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親會除了傳達學校行事,讓家長了解老師班級經營理念之外,著墨最多,最關鍵的,是強調閱讀的重要性。
在這個充滿聲光刺激,難以靜心的大環境中談閱讀,有時覺得自己像那隻不自量力的螳螂。即使是如此,只要站在教學崗位上一天,還是會堅持帶著孩子走入沉靜深邃的閱讀世界。
閱讀,大部分指的是書,又不限於書。也能說是用心的感受,面對令人感動與喜愛的種種,用心去體會,不再只是浮光掠影。閱讀與其說是看,毋寧說是一種認真的態度,深刻的理解。
...
想起楊照在《烈焰,閱讀札記I》中寫著:
在人類的文明歷史產物中,最接近永恆,不斷與永恆抗衡逗弄的,毫無疑問,一定是書。單一的、具體的書,和其他的東西一樣容易毀壞、容易消失,可是奇怪的,具體的書毀壞消失了,書所承載的內容,卻可以完完整整,不受物理性的限制,繼續傳留下去。
書籍本身無法抗拒時間趨近永恆,然而書的內容卻可以。只要時間存在,而且人類存在,不管物質生活如何變化,不管書的形式如何改變,許多經典書籍的內容就繼續存在。
這是為什麼閱讀經典的另一項理由,我們藉由閱讀摩娑原本無形無色的時間,感受超越時間的一點逗弄靈光,在靈光中踫觸永恆。
...
閱讀是一種源自於書籍,卻不限於書籍的人類美好行為。
我們閱讀書籍,然而我們也閱讀繪畫、閱讀雕刻、閱讀音樂,還有,閱讀人。
當我們「讀一個人」,意味著不只是看看他,認識他,而是要深入理解與他相關的種種。什麼時候,我們會不只看看一個人,點點頭跟他打個招呼,卻會想要「讀一讀」他呢?顯然,第一,我們從芸芸眾生中挑出這個人,對他產生了最高度的興趣;第二,我們覺得這個人跟我們的生命,有種特殊親近的連結。
需要用心時,我們就「閱讀」;希望有些什麼知識或經驗,可以觸動我們的靈魂時,我們就「閱讀」。從閱讀書籍來的態度教我們,要放慢速度,同時放開感官的敏銳接收範圍,我們才有辦法專注地對待格外重要的事物,進入自己,變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唯有啟動了所有的感官感受,尊重地先願意視書籍為一個獨立且豐美的世界,讓文字紀錄的意義隨時幻化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而且投注以悲欣痛喜,依照書的訊息調整我的世界關照與生命理解,我們才真正「閱讀」了一本書。
「閱讀」是動員生命感受與外物誠摯對應的訓練,過去因為書籍在文明傳承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藉由對書籍的謹慎態度,最容易自然學到「閱讀」。現在的人,書讀得愈來愈少,損失的,不是書中承載的那些訊息內容,毋寧是本來可以從和書的互動中養成的「閱讀」習慣和能力。
如何有一天,生命中再也沒有可以引發我們「閱讀」衝動的人,或者,對於再有趣再親近的人,我們都失去了「閱讀」他們的本事,那麼,活著,是不是少了愈多靈魂悸動的快樂?
...
「藉由閱讀摩娑原本無形無色的時間,感受超越時間的一點逗弄靈光,在靈光中踫觸永恆。」這是閱讀的深度喜悅。「依照書的訊息調整我的世界關照與生命理解,我們才真正閱讀了一本書。」因為書,看世界的眼光變得不一樣,多了同情與寬諒。「閱讀是動員生命感受與外物誠摯對應的訓練。」生命感受與外物或是與人誠摯對應的當下,是無上的幸福。
閱讀書,感受大自然;閱讀人,珍惜真摯的情誼。靈魂悸動的快樂,盡在於斯。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