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1-17 06:27:24| 人氣3,250| 回應1 | 下一篇

用影像搞革命──英國工人階級導演肯˙洛區【by 邱花妹】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1年英國國會改選前,肯洛區(Ken Loach)受邀參加英國國家廣播電視公司BBC的政治辯論節目Question Time,辯論焦點是如何改革瀕臨崩潰的英國鐵路與英國公醫制。只見這位頭髮花白,看來溫和、很有書卷氣的國際級大導演,犀利地批判執政的新工黨與保守黨,絲毫不畏政治煙硝上身。
的確,肯洛區不僅一貫以他的影像,直陳社會的不正義,為工人階級與弱勢發聲,他的言論與不妥協的行事風格,也常毫不留情地給當權者難堪。
他曾經在接受BBC新聞的訪問,談到他何以在七○年拒絕大英帝國勳章的理由:「我壓根不尊敬這個勳章所代表的價值,當你看到是那些惡棍贏得這個勳章,你就知道他不是那種你想要加入的俱樂部!這個勳章集合了所有我認為可鄙的事情,以英國帝國主義為名,他根本就是剝削與征服的紀念碑!」
當他1998年以電影「我的名字是喬」入圍坎城影展時,他與媒體大亨梅鐸比鄰而坐,卻完全不理會這位大資本家。同一次的影展,他告訴記者他很高興英國文化部長沒有出席這部電影的首映,「《我的名字是喬》不是描述一個樂觀的英國,不是那個布萊爾(英國首相)所設法在海外宣傳的那個英國,相反的,這是描述一個英國底層社會的小人物,如何痛苦地掙扎於困頓的生活、但卻勇敢面對的故事!」他說。
三十幾年來,不管是拍攝電影、電視或紀錄片,肯洛區的作品傳達強烈的政治與社會批判,左派立場色彩鮮明。有人推崇這位爭議性的導演,認為肯洛區以獨立製片的精神、不向當權與商業掛帥的大環境低頭,堅持只拍寫實電影,成功地以影像反映社會變遷,披露資本主義高度發展下,社會最冷酷無情的一面,深刻地呈現了人性的晦暗與光明。在推崇者的眼裡,肯洛區是位真正的人道主義者!他的存在,讓既得利益者總是覺得芒刺在背。然而,也有不少人譏諷他是教條的馬克思主義者、托洛斯基派,更多人形容他不過是個徹底的反體制者。
不論外界評價如何,肯洛區的作品的社會影響力是難以否定的,在他1990年代的電影先後得到許多國際影展大獎後,更進一步確定了他作為國際級導演的地位。不變的是,他仍堅持對抗主流,做個屬於工人階級的導演!

