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6-04 01:43:25| 人氣9,5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非同步參與式劇評——從我的角度看《千秋場》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必須誠實地說,我並沒有看《千秋場》的現場演出,任何一場都沒有,當時行程老早就已經排滿了,分身乏術。不過我有參與《千秋場》的三處演出,第一處是中場休息時仍不斷播放的訪談影片,我是十二位受訪者[1]其中一,「十二位」似乎也呼應著演員人數;第二處是劇中演員徐文如(現已改名「徐祥竣」)的某句台詞提到了我;倘若一個演出得加上評論才完整的話,那麼現正書寫中的我,就是第三處。

 

在《千秋場》之前,其實我並不知道何謂「千秋場」,也從未聽過這個詞語。直到導演洪千涵找我,想聊聊關於劇場史的回顧與展望,以及戲劇系與教育劇場的觀察,我當時給她的其中一個回應是:

 

應該看得出來,我是從哲學、美學、戲劇理論史等角度[2],在思考你所提出的觀察與問題意識。可以理解,對於創作者(如你)而言,通常想的是與形式美學有關,因為構思、創作、排練、製作及演出,都要「用」,所以「形式」會走得比較前面,無可厚非。然而,涉及到劇場(或廣義的藝術)歷史、理論、宣言、主義時,就不免得再拉高、拉闊視野,從時代精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環境生態、法制規章等複雜糾纏的面向,來重構及建構(甚至是解構)歷史脈絡之下或之上的敘事話語: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劇場史」真的是「世界」劇場史嗎?(你有沒有發現,你所謂的「劇場史脈絡」其實是很歐洲的?不要說沒有亞、非、拉美,連美國都極少。)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是透過怎樣的話語建構出來的「世界」?這是誰的「世界」?

 

最近幾年,歷史學界越來越重視全球史與世界史,國內的歷史學界與出版界也算與時俱進地呼應了這樣的趨勢走向,我更關心的是,「我我們台灣當下」怎麼樣放在這樣的趨勢框架中,自我審視與重新定位。我並非是要「民粹式」地凸顯台灣主體(我從不那樣主張與那樣做),而是更「世界主義式」地期望看到台灣在全球化網絡中,究竟可以是怎樣的身分、參與、姿態。互動(interactive)、糾纏(entangled)、多元(multiple)、複數(plural)、混雜(hybridity)、複調(polyphony)的歷史,才是我以為的歷史現象。劇場(理論)史亦應如是觀。

 

我是透過演出紀錄影片來觀賞《千秋場》的,整體看來,以「千秋場」作為思辨的基礎,對於劇場提出了若干本質性的設問,像是劇場會否消失、戲劇系會否消失、經典的意義、表演的當下性、演員意志的主體性、觀演關係、劇場的現場性等,若想審慎與仔細地回答這些問題的話,幾乎每一個都可以寫成好幾篇論文或學術論著,只是那樣子的話,可能就沒有多少演員或觀眾有興趣閱讀了;所以話又說回來,這比較像是一場展演式論文發表。

 

在我看來,它觸及到了終結(前)、靈光消逝、告別與不捨、懷舊與傷逝、此在與曾在、生存與毀滅、存有與存在、時間與空間等哲學性的叩問,但在舞台上,哲學的抽象意義總還是得藉由劇場性的具象調度與表演,才能引起觀眾共感和智性的美學愉悅。在演出的結構上,大致可分成十個段落:(1)觀眾、(2)經典角色的千秋場、(3)導演與演員、(4)訪談、(5)未來已來、(6)未來預測、(7)只要有人、(899次練習、(9)最後一幕某某演員的千秋場、(10)等一下;表演形式的光譜,從經典揣摩與再現,到問答對話、訪談錄影、眾生喧嘩、集體吶喊、solo、配合投影內容的lecture performance等,非常多元。

 

從中我大致看出一些徵狀。首先是所謂的經典(包括劇本、角色、劇場史等)其實是很歐洲的[3],誠如我當初在給千涵的回應中所述,這裡頭有諸多盤根錯節的歷史發展脈絡所致,我就不再贅言。其次是悲劇多過於喜劇,藉由悲劇來連結死亡與嚴肅,進而連結關於「千秋場」的思索,以達到主題的扣合。那麼,歐洲之外呢?喜劇的深沉與嚴肅呢?終結就是死亡嗎?

 

我感覺千涵釋出了大量篇幅,交給這群當代年輕的學院演員,讓他們自由、民主而平等地發展表演的段落,再將其有機地組裝,有些部分是把經典作品與當前世代文化再脈絡化,像是莫里哀與竇娥;有些則是用九十九次的排練去成就每位演員屬於《千秋場》的「千秋場」,演出期間,每天一位,場場不同,總的來看,這裡頭有他們的家族記憶、逝去的愛情、社會觀察、與疾病共處、身分認同、親子關係、心靈傷痛等,而且每位所選播的音樂歌曲風格大異其趣,歌單幾乎都在我的理解與聆聽範圍之外,我欣賞他們的品味之餘,也感慨世代交替迅速。

 

千涵在演出當中,兩次詢問演員們,若干時日之後仍會待在劇場工作的請舉手,時間從三年、五年、十年,至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演員們隨著每場演出、當下心意,決定自己舉手與否,年輕的他們,倒是有三分之二以上,都選擇一直舉著手,也就是差不多這輩子都打算從事劇場工作了。

 

看到這裡,這篇文章也接近尾聲(好像也有某種「千秋場」的意味)。我從事戲劇評論已經三十年,沒有意外的話,也會持續下去,只是不知多久。我也像這群演員一樣,一直舉著手,我相信,千涵也看到了。



[1] 依影片中出場序:程鈺婷、王嘉明、徐堰鈴、耿一偉、鴻鴻、許哲彬、簡莉穎、姜睿明、李銘宸、魏雋展、于善祿、徐亞湘。

[2] 我當時列給千涵的參考書單如下:

M. Bakhtin《拉伯雷和他的世界》

F. W. Nietzsche《悲劇的誕生》

T. Eagleton《論悲劇》

W. Banjanmin《德國悲劇的起源》

F. Jameson《布萊希特與方法》

R. Williams《現代悲劇》

D. Ackerman《人類時代:我們所塑造的世界》

R. Barthes《羅蘭巴特論戲劇》《論哈辛》

[3] 在「經典角色的千秋場」中,所表演的劇本片段取材自Sophocles《伊底帕斯王》、Sophocles《安蒂岡妮》、Shakespeare《哈姆雷特》、Shakespeare《羅密歐與茱麗葉》、Ibsen《海達‧蓋伯樂》、Chekhov《海鷗》、Brecht《勇氣媽媽》、Genet《女僕》、Ionesco《課堂驚魂》、M. Norman《晚安,母親》、M. Mcdonagh《枕頭人》、S. Kane4.48精神崩潰》。其中,只有M. Norman是美國劇作家。

台長: 于善祿
人氣(9,55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