產自美洲,約明末後才傳入中國,但有人猜測該配方可能含有花椒。

當年張機派藥持續到年三十。初一時,人們開始仿嬌耳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稱之為「餃耳」、「餃子」。

早在三國時期,魏國人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清朝有關史料記載:『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麵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在廣東,水餃又可以指另一類食品,是用紅蘿蔔、筍、豬肉或蝦做餡的)。』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增補﹞餃子之類,在台灣本鮮少有種麥,以至麵食類少;後來是國民政府退來台,而軍人是來自大陸各省,也剛好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受美國援助,而援助食的方面有麵粉。而大陸有很多會麵食的料理,各省各不相同:饅頭、包子、餃子、麵...而口味各有異,而台灣長期受很多國家統治過,各國各有千秋,加上貿易可來去,麵食類也就變多元了...(來源:東風禪者提供2011-07-06-21:48:41 )

                  

                                                        翡翠餃

水餃之製作

和麵:最常見的是小麥粉,有的地方用蕎麥粉。用涼水。麵與水的比例:四碗麵,一碗水。在盆中揉成麵團後,放置20分鐘,讓麵團「餳餳」(水充分的滲入麵粉顆粒)。如果水偏多,則和好的麵偏軟容易包,但煮的時候易破;反之如果水偏少,麵硬,擀皮費事,包亦費勁。好的口感一般要求麵要和的硬一些,有軟餅硬餃子之說。

制皮:

擀:把餳好的麵團放在案板上,搓成直徑2-3厘米的圓柱形長條。把柱條揪(或切)成長約1.5厘米左右的小段——劑子。把劑子用手壓扁。再用擀麵杖擀成直徑適度(4-7厘米)的、厚約0.5-1毫米的、中心部分稍厚些的餃子皮。擀皮時,案板上要撒些干麵(浮麵),以防粘到板上。由於擀皮相當花時間,今日許多手工麵店都有出售機器做好的餃子皮。使用機制餃子皮通常須用手蘸水方能捏合。

捏:用擀麵杖擀餃子皮似乎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在鄉村地區,大多採用手工捏的方法。捏時,先將劑子揉成扁圓形,然後一邊用雙手手指捏壓,一邊旋轉。捏成後,皮呈碗狀(而擀的皮呈平麵狀),且所帶干麵較少,所以更易包。缺點是捏皮比擀皮耗時多。

調餡:原則上說肉蛋魚蝦,各種蔬菜,皆可做餡。以豬肉白菜餡為例。五花肉若干,剁成肉末。純精肉並不好,煮熟後餡過硬,口感不佳。大白菜若干,切碎,擠干水份,與肉末混在一起,加薑末,醬油,鹽,油等,攪拌到起粘性。

關於調味,寧可偏淡,不要偏鹹。淡了,可用醬油或生抽補救。鹹了,只能再加一些蔬菜或者肉。

過硬的蔬菜,應先處理一下,弄軟些。不然餃子皮易破。如芹菜,可先在熱水中焯一焯,再切碎。菜中的水份不能太多。那樣不好包,煮時易破。通常需要擠去水分。

包:把適量的餡放在餃子皮中間,再把皮對摺,把邊捏合,一個生餃子就包好了(有特殊餃子不需將邊捏合,煮熟自然合,不在此例)。一般的說,講究薄皮大餡,好吃但不好包。

煮:鍋中放清水,燒開後,放入生餃子,一邊放一邊攪動,以防粘鍋。沉在鍋下部的餃子層的高度與其上麵的水層的厚度,以不超過3:2為宜。過多的話,餃皮易破。加鍋蓋待水開。整個過程保持旺火。開鍋,此時餃子應當都漂在水麵,加少許涼水,使翻滾的湯終止翻滾,攪動。水又開,再加少許涼水,攪動。水再開,即可用漏勺把餃子撈出。所謂三個開餃子熟是也。判斷是否煮熟的方法:用手指按一下皮沒有破的餃子肚,離開後又鼓起,就代表餃子已經熟了。

佐料:視自己的口味。常見的有:醬油,醋,香油,蒜泥,豆腐乳,辣椒油,韭菜花醬,芝麻醬。

蒸:冒大氣後20分鐘可出鍋。(蒸餃)

當因餃子包的太多而一次吃不完,留著下餐再吃的時候,可以改用煎的方式,其味亦甚佳。習慣上人們都會用食用油把餃子煎熱。不過近年飲食潮流崇尚健康,多油的食物不太受歡迎。其實單單隔水煎,或用上湯代替食用油來煎餃子,口味也很好。煎餃也稱作鍋貼。



在日本餃子是最有名的中國料理之一。燒餃子(以煎餃為)主,水餃比較少的。 在餡裡有豬肉,大蒜,白菜。一般加點醬油、醋和辣油吃。

朝鮮語把餃子稱作饅頭(만두 mandu),以牛肉為餡,並特別喜歡在牛肉餡里加上大量的辣椒,包的餃子是半月形站著,中國部分地區(如東北和四川)亦使用此半月形餃子的包法,所以半月形不能作為朝鮮餃子的特徵。

越南以魚肉為餡,在餡里加大量橙皮、豬肉、雞蛋,包的餃子卻與朝鮮的餃子相反,一個個仰麵朝天躺著。

中西亞諸語言,如土耳其語,把餃子稱作Mantı,也是源於漢語「饅頭」。在蒙古帝國和帖木兒帝國時期,餃子從東亞傳到了中亞和西亞。這種餃子,流行於烏茲別克、土耳其、阿富汗、亞美尼亞等國家,多以羊肉為餡,用加拌碎蔥的酸奶煮熟後,澆上黃油,噴上紅辣椒粉。

俄國人的餃子餡有牛肉、胡蘿蔔、雞蛋、蔥頭、鹽和味精,但他們還在餃子餡中加一些辣椒末,而且包的個頭大,他們煮餃子用的是牛骨熬成的清湯,也有用奶油等其他湯的。不過,餃子湯是第一道菜,餃子是第二道菜。

印度用料、做法與俄羅斯餃子近似,只是個頭還大,但不是煮著吃,而是烤著吃。

墨西哥他們用洋蔥、牛肉、番茄、荷蘭芹菜做餡,餃子皮不是擀的,而是用手壓成長方形。包好的餃子不是用清水煮,而是放入用番茄、辣椒、洋蔥煮好的調味湯里煮,吃罷餃子再喝湯,「原湯化原食」。

義大利餃餡與中國的大異,乾酪、洋蔥、蛋黃是主料,有時也加一些菠菜、牛肉;另外還有一種是以雞肉、乾酪做主料,主要調料有黃油、洋蔥、檸檬皮、肉豆蔻。他們包餃子是把麵壓成一長條,一勺勺放好餡,在麵的邊緣沾上水,再用同樣的一條麵片合在一起壓好,然後用刀一一切開。煮餃子的方法則與中國人一樣。

匈牙利餃餡嚴格說來是果醬,連李子、杏、烏梅也腌製做餡。他們用來包餃子的麵都要加兩倍一麵粉的土豆泥,還要加上許多豬油、雞蛋、糖和鹽,時還要裹上炸好的麵包茸。....



日本「濱松餃子」~煎餃







                                           ~~餓了沒~~

台長: 幻羽
人氣(3,710)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美食情報(食記、食譜、飲品)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