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7-19 16:01:38| 人氣7,492|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細讀】黃庭堅〈寄黃幾復〉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黃庭堅〈寄黃幾復〉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煙滕。





宋詩
前言:宋詩與唐詩
1、讓我們先聆聽一下柏拉圖的意見,他說:「詩人從來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但總以為自己知」。正因為如此,柏拉圖將詩人趕出理想國。詩人是危險的存在,當他們被神靈附體,接著便要說出顛三倒四、難以理解的話;然而這些話語又那麼迷人,充滿各種誘惑,讓世人陶醉迷戀,終至難以自拔……。柏拉圖認為,理想的國度該由理性來建造,這樣的地方當然容不下詩人的存在。
2、柏拉圖說的更是,人有某些時候、某些狀態,是連自己都無法掌握的,那是「詩」,與理性的「哲學」相對立。哲學教會一個人思考,詩則讓我們喪失心神。面對人生,哲學才能提供穩定的力量,而詩,則必須被驅逐到理性的安全範圍之外。這是著名的「詩與哲學之爭」,從柏拉圖開始,詩就被賦予了一種神秘難解、躁動不安的想像,它時常逸出這個世界,有讓人發狂的曖昧力量。
3、因此,宋詩強調的一連串面向:諸如理性反省、才學積累、講究詩法等等,無一不與「詩」的本質相抵觸。宋朝的詩人們是那麼地理智,他們關心的是哲學問題,應該加入柏拉圖的理想國,實在不應該來寫詩。然而,「詩」在中國的地位又有所不同,非柏拉圖所能完全理解。讓我們再來聆聽《毛詩‧大序》的教導:「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什麼是「志」?也許可以簡單地從兩方面來理解:從內在說來是一種道德情操,從外在說來則是一種理想與抱負——且在中國的語境裡,應更好地被理解為「政治上的理想與抱負」。因此在中國,每個詩人幾乎都進入了政治,而詩,也總被以政治的角度做出理解與交流。
4、對於中國來說,「詩」一開始便不是迷狂的,它無疑涉及了更多的歷史、政治、社會與風教。即使來自道家講求超越的美學,也與人生整體息息相關,而與柏拉圖的意見不同。由此來看,宋詩又沒那麼格格不入了。與唐詩相同、甚至與所有的中國詩相同,它們都出於一群與政治緊密關連的士子文人,面對自己的出處進退、窮達得失,發出哀惋與讚嘆。
5、然而,唐宋詩之別又如此顯而易見,也許兩者最大的差別來自風格、而並非本質。宋詩當然有別於唐詩,然而兩者相較於柏拉圖來說,又明顯是同根而生。中國「詩」與西方「抒情詩」的概念,也許無法直接比較;然而唐詩與宋詩的差別,以黃庭堅〈寄黃幾復〉這首詩為例,可以得到很好的說明。
文本分析
1、開頭我們便遇到了一種思索與阻絕,「思索」是宋詩的普遍風格,而「阻絕」則形成了這首詩的基調。
2、「我居北海君南海」,是極為平常的開始。《紅樓夢》第五十回,眾人組起了詩社,即景聯句時不識字的鳳姐起了第一句:「一夜北風緊」,眾人聽了,相視笑道:「這正是會作詩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與後人」。好的詩的開頭應該如口語般平易近人,如此接下來的句子才容易轉入正題、表達出色。這種平易近人的開始在樂府詩裡有大量的例子,「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每句都像是信手拈來一般,脫口而出便成為了詩。好的詩作開頭第一句往往是眼前所見,突然地情緒鼓蕩,便「興」起了寫詩的念頭,接著便一句一句吟哦了出來。「我居北海君南海」,有一種自然、有一種漂亮,然而在看似簡易的外表下,作者引用了《左傳》的典故,這是一個極佳的示範,亦即:如何將生硬的典故,化為不著痕跡的開始,「自然」地展現「學識」——而這一組幾近矛盾的詩法,即被黃庭堅同時強調著。
3、開頭看似平常,卻也隱藏著深刻的技巧,立刻又再接出了不同凡響的第二句:「寄雁傳書謝不能」。「寄雁傳書」再次引用了《漢書》的典故,帶我們重回傳統,連帶地想起那諸多以此為意象的詩句:「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萬里衡陽雁,今年又北歸」等等;然而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此強烈展現出宋詩的理智風格:詩人請求大雁幫他傳遞書信,卻被拒絕了。這是不曾出現過的表達,雁鳥不曾拒絕過詩人,又或者說,在所有的詩句裡,詩人的情感「就是」那成群飛翔的雁鳥,「寄雁傳書」是一個意象,它寄託著此地對於遠方的思念。然而黃庭堅並不這樣使用,他把這個「意象」抽出,並對它進行了再次的思考,並得出一個新穎的結論:雁鳥拒絕了詩人的請求。我們明確地感受到這個「我」的存在,詩人與宇宙天地的自然意象並不融為一體——而這卻應該是詩這種文類所採取的基本隱喻方式;這種「我」與「自然」的強烈二分,便來自於雁鳥拒絕了這個可憐的詩人。
