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1-16 00:05:40| 人氣39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灌頂之弟子之可授與否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灌頂之弟子之可授與否

次言弟子之可授與否?須以下十種法驗之。經云:傳法人,當

      善識根緣,方免獲罪。若所傳非器,有玷法門,則受者無罪,而授

      者獲愆也。

       
      一、信心堅固:具大乘信心,好樂深法,渴仰三寶,奉教不違,菩

            提心堅固不退,無見異思遷之習。


      二、種性清淨:若微賤出身,性習弊惡,使流通大法,則生他人輕

            慢,若但結緣,則非所病。


      三、智性深利:無邊佛法非劣慧所堪,故須大器量人乃可說之。無

            麤惡語,善解法事,心不散亂。


      四、遠離慳吝:必須財法俱捨,無貪愛心,常樂寂靜,不戀繁華。


      五、無諸殘疾:六根猛利,人見之,不生毀辱,而起信仰,悉地亦

            易成也。

      

      六、端正年富:相好威嚴,無長短肥瘦之嫌,通體圓滿無缺,精力

            強壯,能荷大法。

 

      七、精進無憍:難行難忍之事俱能行能忍,無瞋恨心,言語柔和,

            無處眾畏,亦無我慢自矜之習。

 

      八、持戒無偽:少欲知足,有慚愧心,非從外道,為盜法而來,誠
      
            實無虛,正直無偏,亦無詐佞之容。

 

      九、大悲深重:內有德行,外利眾生,忍辱慈祥,願力高大。

 

      十、具正知見:惡見諂曲,撥無因果,或先習邪法,餘習難改,皆

            非其器。
    

              弟子是否能接受阿闍梨灌頂,有十種法門可考驗之。倘能經此十種

       法驗之,方堪受阿闍梨灌頂紹法王子之位,否則接受阿闍梨灌之後,胡

       作妄為有辱法門,師父有罪,徒弟無罪 ( 其實雙方皆獲罪愆也 ) 。故經

       云:「傳法人,當善識根緣,方免獲罪。若所傳非器,有玷法門,則受
     
       者無罪,而授者獲罪愆也。」


              當堪受阿闍梨灌頂者,需經十種法驗之:一、信心堅固、二、種性

       清淨、三、智性深利、四、遠離慳吝、五、無諸殘疾、六、端正年富、

       七、精進無憍、八、持戒無偽、九、大悲深重、十、具正知見。


              一、信心堅固:信心堅固者必「具大乘信心,好樂深法,渴仰三寶

       ,奉教不違,菩提心,堅固不退,無見異思遷之習。」這一點能通過者

       ,幾乎寥寥無幾,第一關既無法通過,又怎堪受阿闍梨位之灌頂乎?!
     

              為何「信心堅固,具大乘心,好樂深法」,吾等未必能做到?蓋因

       有時傳金剛界三級灌頂時,汝等視為畏途,拿到法本全身顫慄;或公開

       傳法,如地藏法、觀音法、彌陀法等,雖已很精簡,少數人仍認為複雜

       ,甚至不想學習,如此怎能算是好樂深法?對大法沒有追求心,對於極

       深秘之法也不能生起稀有難得之想,既無「渴仰三寶」之心,於「奉教

       不違」更不易做到。為師者若要求弟子修法好好觀想,吾等尚嫌麻煩複

       雜,需知奉教不違即使環境再艱難,也一定要突破堅苦熬過。可見「奉

       教不違」力行之不易。「菩提心堅固不退」、「無見異思遷之習」困難

       尤甚。攀緣心凡夫皆有,如要磨去某人習氣,為師者刻意不理他,或在

       眾人面前故意說他幾句,他心裏就不平衡了;或者修法時,修此法想另

       外之法,修此尊法想另外一尊,或得到此法之灌頂,又想灌另一尊法求

       其功德等等。到最後這個法修一點,那個法也懂一些,大限來臨時不知

       那一尊佛菩薩來接引?諸佛菩薩皆很慈悲且客氣的。阿彌陀佛說:大日

       如來你去接引吧!大日如來說:觀世音菩薩你去吧!觀世音菩薩說:地
     
       藏王菩薩你去接引吧!在佛菩薩推來推去中,或許你己經一命嗚呼哀哉

       了(一笑!)。這雖是一則笑話,但也給吾等很深的啟示:「一定要專

       精一法,恪守原則。」為了去除陋習,有時必需接受不同的磨練與考驗

       。部份人無法接受任何刺激或考驗,時而會想:師父是否對我有偏見?

