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4-12 17:17:17| 人氣697| 回應10 | 下一篇

憶光華新村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光華新村是位於桃園縣中壢的一個小村莊。我讀小學三年級下學期搬進此村,這一落戶就是三十三年。直到民國七十六年地主收回土地,快要拆房子了,住戶們才依依不捨的遷離四散。光華新村這個地方雖已走入歷史,但是它在我的心裡卻成了割捨不掉的情感和回憶,愈久愈鮮活。

坐牛車搬家

遷入光華新村之前,父親在楊梅向一戶客家人,租他們家古厝旁的一間小廂房,將就住了好幾年。房東是位年愈七十的木匠阿公,他和老伴阿嬷兩人在家總攬所有的家事,好讓他們的兒子和媳婦到附近水泥公司和紡織工廠,早出晚歸上班賺錢。

阿公和阿嬷見我父親是軍人很少在家,我母親才二十出頭,卻已是三個小孩纏繞。他倆老心疼我母親終日辛勞,在台灣又無親無戚,主動收我母親為義女。我們和房東家人相處融洽,也學得一口流利的客家話。

阿公知道我們要搬家了,雖然分外不捨,仍然很熱心的不知從那兒借來一台牛車,還請了一位車伕。當天一大早,阿公的兒子和媳婦上班前,幫母親把家裡不值錢卻很重要的竹床、竹椅、棉被和衣服等日用必須品,一一捆綁安放在牛車上。趁著日頭還不烈的清晨,阿公護送我母親和他的三個「外孫女」,乘坐牛車從楊梅一步一步地前進中壢光華新村。

我十七歲離家出外住校念書,接著工作。結婚之後也不住中壢,所以我真正住在光華新村的日子不到十年。因此光華新村在我的記憶裡,比較是早期的樣貌,那是一種很特別且頗為有趣的生活樣式,在此寫幾樁事來回味一番。

十二戶共用一口井

楊梅阿公家廚房後面菜園旁的一口水井,是我第一次對「井」的認識和記憶。那井要用繩子吊著木桶打水,再把打上來的水倒入井旁一個石槽裡,石槽有竹管子通到屋裡廚房水池。我們搬進他們的廂房後,阿公在井旁加裝了一個石槽,並且連接了一根很長的竹管子,通到我家的水缸。

剛搬到光華新村,看見那口公用大井不能不算是大開眼界。一排住戶有六家,兩排住戶十二家之間有一口公井。井座又高又大,有一個圓形的厚木頭大蓋子蓋著。井上裝了打水機,每壓一次,就有水湧出來,水量多寡看你壓打水機的力量大小。住戶要帶鋁製的水桶到公井去汲水,再提回家。

我家住在巷頭,離井最遠,從井到家裡廚房的水缸,來回一趟不下一百公尺。再加上小孩又多,還養了雞和鴨,偏偏我母親很愛乾淨,因此家裡用水量特別大。我們早晨上學前,先去井邊提水洗雞窩和鴨棚,非刷洗得沒有一絲怪味為止。然後再提水注滿水缸,最後連兩個水桶也裝滿了水,這才安心的背著書包上學。下了學放下書包又開始去提水,好讓母親做晚飯和全家人洗澡有水用。

夏天乾季很少下雨,各戶用水量不減反增。一口公井不足供應,因此常常鬧水荒。這時就要到別的巷子公井去試試運氣,當然這條救難的「水路」就更為遙遠了。

十幾年前看大陸片「黃土地」,片中女主角是位住在黃土高原的女孩,她每天要走很遠很遠的路去黃河邊打水,看她勇敢而堅靭的提水,我一方面感慨很深,另一方面慶幸自己小時後取水比她幸運多了。

後來我母親節衣縮食又標了一個會,在自家院子請人打了一口井,從此免除了提水之苦。接著家家戶戶相繼打井,不久石門水庫也造好了,全村接上自來水,終於告別喝井水的日子。

座落在村裡的那幾口抽水機式公井,雖然已不具供水功能,卻沒有人建議要拆掉。為了怕被好奇的小孩玩壞了,反而更加珍惜的上了大鎖,以備萬一自來水停水還可以救急。

二十四戶共用一間公廁

公廁是光華新村的另一特色。全村只有兩間公廁,分別位在村子的前、後兩端。光華新村共有四十八戶眷舍,也就是說二十四戶共用一間。公廁中間有一堵完整的水泥牆隔開男、女兩邊。因此廁所兩邊各有一個入口,分別通往男女兩側。

女生用的有四個坑,每坑之間有約一公尺高的水泥間隔,但是都沒有門。第一個坑,位於入口處,不但是進來或出去的人,都會好奇的看她在做什麼。連經過廁所的路人,也不由自主的往廁所內瞄一眼。因此,第一個坑沒人敢用,但也沒讓它閒置或虛設。每天早上,各家女孩起床的第一件工作,就是端著家裡的夜壺、尿盆,去公廁報到。很自然的,這些盆裡內容物都是倒進第一個坑,然後再走到廁所旁的一條小河溝清洗空盆子。洗馬桶絕對不可以到公井去洗,這一點是村長嚴格要求的事,我們都很配合。