拍出真實經驗,再現底層生活

1936年,肯洛區出生於英國沃里克郡的一個小鎮紐尼頓。肯洛區從小就喜歡歷史,對莎士比亞的戲劇很著迷,十幾歲時,總是騎著腳踏車,到距離紐尼頓三十英哩外的莎士比亞的故鄉看戲。
這位出身工人階級家庭的導演,後來進入牛津大學攻讀法律,卻熱衷於搞戲劇。大學畢業後,他進入英國國家廣播電視公司BBC,成為電視導演的新兵。從此展開拍攝電視劇、紀錄片與電影的影像生涯。
一直以來,肯洛區這樣描述他自己的電影:「真實的經驗」!他對拍攝真實的生命經驗的興趣,遠勝過於操弄那些瞬間的攝影、電影特效,他也沒興趣將拍電影視為只為了成就個人的電影風格。也因此,他的電影不僅以真實生活為題材,也大量採用非職業演員,他相信,英國的礦工社區的礦工,恰恰可以自然生動地演出他劇中的礦工,而不需要去找職業演員來演。
受到義大利新寫實主義與捷克新浪潮的影響,他推崇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電影,「對人有無限的尊重,賦予人們空間,並關心人們所關心的事物」。捷克新浪潮電影對他的影響更大,他說:「他們的電影一點也不柔軟,而是非常犀利,諷刺而風趣,有時,他們的電影看來很殘酷,但仍有很強的人道主義的傾向,那是我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他們讓我們覺得,他們拍的那種電影,是我們想拍的電影。」
的確,從一開始從事影像工作,肯洛區就喜好針對各種複雜的社會議題發言,他的影像場景,常落在北英格蘭最貧窮、窮困的地區。在他六○年代拍攝的一系列寫實劇中,以1966年的《凱西回家》(Cathy Come Home)最引人注目。肯洛區以一個懷孕青少女的故事結合遊民的統計數字,披露當時英國底層遊民的真實生活。這部寫實劇播出後的社會影響力是驚人的,因為這部電視劇,英國成立了遊民的庇護所與慈善機構。但是,肯洛區並不滿足於自己的貢獻,他曾在他的訪問錄中表示:「靠一個慈善機構無法真正解決遊民的問題,這種方法掩蓋了我們社會裡真正的結構性問題,真正的問題出在誰擁有土地?誰擁有建築工業?等等問題,遊民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
1967年的《Poor Cow》與1969年《Kes》,同樣以寫實風格,撼動人心。《Kes》 講的是一個在約克郡礦工社區的貧窮男孩,面對黯淡的生命前景,如何從訓練一隻食肉鳥而得到安慰,這部電影後來被譽為英國最棒的電影。

以影像做工人階級的後盾

但肯洛區最強烈的政治標記,是他老是將鏡頭聚焦在支持工人階級的政治行動。他的作品中,像是1969年的《烈焰》(The Big Flame),以利物浦碼頭工人罷工的故事,探討權力與誰掌握權力的問題。
1971年的《勞工大眾》(The Rank and File)則以玻璃工人的罷工行動為題材,繼續探討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勞資衝突。1975年的《希望之日》(Days of Hope),將鏡頭拉回1916年到1926年間的英國勞工運動。1977年的《煤礦的代價》(The Price of Coal)則描繪了礦工英勇的罷工行動,礦工成為象徵工人團結的英雄。1980年的《獵場看守人》(Gamekeeper),結合紀錄片與劇情片的手法,描述鄉村地區的階級剝削問題。1981年的《注視與微笑》(Looks and Smiles)則將鏡頭轉向柴契爾執政早期的失業問題。
事實上,政治環境的惡化,促使肯洛區更奮力地將他的影像題材轉向勞工階級的政治行動。
1979年,保守黨的首相柴契爾夫人上台,大力推動私有化、經濟自由化的政策,並傾全力瓦解工會的團結權,使得英國工人階級的生活日益惡化。當時的發展使肯洛區將他的拍攝題材更集中在政治議題上,也將他的工作推向拍攝紀錄片。他當時相信,面對英國勞工運動的危機、迎戰柴契爾殘酷的政策的最好的方法,是拍紀錄片,而不是劇情片。對他而言,在這個階段轉向拍攝工人的紀錄片,是他不得不做的選擇:「你知道柴契爾如何以打壓工人來提高企業的利益,你看到失業率一年內從五十萬上升到三百萬人,工廠關閉、家庭破碎。有這些事實在我心中,那種花三年去集資、再花一年去拍一部劇情片,最後在藝術電影院只放給十個人跟一隻狗看的事,我是不可能做的!」
因此,他更堅定地相信,他的電影應該做為在前線戰鬥的勞工大眾的後盾。他曾經說:「這些電影在某方面是靠前線的戰鬥故事支撐起來的,假如你在拍一部電影,自己沒有真的置身在那場政治爭議中,然後,你有不錯的收入,處在安全的位置--你不過是處在特權位置,設法給予那些生命與生計處於戰線的人一些支持而已。」