       因之產生許多邪見,對修法也失去信心,原本對修法很精進,就此「放

       手」,甚至道場也不來了,到最後學佛也拋諸腦後了。攀緣心重者見一

       法就修一法,無有定性,凡此種種皆屬見異思遷之行徑。可知「信心堅

       固」之不易。是故密宗「四皈依」之第一要「皈依上師」,即是要汝深

       信你的上師,把身、口、意皆交給你的上師。一個人能將自己惡習去除

       ,才能漸漸堅固信心。信心堅固與否與修行是否能得佛法之精要有相當

       大的關連。如能得到佛法之精要,信心會越來越具足,故「堅固信心」

       這一點很重要。


              身為一位阿闍梨者必需具有韌性,能經得起種種考驗與磨練,環境

       無論如何艱苦折磨,皆要能心誠意正,吃苦耐勞,堅忍熬過。既是為了

       宏揚大法,救拔一切眾生出離苦海,就應如大牛或大象一般,載荷負重

       能為一切眾生做牛做馬。倘若目前的修行皆無法接受環境種種的考驗與

       打擊,往後又如何能擔負重責大任呢?故而第一之「信心堅固」必須認

       識,所以說「具大乘信心,好樂深法,渴仰三寶,奉教不違,菩提心堅

       固不退,無見異思遷之習性。」非常重要。


              二、種性清淨:「若微賤出身,性習弊惡,使流通大法,則生他人

       輕慢。若但結緣,則非所病。」此種性清淨並非涉及貧賤出生,抑是富

       貴人家出生?指的是與生俱來之習性必具清淨,能對佛法生大恭敬之心

       種,不是為了某慾望而去修行。有謂:「希能灌頂阿闍梨後,能名利雙

       收,神通廣大。」此種人學密之動機並不純正,這叫做「種性不清淨」

       。如果將大法託付予這種人,其後果將不堪設想。愛與人炫耀者對佛法

       易產生輕慢心,或不珍惜密法隨意傳法予人,對法不尊重。輕慢隨便之

       人對法不會用心學習,法本的奧妙與弦外之音更無法體會,所瞭解的佛

       法亦只是膚淺的。如此傳承下去就會一代不如一代,到最後連一絲法味

       也沒了。本是可以了生脫死之大法,結果只是徒具形式文字之法本而已

       ,有何意義?故種性清淨與否,對傳法與受法有密切之關係。攀緣心重

       、信心不具足者易見異思遷,且高低起伏大者,亦不適宜託付大法;蓋

       因其需要時則當寶貝,不需要時就當垃圾。佛法並非如此,乃需以平常

       心視之,必是心性穩定,種性清淨,能刻苦耐勞,無弊惡習性,方能令

       之傳佈大法而毫無誤失!


              上師赴日留學時,對日本人護持密法之嚴,非人不傳之舉甚感慨。此

       法雖是由我唐朝傳入,但是若有人向其請示密法或佛法時,他絕不會隨意

       輕言;譬如你請問他說:我們的祖師是誰?他會說:你去請問師父吧!或

       問:密法傳至我們這一代是第幾代?他也會說:你去向師父請教?連這種

       問題,他也不會隨意而說。由此例子,可知日本人對密法守護的嚴謹與尊

       重。日本土地雖小其文化趨向精密,產品也很精緻,在佛法方面亦如,對

       於密法的護持非常重視,甚至一個名稱、咒語、手印,也不輕易傳授。反

       觀我台灣學密者,對法的不夠重視,汝之祖師為何人?今傳承至第幾代?