至於男生使用的地方,我從來沒進去過,不清楚裡面的構造。不過自外觀看來,外牆有小窗口,當裡面有人站著解手時,自牆外可以看到他們的後腦杓。

公廁的糞池很大,男女兩邊連在一起,露天沒有加蓋,但是不用擔心臭味會冒出來。因為鄰村的農家,幾乎每天都來把糞池內的東西挑回菜園,貯存在很大而且有蓋子的發酵水肥池,過一陣子時候到了,這就是澆灌農作物上好的天然肥。農家為了回謝本村,每回來挑水肥都順便清掃公廁。

漸漸地,當各家有女初長成的時候,這間公廁用起來,頗令人感到尷尬。幸好隨著自來水時代的來臨,家家裝設了抽水馬桶。這間曾造福村民多年的公廁,因為不再有人使用,也就功成身退了。不久有村民提議要把公廁拆了,案由是有礙觀瞻,且有空間讓壞人有機會違為非作歹。全村一致通過此案,不數日,兩間公廁不見了。後來地上長滿了灌木和野花,好像比別處的特別粗壯。

月初排隊領米糧

搬到光華新村之後,這才知曉家裡的油鹽柴米是怎麼來的。我記得每個月五號下午兩點左右,三個約三、四十多歲的有力氣阿兵哥,推著一輛二輪木板車來到村子。他們才剛把板車停在路中央,不一會兒各家的媽媽們很有默契的都出動了。她們一手揑著糧票,另一手拎著油罐,走到板車前,一一排隊領每個月的軍眷配糧。

糧票以年齡分大、中、小三等。六歲以下是小口,六至十二歲是中口,十二歲以上就算是大口了。糧票的內容又分:米、油、塩以及柴等票。米事先都用灰白色的粗布袋,分別裝好大、中、小不同的袋子。為了滿足眷戶們不同的飲食文化需要,因此也有大、中、小袋的麵粉供我們選擇。發放米糧的阿兵哥,按照各家米票的數量,幫著大家把大大小小袋的米、麵扛回家。米麵吃完了,這些布口袋最後都變成小嬰兒的尿布,或是大孩子身上的內褲。

光華新村的住戶以南方人居多,大多以米食為主,我家也是習慣吃米飯。但是母親每個月都領一小口的麵粉,興緻來時,和些麵粉包頓餃子打牙祭,或是發點麵,蒸幾籠包子解饞。到了月底缺菜錢時,麵粉加點水,打成濃稠麵糊,做成一個個乒乓球般大的「麵疙瘩」,倒在青菜豆腐湯鍋裡,簡簡單單的一餐,既省錢省事又耐餓。

鹽是顆粒很大的粗鹽,事先也已經用塑膠袋分裝大、中、小袋,領起來很方便。油是用大、中、小不同的量杓,從板車上的大油桶裡舀出來,再用漏斗盛裝進各家帶來的油瓶或油罐裡。工作人員技術熟練且精準,整個程序滴油不漏。至於「柴票」,是用現金代替,換了現錢。各家估量自家情況,買煤油,木炭、煤球、焦炭等燃料燒水煮飯。

一般說來,這些油鹽柴米,除了鹽巴每個月剩很多,可以存到年底醃鹹菜和臘肉。其他的非得要省吃儉用,才能熬到下個月領配糧。我家有六個小孩,性別比是五女一男,所以米到月底經常還剩些。然而有一戶鄰居也有六個小孩,卻是五男一女,每個月的米都不夠吃。我媽每個月送他家一張大口米票,因此那家的大哥,看見我有時提水在半路上稍停休息,他會自動前來幫我。

過不了幾年,因為油鹽柴米全改成發代金,隨著每個月關餉,放入薪餉袋。因此,這種眷村每月配糧送到家的服務也就停了。

月底等吃米花糖

大約每個月二十號以後的第一個星期天下午,全村的小孩都鼓燥得騷動不安。因為固定在這個時候,有個老頭邊推著板車,邊么喝:「爆米花!」「爆米花!」,手中還拿個鐵罐,裡面有幾根長木筷。他不停的搖動罐子,發出「刮拉」、「括拉」的伴奏聲。他只要么喝兩下子,村裡小孩都被引出來了。

爆米花的老頭,把車上二十幾個空克林奶粉罐,分給早跑來的孩子們裝米。孩子們依著先來後到的規律,把米罐一個接一個排成整齊的直線。這時候老頭的風爐火也點著了,整個下午的表演即將展開。說他是表演,一點也不誇張。他把一小鐵罐的米倒進壓力爆米艙裡,小心的紐緊鐵鉤,就開始不停轉動爆米艙,並隨時調整風爐的火候。

