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1-06 23:58:44| 人氣2,85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戲劇博士班答客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最近有人問我有關我們學校戲劇博士班的相關問題,我覺得蠻有趣的,我試著把它寫成問答體,以饗網友。也許我應該要強調的是,我的回答都只是代表我個人的理解與詮釋,正式的官方說法應該要去訪問現任戲劇學院院長賴聲川或現任戲劇系主任鍾明德。
以下就是三問三答的全文──

Q:想以語言為主體涵蓋華文的相關戲劇:由誰決定?誰可以被包括進來?
A:對我而言,倘若主要是以華語創作與演出的戲劇,通通可以概稱為華文戲劇(其實也可以稱作華語戲劇,只是目前的用法似乎以華文戲劇為通用名詞),基本上是一種「去(現實)政治性」的看法,不因政權的強弱差異而有所排拒。舉例來說,假設在芝加哥有個華僑所組成的戲劇團體,專門以華語創作與演出,我就會指其為華文戲劇。所以是由語言決定,而非以「誰」決定。
當然,有人可能會認為決定語言的使用者仍然是人(也就是所謂的「誰」),現實的政治可以左右誰進誰出,在此一意義下,我認為戲劇已經被泛政治化,失去了可以進一步平等討論的基礎,政治的問題不解決,藝術的問題甭談。

Q:你在〈以身體文化之名──華人世界第一所戲劇博士班二○○三年招生〉文中指出,「堪稱是華人世界裡的第一所戲劇博士班」;張嘉容訪問賴聲川老師稿, 登於《關渡通訊》說,本校(博士班)與北京、上海、香港的演藝學院準備「連線」,你可說說是如何連線法嗎?你覺得這個學院連線對將來華文戲劇節有什麼影響嗎?
A:其實這裡所謂的「第一」,大陸戲劇學者似乎對此很感冒,他們說他們早就開始了,還輪不到台灣來稱第一。不管是不是大中華民族主義又在作祟,賴老師和鍾老師對此似乎有不同於大陸戲劇學者的解釋(我必須強調是他們二位的解釋,因為我對大陸高等戲劇教育並不是太熟稔),他們認為台灣的戲劇博士班,學生仍有共同課程,要一起上課的;而大陸的戲劇博士生,偏重在導生之間的師徒關係。究竟二者有何微妙的差異,我就不太清楚了。
至於「連線」,我能夠想到的就是師資的相互交流、跨地區的學術研討會、不定期的戲劇工作坊與展演交流、甚至是出版戲劇學報、架構戲劇研究資料網站等等,這些作法一方面可以提高戲劇交流的能量,進而提升華文戲劇研究在國際學術版圖的能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連線網絡裡的地區或城市的戲劇研究重鎮,產生良性的向上競爭力。是否是一種理想?目前我並沒有答案,但我們可以把眼光往十年、二十年之後看,畢竟第一本由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博士班所培養出來的博士論文,最快搞不好要到2010年囉!

Q:我想挪用米蘭‧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遺囑》中,以「兩個半時」的概念(論及歐洲音樂與歐洲小說發展,這詞是他引用足球賽術語而來的)若說華文戲劇上個半時是由五四運動以來的寫實話劇潮流,那麼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即將成立華人第一個戲劇博士班,與北京、上海、香港的演藝學院準備「連線」,下個半時隱然成形。你對這上下半時的說法的看法如何?(我會用下半時,是因為強調了身體研究的影響)
A:若以半時的觀點來看,假設有線性順時的含意的話,我比較傾向在戲劇研究和身體研究之間,再加上表演藝術研究╱劇場人類學,這其實也和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戲劇理論觀的轉換有關。從戲劇研究到表演藝術研究╱劇場人類學,基本上擴大了戲劇美學的涵蓋層面,且使得「表演性」擴延到整個人類文化活動的文本;再從表演藝術研究╱劇場人類學到身體研究,則是將身體的「表演性」提升到「崇高性」的層次,而這也正是一個戲劇博士班所應該自我期許的學術高度之一。
我會說「之一」,是希望你不要被我發表在《美育》的那篇〈以身體文化之名──華人世界第一所戲劇博士班二00三年招生〉(2002年9月)的主題所框限住,那篇文章其實有點廣告作用,其實這個戲劇博士班的學術走向完全是開放的,沒有設限的,你可以走戲劇教育的研究、部落儀式的表演研究、戲劇及劇場史的研究、東西方的比較戲劇研究……等等(我大概還可以羅列一千個以上的題目與方向)。

台長: 于善祿
人氣(2,85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校園社團(社團、班級、校友會、同學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