       皆可輕易與人談說;由一些小細節,即知此人對密法的守護程度如何?若

       能對密法越守護越嚴密,則對佛法就會愈加恭敬,而愈不會輕易傳出。因

       此「種性清淨」與否,對密法的流通影響甚大不可不慎。
   

              三、智性深利:「無邊佛法,非劣慧所堪,故需大器量人,乃可說之

       。無麤惡語,善解法事,心不散亂。」釋迦牟尼佛所說之法,無非是對治

       我們的心,我們所修的種種密法,亦是一種方便法門,用來引導我們契入

       自性,開展吾人自心秘密莊嚴國土。佛陀為了拔渡眾生離苦,遂開了許多

       法門,乃至演變至後代有各宗各派。在真言宗而言,亦分三流六派等許多

       流派。每位祖師之所以開宗立派,皆有其獨特之見地與修證,遂自成一派

       。如天台宗、華嚴宗、淨土宗、法相宗、禪宗、密宗等之成為一宗一派,

       乃各祖師之獨到見地。然無論如何,其目的皆是在於引導我們匯入自性,

       開展自性菩提。所謂「萬法不離心」,若把這些法門收攝即「歸一」,倘

       放射出去即「森羅萬相」。
              對一位初學者,剛開始學佛時,由於個人的因緣、根器不同,會產生

       種種邪見,或偏執於某一方,無法體悟大法。後學常會覺得要能如祖師大

       德之開悟,對佛法能瞭如指掌,隨心所欲皆可契入諸佛海會境界,似乎很

       困難。若非智性深利,大器量人,很難舉一反三深入佛智;此乃因佛法有

       一原則:「法法無非皆要人往心上探求」,若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才易

       於契入佛海。然反觀我輩修行,往往執於表相不能向內自求。譬加六器的

       排法、壇儀的擺設、手印的結法、咒語的唸誦等種種皆是屬於事相方面。

       所以大家常常執於此事相上而無法觸類旁通。為何早晚課排六器之第一項

       「閼伽」內置水,其他花鬘、塗香,皆不加水呢?而塗香又代表什麼意義

       ?凡此種種皆是事相與教相的問題。事相乃儀軌、壇儀方面;教相屬理趣
 
       、教義。由此事相、教相兩者可以引導我們契入自性,如果只是偏執於有

       形的事相上則無法契入。如果是大根器之人則以心為主,會思及何以每件

       事情與我們自性相呼應,而能探究其甚深密義何在?並不只是在於排放六

       器之事相問題而已,也不是排完就算了;或許有一天有人會請教:你天天

       排六器,究竟其意義在那裏?在此方用菊花瓣,在日本則用蔤葉,蔤葉是
      
       青色代表青蓮花,閼伽是香水代表一種很清淨的水,內置有一朵青色蓮花

       ,此表示在蓮花池裏開展一朵清淨的蓮花,意表吾人自心上有一清淨蓮花

       性海。塗香以花瓣來代替,花瓣有香氣,而塗香抹身表戒德心香、五分法

       身香之義。由此了解其含義,供養時才能深知其義安在?方不致於變成無

       心供佛。因此一點一滴所要學習的地方很多,無法一一列舉。若非根器具

       足者,則對此無法一一受持。


              有些人會偏向於口訣上的追求,以為追求甚深口訣才易於獲得覺受與

       感應。其實應該明白,追求口訣之心亦是一種狂妄之心,猶如一匹狂奔的

       野馬不安於現狀無法停息下來,最後就會心衰力竭而亡。有些人終其一生

       在追求怪誕神奇的修持方法或追求更高深的修行方式,無法安於現狀之修

       行,結果弄到最後一事無成。由此分析綜觀而知,方法再好、口訣再好對

       吾人而言並無兩樣。如果你現在感冒不能進補,所以再如何好的東西,對

       你而言亦皆是毒藥。唯有好好安於現狀,將你目前得力的修持方法循序漸

       進才能疾速成就。


              「智性深利」對吾人修行而言,有決定性的影響。有些人天生執著少

       、妄念少,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得悟法海。有些人則剛開始雖無法做

       得很好,但如能好好認真修行往內心追求,就如一面鏡子時常擦拭,終有

       一日鏡子亦會變得明亮潔淨,而變成根器具足,種性具足之人。所以無論

       是大根器人或不是大根器人皆不要灰心,最重要一點,就是在追求佛法時

       ,應思吾人是否與自性相應;若不能與自性相應則必須探究,吾人是否不

       了解此中深義或是在那方面有做錯等等,自省自問其理何在?所以當你在

       追求另外一種方法時,應自問是否把目前的修行方法修好。若未修好,又

       去追求另一種方法,就會像一匹狂奔之馬,終有一日會心力衰竭而亡。      


              四、遠離慳吝:「必須財法俱捨,無貪愛心,常樂寂靜,不戀繁華。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師常思:「吾人自己本身是否六根清淨?」吾人修