與封鎖格鬥

但事實上,肯洛區的處境一點也不優渥或安全,七○、八○年代的他,也如同他記錄的許多工人階級,被推上最前線,與惡劣的大環境搏鬥。
七○年代的肯洛區的電影就已經面臨極為困頓的處境,他跟與他理念相近的編劇們,老是籌不到錢拍電影,因為他們的電影題材,根本就不符合商業利益的需求。
最糟糕的是,隨著當時英國政治環境的日趨保守,BBC的工作環境也日益惡化。八○年代的肯洛區,經歷了他電影生涯最消沈的第一段歲月。儘管他的作品品質很好,但是,他傳遞的強烈的政治批判的聲音,招致保守政治氣氛下的檢查制度,一再封殺他的作品。
1980年,柴契爾擊潰鋼鐵工人罷工。肯洛區找來來自鋼鐵工人、礦工和其他工會的會員,討論保守黨的政策如何造成失業問題、破壞工會團結;同時,工會領導人如何背叛基層的會員,與保守黨的政權共謀。這部名為《對領導階層的一個質問》(A Question of Leadership)的紀錄片完成後,出資的ATV以該片違反獨立播放權IBA(Independent Broadcasting Authority)的指導原則,將這部紀錄片冷凍了一年,這部片子最後在另一個頻道ITV播出,但被迫加上一段所謂的平衡報導。
1983年,肯洛區棄而不捨,又拍攝另一部挑戰當權的影片,《質問領導階層》(Questions of Leadership),探討柴契爾時代如何將工會去勢,工會領導人又如何背叛基層勞工,這部由第四頻道(Channel Four)出資的片子,同樣遭到封殺。
1984年到1985年,肯洛區很想拍攝記錄煤礦工人罷工的紀錄片,他設法跟所有可能贊助的對象聯繫,全數遭到拒絕,他們說:「不,我們知道你想拍什麼!」後來肯洛區以記錄這群礦工罷工期間的詩歌藝術為題材,終於找到贊助對象。這部名為《你站在那一邊?》(Which Side Are You On?)的紀錄片,最後以礦工唱歌、朗讀詩對抗警察暴力做終。由於這樣的影像控訴太強烈有力,這部片子還是面對拒播的命運,直到三個月後,才得到機會在第四頻道播出。
對肯洛區作品的接連封鎖,甚至延續到1987年,肯洛區跟編劇吉米.愛倫合作的戲劇《地獄》(Perdition),竟在開演的前一刻,被通知取消。
回顧這段歷史,肯洛區說;「這是一段奇怪的時期,也是最黑暗的一段時間,對我的專業而言是很糟的,那種感覺好像我拍的每一樣東西,都不會被看到。當我去拍紀錄片,我的工作變得很困難,因為人們覺得,反正這傢伙不管拍什麼,最後都不會播出;我去拍劇情片時,別人認為,不管這導演拍什麼,都是無法理解的老調、沒人了解的電影,反正他的電影一定是個悲慘的主題,無論如何,一定很無聊。」
在這段與外在環境格鬥的歲月,肯洛區的各種拍攝工作機會,急速減少。儘管如此,他卻依舊奮力與惡劣的大環境搏鬥。他濃烈的社會關懷、堅持以影像做為工人階級的後盾始終沒有改變。

堅持對抗主流

熬過晦暗的柴契爾時代,九○年代的肯洛區,在編劇好友們的支持,以及終於找到一對認同他理念的製作人與獨立的電影公司靠行後,開始穩定地進行電影創作。他的鏡頭依舊瞄準底層社會與勞工階級的生活,對人性的刻劃更趨細膩。他的電影一部接一部地得到各項國際影展大獎,更確定了他做為國際級導演的地位。
英國的勞工階級是幸運的,因為他們擁有一個像肯洛區這樣的導演,堅持三十年,堅持對抗既得利益者,堅持為社會底層的小人物與工人階級發聲!!


台長: wobblies
人氣(3,25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carrie
您好,請問一下,要在哪裡才找得到上述說的這些影片呢?
2007-04-01 16:28:3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