大約十幾分鐘光景,老頭忽然停止轉動,把爆米艙竪起來。這時圍觀的孩子們就摀著耳朵跑遠,屏氣凝神的盯著老頭用力一壓開關,接著「爆」的一聲巨響過後,孩子們歡呼雀躍的回到爐邊,目不轉睛的看著老頭把艙裡熱呼呼、香噴噴的米花,倒進一個細密的鐵網兜裡。過幾分鐘米花涼了,老頭把米花裝進孩子們帶來的五個大餅乾罐。給了五塊錢之後,那家的孩子就一人抱一罐米花喜孜孜的回家。接著下一場爆米花開演。

這樣一場表演約二十分鐘左右,老頭自始至終都沒有台詞,他堪稱是街頭「行動藝術」的出色演員,圍觀的孩子們是互動最佳的觀眾。

米花也有很多變化。有少數的孩子家要吃米花糖,老頭就用個小鐵鍋熬黃沙糖漿,然後和米花攪和在一起。趁熱鋪在木板上擀平,涼了切塊,就成了香甜的米花糖。當然,享受這種較高級的美食,得再給五塊錢材料費和工錢。

村裡有個媽媽沒有小孩,她到月底把沒吃完的米用來爆兩桶米花糖。她家的米花糖加很多料,都是她吃剩的零食。有時是花生、芝麻,有時是葡萄乾等。她從不出現在爆米花現場,都是村裡的孩子們幫她代理。她只要把米和加料的食物,交給熱情的孩子們就行了。

這位媽媽家的米罐一定是排最後才爆,這也正是整個下午的壓軸大戲。老頭把她家加了料的米花糖,切得比一般大一倍。第一罐米花糖完工,暫時放一邊。第二罐米花糖在孩子們熱切的盼望中,終於也完成了。這時,老頭遵照那位媽媽的意思,按慣例分給所有在場的每個孩子,每人一大塊色香味俱佳的加料米花糖。然後老頭才把剩餘的幾塊米花糖送到她家,順便收錢。

這場爆米花行動劇,是我一生中難以忘懷的真實人生。它不只是高潮迭起,越演越烈,更難得的是,它以不落俗套的皆大歡喜閉幕,卻令人回味無窮。

過了幾年,這位媽媽因為丈夫升官,搬到另一個較高級的眷村。雖然每個月底爆米花的老頭仍按時來,圍觀的孩子已不如往昔多。漸漸的越來越少,最後獨留老頭自個兒默默的撐著全劇的始末。

台長: 嘉玲姊
人氣(697) | 回應(1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其他 |
此分類下一篇:家書

梁宜娟
寫的好棒,描繪眷村早年生活絲絲入扣,讓我回想到自己小時候沒有廁所及自來水的生活,連爆米花的過程都一樣呢!原來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2008-04-12 23:44:19
沈一夫
恭喜嘉玲姐部落格開張. 雖然只奠下第一塊基石, 請再接再勵. 上次吳伯伯的生平事略讓我很是感動, 眷村的生活我沒經驗, 一直到念嘉義高中, 學校在眷區中間, 同學老師有很多來自眷村,陸空都有, 才有比較多的互動了解, 眷村的孩子都很活潑, 邵曉鈴的弟弟也是我同屆的. 上次吳伯伯的生平事略很讓我感動, 有空把它PO出來吧!
唉! 我還在加班啊!
2008-04-13 22:11:29
嚴孟經
嘉玲
妳寫得太好了真是絲絲入扣
繼續喔
孟經
2008-04-17 20:30:06
鄭在深
吳組長嘉玲妳好:
退休眞好!可以做真正的自已,看見妳專屬的部落格:「憶光華新村」一文,眞是勾起我幼年兒時的記憶,雖然!我居住的眷村在台北(現已改建大安國宅),但妳敍述眷村中的人物、情境竟是如此的相近,爆米花的温馨故事更是令人懷念!同時也看到沈一夫的回應,他現居住所(成功國宅),已前也是眷村,那兒的故事應該更多,以後有時間可再談,希望自已能早日退休,可以消遙遊。
2008-04-18 17:32:48
Julia Chang
不一樣的眷村,彼此卻有如此相類似的回憶,點點滴滴都是珍貴的回憶!您寫得真好!
請參看我上個月PO的一篇:
http://blog.pixnet.net/Applegarden/post/15497739
2008-04-28 17:26:35
國琳
嘉玲姐:

寫的真好,我又再看了一次,回味無窮.

國琳
2008-08-06 14:31:50
梁惠國
我以前住38號一直到村子拆掉才搬到桃園陸光四村 很懷念小時候村子的中種種
2011-01-10 02:20:29
嘉玲姐
我家是24號
2011-01-11 09:36:42
趙建爍
我家是34號。我是41年次。
我不記得24號有您這個人,您是否可告知令尊大人的大名,或許會喚起我的記憶。
2011-02-20 17:17:43
彭曼齡
終於在網站上看到光華新村的訊息,非常激動. 我是十二號彭家二女兒. 妳可是馬家大姊姊?
2012-03-13 04:54:1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