       行主要為了去除諸多無明煩惱,故希望在學佛之後,煩惱越來越少,確實

       能與內心相呼應。何以故?因煩惱越來越少時,表示貪愛執著越來越少,

       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當你所執、所貪越來越少時,表示此時你越能冷靜,

       越是冷靜,頭腦就越清晰,不再被貪愛的念頭左右你的思想與判斷。漸漸

       地你就會發覺頭腦清明,越有智慧,六根清淨,遠離一切貪愛,能常住寂

       靜,再也不會愛慕繁華的世界,身心漸得輕安。      


              師常秉持一個原則:遇事時則自我檢討,也常修此心,財法本來就須

       捨去。師以前修行或道場剛成立時,一切一切皆很艱難,但由於秉持佛法

       的理念--財法俱捨,無貪愛心。因此一切道務皆很順利進行,遇事時也

       常獲得許多的護持,凡此諸事皆給予吾人內心的一種考驗。誠如修聖如意

       輪的法,發給每個人聖如意輪觀世音菩薩的照片皆相同,當修行一段時日

       後,每個人所供養的聖相就會有所差別;因相由心轉,由於內心最誠敬的

       供養,亦必現於外相上。所以我們所供養的佛像亦如,乃至對於佛法僧亦

       如。少一個我或多一個我,在整個佛法眾生之利益而言,只不過是團體中

       之一個代表而已。因我心從未思及此道場一切是我所有,若我有此想法時

       ,對我可能會有很大的利害得失關係。


              又如世間財物或環境的順逆方面,我會回想以前至今之種種體驗:財

       物多了,我本身也沒有多好;財物少了,我也沒有不好,仍如是平順渡日

       。山上山下道場法務仍然運轉不變,無論如何,沒有多也沒有少,站在佛

       法立場而言,唯有盡力去做,做到最後如果因緣不行時,那也隨緣而心安

       了。只要行得正,做得正,當各人業力現前或遇逆緣時,自有龍天護法的

       擁護。所以我認為該來的總會來,不該來的則不會來,唯有常保一顆清淨

       心,能做的儘量去做;屬於我的自然不會失去,不屬於我的,再如何強求

       也是沒用。錢財方面在佛法上有需要時,就儘可能去支用,所以對道場的   

       建設種種我絕不會吝嗇。錢財乃身外之物就像海浪一樣湧來湧去,需要時

       就去調配,所以我對身外之物能看得破。
      

              在修行的過程中,或許會有波折,或許會有困難,但因我們的行為態

       度正確,沒有希求神奇怪誕之感應,自有龍天護法的護持。所以必須堅持

       一個理念:內心常保清淨,儘可能依佛法而行, ( 此乃智慧行,非愚痴行

       。 ) 無形之中自有環境因緣的配合,諸多煩惱困擾之事情亦得以解決。所

       以「財法俱捨」即是在財、法上都得捨掉,沒有貪愛之心,常樂寂靜,也

       不戀慕繁華之意。並能時常思維:世間上有許多事情在考驗我們、磨練我

       們。試想自己對人我、法執、我見、我愛能勘破多少?而非遇事時,任由

       它去不予理會,反而宜應隨順因緣盡力去做,內心常保持冷靜,以智慧去

       判斷處理,對得失成敗也要能看得破。或許成功時內心會覺得些許安慰,

       不成功時也不會覺得難過。誠如以前道場的環境與現在相去很多,縱使環

       境再怎麼變化,吾心也不會受其影響,依然能安然面對安然渡過。所以一

       個修行者必須「財法俱捨」,不追求口訣,不追求神通,這也是非常重要
      
       的理念。


              五、無諸殘疾:「六根猛利,人見之,不生毀辱,而起信仰,悉地亦

       易成也。」就真言宗而言,對諸殘疾者是不准給予學習密法的,必須六根

       猛利根器具足者方允許;在顯教一般也是不准殘廢、有疾病者出家。蓋因

       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是代表人天師,故須六根猛利,無諸殘

       疾,人見人喜,如此自然無形之中會令人產生敬愛而起信仰,也不會生毀

       謗侮辱,如此之人悉地亦易於成就。譬如有些法師容貌相好莊嚴亦有智慧

       ;有些法師則長得較怪異特殊或修頭陀行;有些法師則較有福報相,望之

       令人生敬仰,音聲亦很動聽悅耳,不會讓人起毀謗;如此之人傳佈佛法,

       宏揚密法,能獲得大眾之心。由此可見「無諸殘疾」亦是很重要。另深密

       義乃指諸法根器具足,無諸殘缺之義。      


              六、端正年富:「相好威嚴,無長短肥瘦之嫌。通體圓滿無缺,精力

       強壯,能荷大法。」一位大阿闍梨其相貌圓滿莊嚴,坐在法座上弘揚密法

       看起來很有威嚴,讓人有一種信服、歸屬之感。因此端正年富,相好威嚴

       ,通體圓滿無缺,精力強壯能荷擔大法而不倦者。能擔當大任可使佛法淵      

       源流傳而不絕。


              七、精進無憍:「難行難忍之事,俱能行能忍,無瞋恨心,言語柔和

       ,處眾無畏,亦無我慢自矜之習。」


              今日之修行者多無法自我要求,何況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呢?在修

       行道上需堅苦卓絕,猶如一匹駱駝行在沙漠中樸樸風塵,忍辱負重,終至

       尋得沙漠甘泉。吾人修行要破除最後一關之人我身見、法執尤為困難,蓋

       因吾人所做所為大多皆有違佛意,而此所執又是我們最喜愛者--我見、

       我愛、我慢等,一時之間要將它剷除實不容易。
              在宗教上,尤其是密宗,有時為了消除弟子無始劫來的無量習氣,身

       為上師者有時不得不採用荊棘手段以磨練弟子。譬如密勒巴尊者,其師馬

       爾巴為欲除其業障令他蓋房子,當房子將蓋好時,又命其拆掉,拆了又蓋

       ,蓋了又拆,如此重複又重複共九次之多。若是常人絕對無法承擔,體力

       、毅力上也無法負荷,倘非具足信心根器者,亦無難行難忍之毅力,或許

       會對上師產生種種邪見,甚至會因此生起排斥心而離開教門不再學佛呢 !

