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9-25 22:21:38| 人氣687| 回應0 | 上一篇

見證。邱妙津:【見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見證】
 
  邱妙津於一九九五年六月自殺死於巴黎,以肉身的死亡證成己身的愛與書寫藝術的生命。《鱷魚手記》在她死後獲頒時報文學獎推薦獎,《蒙馬特遺書》旋即成為書肆中的暢銷書籍,根據誠品書店的統計,該書是一九九六年國內女作家銷售成績最佳的作品,《鱷魚手記》則緊追在後。一九九七年,邱妙津則獲同志票選十大夢中情人「女子組」第一名。
 
「梁朝偉 邱妙津 同志頭號夢中情人
最特殊的,是排名第一的已故女作家邱妙津。同陣表示,邱妙津生前的小說作品,多為女同志的情欲故事,再加上她多以第一人稱描述,去年更在完成最後一部作品「蒙馬特遺書」後自殺身亡,引發無數女同志的唏噓感慨,更把女同志自身情欲掙扎投射在她身上。邱妙津的出線,可視為台灣女同性戀意識的展現。」
 
【1997-02-14/聯合晚報/03版/話題新聞】
 
  聯合報同版也刊登了何春蕤的短評:「同性戀者的偶像文化與社會主流文化有相當高的重疊性,因為無論同性或異性戀者都生存在共通的文化圈內。同性戀者喜歡的偶像都是曝光率高的媒體人物,這種情形與一般人努力在影歌星的代表作中尋找認同,是同樣的道理,倒是邱妙津出線的特殊性值得深思。」
  
  除巴黎時期《蒙馬特》一書,邱妙津在台灣時期的小說除以第一人稱的筆法抒寫個人愛欲為主,但同時也有許多對社會價值與生活的關懷;其中以《鱷魚手記》所探討的層次最多,使用的技巧最繁複,因此也成為代表作。《鱷魚》中的書寫策略,是在手記(日記)的主線穿插一條看似不相干的鱷魚生活片段,使其漸漸發展成較為尖銳的諷刺寓言。鱷魚片段先以媒體、宗教團體、一般民眾對鱷魚的討論與刺探,呈現出充滿偷窺心態的恐同意識型態(homophobia);繼之則出現「賈曼」與鱷魚對話。賈曼(Derek Jarman)是一位男同志導演,在小說中的「賈曼」則以導演賈曼「花園」一片的手法,為鱷魚拍攝紀錄片。
 
  賈曼「花園」與鱷魚版之間的互文關係,在此不多作討論;但鱷魚的生活中,充滿了大量的鏡頭/窺視,反映了流行文化中既「恐同」又「戀同」的欲望雙頻道。「同志空間行動陣線」所舉辦的「同志票選十大夢中情人」活動,正是利用此心態,作出一次「集體現身」、「慾望現身」的主動文化出擊。
 
  邱妙津之死,雖然可能如紀大偉所質疑的「排斥窺探的『我無可奉告』,卻也可能是退縮避戰的一句話」,但也如南方朔所言,「自殺者是對我們生存世界中陰暗部分的揭露」。邱妙津作品在書店排行榜的暢銷以及她個人在同志夢中情人排行榜中的出線,證明了她的作品成功表達了女同性戀者在社會文化夾縫中的困境,讓女同志的心聲有了出處;尤其她的自殺更帶動社會對同性戀者處境的思考。她的作品所形成的持殊衝擊力量,不但女同性戀者感同身受,找到了認同的力量,社會文化也受到撞擊。
 
  邱妙津肉身及書寫的終結,正如蝴蝶輕輕地在巴黎一展翅,在台北的城市旋即颳起了風暴。相隔八年,她的作品依然入選誠品票選百大好書,雖票選與作品本身的良窳無正相關,但至少表達出在社會芸芸眾生的常態分配抽樣裡,邱妙津的作品仍有撼動人心的強大力量。
 
  邱妙津,她的個人性格與書寫,最終以互相扭結的關係將自己高速旋轉進死亡;但她以肉身證成的價值與美,隨著她的死亡,如彩蝶般從墳塚之中飄飄展翅飛昇,見證了愛與創造:最美的蝴蝶效應。
 
 
 
參考書目
邱妙津。《鬼的狂歡》。台北市:聯合文學,1989。
───。《鱷魚手記》。台北市:時報,1994。
───。《寂寞的群眾》。台北市:聯合文學,1995。
───。《蒙馬特遺書》。台北市:聯合文學,1996。
劉亮雅。<愛慾、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中外文學》第二十六卷第三期。
張小虹。<同志情人‧非常慾望:台灣同志運動的流行文化出擊>。《中外文學》第二十五卷第一期。
蕭瑞莆。<另一種視觀/看法:閱讀/書寫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及德瑞克‧賈曼的電影《花園》>。《中外文學》第二十五卷第一期。

台長: 百色
人氣(68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