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金球金融中心紐約華爾街的經濟專業報紙《華爾街日報》,單就與中國財經相關的分析文章,收集成《投資中國》(財訊,2005)就比許多類似專著還有見識。
中國經濟還沒偉大到讓《華爾街日報》專注「投資中國」,《投資中國》是收集自香港《亞洲華爾街日報》的文章。
別小看香港,一個中國工商銀行六千億台幣的IPO就讓香港擠下紐約、倫敦、東京等,成為全球最大的股市集資中心。
外行人搶破頭,小心別成了住套房的白老鼠,《投資中國》第一單元就在談中國銀行的改革開放,它說:
「根据加入世貿協議,中國銀行在2007年將全面向外資開放…較小的(地方)銀行通常比(國有)大型銀行(雖已打消掉上千億美元的壞帳)的帳面要乾淨,並且用較少的投資就可獲更大的控制權,這對國際銀行具有吸引力…對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的投資則比較棘手。對其中任何一家銀行十億美元的投資可能只會得到不到5%的股份,並且對風險管理幾乎毫無控制權。」(p.25)
散戶與國際銀行的關注點不同,散戶只想賺點股價升值,而國際銀行是想藉控制一家銀行打開在中國的銀行市場。
書中認為:「郵政儲匯局網點還可能會成為外資零售銀行或是信用卡發行公司投資的目標,雖然這可能還要等上若干年的時間…之前也曾有改革計劃被提出,但遭到了一些官員的反對,他們極力想保住對郵政系統這一穩定收入來源的控制。其他亞洲國家也面臨類似問題。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提出私有化郵政系統…結果屢遭反對黨阻擾。」(p.37)
主要是自民黨內的地方保守派議員在阻擾,小泉透過解散國會重選手段,解決了此一阻擾。
若比較中日韓台的金融改革,中國的改革開放之力度及自主性算是最強,這對社會主義國家而言更屬不易,南韓是在金融危機下被IMF所迫才改革的,日本的金改與其泡沫經濟一樣、虛耗了十幾年,而台灣的金改正爆發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的貪腐弊案。
太美化中國大陸了吧!中國金融的黑洞還有多大多深不為外人知?
就像書中<熱點3,風塵僕僕油源><熱點4,數位產業商機無限>和<單元3,投資中國股市>,都是有致命吸力的黑洞,其中不知有多少內幕尚不為人知。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