       是以學佛行人若不經種種磨練與考驗,將身心所有不良習氣完全去除:沒

       有瞋恨心,沒有貢高我慢心,言語柔和,可以處眾無畏,亦無我慢自矜之

       習氣。要達此根器者方能託付大法。      


              吾人須常檢討自己、考察自己,是否有缺失?有如下幾點可參考:(

       一)對法是否具信心,乃至對上師的信心是否具足?(二)俱生我執及無

       明根本煩惱去除多少?對法和上師若能深具信心,當你遇到修行上的困難

       或遇最後關頭時,上師所傳授之法即可根除吾人習氣與困境。由於根器具

       足,自可突破一切困難,將來才有能力荷擔大法,上師也才會賦予重任。

       如果是瞋心重者,易生人我法執,無法心胸開闊,慈悲心發不出來,談什

       麼普渡眾生,只圖個人之利益罷了!(三)必需言語柔和,處眾無畏,亦

       無我慢自矜之習。如果貢高我慢心重、瞋恨心重、我執身見又重,自然語

       氣不能柔和而顯粗暴,令他人聞之易生惱怒,進而反遭無邊罪愆,由此可

       知不可不慎也。


              一個標準的修行人宜應自我要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如此對一切人

       才能和顏悅色,言語柔軟,且能善加引導他人學佛,才不致產生偏見、邪

       見。若修行者沒有瞋恨心、沒有貢高我慢心能與眾和諧相處,能謙卑低下

       亦不會顯異惑眾,對一切事情能安然處之而不生驚恐,即能任運自然處之

       泰然,令人人望而安然。


              八、持戒無偽:「少欲知足,有慚愧心,非從外道為盜法而來,誠實

       無虛,正直無偏,亦無詐佞之容。」


              有些人學法有興趣,但貢高我慢心重,雖一面學法,一面卻無法把我

       慢心放下。所以在學法時,雖學很多法,但對上師、道場不能生起殷重心

       、恭敬心,如此之人是無有用處的,縱使修法也不得法要。蓋因其心已被

       貢高我慢心所矇蔽了,聽法時已預存了自己的看法,不能放下我執,陶醉

       在自己的思緒裏,無法了解法的甚深含義,這也是一種毛病。因此在修行

       道上,心要純正,光明磊落,持戒無偽,有慚愧心,為求法而來,不是為

       稀奇古怪求得神通境界而來,也不是為了解決事情而來,乃純粹是往內心

       追求而來的。既然如此,修行學法必具恭敬心,沒有恭敬心就會被貢高我

       慢心所掩蓋,上妙之法根本無法聽進耳朵裏。金剛兄弟中,多數對上師的

       教法與口訣無法深受,其因就在於對上師的恭敬心不足,我慢心仍未去除

       。所以在修行時不要以凡夫俗子之心去衡量事情,修行時就專心地修行,

       學法時就專心地學法,當下就以清淨心供養上師,供養十方一切諸佛,供

       養一切本尊。所以上師所講的每一句話,每一口訣,應視為無上珍寶,宜

       以歡喜心、穩重心、稀有難得之心好好護持。你們來道場修行,就記住這

       些話,好自珍惜,其餘的俗事都不要帶進道場來,這才是正確的觀念,這

       也就是戒律。今所云「持戒無偽」,並非是五戒、十戒、菩薩戒,乃是言

       「心」之戒律。一個修行人的心戒--少欲知足,具足慚愧心,誠實不虛

       ,正直不偏,亦無有詐佞之容,亦非為盜法而來,這才是最重要的戒律。      


              九、大悲深重:「內有德行,外利眾生,忍辱慈祥,願力高大。」如

       前所云「貢高我慢心」重者,當學法後認為一切法都學會了,就自己當上