4、第二句寫的真是精彩。他以「寄雁傳書」帶領讀者進入一個長久的意象傳統,然而又翻新了這個意象,甚至翻新了詩這個文類的基本隱喻方式,讓「我」被「自然」拒絕,並在這樣的拒絕中,劃清界限,形成一種斷然的阻隔意味。這種似乎永遠無法跨越的、不被傾聽與接受的狀態,也便潛伏著成為了整首詩的基調。
5、開頭兩句便已經明顯地呈現了宋詩最大的特色:理智思考,那是連續使用兩個典故,並對「寄雁傳書」做出思索而得到拒絕結論,所造成的效果。然而接下來兩句,作者回到了唐詩的風格,描寫了一對美麗的意象:「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這大概是這首詩被傳頌最廣的兩個句子,正好證明了唐宋詩的風格差異,以及世人對於兩者永無休止的愛惡爭論。唐詩善寫意象,並且時常以「並置」的方式呈現意象。所謂「並置」,指的是並列幾個名詞,不講求句法的完整連接,也不在內容上作出解釋,讓這些意象各自染色、融合,成為一個獨立的、自由的世界,比如「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者是。黃庭堅在此再現了這種表達方式,在當時尚未能夠明辨唐宋詩之別的朋友之間、在文學史上仍對唐詩高度溢美的觀點之下,這兩句美麗的意象廣被傳頌幾乎是必然的。它從「春風」變成「夜雨」、從「一杯酒」的縱情歡樂到「十年燈」的孤苦飄零,也隱隱接續著「謝不能」所帶來的感傷惆悵意味。
6、接著開啟下半部的兩句詩,真正是別開生面、石破天驚:「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如果真要挑出代表宋詩風格的句子,那必定是這兩句,而不該是「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這兩句再次連續使用了兩個典故,前一句來自《史記》、後一句出自《左傳》。整首詩的一、二句連續使用典故;三、四句模仿唐詩風格不使用典故,也是極好的安排;五、六句再次連續使用典故;最後七、八句也不使用典故,因為已接近尾聲便於收束。典故的交叉使用、安排,也在形式上造成了一種節奏感。
7、「持家但有四立壁」,是在讚美黃幾復潔身自愛,品德高尚;「治病不蘄三折肱」,則是讚嘆黃幾復具有治國才能,是政治上不可多得的人才。這兩句扣緊主題,並且再一次例示了中國詩歌強烈的政治語境,雖然是私下寫給朋友的寄情之作,然而仍然關涉了整體的政治事業。無論從內容的上、下句看,還是從讀者的接受角度看,「道德」與「政事」、「修己」與「治人」,都是作為一個儒家知識份子的核心關懷。
8、有兩個美學上的形式值得注意:一是「持家但有四立壁」,大大違反了律詩的格律,律詩不僅要求不能「下三仄」,這個句子竟然「連五仄」;另外「治病不蘄三折肱」是整首詩最後一次使用典故,作者做出了變化,他引用了《左傳》「三折肱必成良醫」的句子,然而將意思反轉,亦即作者「反用」了這個典故。前者是在形式上以違反格律製造波瀾,後者則是在內容上以反用典故做出翻轉,而兩句位在整首詩的四分之三處,正是結構上必須「轉」的時刻,因此這兩句從各方面看來,都寫得非常精彩。此外,「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不以意象造詩,而以「意義」作為意象,它並非形象的、而是邏輯的,並非「並置」的、而是散文式的,並非眼前所興感、而是腦中所辯證……,這兩句「詩」嚴重地挑戰了柏拉圖的觀點,然而在中國的脈絡中,這當然是詩,因為它是「志之所之」,你喜不喜歡這種風格是個人的口味問題,而謂宋詩非詩,則顯然是將個人的趣味標準混淆成為普遍的規範了。
9、「治病不蘄三折肱」另外帶領我們回到一個更大的文學傳統中,即將「治病」與「治國」相關連的表達。傳統宇宙論將個人與天體並比,是以個人的命運與天上運行的群星密切相關;繼而這種宇宙論被運用到群體社會的建構上,個人與國家則在隱喻上成為一體。在方孝儒的〈指喻〉中,從鄭仲辨的「指病」,歸結到國家必須「防微杜漸、居安思危」,便是很好的例子;此處「治病不蘄三折肱」則重複了這種類比關係。
10、最後兩句「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煙藤」。以一個散文式的句子開始,明確點出「讀書」之意,且這書讀得堅定不移,直至「頭已白」的地步,則是以一個意象呈現出宋詩的基本關懷。然而這種長久的、綿延不斷的、獻身投入又似乎永無報償的情感,等到最後一句爆發了出來:隔溪猿哭瘴煙藤。那種從一開始第二句便被「拒絕」的心情,此時化為一個明確的意象——「隔溪」。那個「隔」字出現在最後一句第一個字,真是令人傷心,彷彿一種持續不斷的努力,最後都沒個了結的感覺。如果是盡皆成空也就死心了,不是,而是被「隔」在這一頭然後遙望著彼端,那種明明看的到、卻永遠到達不了的絕望感。
11、因此接出一個「哭」字,「猿哭」也是一個經典的意象程式,伴隨一種肝腸寸斷的哀痛感。最後結束於「瘴煙藤」這個意象,那個「瘴」字引起的毒害聯想、那個「煙」字帶來的無邊迷離、那個「藤」字背後的糾結纏繞,共同組成了一個蠻荒之境,無人可以抵達。那些在乎的人、關心的事、做過的努力,都被遠遠地拋棄在此,得不到回應。那是一片無止無盡的瘴氣,你辨別不清它的開始與結束,但就是一層薄似面紗、又厚如人生的煙霧,將你整個籠罩住。作者/詩人/「我」/讀者,都被拒絕了,「想得讀書頭已白」,一個用理智思索的世界,一份衿持的情感,在爆發的當下、卻沒有得到宣洩,復被稀釋、淡化……,成為一片瘴煙。

