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3-30 22:31:58| 人氣11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對專家學者的看不順眼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很久之前看了一篇朋友轉寄的文章後,給他的回應,那各時候對某些學者、作家的姿態頗不認同,所以在文章下面做了些回應.....
前幾天偶然的在那各朋友的網站上看到這篇回應的文章.....
現在看來,覺得自己寫的還頗有道理的....

>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本報大學生閱讀行為調查結果顯示,影劇版
> 位居閱報版面榜首,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余光中對此表示驚訝
> 與失望,「境界太低了!都已經是大學生了還在看這種東西!」余光中說。 
~~~~~~~~~~~~~~~~~~~~~~~~~~~~~~~~~~~~~~~~~~~~~這句話我很不同意....一方 面是學者自視高深...有專業..就認為達不到他心中水準的人是不入流的...

另一方面,學者若不這樣說就沒戲唱..沒事做了...讀研究所讀到後來,深深感覺到...其實,很多學者專家所宣稱的偉大研究或是調查報告....其實,是不是真的那麼有價值,還是只是譁眾取寵、跟隨流行刻意凸顯某些現象...這是很有待商榷的...

當然,不是否定...很多還是有其價值...只是...在研究所實際做了幾個研究案後有這方面的省思.....


> 大學生獲得資訊的來源,依次為報紙、網路、書籍。余光中說,學
> 生長期接受報章雜誌的資訊,只瞭解事件片面,造成大學生盲目追求
> 流行文化、缺乏宏觀的視野。

這道是真的...不只大學生...年輕人接如此.....但,從另一方面來說....
我覺得他有點看不起非文學或是比較「非正經」的東西,長期接
受報章雜誌的資訊,某方面來說會落入像他說的那樣的境地,但,
另一方面,這也不啻是一種多元化的資訊吸收,若能廣為吸收各
類媒介來源的資訊,不就可以從多角度、多面來了解一件事..


> 為什麼大學生閱讀風氣不興盛?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作家
> 曾昭旭認為,大學生缺乏對生命成長的關心、體驗,根本不知道自己
> 需要什麼書,因此對閱讀也沒有發自內心的需求。 

這我部份同意,現在的年輕人比較不願意花腦筋想事情,不過,並不全都如此,常看BBS各板就可知道,很多年輕人其實對生命、感情、生活等等其實是有很多衝突、矛盾、體驗,從很多文章也可以看得出來,其實很多人的內心是很想尋找東西來填補空虛、找到發洩什麼的,而且,一些網路文學也漸漸興起...受到歡迎...所以,並不全是大學生缺乏對生命成長的關心,除了他說得外,我覺得還有一大部分是大學生沒有閱讀的習慣,或是他們習慣盯著螢幕看更勝於讀紙本的書


> 學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只好一味地接受「十大好書」、「名
> 家推薦」,造成暢銷排行榜琳瑯滿目。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師張大
> 春更對推薦書單嗤之以鼻:「就是不讀書的大學生才需要買一套老師
> 推薦的書,供在書架上。」 

我不喜歡他這樣說...如果連推薦書單都沒有...那學生是不是就更不看書了...
我了解他的意思是說學生不會自己選擇所需,盲目於所謂的名家推薦...
但是,我不喜歡一些所謂的學者或是專家在講一些話的時候會有某種自我的優越感...


> 中大中文系系主任康來新更進一步指出,學生的閱讀退化成消費行
> 為,被商業操縱。曾昭旭也說,每個人對書籍的需要不同,對生命情
> 境的體驗也不一樣,無法把一個人的感動轉嫁到另一個人身上,他建
> 議學生應該做讀書行為的主人,尋找自己需要的書籍。 

像這位主任的說法就令人舒服多了....

> 面對期待與指責,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學生王博麟說,速食文化
> 是資本主義重效率的結果,大學生暴露於流行文化,自然選擇迅速、
> 能提供最新資訊的媒介。台大法律學系學生王詩穎則認為,可以鼓勵
> 學生培養人文素養,但無須「導正」大學生的想法。 

這是一種資訊焦慮~~大學時在老師的課裡第一次知道這個名詞....當時無法體會...但,這幾年來,當我發現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打開網路,收取信件、看bbs,如果上不了就會感到全身不舒服時,我開始體會...什麼較資訊焦慮....

> 輔大外語學院院長林水福也認為學者對學生要求過高。他表示,師
> 生之間的鴻溝在於老師否定閱讀的娛樂性。他說,人生歷程不同,在
> 書本中所獲得的感動也不一樣,而大部份學生的人生尚未走到那個地
> 步,當然只注重娛樂性。 

這位學者說得也不錯....于光中跟張大春應該好好學學....

> 陽明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張曉風認為,傳統與自然是生命中不可
> 或缺的二個元素。她建議學生回歸自然,從田園作品中找回純樸的感
> 動。曾昭旭則希望學生走出「短暫的資訊」、流行文化的迷思,而能
> 從書本中獲得「長期的知識」,進而滋養「永恆的智慧」。 
>
> 培養精緻文化的品味不是一蹴可幾,東華大學中文系助教、新生代
> 作家郝譽翔說,閱讀沒有「由淺入深」這回事,她建議學生先拉高標
> 準,不要害怕「讀不懂」,畢竟文學沒有真正的「懂」,之後再回頭
> 閱讀較淺易的作品,反而能解讀出不同的意涵。 
>
> 對於大學生把網路當作主要資訊來源,網路作家、政大新聞學系博
> 士候選人須文蔚並不驚訝。他說,網路是提供資訊不可或缺的媒介,
> 但也可能讓使用者減少文字接觸,降低對文字的敏感度。 

我想這是一個必然 化趨勢..不要說網路,光是以文學來說,古代用古文,後來有了白話文,所謂的文字或文學,若是這樣比較,古代一首詩時幾個字就能表達的意境,現代詩或是白話文要表達同樣的東西,可能需要用上更大的篇幅...
不只是人對文字的敏感度有變,就連文字本身的意義或是內涵都有所不同了....
現在圖像式思考的大量運用,更是如此.....不過,這也不見得不好...
每個時代應該有其獨特之處,過去的文化不應消失,但,也不一定要成為主流,就像現在大家用白話文,一些學者也會說大家的程度變低了...但,真的是這樣嗎?
現代藝術就是層次比較低嗎?大家不會這樣認為,但,也不會認為文藝復興的藝術就是垃圾....若要說學術點的說法,這只是「符號」、「符碼」的改變.....
回歸到主題....其實....文字或是文學還是會繼續被需要以及重視...
只是他們也許會變成一種藝術、學問,而不是生活中的主流.....

> 十年前資訊處理的方式和現在截然不同,須文蔚與林水福不約而同
> 地表示,網路文化的精緻化指日可待。須文蔚說,有越來越多的作者
> 在網路上創作,網路小說、詩集也漸次出版,他大膽預言,未來網路
> 將代替書本,成為學生所仰賴的學習工具。

應該說是兩並行吧....人類是多了一種選擇...而不是隔除掉一種選擇....
不過,網路會成為主流倒是真的


---------------------------------------------------

說了一大堆題外話....
一些學者專家說話的方式我真的不太喜歡.....所以借題發揮一下...
逛書店真的不錯.......我特別愛到誠品...燈光美、氣氛佳...書的種類多、分類也好..
還可以聞咖啡香....

台長: 紫色泡芙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11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