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7-06 00:24:20| 人氣74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燥鬱之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兩天無論電視新聞或報紙都在大談燥鬱,

看得我也有點燥!

香港有百分之五的人患有燥鬱症?

第一個問題是:

燥鬱是不是「病」?

第二個問題是:

燥鬱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病」?

第三個問題最關鍵:

如何「治療」燥鬱?

當代著名精神科醫師William Glasser不認同把情緒的困擾、不協調標籤為「病」,

作為一位在精神醫學界有地位的學者及臨床精神科醫生,

他甚至應為我們一般指稱的「精神病」也不是病,

因為現在判斷算不算「病」的方式,

基本上是以發生某些行為或生理反應的頻率來作評估,

界線劃在那裡,

為什麼劃在這裡...

對於如何「治療」,

Glasser十分反對用藥物,

他自開創現實療法及選擇理論後,

更未再給他的「病人」處方任何藥物,

然而在他的個案中,

之後能夠重過「正常」生活的比例比接受藥物治療的病人還高出許多。

而且,醫學界其實一直都未有能力證實,

是腦內的分泌(例如血清素)出現不平衡而引致燥狂或抑鬱,

還是這些不平衡的情緒狀態反過來引致腦內的化學物質分泌起了變化。

同時臨床的數據卻指出,

單以藥物治療跟單以心理輔導協助的的療愈率機乎相同,

然而,其復發率卻高出很多。



(以下的是好個人的經驗及支援一些朋友時的個人觀察,

沒有什麼研究基礎,在此先說明)

就個人的經驗所見,

服藥的比不服藥的通常更像一個病人,

治療的週期更長,

而且,就是已經自己付錢用比較新的藥,

還是有明顯的副作用反應,

有時我覺得這些副作用更像是「病徵」。

而且這些朋友大都在幾年內不斷復發,

有的最終被醫生建議終生服藥,

同時,他們作出生活習慣及思維模式擴闊的動力也明顯比較低及不持久。



個人比較傾向用學習「調適」、「擴展」、「引導」及「整合」來協助燥狂、抑鬱、或燥鬱的朋友重過正常生活。

不過一切學習的大前題是...「接妠」,

朋友自己必須要先接納現在的情緒狀態,

不要抗拒--因為抗拒是給予不平衡的方向更多的「能量」;

也不要「認命」,因為希望是「擴展」的動力的基礎。

對於抑鬱,

「調適」及「擴展」是最合理的方式,

認知「自」療最快學上手,

而且效用來得好快,

亦最適合自學自用,

所以是香港最普遍用來協助及教授求助者學習自用的一種方法;

現實治療的效果比較深遠,

同時學習及應用都不太困難,

我上個月才開始學,

卻發現原來自己在好幾年前己開始用,

當然,學了後概念才更完整及深入了解;

意義療法在香港比較少見,

也比較花時間。



燥狂個人比較少接觸,

可以肯定的是認知治療長期來說有效。



致於燥鬱...那就更必須加上「引導」及「整合」。

為什麼?

因為燥鬱有一個明顯「吸引」的特性:

燥鬱帶來張力,

而張力跟創造力關係密切。

燥鬱者在鬱期深入反思、接近生存狀態的邊緣,生出不少靈感,

而到了燥期,

精力旺盛,

正好用來把這些靈感執行。

這讓「Productive」的燥鬱者得到明顯的好處。

在此必須先「申報利益」,

筆者自二十歲左右已自知有燥鬱傾向,

所以,雖深明燥鬱之苦,

但也深知燥鬱的力量...

所以比效傾向「引導」及「整合」,

讓情緒的力量為己所用,

而非「回復正常」。



最後,其中一個大分之強大的力量,

足以改變生命及效果強大的元素,

是信仰!

一種肯定生命、接納生命的信仰。

找到這樣的信仰,

是很大的一個助力。



筆者自己是基督徒,

跟從基督的最核心信念是「無條件的接納」,

個人最深刻、深刻到可以確定一生一世也不會離棄基督的,

就是被無條件的接納及在自己也放棄自己的時候,神卻不放棄我的經歷。

這成了一個最紮實的安全感之源及勇氣去擴展的基礎。

台長: 羽中
人氣(74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騎士歷程 |
此分類下一篇:LA Ready Set Go
此分類上一篇:秀英婆婆

(悄悄話)
2011-11-17 06:46:2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