前言:宋詩與唐詩

1、讓我們先聆聽一下柏拉圖的意見,他說:「詩人從來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但總以為自己知」。正因為如此,柏拉圖將詩人趕出理想國。詩人是危險的存在,當他們被神靈附體,接著便要說出顛三倒四、難以理解的話;然而這些話語又那麼迷人,充滿各種誘惑,讓世人陶醉迷戀,終至難以自拔……。柏拉圖認為,理想的國度該由理性來建造,這樣的地方當然容不下詩人的存在。

2、柏拉圖說的更是,人有某些時候、某些狀態,是連自己都無法掌握的,那是「詩」,與理性的「哲學」相對立。哲學教會一個人思考,詩則讓我們喪失心神。面對人生,哲學才能提供穩定的力量,而詩,則必須被驅逐到理性的安全範圍之外。這是著名的「詩與哲學之爭」,從柏拉圖開始,詩就被賦予了一種神秘難解、躁動不安的想像,它時常逸出這個世界,有讓人發狂的曖昧力量。

3、因此,宋詩強調的一連串面向:諸如理性反省、才學積累、講究詩法等等,無一不與「詩」的本質相抵觸。宋朝的詩人們是那麼地理智,他們關心的是哲學問題,應該加入柏拉圖的理想國,實在不應該來寫詩。然而,「詩」在中國的地位又有所不同,非柏拉圖所能完全理解。讓我們再來聆聽《毛詩‧大序》的教導:「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什麼是「志」?也許可以簡單地從兩方面來理解:從內在說來是一種道德情操,從外在說來則是一種理想與抱負——且在中國的語境裡,應更好地被理解為「政治上的理想與抱負」。因此在中國,每個詩人幾乎都進入了政治,而詩,也總被以政治的角度做出理解與交流。

4、對於中國來說,「詩」一開始便不是迷狂的,它無疑涉及了更多的歷史、政治、社會與風教。即使來自道家講求超越的美學,也與人生整體息息相關,而與柏拉圖的意見不同。由此來看,宋詩又沒那麼格格不入了。與唐詩相同、甚至與所有的中國詩相同,它們都出於一群與政治緊密關連的士子文人,面對自己的出處進退、窮達得失,發出哀惋與讚嘆。

5、然而,唐宋詩之別又如此顯而易見,也許兩者最大的差別來自風格、而並非本質。宋詩當然有別於唐詩,然而兩者相較於柏拉圖來說,又明顯是同根而生。中國「詩」與西方「抒情詩」的概念,也許無法直接比較;然而唐詩與宋詩的差別,以黃庭堅〈寄黃幾復〉這首詩為例,可以得到很好的說明。