       師招收徒眾,滿足個人的慾望與我慢心,這種人就不是屬於大悲深重為主

       的,這也是身為上師者考察衡量徒弟極為重要的條件。


              具備有第七要件「精進無憍」,能夠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無瞋恨心

       ,言語柔和,處眾無畏,亦無我慢自矜之習氣。其次再視其是否具足根器

       ,然後再看他是否有大悲心。檢查試驗一位修行人,必需具備以上之條件

       。如果在佛法上真有體受,自然就會流露出大悲願力之心,由於你依佛法

       而修持,自己體受佛法之法益後,也必會想將佛法之益處,分與大家共享

       ,此時你自然就會發大悲願心普渡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而修學

       大乘佛法。


              十、具正知見:「惡見諂曲,撥無因果,或先習邪法,餘習難改,皆

       非其器。或有人先學外道法或邪法,其修行之餘習難改,一時要改修正確

       方法並非易事。蓋因正確的觀念非常重要,事相上雖重要,但需以教義之

       理趣為基礎,而觀想乃以事相作為引導來開展自心本具之德性。如果吾人

       今日在此修什麼法都不知曉,試問修到最後會產生什麼現象呢?即使產生

       些稀奇古怪的現象又能代表什麼?倘使發覺自己所學密法坐下來修時才有

       ,離開了蒲團就沒有了,若是如此那就毫無意義可言矣。

      
              在前陣子有一貫道者來皈依,皈依後更增其許多神通力;有些則假藉

       宗教名義支生許多邪法。外道有些邪教亦有神通力,唯因其所受之教義不

       很正確致生邪見,而且又沒有機會接受正統的上師指導,所以親近正統的

       上師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或許以前學習過外道法積習難改,自我成見很深

       ,對佛法有不正確的觀念;即使未學過外道法,但因受世俗之觀念影響很

       深不易改正過來,往往會以世間法來衡量佛法致生邪見,於是懷疑、毀謗

       之心隨著接踵而來,對自己本身也會斷了學習佛法的慧命。如果能親近善

       知識或金剛兄弟或親近上師,漸漸對教理有研究再依儀軌修持,本身又能

       把教理修證出來,相輔相成,當可疾速契入,亦可把往昔的陋習去除。然

       而有些人學法後,自己關起門來盲修瞎練,對於真言宗的教理亦不研究,

       修至最後就把以前舊有的思想、世俗的觀念用來衡量真言密教,如此自然

       無法契入亦無法真正有所修證。所以具正知見是極為重要的。具正知見的

       人不會對正法產生惡見諂曲,亦不會撥無因果,是故如此之人方堪成大器

       。
              由於以上十種法驗對佛弟子相當重要,傳法人亦應善識根緣方免獲罪

       愆。一、信心堅固、二、種性清淨、三、智性深利、四、遠離慳吝、五、

       無諸殘疾、六、端正年富、七、精進無憍、八、持戒無偽、九、大悲深重

       、十、具正知見。具足此十種條件者方足以接受傳法灌頂受阿闍梨位。希

       望大家有機會把這十種法驗記起來,或把它書寫成大字掛於牆上當做座右

       銘;這也是修法的指南,實是我們應努力的方針和指標,也希望眾等往後

       的修行依此而行。

台長: 期指贏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