文本分析

1、開頭我們便遇到了一種思索與阻絕,「思索」是宋詩的普遍風格,而「阻絕」則形成了這首詩的基調。

2、「我居北海君南海」,是極為平常的開始。《紅樓夢》第五十回,眾人組起了詩社,即景聯句時不識字的鳳姐起了第一句:「一夜北風緊」,眾人聽了,相視笑道:「這正是會作詩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與後人」。好的詩的開頭應該如口語般平易近人,如此接下來的句子才容易轉入正題、表達出色。這種平易近人的開始在樂府詩裡有大量的例子,「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每句都像是信手拈來一般,脫口而出便成為了詩。好的詩作開頭第一句往往是眼前所見,突然地情緒鼓蕩,便「興」起了寫詩的念頭,接著便一句一句吟哦了出來。「我居北海君南海」,有一種自然、有一種漂亮,然而在看似簡易的外表下,作者引用了《左傳》的典故,這是一個極佳的示範,亦即:如何將生硬的典故,化為不著痕跡的開始,「自然」地展現「學識」——而這一組幾近矛盾的詩法,即被黃庭堅同時強調著。

3、開頭看似平常,卻也隱藏著深刻的技巧,立刻又再接出了不同凡響的第二句:「寄雁傳書謝不能」。「寄雁傳書」再次引用了《漢書》的典故,帶我們重回傳統,連帶地想起那諸多以此為意象的詩句:「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萬里衡陽雁,今年又北歸」等等;然而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此強烈展現出宋詩的理智風格:詩人請求大雁幫他傳遞書信,卻被拒絕了。這是不曾出現過的表達,雁鳥不曾拒絕過詩人,又或者說,在所有的詩句裡,詩人的情感「就是」那成群飛翔的雁鳥,「寄雁傳書」是一個意象,它寄託著此地對於遠方的思念。然而黃庭堅並不這樣使用,他把這個「意象」抽出,並對它進行了再次的思考,並得出一個新穎的結論:雁鳥拒絕了詩人的請求。我們明確地感受到這個「我」的存在,詩人與宇宙天地的自然意象並不融為一體——而這卻應該是詩這種文類所採取的基本隱喻方式;這種「我」與「自然」的強烈二分,便來自於雁鳥拒絕了這個可憐的詩人。

4、第二句寫的真是精彩。他以「寄雁傳書」帶領讀者進入一個長久的意象傳統,然而又翻新了這個意象,甚至翻新了詩這個文類的基本隱喻方式,讓「我」被「自然」拒絕,並在這樣的拒絕中,劃清界限,形成一種斷然的阻隔意味。這種似乎永遠無法跨越的、不被傾聽與接受的狀態,也便潛伏著成為了整首詩的基調。

5、開頭兩句便已經明顯地呈現了宋詩最大的特色:理智思考,那是連續使用兩個典故,並對「寄雁傳書」做出思索而得到拒絕結論,所造成的效果。然而接下來兩句,作者回到了唐詩的風格,描寫了一對美麗的意象:「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這大概是這首詩被傳頌最廣的兩個句子,正好證明了唐宋詩的風格差異,以及世人對於兩者永無休止的愛惡爭論。唐詩善寫意象,並且時常以「並置」的方式呈現意象。所謂「並置」,指的是並列幾個名詞,不講求句法的完整連接,也不在內容上作出解釋,讓這些意象各自染色、融合,成為一個獨立的、自由的世界,比如「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者是。黃庭堅在此再現了這種表達方式,在當時尚未能夠明辨唐宋詩之別的朋友之間、在文學史上仍對唐詩高度溢美的觀點之下,這兩句美麗的意象廣被傳頌幾乎是必然的。它從「春風」變成「夜雨」、從「一杯酒」的縱情歡樂到「十年燈」的孤苦飄零,也隱隱接續著「謝不能」所帶來的感傷惆悵意味。

6、接著開啟下半部的兩句詩,真正是別開生面、石破天驚:「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如果真要挑出代表宋詩風格的句子,那必定是這兩句,而不該是「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這兩句再次連續使用了兩個典故,前一句來自《史記》、後一句出自《左傳》。整首詩的一、二句連續使用典故;三、四句模仿唐詩風格不使用典故,也是極好的安排;五、六句再次連續使用典故;最後七、八句也不使用典故,因為已接近尾聲便於收束。典故的交叉使用、安排,也在形式上造成了一種節奏感。

7、「持家但有四立壁」,是在讚美黃幾復潔身自愛,品德高尚;「治病不蘄三折肱」,則是讚嘆黃幾復具有治國才能,是政治上不可多得的人才。這兩句扣緊主題,並且再一次例示了中國詩歌強烈的政治語境,雖然是私下寫給朋友的寄情之作,然而仍然關涉了整體的政治事業。無論從內容的上、下句看,還是從讀者的接受角度看,「道德」與「政事」、「修己」與「治人」,都是作為一個儒家知識份子的核心關懷。

8、有兩個美學上的形式值得注意:一是「持家但有四立壁」,大大違反了律詩的格律,律詩不僅要求不能「下三仄」,這個句子竟然「連五仄」;另外「治病不蘄三折肱」是整首詩最後一次使用典故,作者做出了變化,他引用了《左傳》「三折肱必成良醫」的句子,然而將意思反轉,亦即作者「反用」了這個典故。前者是在形式上以違反格律製造波瀾,後者則是在內容上以反用典故做出翻轉,而兩句位在整首詩的四分之三處,正是結構上必須「轉」的時刻,因此這兩句從各方面看來,都寫得非常精彩。此外,「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不以意象造詩,而以「意義」作為意象,它並非形象的、而是邏輯的,並非「並置」的、而是散文式的,並非眼前所興感、而是腦中所辯證……,這兩句「詩」嚴重地挑戰了柏拉圖的觀點,然而在中國的脈絡中,這當然是詩,因為它是「志之所之」,你喜不喜歡這種風格是個人的口味問題,而謂宋詩非詩,則顯然是將個人的趣味標準混淆成為普遍的規範了。

9、「治病不蘄三折肱」另外帶領我們回到一個更大的文學傳統中,即將「治病」與「治國」相關連的表達。傳統宇宙論將個人與天體並比,是以個人的命運與天上運行的群星密切相關;繼而這種宇宙論被運用到群體社會的建構上,個人與國家則在隱喻上成為一體。在方孝儒的〈指喻〉中,從鄭仲辨的「指病」,歸結到國家必須「防微杜漸、居安思危」,便是很好的例子;此處「治病不蘄三折肱」則重複了這種類比關係。

10、最後兩句「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煙藤」。以一個散文式的句子開始,明確點出「讀書」之意,且這書讀得堅定不移,直至「頭已白」的地步,則是以一個意象呈現出宋詩的基本關懷。然而這種長久的、綿延不斷的、獻身投入又似乎永無報償的情感,等到最後一句爆發了出來:隔溪猿哭瘴煙藤。那種從一開始第二句便被「拒絕」的心情,此時化為一個明確的意象——「隔溪」。那個「隔」字出現在最後一句第一個字,真是令人傷心,彷彿一種持續不斷的努力,最後都沒個了結的感覺。如果是盡皆成空也就死心了,不是,而是被「隔」在這一頭然後遙望著彼端,那種明明看的到、卻永遠到達不了的絕望感。

11、因此接出一個「哭」字,「猿哭」也是一個經典的意象程式,伴隨一種肝腸寸斷的哀痛感。最後結束於「瘴煙藤」這個意象,那個「瘴」字引起的毒害聯想、那個「煙」字帶來的無邊迷離、那個「藤」字背後的糾結纏繞,共同組成了一個蠻荒之境,無人可以抵達。那些在乎的人、關心的事、做過的努力,都被遠遠地拋棄在此,得不到回應。那是一片無止無盡的瘴氣,你辨別不清它的開始與結束,但就是一層薄似面紗、又厚如人生的煙霧,將你整個籠罩住。作者/詩人/「我」/讀者,都被拒絕了,「想得讀書頭已白」,一個用理智思索的世界,一份衿持的情感,在爆發的當下、卻沒有得到宣洩,復被稀釋、淡化……,成為一片瘴煙。




 

台長: 陳雋弘
人氣(7,492) | 回應(5)|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細讀 |
此分類下一篇:【細讀】荀子〈勸學〉
此分類上一篇:【細讀】臺灣通史序

JY
老師分析的太好了
流暢自然又情理兼至
真希望讓學生也來拜讀這個賞析
2016-07-29 23:02:53
JY
謝謝你的閱讀
歡迎常來囉:)
2016-08-01 15:45:40
朗朗
又學了一課 我們心無塵埃的大師兄
2016-08-07 00:24:15
心無塵埃,呃
應有滿滿落石。
— —∥
2016-08-08 16:07:35
美國黑金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2 20:19:1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